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指导:新生儿黄疸的特点及分类

合集下载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新生儿;黄疸;临床特点;护理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发生的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巩膜、皮肤、黏膜和组织被黄染的症状。

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I成人超过2mg/dI),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1]1 新生儿黄疸分类1.1 生理性黄疸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即出现黄疸,5-7天最重,10-14天消退,足月儿血清胆红素不超过205umoL/L(12mg/dI),未成熟儿出现较晚,程度较重,血清胆红素不超过256.5umoL/L(15mg/dI),可延迟至3-4周消退。

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食欲正常。

1.2 病理性黄疸1.2.1 黄疸出现过早(24h内)1.2.2黄疸程度重,巨清胆红素迅速增高,血清胆红素205umoL/L(12mg/dI),早产儿超过256.5umoL/L(15mg/dI),或发展快,每日上升85umoL/L(5mg/dI)。

1.2.3 黄疸持续时间过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或黄疸退而复现。

1.2.4 血清结合胆红素26umoL/L(1.5mg/dI)。

2 黄疸的临床表现2.1 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后2-3天全身皮肤发黄,头面部、颈部、躯干部、口腔黏膜、四肢近端比较明显,一般不超过肘膝,5-7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消退。

黄疸色泽轻者呈浅黄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新生儿一般情况好,小儿的体温,体重、食欲及大小便均正常,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

2.2 病理性黄疸患儿出生后24h内即可出现,黄疸可出现在四肢,会过膝,手足心黄染,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黄疸色泽呈橘黄色或者金黄色。

患儿精神状态、食欲不好,苍白,多汗,大便颜色发白,有贫血,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当血清胆红素342umoL/L(20mg/dI)易引起核黄疸,患儿出现精神反应差,食欲不振,拒乳,以后出现尖叫,凝视,角弓反张,甚至抽搐等症状。

第九版儿科学配套课件 6.9 新生儿黄疸

第九版儿科学配套课件 6.9 新生儿黄疸

小时胆红素风险评估曲线(Bhutani曲线)
>35周新生儿不同胎龄及不同高危因素的生后小时龄光疗标准
病理性黄疸 (pathologic jaundi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
➢ 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 血清总胆红素值已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或超过小时胆 红素风险曲线的第95百分位数;或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每小时 >0.5mg/dl ➢ 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 黄疸退而复现 ➢ 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 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 (5mg/dl)或每小时<0.5mg/dl ➢ 血清总胆红素值尚未超过小时胆红素曲线(Bhutani曲线)的95百分位数,或未
到达到相应日龄、胎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
--孙思邈
第6章 新生儿黄疸
授课人:XX XX
(一)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1. 胆红素生成过多 2. 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3. 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差 4. 肠肝循环
(二)新生儿黄疸分类
➢ 根据临床实际,目前被接受的高胆红素血症风险评估方法是采用日龄或小时龄 胆红素值分区曲线,又称Bhutani曲线
出现上述任一项情况应该考虑有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原因
➢胆红素生成过多 ➢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胆汁排泄障碍
胆红素生成过多
➢红细胞增多症 ➢血管外溶血 ➢同族免疫性溶血 ➢感染 ➢肠肝循环增加 ➢母乳喂养与黄疸 ➢红细胞酶缺陷 ➢红细胞形态异常 ➢血红蛋白病 ➢其他:维生素E缺乏和低锌血症等

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类型有哪些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

小儿黄疸也分几种类型,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新生儿黄疸的分类,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新生儿黄疸的类型母乳性黄疸因吃母乳新生儿发生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出现母乳性黄疸后,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

如及时停止喂母奶,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6~10天内全部消失。

对于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神经系统的伤害。

对于母乳性黄疸也不必惊慌.停母乳时可用牛奶暂时替代.待黄疸好转后可以继续用母乳喂养。

生理性黄疸颧生儿生理性黄痉是靳生儿耐羯颐特有的一种现象,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是在第2~3天开始,这时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尿稍黄但不染尿布.第4~5天最黄,足月儿在第10~14天消退,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

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会出现得较早、较高,也持续较久.可延迟至3~4周消退。

虽有黄疸,但孩子没有什么不适,一般情况好。

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不需治疗。

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宝妈要多注意观察宝宝大便颜色、黄疸的情况,此外,还可以多让宝宝接触自然光照,勤喂母乳。

1、注意宝宝大便的颜色。

要注意观察宝宝大便的颜色,如果是肝脏胆道发生问题,大便会变白,但不是突然变白,而是越来越淡,如果再加上身体突然又黄起来,就必须带宝宝去看医生。

儿科临床护理指导:新生儿黄疸的症状

儿科临床护理指导:新生儿黄疸的症状

由于出现黄疸的原发病各不相同,所以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既有原发病所引起的,也有黄疸本身所产生的。

此外仅简述黄疸病人所出现的共同表现。

(一)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
胆红素对含有弹性硬蛋白的组织具有较大的亲和力,所以含有该组织的巩膜、皮肤和粘膜最易出现黄疸。

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

黄染的深浅不一,与引起黄疸的原发病以及黄疸原发病以黄疸持续的时间长短有关。

(二)尿和粪的色泽改变
肝细胞性和梗阻性黄疸时尿色加深,甚至呈浓茶色,尿色加深的程度与尿中胆红素含量有关。

有些患者首先发现尿色变深,有些则先察觉巩膜、皮肤和粘膜的黄染。

溶血性黄疸虽有巩膜皮肤黄染,但尿色不深,在急性大量溶血时,尿中出现血红蛋白尿而使尿液呈酱油色。

梗阻性黄疸时粪色变淡,甚至完全灰白。

(三)消化道症状黄疸
病例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常因原发病不同而稍有差异。

(四)胆盐血症的表现
肝外梗阻性黄疸和肝内胆淤可因胆盐排泄受阻而滞留血中,称胆盐血症。

其主要表现为:①皮肤瘙痒,但瘙痒与黄疸程度可一致;②心动过缓见于深度黄疸病便,与胆盐刺激迷走神经和抑制心脏传导有关;③肠道因缺乏胆盐,影响脂肪消化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而致腹胀、出血倾向、脂肪泻和夜盲症等表现;④乏力、精神萎靡和头痛,似与胆盐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有关。

新生儿黄疸科普文章

新生儿黄疸科普文章

新生儿黄疸科普文章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皮肤和巩膜黄疸。

黄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紊乱、排泄障碍或消化吸收不良引起的。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对新生儿的健康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黄疸的发生机制是这样的:在新生儿出生后,体内大量的胆红素会通过进入肝脏、结合葡萄糖醛酸鼓糖苷转化为无毒、有溶水性的胆红素,然后通过胆汁排出体外。

但是,在新生儿身上,由于肝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造成胆红素代谢速度较慢,从而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的积聚,这就是黄疸的发生原因。

黄疸的症状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发黄。

在日光照射下,可见到黄疸范围的皮肤呈现出草绿色。

黄疸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生理性黄疸:大约在出生后2-3天内出现,由于新生儿肝功能未能完全发育,加之分娩时婴儿与母亲分离,新生儿的胆固醇和非胆固醇类胆红素在输送和代谢过程中受到了一些抑制,从而导致黄疸的发生。

大约在出生后一周内,黄疸就会逐渐减退,一般不需特殊治疗。

2.产科黄疸:这种黄疸大约在出生后24小时内发生,这是由于母亲与胎儿的血液产生了免疫反应,引起胆红素的释放,进而导致胆红素在胎儿体内积聚,引发黄疸。

3.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这种情况下,母亲的抗体攻击胎儿的红细胞,使红细胞溶解释放出大量胆红素,从而导致黄疸的发生。

黄疸的诊断主要通过仔细观察新生儿的肤色和精细的检查。

如果黄疸超过了一周还未消退,或者出现其他症状,就需要及时就诊医院。

黄疸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光疗来加快胆红素的转化和代谢。

光疗可以通过特殊的灯管照射,以提高胆红素的转化效率。

在治疗过程中,婴儿的眼睛和生殖器要被保护起来以免受到伤害。

治疗期间,孩子需要穿着特殊的眼睛保护器,以防止光线对眼球造成损伤。

除此之外,对于母亲来说,合理的哺乳也是非常重要的。

母乳喂养能促进婴儿排便,从而排除体内的过剩胆红素,有助于缓解黄疸。

总之,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虽然多数情况下属于生理性黄疸,但仍然需要引起家长和医生的重视。

儿科学新生儿黄疸PPT课件

儿科学新生儿黄疸PPT课件
根据病情需要,可进行肝功能、 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以排除
其他疾病引起的黄疸。
治疗方法
光照疗法
通过蓝光照射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减轻黄疸症 状。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或 白蛋白等药物治疗。
其他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可采取换血疗法、纠正酸中毒等 措施。
预防措施
孕期保健
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确保孕期健康,预防新生儿溶血病等 引起黄疸的疾病。
儿科学新生儿黄疸ppt课 件
• 新生儿黄疸概述 •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 •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与治疗 •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与预防 • 新生儿黄疸的案例分析
01
新生儿黄疸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 和黏膜黄染的现象。
分类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 峰,7-10天消退;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可能伴随其他症状。
够的液体和营养。
保持大便通畅
适当按摩腹部,促进肠 道蠕动,保持大便通畅, 有助于胆红素的排出。
避免感染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干 燥,避免脐部感染,注
意室内空气流通。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早期开奶
新生儿出生后尽早开奶,刺激 肠道蠕动,促进胎便排出。
合理饮食
孕妇在孕期和哺乳期应合理饮 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量
新生儿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奶,促进排便,减少胆红素的吸收,同时注 意保暖和卫生。
健康宣教
向家长宣传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提高家长对黄疸的认知和警惕性, 及时发现并治疗。

新生儿黄疸一定要重视!教你如何应对

新生儿黄疸一定要重视!教你如何应对

新生儿黄疸一定要重视!教你如何应对作者:武红玉来源:《科学导报》2024年第48期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数日内皮肤、黏膜和巩膜呈现黄疸的一种常见现象。

大部分新生儿黄疸属于生理性黄疸,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足月儿1~2周自然消退,早产儿在3~4周自然消退。

然而,新生儿黄疸也可能是一些疾病的表现,需要引起重视和及时处理。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并指导您如何应对这一常见问题。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皮肤和黏膜呈现黄色,常见于出生后2~3天内发生,且在出生后第一周内逐渐加重的现象。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在宝宝体内积聚过多所引起的。

胆红素是由于血红蛋白代谢所产生的,主要在肝脏中代谢和排泄,但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其胆红素代谢能力不如成人,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累造成黄疸。

并且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类型。

生理性黄疸较为常见,生理性黄疸出现晚、进展慢、程度轻,但对于低出生体重儿或危重新生儿仍有潜在危险,同样要引起关注,而病理性黄疸则可能由感染、溶血、先天性代谢障碍等原因引起,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新生儿黄疸在出生后2~3天内开始表现,通常从头部开始,逐渐向身体其他部位蔓延。

重度黄疸可能伴有神经系统方面的表现,如烦躁不安、抽搐等,应及时就医。

皮肤、眼睛和黏膜发黄:这是新生儿黄疸最为明显的症状,通常从头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发黄程度会随着胆红素含量的增加而加重。

特别是眼白部分的发黄更易被察觉。

黄疸延迟消退:正常情况下,新生儿黄疸会在出生后的一周内逐渐消退,但如果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两周仍未消退,可能需要及时就医。

食欲不振:新生儿黄疸可能会导致宝宝食欲减退,表现为吃奶不好、哭闹不安。

食欲不振也可能会加重宝宝的体重下降,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小便颜色深黄:由于胆红素过多,在排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小便颜色深黄的情况,甚至略呈棕色。

若发生发烧、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其他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

表情不稳定:宝宝出现黄疸可能会使其不适,情绪上可能会表现出不安、易激动、哭闹等不稳定情绪,要及早发现并及早治疗。

【复习资料】2018年贵州临床医学理论《儿科学》知识点:新生儿黄疸

【复习资料】2018年贵州临床医学理论《儿科学》知识点:新生儿黄疸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复习资料】2018年贵州临床医学理论《儿科学》知识点:新生儿黄疸2018年临床助理医师考试时间在8月25日,考生要好好备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临床助理医师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新生儿黄疸: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

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成人超过2mg/dl),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1)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①胆红素生成过多:约80%来源血红蛋白,新生儿每日胆红素生成明显高于成人(新生儿8.8mg/kg成人3.8mg/kg)原因:血氧分压低,大量红细胞被破坏;红细胞寿命短,且血红蛋白分解速度是成人的二倍;肝脏和其他组织中的红细胞及骨髓红细胞前体较多)②血浆白蛋白联合胆红素的能力差;③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差:未结合的胆红素进入肝脏在UDPGT的催化下,形成水溶性、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结合胆红素。

新生儿的UDPGT含量很低,且活性不足,故生成的结合胆红素量较少。

出生时肝细胞将结合胆红素排泄到肠道的能力暂时降低,早产儿更为明显,可出现暂时性肝内胆汁淤积;④肠肝循环增加。

(2)、新生儿黄疸的分类:①生理性黄疸:A一般情况良好;B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两周;早产儿生后3—5天出现黄疸,5—7天到高峰,7—9天消退,最迟3—4周;C每日血清血红素升高<85umol/l(5mg/dl)。

②病理性黄疸:A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B血清胆红素足月儿>12.9mg/dl,早产儿>15mg/dl,或每日上升>5mg/dl;C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D黄疸退而复现;E,血清结合胆红素>2mg/dl。

若具备上述任何症状均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新生儿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黄疸是指单纯因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的暂时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病因(一)生理性黄疸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包括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不足;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差;胆红素排泄能力缺陷;肠肝循环增加。

因此6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在生后第1周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二)病理性黄疸1.胆红素生成过多因过多的红细胞的破坏及肠肝循环增加,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常见的病因有: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维生素E缺乏和低锌血症等。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由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常见的病因有:缺氧和感染、Crigler-Najjar综合征(先天性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缺乏)、Gilbert综合征(先天性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症)、Lucey-Driscoll综合征(家族性暂时性新生儿黄疸)、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21-三体综合征等。

3.胆汁排泄障碍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可致高结合胆红素血症,但如同时伴肝细胞功能受损,也可有未结合胆红素的升高。

儿科学:新生儿黄疸

儿科学:新生儿黄疸
红细胞寿命↓
血红蛋白分解速度↑
旁路胆红素生成↑
胆红素的运输(成人vs 新生儿)
未结合胆红素UCB
血循环中
+白蛋白
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UCB-白蛋 白)或称联结胆红素
肝血窦
新生儿白蛋白联结胆红 素的能力不足
刚出生新生儿常有 酸中毒,可减少 胆红素与白蛋白 联结
早产儿胎龄越小→ 白蛋白含量越低 →联结胆红素的 量越少
母-胎或胎-胎间输血、脐带结扎延迟、先天性青 紫型心脏病等
其它
红细胞增 多
血红蛋白 病
红细胞形 态异常
胆红素生 成过多
红细胞酶 缺陷
母乳喂养
体内出血
同族免疫 性溶血
感染
肠肝循环 增加
胆红素生成过多
血管外溶血
较大的头颅血肿、皮下血肿、颅内出血、肺出 血和其他部位出血

红细胞形 态异常
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成人vs 新生儿)

CB
新生儿肠肝循环特点
门静脉
肠 肝


胆汁
UCB
β-葡萄糖 醛酸苷酶
肠道 细菌还原
粪胆素原
粪便排出
出生时肠腔内具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 将CB转变成UCB
肠道内缺乏细菌→ UCB产生和吸收↑
如胎粪排泄延迟,胆 红素吸收↑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 饥饿、缺氧、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 内出血时,更易出现黄疸或使原有黄疸加重
胆红素的肠肝循 环
胆红素的来源(成人vs 新生儿)
成人生成胆红素 每日3.8mg/kg
衰老红细胞
骨髓中红
血红蛋白(80%) 细胞前体
网状内皮细胞 肝、脾、骨髓
肝脏和其他 组织中的含 血红素蛋白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及治疗措施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及治疗措施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及治疗措施新生儿黄疸的分类及治疗措施我的一个朋友的宝宝妮妮在祝福声中降生,小家庭里充满了兴奋和喜悦。

可是没过几天,爸爸妈妈突然惊讶地发现,妮妮的皮肤变黄了,眼睛也变黄了。

之后,家里所有的.人开始忙乱,似有马上天下就开始大乱了之势!我想很多家长也应该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其实家长莫惊慌,这就是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这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产生过多、肝脏功能不成熟、肠肝循环而导致胆红素浓度增高,出现的黄疸,临床上也称为生理性黄疸。

但如果是黄疸持续不退而且有加重的迹象,同时宝宝出现精神不好、哭闹增多、体重下降等情况时,便不可再掉以轻心,很可能是病理性黄疸,这样一定要及时就医。

下面我就详细给新手父母分析新生儿黄疸,让大家认清它的真面目。

分类1、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的一种特殊生理现象,正常新生儿几乎都有。

生理性黄疸有一定限度,皮肤不呈橘黄色,而呈浅黄色。

眼白微带黄色,口腔黏膜微黄,手心、脚心不黄。

一般4—5天黄疸程度达到高峰,约10天内逐渐消失。

2、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就可以出现,且持续的时间较长,个别患儿还会有反复。

病理性黄疸色深呈橙黄色,遍及全身。

患儿睡眠、精神不好,有躁动、哭闹不止等。

黄疸严重时会出现核黄疸,损伤患儿大脑,父母要引起高度重视。

治疗措施生理性黄疸:在黄疸期间多喂新生儿温开水或葡萄糖水利尿,不需特殊治疗。

病理性黄疸:目前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多数是采用照光治疗。

通过照光,能让体内的胆红素转换成其他物质,使得体内不断堆积的胆红素找到另一个出口,黄疸的症状就能改善。

但是照光后仍无法改善的宝宝,必须以药物或换血来治疗。

如果黄疸是由于胆道闭锁所形成的,就需要用手术治疗了。

我特别提醒一下家长:1、新生儿黄疸过重当心胆红素脑病,一定要及早到医院治疗。

2、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新生儿黄疸名词解释儿科护理学

新生儿黄疸名词解释儿科护理学

新生儿黄疸名词解释儿科护理学
新生儿黄疸,也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黄疸的出现。

黄疸是一种皮肤和眼部黄色染色的症状,由于胆红素沉积在皮肤和眼白部分,通常在出生后2至4天出现,最长可持续2周。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约60%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周内出现轻度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生儿肝脏未能快速清除体内的胆红素。

胆红素是由红细胞分解后产生的一种物质,正常情况下,它经过肝脏的代谢和排泄,排出体外。

但由于新生儿肝脏的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导致胆红素不能正常代谢,而在体内积累,致使黄疸出现。

另外,早产儿和母体血型不兼容的新生儿出现黄疸的风险更高。

对于新生儿黄疸的处理,最重要的是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

如果黄疸不严重,通常只需要保持良好的喂养和积极观察。

但是,如果黄疸过严重,则需要采取治疗措施,例如光疗和输注葡萄糖酸钙等。

在护理新生儿黄疸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新生儿足够的液体摄入和充足的营养,保持体温适宜,并定期进行皮肤检查和血液检查,以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

黄疸的名词解释

黄疸的名词解释

黄疸的名词解释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病症,通常表现为皮肤和眼球的呈现黄色。

它是由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引起的。

胆红素是红细胞代谢的副产品,它在正常情况下由肝脏排除体外。

然而,当肝脏功能受损或红细胞分解产生过多胆红素时,便会导致黄疸的发生。

黄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指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几天内出现的黄疸,通常是由于肝脏功能不完善造成的。

这种类型的黄疸通常不需要治疗,会在几周内自行消退。

病理性黄疸则是指其他疾病或病理条件引起的黄疸,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导致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可以有很多,包括肝炎、肝硬化、胆管阻塞、药物不良反应、红细胞溶解等。

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肝炎,尤其是乙型和丙型肝炎。

这些疾病会导致肝脏受损,进而影响胆红素的正常代谢和排泄。

除了肝脏疾病外,胆管阻塞也是引起病理性黄疸的一个常见原因。

胆管是将胆汁从肝脏传输到小肠的管道。

当胆汁流通受阻时,胆红素无法排泄,导致其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从而引起黄疸的症状。

胆管阻塞可以由胆石、胆囊炎、胰腺炎等多种原因引起。

除了外界因素,病理性黄疸还可以与个体遗传因素有关。

一些人天生具有某种遗传性疾病,如 Gilbert综合征,该综合征会导致胆红素的代谢异常,从而引起黄疸。

这种类型的黄疸通常是慢性的,但不会引起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对黄疸的诊断通常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确定的。

医生会进行身体检查,注意皮肤和眼球是否呈现黄色。

此外,还可能进行血液或尿液检查,以测定胆红素的浓度和其他相关指标,以帮助诊断黄疸的原因。

针对不同的病因,治疗黄疸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生理性黄疸,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即可。

如果是病理性黄疸,治疗的目标是解决引起症状的原因。

例如,对于肝炎引起的黄疸,可能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胆管阻塞则可能需要行手术或其他介入治疗来恢复胆汁的正常流通。

总之,黄疸是一种具有明显体征的病症,可以通过观察皮肤和眼球的颜色来进行初步判断。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考试儿科学辅导:新生儿黄疸分类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考试儿科学辅导:新生儿黄疸分类

疾病分类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特点,即出生后胆红素的生成过多而代谢和排泄能力低下,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暂时性的、轻度的黄疸过程,称为生理性黄疸。

其特点为: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多于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黄疸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仅限于面颈部,重者可延及躯干、四肢,粪便色黄,尿色不黄,一般无不适症状,也可有轻度嗜睡或纳差,黄疸持续7~10天消退;早产儿多于生后3~5天出现黄疸,5~7天达高峰。

早产儿由于血浆白蛋白偏低,肝脏代谢功能更不成熟,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慢,可延长到2~4周。

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黄疸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考虑为病理性黄疸:①黄疸出现早:生后24小时内出现;②程度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gt;220.6&micro;mol/L(12.9mg/dl),早产儿&gt;256.5μmol/L(15mg/dl);③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gt;26&micro;mol/L(1.5mg/dl);④进展快: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gt;85&micro;mol/L(5mg/dl);⑤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或退而复现。

生理性黄疸存在个体差异,也因种族、地区、遗传、和喂养方式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

如东方人比西方人高,母乳喂养儿较人工喂养儿高。

临床在鉴别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时,除血清胆红素为重要诊断依据外,必需结合病因和临床表现。

早产儿在缺氧、酸中毒、低体温、喂养过迟等情况下血清胆红素虽在正常范围内,已有发生核黄疸的危险,应视为病理性黄疸。

另有部分新生儿血胆红素已达高胆红素血症,却找不出任何病因,有可能仍属生理性黄疸。

因此对血胆红素&gt;6~10mg/dl的婴儿,均应仔细认真分析查明原因,以免贻误诊断和治疗。

生理性黄疸名词解释儿科护理学

生理性黄疸名词解释儿科护理学

生理性黄疸名词解释儿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 理解黄疸
儿科护理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由于儿童特别容易受到不同疾病
的影响,所以护士必须有充分的知识和技能,以便以最佳方式为儿童
提供护理。

其中一类疾病就是黄疸,它是一种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
儿科疾病,其发病率在新生儿中尤其高。

黄疸是一种临床诊断,由于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水平过高而引起的,导致皮肤及眼睑的颜色变得发黄。

黄疸的分为两种:1.新生儿期
黄疸,一般是由于新生儿黄疸病毒感染所致;2.物理性黄疸,一般是
由于某些疾病引起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过高所致。

物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浓度过高而引起的,一般是
由婴儿的某些内部疾病引起的,如肝病、湿疹、癫痫等,或者是母亲
产时传播给婴儿,使婴儿感染某种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等,都会引
起婴儿体内胆红素浓度升高,从而引起黄疸。

儿科护士在临床上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识别和处理婴儿的黄疸,
因为它不仅可以对婴儿造成身体伤害,而且可能是一些严重疾病的先兆,从而使儿童护理能够及早发现,及早采取行动,避免病情恶化。

因此,儿科护士应首先根据检查结果,准确判断出新生儿的黄疸
类型,并根据不同的黄疸类型提供对应的护理,以减轻新生儿的不适,保护婴儿健康。

此外,儿科护士还要积极配合其他医护人员,为新生
儿提供全面且周全的护理,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几种类型的黄疸鉴别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几种类型的黄疸鉴别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几种类型的黄疸鉴别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主要特征是皮肤、黏膜和眼球发生明显的黄染。

黄疸的发生与胆红素代谢紊乱有关,胆红素在体内无法正常转化和排泄,导致其在血液中积累并沉积在皮肤和黏膜组织中。

黄疸的鉴别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同类型的黄疸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病因和临床特征。

正确地鉴别黄疸的类型对于确定病因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为了帮助医生和临床工作者更好地鉴别黄疸的类型,许多黄疸鉴别表被提出和使用。

这些鉴别表通常基于黄疸的临床特征、生化指标、影像学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和评估。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体征和检查结果,在正确的鉴别表的指引下,可以准确地判断黄疸的类型和病因,从而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黄疸鉴别表,并综合总结不同类型黄疸的鉴别方法。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了解不同类型黄疸的特征和鉴别要点,提高对黄疸的认识和诊断能力,为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一篇长文的骨架,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组织结构。

本文的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黄疸的定义和病因2.2 不同类型黄疸的特征3. 结论3.1 黄疸鉴别表的意义3.2 几种类型黄疸的鉴别方法总结在本文的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讨论黄疸的定义和病因以及不同类型黄疸的特征。

首先,我们会介绍黄疸的定义,即在人体内黄疸的产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紊乱引起的黄疸样表现。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黄疸的病因,包括肝脏疾病、胆道梗阻和溶血等因素。

接下来,我们将逐个介绍不同类型的黄疸,如肝细胞性黄疸、胆道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讨论它们的病因、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结果。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强调黄疸鉴别表的意义,指出它对医生进行黄疸病因鉴别的重要性。

而几种类型黄疸的鉴别方法总结将总结不同类型黄疸的临床特征以及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并区分不同类型的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种类和处理方法

新生儿黄疸的种类和处理方法

新生儿黄疸的种类和处理方法黄疸在新生儿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不需要过度着急,可以了解一下新生儿黄疸的种类和一些处理方法,以便于更好的保护新生儿成长。

那么新生儿黄疸有哪些种类呢?处理方法又有哪些呢?在本文中为大家介绍了关于新生儿黄疸的一些基本知识,希望能够让大家对新生儿黄疸有更多的了解。

1.什么是新生儿黄疸对于新生儿来说,黄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很大一部分的新生儿都会出现黄疸。

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未结合胆红素蓄积是该病直接病机,以面部、巩膜甚至全身皮肤出现黄染为典型症状表现。

新生儿由于毛细血管丰富,当血清胆红素超过85 μmol/L(5 mg/dl),则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新生儿黄疸一般可以分类两个主要类型,一是生理性黄疸,另一个则是病理性黄疸。

这两种情况有很大的差异,而如何处理也是不同的,因而新生儿发生黄疸现象之后,家长应该分辨孩子是那种情况,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帮助孩子早日恢复健康。

2.新生儿黄疸的种类2.1生理性黄疸其特点为:(1)一般情况良好。

(2)足月儿生后2-3d出现黄疸,4-5d达高峰,5-7d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d出现,5-7 d达高峰,7-9d开始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3)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 mg/dl)或每小时<0.85μmol/L(0.5mg/dl)。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在刚出生不久所特有的一种情况,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在子宫之内长期处于低氧的环境之下,使得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并且主要是由于这类红细胞还不够成熟,非常容易遭到破坏,而在出生之后,就会造成胆红素的生成过多,大约能够是成人的2倍。

一般情况下,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6μmol/L(15mg/dl)是生理性的,产生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的肝脏功能还发育不够完全,胆红素的代谢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进而使得新生儿出现黄疸现象。

新生儿黄疸的表现及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表现及护理

辅助检查
血清胆红素浓度 总胆红素 足月儿>205.2µmol/L 早产儿>257µmol/L 血常规
血型测定
【护理评估】
控制感染、注意保暖、供给营养
保护肝脏
适当用酶诱导剂、输血浆和白蛋白,降低游离胆红素
找出病因,治疗基础疾病
及时纠正酸中毒和缺氧
降低血清胆红素,给予蓝光疗法;减少肠肝循环;减少肠壁对胆红素的再吸收
黄疸退而复现
血清结合胆红素>26μmol/L(1.5mg/dl)
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分类 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
出现时间 生后2-3d 生后<1d 早
消退时间 生后< 2-4w 生后>2-4w长
【护理评估】
1.黄疸表现特点
①黄疸出现早 ②黄疸程度重 ③黄疸进展快 ④不退或退而复现 ⑤血清胆红素过高
(二)身体状况
【护理评估】
胆红素脑病
(二)身体状况
2.严重表现
当患儿血清胆红素>342µmol/L时,游离的间接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造成基底核等处的神经细胞损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严重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主要介绍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
Hale Waihona Puke 01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 一般情况良好 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3~4周
02
生理性黄疸
02
04
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
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205.2~256.5μmol/L(12~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
向患儿家长讲解本病的常见原因、如何观察黄疸程度、治疗效果及预后。介绍黄疸的预防知识。并发胆红素脑病留有后遗症的患儿,及时给予正确的康复治疗和护理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1%~2%,因此极易出现黄疸,尤其当新生儿处于饥饿、缺氧、胎粪排出延迟、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等状态时黄疸加重。

其病因复杂,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新生儿黄疸(neonataljaundice)是胆红素(大部分未为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其原因复杂,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部分病理性黄疸克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故应加强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一)胆红素生成较多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约8.8mg/kg,而成人仅为3.8mg/kg.其原因是:胎儿处于氧分压偏低的环境,故生成的红细胞数较多,出生后环境氧分压提高,红细胞相对过多、破坏亦多;胎儿血红蛋白半衰期短,新生儿红细胞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形成胆红素的周期缩短;其他来源的胆红素生成较多,如来自肝脏等器官的血红素蛋白(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P450等)和骨髓中无效造血(红细胞成熟过程中有少量被破坏)的胆红素前体较多。

(二)运转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刚娩出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影响血中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早产儿白蛋白的数量较足月儿为低,均使运送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三)肝功能发育未完善①初生儿肝细胞内摄取胆红素必需的Y、Z蛋白含量低,5~10天后才达成人水平;②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即肝细胞内脲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的含量低且活力不足(仅为正常的0~30%),不能有效的将脂溶性未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水溶性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此酶活性在一周后逐渐正常;③排泄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易致胆汁郁积。

(四)肠肝循环的特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肠道内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且肠腔内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吸收经门脉而达肝脏。

由于上述特点,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1%~2%,因此极易出现黄疸,尤其当新生儿处于饥饿、缺氧、胎粪排出延迟、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等状态时黄疸加重。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一)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于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3~4周。

目前对民既往沿用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上限值,即足月儿<205.2μmol/L(12mg/dl)和早产儿<257μmol/L(15mg/dl),已经提出异议,因较小的早产儿即使胆红素<171μmol/L(10mg/dl),也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

国外已规定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0.59μmol/L(12.9mg/dl)为生理性黄疸的界限;国内学者通过监测发现正常足月儿生理性黄疸的胆红素值上限在205.2~256.5μmol/L(12~15mg/dl)之间,超过原定205.2μmol/L者占31.3%~48.5%,,早产儿血清胆红质上限超过256.2μmol/L者也占42.9%,故正在通过全国性协作调研拟重新修订我国生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

(二)病理性黄疸常有以下特点:①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②重症黄疽,血清胆红素>205.2~256.5μ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③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26μmol/L(1.5mg/dl)。

对病理性黄疸应积极查找病因,引起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有:
1、感染性
(1)新生儿肝炎:大多为胎儿在宫内由病毒感染所致,以巨细胞病毒最常见,其他为乙型肝
炎、风疹、单纯疱疹、柯萨基、EB病毒、李斯特菌、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

感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或在通过产道分娩时被感染。

常在生后1-3周或更晚出现黄疸,病重时粪便色浅或灰白,尿色深黄,患儿可有厌食、呕吐、肝轻至中度增大。

(2)新生儿败血症。

2.非感染性
(1)新生儿溶血症。

(2)胆道闭锁目前已证实本症多数是由于宫内病毒感染所导致的生后进行性胆管炎、胆管纤维化和胆管闭锁;若管壁薄弱则形成胆总管囊肿。

多在出生后2周始显黄疸并呈进行性加重;粪色由浅黄转为白色,肝进行性增大,边硬而光滑;肝功改变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3个月后可逐渐发展为肝硬化。

(3)母乳性黄疸:大约1%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其特点是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血清胆红素可高达342μmol/L(20mg/dl),婴儿一般状态良好,黄疸于4~12周后下降,无引起黄疸的其他病因可发现。

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如黄疸下降即可确定诊断。

目前认为是因为此种母乳内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过高,使胆红素在肠道内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已有学者认为是此种母乳喂养患儿肠道内能使胆红素转变为尿、粪胆原的细菌过少所造成。

(4)遗传性疾病: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在我国南方多见,核黄疸发生率较高;其他如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纤维病等。

1 2 下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