钢混结合段分析报告-midasFEA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计算依据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建标[2002]202号)
《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
《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 166-2011)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 D60-01-2004)
《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25-86)
《桥梁结构用钢》(GB/T714-2000)
《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TB 10002.2-2005)
《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公路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规范》(CQJTG/T D66-2001)
1.钢混结合段模型计算
1.1节段模型的建立
考虑圣维南原理对局部分析部位的影响,钢混结合段拱肋节段长度为7.6m,其中嵌入拱脚混凝土2m,拱脚混凝土按照图纸实际尺寸全部建立,节段模型示意图如图2.1.1所示。
图2.1.1 节段模型示意图(单位:mm)
模型的计算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midas-FEA,混凝土采用3D实体单元,肋板、垫板、承压板采用2D板壳单元,不考虑拱脚、拱肋混凝土与拱肋钢板之间的滑移,建模中混凝土与拱肋钢板完全共节点处理,混凝土采用8节点六面体单元+6节点五面体单元,拱肋钢板采用4节点2D单元,模型中未考虑普通钢筋以及Y构前悬臂进入拱脚内部的预应力钢束。
模型边界条件为:拱脚底部完全固结处理(如图2.1.2所示),即拱脚底部节点约束X方向(纵桥向),Y方向(横桥向),Z方向(竖向)的位移,其中Y 轴的负方向指向为(中分带侧→人行道侧)。
图2.1.2 万平路桥钢混结合段有限元模型
加载方法为:拱肋端部形心位置建立一个主节点,拱肋端部截面的节点为从属节点,两者之间建立主从约束(刚臂连接—见图2.1.2所示),将midas Civil 杆系模型中各种工况组合下对应的荷载(力及力矩)作为实体有限元模型的边界荷载施加在主节点上,荷载大小见下表。
表2.1.1 荷载工况组合下最不利荷载值
模型中拱脚混凝土和钢管拱内混凝土采用C50混凝土,其各项力学参数为:弹性模量:3.45×104 MPa,剪切模量:1.38×104 MPa,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 cd=22.4 MPa,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 td=1.83 MPa,泊松7比:0.2,线膨胀系
数:1.0×10-5/℃,容重:γ=26.0 kN/m3,拱脚及钢管拱内混凝土有限元模型如图2.1.3所示
图2.1.3 拱脚及拱肋混凝土有限元模型
模型中拱肋采用Q345D 等级钢材,其各项力学参数为:弹性模量:2.06×105 MPa,剪切模量:7.9×104 MPa,泊松比:0.3,线膨胀系数:1.2×10-5/℃,密度:ρ=7.85×103 kg/m3,板厚≤16mm,抗拉、抗压、抗弯强度为315MPa, 抗剪强度185MPa。
拱肋N1/N2、纵肋N3、腹板端钢板N9、底座钢板N8、拱脚加强钢板N1有限元模型如图2.1.4所示
图2.1.4 拱肋、纵肋、腹板端钢板、底座钢板、拱脚加强钢板有限元模型
1.2基本组合(全部)钢混结合段应力分布
①、拱脚混凝土应力分布
基本组合下,拱脚混凝土纵桥向最大拉应力为2.507MPa,超过了C50抗拉强度设计值
1.83MP,最大压应力为17.241MPa(出现在拱肋与拱脚交界面的位置),小于C50抗压强度设计值2
2.4 MPa。
拉应力在0.039MPa~2.507MPa仅有2.4%的区域,97.3%的区域应力水平在-7.367MPa~0.039MPa之间。
图2.2.2 基本组合(全部)拱脚混凝土横桥向应力云图基本组合下,拱脚混凝土横桥向最大拉应力为 3.077MPa(ANSYS模型中该位置处应力为3.503MPa),超过了C50抗拉强度设计值1.83MP,最大压应力为8.185MPa。
小于C50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22.4 MPa。
图2.2.3 基本组合(全部)拱脚混凝土竖向应力云图基本组合下,拱脚混凝土竖向最大拉应力为13.259MPa,出现在拱脚底面(拱肋内倾的反方向)。
ANSYS中该位置处12.171MPa。
远远超过了C50抗拉强度设计值1.83MP。
但应力云图中仅有1%的区域应力水平介于0.847MPa~13.259MPa之间。
图2.2.4 基本组合(全部)拱脚混凝土主拉应力云图
基本组合下,拱脚混凝土主拉应力峰值为13.684MPa,出现在拱脚外侧(拱肋内倾的反方向)。
ANSYS中该位置处12.606MPa。
远远超过了C50抗拉强度设计值1.83MP。
从应力云图分布可以看出,有21.2%的区域主拉应力水平介于1.757MPa~13.259MPa。
图2.2.5 基本组合(全部)拱脚混凝土主压应力云图基本组合下,拱脚混凝土主压应力峰值为27.229MPa,出现在拱肋与拱脚交界面的位置,该峰值应力超过了C50抗压强度设计值22.4 MPa。
但从应力云图分布可以看出,仅有不到2.5%的区域主拉应力水平介于-8.839MPa~-27.229MPa之间。
(应力集中区域)
②、拱肋混凝土应力分布
图2.2.6 基本组合(全部)拱肋混凝土纵桥向应力云图基本组合下,拱肋混凝土纵桥向拉应力峰值为0.036MPa,压应力峰值为17.568MPa出现在拱肋与拱脚交界面的位置,从应力云图分布可以看出,99.3%的区域压应力水平介于-1.064MPa~-17.568MPa之间,拱肋混凝土几乎全部受压。
图2.2.7 基本组合(全部)拱肋混凝土横桥向应力云图
基本组合下,拱肋混凝土横桥向拉应力峰值为3.152MPa,压应力峰值为11.635MPa,均出现在拱肋与拱脚交界面的位置,从应力云图分布可以看出,仅有0.1%的区域拉应力水平介于2.228MPa~3.152MPa之间,29.9%区域应力水平介于0.379MPa~2.228MPa之间,剩下区域全部受压。
图2.2.8 基本组合(全部)拱肋混凝土竖应力云图基本组合下,拱肋混凝土竖向拉应力峰值为0.066MPa,压应力峰值为17.115MPa出现在拱肋与拱脚交界面的位置,从应力云图分布可以看出,仅有 3.2%的区域拉应力水平介于-1.008MPa~0.066MPa之间,95.4%区域应力水平介于-9.598MPa~-1.008MPa之间,1.3%的区域应力水平介于-9.598MPa~-17.115MPa之间。
图2.2.9 基本组合(全部)拱肋混凝土主拉应力云图基本组合下,拱肋混凝土主拉应力峰值为3.948MPa,从应力云图分布可以看出,仅有1.2%
的区域拉应力水平介于1.874MPa~3.948MPa之间。
基本组合下,拱肋混凝土主压应力峰值为27.870MPa出现在拱肋与拱脚交界面的位置,
从应力云图分布可以看出,仅有7.2%的区域压应力水平介于19.226Pa~27.870MPa之间。
③、拱肋、纵肋、腹板端钢板、底座钢板、拱脚加强钢板应力分布
图2.2.11 基本组合(全部)腹板端钢板N9、底座钢板N8应力云图基本组合下,腹板端钢板N9、底座钢板N8(BOT)最大MISES应力为23.536MPa,(TOP)最大MISES应力为25.045MPa,小于容许应力。
图2.2.12 基本组合(全部)拱脚加强钢板N1应力云图
基本组合下,拱脚加强钢板N1(BOT)最大MISES 应力为54.162MPa ,(TOP)最大MISES 应力为60.697MPa ,小于容许应力。
图2.2.13 基本组合(全部)拱肋钢板N1应力云图
基本组合下,N1(BOT)最大MISES 应力为179.993MPa ,(TOP)最大MISES 应力为154.704MPa ,小于容许应力。
图2.2.14 基本组合(全部)拱肋钢板N2应力云图
基本组合下,拱肋钢板N2 N1(BOT)最大MISES 应力为127.621MPa ,(TOP)最大MISES 应力为125.668MPa ,小于容许应力。
图2.2.15 基本组合(全部)纵肋钢板N3应力云图
基本组合下,纵肋钢板N3(BOT)最大MISES 应力为158.475MPa ,(TOP)最大MISES 应力为158.954MPa ,小于容许应力。
1.3 标准组合(全部)钢混结合段应力分布
①、拱脚混凝土应力分布
图2.3.1 标准组合(全部)拱脚纵桥向应力云图
标准组合下,拱脚混凝土纵桥向峰值拉应力为1.995MPa(备注:出现拉应力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拱肋强大的推力作用,拱脚混凝土为限制拱肋沿X轴反方向的变形),该峰值应力超过了抗拉强度设计值1.83MP,但应力水平介于0.940MPa~1.995MPa仅有0.1%的区域,最大压应力为14.875MPa(出现在拱肋与拱脚交界面的位置),小于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22.4 MPa,95.8%的区域应力水平介于-7.494MPa~-1.139MPa之间,拱脚混凝土纵桥向几乎全部
受压。
图2.3.2 标准组合(全部)拱脚横桥向应力云图
标准组合下,拱脚混凝土横桥向峰值拉应力为2.690MPa(拱肋的冲切造成的,ANSYS 模型中该处应力为3.304MPa),超过了C50抗拉强度设计值1.83MP,但仅有0.3%的区域应力水平介于1.466MPa~2.690MPa之间,最大压应力为-7.104MPa,小于C50抗压强度设计值22.4 MPa。
图2.3.3 标准组合(全部)拱脚竖向应力云图
标准组合下,拱脚混凝土竖向拉应力峰值为10.640MPa(由拱肋内倾变形造成的,ANSYS模型中该处的应力为9.739MPa),峰值压应力为-17.442MPa(出现在拱肋与拱脚交界面的位置),仅有0.4%的区域应力水平介于 1.864MPa~7.129MPa之间,应力水平介于7.129MPa~10.640MPa之间的区域不到0.1%,56.2%区域压应力水平介于 1.646MPa~6.912MPa之间,41.1%区域应力水平介于-1.646MPa~0.109MPa之间。
图2.3.4 标准组合(全部)拱脚混凝土主拉应力云图标准组合下,拱脚混凝土主拉应力峰值为10.993MPa(由拱肋内倾变形造成的,ANSYS 模型中该处的应力为10.144MPa),但仅有1.1%的区域应力水平介于2.956MPa~10.993MPa 之间,49.5%区域压应力水平之间0.544MPa~2.956MPa。
图2.3.5 标准组合(全部)拱脚混凝土主压应力云图标准组合下,拱脚混凝土主压应力峰值为23.650MPa(出现在拱肋与拱脚交界面的位置),该峰值应力超过了C50抗压强度设计值22.4 MPa,但仅有1%的区域主压应力水平介于
9.372MPa~23.650MPa之间。
②、拱肋混凝土应力分布
图2.3.6 标准组合(全部)拱肋混凝土纵桥向应力云图标准组合下,拱肋混凝土纵桥向拉应力峰值为0.695MPa,压应力峰值为15.185MPa出现在拱肋与拱脚交界面的位置,从应力云图分布可以看出,99.3%的区域压应力水平介于-0.298MPa~-15.185MPa之间,拱肋混凝土几乎全部受压。
图2.3.7 标准组合(全部)拱肋混凝土横桥向应力云图标准组合下,拱肋混凝土横桥向拉应力峰值为2.738MPa,压应力峰值为9.955MPa出现在拱肋与拱脚交界面的位置,从应力云图分布可以看出,仅有 1.6%的区域拉应力水平介于1.152MPa~2.738MPa之间,24.2%区域应力水平介于0.036MPa~1.152MPa之间,56.1%的区域应力水平介于-0.435MPa~0.036MPa之间。
图2.3.8 标准组合(全部)拱肋混凝土竖应力云图标准组合下,拱肋混凝土竖向拉应力峰值为0.195MPa,压应力峰值为15.038MPa出现在
拱肋与拱脚交界面的位置,从应力云图分布可以看出,超过96%区域受压。
标准组合下,拱肋混凝土主拉应力峰值为3.454MPa,从应力云图分布可以看出,仅有1.1%
的区域拉应力水平介于1.643MPa~3.454MPa之间。
图2.3.10 标准组合(全部)拱肋混凝土主压应力云图标准组合下,拱肋混凝土主压应力峰值为24.360MPa出现在拱肋与拱脚交界面的位置,从应力云图分布可以看出,仅有2.9%的区域拉应力水平介于-18.294Pa~-24.360MPa之间。
③、拱肋、纵肋、腹板端钢板、底座钢板、拱脚加强钢板应力分布
图2.3.11 标准组合(全部)腹板端钢板N9、底座钢板N8应力云图标准组合下,腹板端钢板N9、底座钢板N8(BOT)最大MISES应力为19.192MPa,(TOP)
最大MISES应力为20.865MPa,小于容许应力。
图2.3.12 标准组合(全部)拱脚加强钢板N1应力云图标准组合下,拱脚加强钢板N1(BOT)最大MISES应力为46.306MPa,(TOP)最大MISES
应力为52.682MPa,小于容许应力。
图2.3.13 标准组合(全部)拱肋钢板N1应力云图标准组合下,拱肋钢板N1(BOT)最大MISES应力为135.200MPa,(TOP)最大MISES
应力为157.333MPa,小于容许应力。
图2.3.14 标准组合(全部)拱肋钢板N2应力云图标准组合下,拱肋钢板N2拱肋钢板N2(BOT)最大MISES应力为116.810MPa,(TOP)最大MISES应力为116.309MPa,小于容许应力。
图2.3.15 标准组合(全部)纵肋钢板N3应力云图标准组合下,纵肋钢板N3(BOT)最大MISES应力为138.266MPa,(TOP)最大MISES 应力为137.758MPa,小于容许应力。
1.4短期组合(全部)钢混结合段应力分布
①、拱脚混凝土应力分布
图2.4.1 短期组合(全部)拱脚混凝土纵桥向应力云图短期组合下,拱脚混凝土纵桥向峰值拉应力为1.928MPa,该峰值应力超过了抗拉强度设计值 1.83MP,但应力水平介于0.026MPa~1.938MPa仅有3%的区域,最大压应力为13.706MPa(出现在拱肋与拱脚交界面的位置),小于C50抗压强度设计值22.4 MPa,97%的区域应力水平介于-8.820MPa~0.026MPa之间,拱脚混凝土纵桥向几乎全部受压。
图2.4.2 短期组合(全部)拱脚混凝土横桥向应力云图短期组合下,拱脚混凝土横桥向峰值拉应力为2.448MPa(拱肋的冲切造成的,ANSYS 模型中该处应力为2.773MPa),超过了C50抗拉强度设计值1.83MP,但仅有0.4%的区域应力水平介于1.326MPa~2.690MPa之间,最大压应力为-6.529MPa,小于C50抗压强度设计值22.4 MPa。
图2.4.3 短期组合(全部)拱脚混凝土竖向应力云图短期组合下,拱脚混凝土竖向拉应力峰值为10.211MPa(由拱肋内倾变形造成的,ANSYS模型中该处的应力为9.378MPa),峰值压应力为-15.863MPa(出现在拱肋与拱脚交界面的位置),仅有0.4%的区域应力水平介于2.063MPa~10.211MPa,应力水平介于0.434MPa~2.063MPa的区域不到0.9%,61.2%区域压应力水平介于1.196MPa~2.826MPa之间。
图2.4.4 短期组合(全部)拱脚混凝土主拉应力云图短期组合下,拱脚混凝土主拉应力峰值为10.542MPa(由拱肋内倾变形造成的,ANSYS 模型中该处的应力为9.713MPa),但仅有1.1%的区域应力水平介于2.859MPa~10.542MPa之间,50.5%区域压应力水平介于0.554MPa~2.147MPa之间。
图2.4.5 短期组合(全部)拱脚混凝土主压应力云图短期组合下,拱脚混凝土主压应力峰值为21.722MPa(出现在拱肋与拱脚交界面的位置),该峰值应力小于C50抗压强度设计值22.4 MPa。
②、拱肋混凝土应力分布
图2.4.6 短期组合(全部)拱肋混凝土纵桥向应力云图短期组合下,拱肋混凝土纵桥向拉应力峰值为0.308MPa,压应力峰值为13.967MPa出现在拱肋与拱脚交界面的位置,从应力云图分布可以看出,99.3%的区域压应力水平介于-0.584MPa~-13.967MPa之间,拱肋混凝土几乎全部受压。
图2.4.7 短期组合(全部)拱肋混凝土横桥向应力云图
短期组合下,拱肋混凝土横桥向拉应力峰值为2.516MPa,压应力峰值为9.234MPa出现在拱肋与拱脚交界面的位置,从应力云图分布可以看出,仅有 1.6%的区域拉应力水平介于1.047MPa~2.516MPa之间,26.5%区域应力水平介于0.313MPa~1.047MPa之间,53.7%的区域应力水平介于-0.421MPa~0.313MPa之间。
图2.4.8 短期组合(全部)拱肋混凝土竖向应力云图短期组合下,拱肋混凝土竖向拉应力峰值为0.037MPa,压应力峰值为13.723MPa出现在拱肋与拱脚交界面的位置,从应力云图分布可以看出,超过95.6%的区域受压。
图2.4.9 短期组合(全部)拱肋混凝土主拉应力云图短期组合下,拱肋混凝土主拉应力峰值为3.156MPa,从应力云图分布可以看出,仅有1.1%
的区域拉应力水平介于1.500MPa~3.156MPa之间。
短期组合下,拱肋混凝土主压应力峰值为22.279MPa出现在拱肋与拱脚交界面的位置,
从应力云图分布可以看出,仅有1.1%的区域拉应力水平介于-18.118Pa~-22.279MPa之间。
③、拱肋、纵肋、腹板端钢板、底座钢板、拱脚加强钢板应力分布
图2.4.11 短期组合(全部)腹板端钢板N9、底座钢板N8应力云图短期组合下,腹板端钢板N9、底座钢板N8(BOT)最大MISES应力为18.164MPa,(TOP)最大MISES应力为19.592MPa,小于容许应力。
图2.4.12 短期组合(全部)拱脚加强钢板N1应力云图
短期组合下,拱脚加强钢板N1(BOT)最大MISES 应力为42.955MPa ,(TOP)最大MISES 应力为48.416MPa ,小于容许应力。
图2.4.13 短期组合(全部)拱肋钢板N1应力云图
短期组合下,拱肋钢板N1(BOT)最大MISES 应力为123.680MPa ,(TOP)最大MISES 应力为143.881MPa ,小于容许应力。
图2.4.14 短期组合(全部)拱肋钢板N2应力云图
短期组合下,拱肋钢板N2(BOT)最大MISES 应力为99.617MPa ,(TOP)最大MISES 应力为101.222MPa ,小于容许应力。
图2.4.15 短期组合(全部)纵肋钢板N3应力云图
短期组合下,纵肋钢板N3(BOT)最大MISES 应力为126.522MPa ,(TOP)最大MISES 应力为127.005MPa ,小于容许应力。
长期组合(全部)钢混结合段应力分布
①、拱脚混凝土应力分布
图2.5.1 长期组合(全部)拱脚纵桥向应力云图
长期组合下,拱脚混凝土纵桥向峰值拉应力为1.4887MPa,该峰值应力未超过C50抗拉强度设计值1.83MP,最大压应力为11.634MPa(出现在拱肋与拱脚交界面的位置),小于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22.4 MPa,96%的区域应力水平介于-1.530MPa~-11.634MPa之间,拱脚混凝土纵桥向几乎全部受压。
图2.5.1 长期组合(全部)拱脚横桥向应力云图
长期组合下,拱脚混凝土横桥向峰值拉应力为2.276MPa(拱肋的冲切造成的,ANSYS 模型中该处应力为2.669MPa),超过了C50抗拉强度设计值1.83MP,但仅有0.1%的区域应力水平介于1.792MPa~2.276MPa,峰值压应力为-5.476MPa,小于C50抗压强度设计值22.4 MPa。
图2.5.2 长期组合(全部)拱脚竖向应力云图
长期组合下,拱脚混凝土竖向拉应力峰值为8.354MPa(由拱肋内倾变形造成的,ANSYS 模型中该处的应力为8.978MPa),峰值压应力为-13.727MPa(出现在拱肋与拱脚交界面的位置),仅有0.6%的区域应力水平介于 1.454MPa~6.974MPa,应力水平介于 6.974MPa~8.354MPa的区域不到0.1%,66%区域压应力水平介于1.306MPa~2.686MPa,27.2%区域应力水平介于-1.306MPa~0.074MPa之间。
图2.5.3 长期组合(全部)拱脚主拉应力云图
长期组合下,拱脚混凝土主拉应力峰值为8.676MPa(由拱肋内倾变形造成的,ANSYS 模型中该处的应力为9.298MPa),但仅有2.2%的区域应力水平介于2.378MPa~10.993MPa之间。
图2.5.4 长期组合(全部)拱脚混凝土主压应力云图长期组合下,拱脚混凝土主压应力峰值为18.100MPa(出现在拱肋与拱脚交界面的位置),该峰值应力未超过C50抗压强度设计值22.4 MPa。
②、拱肋混凝土应力分布
图2.5.6 长期组合(全部)拱肋混凝土纵桥向应力云图长期组合下,拱肋混凝土纵桥向压应力峰值为12.526MPa出现在拱肋与拱脚交界面的位置,从应力云图分布可以看出,拱肋混凝土没有受拉现象,全部受压。
图2.5.7 长期组合(全部)拱肋混凝土横桥向应力云图长期组合下,拱肋混凝土横桥向拉应力峰值为2.154MPa,压应力峰值为7.735MPa,从应力云图分布可以看出,仅有0.1%的区域拉应力水平介于1.536MPa~2.154MPa之间,27.8%区域应力水平介于0.299MPa~1.536MPa之间,51.7%的区域应力水平介于-0.318MPa~0.299MPa之间。
图2.5.8 长期组合(全部)拱肋混凝土竖应力云图长期组合下,拱肋混凝土束向全部受压,压应力幅值在0.073MPa~11.361MPa之间,均小于C50抗压强度设计值,且拱肋混凝土未出现拉应力,全部受压。
图2.5.9 长期组合(全部)拱肋混凝土主拉应力云图长期组合下,拱肋混凝土主拉应力峰值为2.713MPa,出现在拱肋与拱脚交界面的位置,从应力云图分布可以看出,仅有0.3%的区域拉应力水平介于1.772MPa~2.713MPa之间。
图2.5.10 长期组合(全部)拱肋混凝土主压应力云图长期组合下,拱肋混凝土主压应力峰值为18.533MPa出现在拱肋与拱脚交界面的位置,从应力云图分布可以看出,仅有0.8%的区域主压应力水平介于15.455Pa~18.533MPa之间。
③、拱肋、纵肋、腹板端钢板、底座钢板、拱脚加强钢板应力分布
图2.5.11 长期组合(全部)腹板端钢板N9、底座钢板N8应力云图长期组合下,腹板端钢板N9、底座钢板N8(BOT)最大MISES应力为17.189MPa,(TOP)最大MISES应力为18.313MPa,小于容许应力。
图2.5.12 长期组合(全部)拱脚加强钢板N1应力云图长期组合下,拱脚加强钢板N1(BOT)最大MISES应力为35.711MPa,(TOP)最大MISES
应力为40.454MPa,小于容许应力。
图2.5.13 长期组合(全部)拱肋钢板N1应力云图长期组合下,拱肋钢板N1(BOT)最大MISES应力为101.698MPa,(TOP)最大MISES 应力为120.351MPa,小于容许应力。
图2.4.14 长期组合(全部)拱肋钢板N2应力云图长期组合下,拱肋钢板N2(BOT)最大MISES应力为79.257MPa,(TOP)最大MISES应
力为82.312MPa,小于容许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