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神经外科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探讨神经影像诊断技术的最新进展 ,如高分辨率MRI、功能MRI、PET-CT等 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神经调控技术
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将介绍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如深部脑刺激、经颅磁刺激等技术在神经 外科中的治疗作用。
本文将对神经外科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 行分析和预测,包括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跨学科合作等方面的探讨。
06
结论与展望
总结神经外科技术创新成果
01
显微镜技术的广泛应用
显微镜技术已成为神经外科手术的重要辅助工具,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
和安全性。
02
神经导航系统的出现
神经导航系统利用影像学数据,为手术提供实时、三维的导航,提高了
手术的准确性和效率。
03
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步
血管内治疗技术如栓塞、支架等,为脑血管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促进多学科协作与交流
神经影像技术
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为神经外科提供了更加精准的诊断和 手术规划手段,促进了与放射科、影像科等学科的协作。
神经电生理监测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实时评估神经功能状态,为手术 决策提供重要依据,需要与神经内科、康复科等学科紧密 合作。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神经外科医生更好 地分析病例、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
个性化手术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靶向药物研发
针对特定病变基因或蛋白质,研发靶向药物,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远程医疗与智能诊疗
远程会诊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专家与患者之间的远程会诊,提高诊疗效率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提高诊疗准确 性。
放疗小组讨论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放疗这一重要的治疗手段。
放疗作为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
为了提高放疗质量,减少并发症,今天我们组织了这次放疗小组讨论交流。
在此,我将就以下几个方面发表我的观点和看法。
一、放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放疗是一种利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的治疗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放疗技术不断进步,已经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放疗在以下方面具有显著优势:1. 可局部治疗:放疗可针对肿瘤局部进行治疗,避免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损伤。
2. 可重复性:放疗可根据病情变化调整剂量和照射范围,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3. 可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放疗可与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等手段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4. 可用于晚期肿瘤治疗: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放疗可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二、放疗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 放疗技术现状目前,我国放疗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三维适形放疗(3DCRT):根据肿瘤的形状调整照射野,提高靶区剂量,减少周围正常组织损伤。
(2)调强放疗(IMRT):利用多个照射野,通过调整每个照射野的剂量分布,实现肿瘤的高剂量照射和周围正常组织低剂量照射。
(3)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利用高精度的定位系统和精确的照射技术,对肿瘤进行高剂量照射。
2. 放疗技术发展趋势(1)精准放疗:利用先进的影像技术和计算模型,实现肿瘤的精准定位和照射。
(2)多模态放疗:结合多种放疗技术,如粒子放疗、质子放疗等,提高治疗效果。
(3)个体化放疗: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放疗方案。
三、放疗小组讨论交流的重要性1. 提高放疗质量:通过讨论交流,总结经验,改进不足,提高放疗技术水平和治疗效果。
2. 减少并发症:讨论交流有助于发现并解决放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3. 促进学术交流:放疗小组讨论交流为同仁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提高整个放疗团队的学术水平。
放射科的发展历程
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医学影像可以实现远程传输 和诊断,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提高医疗服务的 可及性。
放射治疗技术的改进与优化
精准放射治疗
通过高精度影像引导和计算机计划系统,实 现放射治疗的精准定位和剂量优化,提高治 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质子治疗等新型放疗技术
质子治疗等新型放疗技术具有剂量分布优越、对周 围组织损伤小等优点,逐渐成为放射治疗领域的研 究热点。
医学影像的集中存储
PACS系统能够集中存储各类医学影像数据,包括X线、CT 、MRI等,实现了影像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共享。
远程会诊与教学
通过PACS系统,医生可以远程查看和分析患者的医学影 像资料,进行会诊和教学,促进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 医学交流。
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的发展
基于PACS系统的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不断发展,如三维 重建、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等,为医生提供了更丰 富的诊断信息和手段。
05 未来放射科的发展趋势与 挑战
医学影像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数字化与智能化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化和智能化成为重要 趋势。通过计算机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医学影像的解析 度、对比度和诊断准确性得到显著提高。
多模态影像融合
将不同医学影像技术(如X射线、CT、MRI、超声等)融合 在一起,形成多模态影像,为医生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 诊断信息。
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持。
04 放射科在医学领域的重要 性
放射科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医学影像诊断
放射科通过X射线、CT、MRI等医学 影像技术,为医生提供准确的病灶定 位和形态学信息,帮助医生做出正确 的诊断。
介入性诊断
放射科医生利用影像引导技术,进行 穿刺活检、血管造影等介入性操作, 获取病变组织样本或血管信息,为疾 病诊断提供直接依据。
立体定向仪的结构和临床使用护理课件
立体定向仪能够精确定位脑深部 病变,辅助医生进行手术摘除, 提高手术成功率。
100%
脑内肿瘤活检
立体定向仪可用于脑内肿瘤的活 检,获取病理组织,为后续治疗 提供依据。
80%
脑出血及脑脓肿引流
立体定向仪可以帮助医生定位脑 出血或脑脓肿区域,进行引流, 缓解症状。
立体定向仪在精神科的应用
注意事项
确保患者身体状况稳定,无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 不全,以及无严重精神障碍。
使用中的操作和护理要点
操作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需求,正确安装立体定向仪,调整仪器参数,确保定位 准确。
护理要点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呼吸、血压和心率的波动情况;保持患者舒 适体位,避免因体位不当影响定位精度;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或并 发症的发生。
立体定向仪的结构和临床使用 护理课件
CONTENCT
录
• 立体定向仪的结构 • 立体定向仪的临床应用 • 立体定向仪的临床使用护理 • 立体定向仪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 立体定向仪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01
立体定向仪的结构
立体定向仪的组成
定位系 统
用于确定病灶的三维坐标,通常包括激光定位器和 立体框架。
故障1 仪器启动困难或无法启动
01
故障2 图像不清晰或出现异常
03
故障3 仪器操作不灵活或不准确
05
02
解决方案1
检查电源插头是否插好,确保电源正常;检 查仪器内部线路是否松动或断裂,进行维修 或更换。
04
解决方案2
检查摄像头是否清洁,如有需要,进 行清洁;检查摄像头连接线路是否正 常,如有问题,进行维修或更换。
2024版外科学神经外科分册
颅骨损伤
脑损伤
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和颅内血肿等, 临床表现因损伤程度和部位而异,可 能出现意识障碍、头痛、呕吐、偏瘫、 失语和癫痫等症状。
包括颅骨骨折和颅骨凹陷,可能出现 头痛、呕吐、癫痫和局灶性神经功能 缺损等症状。
诊断方法与评估指标
临床表现评估
影像学检查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初步判断颅脑损伤的类
癫痫病灶定位及手术方法选择
癫痫病灶定位技术
介绍脑电图、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技术在癫痫病灶定 位中的应用及优缺点。
癫痫病灶与致痫区关系
阐述癫痫病灶与致痫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致痫区在癫痫发作中 的作用。
手术方法选择依据
根据癫痫病灶定位结果,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如病灶切除术、迷走神经刺激术等。
包括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手术类型 等多方面因素,以综合评估手术风险。
优化策略
针对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如调整药物、控制血糖血压等,以降 低手术风险。
并发症类型、原因和预防措施
01
02
03
并发症类型
包括感染、出血、脑水肿、 癫痫等,严重影响患者预 后。
原因分析
多与手术操作、患者自身 条件及术后护理等因素有 关。
型和严重程度。
包括头颅X线、CT和 MRI等,可明确颅脑损 伤的部位、范围和性质。
实验室检查
如血常规、生化指标和 凝血功能等,有助于评 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并
发症风险。
神经心理学评估
针对患者的认知、情感 和行为等方面进行评估, 以了解脑功能受损情况。
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
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适用于轻度颅脑损伤患者,包括卧床休息、 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等。
医学物理与放射治疗
医学物理的发展趋 势:与现代医学技 术相结合,提高诊 断和治疗水平
医学物理的发展历程
19世纪末:X射 线的发现,开启 了医学物理的新 篇章
20世纪初:放射 性物质的发现和 应用,推动了放 射治疗的发展
20世纪中叶:计 算机技术的发展, 使得医学物理的 计算模拟成为可 能
21世纪初:影像 引导放射治疗技 术的出现,提高 了放射治疗的精 确度和安全性
放射防护:研究如何降低放射治 疗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辐射伤害
人工智能在医学物理与放射治疗 中的应用:如智能诊断、智能治 疗计划等,提高治疗效果和效率
医学物理与放射治疗的技术创新和改进方向
发展新型放射治疗技术:如 质子治疗、重离子治疗等, 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智能化治疗计划系统:利用人 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治
治疗方法:包括外 照射、内照射和立 体定向放射治疗等
适应症:适用于多 种类型的肿瘤
优点:精确度 高,副作用小,
可重复治疗
非肿瘤疾病的放射治疗
概述:非肿瘤疾病 放射治疗的目的、 方法和效果
适应症:哪些非肿 瘤疾病适合放射治 疗
治疗方法:放射治 疗的具体操作步骤 和注意事项
效果评估:如何评 估放射治疗的效果 和副作用
疗计划的智能化和个性化。
提高放射治疗精度:通过技 术创新提高放射治疗的精确 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放射防护技术的改进:加强放 射防护措施,减少放射治疗对 患者和医务人员的辐射伤害。
医学物理与放射治疗的未来应用前景
精准医疗:利用医学物理技术实现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 放射治疗新技术:发展更安全、高效的放射治疗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提高医学影像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生物医学工程:结合医学物理与生物医学工程,开发新型医疗设备与技术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是一种创新的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利用先进的立体定向系统和影像学引导,精确地定位和治疗人体内的神经疾病和神经功能障碍。
该技术通过在患者大脑内定位和植入微小的电极或导管,并通过电刺激或药物注射的方式对神经元进行调控,以达到治疗目的。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的背景源于对于传统神经外科手术的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传统手术需要通过开颅或开脑腔的方式进行,这对患者来说存在较大的风险和创伤。
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通过微创手术的方式,实现了更加精准和安全的治疗。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的原理基于现代神经科学以及立体定向技术的进展。
通过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如核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医生可以准确地获取患者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利用立体定向系统,医生可以将这些影像数据导入到手术设备中,实时显示在手术操作过程中。
医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确定目标位置和手术路径,并进行精确的操作。
在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中,医生通常会植入微小的电极或导管到患者特定的脑区或神经束束,然后通过外部的电刺激或药物注射,对神经元进行刺激或调控。
这样可以改变神经元的活动模式,从而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在治疗神经疾病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它可以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通过刺激特定脑区缓解运动障碍。
它还可以用于癫痫的治疗,通过抑制异常神经活动减少癫痫发作。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治疗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和慢性疼痛等疾病。
综上所述,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是一项创新的神经外科技术,通过精确的定位和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有效的神经疾病治疗方法。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广泛推广,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有望成为神经外科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阐述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的原理:第二部分将介绍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的定义和背景。
我们将回顾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在神经外科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神经外科发展现状
04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 神经调控与功能重建 的机制研究,以及新 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技术融合与创新
01 神经外科与AI技术的融合:利用AI技术辅助诊断和治疗, 提高手术精度和成功率
02 神经外科与生物技术的融合: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神经修 复和再生,提高治疗效果
等
颅脑外伤:手术 治疗、康复治疗
等
手术技术及设备
01
04
手术效果:提高手术成 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 率,改善患者预后
03
手术方法:显微手术、 神经内镜手术、立体定 向手术等
02
手术设备:神经外科手 术机器人、神经内镜、 立体定向仪等
手术技术:显微外科技 术、神经导航技术、立 体定向技术等
微创手术与机器人辅助
等新技术的应用,为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未来趋势:未来,神经外科的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将继
04
续深入,为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手段,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神经保护与修复
01
神经保护:研究 如何保护神经细 胞免受损伤,提
高神经功能
02
神经修复:研究 如何修复受损的 神经细胞,促进
跨学科教育和培训,如 神经外科与其他学科的 联合培养和培训项目
微创手术:微创手 术技术将进一步发 展,减少手术创伤 和并发症。
远程医疗:远程医 疗技术将应用于神 经外科,使患者能 够获得更便捷、高 效的医疗服务。
学科交叉与合作
神经外科与其他学科的 交叉合作,如生物医学 工程、人工智能等
国际合作,如神经外科 与其他国家的专家和研 究机构进行合作研究
放射科在治疗中的作用
治疗计划验证
在治疗前,利用模拟设备或实际 治疗设备对治疗计划进行验证, 确保照射野、剂量分布等关键参
数与计划一致。
患者特异性评估
考虑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肿 瘤类型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并评估其安全性。
患者心理支持及护理关怀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增强治疗信心。
放射治疗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降低 复发风险,提高治愈率。
喉癌
对于早期喉癌,放射治疗可以保留患 者的发音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对于 晚期喉癌,放射治疗可以缩小肿瘤, 为手术创造条件。
胸部肿瘤
01
02
03
肺癌
放射治疗可用于早期肺癌 的根治性治疗和晚期肺癌 的姑息性治疗,减轻症状 ,延长生存期。
食管癌
放射治疗联合化疗是食管 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可提 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靶向药物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的某些靶点,与放射治疗结合使用可以提高治疗 效果。例如,针对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可以同时使用EGFR抑制剂和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与免疫药物联合应用
免疫药物可以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与放射治疗结合 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例如,PD-1抑制剂等免疫药物可以
• 质子治疗:质子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放射治疗技术,它利用质子束对病变组织进 行照射。由于质子具有独特的物理特性,能够在体内形成尖锐的剂量分布,因 此对深部肿瘤和转移性肿瘤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PART 02
放射科在各类肿瘤治疗中 的应用
REPORTING
头颈部肿瘤
鼻咽癌
甲状腺癌
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通过高能X射线或质子束精确照射肿 瘤,达到控制病情和缓解症状的目的 。
精确放射治疗技术
目前的优化算法主要分为两类: 确定算法(Deterministic Algorithm)和随机算法(Stochastic Algorithm)。确定算法如梯 度法具有快速、易行的特点,但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恰当 选择最初迭代的估计值,以避免陷入局部最小值的危险。而 随机算法如模拟退火法、遗传法等在理论上可以求得全局的 最佳值,但是计算的时间相对较长,如果运算时间较短,就 不能创造充分的条件,使得系统有机会逃出局部极小值。
3. 调强放射治疗设备 调强放射治疗(IMRT)是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一种先进的体外三维立体照射技术,它不仅能使照射野的 形状在BEV方向上与肿瘤的形状一致,而且还可对照射野内 各点的输出剂量进行调制(调强),从而使其产生的剂量分布在 三维方向上与靶区高度相适形,因此它比3D CRT更先进,适 应于各种形状(例如与危及器官毗邻的马鞍形肿瘤)的肿瘤治疗。 当前IMRT的实现方式主要是在常规加速器上配置相应软硬件 来实现,其中最常见的三种是静态MLC调强、动态MLC调强 和二维补偿器调强。 静态MLC调强是将射野要求的强度分布分级,利用MLC形成 的多个子野进行分步照射(Stop And Shoot),其特征是每个子 野照射完毕后,照射切断,MLC再形成另一个子野,继续照 射,直到所有子野照射完毕。所有子野的流强相加,就能形 成所要求的束流强度分布。但实际应用时,应注意各子野边 界处的剂量衔接问题。
2. 精确放射治疗技术的历史
关于精确放射治疗技术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1949年,瑞典科学家Leksell 首先提出放射外科学的构想,利用立体定向定位技术,使用大剂量聚焦的γ射 束一次性摧毁需治疗的病灶。1959年日本Takahashi提出了适形放射治疗的概 念及原理。1977年美国Bjangard,Kijewski等提出了调强放射治疗的原理。 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计算机及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精放设备的开 发,如美、德等国相继开发了商用的X刀系统,瑞典开发了第三代g刀系统。 1994年,Spirou等人提出了使用动态多叶准直器(DMLC)来实现IMRT,而 Bortfeld和Boyer则首先进行了多个静态野的实验(SMLC),发展至今已出现各 种束流强度优化算法及各种调强方式,并在全身各部位肿瘤进行了临床试验, 获较佳效果。近年来又出现了各种新型精放治疗设备与技术,如把放疗机和 CT机集成到一起的“断层放疗”(Tomotherapy)技术,以及具有影像学引导定 位和跟踪功能的机械手“Cyber-knife”治疗机等。
立体定向仪的结构与临床使用PPT
虽然立体定向仪适用于多种神经外科手术 ,但对于某些复杂病例,可能需要其他辅 助手段或手术方法。
05
立体定向仪的发展趋势 与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与改进
图像引导技术
利用实时影像技术,实现手术过程中的精准定位,提高手术精度。
机器人辅助技术
通过机器人技术,实现手术操作的自动化和精准化,减轻医生的工 作负担。
立体定向仪的结构
硬件结构
01
02
03
04
定位系统
包括激光定位器和红外线跟踪 器,用于实时追踪和定位手术
器械和患者头部。
传感器系统
包括加速度计、陀螺仪等传感 器,用于监测和记录手术过程
中的运动和位置信息。
控制系统
负责控制和协调立体定向仪的 各个组件,确保手术的准确性
和安全性。
显示系统
包括显示屏和投影仪,用于显 示手术部位的影像和手术进程
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化
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 技术,实现立体定向仪的 智能化和自主化。
个性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效果。
多学科合作
加强神经外科、神经影像 科、神经生理科等多学科 的合作,推动立体定向仪 的研发和应用。
谢谢观看
立体定向仪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患者的影像资料转化为三维模型, 并与实际手术位置进行匹配。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通过观察手术显微镜和计算机屏幕,确定病变的位置和大小, 并使用手术器械进行精确的手术操作。
同时,计算机系统还会实时监测手术位置和病变位置的匹配程度,确保手术的精确 性和安全性。
02
创伤小
立体定向仪引导下的手术通常具有较 小的创伤,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恢 复时间。
脑立体定向技术进展PPT课件
3.内窥镜立体定向术
早在1922年Dandy就提出脑室 镜,当时受条件限制,在相当一 段时间内,未能充分发展。现今 光学技术进步,立体定向内窥镜 技术,将开创神经外科新纪元。
42
内窥镜立体定向术是由立体定向 仪、内窥镜和术中录像、屏幕显示器 三部分组成。法国Hellwig首先将内窥 镜和立体定向技术结合,称内窥镜立 体定向术。
26
• 适应症广 可治疗颅内,颅底各种肿瘤和 血管畸形,脑功能性疾病,对于年龄大, 身体虚弱或有明显全身疾病外科手术禁 忌症的病人,也可用伽玛刀治疗。
• 治疗简便 治疗过程一般为2~3小时,治疗 后观察1~2天即可出院,回复正常生活。
27
伽玛刀治疗范围(适应症)
• 一、 肿瘤: 垂体腺瘤、听神经瘤、脑膜瘤、胶质瘤、脑转移
9
②慢性疼痛
除了解剖上疼觉传道途径行立体 定向毁损术,如大脑水平的扣带回毁 损术、丘脑水平的腹后核、中央中核 毁损术、中脑水平的脊丘束毁损术以 外,目前根据痛中枢的闸门学说,在 中枢某些能一直调整痛觉结构PAG、 PVG内放置电极,给予慢性刺激达到 止痛。
10
③癫痫
全身性原发癫痫,颞叶癫痫伴攻击 行为或不能进行典型病灶切除者,都 可选择立体定向技术对电线病灶毁损 或阻断癫痫发放冲动的中间坏路,如 杏仁核,Forel-H、下丘脑后部、丘脑 内某些核团。
38
三.立体定向显微外科:
1.立体定向直视手术 2.激光立体定向术 3.内窥镜立体定向术
39
1.立体定向直视手术
近代影像技术CT、MRI、DSA的出
现,利用立体定向技术把导针或氦氖激
光束指向手术部位,经颅骨钻孔或小骨
瓣开颅,在手术显微镜下,选择脑沟入
路、暴露及摘除皮层或皮层下小病灶。
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
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目的:分析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将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9例,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ADL-Ⅰ患者9例,占18.37%,ADL-Ⅱ患者17例,占34.69%,ADL-Ⅱ患者17例,占,ADL-Ⅲ患者7例,占14.29%,ADL-Ⅳ患者4例,占8.16%,ADL-Ⅴ患者4例,占8.16%,有效率为75.51%;对照组:ADL-Ⅰ患者3例,占6.12%,ADL-Ⅱ患者7例,占14.29%,ADL-Ⅲ患者12例,占24.49%,ADL-Ⅳ患者8例,占16.32%,ADL-Ⅴ患者9例,占18.37%,有效率61.22%。
观察组和对照组间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更有利于患者大脑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标签: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以及饮食的不健康,导致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因此,由于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的发病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老年人发病率很高。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其致残和致死率很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以往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多采用保守治疗,治疗效果不是很好。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手术治疗此病成为可能,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逐渐应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而且,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创伤小,起效快,疗效好,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关注和临床应用。
本文意在分析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了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8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37例,年龄为49~61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到了21世纪,神经外科进展不再是单纯停留在
切除病灶,还要考虑到脑功能缺失的改善和修复。 21世纪传统神经外科将是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 外科微创时代。 21世纪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 科发展方向是什么呢?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 一、有框架定向仪走入无框架立体定向导航系统
• 15世纪末,Leonando da Vinci就提出了立体定 向 术的构思;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 无框架立体定向技术 ( 神经外科导航系
统 ),他已走出神经外科向其他学科渗透,目前 已有了五官科导航系统,脊柱外科导航系统,不 久将扩大到全身各个部位和器官,应用这种技术方 法定位和治疗。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骨科手术导航系统 •耳鼻喉科—头颈外科手术影像导航系统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 随着无框架导航系
统临床应用,发现术中 脑脊液丢失,病灶组织 切除以及脑肿胀等因素 可产生目标移位。因而, 又出现了术中实时扫描 影像导航手术或功能性 影像导航手术( iMRI fMRI iCT导航技术,来 弥补术中目标移位)。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 二、虚拟现实技术(VR)在立体定向神经外科
中应用
• 虚拟的意思是“事实上不存在的,但在效果上和 功能上是与其存在物体相同的”; 现实是指客观存在 的环境或物体。虚拟现实技术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 也可能包含多项其他领域的技术,通过模拟技术实现 人的各种感官,如同在实际环境中相同或类似的感觉。 这项技术称为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VR)。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PPT文档演模设计一种机器人,利用探针感
受压力的功能,当它碰到血管的时候会自动感受压力 变化并及时反馈给计算机,从而使手术者能及时调整 手术方案,减少了出血的并发症。这种探针肿瘤与正 常脑组织的质地不同,辨别出肿瘤的边界,以利于手 术中全切除肿瘤。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 在医学中,虚拟现实最主要的当然就是虚拟人体。 所谓虚拟人体就是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重现一个 人的各个系统和脏器。主要的是形态和功能再现。
•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分为三种:①简单型VR ( simplified VR ) 。 ② 加 强 型 VR ( Augmented VR ) 。 ③ 智 能 型 VR (Immersive VR)。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 我们正期待着,VR技术将进入到真正的实时时
代(really real in the coming yeas),把形态和 功能两方面结合起来,成为更加逼真的虚拟人,对 医学研究,诊断和治疗作出更大贡献。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 1979年Brown又提出了定向仪与CT相匹配,不 久定向仪与MRI、DSA、PET结合相继有了报道;
• 1986年Robert介绍了无框架立体定向导航系统。
• 目前神经外科导航系统发展很快,已经有多种类 型,如声波数字化仪、遥感关节臂、光学数字化仪、 电磁数字化仪。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2)图像引导放疗(IGRT) 调强适形放疗技术的最新进展是影像引导的放射治疗, 称为四维放射治疗 (4D-IGRT)。 如果用分子生物影 像引导又称五维 (5D-1GRT),
目前临床已经开始多种图像引导放疗 : 解剖影像引导放疗(CT, MRI) 病理影像引导放疗 功能影像引导(PET/CT) 分子影像引导放疗 乏氧影像引导放疗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 四.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新方法
• 立 体 定 向 放 射 外 科 (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是指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将大剂 量高能射线精确地(一次或分次)汇聚于某一局限性 的靶点组织,使靶点受到不可逆毁损。它既不同于常 规外科手术,也不同于常见的放疗与间质放疗—即伽 玛刀, X刀。
• 1873年Dittmen介绍了立体定向术原理和动物实 验;
• 1889年Zernov制造了极坐标形式定向仪;
• 1906年~1908年Clarke&Horsley设计出三维坐 标 定向系统。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 1947年Spiegel&Wycis报道了立体定向技术临
床应用,并取得了成功。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 VR 技 术 的 核 心 : 通 过 头 带 式 显 示 屏 ( head
mounted disp lais, HMDS)的设备,触觉反馈 感,使人产生视、听、触模拟的感觉,在计算机工 作站中形成动态化,虚拟的内环境。医师在虚拟环 境中,通过提供给医师的立体图象装置,把医师带 到一个可视、听、触虚拟的病灶(如肿瘤)空间去, 从各个方向检查肿瘤,模拟手术过程,达到最小损 伤组织的真正“微创”境地一种预先演习。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 他们还设计出的一些机器人能够正确地缝合大
鼠的颈动脉。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尚未用于临床, 另外报道的一些机器人尚能在手术时将可携式微型 摄像机,送到脑内以观察颅内病变情况,机器人开始 应用于神经外科。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 我国田增民等,曾用机器人辅助手术。 进行了如颅内病灶的活检、脑室内病灶的 手术、脑内小病灶的切除。机器人协助神 经外科手术,它对于一些大的病灶及出血 较多的病灶尚无法应用。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 最早的机器人只是一个简单的机械臂,它只能
在手术者的操纵下完成极其有限的工作,无法自行 去完成一个完整的手术。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一 些特别设计的计算机软件能够将图像重建,并且将 机器人与计算机工作站相连,由机器人去完成计算 机工作站预先设计好的手术程序。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 1986年Robert又创造了无框架立体定 向系统——又称神经外科导航系统。目前又 出 现 功 能 性 磁 共 振 (fMRI), 术 中 磁 共 振 (iMRI),术中CT(iCT)与神经外科导航技术, 极大地丰富了神经外科技术手段。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 是一个全新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体系,它结构简单, 轻便的直线加速器安装在机器人的机械臂上,可以灵 活地做任意方向的旋转。采用计算机立体定位导向, 自动跟踪靶区,无需使用定向仪框架和体架。,他提 供多种治疗选择——正向治疗计划或逆向治疗计划, 它无需中心投射,可分期分次治疗,使病人放射剂量 和病变部位达到最大的均匀分布和适形性。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 具体来说:就是利用计算机对大量数据信息的
高速处理和控制能力,对CT、MRI等图信息进行多 维重建,为外科医师提供给手术时了解病变部位、 手术径路和肿瘤切除范围等进行手术模拟、手术导 航、手术定位、制定手术计划,使手术方案客观、 准确、直观在显示屏上实时显象。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 目前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使用放射源主要有三种:
①放射线核素释放的α、β、γ射线(光子线)。② X线机和各种加速器产生不同能量的光子线。③各 种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质子束、中子束、负π介 子等。伽玛刀是钴60为放射源;X刀是直线加速器 为放射源;
• 质子刀是带电粒子为放射源,质子束放射又优 于X刀或伽玛刀。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 目前Neuro-navigation ,不论Brain -
LAB神经外科导航系统,stryker导航系统、 stealth station treon导航系统,均具有一 定智能功能,神经外科手术计划系统, Talairach 和schatenbrand图谱,大脑功能 多种图像融合功能和有框架立体定向手术计 划系统,可在颅内作任意导航。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 VR技术的基础——计算机融合技术和导航技术。
“融合”是计算机将CT、MRI、DSA等图像配准融 合为一体,还可将立体定向显微镜,轨迹监视等得 以一个计算机图像。“导航”是手术之前把带有标 记物,标定在病人的CT或MRI图像上,并输入到计 算机工作站,根据这些资料进行多维重建,手术时 进行配准,使术前扫描图像和手术实时相结合并融 为一体,根据导航系统进行手术。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4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 •脑立体定向技术发展和趋势
• 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
• 安徽省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
•
汪业汉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 开展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工作 是Horsley和Clarke(1908年),真正用 于临床是1947年Spiegel和Wycis。随 CT、MRI、DSA、PET等影像发展,特 别是与计算机结合,衍生出立体定向放 射外科。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PPT文档演模板
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趋势
•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还存在很多缺点:①被模拟的对象均为静止的,不 能模拟脑搏动,血管搏动,脑脊液流动。②不能再 生组织和生物化学特性;不同组织之间的界面,组 织的质感、光泽和纹理,组织的弹性,牵拉变形达 不到;切断血管后无搏动性血液流出等。③部分虚 拟现实系统虽然增加了感觉反馈系统,但操作不灵 敏。④图象的组织分辨力有待改善。⑤人工智能的 应用不够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