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层建筑变形缝设置要求的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层建筑变形缝设置要求的总结
随着近年来高层建筑的发展,超高、超长、体型复杂、结构各部分之间高度、荷载差异巨大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如何正确设置变形缝显得尤为重要,现特将高层建筑设缝方面的要求和重点总结归纳如下:
1. 变形缝的分类
类 别
用 途
伸 缩 缝
为防止建筑构件由于气候温度变化(热涨冷缩)使结构产生裂缝或破坏,而沿房屋长度方向设置的构造缝,可使建筑构件沿长度方向可做水平伸缩。
沉 降 缝
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自基础到屋顶设置的的垂直通缝。
防 震 缝
当建筑物立面高差较大,或承重结构类型、材质、荷载不同时,为防止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发生碰撞破坏而事先设置的垂直缝。
2. 变形缝设置不当造成的破坏现象:
图1
房屋过长,未合理设置伸缩缝,由于温度应力引起的“八字形”裂缝
图2
由于房屋局部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
图3
由于防震缝宽度设置过小,在小规模地震作用下,防震缝两侧住宅结构已发生碰撞破坏。
3. 伸缩缝的正确设置
3.1 最大间距要求
钢筋砼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可按下表确定:
表3-1 钢筋砼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
结构类别室内或土中露天排架结构装配式100 70
装配式75 50 框架结构
现浇式55 35
装配式65 40 剪力墙结构
现浇式45 30 挡土墙、地下室墙壁等
装配式40 30 类似结构现浇式30 20
注: 1. 框架—剪力墙结构或者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
2. 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按表中露天栏的
数值取用;
3. 现浇挑檐、雨篷等外露结构的局部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米。
3.2 超长时常用处理措施
当建筑物的全长或某一结构单元的长度超过表3-1规定的最大间距而无法设置温度缝时,应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下列一项或几项构造和施工措施: ①适当提高温度影响较大部位的构件配筋率,例如:顶层、山墙、房屋端开间
处;
②直接受阳光照射的屋面应加厚其隔热保温层,或设置架空通风双层屋面以避
免屋面结构温度变化过于剧烈;
③在顶层剪力墙的侧面和屋面板的顶面设置钢筋网,或在顶层设缝,将顶层分
为若干个长度较小的区段;
④较长的结构单元混凝土浇筑时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通常后浇带的间距为
30~40m,宽度为800~1000mm;
⑤条件许可的话,可采用专门的预应力措施;
⑥采取减少混凝土温度变化和收缩的措施。例如:采用细直径密间距的配筋方
式;采用低收缩性混凝土材料;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采取跳仓浇筑等施工方法,加强施工养护。
结论:
不能认为只要采取了上述措施,就可以任意加大伸缩缝的间距,甚至不设缝,应根据设计和计算慎重考虑各种因素对结构内力和裂缝的影响,合理确定伸缩缝间距。
4.沉降缝/ 沉降后浇带的正确设置
4.1 适用范围
当建筑物体型复杂,各部分之间高度、荷载、刚度和地基差异较大,采取结构和施工措施难以解决各部分之间的沉降差异时,需考虑在下列部位设置沉降缝或沉降后浇带:
①建筑平面的转折处;
②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处,最常见的为主楼与裙楼之间;
③建筑结构体系或地基类型不同处;
④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
⑤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4.2 常用处理方法
为了避免高层建筑主楼和裙房之间因高度、荷载及结构差异而产生的沉降差,导致结构各部分之间产生较大的内力而破坏,设计中可采用三字方针:“分”、“抗”、“调”,详见下表:
表4-1 避免沉降差的常用处理方法处理方法详解
分将主楼和裙房用沉降缝分开,应分得彻底,不得“藕断丝连”,让各部分能自由沉降,避免由于不均匀沉降产生附加内力。
抗采用端承桩或刚性很大的整体基础,前者由坚硬的基岩或砂卵石层来承受;后者则利用基础本身的刚度来抵抗沉降差。
调压力差
主楼部分因荷载大,采用整体的筏基或箱基,
降低其土压力;低层部分采用较浅的独立柱
基、十字交叉梁基础等,增大土压力,使两
者的沉降基本接近。
调时间差
先施工主楼,主楼工期长、沉降大,待主楼
基本完成,沉降基本稳定,再施工裙房,使
两者后期沉降基本接近。
调
调标高差当沉降计算较为可靠时,通过计算确定主楼和裙房的最终沉降,将主楼标高定的稍高,裙房标高定的稍低,预留出两者沉降差,当沉降最终稳定后,达到两者的地面标高持平。
以上处理方法可采用其中一种或多种。
4.3 沉降后浇带
4.3.1 后浇带的分类
分类 功能 保留时间
施工后浇带 防止钢筋砼结构因温度变化
和混凝土收缩引起裂缝
通常两个月后浇筑
沉降后浇带 减小因地基沉降差引起的结
构应力;
后浇带中的混凝土应在两侧
结构单元沉降完成量符合设
计要求后再进行浇筑,通常不
少于六个月。
4.3.2 沉降后浇带的注意事项
① 后浇带宜选择在结构受力影响较小的部位设置,一般在距离主楼边柱的第一
跨或第二跨内,设在框架梁和楼板中部的1/3跨间,约每30~40m设一道,宽度800~1000mm,后浇带应贯通建筑物的整个横截面;
② 地下部分的后浇带,应做好后浇带的防水构造;
③ 沉降后浇带中的砼应在两侧结构单元沉降量满足设计要求后再进行浇筑。
④ 后浇带两侧砼的表面应凿毛,并清水洗净,再浇灌比设计的强度等级高一级
的砼振捣密实,并加强养护。
5 防震缝的正确设置
5.1 适用范围
①平面不规则又没有采取加强措施;
②各部分刚度相差悬殊,采用不同材料和结构;
③体型复杂,各部分质量相差很大;
5.2 防震缝宽度的确定
根据最新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的规定:
房屋高度不超过15m时防震缝最小宽度为100mm,当高度超过15m时,钢筋混凝土结构各结构类型宜按下表再增加宽度:
表4-1 房屋高度超过15m防震缝宽度增加值(mm)
设防烈度(度) 6 7 8 9
高度每增加值(m) 5 4 3 2
框架 20 20 20 20 结构类型
框架-剪力墙 14 14 14 14
剪力墙 10 10 10 10
5.3 防震缝设置的注意事项
①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
②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可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③ 防震缝应沿房屋全高设置,基础和地下室可不设置,但地下室顶板应有良好
的整体性和刚度,能将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分布到地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