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背景下省属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再设计
应用型发展视角下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思考
2020年8月第8期Aug.2020No.8 LIFE EDUCATION应用型发展视角下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思考姜珊(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要: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具有新本科、应用型、地方性、师范性的基本特征。
首批师范类本科院校具有专升本的建校基础,在办学定位上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为发展目标,分层分类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科专业设置规模和结构日趋完善,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翼的办学特色。
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转型发展定位中应推进多元化发展方向,注重发展规模与发展质量并行,以本科教育为建设重点,走以教师教育为主体,以非师范教育为两翼的特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师范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学校治理截止2019年初,我国普通本科院校1243所,其中新建本科院校702所,占56.48%。
w新建本科院校已占了我国高校的半壁江山,在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人才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与扎实推进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201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新建本科院校要进行应用型转型已是共识,怎么转型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高校顶层设计是为达成学校建设和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包括办学定位、学校章程、学校发展规划等内容。
办学定位是学校根据学校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依据本校的传统优势、师资力量、办学实际等内部环境,对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办学类型、发展方向、服务面向、办学规模、人才培养规格、建设重点、办学特色等方面的统筹规划,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具有战略性和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关乎着要办成什么样的大学以及如何办的重要议题。
切因此在转型发展中,把握高校的办学定位至关重要,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存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共性,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应用转型发展过程中也应顺应其共性与特性。
一、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1.首先是新本科。
山西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
山西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近年来,山西省已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建设了44所大学,其中有18所师范类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促进省内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考虑到现阶段的社会发展需求,《山西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作为山西省把握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文件,在深入细致地分析和认识现阶段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山西省教育发展战略,总结考察山西省从2014年到2025年高等教育设置总体规划,旨在通过提升省内高等教育质量来打造山西省新型高等教育。
首先,《山西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提出的策略规划是基于提高学校“质量”的理念,以适应山西省加快教育转型发展、拓展新型教育功能,以及积极响应国家对西部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部署,以提升省内高等教育质量为目标,推动山西省高等教育发展朝着“更高质量、更有特色、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规划指出,“十四五”重点建设298所高等学校,包括184所本科学校和114所专科学校,把山西省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为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支撑。
其次,《山西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提出了山西省“十四五”期间要求省内高等学校建设的要求,主要是形成卓越的基础教育体系和经济发展方向中设置的高等学校,尤其是要针对各地区现实情况,优化布局,加快升级改造,着力建设质量更高、服务定位更精准的学校。
例如,在大学设置上,重点加强本科学校的建设,发展和完善国际科技教育、新兴产业及新兴技术等;在教育目标上,重视社会能力培养和新型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上,重点支持各阶段基础教育的发展,结合山西省实际深化专业建设;在教学管理上,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研究。
最后,《山西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还要求,要高度重视和落实省内各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实施,着重加强高等教育项目的审批和管理,把握合理的学校设置规模,优化布局,着力将高等教育发展打造成省内社会经济发展的精品,以提升实力。
高校转型发展:职教与高教的共同战略切入点
高校转型发展:职教与高教的共同战略切入点
颜炳乾
【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
【年(卷),期】2014(000)031
【摘要】高校转型发展意味着高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体制、办学举措的整体转变,是地方本科高校从追求传统的、既定的“学术型态”向现代的、创新的“应用型态”的整体位移,是国家战略、经济发展、教育改革等方面倒逼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领域深刻变革的客观需要。
当前,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以及各界的积极响应下,高校转型发展工作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和成效,但仍然面临思想观念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严峻挑战,为此必须认识到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的逻辑起点在于各种内外动力因素的“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并在制度建设上着眼于重新定位、重调结构、重布规划。
【总页数】5页(P26-30)
【作者】颜炳乾
【作者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吉林长春 13005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9.2
【相关文献】
1.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与高教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J], 无
2.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成员名单(高教职教部分) [J],
3.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成员名单(高教职教部分) [J],
4.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成员名单(高教职教部分) [J],
5.德国科学评议会指出职教和高教应共同支撑创新能力发展 [J], 李国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困境与对策
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困境与对策作者:邓景衡易诚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19期摘要:针对目前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发展工科专业过程中存在的部分困难,如工科师资缺乏、学生专业思想不强及实践教学条件欠缺等,本文提出地方师范院校在转型发展中需要建立一支适合工科发展的师资队伍,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等,以加快师范院校转型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师范院校;转型发展;工科专业;对策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9-0230-02从2015年起,我国开始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和定期注册,教师培养不再为师范院校所独享,师范标签的办学特色在逐步弱化。
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师范院校以文理科为主转向以理工科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量兴办工科专业,如计算机、通信工程、化学化工、机械制造、环境工程等。
师范专业的比例在逐步降低。
但是师范院校在开办工科专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工科师资力量薄弱、学生专业思想不强、教学设施设备不足或缺乏、培养方案制订不科学、办学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方式落后、办学模式单一、学生就业率低等[1,2]。
地方师范院校办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会影响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本文就当前师范工科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提出一些看法。
一、师范院校转型发展工科的现状及问题1.工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师资结构是师范院校工科专业的薄弱环节,其基本组成如下:大部分教师是师范或者理科类专业,部分教师迫于形势从师范专业逐步转型,缺乏工科专业教学实际经验,其专业综合素质不够全面[3]。
新进工科部分专业教师较年轻,教学经验不足。
高学历、高职称工科人才缺乏,引进高层次工科人才较困难,短期内工科师资缺乏的局面不会有较大改变,这也直接影响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学生专业思想不强,专业学习积极性不高。
一些报考师范院校的学生,其目标专业是师范专业,工科专业学生很大一部分是从报考师范专业中调剂过来的,而且大部分是女生。
高校课题申报: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对策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一)问题的提出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宏观背景下,2014 年初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了“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教育部也紧接着提出要推动“1999 年以后新建的600 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实行转型”。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问题逐渐成为了实务界和理论界讨论、研究的热点。
转型是一个矛盾交织丛生的复杂过程,其中既有支持转型的动力,也存在着反对转型的阻力,它们共存于这一场域中,并在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博弈过程中得以实现。
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依据、主要范畴、推进策略和目标方向进行系统深入地分析、探讨具有重要价值。
(二)课题界定本课题是一项应用对策类研究课题,研究注重突出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成果注重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力求务实管用,体现理论创新。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我国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国外没有“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具体概念,但参照国外类似的院校发展情况和现今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状况,可以使我们对国内本科院校转型和发展的研究得到一些启发。
如哈钦斯(1936)、威尔逊(1960)、弗莱克斯纳(1965)、奇思(1923)的相关研究就提出,大学应当由只为少数精英人物服务的教育机构转变为可以让大多数人接受教育的场所。
他们的主要观点在于大学应当愿意为任何人服务,包括普通教育、专业教育、非专业性的专门教育以及研究及技术工作。
这一观点的提出与我国目前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大学应当为社会提供其所需的知识。
洛瑞(2005)则指出校企合作的对象应从一流大学转向数量更多却鲜少被问津的普通大学。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作者:姜家磊来源:《公关世界》2024年第16期摘要:新文科建设是我国文科教育的重要改革,为了适应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产教融合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融合了高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和就业出路。
在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不完善、实践课程与实务工作不匹配等问题。
结合新文科发展的要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应该通过以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岗位专业技能要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以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等措施优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产教融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引言2018年我国提出“新文科”概念,并于2019年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纳入本科教育改革。
新文科建设是应对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国家战略之一[1]。
新文科建设是指打破传统文科思维界限,以传承创新的方式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共享[2]。
新文科的建设也是培养储备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举措。
2024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的通知》,要求“加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力度,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应用型专业人才缺口较大,特别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先进技术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企业输送了大量适用人才,有力支撑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也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主要模式。
当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不仅是教学改革的制度安排,而且成为经济制度、产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3],作为来自企业管理实践的管理类专业,其与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校与企业广泛展开合作,协同教学育人一直是管理类专业的重要教育方式。
高校课题申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应用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应用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本科院校;转型;应用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研究的课题概述1、问题的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根据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我国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129所,高职(专科)院校1280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81.50万人,在校生2308.51万人,毕业生608.16万人。
本专科学校数和招生数基本达到1:1,如此庞大的教育规模,高等教育已不仅仅是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问题,而是事关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和国家竞争力的重大问题,必须站在国家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和国家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
从整个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构来看存在严重失衡。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到2010年我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达到1.2亿人,中等专业人口达到1.88亿人,中等以上专业人才达到3.076亿人,接近美国的总人口。
而从企业劳动者素质结构来看,2007年我国城镇从业人员29347万人,其中技能劳动者9890万人,占33.7%;技能劳动者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占4.3%,高级工占18.3%;中级工37.9%;初级工占39.5%。
而美国劳动办技能水平,1950年无技术工人占60%,技术工人占20%,专业人员占20%,而到2007年无技术工人占15%,技术工人占65%,专业人员占20%。
可见,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发展实体经济存在不一致性,开发与使用出现了严重的错位。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原因,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
”“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可见,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已从以住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优化本专科教育结构为主走向了发展应用型本科、调整优化本科教育为主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摘要】在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本文首先阐明了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即要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分析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的困境,包括人才培养质量与需求不匹配、师资队伍结构和水平不适应转型需求、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
然后提出了突破困境的对策,即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对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构建创新创业平台激发科研活力。
总结了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性所在,强调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积极应对挑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困境、突破、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产业需求、教学水平、创新创业、科研活力、重要性。
1. 引言1.1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
新时代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产业对接紧密,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加快转型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师资队伍结构和水平不适应转型需求也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困境之一。
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更加专业化和实践性的能力,而现有师资队伍中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和水平不足的问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只有适应时代的需求,与产业实现紧密对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创新创业平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才能实现转型发展,在新时代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正文2.1 困境一:人才培养质量与需求不匹配在当前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困境就是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匹配。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省属高校校园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省属高校校园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8.04.12•【字号】鲁教计字〔2018〕4号•【施行日期】2018.04.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省属高校校园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各省属高等学校:为促进我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基本建设工作水平,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鲁政发〔2017〕33号)、《山东省教育厅关于下达省属公办本科高校“十三五”发展规模的通知》(鲁教计字〔2016〕6号)精神,我厅将组织开展省属高校校园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背景和目的1996年高校扩招以来,各高校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新校区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校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与此同时,校园规划建设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
如办学理念和规划建设理念存在脱节的情况,原有规划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各高校校园校区功能布局不尽合理、校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部分校舍建筑年久失修老化,已经不能适应办学需要;项目建设存在临时决策、碎片化等现象,校园总体规划执行的刚性约束力不够。
这些矛盾和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发展,迫切需要研究解决。
当前,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已经进入分类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新的历史阶段。
省属高校基本建设工作也已跨越快速扩张阶段,进入内涵品质提升期,需要全面提升建设管理水平。
校园总体规划是高校开展基本建设工作的总纲,也是高校申报基本建设项目的基本依据,在高校基本建设工作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作用。
开展校园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旨在解决当前校园规划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校园总体规划修编及执行机制,强化规划意识,以校园总体规划修编为抓手,引导高校融合先进办学理念和科学规划理念,有效提升基本建设内涵品质,科学指导今后校园基本建设工作,促进高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引导部分省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通知-甘教发〔2015〕35号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引导部分省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通知正文:----------------------------------------------------------------------------------------------------------------------------------------------------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引导部分省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通知甘教发〔2015〕35号各有关高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精神,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高校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现就引导部分省属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需要大规模的技术技能人才来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我省正处于农业现代化起步、工业化转型、新型城镇化提质、信息化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现代农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引导部分省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加快培养支撑和引领我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转型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既是我省乃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紧迫需要,也是有关高校拓展发展渠道、突出办学特色、明确办学定位、实现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原则,逐步推进试点工作结合高校自身发展实际,根据各有关学校申报情况,将天水师范学院、兰州城市学院、河西学院、陇东学院、兰州工业学院、兰州文理学院等6所本科院校和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等2所独立学院列为我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
同时,支持其它省属本科院校根据各自实际和发展需要,在二级学院或专业(群)开展转型试点工作。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随着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化,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新时代所面临的转型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
这些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些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境。
为了更好地应对困境,实现转型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积极探索突破之道。
一、困境分析1. 专业设置滞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往往存在滞后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院校的专业设置过于保守,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就业率低;一些院校的专业设置过于同质化,缺乏特色和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位置。
2. 教学资源不足受经费投入和地方支持力度的限制,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科研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限制了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升,也制约了院校的转型发展步伐。
3.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往往存在模式单一的问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得毕业生往往缺乏职场适应能力,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4. 院校发展定位不清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发展定位上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
缺乏明确的办学宗旨,不清楚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导致办学方向不明确、目标不清晰,难以形成有效的发展战略。
二、突破之道1. 加强与地方产业对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与所在地的产业对接,深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开设与当地产业相适应的专业或课程。
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教学内容与生产要求的贴近,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增加教学资源投入,包括加大财政投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引进高水平教师、改善教学设施和实验条件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学校的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所产生的一个新型办学群体,多数属于在市(地)级城市举办的公立本科高等院校。
目前我国的新建本科院校有261所,占所有本科院校数量的三分之一,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受区域经济社会状况、学校传统、生源基础、就业服务面向等方面的限制,在发展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有着与其他类型本科院校的较大差异。
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新建本科院校须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积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进行“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改革。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目前的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由原有办学历史较长、办学实力较强的专科学校通过合并和重组而升格的。
因此,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具有一部分专科时期形成的优势与特色专业,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办学经验,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良好基础。
而且,经过升本后的建设与发展,许多本科院校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本科教学管理体系,师资力量也在持续改善和提高。
但是,作为在专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本科高校,新建本科院校有着许多不足和弱势,具体表现为:(1)本科办学意识差,在教学管理和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专科时期的随意性较大的惯性行为;(2)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低,突出表现为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少,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不能满足学科建设需要等;(3)教学经费投入少、教学资源紧缺;新建本科院校中有许多当初为实现升本片面追求校园基础建设效果,甚至不惜负债前进,给升本后的建设与发展留下了巨大的包袱。
许多学校迫于债务压力,不得不削减教学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4)学校发展定位不清,在发展过程存在着流于模仿的倾向。
突出表现为盲目向重点高校看齐,片面追求招生规模和学科专业数量的增长。
从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发展形势来看,首先,高等教育国际化使我国高校面临着全球性竞争的挑战。
学院转型发展方案
学院转型发展方案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学院也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进行转型发展。
为了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和市场需求,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学院转型发展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旨在提出一份学院转型发展方案,包括背景分析、目标设定、具体策略和实施步骤等内容,以指导学院未来的发展。
背景分析学院转型发展的背景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教育行业的变革。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学院需要转型发展,提供更适应现代化需求的教育服务。
此外,市场竞争激烈,学院要想在教育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做出调整和改变。
学院转型发展的目的就是要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和优秀的教师。
目标设定学院转型发展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制定目标时,需要考虑学院的定位、竞争对手、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因素。
根据当前的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确定以下几个目标:1.提高教育质量:通过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学院的教育质量。
2.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开设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提供实习机会,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3.建设一流的师资团队:加大引进和培养高水平教师的力度,构建一支专业、高效的师资队伍。
4.加强与企业合作: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培养、实习基地建设等合作项目,提升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具体策略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学院可以采取以下具体策略:1. 进行课程改革针对市场需求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调整课程设置,开设新的专业课程,强化实践环节,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
此外,推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加大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学院师资队伍素质。
吸引高端人才加盟学院,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遭遇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
转型发展成为了这些高校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指的是高校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下,主动调整自身的办学定位、教育理念、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
这一过程中,地方本科高校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定位不清、特色不明、资源配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等。
深入研究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地方本科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现状和问题,探讨其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试图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为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本文也期望通过实证研究,深入了解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际状况,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政府和高校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
1.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地方本科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结构、师资力量、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亟需进行转型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国家政策的推动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背景。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例如,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和内涵特色发展,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涵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涵摘要: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体现了学校内涵建设和生存发展需要的价值取向,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转型”,即办学定位“转”为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人才培养类型定位“转”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培养目标“转”为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为主,培养方式“转”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为主,以此找到走出转型中的困境和缓解矛盾的应然举措,促进学校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地方;本科;转型发展应用型技术本科是我国当前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作为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建设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正值“十三五”发展规划谋篇布局的重要时期,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转型过程中存在着亟需解决的困境与矛盾,所以明确“转型”的内涵,是促进学校早日实现转型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办学定位“转”为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办学定位决定着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方向。
办学定位的制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认清的位置困惑是关键,既不可能像传统本科高校那样突出高、精、尖,抢占学科发展前沿,又不可能在原有基础上停滞不前,所以会出现简单模仿和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要化解该矛盾新建本科院校一定要走新路。
首先,要遵循本科规律和与时俱进的关系,明确指出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本科教育不是在专科教育基础上简单增加一年学习,增加一些课程的教育,应是以“学术”为纽带,围绕着学生上大学后实际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而开展的教育。
这样,教学与科研,学科与专业都是本科教育的基本元素。
其次,要清楚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是否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是我们在定位和路径选择之前必须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在创新和发展中立足。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坚定服务地方的理念。
紧扣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扎根临沧、立足滇西,服务云南、辐射周边,以培养培训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办学条件优良、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学校。
地方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
地方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明确了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实质是指向人才培养质量,那么,对于转型中的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在学校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笔者认为,应在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上着力。
(一)科学设计学校办学定位办学定位是高校发展的逻辑起点,也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和归宿。
我国高校目前数量虽多,但是“ 千校一面、千人一面” 的情况依然没有根本改观。
有专家指出,大众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学校定位不明确,没能从客观环境、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出发办出自己的特色、优势,如果此问题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甚至会导致大众化高等教育走偏方向”。
具体而言,就是一些地方院校不切实际的学校发展定位。
主要表现出两个突出的问题,即办学类型的趋同与办学层次的攀升,动辄面向世界,办一流研究型大学。
另一方面,许多学校急功近利,在人才培养上追求“ 大而全” 的目标,在不具备学科、师资等办学支撑的情况下,盲目增上市场的短期需求的所谓热门专业,以致出现了农业大学举办音乐教育等奇怪现象。
学校办学定位主要包括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办学类型定位、办学类型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
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学科水平较低,发展基础薄弱,大多处于非省会城市,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应该定位于“ 地方性应用型” 院校。
定位是一个科学的设计和研究过程,需要根据学校的历史发展、学科专业结构以及地方行业特点等进行综合考量,研判自身在全国及区域高校中的位置,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适时发展研究生教育,在学校类型上定为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办学定位的设计的科学与否事关全校全体师生员工,尤其是广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需要广泛调研,反复论证,严谨细致。
(二)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高校第一人力资源,在高校内涵式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的师德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应高度重视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地方高校也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然而,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地方高校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包括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科研水平、管理机制等方面。
本文将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
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1、教学质量不高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教学质量不高。
由于资金、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地方高校往往无法像一些重点高校那样提供优质的课程和教学资源。
导致在学术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与一些顶尖高校存在差距。
2、人才培养不足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重要的职责之一,然而大多数地方高校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无法提供多样化的培养课程。
其次是部分地方高校的教师资历虽然符合要求,但是原始学科、学术研究经验等方面存在欠缺。
3、科研水平相对落后科研水平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在科研领域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提高高校的知名度。
然而,地方高校的科研实力相对较弱,缺乏优秀的科研人才、科研设备和实验室等。
4、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机制的健全程度直接关系到地方高校的规范化发展。
然而,局部官僚主义、选举失误、反思不足等原因都导致了地方高校管理机制不健全。
有些地方高校在管理层面或招生录取方面也存在问题,都严重影响到了高校的规范化管理和发展。
三、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对策1、提高教学质量地方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是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比如加强教学科研互动性,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师资队伍等。
这些措施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质量方面的问题。
2、培养优秀人才地方高校的培养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
在培养人才方面,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办学方略,建立一套有效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同时,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和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3、加强科学研究科研方面是地方高校需要加强的一个重点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型发展背景下省属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再设计高校办学定位是关系“建设什么样的大学”的根本性问题。
所谓办学定位,是指一所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类型、层次、目标。
明确办学定位,是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越来越开始关注和审视自身的办学定位,科学定位的意识越来越强。
理论界对办学定位的研究也越来越全面深刻,研究内容涉及办学定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办学定位的属性、办学定位的内容等。
总体来看,目前关于办学定位的研究比较散乱,不够系统,研究者结合自身所在学校的实证性分析较多,对办学定位的理性分析不够。
这也导致了目前我国大学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定位不准,定位不准成为一些地方大学在发展中陷于困境的症结所在。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社会需要一些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这种转型,对一些地方高校如何定位问题提出了新挑战,转型背景下如何准确定位,成为地方高校特别是省属地方高校尽快走上发展“快车道”的关键环节。
本文借鉴生态位理论,根据省属地方高校的办学宗旨,探索转型背景下的办学定位问题,为省属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提供一定参考。
一、生态位理论与高校分类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中等程度的大众化阶段,截至2021年,我国高等院校已达2442所,本专科在校生2391.32万人,普通高校本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达到9675人。
如此规模的高等教育,可谓大学林立、学子荟萃。
但是,如此众多的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却给人“千校一面”的感觉,大楼高耸、学科专业雷同,所有学校都在争创一流、争相升格,在规模逐渐扩大的同时,也失去了不同高校应有的特色。
高校办学模式趋同必然导致高校对办学资源需求的趋同,并由此导致高校之间就相同办学资源的激烈竞争和办学模式单一,这与生态系统中生存竞争现象和生态位理论颇为近似。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种间竞争和竞争排除。
两个物种赖以维持生存的资源相同或相近,就会发生竞争,这种竞争叫种间竞争。
为了争取有限的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种间竞争的必然结果是两败俱伤,物种不能长期共存,竞争能力差的物种灭亡,竞争力强的物种生存了下来,这就是竞争排除。
两个物种共同的生态要求越相近,种间竞争就越激烈,物种之间竞争排除的可能性就越大。
同时,相近的物种在生态位上有重叠现象,即一部分资源是被共同利用的,其他部分则是被各自所独占。
在资源相对充足的情况下,物种之间不会出现竞争或者竞争的强度较小,但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物种之间为了生存下去就会出现竞争,生态位重叠程度越高,竞争就会越激烈。
生态位理论给高校发展的启示是:在众多高校中,每个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自身的“生态位”,有其自身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但是,如果地方高校都按照同一模式发展,势必造成相同的办学资源需求,这就必然导致竞争,而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或两败俱伤。
相反,如果地方高校能够找准自身的“生态位”,紧密结合区域特点、区域支柱产业特点和需要进行办学,由于各地的支柱产业各不相同,各地方高校之间对办学资源的需求也会各不相同,不同高校之间“生态位”重叠的范围也就越小,高校的办学资源就会越富足,高校的发展就会更加充满活力。
“生态位”问题反映到高等教育上,实质就是高校如何分类的问题。
虽然高校分类以整个高等教育为视域,是宏观的,是与社会的多元需求相适应的;高校定位以具体的高等学校为对象,是微观的,是与地方的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但是高校分类与定位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高校分类是学校定位的前提,高校定位应该建立在高等教育科学分类的基础之上。
关于高校分类,目前实践中已有一些定例,理论研究也有一些探索。
从理论上讲,高校分类有两个纬度的内涵,一是狭义的高校分类,这种分类基本上与学科门类相对应,根据学科专业设置的不同,将大学分为综合性大学、理工学院、农业学院、林业学院、师范学院、语言学院、财经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和军事学院。
二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等教育分层,即按照人才培养的层次对高校进行的分类形式。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核心职责与使命,由于社会需要的多样化和多元化,高等学校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一种相对的分工,在人才培养方面承担不同的任务,履行不同的社会职能与使命。
基于此,目前比较统一的观点是将高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四类,反映出这些大学在培养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以及介于二者之间对研究和应用有所侧重的各类人才。
地方院校是一种通俗的称谓,是与我国的部属高校(国家主办)和高职高专(职业类)相区别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
与国家主办相比,地方院校是由各省、市、自治区政府主办的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绝大多数。
一般而言,国家主办的部属院校属研究型大学,主要承担培养学术型人才的使命,而地方高校虽有一些学校也承担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任务,但在我国整个研究生人才培养中所占份额很少,相对于部属院校亦即研究型大学而言,处于一个较低(非科学研究,而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办学层次。
而在地方高校中,又存在省属重点大学(一般建在省会城市)和省属地方高校(多数建在地级城市)的区别,省属地方高校应该是以培养各类应用技术人才为己任的高校,目前这类高校大概有500所左右。
二、省属地方高校的办学职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从上述高校分类来看,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办学职能有所不同,这既是社会对高等学校需求不同的体现,也是高校确立自身“生态位”、实现自身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
不同的高校担负不同的使命,发挥不同的作用,高校之间只有类型之分、特色之分,没有等级之分、高低之分。
省属地方高校一般为新建本科院校,一般建在地级城市,其办学目的在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服务,因此,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是省属地方高校的办学宗旨和职能所在。
(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总体上讲,教育的职能是服务社会,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专门机构,正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所以高等学校具有不同的类型(如前文所述)。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省属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直接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高等教育与产业的高度融合。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应该有不同的规格和层次,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是:对高端人才和低端人才的需求占少数,对中端人才即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对一个地级市规模的区域而言,其经济社会发展自然会对高端人才有所需求,甚至是迫切需求,但是,对高端人才需求的数量不会太多。
这是因为,高端人才主要从事重大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发展规划等全局性工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多需要的是从事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在学术研究上低于学术型人才,在工作能力上高于一般的体力劳动者,正是上述“橄榄型”队伍结构的中间部分。
这种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他们可以靠综合性大学“生产”出来,也可以通过外省地方高校“生产”出来,但更有效的做法是靠本地的高校培养出来,这是地方高校的使命和职责所在。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生共荣的关系,地方高校应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寻找与区域合作的结合点和生长点。
为此,省属地方高校应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拟定发展规划,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构建由政府(地方高校的举办者)、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针对区域真实需求培养人才,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按照地方、产业、企业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需求之间的“零距离”对接,使学生毕业后迅速融入社会,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
一般而言,基础研究是研究型大学的使命,地方高校应从事应用研究。
作为省属地方高校,其科学研究的职能应定位于应用研究,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方面,要瞄准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加强科技研发的力度。
要全面分析区域产业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支柱产业为核心,以产业链为依托,系统分析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高校与产业部门联合研发,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理顺科技研发机制,提高科技研发水平,以高新技术提高产业效益,以创新性成果引领产业未来发展,实现高校与产业融合发展,互利互惠;另一方面,要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比例。
做好产业市场调查,针对产业的科技需求状况建立高校与产业科技成果出让的利益协调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利用率、高校自主创新对产业的贡献率、科技成果转化的准确率,服务产业发展。
三、省属地方高校的办学层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根据以上对高校分类体系和地方高校办学职能的分析,省属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应越来越清晰,那就是建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应用技术大学。
所谓应用技术大学,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产生的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与产业融合的结果,是以应用技术教育为目的、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新的大学类型。
应该明确,应用技术大学中的“技术”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技术”,是蕴含“科学、知识、工程、技术、艺术”等应用性科学与技艺含义的名称。
“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相当于德国等西方国家开设的“应用科技大学”(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在目前国家层面对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省级层面对高等教育实行统筹管理的情况下,省属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整个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创建应用技术大学也必然成为省属地方高校办学层次的科学定位。
(一)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应用技术人才地方高校提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已有一段时间,理论界也对“应用型”人才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
但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仍然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不能充分反映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
按照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要求,将其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技术人才”是比较合理的。
“应用技术人才”体现了“应用”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既具有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应用型”人才的一般含义,又具有“技术型”人才的新内涵。
在明确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后,省属地方高校要从以学科为导向的学术逻辑体系,向以专业为导向的技术逻辑体系转变,按照“应用技术型”人才特征与规格的整体要求,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实现产教融合,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与功能,重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配置与交叉融合,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建立“应用”本位和“职业”导向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