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高中语文《我与地坛》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2(2019年12月整理)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2(2019年12月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5d4aec9960590c69fc37668.png)
在一家街道工厂做临时工, 7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 养。1979年始有小说、散 文、剧本等作品发表。主 要作品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我与地坛》等
; https:/// 大棋牌游戏
;
好久。 他喝了口牛肉面汤,滋味十足,望望那块牛肉,心里踏实极了。十六岁时他拥有了第一双回力球鞋,穿惯了黄胶鞋的他,一直舍不得穿,只在劳动节和国庆节时穿过那么几天,大部分时间还是黄胶鞋,后来他发现鞋小了,自己在十八岁时再也穿不上那尚且八九成新的回力鞋了。那双鞋, 至今在家里放着,像是收藏品,曾经他想让儿子穿,儿子却无论如何也不穿。 他开始品饭盆里的碎牛肉。明天据说会发工资,包工头说了两个月了,一定要在麦收之前把欠大家的去年的工钱发到手里,而他们很多人已经打算后天回乡割麦子了! 碎牛肉几乎没有口感,他望了望那大块牛肉,原 谅了这些碎肉。筷子却不去动一下那大的,从小养成的习惯,使他根本不会在饭还多时去动那些“镇碗之肉”的。也因为这个好习惯,他存到了一些钱,家里才翻盖了房子,儿子才能说上对象。 过去在乡下,他碗里的肉或者鸡蛋一直是别人眼中的诱惑,大柳树下吃午饭,他总是会在碗里留下最 好的,直到吃完了饭,才会认认真真吃掉那些最好的,让一顿饭有了悠长的香味。三十年前,在乡下,碗里有肉或者有鸡蛋,会很有面子,他是那时养成了很慢很慢吃饭的习惯的,他享受着自己碗里有宝的感觉﹣﹣生活就是这么有奔头! 很多工友都吃完了,在抽烟聊天,他却还有好几口面没有 吃完,他一根一根面吃着,碎肉已没有了,但他碗底有香,心里有底儿:镇碗之宝还在,动都没动呢!他们都是端着铁盆盛饭的,都是一步到位,没有再去打饭的麻烦,那么大个铁盆,足可以吃很饱。 吃完最后一根面条,喝光最后一口汤,盆里只有那个大块头的牛肉了,那深酱色的肉,吸足了 调料,那要一口吞下去,能嚼上两分钟才可以咽下去。 他停顿了一下,显得郑重地夹起那块肉,多年养成的习惯,尊重食物,更要慎重对待那些最好的,那些都是生活的精华,是我们热爱生活的理由!他每次在享受最后一口美味时,都会停顿一下,调整好味觉、视觉,说高级一点应该还调整好 了灵魂,准备接受那种痛快舒爽﹣﹣他夹起那块肉,发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沉,也许是自己用劲过于大了吧,他调整了下呼吸,把肉隆重地送入口中,上下牙合在一起,然后他便流下了泪水…… 那块让他期待了一顿饭,瞟了无数眼,几乎支撑了他全部幸福感的大块牛肉,竟然是一块切得方方正 正的姜! (1)小说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他调整了下呼吸,把肉隆重地送入口中,上下牙合在一起,然后他便流下了泪水…… (3)小说结尾写那大块牛肉竟然是一块姜,其实这并不突然,作者在前文已 有几处暗示,请找出并简要概括。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反应进城打工者生存的艰辛,也有人认为是倡导一种先苦后甜的生活观。你认同哪一个观点?请结合小说及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 (1)①“他”是一个勤劳淳朴的农民工:为了改变生活条件,辛苦劳动,努力挣钱.②“他”是一 个有责任担当的好父亲:为了儿子娶媳妇,勇担父亲责任,挣钱翻盖房子;③“他”是一个易于满足的劳动者:一碗红烧牛肉面,对“他”来说也是人生一大享受. (2)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回答动作和神态描写也行),这些词表明他吃牛肉时慎重的态度及对食物的尊重,同时说明了生活 中美好的东西来之不易. (3)①碗里有好几块牛肉,其中有一块特别大,有点异常;②师傅打饭时手没有抖,将大块牛肉放在了他的碗里,暗示师傅可能知道那是块姜;③那深酱色的肉,吸足了调料,暗示姜被佐料染色后和牛肉相似;④他夹起那块肉,发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沉,暗示这可能 不是牛肉. (4)①我认同第一个观点.小说中写他为了能吃上一碗红烧牛肉面跑着奔向食堂,去看的工资还没领到手,一块牛肉在他的心中分量竟然如此重等,都写出了打工者生活的艰辛.现实中有的农民工辛苦一年却拿不到工资,甚至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有的农民工吃住条件差,连人身 安全都没有保障,生活很艰辛.②我认同第二种观点.小说中的他从小就有把好东西留在最后吃的好习惯,第一双回力鞋舍不得穿,吃牛肉面时把好吃的牛肉放在最后等说明了先苦后甜,生活有奔头.虽然初三的学习生活又苦又累,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考上理想的学校是令人高兴的,阳光总 在风雨后. 教养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2017·龙东地区中考) ? ①有一年,一夜秋风劲,郭德纲家的柿子树叶子落尽,红红的柿子,就像院子里升起的灯笼。很快,就有喜鹊登枝,一口一口地啄食柿子。家中小儿急了,不由分说,就去驱赶。老郭看到,急忙拦阻,道:“别这么独,让它吃! ” ②接着,老郭对儿子说:“人的一 生很长,不差这一个柿子吃。而这只喜鹊这辈子顶多吃这么一个柿子。看它有东西吃,也是种快乐。” ③我觉得这实在是很好的教子素材。“别那么独,让它吃!”天下的父母,若都把这个故事借过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孩子的教养一定不会差。? ④前些日 子坐火车,四个铺位的软卧包厢,除了我们三个人,还有一个空着。车开动不久,老人说,咱们早点儿休息吧。是啊,这几天玩累了,我们倒头便睡。车过嘉兴,上来一位女士,轻轻敲门,见包厢里黑着灯,她便借着走廊里的灯光,放妥行李,整理好床铺,然后关好门,蹑手蹑脚上了自己的上 铺。直到躺下,她都没有开灯,哪怕是自己的床头灯。 ⑤而那时,也就是晚上7点多,列车里还播放着音乐。 ⑥ 一夜无话。早上列车员来换车票,通知她该下车了,她便窸窸窣窣地整理。起初,我认为她是在收拾自己的行囊,哪料,她是叠被子。出了无数趟门,坐了无数次车,阅了无数的人 ,哪里见过这个被子还需要叠的?只见她耐心地把被子舒展开,换了好几种方式,终于叠成昨晚展开之前的模样。然后,她还把两个枕头的每个角都抻平了,抻舒展了,那“唰唰”的抻枕头的声音,听着真悦耳。 ⑦她下车的那一站是山东德州。不管她是不是德州人,因为她,这个地方一下子变 得亲切起来。你说,还需要知道女士姓什么叫什么吗?教养就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 (摘自《今晚报》2016年3月6日) 22.本文写了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答: 23.赏析文章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2分) 答: 2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5.请谈谈你对“ 教养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的认识。在生活中你又是如何践行(至少从两个角度来谈)良好教养的?(3分) 答:? 22. ①郭德纲(老郭)拦阻儿子驱赶喜鹊的行为并教育他。(儿子不让喜鹊吃柿子,郭德纲拦阻并教育。)②一位女士上车后不影响旅客休息,晨起后认真整理床铺。 评分标准:( 2分)每答对一件事得1分,意思对即可。 23. 示例: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写出作者的出乎意料,表现这位女士的良好教养。(可从其它角度作答) 评分标准:(2分)角度1分,内容1分,赏析合理即可。 24. 结构上:照应题目,总结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表达了作者对有良好教养的人的高度赞美。 评分标准:(2分)每答出一方面得1分,意思对即可。 25. 名字是一个人的代名词,拥有良好的教养,是对这个人的最髙评价,正所谓名副其实。示例一: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示例二:遵守交通规则。(能体现学良好教养的示例即可。) 我的 妈妈是老虎(2017·六盘水市中考) 郑海丹 (1)我有一个很懒很任性的妈妈。 (2)从小学三年级开学的第一天, 她送我去学校后,就再也没有接过我上下学。于是,每当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接送时,我只能眼巴巴的羡慕着,然后咬咬牙自己收拾书包,一个人默默的回家。 (3)长大一 点了,我被寄养在爷爷家,他偶尔打电话问问情况。对于我的一切都表示无异议,不管我的英语考了58 分还是98分。 (4)在长大一点,上初中了,寄宿的我和她见面的次数仍少之又少。她几乎从不问我是否遇到过什么困难,也不问我交了什么朋友,只是拍拍我的头,然后淡淡地说:“有解决 不了的事情就找我,给我打电话。”她一副风轻云淡的模样,好像我终于有一天会哭着鼻子去求她一样。而我,憋着这口气,默默的处理了所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从未找过她。 (5)在我心中,她是一个越来越懒越来越任性的妈妈。 (6)上了高中之后,她除了问问考试成绩与我就无话可说了 。我偶尔问她该买哪件衣服好,或者提议生活费的用途,她总是那几句话来回打转,“你决定就好” 或者“你喜欢就好”, 抑或冷冰冰地甩出一句“你自己做主”。 (7)所以,我时常感到她像空气一样存在我的生活中,反正一直以来无论什么事都是我自己决定。 (8)可是,当我联想到去 日本看她打工时的样子,以及在视频中见到的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她,我发现他她突然苍老了,在我无法触及的远方与无情的时光战斗者。眼神越来越空洞,皮肤也越来越皱,与少年时印象中的那个精明干练的影子怎么也从合不到一起。 (9)原来,在那些日子里每当我独自一个人克服困难的 时候,或茫然或清醒的面对现实世界的时候,她都站在我身后月光为照亮的角落里,等待着在我快支撑不住的时候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可我从未回过头,只顾一个人一直往前走。 (10)也许,我记忆中很懒很任性的她并非对我漠视不管,她只是预见到自己无法保护我一生才逼迫我独立。逼迫 我快点成长。 (11)在非洲草原上, 有一种老虎,小虎到一定年龄时,便会离开它们,让它们独自生活。但是当狮子或者其他群落的老虎威胁到小虎的性命时,它便会跳出来与之战斗。 (12)我想我的妈妈就是这样一只老虎。所以当我一个人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茫然行走时,当我遇到难以跨过 的坎时,仿佛听到妈妈在身后说:“你自己决定就好。” (13)我曾拒绝张开翅膀,谢谢您,逼迫我飞翔。 ?(选自《做人与处世》) 20.文章以“我的妈妈是老虎”为题,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1.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词语和句子。(4分) (1)她一副风轻云淡的模样,好像我终于有 一天会哭着鼻子去求她一样。(请分析“风轻云淡”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 (2)我曾拒绝张开翅膀,谢谢您,逼迫我飞翔。(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该句。) 答: 2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形象。(4分) 答: 2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答: 24 .你是否认同文中的母
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及赏析
![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56fa8d8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34.png)
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及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及赏析--> 史铁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是本店铺为同学们整理了《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及赏析》,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我与地坛》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我与地坛》](https://img.taocdn.com/s3/m/89c124a3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72.png)
答:“一切”指所有能够促使“我”认真思考人生意义,促使“我”认识不断转变
的条件。
内容探究
3.解释“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身影”的含义。
答:在这没有人来搅扰的沉静的环境中,一个人可以冷静 地思考,可以从更为广阔的角度看到时间上的流逝,历史 的变迁,可以看清一个人在历史的发展中应处的位置。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
《我与地坛》
第七单元第十五课
汇报人:XXX
目 录
1 导入新课
2 新知探究
课堂练习
3
4 拓展延伸
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9年赴 延安乡村插队,1972年因瘫痪回北京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 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1.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2.作者在这里引用了自己作品中对地坛景物的描写,这段 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内容探究
1.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答:作者说园子并不衰败,是根据上面对 “蜂儿”“蚂蚁”“瓢虫”等的描写,作者
笔下的这些小生命都是充满生机的,整个园 子有了生机就不显得衰败了。
内容探究
2.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短篇小说集 《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等。2019年9 月23日,史铁生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入选“新中国70年70 部长篇小说典藏”。
创作背景
《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作于1989 年,作者时年38岁,离他双腿瘫痪已经17个年头了。
①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②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
①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d7e45f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0.png)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由史铁生照片及地坛图片导入新课。
二、学生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三、指导自读: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四、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
《我与地坛》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05e7fa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b3.png)
被肆意雕琢 不能改变
身残
志不残
古园成为精神乐园
(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小结
汪国真曾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 时候,雨也是晴。”他是从凄凉之中,看到美好, 看到人生的丰富。至此,他看透了生死,完成了 自己的涅槃,走出人生困境。就像海德格尔说的,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地坛和我融为 一体,这个自然中的地坛就是我的精神家园。
3、作者从“不衰败”的古园得到了什么启示?
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死的问题,与命 运抗争,园子荒芜但不衰败,“我”虽然残疾,但不应该 颓废。
整体感知 赏析第七段的景物描写,分析所表现的情感。
落日的灿烂
雨燕高歌
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
草木泥土的气味
落叶的味道
整体感知
齐读六个“譬如”句。这几句字面上是说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 些东西却不能改变,请联系作者经历、遭遇说说文句的含义是什么?
这一部分与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 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生命的解读, 对母爱的诠释。
探究解析 两个部分,一写地坛,一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
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 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 该乐观、坚强、豁达, 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 活的勇气。
地坛:经历了400年的风风雨雨,昔日的金碧辉煌,高大气派都消失在历 史烟尘里,今日“很少被人记起” 我:最狂妄的年纪,现在残疾,没工作,没出路。(板书:双腿残废)
整体感知
“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有何相似点?
……一座废弃的 古园,……园子 荒芜冷落得如同 一片野地,很少
被人记起。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我对母亲的情感变化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我对母亲的情感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d5120ae0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71.png)
《我与地坛》中作者对母亲情感变化浅析
作者史铁生于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省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回京。
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十五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与地坛》就写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
文中对母亲情感的变化大致如下:母亲在世的时候,作者并不理解母亲,因为对生活绝望,所以对母亲的爱也混沌不知,甚至厌烦,并且给母亲带来很大的痛苦。
在母亲逝世后,自己功成名就,但却没有能够让母亲看到,自己深感遗憾,在悔恨中作者开始去理解母亲的痛苦。
子欲养而亲不待,看着地坛树木,思考人生,感悟生死,看淡得失。
看似平淡记录,其实很沉重;似乎很沉重,让人畏惧生离死别,但又透着对生死的看淡。
逐渐地,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理解一个母亲的角色定位。
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
母亲的“活法”,其实解答了作者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当人们为《我与地坛》的通透圆融和超越之美而感动的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生命再次出发艰难跋涉的起点,距离他写出并且发表《我与地坛》,已经是将近二十年的时间。
没有人能够想象和体会他的艰难困苦—身体的障碍与精神的绝望曾经试图以自然的名义击垮他。
但是史铁生走过了这个艰辛的“二十年”,然后他以一种令
人感动的平静说到了“四百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赏析+教案+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赏析+教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568d38a7375a417876f8f00.png)
课文原文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上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第15课《我与地坛》课件(共41张PPT)+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5课《我与地坛》课件(共41张PPT)+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9e4c94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dd.png)
第15课《我与地坛》课件(共41张PPT)+一等奖创新教案第15课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节选)语言构建与运用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以及语言中透露出的睿智、机敏和诙谐;明确作者表现在文中描写与抒情的关系以及叙述与议论相结合所表现出的哲学思考。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作品语言,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理解地坛和母亲给“我”的生存启迪,领会作者对生命独到深入的思考。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准确理解作者表现在文中的写作意图,并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并体味作者关于生死抉择的思考,对于人的生命及其所受苦难的感悟;深刻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体会作者对于母亲去世之后所感到的痛悔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目标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方向。
——史铁生对于自己名字的阐述作家语录作家简介轮椅上的文坛硬汉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二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10年12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
作家简介史铁生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是一位对生命特别有感悟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https://img.taocdn.com/s3/m/277acaea3186bceb19e8bbfe.png)
此而成了作者生命的组成部分,作者在几处景物 描写中深情地抒发了这种人与对象物我不分的情 境,如诗如歌,专情、美丽、伤感而又带禅意。 对四季的不同感受喻含对生命的不同况味的理解 和咀嚼,而这不同的理解又一一与园中的景物相 应。
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 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 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 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 变成‘诗性的存在’。”
地坛牌楼
走进《我与地坛》
明确:
第一部分,前两小节写我与地坛的缘 分;中间三节,写“我”在“失魂落魄” 中走进园子百无聊赖,却又无所事事。最 后两节,写“我”冷静下来,专心致志地 想到死和生:死是容易的,但关键是怎样 活的问题。园子中的一切在撞击着我的心 灵与情感,并从中找寻到活下去的勇气。
第二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 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 懂得怎样生活。第一节为过渡段。第二至 三节写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让 我们看到一个坚韧而伟大的母亲形象。第 四至第九节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 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 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我” 创作取得成功,而母亲却不能分享“我” 的快乐。回忆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 第十节结束回忆。
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
回到北京,在街道
工厂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 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 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 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 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思维导图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373c3315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d2.png)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思维导图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相必很多人都学过,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史铁生所作。
当时作者因病致瘫回京,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和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了地坛,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15年期间,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地坛,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了400多年沧桑地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思维导图来赏析一下这篇文章。
以上就是《我与地坛》的思维导图分享了,以北京地坛公园为背景,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思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着的探索精神,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尝试整理一份思维导图哦~。
《我与地坛》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f91e45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d.png)
3.作者为什么去地坛?
痛苦迷惘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
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任务二 赏析地坛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获得的生命启迪
景物描写段落 选取景物
特点
生命启迪
第1处 第2处 第3处 譬 来如高祭歌坛 ,石 把门 天(中 地的 都第落 叫3日 喊段, 得)寂 苍静 凉的 ;光譬辉如平冬铺天的雪一地刻上,孩地子上的的脚(每印一,第个总5坎让段坷人都猜)被 想映 他照 们得 是灿 谁烂 ,; 曾譬 在如 哪在 儿园 做中 过最 些(为 什落 么第寞 ,7的 然段时 后间 又), 都一 到群 哪雨 儿燕 去便 了出 ; 四百多年里, 蜂儿如一朵小 譬如祭坛石门中 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
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
瓢虫 并不衰败; 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 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
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炽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
全文小结
地
珍爱生命
坛
生命感悟 体味人生
荒芜但不衰败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
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2a1d172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b8.png)
《我与地坛》教案【教材分析】《我与地坛》(节选)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5课,本单元的课文体裁都是写景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既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情怀。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课文节选部分讲述的是作者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怀念。
【学情分析】作为一篇“生命体验”的散文,其主旨深度值得师生共同探讨。
通过前面的学习,高一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有所提升,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技巧,但是,每篇散文每位作者都有其特别的书写特点,还需要教师正确指导,理解内容,体会其中的语言特色和深刻内涵。
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学会反省和思考和自身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如何正确树立生命价值观?树立怎样的生命价值观?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等。
教学目标:1. 赏析景物描写段落,体会作者眼中地坛。
2. 理解披情入文写法,把握情景交融特点。
3. 知人论世,体悟从自然中参悟汲取力量。
人应如何对待死亡?人又该怎样活着?是每个人在生活之中都难免去想又很难有答案的问题,也是历来文学家在其作品中忍不住想去探讨和表达的话题。
作家史铁生1951 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年仅21岁的他从此在轮椅.上度过了一生。
瘫痪后他曾在附近的工厂做过七年的临时工,后在好友柳青的鼓励下转向写作。
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刻,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
这是作家史铁生的人生。
课文节选的是《我与地坛》中的第一二两个部分。
所选部分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作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第二个问题是作者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
1928年改称“平民公园”,但是在战乱年代,此处曾被驻军占用,园内建筑屡遭毁坏。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a231b36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e.png)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知识点总结地坛是北京市的一处著名景点,也是我高一语文课上学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地坛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分享一些学习地坛知识的心得体会。
一、地坛简介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的重要场所之一。
它建于明代,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许多游客的关注。
地坛由内坛和外坛组成,其中内坛是人们祭祀天地的地方,外坛则是供人们观赏和游玩的区域。
二、地坛文化价值地坛不仅是一处风景名胜,更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布局和规模宏大的建筑,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祭祀的敬意和对宇宙万物的敬畏之情。
地坛还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繁荣富强的向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地坛的诗词与名篇地坛作为文化名胜,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赞美和吟咏之作。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与地坛相关。
比如明代文学家敬梓庵的《招隐谷》,清代文人袁枚的《登地坛》等,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地坛的美景,还蕴含了诗人的感慨和哲理思考。
四、地坛与古代礼制地坛作为祭祀天地的场所,在古代礼制的文化背景下扮演着重要角色。
古代中国人认为,祭祀天地是维系人与天地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通过祭祀可以获得祝福和保佑。
地坛的建筑形式和祭祀仪式都体现了古代礼制的独特风采,以及人们对神圣力量的虔诚敬畏之情。
五、地坛的艺术价值地坛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艺术装饰而闻名。
地坛的建筑采用了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如木结构和斗拱。
在建筑装饰方面,地坛融合了传统的中国绘画与彩绘技术,以及砖雕和木雕工艺,使得地坛成为一座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
六、学习地坛的心得体会学习地坛这一知识点,让我了解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研究地坛,我既增加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认知,也深化了对古代宗教信仰与礼制的理解。
同时,学习地坛还培养了我欣赏艺术品和提高审美能力的兴趣,让我更加热爱中华文化并为之自豪。
高中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优质范文3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优质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837877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7d.png)
高中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优质范文3篇身残志坚的人最容赢得他人的尊敬。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高中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优质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3、陶冶学生性情,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研习习文本为主,并设置问题加以点拨、引导。
教学时数: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课前三分钟听乐曲,并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简介贝多芬(可让学生自己解说,师明确):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同命运勇敢抗争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位。
二、新课推进:(一) 关于作者: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二) 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
第1至4自然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第5至7节,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第1节为过渡段。
第2至3节写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一个坚韧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味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的新理解、新感悟。
2、懂得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会品读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使用摘记法,抓住文章的关键。
2、帮助学生学会通过诵读体味文字中蕴含的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正视坎坷的命运,体味至爱亲情教学重点: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尤其是理解那种为何而生,怎样活的深沉思考。
教学难点:懂得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会品读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预习:(一)热身阅读《秋天的怀念》(二)通读全文,给加点字注音:剥蚀..()柏.树()恍惚..()隽.永()猝.然()坍圮..()..()恪.守()熨帖亘.古不变()捋.着触须()(三)本文节选了《我与地坛》的前两个小节,请试着给这两节分拟一个小标题。
(四)使用摘记法,自读文本,摘记要点1、自读第一小节,哪些景物描写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请选取一个精彩的片段,摘记下来。
2、第二小节中,我对母亲的哪些追忆能够引起你的共鸣?请把它摘记下来。
课上:一、导入: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一个耳聋的音乐家,一个征服命运的奇迹。
今天要阅读的作家史铁生也有着类似的命运:活到一个人最狂妄的年纪,忽然残废了双腿;在21岁生日那天坐上了轮椅,从此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二、作者简介1、展示两幅照片:请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史铁生?站在地坛门口的史铁生:绝望走出地坛的史铁生:乐观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阅读《我与地坛》,解读这种改变秘密。
其实解开这个奥秘的钥匙已经在我们手中,三、摘记交流1、与同位交流自己的摘记(景物描写),说说摘记的理由。
2、在全班投影交流摘记内容,挖掘摘记段落的内在情感。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感悟:“浮夸”、“炫耀”可以凸显出地坛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显出地坛的荒芜冷落,“愈见”可以看出“苍幽”之甚,“自在坦荡”可见茂盛的情状。
这一段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病相怜。
(2)"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感悟: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这里尤其要读出那份生命的喜悦,那份生机与活力。
(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感悟:通过一种对比,坎坷与灿烂,落寞与高歌,忧郁与欣喜,飘摇歌舞与坦然安卧,体现了语言的张力,凝聚了生命的坦荡与永恒。
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小结:地坛给了史铁生“生的力量”。
四、诵读升华地坛中不仅有“物”,地坛中还有“人”。
有一个身影一直伴随着我但那时年轻的史铁生甚至都没有意识到有一个人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他的车辙的长度。
你们知道那个人是谁么?1、听范读,体味至爱亲情。
2、配乐诵读自己摘记的部分,表达出自己的感动。
(1)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
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诵读指导:这一段体现母爱的隐忍与理解,没有不关心孩子的母亲,但是为了孩子的自由和未来而拼命压抑着自己母爱的本能,给孩子撑起一片自由的天空。
这不知要忍受着怎样的煎熬。
这一段要读出那种感觉要重点读出那些否定词。
(2)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诵读指导:这一段要体会母亲的苦心,重在读准母亲那句话的语气。
这句话是自我安慰,是祷告,是恳求与嘱咐。
“这挺好”尤其要读出一种自我安慰的辛酸苦楚,这一句的背后是无数的担心与忧愁。
(3)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
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诵读指导:母亲的动作,要特别突出“端着”和“海上的一条船”。
爱与倔强擦身而过,寻找与躲避的强烈对比,的表现出我母亲的无怨无悔和我的悔恨。
(4)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
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诵读指导:特别要注意景与情的交融,景要读出排比的节奏,内心独白要缓慢而低沉。
这里可以合作来读,一个人读排比的景物部分,学生齐读回环往复的内心独白。
小结:母亲给了史铁生“爱的支撑”五、结语。
命运夺去了他的双腿,他却找到了地坛。
上帝给了他灾难,他却把灾难酿成美酒。
左手地坛,右手母亲,史铁生给自己残缺的生命,找到了一个完整的支点。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需要这样一个生命的支点,精神的家园?可能是一座山,也可能是一条河,可能是一本书,也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你心中的英雄,也可能是我们平凡的父母。
我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找到了么?六、板书:我与与地坛母亲生的力量爱的支撑课后:七、作业必做题:1、阅读《我与地坛》全文,以《让心中开出一朵花》为题写一篇随笔。
选做题:1、请给史铁生或母亲写一段颁奖词,要求不少于50字。
2、周洋在获得冠军后发表感言:“获得这枚金牌以后,可能会改变很多,以后会更有信心,也会让我爸妈生活得更好。
”这一获奖感言引来了各种各样的争议。
对这一事件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时评,表达你的观点。
3、你知道还有哪些人物也有着类似的经历?你熟悉哪几位?能够写出其中几位的名言警句吗?我与地坛学案学习目标:1、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和母亲的至爱亲情2、学会通过摘记与诵读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
3、学会在困难中找到生命的支撑,善待自己的至爱亲人。
学习重点:目标3学习难点:目标2预习案:一、热身阅读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
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二、自主预习(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