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卫生与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4个,12分;填空20个,20分;简答6个,48分;论述1个,20分)
一、名词解释
1、饲料卫生与安全:饲料在转化为畜产品的过程中对动物健康及正常生长、畜产品食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等特性的概括。
2、细菌菌相:共存于饲料中的细菌种类和相对数量的构成。饲料的细菌菌相和优势菌群决定饲料腐败变质的程度和特征。
3、细菌数量:单位重量饲料内的细菌含量(/g或ml)。不考虑细菌种类时有两种表示方法:菌落总数和细菌总数。
4、细菌型饲料中毒:动物因摄入了含有有害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饲料而引起的一切中毒。
5、感染型饲料中毒:病原细菌污染饲料后,在饲料中大量繁殖,这种含有大量活菌的饲料被动物摄入以后,会引起动物消化道的感染而造成中毒。
6、毒素型饲料中毒:饲料中污染了某些细菌以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细菌在饲料中繁殖并产生毒素,这种饲料被动物摄入后会引起中毒。
7、真菌:一类营养体为丝状体的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有菌丝体或单细胞、异养、以产生孢子方式繁殖的真核生物。
8、霉菌:菌丝体发达而又不形成较大子实体的一部分真菌。
9、原发性感光过敏:动物采食外源性光敏物质后直接引起的感光过敏。一般存在于青绿多汁及生长旺盛期植物。
10、继发性(肝原性)感光过敏:叶绿素在体内代谢产物是叶绿胆紫质,由胆汁排出体外肝脏受损时,叶绿胆紫质在体内蓄积并进入外周循环形成叶绿胆紫素血,从而引起感光过敏。
二、填空
1、致病菌的种类: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肉毒梭菌,葡萄球菌;非致病菌的种类:假单胞杆菌属、微球菌属、芽孢杆菌属
2、饲料污染程度:饲料的细菌菌相与数量;饲料腐败程度:细菌菌相和优势菌群
3、硝酸盐在消化道上部被吸收,胃酸分泌不足或胃肠道疾病时,生成亚硝酸盐,氨合成速度受限时:瘤胃pH和微生物菌群。
4、植物凝集素的抗营养作用:影响动物采食、胃肠道结构和功能、免疫系统
5、单宁:水解单宁是毒物;缩合单宁是抗营养因子。
6、消除单宁的措施:高温蒸煮、高温高压、脱壳处理、添加动物脂肪。
7、植酸在植物子实中以肌醇和磷酸的形式存在;植酸对蛋白酶活性的抑制是非竞争性的。
8、低于蛋白质等电点的PH下,植酸与碱性氨基酸产生静电连接,形成不溶性植
酸-蛋白质二元复合物;PH趋于等电点时,植酸通过二价金属离子的介质作用生成植酸-金属离子-蛋白质三元复合物。
9、非淀粉多糖的抗营养作用由高度粘稠性和赤水性引起。
10、抗维生素A因子:破坏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使之丧失生理作用;抗维生素D因子:降低钙的吸收;抗维生素E因子:维生素E缺乏症;抗维生素K因子:
:增加畜禽对其需要量
抗凝血作用;抗维生素B
19
11、抗营养因子钝化或消除方法:物理法(热处理),化学法(化学物质)。生物法(酶制剂处理)
12、二噁英主要来源于含氯化合物的制造和燃烧过程中。
13、环境污染物对饲料污染的特点:污染范围广、富集作用强、病畜难诊治
14、镉在小肠中吸收,与金属硫蛋白结合形成镉硫蛋白储存于肾脏、肝脏。(1)体内缓慢蓄积损害肾小管,使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发生障碍,蛋白尿、糖尿,尿磷、尿钙;(2)骨质疏松症:Ca流失、外援Ca补充不足时,动用机体储存钙(骨钙)来维持血钙正常水平(3)贫血:阻碍Fe的吸收,尿Fe增加;抑制骨髓内血红蛋白的合成,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降低(4)损害生殖系统
15、镉有水溶性、吸附性、难溶性
16、铅在十二指肠中吸收,沉积于骨骼,或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从胆汁排入肠道。Ca、P、Fe、Co、Mn缺乏时,毒性增强;与Zn协同作用,浓度增加,毒性增强。
17、砷机理:细胞原浆毒与细胞内酶蛋白的巯基结合,使含有巯基的酶(丙酮酸氧化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胆碱氧化酶等)活性降低或失活。危害:干扰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危害神经系统,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心脏、肝脏、肾脏等发生脂肪变性及坏死
18、汞:生物膜系统受损是汞毒机制的中心环节。神经毒性。大部分与血浆蛋白,少部分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结合;沉积于肾脏、肝脏、脑组织。
19、氟在胃和小肠中吸收,沉积于骨骼和牙齿,斑釉
20、丁烯酸内酯属于血液毒,主要毒害作用是引起动物末梢血液循环障碍。烂蹄病。
三、简答论述
1、饲料卫生和饲料安全的异同。
(1)联系:①饲料卫生是饲料安全的基础,饲料卫生质量决定饲料安全状况。
②很多情况下,二者被视为同义词,都指饲料中不应该含有对动物的健康与生产性能造成实际危害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并且这类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不会在畜产品中残留、蓄积和转移而威胁到人体健康,或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威胁。(2)区别:①饲料卫生着重于从学术研究和生产应用两方面研究影响动物健康、
生产性能、畜产品品质、食用安全和环境安全等因素及其种类、性质、作用机理和预防控制措施等。②饲料安全着重于从管理角度来确保饲料的安全可靠,是指按其原定用途生产和使用时不会使动物受害的一种担保,同时也是对家畜产品食用安全的一种担保。③饲料安全三方面含义:对动物的饲用安全、对畜产品的食用安全、对环境的安全
2、饲料的霉变过程、危害及防除措施。
(1)霉变过程:①早期阶段:20 ℃时微生物活动开始繁殖,饲料轻度霉味;水分较高,温度也较高时,持续时间短(4~5 d);水分较低,温度也较低时,持续时间长(几周);籽粒潮湿发软,流动性与光洁度降低②霉变阶段:湿热累积,温度上升,微生物繁殖;饲料表面湿润,色泽与光洁度恶化,霉味、酒精味浓;持续时间3~5 d,饲料温度40~45 ℃③败坏阶段:温度继续上升;微生物活动的代谢水分和蒸发水分积聚,进一步发热;饲料温度60~65 ℃,嗜热菌生长,进一步达75 ℃;饲料结块,全部霉烂。
(2)危害:①引起饲料变质,降低饲料营养价值和适口性;②影响动物健康和畜产品安全:霉菌毒素引起动物真菌毒素中毒病;破坏动物免疫机能,使细胞免疫系统机能和后天抵抗力降低③残留于畜禽肌肉、内脏或乳中的霉菌毒素可能通过食物链传给人,对人造成危害。
(3)防除措施:①物理防霉法:严格控制饲料和原料的水分;改善饲料储存、运输条件;选育和培育抗霉菌的饲料作物品种;选择适当的种植或收获技术;应用辐射技术②化学防霉法:添加防霉剂;丙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及其盐类等有机酸③微生物防霉法:微生物的生物转化作用降解霉菌毒素的毒性,如乳酸菌、米根菌等④综合法:同时使用抗氧化剂和酶制剂
3、霉菌毒素的危害。
(1)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
(2)影响动物的繁殖性能
(3)干扰和抑制动物的免疫系统
(4)导致动物癌变死亡
(5)霉菌毒素在动物体内的残留
4、黄曲霉素的毒性和中毒机制
(1)毒性:①急性中毒表现为细胞死亡,畜体死亡;慢性中毒表现为损害肝脏、抑制动物免疫系统、致癌性、致突变性及致畸性。②毒性很大,不同品种、年龄、性别和营养状况的畜禽对黄曲霉素的敏感性有差异。一般来说,幼龄、营养不良
的急性毒性最强。
的动物敏感性强。③AFTB
1
(2)中毒机制:急性中毒:在肝微粒体酶活化形成具有高效癌活性的环氧化物,一部分与谷胱甘肽转移酶,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等结合,然后催化水解而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