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最后一课》的教案第一课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案(公开课)
(1)从全文看,这“最后一课”是一堂什么课?
(2)阅读课本“预习”部分二:为什么要加这样的副标题?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个“小孩子”是谁?他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3)读完文章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交流预习,了解作家作品
二、交流预习,理清故事情节
(一)小组交流,扫清字词
1.出示任务:
(1)小组交流:预习作业中字词、理清课文层次。
(2)学生讨论,强调易错词语。
(3)理清层次,纠正错误的思路。
2.反馈指导:
(1)学生指出,本课易错词语,老师强调在预习本上纠正。
(2)教师指名读词语,相机正音,强调加粗加红颜色的字。全班齐读。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列宁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而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学习自己母语的权力被剥夺,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在“最后一课”上,表现出来强烈的爱国主义、顽强的民族精神,的确可敬可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后一课”。
(1)阅读课本“预习”部分一,课下注释①,圈点勾画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 。
(2)学生补充介绍作者都德、相关的故事背景。
2.反馈指导: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
(3)学生在交流行文思路,谈出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二)课堂交流,理清情节
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7《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7、《最后一课》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1912年被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通过《最后一课》,了解到“法语{母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句话的内涵,懂得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3、中招考点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是河南中考的必考内容,综合河南中招试题来看必考考点: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寻找小说线索。
高频考点:语段作用、分析写作手法、分析人物形象4、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小说这一体裁了解不多,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还停留在浪漫感知阶段,不能清晰地描述出来,对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赏析还比较浅层次。
二、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能识记小说三要素,说出小说基本情节。
(2)通过默读课文,能说出人物小弗朗士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A出示小说三要素,B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概括填空。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A通过出示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找出小弗朗士心情变化的语句,在旁边做批注,B小组讨论小弗朗士在小说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时代背景。
2、掌握小说的常识。
3、初步了解阅读小说从情节入手的方法。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情节结构。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情节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租国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1、掌握小说的要素。
2、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三、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情节结构。
四、教学方法通过默读理清思路熟悉情节,并用简要语言复述出来。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热爱我们的祖国吗?那你们具体是怎么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细细品味法国人民对母语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二)理解课题引言:同学们你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那么课题“最后一课”指的是什么呢?明确:最后一节法语课,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引言:为什么会这样呢?连自己民族的语言都没有机会再学习了呢?(三)背景介绍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
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四)小说知识引言:这是一篇小说,什么是小说呢?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1)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引言:从这个概念上我们就应该知道小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2)三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3)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法国沦陷区一所乡村小学在上着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所表现的情感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课文重点词语的解释4.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呈现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最后一课》一课时教案
《最后一课》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艺术形象。
3、体会文章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情节结构)【第一课时目标】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理解文章环境描写作用。
【预习】郝(hǎo)叟(sǒu)膝(xī)盖诧(chà)异惩(chéng)罚钥(yào)匙(shi)祈(qí)祷(dǎo)哽(gěng)住挟(xié)持懊(ào)悔惨(cǎn)白5、解释词语: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惨白:(面容)苍白。
1、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的最后一堂法语课2、全文主要人物: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一、知识背景:1、知识链接概念: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
小说三要素:人物、、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等环境:、情节:、、、2、关于作者与写作背景都德(1840-1897),国小说家。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
1871年法国战败,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签订和约,把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
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不准再教。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小说情节1、理清文章线索和结构本文的线索:序幕(段到段)——上课路上。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docx
7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一、导入谈“最后” 一词的感受导入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速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3、感知内容,理清叙事线索。
三、教学过程目标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自学指导一:结合资料和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自学检测练一:都德,法国作家。
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
“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
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
1873年他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口故事集》,其中大多是反映普法战争时期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绪。
《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最后一课》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牛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1=1标二:速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标示段序,圈点出需要积累的词语,为研习课文内容扫除障碍。
初步休会文章的内容。
1 •给加点子注昔。
2 •解释下而的词语 歌声悠扬动听。
觉得奇怪。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目标三:感知内容,理清故事线索自学指导三:这篇小说,通过最后一堂法文课,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 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诵读课文,明确小说的主人公和线索,理清 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资料参考 --- 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 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小说的人物描写包括二外貌描 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情节: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坏境:口然坏境和社会坏境H 学检测练三:1、请说出小说的主人公和线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 7《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案 (新版)苏教版
7、《最后一课》
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
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
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
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
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
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
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北师大版七下《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案
课题5最后一课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背景知识,熟悉、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学习小说的知识,理清结构,明确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作者及背景知识,熟悉、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难点:学习小说的知识,理清结构,明确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教法选择讨论与点拨法课型新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时数第 1课时备课总数第 27 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情景导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出示教学目标三、指导学生先学1.借助练习册“导航塔”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相关常识及背景知识。
2.检查预习情况,识记课文中生字生词,阅读课下词语注释。
3.学习小说的知识,理清结构,明确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指导1.阅读《配套练习册》,了解作者及背景知识。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
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
《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营造氛围。
出示学习目标、强调学习的重、难点。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活动,阅读《配套练习册》,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评。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_ 篇一最后一课第七课、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二、简介背景及作者。
(见书43页)——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
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
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祈祷哽咽郝叟懊悔喧闹惨白四、小说常识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五、分析1解题:——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最后一课》的教案通用5篇
《最后一课》的教案通用5篇《最后一课》的教案 1[教学目标]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2、学*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2、解题早读课我们已经阅读了这篇课文,是谁的“最后一课”呢?(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镇上(阿尔萨斯)的人们。
)二、感知主要人物1、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快速浏览课文,请大家谈谈对他们的总体印象。
(学生自由谈,爱国,但也有一些不足,但不影响我们对他们的总体评价。
)2、很明显,人物前后存在着一些“变化”(板书),下面我们将同学们分成两大组,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具体说说这两个人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可以用笔在文中做一些批注。
(学生读、画、评、说)师归纳板书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变韩麦尔先生幼稚的孩子普通的教师可怜的学生__可怜的朋友3、这一变化的导火索就是——最后一课,插入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发战争后发生的事故。
19世纪70年代,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亡国之恨激起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之情。
小说家都德将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镇上(阿尔萨斯)的人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作者就是借助这些人,表达了所有法国人民的共同心声——爱祖国、恨敌人。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8篇)《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一)教学目标1.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方法。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形象意义。
2.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和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四)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步理解小说题目的意义,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分析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掌握评点法。
教学难点分析细节描写:小弗郎士对挂在铁杆上的字帖和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
(一)导语设计从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导入,有的放矢。
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受才最强烈。
让我们来看看小弗郎士的体会吧。
今天我们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
(二)题解注意将语文学习和历史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安排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并且搜集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这篇小说写的是1870至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故事。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于1870年7月19日向普鲁士宣战。
战争爆发后,由于普鲁士军队已作了充分准备,因而法军连战连败。
在色当战役中,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所以取名为“最后一课”。
(三)研习课文按故事情节发展来分析人物,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小说故事情节的理解,又使他们能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案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
教案《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一、直接入课,引入背景资料(屏幕显示)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
1870-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二、介绍创作技巧,积累新字词(屏幕显示)《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
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屏幕显示积累字词)宛转皱边郝叟祈祷懊悔哽住三、课文细读,明确写作方法(屏幕显示)课文细读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1、细读“我的教室”师:现在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我的教室”。
第10自然段。
请大家思考:这一段在《最后一课》这篇小说里有什么作用?安静地读书,3分钟,把你的感觉、你的分析旁批在这一段的空白处。
(学生思考发表看法老师评点)(屏幕显示)设置场景人物出场渲染气氛师:设置场景,这是什么意思呢?小说要塑造人物,就得安排人物活动的地方,这就是设置场景。
《刷子李》的场景是在刷墙的屋子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场景是在寒冷大街上的一个墙角里。
2、细读“我的课”师:细读课文的第21段。
请大家继续安静地读,思考一个问题:哪个地方的细节写得好?5分钟,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
(屏幕显示)抒写细节渲染氛围3、细读“我的老师”4、师:下面我们看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
第24段到课文最后一段。
大家一起来朗读。
(屏幕显示)话题:每一句都有其深刻的表达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评点)(屏幕显示)暗写时间点示背景照应伏笔脸色描写声音描写表现心理全身力量几个大字抒发真情定格描写渲染悲情余味悠长爱国之情(屏幕显示)当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他真正成为了一个爱国志士。
四、结课师:今天我们阅读的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
同学们,大家读起来吧。
(屏幕显示)小说中的细节性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第7课《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怕提问*“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平时上课: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最后一课:气氛:“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最后一课》的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和历史背景。
二、识记生字、生词。
三、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和历史背景(学生可能会借助课下注释回答,也可能在文中勾划出表明故事发生背景的语句,鼓励学生多找。
)
二、扫除生字词:
教师请学生轮流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有错及时举手纠正;老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请学生正音;老师引导学生将正确读音读两遍。
三、理清脉络,把握结构(15分钟)
(一)、请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
1、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2、文中故事可能引发了你强烈的共鸣,请记录下你初读后的感受以及困惑。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二)、检查自学效果学生可举手回答,也可由老师指名回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后归纳如下:
第一题、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发展)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第三部分(高潮和结局) 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
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第二题、学生自由谈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疑惑,其他学生解惑。
四、课堂练习,知识迁移。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踱来踱去(du① 郝叟(h co) 挟着(xi e)
B.懊悔(hu i) 惩罚(ch en g) 赚钱(zhu cn)
C.钥匙(sh i) 祈祷(d co) 哽咽(g eg
D.督学(d u) 膝头(x i 捂住(w⑪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帖: ________________ 强: __________________
结: _________________ 宁: 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下列语句选出恰当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1)_ 、新老师明天就到。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A .
请求;B.恳求;C.希望)你们多用心学习。
(2)、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________ (A .忠诚;B.忠心;C.忠实)的服务,来表达对就要失
去的国土的 _____ (A .谢意;B.敬意;C.敬爱)
(3)、这可怜的人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
全教给我们,一下子_______ (A .装进;B.塞进;C.挤进)我
们的脑子里去。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
听到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古
怪;B.古板;C.奇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一、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
动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理解关键词语及句子的含义,赏析精彩语段。
三、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
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过程:
一、请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
(10分钟)
1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填空:这是
的最后一课
2、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请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
理解填空:使我_________ 的最后一课
3 、结合文中韩麦尔先生的描写,谈谈你眼中的韩麦尔先生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二、检查自学效果研讨探究
第一题、这是__________ 的最后一课
这个填空不难,同学们可能稍加思考就能说出来:小弗郎士的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难忘的最后一课;发人深省的最后一课。
概括能力较强的同学还可能填出阿尔萨斯人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因为课堂上的许多人就是阿尔萨斯人的代表。
第二题、使我____________ 的最后一课
对人物的处理是这节课的重点。
让同学们设想自己就是小弗郎士,试着完成这个填空。
这个填空与课文、学生结合都比较紧密,学生可能会填出:使我感到难过的、诧异的、懊悔的、难以割舍的最后一课。
要求学生既能从课文里找出根据,又能声情并茂的加以朗读,锻炼他们的概括与朗读能力。
如果能填出使我成熟、长大的最后一课,并能从课文21 段中找到根据,那么学生就真正理解了小弗郎士,学生的能力与思想也逐渐走向成熟。
引导学生认识到能够自由、自豪地学习祖国语言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所以要加倍努力。
第三题、__________________ 的韩麦尔先生
请同学们再看课文,完成此填空。
”
结合课文,学生可能会说出:可怜的、漂亮的、严厉而又温
和的、爱国的、有高度民族责任感的……说到严厉而又温和,老师要引导学生:可见,老师对学生温和是爱,严厉也是爱,所以请同学们理解老师平时对你们的严格要求。
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说到爱国,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法国人,韩麦尔先生认为法语是最美的;作为一个中国人,
我们认为汉语是最美的。
从而达成这样一个共识,爱国语就是爱国的
最重要的表现。
此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的教育水到渠成,可设计这样的结语:爱国情无处不在,回顾全文,亡国奴的遭遇时时扣击着我们跳动的心扉,这怎能不再次让我们对饱经沧桑而今繁荣富强的祖国肃然起敬,为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骄
傲,为我们能当家作主而感到自豪!
四、课堂练习,知识迁移
(一)、亡国之痛使小弗郎士瞬间变得懂事、成熟了,发挥你的想像力,以“下课以后”为题,替小弗郎士写一则练笔。
(100字左右)
(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练习。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2)、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
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一一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
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一一我一一”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
写下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
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
1、在第(1)部分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小弗
郎士_________ 的心理状态;“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则点出小
说的背景。
2、为什么听到钟声、号声,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3、“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
4、“法兰西万岁”是故事情节的_________ 部分,饱含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5、画线句子采用了_______ 和_______ 描写,若换成“他
举起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好不好?为什么?
6、“我的朋友们,我我”(补充韩麦尔先生未
说出的话)
参考答案:
1、无忧无虑、天真幼稚
2、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
3、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
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
志士。
4、高潮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集中体现了法国
人民的爱国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5、动作语言
不好。
此时的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沦丧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也包含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6、略(侧重表现人物的爱国主义
思想感情)
【教学后记】
本节课对人物的分析摆脱了小说教学“读课文——析人物一一品语言”的旧有程式。
以三个填空为切入点统摄课堂,用主问题牵动全篇课文的整体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加深学生思考问题的层次。
不仅涵盖了小说必须触及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认识到祖国被人摧残的痛苦与站立起来的自豪之情。
因此,师生的爱国情感充溢整个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