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阳经腑证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伤寒论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所创的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它将疾病按照不同的病位和病因分为六个体系,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一、太阳病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
由于患者的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
表虚证为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以自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表实证属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制,以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以汗法为其常法,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
太阳里证,蓄水者,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等。
二、阳明病阳明主里热实证。
根据体质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一般把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
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
阳明实证,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三、少阳病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三、太阴病太阴主里虚寒湿。
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所引起。
太阴病的主要表现包括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等。
太阴病的特点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
太阴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治疗中焦虚寒等。
太阴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寒凉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五、少阴病少阴属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为少阴病变的特点。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也是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六、厥阴病它是病变的较后阶段,此时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挟胃,故其病变多显示肝、胆和胃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饮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
伤寒论六经辩证歌诀
丁麝葱解呕不止, 烦燥气冲上咽喉,
(吐法也是治太阳病的一个办法, 其代表方为瓜蒂散。若改散为汤则疗效更佳) , 筋脉痉挛难伸回.
抵当汤
抵当水蛭虻桃黄, 少腹硬满热如狂, 小便自利无湿热, 身黄沉结淤血亢,
太阳欲解巳午未, 变证观脉随证详.
太阳病八特点:
1. 经证—分伤寒和中风.
2. 腑证—分为气分和血分.
3. 太阳犯胸—分虚烦和结胸.
4. 结胸类证—此不是结胸证, 分脏结, 热入血室, 太阳少阳合证.
5. 心下痞证—用五泻心汤治.
6. 太阳温病—含温病, 温病为重证.
7. 太阳合病—太阳少阴, 太阳阳明, 太阳少阳.
五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热痞便不爽, 按之无物软不痛, 关上阳脉烦尿黄.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寒热痞, 芩连黄泡煎附子, 下寒怕冷出汗补, 上热心胃轻泻宜.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芩, 呕泻干姜甘枣参, 寒热交结心下痞, 气滞食积无痛行.
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参干姜, 黄连芩夏枣甘尝, 水热互结痞食臭, 腹鸣下利散水强.
虻蛭三十炒去脚, 同煎血下不再尝.
(热重于淤血的证用桃核承气汤. 淤血重于热的用抵当汤, 脉沉结. <内经> 淤血在下使人发狂,
淤血在上就使人善忘.)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加附汤, 胸痹气短咳痛当, 阳虚畏寒夜卧甚, 脉沉弦缓舌淡详.
(桂枝汤去芍药, 再加附子. 如果脉促, 桂枝汤去芍药, 不加附子)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黄连芩, 干姜夏枣会人参, 寒热互结胃虚痞, 肠鸣呕烦降胃行.
【《太阳病,经证,腑证》】太阳病证之一:太阳经证,《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太阳病,经证,腑证》】太阳病证之一:太阳经证,《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摘自《郝万山伤寒论讲稿》螽斯振羽整理太阳经证:(一)中风表虚证类、(二)伤寒表实证类、(三)表郁轻证。
(一)中风表虚证类1.太阳中风的因、机、证、治这里的因、机、证、治,“因”是指病因或成因,“机”是指病机,“证”是指证候表现,“治”是指治法、用方、用药。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1],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2],淅淅恶风[3],翕翕发热[4],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二十枚(擘)[5]上五味,?咀[6]三味。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7],啜[8]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9]令一时许,遍身漐漐[10]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11],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12]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13]、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14]邪风[15]者,宜桂枝汤。
(95)【注释】[1]阳浮而阴弱:有双重含义,一指脉象,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
实际就是脉浮缓。
二指病机,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2]啬啬恶寒:啬,sè音色。
啬啬恶寒,形容恶寒的样子。
[3]淅淅恶风:淅,xī音析。
淅淅恶风,形容恶风的样子。
[4]翕翕发热:翕,xī音夕。
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表浅的样子。
[5]擘:bāi,音掰,同掰。
以手裂物。
[6]?咀:fújǔ,音府举,本义是指咀嚼并品味,此指将药物碎成小块。
[7]须臾:很短的时间。
[8]啜:尝、饮、喝。
因饮用热粥,故应当是小口而连续喝,以免大口急饮,而烫伤口舌、喉咽和食管。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伤寒论》六经辨证最全总结】
【《伤寒论》六经辨证最全总结】太阳病证治一、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表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三、治则方药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内热原因甚多,凡伤津者,多属阳盛生火而耗阴,加之阴血清凉之性不足,又多从肝、胃初起,固不当外发,发则舍近求远,当以补中填精以充其所耗,凉血泻热为从急治则,表症得平,内耗得充,则人正气不失;并寻六经邪之所凑,佐以攻伐以治之,多收内化之效。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具有六经辨证特点。
下面是伤寒六经辨证的总结:
1. 太阳经:太阳经辨证以表证为主,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恶寒、寒战、汗出不解等。
常见的证型有太阳经风寒表证、太阳经风热表证、太阳经湿寒表证等。
2. 少阳经:少阳经辨证以寒热错杂、胸胁痛、呕吐、黄疸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少阳经表里两感证、少阳经湿热病证等。
3. 阳明经:阳明经辨证以热盛、大便秘结、腹胀满、口渴欲饮等为主要表现。
常见的证型有阳明经湿热病证、阳明经燥热病证等。
4. 太阴经:太阴经辨证以寒盛、发热、恶寒、呕吐、腹痛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太阴经寒湿病证、太阴经燥热病证等。
5. 少阴经:少阴经辨证以阴盛、内热、口渴、消瘦、便秘等为主要表现。
常见的证型有少阴经湿热病证、少阴经燥热病证等。
6. 厥阴经:厥阴经辨证以里寒、外热、胸胁痛、呕吐、腹胀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厥阴经寒湿病证、厥阴经湿热病证等。
总的来说,伤寒六经辨证主要根据不同经络的特点、病情表现和证型来进行诊断和治疗,辨证准确可以指导合理的中医药治疗。
什么是太阳病
什么是太阳病*导读:太阳病一词出自《伤寒论》,是六经病之一。
据《伤寒论》记载,此病多由外感风寒所致。
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下面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中医是怎么解释太阳病的。
……太阳病一词出自《伤寒论》,是六经病之一。
据《伤寒论》记载,此病多由外感风寒所致。
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下面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中医是怎么解释太阳病的。
1.太阳经证又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中风是指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其实中风、伤寒、温病,均屑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就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蓄水证是指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这两种类型的鉴别点在于: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太阳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
小编要提醒大家的是,掌握了太阳病的症状才能及时做治疗,患者在生活中要有一个合理的睡眠时间,定期到医院做治疗,在饮食上也要多加注意,不要吃对健康有害的食物,我们要把握好自己的健康,让太阳病远离我们。
《伤寒论》太阳证详解篇
《伤寒论》太阳证详解篇《伤寒论》中明确了六经辨证的中医辨证理论基础。
论言:太阳病证,其症以发热,头疼、恶寒、咳嗽等症状为主。
少阳病证,其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恶心、没有食欲等症状为主。
阳明病证,其症以口渴、高热、大汗出、便秘等症状为主。
太阴病证,其症以腹满、乏力、大便溏稀等症状为主。
少阴病证,其症以严重腹泻、晕眩发热、恶寒等症状为主。
厥阴病证,其症以咽痛,往来寒热、腹泻等症状为主。
传染性疾病(外感类疾病)进入体内的一般规律(即《伤寒论》六经传变的变化):病毒首先进入太阳经(体表),肺主皮毛,所以有咳嗽、头疼、发热等症状。
表证失治,病毒进入身体,有两条路线,一是进入阳明经(即胃肠消化系统),病毒进入阳明,则停留于此,不再深入。
二是进入少阳经(即中医之三焦系统、西医之淋巴系统),病毒在少阳失治,则进入太阴经(脾脏)。
太阴失治,进入少阴经(肾脏)。
少阴失治,则进入厥阴经(肝脏)。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百分之五十的的条辨论述了病在太阳阶段的各种表现症状和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希望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尽量将病邪抵挡在“阳”的部分,尽量别进入到阴证。
中医所有疾病的病因都是正邪相争,打个比方:当初日本侵略中国,日本军队如同邪气,中国军队即战力如同人体的正气。
仲师的思路是尽量把邪气在太阳证的阶段排出体外,当时的沈阳战役好比伤寒论的太阳证阶段,沈阳的战场是正邪相争的地方,伤寒论的核心观念就是把正邪相争的“战场”尽量保持在太阳证阶段。
当时张学良如能坚持抵抗,就是相当于在第一道防线上挡住了敌人,阻止邪气进一步深入到体内。
沈阳失守,代表邪气突破太阳证的防线,进一步深入了。
日本从沈阳向吉林、黑龙江方面入侵,占领了东三省,暂时盘踞,短时间内对中国整体的影响不会再扩大,这相当于邪气进入到伤寒论中的阳明证阶段。
邪气进入阳明阶段,是“万物所归,无所复传”的状态,疾病短时间内不会进一步地恶化(具体内容详见《中医与兵法1》链接如下:中医与兵法(一):慢性疾病都是病邪瞒天过海侵入人体的结果。
《伤寒论》太阳证简介
《伤寒论》太阳证简介
《伤寒论》太阳证简介
2013-07-05 05:46:28 新天原创
太阳证是六经辨证之一,源自《伤寒论》,具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种类型,六经辨证由此而来。
太阳证,脉浮、口渴、烦躁,不得眠、小便不利、水入即吐者,膀胱蓄水证也,宜五苓散。
若脉沉、面赤、其人如狂、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者,膀胱蓄血证也。
临床上,太阳证可分为经证、腑证两种。
太阳经证的主要证候:如为太阳中风证,则有头痛、发热、出汗、恶风,脉浮缓等表现;若病人恶寒发热、头身痛、骨节疼痛、腰痛、无汗或有咳喘、脉浮紧,则为太阳伤寒证。
太阳腑证的主要证候:①蓄水证:发热、汗出,烦渴或渴欲饮水、进水则呕,小便不通畅,脉浮。
②蓄血证:下腹硬满或急起板结,情绪躁动如要发狂,小便通畅。
《伤寒论》认为,太阳病为表,说明病邪刚刚侵袭人体,此时发生的病变归入太阳病,其特征是怕冷,头项强痛。
因此,在卵巢诊治时,可以依据此加以区别。
4 伤寒论-太阳病腑证
血瘀停滞,荣气不能 敷布而发黄
瘀热互结,病在血分 而发狂
蓄血重症 抵挡汤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抵挡汤方
水蛭(熬) 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 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升。不下更服。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据《素问·宜明五气篇》:“膀胱不利为癃,不约 为遗溺。此病责之于膀胱气化功能失职而致, 治当调理气化功能。取五苓散加覆盆子、桑螵 蛸、龙骨、炙甘草。水煎,服药六剂。睡中已 知尿意,有时能自动起床小便。上方加双花, 继服药十余剂,遗尿消失。(聂惠民医案)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思考应如何辨证?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辨证: 瘀滞日久,郁而化热。经云:“血实者宜决
之”,用桃核承气汤逐淤通经。 桃仁12克,大黄9克(后下),芒硝9克(冲),
甘草3克,桂枝6克 3剂。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药后经来紫黑,所下血块甚多,腹部不痛,烦 热亦松。用四物汤加味调理,月经从此正常。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 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 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治法:泻下瘀热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杜某某,女,18岁。因遭受惊吓而精神失常, 或哭或笑,惊狂不安。伴见少腹疼痛,月经延 期不至。舌质紫暗,脉弦滑。(《经方临证指 南》)
脉浮数 烦渴
表邪不解、表证仍在
表邪入里,膀胱气化失 职,下焦蓄水,津液不
能上乘
伤寒论--太阳经
太阳病:1、试述桂枝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
桂枝汤证的主证是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皆是太阳中风者的证候表现。
桂枝汤证的主证是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缓。
病机是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治法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
(自汗出机理:风伤卫阳,卫外失司,风主疏泄,使营阴外泄而见自汗。
)2、桂枝汤的煎服法。
(1)、浓煎1次,分3次温服。
(2)、一服汗出病解,止后服,不必尽剂。
(3)、若不汗,可再服,并缩短服药时间,半天左右将一剂药服完。
(4)、若汗不出者,可服至二三剂。
3、试述桂枝汤的调护法。
(1)、药后啜热粥,益胃气以助药力发汗。
(2)、覆盖衣被,温助卫阳,利于发汗。
(3)、微汗,不可大汗淋漓,以免伤阳损阴。
(4)、病重,昼夜服药,当24小时留心观察,汗出停药。
(5)、药后忌口,凡生冷、粘滑、肉面、酒酪、臭恶等物,均应禁用。
4、桂枝汤禁忌症。
(1)、伤寒表实证,避病重药轻;(2)、湿热内蕴、阳热内盛、脓毒内伏者,因桂枝汤辛甘温,辛温能助热,甘能助湿,以热治热,徒生变证;(3)、若其人气不上冲者,太阳表邪内陷,变证已成,则无解表可言。
5、桂枝汤证的兼证、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1)桂枝加葛根汤证。
本证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凡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本证为太阳中风兼太阳经气不舒,以太阳中风证兼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为辨证要点。
本证的病机,当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气不利,筋脉失养。
治当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输经。
方药:葛根、麻黄、芍药、生姜、甘草、大枣、桂枝。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本证为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译文】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不能自如俯仰,且无汗畏风的,用葛根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太阳经脉不利表实的症治。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①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注释】①合病:两经或三经症候同时出现,谓之合病。
【译文】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出现发热、畏寒、头痛无汗等表症,又见腹泻的,用葛根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因风寒表邪而致下利的治法。
太阳为表症,阳明为里症,表里症同时出现,因名二阳合病。
一般把阳明病专属于胃肠燥实症,是片面的说法。
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所谓阳明病,就是胃与大肠病,热实症为阳明病,虚寒症也是阳明病。
本条二阳合病的阳明病就是指下利症而言,而不是肠腑燥实症。
这种下利,是因感受风寒之邪内迫阳明大肠所致,所以治宜葛根汤解肌发表,表邪外解则利自可止。
这一治利方法,后世称为“逆流挽舟。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译文】太阳与阳明合病,没有下利,但有呕吐的,用葛根加半夏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因风寒表邪犯胃致呕的治法。
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王晋三:葛根汤,升剂也。
半夏辛滑,芍药收阴,降药也。
太阳阳明两经皆病,开阖失机,故以升降法治之。
麻、葛、姜、桂其性皆升,惟其升极即有降理寓于其中,又有芍药、甘草垫安中焦,再加半夏以通阴阳,而气遂下,呕亦止,是先升后降之制也。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伤寒六经辩证法,无论在辩证方面或治疗方面,都有着极完整的系统性和系列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数百个伤寒的具体证候,以病位的、病性的同一性组成六个病理阶段,即六经。
六经又以同一的病因组成一个伤寒整体,即伤寒病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伤寒六经病理阶段过程中的若干具体证候之间纵的病理关系,形成了六经辩证的系统性。
所谓系列性,即数百个伤寒具体证候,以病理趋势的特殊性相区别,以病因的同一性而组成一个伤寒证候的系列,又以同一的病性而组成阴性证系列与阳性证系列,又以病位病性的同一性形成六经证系列性。
六经各证候之间的横的病理关系形成六经辩证法的系列性。
从其系列性说,伤寒过程依据器官功能盛衰分化为阴阳两类证候。
阴证类与阳证类又依据表、里、气机病位而分化为六经。
六经各经中又依据不同的病理趋势分为若干具体的证候。
从伤寒一病分六经,六经又各分为若干具体证候,都是以病因、病位、病性相联系,又以病位、病性相区分,形成一个辩证系统。
辩证之目的为治疗。
由于伤寒病为一种生物病原体所引起的病理过程,因而以“因势利导”为治疗的主导思想。
从这一治疗思想出发,对伤寒阳性过程以祛邪为治疗原则,对伤寒阴性过程以扶正为治疗原则。
在三阳病中,由于不同的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祛邪法;在三阴病中,也因不同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扶正法。
如太阳为阳性表病而用汗法祛邪;阳明为阳性胃肠病而用吐法、清法、下法祛邪;少阳为阳性气机病而用和法;少阴病为阴性表病因而用助阳温经之扶正法;太阴病为阴性胃肠病而用助阳温里法扶正。
祛邪法分汗、吐、清、下、和诸法;扶正分助阳温经、助阳温里、回阳救逆诸法。
如此形成一个伤寒辩证治疗系统。
略如下列图表:上述是伤寒六经系统与治疗法则。
以下为六经辩证治疗系统的各经证治。
(一)太阳经证治系统在太阳病理阶段,由于是表病位的阳性过程,体表组织在抗御反应中表现着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体表组织因其功能特性而通过排汗的代谢机能以祛除病理物质,所以有发热自汗出与发热汗不出两种向外趋之势态。
腑证:太阳阳明少阳经腑证解!
腑证:太阳阳明少阳经腑证解!《伤寒论》的三阳病证中,后人只将太阳、阳明病分为有经证、腑证,而少阳病则还未分之。
本文在此试以脏腑、经络、气化、部位等来分析已知的太阳、阳明病之经、腑证,讨论其划分方法,进而重点探讨少阳病的经、腑证。
1.太阳病经腑证太阳病经证以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痛腰痛,脉浮为主症。
因太阳经脉自头下项,挟脊抵腰,风寒外袭其经,致经气不利,故有头项强痛,身痛腰痛,此为太阳“经络”受邪为病;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而固护于外。
风寒之邪,外束肌表,营卫不能温分肉,故见恶寒。
经气与之抗争,则发热,脉浮,此主要是太阳“经气”为病。
故太阳经证主要是“经络”和“经气”为病,而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邪在经络肌表。
太阳腑证分为蓄水证和蓄血证。
蓄水证以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脉浮数为主。
膀胱主藏津液,化气利水。
邪犯其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津液无以输布,下有小便不利,上则消渴欲饮,病在足太阳膀胱气分,是膀胱受邪,功能失常所致。
蓄血证以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小便自利,脉微而沉或沉结等。
此为邪犯下焦,下焦乃少腹膀胱所在。
血热虽结于少腹,然而未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故小便通利。
血热结于下,则少腹急结,甚至硬痛。
心主血,血热则心神不安或如狂。
脉沉主里。
此邪在少腹膀胱部位,病在血分。
故可知其腑证是以膀胱或少腹之膀胱部位病理变化为主,病位偏里。
2.阳明病经腑证阳明经证,则以壮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为主症。
因阳明属胃肠之燥土,主阳气用事,以津液为本,并为多气多血之经,故抗病力强大。
邪入阳明,邪正剧争,是病势亢盛的极期阶段。
由于体内阳热极盛,里热向外熏蒸,故见壮热大汗,内热外蒸,阳明经气抗邪有力,则脉洪大,热扰心神则心烦,热灼津液则大烦渴。
总之阳明经证是以里热向外熏蒸,为无形之热邪,是阳明“经气”的病理、生理反映,病在足阳明经,病热在外。
腑证以日晡潮热,腹满疼痛拒按,不大便或热结旁流,心烦或烦燥谵语甚则目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脉沉实等为主症。
《伤寒论讲义》太阳病证
汗出,恶 风,鼻鸣, 干呕,脉
解肌祛 风,调 和营卫。 桂枝汤 汗出,脉浮缓。
伤 寒
内守,营卫 风 失调。 寒 袭 卫阳被遏, 表 营阴郁滞,
经气不利。
头痛, 浮缓。
发热,
恶风 身痛,腰 寒, 痛,骨节 脉浮。 疼痛,恶
寒,无汗
辛 温 解 发汗解 表 表,宣
肺平喘。 麻黄汤 无汗,脉浮紧。
而喘,脉
浮紧。
风
主证 汗出——卫外不固,营不人守,营阴外泄。
证 证候
脉浮缓——卫气抗邪于外则浮,营不内守而外泄则缓
(头痛)——太阳经气不利。
副证 鼻鸣干呕——风寒外袭,肺胃不利。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桂枝、芍药、灸甘草、生姜、大枣)
【辨治要点】
病机:风寒袭表,卫阳浮盛,卫外不固, 营阴外泄。
肺合皮毛,其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 利,故见鼻鸣,即鼻塞而呼吸不畅之谓。外邪 干胃,胃气上犯,则见干呕。
本条指出,太阳中风证既可见啬啬恶寒,又可 见淅淅恶风,提示二者虽有轻重之别,又难截 然区分。前人有中风则恶风,伤寒则恶寒之说, 实则失之牵强。
生姜
佐桂枝散 风寒以 解肌, 且和胃 止呕
荣弱卫强,相当于后人所谓的营卫不和或营卫失调, 此病机是以卫气的异常为主要矛盾,而营气失和乃卫 失外固所致。由于太阳中风证是因风邪偏胜,营卫失 和所致,当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故曰“欲救邪风者, 宜桂枝汤。”
中风、伤寒、温病证治鉴别表
分
Hale Waihona Puke 病机类主证
治 则 方药
鉴别要点
中
卫阳浮盛以
风
抗邪,卫外 不固,营不
风寒袭表,卫阳浮盛于表与邪相争,故见发热,即所 谓“阳浮者热自发”。
伤寒杂病论太阳篇
• 另外酒家(有喝酒嗜好旳人)湿热较重,不能发汗。
太 阳
• 太阳病伤寒是指感受寒邪,在太阳病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旳脉证上更
伤 寒
见无汗而喘,头疼、身疼、腰痛、骨 节疼痛脉紧等证”旳又一种太阳表实 症,称麻黄汤证。
证
• (按)太阳经证:
治
• a、感受风邪,汗出肌疏旳表虚证, 治当袪邪风解肌调和营卫,方用桂枝
麻黄汤加减证(三)
• 葛根汤证,太阳表实项背强痛证。
•
“4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
汤主之”
•
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比较,后者是有汗而
经输不利表虚证,前者是无汗而经输不利旳表实证,虽
多一味麻黄治则完全不同。
方 葛根汤 名
桂枝葛根汤
主 太 阳 病 , 项 背 强 几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 若太阳中风经输不利严重时,可出现较重旳连及背部以 致俯仰受困旳项背强几几证状,此时就需用葛根汤治疗, 即桂枝汤加葛根12,桂枝汤解肌驱风,葛根疏通经脉。
桂枝汤兼证(一)
• C、“桂枝汤加附子汤证”,治太阳中风兼表阳虚证。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恶风小便难,四肢微 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治法:经证(表证)用汗法解表 ;腑证(里证)分为蓄水用利水、蓄血 用袪瘀。 太阳病根据其证候特点可分为经证和腑 证两大类。经证是指邪侵袭太阳经表而 未聚结于太阳之府所体现旳证候,因为 经与腑有表里之分,所以太阳经证就是 表证,太阳腑证就里证,太阳经证临床 上分为太阳中风表虚证、太阳伤寒表实 证二类。
• 太阳病以发汗为主,但汗之不当,因而汗漏不止,必致 表不解而阴阳俱伤,证见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而难以 屈伸等证,以桂枝汤解外加附子10以温经固表扶阳摄阴。
太阳经病腑证
太阳经病腑证
太阳经病腑证
太阳病经证不解,表寒随经入腑,影响膀胱腑气,由于膀胱气化功能失调,成为太阳蓄水证。
若太阳表邪随经结于下焦,热与血结,则成为太阳蓄血证。
(1)蓄水证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烦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少腹硬满,小便不利,脉浮。
发热,汗出,脉浮均为太阳表证未解。
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少腹硬满,小便不利,为表邪解随经入里,寒水互结,膀胱气化失常,以致水邪停聚为病。
治法:温阳化气行水。
方药:五苓散。
五苓散(《伤寒论》):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各10克、桂枝5克。
五苓散化气行水,两解表里之方剂。
猪苓、泽泻导水下行,茯苓、白术健脾利湿;桂枝通阳化气兼能解表,共奏通阳化气行水之功。
(2)蓄血证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烦燥如狂,甚则发狂,小便自利,脉沉涩或沉结。
少腹急结或硬满,乃随经之热与血结于下焦。
烦燥如狂,小便自利,为淤热上扰心神。
病在血分不在气分,故小便自利。
治法:泻热破淤。
方药: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桃仁10克、大黄12克(后下)、芒硝6克(分冲)、桂枝6克、甘草6克。
本方为清热驱淤之剂。
以调胃承气汤原方加桂枝通阳行气,桃仁解凝通淤,经化裁后,由入气转为入血,故能治膀胱蓄血证。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易记易懂:伤寒六经辩证歌诀
易记易懂:伤寒六经辩证歌诀一、《太阳病证》伤寒经病伤寒经病邪走经, 六经路径辩证清, 太阳头项强痛紧, 阳明面赤额痛行,少阳暴聋目赤痛, 太阴腹满肢痛频, 少阴喉肿五方治, 厥阴吐涎痛颠顶.六经合病, 并病, 传经, 直中合病数经病同行, 并病它证现此经, 传经体强在三阳, 体弱容易传三阴,由阴转阳病将愈, 直中三阴病沉沉.太阳病证太阳经腑表里畅, 经病伤寒中风双, 经证发热诸脉浮, 头项强痛恶寒凉,伤寒表实必恶寒无汗浮紧麻黄汤, 中风表虚热恶风, 有汗浮缓桂枝汤,腑证气分血分淤, 气分蓄水血淤肠, 膀胱蓄水尿不利, 五苓散喝行水长,蓄血淤热小便利, 桃核承气抵当汤, 太阳犯胸分两类, 虚烦结胸水热亢,虚烦栀子豉汤用, 结胸大陷胸丸汤, 结胸类证有脏结, 热入血室太少阳,心下痞证脾胃堵, 五泻心汤用之康, 太阳温病不恶寒, 发热伤阴口渴强,风温脉来浮不紧, 自汗身重神不爽, 滋阴清热勿汗泻, 银翘散类治无仿,发热恶寒发于阳, 宜攻发外桂枝汤, 无热恶寒发于阴, 温里宜用四逆汤,太阳少阴两经病, 四逆汤可救急慌, 太阳阳明必自利, 面赤额痛葛根太阳少阳半表里, 大小柴胡桂枝汤, 咽淋疮衄血汗寒, 不可发汗汗则伤,太阳欲解巳午未, 变证观脉随证详.(太阳病八特点: 1. 经证—分伤寒和中风. 2. 腑证—分为气分和血分.3. 太阳犯胸—分虚烦和结胸.4. 结胸类证—此不是结胸证, 分脏结, 热入血室, 太阳少阳合证.5. 心下痞证—用五泻心汤治.6. 太阳温病—含温病, 温病为重证.7. 太阳合病—太阳少阴, 太阳阳明, 太阳少阳.8. 变证—观脉随证治疗.此外, 太阳温病和风温是两类证, 和中风及伤寒不同, 温病是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 热伤津液, 伤阴, 所以口渴. 风温比温病严重, 以上两证用滋阴清热之药, 如银翘散类. 不可发汗泻下.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也可从太阴合治.结胸—实热证, 按之痛, 按之石硬, 食欲不好, 或便秘, 寸脉浮, 关脉沉, 舌苔黄. 是热邪侵.脏结—虚寒证, 如结胸, 但不是结胸, 饮食如故, 时时下利, 脉浮, 关脉细小沉紧, 白舌苔, 滑者难治, 也有痛, 脏结无阳证, 和腑无关, 不可攻, 治疗用理中汤加枳实, 是寒邪侵.虚烦—烦者热也, 热郁于胸, 虚者没有夹杂有形之物就只是虚, 虚烦而不得眠, 心中懊憹, 坐卧不宁. 如果按之有有形之物, 则为实证, 是大陷胸汤证 )结胸结胸实热硬和痛,食欲不佳黄苔从,寸脉浮数关脉沉,太阳犯胸水热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太阳经腑证
太阳是指足太阳膀胱。
太阳膀胱位居下焦,内藏津液。
肾阳蒸化膀胱津液,形成一种雾露之气,达于体表,叫做“太阳之气”。
太阳之气行于体表,具有温煦肌肤,管理汗孔开合,防御外邪,保卫的作用,故有称为“卫气”。
太阳之气行于体表,为六经的最外层,又具有卫外的功能,所以有“太阳主表,为六经之首,总统营卫,而为一身之外藩”。
“太阳主外,是指它的部位及功能而言。
肺主表,太阳也主表,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肺主表,是因为肺主宣发,能把卫气布散到体表,以行使温煦、卫外的功能。
而太阳主表,是指太阳之气行于体表。
太阳之气就是卫气,它出于下焦,由肾阳蒸化膀胱津液所产生,受胃的水谷之气而赡养,然后又通过上焦开发以“熏肤、充身、泽毛。
”皮毛属表,太阳之气行于表。
太阳经证是指病邪侵扰太阳经表而未聚结于太阳之腑所表现得证候。
由于经与腑有表里之分,故太阳经证就是太阳之表证,太阳腑证可以看作太阳之里证。
太阳经证包括太阳中风证治,太阳伤寒证治。
经脉与脏腑相连,太阳在经之邪不解,可随经入腑,形成太阳病腑证。
随经之邪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形成太阳蓄水证,随经之邪与血相结,便发生太阳蓄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