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_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5-4、设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6.0)(5.0()()(2+++=s s s s k s H s G ,试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图,并分析阻尼情况。
源代码:>> num=[0 1]>> den=conv([1 0],conv([1 0.5],[1 0.6 1]))>>sys=tf(num,den)>> rlocus(sys)>>grid根轨迹图:由根轨迹图的网格我们大概可以知道根轨迹上的不同部分所对应的阻尼系数,在左边横轴上的线阻尼系数对应的为1;在左半平面(非横轴)对应的阻尼系数为0到1;在右半平面阻尼系数对应为小于0;在纵轴上对应的阻尼系数为0。
下面进行验证在左边横轴上对应的阻尼系数:在左半平面(非横轴)对应的阻尼系数:在右半平面对应的阻尼系数:经过验证可知,之前的阻尼系数分析正确5-6、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3()1()(-+=s s s k s G ,试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图,并求出使系统稳定的k 值范围。
源代码:>> num=[1 1]>> den=conv([1 0],[1 -3])>> sys=tf(num,den)>> rlocus(sys)根轨迹图:分析稳定的k的取值范围:由上图可知:当k>3的时候,根轨迹在左半平面,此时系统稳定。
阻尼分布情况由图可以看出与上题相同:在左边横轴上的线阻尼系数对应的为1;在左半平面(非横轴)对应的阻尼系数为0到1;在右半平面阻尼系数对应为小于0;在纵轴上对应的阻尼系数为0。
另外,在右边横轴上的阻尼系数为-1。
6-4、(1))12)(12.0)(11.0()1(5)()(++++=s s s s s H s G 源代码:>> num=[5 5]>> den=conv(conv([0.1 1],[0.2 1]),[2 1])>> sys=tf(num,den)>> nyquist(sys)奈氏曲线:奈氏曲线逆时针包围(-1,j0)点0次,右半平面开环极点数为0,由奈氏判据一可知该闭环系统稳定。
自动控制原理第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2
自动控制原理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例:开环传递函数
Gs
k1
ss
a
开环系统两个极点为:P1 0, P2 a R(s)
闭环传递函数为:
GB s
s2
k1 as
k1
-
k1
C(s)
ss a
闭环特征方程: s2 as k1 0
闭环特征根:s1,2
a 2
a 2
2
k1
(闭环极点)
3
自动控制原理
在p5附近取一实验点sd, 则∠sd-p5可以认为是p5点的出射角 Sd Z Sd P1 Sd P2 Sd P3 Sd P4 Sd P5 1800
近似为 P5 Z P5 P1 P5 P2 P5 P3 P5 P4 p 1800
p Sd P5 1800
法则4 实轴上存在根轨迹的条件——
这些段右边开环零极点个数之和为奇
数。
m
n
证明:根据相角条件 S Z j S Pi 18002q 1
j 1
i 1
p4
j s平面
例:sd为实验点
p3
z2 sd
p2 z1 p1
p5
① 实验点sd右侧实 轴上零极点提供 1800相角
③ 共轭复零点,复极点提供的相角和为 3600。
2
s1=-1.172,s2=-6.828
33
自动控制原理
法则6 开环复数极点处根轨迹出射角为
p 1800
开环复数零点处根轨迹入射角为:
Z 1800
其中 z p(不包括本点)
34
自动控制原理
j p5
p5
p3 p3
p2
西电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材料
实用文档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课程编号: ME3121023专业自动化班级学号实验时间: 2014年12月一、实验目的和要求:通过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牢固地掌握《自动控制原理》课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实验测试手段。
能应用运算放大器建立各种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掌握系统校正的常用方法,掌握系统性能指标同系统结构和参数之间的基本关系。
通过大量实验,提高动手、动脑、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提高从事数据采集与调试的能力,为构建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仪器、设备(软、硬件)及仪器使用说明自动控制实验系统一套计算机(已安装虚拟测量软件---LABACT)一台椎体连接线 18根实验一线性典型环节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相似性原理的基本概念。
2、掌握用运算放大器构成各种常用的典型环节的方法。
3、掌握各类典型环节的输入和输出时域关系及相应传递函数的表达形式,熟悉各典型环节的参数(K、T)。
4、学会时域法测量典型环节参数的方法。
(二)、实验容:1、用运算放大器构成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和比例积分微分环节。
2、在阶跃输入信号作用下,记录各环节的输出波形,写出输入输出之间的时域数学关系。
3、在运算放大器上实现各环节的参数变化。
(三)、实验要求:1、仔细阅读自动控制实验装置布局图和计算机虚拟测量软件的使用说明书。
2、做好预习,根据实验容中的原理图及相应参数,写出其传递函数的表达式,并计算各典型环节的时域输出响应和相应参数(K、T)。
3、分别画出各典型环节的理论波形。
5、输入阶跃信号,测量各典型环节的输入和输出波形及相关参数。
(四)、实验原理:实验原理及实验设计:1.比例环节: Ui-Uo的时域响应理论波形:传递函数:G(s)=U o(s)/U i(s)=10/3比例系数:K=10/3时域输出响应:Uo(t)=10/32.惯性环节: Ui-Uo的时域响应理论波形:传递函数:G(s)=U o(s)/U i(s)=1/(0.1s+1)比例系数:k=1时常数:T=RC=0.1时域输出响应:U o(t)=(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实验报告
一、 实验结果及分析1.(1) )136)(22()(22++++=s s s s s K s G 的根轨迹的绘制: MATLAB 语言程序: 运行结果:num=[1];den=[1 8 27 38 26 0];rlocus(num,den)[r,k]=rlocfind(num,den)gridxlabel('Real Axis'),ylabel('Imaginary Axis')title('Root Locus')选定图中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单击鼠标左键得:selected_point =0.0021 + 0.9627ik = 28.7425 r =-2.8199 + 2.1667i-2.8199 - 2.1667i-0.0145 + 0.9873i-0.0145 - 0.9873iG=tf([1,12],[1,23,242,1220,1000]);rlocus (G);[k,r]=rlocfind(G)G_c=feedback(G,1);step(G_c)结论:根轨迹与虚轴有交点,所以在K 从零到无穷变化时,系统的稳定性会发生变化。
由根轨迹图和运行结果知,当0<K<28.7425时,系统总是稳定的。
(2) )10)(10012)(1()12()(2+++++=s s s s s K s G 的根轨迹的绘制: MATLAB 语言程序: 运行结果:num=[1 12];den=[1 23 242 1220 1000];rlocus(num,den)[k,r]=rlocfind(num,den)gridxlabel('Real Axis'),ylabel('Imaginary Axis')title('Root Locus')选定图中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单击鼠标左键得:selected_point =0.0059 + 9.8758ik =1.0652e+003 r=-11.4165 + 2.9641i -11.4165 - 2.9641i -0.0835 + 9.9528i -0.0835 - 9.9528i 结论:根轨迹与虚轴有交点,所以在K 从零到无穷变化时,系统的稳定性会发生变化。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题目:线性系统的根轨迹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实验时间:一、实验目的1. 熟悉MATLAB 用于控制系统中的一些基本编程语句和格式。
2. 利用MATLAB 语句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3. 掌握用根轨迹分析系统性能的图解方法。
4. 掌握系统参数变化对特征根位置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同时得出在单位阶跃负反馈下使得闭环系统稳定的K 值的范围。
2.1绘制下面系统的根轨迹曲线)136)(22()(22++++=s s s s s Ks G程序:G=tf([1],[1 8 27 38 26 0]); rlocus (G); %绘制系统的根轨迹[k,r]=rlocfind(G) %确定临界稳定时的增益值k 和对应的极点r G_c=feedback(G,1); %形成单位负反馈闭环系统 step(G_c) %绘制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12-10-8-6-4-20246-10-8-6-4-20246810Root LocusReal Axis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0204060801001201400.10.20.30.40.50.60.70.80.91Step ResponseTime (sec)A m p l i t u d e得出在单位阶跃负反馈下使得闭环系统稳定的K 值的范围:K>28.74252.2绘制下面系统的根轨迹曲线)10)(10012)(1()12()(2+++++=s s s s s K s G 程序:G=tf([1 12],[1 23 242 1220 1000]); rlocus (G); %绘制系统的根轨迹[k,r]=rlocfind(G) %确定临界稳定时的增益值k 和对应的极点r G_c=feedback(G,1); %形成单位负反馈闭环系统 step(G_c) %绘制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60-50-40-30-20-100102030-50-40-30-20-1001020304050Root LocusReal Axis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01234560.0020.0040.0060.0080.010.012Step ResponseTime (sec)A m p l i t u d e得出在单位阶跃负反馈下使得闭环系统稳定的K 值的范围: K>1.1202e+032.3绘制下面系统的根轨迹曲线)11.0012.0)(10714.0()105.0()(2++++=s s s s s K s G 程序:G=tf([5 100],[0.08568 1.914 17.14 100 0]); rlocus (G); %绘制系统的根轨迹[k,r]=rlocfind(G) %确定临界稳定时的增益值k 和对应的极点r G_c=feedback(G,1); %形成单位负反馈闭环系统step(G_c) %绘制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60-50-40-30-20-10010203040-60-40-200204060Root LocusReal Axis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012345670.10.20.30.40.50.60.70.80.91Step ResponseTime (sec)A m p l i t u d e得出在单位阶跃负反馈下使得闭环系统稳定的K 值的范围:K> 7.832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根轨迹的绘制规则:⑴绘制根轨迹的相角条件与系统开环根轨迹增益 值的大小无关。
倒立摆实验报告(根轨迹)
g 重力加速度(2)直线一级倒立摆根轨迹校正控制原理基于根轨迹法校正的基本思想是:假设系统的静态性能指标可由靠近虚轴的一对共轭闭环主导极点来表征, 因此, 可把对系统提出的时域性能指标的要求转化为一对期望闭环主导极点.确定这对闭环主导极点的位置后, 首先根据绘制根轨迹的相角条件判断一下它们是否位于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上.如果这对闭环主导极点正好落在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上, 则无需校正, 只需调整系统的根轨迹增益即可;否则, 可在系统中串连一个超前校正装置.罕见的校正器有超前校正、滞后校正以及超前滞后校正等.2. 实验方法(1)直线倒立摆建模、仿真与分析利用牛顿-欧拉方法建立直线一级倒立摆系统的数学模型;依照根轨迹设计的步伐获得系统的控制器, 利用MA TLAB Simulink中的工具进行仿真分析.(3)直线一级倒立摆根轨迹校正控制利用MA TLAB Simulink来实现根轨迹校正控制参数设定和仿真, 并利用该参数来设定只限一级倒立摆的根轨迹校正控制器值, 分析和仿真倒立摆的运行情况.3. 实验装置直线单级倒立摆控制系统硬件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包括计算机、I/O设备、伺服系统、倒立摆本体和光电码盘反馈丈量元件等几年夜部份, 组成了一个闭环系统.图1 一级倒立摆实验硬件结构图对倒立摆本体而言, 可以根据光电码盘的反馈通过换算获得小车的位移, 小车的速度信号可以通过差分法获得.摆杆的角度由光电码盘检测并直接反馈到I/O设备, 速度信号可以通过差分法获得.计算机从I/O设备中实时读取数据, 确定控制战略(实际上是机电的输出力矩), 并发送给I/O设备, I/O设备发生相应的控制量, 交与伺服驱动器处置, 然后使机电转动, 带动小车运动, 坚持摆杆平衡.图2是一个典范的倒立摆装置.铝制小车由6V 的直流机电通过齿轮和齿条机构来驱动.小车可以沿不锈钢导轨做往复运动.小车位移通过一个额外的与机电齿轮啮合的齿轮测得.小车上面通过轴关节装置一个摆杆, 摆杆可以绕轴做旋转运动.系统的参数可以改变以使用户能够研究运动特性变动的影响, 同时结合系统详尽的参数说明和建模过程, 我们能够方便地设计自己的控制系统.图2 一级倒立摆实验装置图上面的倒立摆控制实验仪器, 包括:摆杆机构、滑块导轨机构基座, 其特征在于:其蜗杆通过轴承固定于基座上, 与之啮合的涡轮扇的轴通过轴承固定于动座下边, 年夜皮带轮轴一端联接机电, 另一端电位计由支座固定于动座上并机电共轴, 年夜皮带轮与2个小皮带轮通过皮带连结, 并通过轴承固定于动座之上;滑块固定联接于皮带轮之间的皮带上, 同时滑块与动座固定的导轨动配合;摆杆机构通过下摆支座与滑块绞接;控制箱连电位计, 机电.4. 实验内容及步伐 1)设计根轨迹校正控制器. (1)确定闭环期望极点d S 的位置, 由最年夜超调量2(1)10%p M e ζζπ--=≤,可以获得0.5912ζ≥, 取0.6ζ=, 由cos ζθ=得0.9273θ=rad,其中θ为位于第二象限的极点和原点的连线与实轴负方向的夹角.图3 性能指标与根轨迹关系图又由40.5s nt sζω=≤可以获得13.3333n ω≥, 取13.5n ω=, 于是可以获得期望的闭环极点为13.5(cos sin )8.110.8j j θθ-±≈-±*.(2)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在实轴和虚轴上, 欠亨过闭环期望极点, 因此需要对系统进行超前校正, 设控制器为1()(1)1cc cs z aTs G s a Ts s p ++==>++.(3)计算超前校正装置应提供的相角, 已知系统原来的极点在主导极点发生的滞后相角和为1113.5sin 13.5sin ()tan tan 13.5cos 7.74613.5cos 7.7462.1362d G s θθθθ--⎛⎫⎛⎫⎛⎫=-+ ⎪ ⎪ ⎪-+⎝⎭⎝⎭⎝⎭≈,所以一次校正装置提供的相角为3.1416 2.1362 1.0054φ=-=.(4)设计超前校正装置, 已知0.9273θ=, 对最年夜的a 值的γ角度1()0.60452γπθφ=--=.图4 根轨迹校正计算图按最佳确定法作图规则, 在上图中画出相应的直线, 求出超前校正装置的零点和极点, 分别为7,24c p z z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7) 6.122()()2460.06c K s Q KG s G s s s +==+-.(5)由幅值条件()1d Q s =, 反馈为单元反馈, 所以可得52.71k =. (6)于是我们获得了系统的控制器52.71(7)()24s G s s +=+(2)直线倒立摆建模、仿真与分析1)应用经典力学的理论, 结合实验手册建立直线一级倒立摆系统的笼统数学模型; (3)直线一级倒立摆PID 控制实验 1)PID 控制参数设定及仿真在Simulink 中建立如图5所示的直线一级倒立摆模型.图5 基于根轨迹校正控制的直线一级倒立摆Simulink 仿真模型点击“Simulation ”菜单, 在下拉菜单中选择“Simulation Parameters ”, 在下面窗口中设置“Simulation time ”以及“Solver options ”等选项.设置仿真步长为1秒.图6 Simulation Parameters 界面点击运行仿真, 双击“Scope ”模块观察仿真结果:图7 直线一级倒立摆的根轨迹校正仿真结果(一阶控制器)可以看出, 系统能较好的跟踪阶跃信号, 可是存在一定的稳态误差, 修改控制器的零点和极点, 可以获得分歧的控制效果, 屡次改变参数后, 选取仿真结果最好的参数进行根轨迹校正控制物理实验.2)根轨迹校正控制实验双击快捷方式“元创兴便携式倒立摆实物控制”, 在左侧的SelectExperiment模块中选择实验编号2, 然后单击右侧对应的Enabled Subsystem模块后呈现以下界面.图8 根轨迹校正实验模块组成把仿真获得的参数输入根轨迹校正控制器, 点击“OK”保管参数;点击编译法式, 完成后点击使计算机和倒立摆建立连接;点击运行法式, 缓慢提起倒立摆的摆杆到竖直向上的位置, 在法式进入自动控制后松开, 当小车运动到正负限位的位置时, 用工具挡一下摆杆, 使小车反向运动.5、实验延伸拓展在学习本次根轨迹校正控制实验的同时, 我查阅了更多的资料, 并检验考试运用matlab 自带的工具箱来获得更加稳定的根轨迹校正控制器的值.d =u1y1 0y2 02、传递函数表达式Gc =From input to output...1: --------------------------------------s^4 + 0.1485 s^3 - 20.16 s^2 - 2.915 s2: ----------------------------------Continuous-time transfer function.3、零极点增益表达式Gs =2.9745 s------------------------------(s-4.488) (s+4.492) (s+0.1446)Continuous-time zero/pole/gain model.(2)SISO TOOL进行根轨迹分析>> SISOTOOL(Gs)翻开SISO Design TOOL获得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根轨迹图, 并调节Control and Estimation Tools Manager|Control Architecture 窗口, 使得控制器C在反馈通道图9 Control Architecture 窗口翻开Edit|SISO Tool Preferences|Options|选择Zero/pole/gain, 没有添加控制器的开环传递函数根轨迹如图所示,图10 开环传递函数根轨迹然后在Matlab Command Window中再输入:>>pole(Gs)ans =可以看到传递函数的极点分布为:两个左半平面的极点和一个右半平面的极点, 以及一个在原点的零点, 构成了非最小相位系统, 显然, 系统是不稳定, 由于传递函数有一个极点位于右半平面.(3)通过添加超前滞后校正获得相对稳定的系统依次添加的零点-5与极点-100构成超前校正器, 添加的零点-1与极点0构成滞后校正, 最后拖动系统闭环主导极点, 使其向左半平面移动, 从而调节增益k, 并同时观察阶跃响应曲线和Nyquist曲线, 使得系统稳定, 并同时达到设计指标.所添加的零点-1与极点0构成滞后校正, 滞后校正网络实质上是一个低通滤波器, 对低频信号有较高的增益, 从而减小了系统的稳态误差, 同时由于滞后校正在高频段的衰减作用, 使增益剪切频率移到较低的频率上, 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从而有助于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 而且能够坚持理想的瞬态性能.所添加的零点-5与极点-100构成超前校正器, 能够发生如下影响:(1)渐近线向左移动, 有利于改善系统的瞬态性能;(2)改变根轨迹的分布图, 使超前校正装置的零极点分布合理, 并有助于改善系统的瞬态特性.图11 阶跃响应曲线和Nyquist曲线图12 根轨迹在原点处局部放年夜的根轨迹绘制阶跃响应曲线和Nyquist曲线图13阶跃响应曲线和Nyquist曲线可以看出摆杆角度最终小于0.04rad, 稳按时间在3.0-3.5s之间.依照把持步伐6的方法导出此时控制器的传递函数.(4)导出控制器的传递函数Cs =484.98 (s+1) (s+5)------------------s (s+100)Cs=tf(Cs)Cs =485 s^2 + 2910 s + 2425-----------------------s^2 + 100 s对此时的控制器传递函数进行离散化如下,c2d(Cs,0.005)ans =-------------------------(5) Simulink仿真1、基于线性模型的Simulink仿真分别从信号源库(Sources)、数学运算库(Math Operations)、连续系统库(Continuous)、经常使用模块(Commonly Used Blocks)、输出方式库(Sinks)中将阶跃信号发生器(Step)、相加器(Sum)、状态空间模型(State-Space)、传递函数(Transfer Fcn)、分线器(Demux) 、示波器(Scope)选中, 并将其拖至模型窗口.按要求将各个模块如图连接好.四个示波器分别显示小车位置, 小车速度, 摆杆摆角, 摆杆角速度.图14 根轨迹校正的simulink仿真图运行后, 双击Scope和Scope2获得小车位置和摆杆角度的单元阶跃响应的曲线:图15 小车位置图16摆杆角度由图可知, 摆杆能够稳定, 可是小车的位置不能够控制.由于直线一级倒立摆是单输入单输出模型, 在设计时只把摆杆角度作为控制目标, 而没有涉及小车的位置, 小车位移在阶跃输入下信号线性增加, 所以小车在双方向运动, 不能稳定在某个位置, 最终会触发限位开关.2、基于非线性模型的Simulink仿真控制器采纳线性方程仿真所设计的摆杆角度控制器,在课后习题有涉及计算环节, 不再详述.图17 基于非线性模型的Simulink仿真图18 小车位置图19 摆杆角度三、结果1. 完成直线倒立摆建模、仿真与分析运行后, 倒立摆经过手动起摆, 达到平衡位置后稳定;如果给以一定范围内的干扰, 倒立摆能较快地重新恢复平衡状态.需要注意的是, 尽量让小车处于轨道中间位置附近.2. 完成直线一级倒立摆根轨迹校正控制实验(1)倒立摆平衡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图20 直线一级倒立摆根轨迹校正控制实验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 倒立摆可以实现较好的稳定性.(2)扰动实验在系统处于稳态时, 考察系统的抗扰动能力.在给定干扰的情况下, 小车位置和摆杆角度的变动曲线如下图所示:图21 直线一级倒立摆根轨迹控制实验结果2(施加干扰)可以看出, 系统可以较好的抵换外界干扰, 在干扰停止作用后, 系统能很快回到平衡位置.(3)实验结果分析从图21所示的变动曲线可知, 当小车位置受到外界干扰而变动时, 系统控制法式总能使其在一按时间内, 逐渐回到一个固定角度范围内;如果不受到干扰, 将一直坚持在这个角度范围内, 最后趋于定值, 坚持稳定.。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4)
暂态响应呈振荡性质,其超调量主要取决于主导极点的衰
减率
1 n
d n 1 2
1 2
并与其它极点接近原点的程度有关,调整时间主要取决于主
导极点的实部
1
。
n
(4)调节时间。调节时间主要取决于最靠近虚轴的闭环复数
极点的实部绝对值 1 n 。
(5)实数零、极点影响。闭环极点的存在会增大系统的阻尼比, 使响应速度减慢,超调量减少。闭环零点的存在减小系统阻尼, 使响应速度加快,超调量增加。
4-4 系统性能的分析
系统闭环零、极点位置与暂态响应的关系:
(1)稳定性。系统的稳定性只取决于闭环极点的位置。
(2)运行形式。如果闭环系统无零点,闭环极点均为实数 极点,则系统的暂态响应为单调的;如果闭环极点均为复 数极点,则系统的暂态响应为振荡的。
(3)超调量。如果系统具有一对闭环主导极点,则系统的
4-7 线性系统根轨迹分析的MATLAB方法
1、绘制零极点分布图 :[ p,z]=pzmap(sys);
2、绘制根轨迹图 绘制根轨迹一般步骤为: (1)先将特征方程写成 1 A P(s) 0 形式,得到等效的开 环传递函数 G A P(s) ; Q(s)
Q(s)
(2)调用rlocus命令绘制根轨迹。
Hale Waihona Puke (6)偶极子及其影响。如果系统中存在非常接近的零点和极 点,其相互距离比其本身的模值小一个数量级以上,则把这对 闭环零、极点称为偶极子。偶极子的位置距离原点非常近时, 其对暂态响应的影响一般需要考虑,但不会影响闭环主导极点 的主导作用。偶极子的位置距离原点较远时,其对暂态响应的 影响可以忽略。 (7)主导极点及高阶系统化简。在s平面上,离虚轴靠 近而附近又没有其它闭环零点的一些闭环极点 ,对系统 影响最大,称为主导极点。凡比主导极点的实部大3~6 倍以上的其他闭环零、极点,其影响均可忽略不计。对 于高阶系统,略去不十分靠近原点的偶极子,保留一个 或几个最靠近虚轴又不十分靠近闭环零点的主导极点, 将高阶系统简化为只有一、两个闭环零点和两、三个闭 环极点的二阶或三阶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68
4.5 广义根轨迹
根轨迹部分是个半圆,半径是 k *
证明:根轨迹上一点S满足相角条件
s (s j2) (s j2)
代入s j
( j) ( j( 2)) ( j( 2))
arctan arctan 2 arctan 2
K* G(s)
s(s 2)(s 1)
26
法则五:根轨迹的分离点与分离角
分离点:几条根轨迹在[s]某一点相遇后又分开 的点。
说明有重根
27
实轴上的分离点(常见)
如果根轨迹位于实轴上相邻的两个开环极点之间, 其中一个可以是无限极点,则在这两个极点之间至 少存在一个分离点;
如果根轨迹位于实轴上相邻的两个开环零点之间, 其中一个可以是无限零点,则在这两个零点之间至 少存在一个分离点;
开环极点:
p1 0 p2 0 p3 2 p4 5
(2)实轴上的根轨迹 (3)根轨迹分支数
4
59
G0 ( s)
s2(s
k* 2)(s
5)
(4)渐近线
4条
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
a
4
3
4
3
4
4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σa , 0)
4
pi
a
i 1
4
1.75
60
G0 ( s)
s2(s
k* 2)(s
法则二:根轨迹的分支数,对称性和 连续性
• 根轨迹的分支数与开环有限零点数m和有限 极点数n中的大者相等,它们是连续的并且 对称于实轴。
22
法则三:根轨迹的渐近线(n>m)
• 当开环有限零点数m小于有限极点数n时, 有n-m条根轨迹分支沿着与实轴交点 ,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总结
【根轨迹法概述】
-根轨迹法是分析线性时不变系统稳定性和动态性能的一个重要工具。
它通过在复平面上绘制闭环极点随系统参数变化的轨迹来实现。
【根轨迹法的基本原理】
1. 定义与目的:
-根轨迹是系统开环增益变化时,闭环极点在s平面上的轨迹。
-主要用于分析系统稳定性和设计控制器参数。
2. 绘制原则:
-根据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确定轨迹的起点和终点,分支点,穿越虚轴的点等。
-利用角度判据和幅值判据确定根轨迹。
【根轨迹法的应用】
1. 系统稳定性分析:
-根据闭环极点的位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极点在左半平面表示系统稳定,右半平面表示不稳定。
2. 控制器设计:
-调整控制器参数(如比例增益、积分时间常数、微分时间常数等),使根轨迹满足性能指标要求。
-确定合适的开环增益,使闭环系统具有期望的动态性能和稳定裕度。
【根轨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直观、便于分析系统特性,特别是在控制器设计中。
-局限性:仅适用于线性时不变系统,对于非线性或时变系统不适用。
【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在绘制根轨迹时,应仔细考虑系统所有极点和零点的影响。
-必须结合其他方法(如奈奎斯特法、波特法等)进行综合分析。
【结语】
-根轨迹法是自动控制领域中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对于理解和设计复杂控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根轨迹法,能够有效地指导实际的控制系统设计和分析。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控制系统根轨迹的基本概念和绘制方法。
2. 掌握利用MATLAB软件绘制和分析控制系统根轨迹的方法。
3. 通过根轨迹分析,了解系统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根轨迹是指当系统的某一参数(如开环增益K)从0变化到无穷大时,闭环系统的特征根在s平面上的变化轨迹。
通过分析根轨迹,可以了解系统在参数变化时的稳定性、瞬态响应和稳态误差等性能。
三、实验设备1. 计算机2. MATLAB软件3. 控制系统实验箱四、实验内容1. 绘制控制系统根轨迹(1)首先,根据实验要求,搭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利用MATLAB中的rlocus函数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3)观察根轨迹的变化规律,分析系统在不同参数下的稳定性。
2. 分析系统性能(1)根据根轨迹,确定系统的稳定裕度,包括增益裕度和相位裕度。
(2)分析系统在不同参数下的瞬态响应,如上升时间、调整时间、超调量等。
(3)分析系统在不同参数下的稳态误差,如稳态误差和稳态误差系数。
3. 改变系统参数,观察根轨迹变化(1)改变系统的参数,如增益、时间常数等。
(2)重新绘制根轨迹,观察根轨迹的变化规律。
(3)分析系统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绘制控制系统根轨迹(1)根据实验要求,搭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得到开环传递函数。
(2)利用MATLAB中的rlocus函数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3)观察根轨迹的变化规律,分析系统在不同参数下的稳定性。
2. 分析系统性能(1)根据根轨迹,确定系统的稳定裕度,包括增益裕度和相位裕度。
(2)分析系统在不同参数下的瞬态响应,如上升时间、调整时间、超调量等。
(3)分析系统在不同参数下的稳态误差,如稳态误差和稳态误差系数。
3. 改变系统参数,观察根轨迹变化(1)改变系统的参数,如增益、时间常数等。
(2)重新绘制根轨迹,观察根轨迹的变化规律。
(3)分析系统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MATLAB 仿真 一、实验目的1.熟悉MATLAB 桌面和命令窗口,初步了解SIMULINK 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动态特性,加深对各典型环节响应曲线的理解。
3.定性了解各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① 比例环节1)(1=s G 和2)(1=s G ;Simulink 图形实现:示波器显示结果:② 惯性环节11)(1+=s s G 和15.01)(2+=s s GSimulink 图形实现:示波器显示结果:③ 积分环节s s G 1)(1Simulink 图形实现:示波器显示结果:④ 微分环节s s G )(1Simulink 图形实现:波器显示结果:⑤ 比例+微分环节(PD )2)(1+=s s G 和1)(2+=s s G1)、G1(s )=s+2Simulink 图形实现:示波器显示结果:2)、G2(s)=s+1 Simulink图形实现:示波器显示结果:⑥ 比例+积分环节(PI )s s G 11)(1+=和s s G 211)(2+=1)、G1(1)=1+1/sSimulink 图形实现:示波器显示结果:2)G2(s)=1+1/2s Simulink图形实现:示波器显示结果:三、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实验我学到了很多,对课本内容加深了理解,熟悉MATLAB桌面和命令窗口,初步了解SIMULINK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加深对各典型环节响应曲线的理解,这为对课程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
实验二线性系统时域响应分析一、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step( )函数和impulse( )函数的使用方法,研究线性系统在单位阶跃、单位脉冲及单位斜坡函数作用下的响应。
2.通过响应曲线观测特征参量ζ和nω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影响。
3.熟练掌握系统的稳定性的判断方法。
二、实验内容1.观察函数step( )的调用格式,假设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为243237()4641s s G s s s s s ++=++++绘制出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2.对典型二阶系统222()2n n n G s s s ωζωω=++1)分别绘出2(/)n rad s ω=,ζ分别取0,0.25,0.5,1.0和2.0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ζ对系统的影响,并计算ζ=0.25时的时域性能指标,,,,p r p s ss t t t e σ。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1
16
规则4:实轴上的根轨迹 规则 若实轴的某一个区域是一部分根轨迹,则必有:其右边 (开环实数零点数+开环实数极点数)为奇数。 这个结论可以用相角条件证明。 由相角条件
∑ ∠(s − z ) −∑ ∠(s − p ) = (2k +1)π
j =1 j i =1 i
m
n
jω
× × × ×
σ
17
规则5:根轨迹渐近线 规则 当 n>m 时,则有(n-m) 条根轨迹分支终止于无限零点。 这些根轨迹分支趋向无穷远的渐近线由与实轴的夹角和 交点来确定。 与实轴夹角
jω
K →∞
K = 2.5
2
稳态性能 开环传递函数在坐标原点有
一个极点,系统为1型系统,根轨迹上 的K值就是静态速度误差系数。如果给 定系统的稳态误差要求,则由根轨迹图 可以确定闭环极点位置的容许位置。 由开环传递函数绘制根轨迹,通常 采用根轨迹增益 根轨迹增益,根轨迹增益与开环增 根轨迹增益 益之间有一个转换关系。
o o
与实轴交点
σa =
i =1
∑ pi − ∑ z j
j =1
n
m
n−m
( 0 − 4 − 1 + j − 1 − j ) − ( − 1) = = − 1 .67 4 −1
23
24
规则6:根轨迹分离点和会合点 规则 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根轨迹分支在 s 平面上相遇又立即 分开的点称为分离点(会合点)。 分离点(会合点)的坐标 d 由下列方程所决定:
K =1
1
K =0
−2
−1
0
σ
K = 0.5
−1
−2
动态性能
由K值变化所对应的闭环极 点分布来估计。
中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中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作者: _____________--------------------------------------------------------------------------日期: _____________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预定时间实验时间姓名学号授课教师实验台号专业班级实验一 1.1典型环节的时域分析实验目的:1.熟悉并掌握 TD-ACC+(或 TD-ACS)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理想阶跃响应曲线和实际阶跃响应曲线。
对比差异、分析原因。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实验设备:PC 机一台, TD-ACC+(或 TD-ACS)实验系统一套。
模拟电路图如下:实验结果:当R0=200K;R1=100K。
输出电压约为输入电压的1/2,误差范围内满足理论波形,当R0 = 200K; R1 = 200K。
积分环节模拟电路图:当R0=200K;C=1uF。
实验结果:当R0 = 200K; C = 2uF。
比例积分环节 (PI)模拟电路图:取 R0 = R1 = 200K; C = 1uF。
实验结果取 R0=R1=200K; C=2uF。
惯性环节(T)模拟电路图:取 R0=R1=200K; C=1uF。
取 R0=R1=200K; C=2uF。
比例微分环节(PD)模拟电路图:取 R0 = R2 = 100K, R3 = 10K, C = 1uF; R1 = 100K。
取 R0=R2=100K, R3=10K, C=1uF; R1=200K。
比例积分微分环节(PID)模拟电路图:取 R2 = R3 = 10K, R0 = 100K, C1 = C2 = 1uF; R1 = 100K。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02
实验二、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1. 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K/(s*(s+1)*(s+5)), (1)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并将手工绘制结果与实验绘制结果比较;clf>> num=1;>> den=conv([1 1 0],[1 5]);>> rlocus(num,den)(2)从实验结果上观察系统稳定的K值范围;由图可知K值范围为0~29.9(3)用simulink环境观察系统临界稳定时的单位阶跃响应。
2.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K*(s+3)/(s*(s+1)*(s+2));(1)仿照上题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并判断系统的稳定性;clf>> num=[1 3];>> den=conv([1 1 0],[1 2]);>> rlocus(num,den)由图知,该系统始终保持稳定.(2)分别取K=5 和K=50,利用simulink环境观察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并比实验结果。
K=5时,该系统呈现欠阻尼状态,阻尼系数接近于1。
K=50时,该系统呈现欠阻尼状态,阻尼系数接近于0.3.完成教材第四章习题4-7,4-8,4-10(1)习题4-7,已知开环传递函数为K/(s(s+4)(s^2+4s+20));试概略画出其闭环系统根轨迹图。
clf>> num=1;>> den=conv([1 4 0],[1 4 20]);>> rlocus(num,den)该系统K值范围为0~260时系统稳定。
(2)习题4-8,已知开环传递函数为K(s+2)/((s^2+4s+9)^2);试概略画出其闭环系统根轨迹图。
clf>> num=[1 2];>> den=conv([1 4 9],[1 4 9]);>> rlocus(num,den)该系统K值范围为0~95.6时稳定。
实验3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作图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课程名称 自动控制原理 成 绩 实验项目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作图 指导教师 齐立省 学生姓名 赵儒桐 学号 201100805035 班级专业 11电子信息工程 实验地点 综合楼226 实验日期 年 月 日一、实验目的1.利用计算机完成控制系统的根轨迹作图2.了解控制系统根轨迹图的一般规律3.利用根轨迹进行系统分析及校正二、实验步骤1.在Windows 界面上用鼠标双击matlab 图标,即可打开MATLAB 命令平台。
2.练习相关M 函数根轨迹作图函数:rlocus(sys)rlocus(sys,k)r=rlocus(sys)[r,k]=rlocus(sys)函数功能:绘制系统根轨迹图或者计算绘图变量。
图1-1 格式1: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图1-1所示。
输入变量sys 为LTI 模型对象,k 为机器自适应产生的从0→∞的增益向量, 绘制闭环系统的根轨迹图。
格式2:k 为人工给定的增益向量。
格式3:返回变量格式,不作图。
R 为返回的闭环根向量。
格式4:返回变量r 为根向量,k 为增益向量,不作图。
更详细的命令说明,可键入“help rlocus”在线帮助查阅。
例如: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3)(1()(++=s s s k s G g方法一:根轨迹作图程序为k=1; %零极点模型的增益值z=[]; %零点p=[0,-1,-3]; %极点sys=zpk(z,p,k); %零点/极点/增益模型rlocus(sys)作出的根轨迹图如图1-2所示。
方法二:s=tf('s'); G1=1/(s*(s+1)*(s+3));rlocus(G1); 图1-2 gridK1=12;figure;step(feedback(G1*K1,1)) % 绘制K1=12的闭环单位反馈阶跃响应曲线闭合时域仿真simulink 模型:三、实验内容给定如下各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作出它们的根轨迹图,并完成给定要求。
南邮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 step(G,6)
自然频率=16.9538rad/sec
阻尼比=0.73578
实验二
2.1
(1)考察闭环系统根轨迹的一般形成规律。
(2)观察和理解引进零极点对闭环根轨迹的影响。
(3)观察、理解根轨迹与系统时域响应之间的联系。
(4)初步掌握利用产生根轨迹的基本指令和方法。
2.2
根轨迹绘制的指令法、交互界面法;复平面极点分布和系统响应的关系。
指令:rlocfind(G)
分离点:-2.0095 + 1.0186iK=0.0017
与虚轴的交点:-0.0000 + 3.6025iK=65.8411
(3)利用MATLAB的rlocfind指令,求出系统临界稳定增益,并用指令验证系统的稳定性。
系统临界稳定增益:65.8411
由于系统无右半平面的开环极点,且奈奎斯特曲线不包围(-1,j0)点,系统稳定。
1
-----------
s^2 + s + 1
>> step(G,18)
阻尼比=2:
>> G=tf([1],[1,2,1])
Transfer function:
1
-------------
s^2 + 2 s + 1
>> step(G,18)
结论:
当阻尼比取0时,其振荡频率为1,即为无阻尼振荡;当阻尼比大于0小于1时,二阶系统为欠阻尼二阶系统,其单位阶跃响应为衰减振荡;当阻尼比大于1时,二阶系统为过阻尼二阶系统,其单位阶跃响应为是非振荡的。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电子版)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课程编号:ME3121023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实验时间:一、实验目的和要求:通过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牢固地掌握《自动控制原理》课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实验测试手段。
能应用运算放大器建立各种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掌握系统校正的常用方法,掌握系统性能指标同系统结构和参数之间的基本关系。
通过大量实验,提高动手、动脑、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提高从事数据采集与调试的能力,为构建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仪器、设备(软、硬件)及仪器使用说明自动控制实验系统一套计算机(已安装虚拟测量软件---LABACT)一台椎体连接线18根实验一线性典型环节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相似性原理的基本概念。
2、掌握用运算放大器构成各种常用的典型环节的方法。
3、掌握各类典型环节的输入和输出时域关系及相应传递函数的表达形式,熟悉各典型环节的参数(K、T)。
4、学会时域法测量典型环节参数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1、用运算放大器构成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和比例积分微分环节。
2、在阶跃输入信号作用下,记录各环节的输出波形,写出输入输出之间的时域数学关系。
3、在运算放大器上实现各环节的参数变化。
(三)、实验要求:1、仔细阅读自动控制实验装置布局图和计算机虚拟测量软件的使用说明书。
2、做好预习,根据实验内容中的原理图及相应参数,写出其传递函数的表达式,并计算各典型环节的时域输出响应和相应参数(K、T)。
3、分别画出各典型环节的理论波形。
5、输入阶跃信号,测量各典型环节的输入和输出波形及相关参数。
(四)、实验原理:实验原理及实验设计:1.比例环节:Ui-Uo的时域响应理论波形:传递函数:比例系数:时域输出响应:2.惯性环节:Ui-Uo的时域响应理论波形:传递函数:比例系数:时常数:时域输出响应:3.积分环节:Ui-Uo的时域响应理论波形:传递函数:时常数:时域输出响应:4.比例积分环节:Ui-Uo的时域响应理论波形:传递函数:比例系数:时常数:时域输出响应:5.比例微分环节:Ui-Uo的时域响应理论波形:传递函数:比例系数:时常数:时域输出响应:6.比例积分微分环节:Ui-Uo的时域响应理论波形:传递函数:比例系数:时常数:时域输出响应:(五)、实验方法与步骤1、根据原理图构造实验电路。
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方法(2011-3) (2)
பைடு நூலகம்β = 45
−ξπ 1−ξ 2
β = 60
[ s]
j
⎧45° < β < 60° ⎨ ⎩ 2 < ωn < 5
−5
−2
0
13
ξ ξ ξ ξ ξ ξ ξ
= 0.0 σ % = 100% = 0.4 σ % = 25% = 0.5 σ % = 15% = 0.6 σ % = 10% = 0.7 σ % = 5% = 0.8 σ % = 2% = 1.0 σ % = 0%
A
ξ = 0.5
Im
λ3 = −2.34 X
−2
λ1 = −0.33 + j0.58
−1
X
−0.5
60
0
X
Re
λ2 = −0.33 − j0.58
21
三、高阶系统动态性能指标估算
1、高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1) 高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包括常数项和响应模态。 (2) 除常数项以外,高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是系统模态的组 合,组合系数即部分分式系数。 (3) 模态由闭环极点确定,而部分分式系数与闭环零点、极点 分布有关,闭环零点、极点对系统动态性能均有影响。
ξ ≥ 1− r
( α)
2
ωd ≤ r
α − r ≤ ωn ≤ α + r
α − r ≤ ξωn ≤ α + r
如果设定区域
ξωn ≥ q
则选择 r ≤ min
(α − q , α
ξ ≥ ξ min
1− ξ
2 min
)
8
[例]:如图系统,求系统具有最小阻尼时K值及相应的 动态性能和稳态误差。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2)
閉環控制系統的動態性能與閉環極點在S平面上的 分佈位置是密切相關的,分析系統的性能時,往往要求 確定系統閉環極點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分析和設計系 統時,經常需要研究一個或幾個參量變化時,對系統的 極點和系統性能的影響。
採用分解因式的古典方法求特徵方程式的根通常不容 易,特別是當某一參量發生變化(靈敏度)時,需要反復進 行計算,這時採用上述方法就顯得十分煩瑣,難以在實際 中應用。
K=0.5 K=0
該系統對於所有的K都是穩定的 穩態性能:
-1 0
原點處有一個極點 Ⅰ型系統
根軌跡上的K值就 是靜態誤差係數
0 K 0.5 : 过阻尼系 ,階统 躍回應為非週期過程
動態 K=0.5:临界阻尼 ,階系 躍回统應為非週期過程
性能:
K
0.5:欠阻尼,階系躍统 回應為阻上尼頁振盪下過頁程
返回
根據相角條件,在同一分離點分離的各條根軌跡 分支,它們的切線將均分360度。2條根軌跡在分離 點相隔180度,4條根軌跡在分離點相隔90度。
分離點的座標為:
m
1
n
1
i1 d zi
j1 d p j
分離角:根軌跡進入分離點的切線方向與離開分離點的切 線方向之間的夾角
(2k 1)
l
l-進入並立即離開分離點的 根軌跡條數
根軌跡:當系統某一參數在規定範圍內變化時,相應的系
統閉環特徵方程根在s平面上的位置也隨之變化移動,一個
根形成一條軌跡。
系統特徵根的圖解方法!!!
廣義根軌跡:系統的任意一變化參數形成根軌跡。
狹義根軌跡(通常情況):
變化參數為開環增益K,且其變化取值範圍為0到∞。
自動控制原理
一 根軌跡的概念
根軌跡法:系統某一參數變化時,繪製特徵方程的根在 S平面的位置變化軌跡的圖解方法。 根軌跡法的優點: 1:從已知的開環零、極點的位置及某一變化參數來求 取閉環極點的分佈,即解決閉環特徵式的求根問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
一、 实验目的
1. 熟悉MATLAB 用于控制系统中的一些基本编程语句和格式。
2. 利用MATLAB 语句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3. 掌握用根轨迹分析系统性能的图解方法。
4. 掌握系统参数变化对特征根位置的影响。
二、 实验内容
1. 请绘制下面系统的根轨迹曲线。
)
136)(22()(22++++=s s s s s K s G )
10)(10012)(1()12()(2+++++=s s s s s K s G )11.0012.0)(10714.0()105.0()(2++++=
s s s s K s G 同时得出在单位阶跃负反馈下使得闭环系统稳定的K 值的范围。
2. 在系统设计工具rltool 界面中,通过添加零点和极点方法,试凑出上述系统,并观
察增加极、零点对系统的影响。
三、 实验结果及分析
1.(1) )
136)(22()(22++++=s s s s s K s G 的根轨迹的绘制: MATLAB 语言程序:
num=[1];
den=[1 8 27 38 26 0];
rlocus(num,den)
[r,k]=rlocfind(num,den)
grid
xlabel('Real Axis'),ylabel('Imaginary Axis')
title('Root Locus')
运行结果:
选定图中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单击鼠标左键得:
selected_point =
0.0021 + 0.9627i
k =
28.7425
r =
-2.8199 + 2.1667i
-2.8199 - 2.1667i
-2.3313
-0.0145 + 0.9873i
-0.0145 - 0.9873i
结论:
根轨迹与虚轴有交点,所以在K 从零到无穷变化时,系统的稳定性会发生变化。
由根轨迹图和运行结果知,当0<K<28.7425时,系统总是稳定的。
(2) )
10)(10012)(1()12()(2+++++=s s s s s K s G 的根轨迹的绘制: MATLAB 语言程序:
num=[1 12];
den=[1 23 242 1220 1000];
rlocus(num,den)
[k,r]=rlocfind(num,den)
grid
xlabel('Real Axis'),ylabel('Imaginary Axis')
title('Root Locus')
运行结果:
选定图中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单击鼠标左键得:
selected_point =
0.0059 + 9.8758i
k =
1.0652e+003
r=
-11.4165 + 2.9641i
-11.4165 - 2.9641i
-0.0835 + 9.9528i
-0.0835 - 9.9528i
结论:
根轨迹与虚轴有交点,所以在K 从零到无穷变化时,系统的稳定性会发生变化。
由根轨迹图和运行结果知,当0<K<1065.2时,系统总是稳定的。
(3))
11.0012.0)(10714.0()105.0()(2++++=s s s s K s G 的根轨迹的绘制: MATLAB 语言程序:
num=[0.05 1];
den=[0.0008568 0.01914 0.1714 1 0];
rlocus(num,den)
[k,r]=rlocfind(num,den)
grid
xlabel('Real Axis'),ylabel('Imaginary Axis')
title('Root Locus')
运行结果:
选定图中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单击鼠标左键得:
selected_point =
0.0237 + 8.3230i
k =
7.6385
r =
-0.0916 + 8.4713i
-0.0916 - 8.4713i
-11.0779 + 1.2238i
-11.0779 - 1.2238i
结论:
根轨迹与虚轴有交点,所以在K从零到无穷变化时,系统的稳定性会发生变化。
由根轨迹图和运行结果知,当0<K<7.6385时,系统总是稳定的。
(4)根轨迹绘制规则分析:
由以上根轨迹图知,根轨迹起于开环极点,终于开环零点。
在复平面上标出系统的开环零极点后,可以根据其零极点数之和是否为奇数确定其在实轴上的分布。
根轨迹的分支数等于开环传递函数分子分母中的最高阶次,根轨迹在复平面上是连续且关于实轴对称的。
当开环传递函数的分子阶次高于分母阶次时,,根轨迹有n-m 条沿着其渐近线趋于无穷远处。
根轨迹位于实轴上两个相邻的开环极点或者相邻零点之间存在分离点,两条根轨迹分支在复平面上相遇在分离点以某一分离角分开;不在实轴上的部分,根轨迹以起始角离开开环复极点,以终止角进入开环复零点。
有的根轨迹随着K 的变化会与虚轴有交点。
在画图时,确定了以上的各个参数或者特殊点后,就可得系统的根轨迹概略图。
2. 观察增加极、零点对系统的影响:
(1)通过添加零、极点凑系统)
136)(22()(22++++=s s s s s K s G : 先令G(s)=1/s,则可得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图为
然后逐步添加如下:
第一步、添加共轭极点-1+j1和-1-j1得到G(s)=1/[s(s2+2s+2)],运行可得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为
第二步、添加共轭极点-3+j2和-3-j2得到G(s)=1/[s(s2+2s+2)( s2+6s+13)],运行后可得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为
(2)通过添加零、极点凑系统)10)(10012)(1()12()(2+++++=s s s s s K s G : 先令G(s)=1/(s+1),则可得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为
然后逐步添加如下:
第一步、添加共轭极点-6+j8和-6-j8得到G(s)=1/[(s+1)(s 2+12s+100)],运行后可得其
单位阶跃响应波形为
第二步、添加极点-10得到G(s)=1/[(s+1)(s2+12s+100)(s+10)],运行后可得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为
第三步、添加零点-12得到G(s)=(s+12)/[(s+1)(s 2+12s+100)(s+10)], 运行后可得其单 位阶跃响应波形为
(3)通过添加零、极点凑系统)
11.0012.0)(10714.0()105.0()(2++++=s s s s K s G : 先令G(s)=1/s,则可得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图为
然后逐步添加如下:
第一步、添加极点-1/0.0714得到G(s)=1/[s(0.0714s+1)], 运行后可得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为
第二步、添加一对共轭极点,即分子添加项(0.012s2+0.1s+1)后可得到
G(s)=1/[s(0.0714s+1)( 0.012s2+0.1s+1)]
运行后可得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为
第三步、添加极点-20得到G(s)=1/[s(0.0714s+1)( 0.012s2+0.1s+1)(0.05s+1)],运行后可得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为
(4)结论:
由图知,给系统添加开环极点会使系统的阶次升高,若添加的合理,会使系统的稳态误差减小,同时若添加的不合理,反倒会使系统不稳定;给系统添加开环零点,可使原来不稳定的系统变成稳定的系统。
四、实验心得与体会
本次实验我们首先熟悉了MATLAB用于控制系统中的一些基本编程语句和格式,随后又利用MATLAB语句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课本中介绍的手工绘制根轨迹的方法,只能绘制根轨迹草图,而用MATLAB可以方便地绘制精确的根轨迹图,并可通过自己添加零极点或者改变根轨迹增益的范围来观测参数变化对特征根位置的影响。
在绘制系统根轨迹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掌握了用根轨迹分析系统性能的图解方法。
根轨迹分析法较时域分析法更加方便和直观,它让我们看到了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具体方面,让我们理解得更加透彻。
要求:正文用小四宋体,1.5倍行距,图表题用五号宋体,图题位于图下方,表题位于表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