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建筑艺术漫谈

合集下载

日本建筑

日本建筑

• 代表作:北野神社
-
返回
北野神社
-
严岛神社
• 历史: 平清盛在1146年(久安2年)担任安艺守官之后,严岛神社 就成为平氏一族参拜的地点,并且在1168年(仁安3年)时由平清源 开始社殿的建造。平家灭亡之后,取而代之的源氏一族仍然延续前例 给予神社非常优厚的礼遇,因此使得严岛神社得以继续保持昌隆。 严岛神社的社殿曾经在1207年(承元元年)与1223年(贞应2年)时 发生大火,并且在火灾之后进行修复。可能是因为屡次火灾的缘故, 导致社殿建筑的规模经过数次改变。而今日严岛神社的配置,是在 1325年(正中2年)一场台风后的修缮中大致底定,之后就不再有大 幅度的更动。自镰仓时代开始日本进入战国时代,长期的政情不安, 也导致了严岛神社逐渐衰败、荒废,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1555年 (弘治元年),进入江户时代以后,由于明治政府与广岛藩的支持保 护,前来神社的香客络绎不绝。而今日严岛神社则是日本国内最重要 的观光景点之一。
-
法隆寺 金 堂 和 塔
返回
-
四天王寺
-
2.2
民族化和世俗化
• 背景:9世纪起,在封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日本全面发 展了本民族的文化,也就提高了本民族的建筑水平,于是, 佛寺建筑中日本原创的因素增多了,渐渐形成了显著的民 族特色。这是天皇衰落,军事领主飞扬跋扈,文化的地方 性加大。同时,在武道士几乎成了宗教的情况下,佛教建 筑又世俗化了,把佛堂设置在家中。所以,世俗化又导致 佛教建筑民族化。
• 代表:凤凰堂
-
凤凰堂
• 日本建筑史中最杰出的建筑之一
-
2.3
和式,唐式,天竺式
• 和式:主要继承7~10世纪中国唐代佛教建筑,加入日本传 统的神社建筑因素 唐招提寺的鼓楼 京都莲花王院的本 堂

日本古代建筑特点

日本古代建筑特点

日本古代建筑特点
日本古代建筑具有以下特点:
1. 木结构:日本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材作为结构材料,包
括柱子、梁和榻榻米等。

这种木结构的特点使得建筑更加
灵活,能够适应地震等自然灾害。

2. 斜屋顶:日本古代建筑的屋顶多采用斜坡形状,称为
“斜屋顶”或“曲屋根”。

这种设计不仅能够防止雨水积聚,还能够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3. 悬挑结构:日本古代建筑常常采用悬挑结构,即建筑物
的屋檐悬挑出去,形成一个凹角。

这种设计不仅能够提供
遮阳和防雨的功能,还能够增加建筑的美感。

4. 推拉门:日本古代建筑中常见的门窗形式是推拉门,称
为“障子”。

障子由纸和木框组成,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开合,同时能够调节室内的采光和通风。

5. 庭院:日本古代建筑通常配有庭院,庭院被视为建筑的
一部分,用于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庭院常常种植花草树木,布置水池或石头等景观元素,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

6. 榻榻米:日本古代建筑的地面多采用榻榻米铺设。

榻榻
米是一种由稻草编织而成的垫子,铺在木地板上,提供舒
适的坐卧场所。

7. 分区设计:日本古代建筑通常采用分区设计,将建筑内
部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起居室、卧室、厨房等。

每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功能和布局,以满足不同的生活需求。

总体而言,日本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强调简约、自然和谐的美学理念。

这种建筑风格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日本有着悠久的艺术传统,其中美学理念对于艺术作品的体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三大美学理念分别是侘寂、颓废和雅致。

这三大美学理念对于日本的艺术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日本的绘画、建筑、陶艺等艺术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文将从这三大美学角度分别来浅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日本艺术作品,以便更好地理解日本艺术作品中的美学精髓。

首先是侘寂美学。

侘寂美学源于日本传统美学,它强调的是淡泊、朴素、寂寞和不完美之美。

在侘寂美学的影响下,日本的艺术作品常常以简约、朴实的形式表现出内在的美。

日本茶道是侘寂美学的典型体现,茶道强调的是“静、简、朴、寂”,通过简单的茶具、淡雅的装饰和冷素的布置,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氛围,展现出日本文化中对于内心世界的追求和沉静的美。

日本庭园的设计也是侘寂美学的典型表现,通过利用自然的石头、苔藓、树木等元素,展现出一种平淡、平和的美感,强调了恬静、深远的情感。

在绘画方面,日本水墨画的表现手法也体现了侘寂美学的特点,通过简洁的线条和深浅不一的墨色,表达出一种朴素、含蓄的美感。

其次是颓废美学。

颓废美学强调的是生活的苦难和沧桑,追求一种破败、颓废的美感。

在日本的建筑艺术中,颓废美学常常通过旧材料的再利用和建筑的陈旧、残破来表现。

日本的传统民居和寺庵常常采用木材和竹子等天然材料,经过岁月的洗礼,留下了岁月痕迹,表现出一种颓废、沧桑的美感。

日本的陶艺作品也常常体现了颓废美学的特点,通过利用破瓷、破碎的陶器来表现人们对于生活的颓废和失落,强调生活的无常和苦涩。

在文学领域,日本的一些文学作品也表现出颓废美学的特点,如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和三岛由纪夫的《挽歌》等作品中,都充满了颓废、痛苦的气息,通过对生活的挣扎和失望,表达出一种破败、颓废的美感。

最后是雅致美学。

雅致美学是日本传统美学中的另一种重要理念,它强调的是高雅、精致、明净的美。

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雅致美学常常通过对技艺的精湛和材料的精选来实现。

文化遗产了解日本京都的古代庙宇建筑

文化遗产了解日本京都的古代庙宇建筑

文化遗产了解日本京都的古代庙宇建筑文化遗产:了解日本京都的古代庙宇建筑日本京都,作为日本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拥有丰富的古代庙宇建筑。

这些庙宇建筑不仅是日本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本文将介绍日本京都的几个著名庙宇建筑,并探讨它们背后的文化意义。

1. 清水寺清水寺位于京都市东山区,是京都最有名的庙宇之一。

寺内的主要建筑物是清水寺楼阁和清水舞台,其中,清水寺楼阁是代表性的日本木造建筑之一。

清水寺楼阁的设计精美,建筑工艺精湛,展示了日本古代建筑的优雅和匠心。

清水舞台是一座悬空的观景台,建于悬崖之上,给人一种飘然欲飞的感觉。

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体现了日本人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

2. 金阁寺金阁寺,位于京都市北部的鹿苑寺,是一座以金色外观而闻名的佛教寺庙。

金阁寺的主要建筑物是三层金阁,金色的外墙映衬着蔚蓝的天空和周围的绿色景观,宛如童话世界中的殿堂。

这座寺庙的设计简洁而又充满力量,充分展示了日本人对美的追求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金阁寺的建筑风格也深受日本建筑师的推崇,成为了诸多现代建筑作品的灵感来源。

3. 平安神宫平安神宫位于京都市北部的平安区,是供奉天照大神的神社。

平安神宫建筑风格典雅庄重,体现了日本古代宫廷建筑的特点。

神宫的主要建筑物是一个由红色柱子和白色围墙构成的神殿,神殿的屋顶上装饰着华丽的金色屋脊。

神宫周围还有一片宽阔的庭园,庭园内种植着各种日本传统花卉和枫树,展示了日本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4. 八坂神社八坂神社位于京都市东山区,是著名的神社之一。

神社建筑以鸟居、神木和神社大门为主要特点,展示了日本人对神秘和信仰的追求。

神社的建筑风格简约而又典雅,给人一种神圣庄严的感觉。

每年的祭典期间,八坂神社还会举办各种神秘的仪式和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朝圣者。

5. 神泉苑神泉苑,位于京都市西北部的岚山,是一座以苔藓庭园而闻名的庙宇。

庭园内有一片广阔的水池,水池周围生长着茂密的苔藓,景色幽静。

日本著名的建筑

日本著名的建筑

日本著名的建筑日本的建筑艺术源远流长,深受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影响。

从古老的寺庙到现代的高楼大厦,日本的建筑以其精致的细节和创新的设计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索一些日本著名的建筑作品,以展示日本建筑的独特魅力。

1. 古老的寺庙和庄严的神社日本的寺庙和神社是其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著名的,毫无疑问是京都的清水寺。

清水寺建于8世纪,坐落在一座山上。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巧妙地利用地貌而得名。

清水寺的主要建筑物都采用了日本建筑的典型特色,如建筑平衡感和红色的屋顶,同时展示了日本古代的宗教和文化传统。

另一个闻名于世的神社是位于东京的明治神宫。

作为纪念明治天皇的建筑,明治神宫以其庄严而庄重的设计风格闻名于世。

神社内的建筑物大多采用了木材和铜制,展示了传统和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

每年有大量游客来到明治神宫,感受神圣的氛围和精湛的建筑技术。

2. 独特的城堡和宫殿日本的城堡和宫殿也是其建筑艺术的杰作。

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大阪的大阪城。

大阪城建于16世纪,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城堡之一。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雄伟的外观使其成为传统和现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城堡内部精心设计的平台和观景台也吸引着大量游客。

还有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宫殿值得提及,那就是日本皇室的代表性建筑——皇居。

位于东京市中心的皇居是日本天皇的居所,也是日本历史的见证。

其建筑继承了传统的日本风格,高大的城门、壮观的庭院和华丽的宫殿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3. 现代的创新建筑日本的建筑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展示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

东京塔是一座现代建筑的代表,也是日本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这座钢铁塔高333米,是日本第二高的建筑物。

它以其独特的外观和优雅的设计而闻名于世,每天吸引着大量游客。

另一个现代建筑的典范是位于奈良的东大寺大佛殿。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木制建筑之一,东大寺大佛殿令人叹为观止。

这座宏伟的建筑展示了日本建筑师对木材工艺的精通。

它成为东大寺的象征,也是日本建筑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浅析日本建筑特点及其审美观(1)

浅析日本建筑特点及其审美观(1)

浅析日本建筑特点及其审美观院校: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班级:08商务日语(1)班姓名:马亚利学号:0807250108辅导老师:范云霞浅析日本建筑特点及其审美观摘要:日本文化飘自中国,在长期的对外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了风格多元,内涵丰富和自然主义的审美特色。

日本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的传统文化,有着固有的独特的固有的建筑观,在建筑的设计上表现为重抽象、简练和强调工艺精美等特点。

该文通过对日本传统设计中具代表性的茶庭和民居等建筑形式,从艺术哲学,美学和社会等多角度探讨了日本传统设计的独特手法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日本美学,神社建筑与庭院,茶庭与茶屋,枯山水,町家住宅,禅宗,泡泡筑自古以来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审美意识。

人们爱美,追求美,关于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这个话题,人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审美意识与地域民族性和宗教文化的关系,不仅是史学家关注的热点,更是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接下来,我就结合日本传统建筑的特点,来分析一下日本这个民族人民的审美观。

在当今的世界建筑舞台审美情趣上活跃着一批日本设计师,他们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东方热。

其之所以能得到国际范围上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正是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中始终体现出来的本土民族精神和审美风格。

在世界建筑发展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

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三者结合发展而成的产物,日本当代建筑创造了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但是却很少能看到像中国传统建筑那样华丽的雕刻与装饰,只是保留了材料的本来质地,没有粉刷纹饰,错落搭配而体现出材料本身的自然美。

直至现代,日本的建筑物中仍保留了草木材料的风格。

日本的当代文学、美术、音乐似乎还没有日本当代建筑这样高的成就。

中国建筑界一直关注日本建筑界的动向,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日本不断从中国、朝鲜等民族引入优秀民族文化,藉以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

日本的传统建筑艺术PPT模板

日本的传统建筑艺术PPT模板

“对于中国唐代建 筑的研究来说,没有比 唐招提寺金堂更好的借 鉴了。”
——梁思成
图4-27 唐招提寺金堂
代表作品三:伊势神宫
5
神社有两种基本式样:一种称为“大社造”,以岛根县出云大社为 代表。出云大社现存社屋是1744年建造的,平面呈方形,悬山式
屋顶,扇面开门,室内有一根中心柱。另一种称为“神明造”,伊 势神宫就是其代表性建筑。
7
五重塔类似中国的楼阁式
塔,但塔内没有楼板,平面呈 方形。塔高31.9 m,塔刹高度 约占其1/3,上有九个相轮,也 属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风 格。塔的特色是底层到顶层的 房檐的递减率高,顶层房檐的 宽度只有底层房檐的一半左右。
图4-26 金堂与五3 重塔
代表作品二:唐招提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市西京五町,是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寺院的主殿金堂,面阔7 间,进深4间,坐落在约1 m高的石台基上,是天平时代最大最美的建筑(见图4-27)。
图4-30 桂离宫掠影
6
不少外国人认为,“日本之美” 即以桂离宫为代表。
桂离宫的庭院设计虽然汲取了中国 园林设计的经验,但是它在应用石 灯笼、缓坡池岸、草皮、单株树木 构图等方面有很大创新,并经过严 密的构思设计,将许多优秀建筑巧 妙地组织在一起,体现了日本园林 特有的韵味(见图4-30)。
建筑艺术赏析
建筑艺术赏析
1
代表作品一:法隆寺
2
图4-25 法隆寺平面图
法隆寺,又称为斑鸠寺,位于日本奈良生驹郡斑鸠町,
占地面积约187 000 m 2 。它是圣德太子于飞鸟时代建 造的佛教木结构寺庙,其建筑结构、布局深受中国南北 朝建筑文化的影响。寺内保存有自飞鸟时代以来的各种 建筑及文物珍宝,被指定为国宝级重要文化财产的文物 约有190类,合计2 300余件。

日本传统建筑风格与特点

日本传统建筑风格与特点

日本传统建筑风格与特点日本的传统建筑风格深受其独特的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展现出了独特的美学和工艺。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在日本本土广泛存在,而且在世界各地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日本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1. 木材和自然材料的使用日本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这是因为日本是一个富有森林资源的国家。

木材的使用使得建筑具有温暖和自然的感觉。

此外,建筑师还善于利用其他自然材料,如竹子、稻草、土壤和石头等,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美观度。

2. 简约与谦逊的设计日本传统建筑的设计注重简约和谦逊。

建筑师追求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因此建筑的外观和内部布局都非常简洁。

建筑师还注重隐藏结构和技术细节,使建筑看起来更加纯粹和谦逊。

3. 榻榻米和障子日本传统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之一是榻榻米和障子。

榻榻米是一种日本传统的地板,由厚实的稻草垫和覆盖其上的垫子组成。

它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坐卧空间,并且可以根据需要折叠和储存。

障子则是一种由纸和木框组成的可移动墙壁,可以用来分隔空间和调节光线。

4. 庭院和自然景观日本传统建筑常常与庭院和自然景观相结合。

庭院在建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提供了美丽的景色,还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与自然互动和放松的空间。

庭院中常常有花草树木、小池塘和石头等元素,这些元素与建筑的整体风格相互呼应。

5. 可移动和可调节的结构日本传统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可移动和可调节的结构。

这种设计使得建筑能够适应不同的季节和气候条件。

例如,建筑师可以打开或关闭障子,以调节光线和通风。

建筑的结构也常常是可拆卸的,使得建筑可以随时重建或改变布局。

6. 和谐与自然的连接日本传统建筑强调与自然的和谐连接。

建筑师通过选择建筑材料、布局和景观来实现这种连接。

建筑的布局通常会考虑到周围环境的自然元素,如山脉、河流和森林,以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总结起来,日本传统建筑风格以木材和自然材料的使用、简约与谦逊的设计、榻榻米和障子、庭院和自然景观、可移动和可调节的结构以及和谐与自然的连接为特点。

日本传统庙宇与神社建筑

日本传统庙宇与神社建筑

日本传统庙宇与神社建筑日本是一个充满着传统文化的国家,而传统庙宇与神社建筑则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庙宇与神社不仅是宗教的场所,也是人们寻求宁静与祈福的地方。

在这里,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日本传统庙宇与神社建筑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日本的庙宇与神社建筑通常采用传统的木结构,这是由于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木结构能够更好地抵御地震的冲击。

此外,这种建筑风格也符合日本人对于自然和谐的追求。

在庙宇与神社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木雕和彩绘,这些艺术作品展现了日本人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神圣的崇敬。

其次,日本的庙宇与神社建筑通常都有独特的门楼,称为“鸟居”。

鸟居是日本神道信仰的象征,它代表着人与神之间的连接。

鸟居通常是由两根高大的柱子支撑着,中间横跨着一根横梁。

鸟居的形状简洁而优美,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每当我走过鸟居,总能感受到一种神圣而庄重的氛围。

除了鸟居,日本的庙宇与神社建筑还常常有一座叫做“本殿”的主要建筑。

本殿是祭祀神明的地方,通常位于庙宇或神社的最中心位置。

本殿的建筑风格也是典型的日本传统风格,它通常是由一间或多间木质建筑组成,屋顶上覆盖着厚重的瓦片。

在本殿内,供奉着各种神明的神龛,人们可以在这里祈福、献上祭品,以求得神明的保佑。

此外,日本的庙宇与神社建筑还经常有一座叫做“钟楼”的建筑。

钟楼是用来报时的,也是庙宇与神社的标志之一。

钟楼通常位于庙宇或神社的一侧,它的建筑风格与庙宇或神社相呼应,也是以木结构为主。

每当钟楼的钟声响起,人们都会感到一种安详与庄严,仿佛时光在这一刻静止了。

最后,我想提到的是日本的庙宇与神社建筑所处的环境。

大多数庙宇与神社都位于山间或者海边,这些地方都是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

在庙宇与神社的周围,常常有茂密的树木和清澈的溪流,这些自然景观与庙宇与神社的建筑相得益彰,使整个场所更加神圣而宁静。

总的来说,日本传统庙宇与神社建筑是一种独特而美丽的建筑风格。

它们以木结构为主,展现出日本人对于自然和谐的追求。

日本寺庙建筑的灵性之美

日本寺庙建筑的灵性之美

日本寺庙建筑的灵性之美日本寺庙建筑以其独特的灵性之美而闻名于世。

这种美学观念渗透于建筑的设计、构造和装饰中,使得每一个寺庙都成为了一处令人心旷神怡的精神净土。

一、和谐与平衡日本寺庙建筑追求和谐与平衡的美学原则。

它以自然为依据,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了对自然景观的尊重。

寺庙的布局通常以中心轴线为基础,将建筑物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紧密衔接。

通过恰当地运用空间、形式和比例,寺庙建筑营造出一种内外相通的感觉,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二、简约与精致日本寺庙建筑注重简约与精致的细节处理。

建筑的整体形式常常呈现出简单、清晰的几何结构,没有多余的装饰或复杂的图案。

寺庙的美在于它们的简洁与内敛,给人一种静谧、深沉的感受。

同时,寺庙建筑内部的装饰也非常精致,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体现了对美的追求和尊重。

三、材料与手工艺日本寺庙建筑的材料选择和手工艺也是其灵性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寺庙内外通常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头和瓦片,这些材料具有天然纹理和质感,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而寺庙建筑中的木构架和榫卯结构展示了日本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体现了建筑师和工匠们精湛的手工艺。

四、庭院与禅意庭院是日本寺庙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体现了禅意和静谧之美。

庭院常常布置得简洁、通透,以石子铺就的小径、绿树成荫的回廊和清澈的水池构成。

走进寺庙的庭院,人们会感到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氛围,仿佛进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

五、独特的建筑形式除了以上特点,日本寺庙建筑还展示了一系列独特的形式,如五重塔、山门和方丈等。

五重塔是日本寺庙建筑中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其独特的层次感和比例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品。

山门作为进入寺庙的入口,常常雕有各种象征意义的图案和文字,为寺庙增添了神秘而庄重的气息。

方丈是供僧侣居住的建筑,它体现了深思熟虑和内省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日本寺庙建筑的灵性之美体现在和谐与平衡、简约与精致、材料与手工艺、庭院与禅意以及独特的建筑形式等方面。

这种美学观念深深地植根于日本文化的精髓之中,回溯到上千年前的过去,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和欣赏。

日本传统建筑的结构和构造法

日本传统建筑的结构和构造法

日本传统建筑的结构和构造法日本一直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界。

其传统建筑结构和构造法透露出其文化和技术的精髓。

本文将介绍日本传统建筑的结构和构造法,以及其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1. 竹与泥传统的日本建筑多采用竹子和泥土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竹子具有韧性好、可塑性高、耐腐蚀和生长速度快等优良特性,是一种理想的建筑材料。

泥土可以减轻建筑物的重量,使其更加牢固坚固,同时还可以提供很好的保温性能,使室内保持温暖。

2. 木构建筑日本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是木构建筑。

每个建筑物都有一个基础框架,也叫做“骨架”,由四根主柱和横梁组成,框架间隔一定距离。

这些主柱、横梁和框架都是由木材制成的,主要采用柏木、柳木和松木等。

框架上方有一个附加框架,被称为“骨干框架”,通常由平行的横梁和竖杆组成。

3. 经典的落地窗日本传统建筑的落地窗被称为“障子”。

障子有不同的功能,例如掩盖和隔绝等。

它们通常会用防水纸或纱布包裹,以保护室内免受恶劣的天气和外界噪音的干扰。

传统的障子是由木框架和垂直的木条组成,可以随意移动以调节通风和光线。

4. 空间的灵活性日本传统建筑强调灵活性和可适应性。

建筑物内部不设固定隔墙,使人们能够自由移动和更改房间的布局。

有些建筑物还设计了可移动的墙壁,以便在需要时将房间分隔开来。

5. 短的建筑寿命传统日本建筑的寿命很短,一般只有20年左右。

这是由于本身的材料和建造方法,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

与此相反,现代日本建筑通常使用混凝土、钢和玻璃等材料,其寿命通常长达百年。

总之,日本传统建筑的结构和构造法非常独特而古老,它们表现出了日本文化和技术上的卓越品质。

尽管现代建筑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术,但仍然受到传统建筑的深远影响。

今天,在日本和世界各地,人们仍然欣赏和借鉴传统日本建筑的美学和实用性。

大阪建筑风格分析报告

大阪建筑风格分析报告

大阪建筑风格分析报告引言大阪作为日本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在其建筑风格上也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

本报告旨在对大阪建筑风格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历史背景大阪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但历史上曾经是日本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因此,大阪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这对其建筑风格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古代建筑风格1. 古代城堡和寺庙:大阪城作为城市的象征,造型雄伟,展现出农业和军事文化的结合。

此外,著名的法善寺等寺庙也反映出古代寺庙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2. 木造建筑:由于地震和战争的影响,大阪的建筑多采用了轻质木结构。

这种建筑风格在大街小巷中广泛存在,例如商业区的店铺和居民住宅。

三、近代建筑风格1. 西洋风格建筑:在明治和大正时期,日本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建筑风格。

这种影响也体现在大阪的建筑风格上,例如三角洲城市设计理念和古典欧洲风格的公共建筑。

西洋风格建筑对于大阪商业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 创新设计:随着大阪成为商业中心,许多标志性建筑师开始参与到城市建设中。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设计理念,如中之島公園的现代化建筑和旭橋筑亮的新建筑概念。

这些建筑注重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为城市增添了别样风采。

四、当代建筑风格1. 摩天大楼:大阪的商业区天王寺和梅田一直以来都是摩天大楼集中的地方。

这些高楼大厦不仅展示了大阪的经济实力,同时也成为其标志性地点。

2. 现代和传统的结合:大阪建筑师试图将现代设计和传统风格融合在一起。

例如,水波堂的建筑外观就采用了传统的日本风格,但在内部则展现出现代化的设计元素。

结论大阪的建筑风格,既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接受了国际建筑的影响。

从古代的木造建筑到近代的西洋风格和现代创新设计,大阪建筑在风格和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

而如今,摩天大楼和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建筑则代表着当代大阪的特点。

通过对大阪建筑风格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特色综上所述,大阪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国际建筑的影响,形成了多样性的特点。

看日本丨两千年的建筑演变

看日本丨两千年的建筑演变

看日本丨两千年的建筑演变如同其他的日本文化一般,日本建筑拥有十分久远的历史。

最早大量受到中国建筑的影响,但随后也渐渐发展出属于日本的独特风格。

京都的清水寺本殿,建造于1633年日本早期的建筑主要是以神社、佛教寺院、离宫为主,标志都市繁荣的城堡亦开始在中世纪出现。

明治时代以后,由于越来越多外国人在日本生活,不少建筑转以西式设计,有些就像现在的东京铁塔一样,成为了东京一个地标。

日本建筑的特点在于对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关注和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坚持,以及其在东西方建筑风格之间的平衡。

史前时期(绳文、弥生时代建筑)2或3世纪的佐贺县吉野里遗迹,图中为重建后的民宅建筑重建后的吉野里遗迹“竖穴式”建筑重建后的吉野里遗迹,图中建筑的称为“物见橹”日本并没有任何史前建筑的实体遗迹存在,而《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古老文献几乎没有与建筑有关的记载。

考古的挖掘和研究工作结果显示,当时的房子有着树叶或泥土制成的屋顶。

在高温和潮湿的地方所建造的房子使用木质地板。

由中国传来的稻米耕作让居住社群的规模增加,而统治者家族住宅、稻米仓库等大型的建筑也在青森县三内丸山遗迹(2世纪前)或佐贺县吉野里遗迹(3世纪前)被发现。

3世纪后,中央统治阶层开始出现,因此大阪和奈良地区建造了许多贵族阶层的古坟。

在这些古坟之中,最有名的是仁德天皇的大仙陵古坟(又称大仙古坟、大山古坟)。

这座古坟长宽约为486米和305米,高达35米,是全世界最大的陵墓之一。

飞鸟时代(592 - 709)法隆寺的金堂,位于奈良县生驹郡,建造于7世纪法隆寺的一个特点是云拱,建筑设计受中国南北朝建筑的影响。

法隆寺占地面积约19公顷,分东西两院,东路有梦殿等建筑;西院伽蓝有金堂、五重塔、山门、回廊等木结构建筑。

法隆寺的一个特点是云拱。

法隆寺被称为飞鸟样式的代表。

法隆寺的金堂,位于奈良县生驹郡,建造于7世纪金堂(国宝)——重檐歇山顶佛堂。

上层没有设房间将屋顶设为二重是为了外观的气派。

日本古建筑

日本古建筑

近世 江户时代
浮世绘
著名的浮世绘艺术就是出于这样一个时代。 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它是 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间,也叫德川 幕府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民族特色的艺术奇 葩,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主要描绘人们 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浮世绘常被认为 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称为锦绘), 但事实上也有手绘的作品。
图为著名者有会津藩日新馆。
近世 江户时代
以灰白为主的江户时代建筑
从19世纪中期起,日本发生了要求废除江户幕府、建立以天 皇为中心的政治体制的纷争,其纷争中就包括1868年的会津 之战。在这场战争中统治该地区的松平氏的家臣们据守城池奋 战了大约1个月的时间最后才投降。当时参加战役的少年武士 集体自杀,上演了一幕幕悲壮的故事而闻名于世。
古代的日本,水神的形象被诸多地方的信仰所接受。后 来等到人们不再信奉水神的时候,则逐渐演变成现在我 们所熟知妖怪河童的形象。分布在日本各地的河童虽然 在外观上有些微的不同,其共同特征则是头上有个装了 水的盘子,若是盘里的水没了,法力就会消失,听说河 童还喜欢找人玩相扑,或是偷摸人的屁股,是个喜欢恶 作剧的妖怪。
日本古建筑
日本古代建筑继承了唐朝建筑风格的十之八九,研究日本的古建筑可 以了解我国唐代的建筑风格,尤其是京都、奈良,据说走在京都、奈 良的古城区仿佛置身于大唐盛世
日本古建筑
古 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553~1183年) (还包括飞鸟时代以前的绳纹时代、弥生时代和古 坟时代)。
中世纪:包括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1184~1572年)。 近 世: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1573~1867年)。
近世 江户时代
墙上用了大幅的浮世绘做装饰,让人仿佛穿越 时空,穿越地点,来到了日本的江户川时代。

日本的唐代建筑

日本的唐代建筑

日本的唐代建筑日本的建筑艺术源远流长,经历了各个时期和流派的演变。

其中,唐代建筑对于日本的建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唐代建筑以其华丽和精密的特点,被日本人民所借鉴,并融入了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中。

唐代建筑的特点之一就是结构独特和精细,这一点也体现在日本的建筑中。

日本的传统建筑采用了许多唐代建筑的构建方式,例如屋顶的形状、柱子的排列和飞檐的装饰。

这些特点不仅赋予了建筑物坚固和稳定的结构,还赋予了建筑物与众不同的外观。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建筑对于庙宇和宫殿的设计有着特别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庙宇和宫殿的建筑都追求宏伟和华丽。

日本的一些古庙和皇族宫殿也都受到唐代建筑的启发,尤其是其宏大的建筑规模和风格。

例如,日本的东大寺和日本皇宫都可见到唐代建筑的影子,它们都展示了唐代建筑所追求的庄严和尊贵。

除了庙宇和宫殿,唐代建筑对于住宅建筑也有一定的影响。

唐代时期,住宅的建筑形式是多样的,不仅有宫殿式的建筑,还有一些普通人家所居住的建筑。

这些建筑多采用木材和瓦片等材料,注重自然和谐的设计。

与唐代建筑类似,日本的传统住宅也注重屋顶的翘角和柱子的布置。

这些细节营造了安详和美感,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舒适和亲切。

当然,在日本的唐代建筑中,也有一些与唐代建筑不同的地方。

毕竟,建筑的发展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调整。

日本人在借鉴唐代建筑的同时,也将其融入了自己的传统中,形成了与中国唐代建筑有所不同的风格。

例如,日本的建筑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更多地利用了园林和庭院来打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总的来说,日本的唐代建筑对于日本的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整体的建筑风格上,还体现在细节的处理和空间的运用上。

通过研究唐代建筑对日本建筑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日本建筑的起源和发展,也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日本的传统建筑之美。

值得庆幸的是,现如今,我们依然可以在日本的古建筑中感受到唐代建筑的痕迹,这是中日文化交流之一的珍贵遗产。

京都日本古都的文化遗产

京都日本古都的文化遗产

京都日本古都的文化遗产【正文】京都作为日本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探索。

本文将介绍京都的文化遗产,包括建筑、庭园、传统艺术以及宗教文化等方面。

一、建筑遗产京都的建筑遗产以寺庙和神社为主要代表,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清水寺、金阁寺和银阁寺。

清水寺位于山脚下,建于778年,以悬在悬崖上的主堂而闻名。

金阁寺是一座以金箔覆盖的宝塔,金色的光芒在阳光下闪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银阁寺则以其精美的苔丽庭园和独特的枫树景观而闻名。

此外,京都还有许多传统日式建筑,如会馆、町屋和别墅等,这些建筑典雅精致,融合了日本传统的工艺和美学。

游客可以在京都的街道上欣赏到这些独特的建筑风格,感受古都的魅力。

二、庭园遗产京都有许多融合了自然美和人工设计的庭园,常见的有日式庭园和枯山水庭园。

日式庭园以湖泊、流水、假山和花卉为主要元素,营造出宁静雅致的氛围。

而枯山水庭园则以石头和砂砾的排列组合,通过抽象表达自然景观,给人以静谧清逸的感觉。

著名的庭园遗产有兼六园、龟岛、竹林寺等。

兼六园是日本三名园之一,以水道和池塘相连,景色瑰丽,代表了日本庭园的精髓。

龟岛以其独特的枯山水庭园而著名,石头和砂砾的摆放形成了富有创意和哲学意味的景致。

竹林寺则以其壮观的竹子景观而吸引游客,漫步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竹海之中。

三、传统艺术京都是日本传统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包括京剧、茶道、织物艺术等。

京剧是京都特有的戏剧形式,以其精湛的表演和华丽的服饰而闻名。

茶道则是一种独特的泡茶艺术,强调礼仪、和谐和内省。

京都的织物艺术以其独特的染色技术和精致的纺织品而著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京都的传统染织品——京染。

京染是一种精湛的染色工艺,使用天然植物染料,手工细致,色彩鲜艳。

它代表了传统的日本艺术精神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许多游客喜欢购买京染纺织品作为纪念品,同时也是对京都传统文化的一种赞美和支持。

四、宗教文化京都是日本佛教和神道的中心,拥有许多古老的佛寺和神社。

日本传统设计特点

日本传统设计特点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日本不断从中国、朝鲜等民族引入优秀民族文化,藉以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

但这种模仿并不是简单的照搬和移植,在每一次文化交流中,日本文化自身的独特性仍得以保存,并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发展出新的特色。

日本传统建筑中隐含着许多与现代设计相似的特征,比如抽象简洁的美;崇尚自然、重感悟、重意象等。

这一方面是和日本民族自古以来的朴素审美观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禅宗重感悟、重抽象的美学思想有关。

现代设计所追求的简洁在日本的绘画、园林设计中都得到明显的反映。

从总体上看日本艺术以柔和、内敛为主,重精神气质的表达,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遵循自然手法,以抽象表达具体——不重感性重悟性。

②以简约的形式和浓郁的意象表达丰富情感——不重形式重精神。

③追求不对称布局。

④设计以技艺完美为一切艺术的基础,甚至将技艺本身也视为一种美。

本文即以茶庭、枯山水和町家住宅为例,分析日本传统设计的几个特点。

1 茶室设计茶室是茶庭的主体建筑,又称为“数寄屋”。

对于“数寄”一词,日本历史上几位茶道宗匠都根据自己的理解赋予其不同的含义,称之为“空之屋”、“不对称之屋”、“贫寂之屋”等等,但其义不外乎“未完”、“不全”之意。

从“数寄”屋的名称上就能够看出日本文化中对自然美的偏爱。

在日本人看来,对称和整齐划一是人为的表现,而自然之美就体现为不对称或不完美。

这是一种迥异于其它民族的审美观。

但将这种民族审美情调上升为一种文化理念和系统的审美模式并由此而泛化到茶道、歌道、俳句、能艺、花道等诸多艺术领域则是禅宗文化输入的结果。

茶室空间设计上表现为“寂”与“空”的境界,这里的“空”并非虚空,而是追求南宋院体画那样笔墨简淡、意境深远,以最少化的形式元素,即表象的“空”,衬托思维、悟境中的丰富,表达禅宗审美中“无中万般有”的境界。

被称为日本茶道圣典的《南方录》记载了由茶宗匠村田珠光所确定的四帖半茶室设计风格:“屋顶由小木板条铺成传,顶棚亦为衫木板条,墙壁用灰泥和稻秸抹成,窗户用细圆竹棒搭结,墙围糊有白色宣纸,床之间①为一张榻榻米大小,茶室中间设一小地炉,大小50 cm见方,壁龛里挂圜悟大师的禅语书法,茶室一角置方台子,上摆点茶用具⋯.”。

日本古建筑-奈良篇

日本古建筑-奈良篇

日本古建筑系列奈良篇奈良县是日本历史文化遗产的宝库,县政府所在地的奈良市是日本著名的历史城市和国际观光城市。

从6世纪开始这里就是日本佛教文化的中心,也是日本的古都。

奈良市和中国古都“长安”关系密切,奈良市的唐招提寺是日本的佛教律宗的总寺院,是由中国唐代鉴真和尚亲手兴建的,保留着中国唐代的建筑风格,现在被确定为日本国宝和世界文化遗产。

奈良县大致位于日本的中央部,四周为大阪府、京都府、和歌山县、三重县所环绕,属内陆县。

由被称为“近畿之屋顶”的纪伊山地及扩展至北侧的平原组成,县政府所在地是奈良市,全县居住人口约144万人。

森林覆盖面积约占全县的60%,主要产业有纤维产品制造业、木材、木制品制造业等。

东大寺奈良县是日本的发源地,在日本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日本著名的历史古都,被日本人誉为“精神故乡”。

早在3—5世纪,山明水秀的奈良就是日本“大和国”的中心,在奈良时代(710年—784年),奈良是日本的首都,定名为平城京。

平城京是模仿中国唐朝长安城修建的,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六十多年历史,作为历史性的遗产已列入世界遗产之中。

当时平城京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4.8公里,面积约为中国古长安的四分之一。

城北正中有平城宫,那是天皇的寝宫,也是议政厅。

通向平城宫的朱雀大路将平城京分为左京和右京。

奈良当时十分繁华,人口高达20万,成为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日本佛教艺术的发祥地。

唐昭提寺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年),日本的佛教始进入其极盛时期。

我国唐代高僧鉴真于公元753年东渡日本,在奈良东大寺传授佛教,并于759年与日僧共同创建唐昭提寺。

从此,日本的佛教艺术也随之兴旺发达起来。

这时的庙宇建筑基本上保持着中国建筑的雄姿,殿内佛像也按照中国佛像的程式,如著名的奈良药师寺内的《药师如来像》。

至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年),因日本天皇回避僧侣干涉政治而迁都平安京(即今京都),此时中国唐代的国势也日渐衰落,日本一些佛寺内新作的佛像在原来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显示出探寻独立的佛教艺术的要求。

京都金阁寺日本宗教与建筑的极致之美

京都金阁寺日本宗教与建筑的极致之美

京都金阁寺日本宗教与建筑的极致之美京都金阁寺:日本宗教与建筑的极致之美日本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积淀的国度,其古建筑以其独特的传统风格和细致的工艺享誉世界。

在日本古建筑中,金阁寺是最为著名的代表之一。

作为日本的文化和历史遗产,金阁寺不仅体现了日本宗教和建筑的特色,而且是宗教、文化和艺术的交融之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金阁寺的魅力所在。

一、历史沿革金阁寺建于1397年,当时是一位富有的贵族——足利义满的别墅,后来成为禅宗黄檗派寺院。

在这段时间内,金阁寺不断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景观。

在1605年,金阁寺被改造为正式的寺庙,期间也遭受过重大损坏,多次进行了修建。

此外,金阁寺还经历了多次战争和自然灾害,但依然屹立于京都不倒之地,成为京都的一处著名景点。

二、建筑特色金阁寺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日本建筑的特色。

整个建筑结构十分简洁、精致而又具有韵味。

其主要组成部分是金阁和回廊,采用了多层屋顶,顶端放置着一尊金箔覆盖的菩萨像。

金箔反射阳光时,熠熠生辉,光彩夺目,非常美丽壮观。

与此同时,金阁的外壁和屋顶用的是日本传统的黑色和白色颜料,与金箔相得益彰,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金阁内藏有很多僧侣所用的经典书籍和文物,每到一处,都让人感受到神圣与美丽的融合。

三、园林景观金阁寺园林景观也十分精美,园林面积很小,却集中了日本庭院园林的精华。

金阁寺园林主要由南北两部分组成,中间是一片池塘和峭壁。

观景台周围有一些精心修剪的松树,同时种有一些水生植物,四季景色各异。

园内还有许多道路和石桥,形成了自然的轮廓线条,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日式庭院的静谧和美丽。

四、文化旅游价值金阁寺作为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民族文化意义。

它代表了日本宗教和建筑之美,不仅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而且对于研究日本宗教、建筑以及园林美学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同时,金阁寺还是日本文学和绘画创作的重要场景,许多著名的作家和艺术家都曾经在此汲取灵感,作出了很多优秀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古建筑艺术漫谈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建筑艺术是每个人生命史中不可分的一部分。

每天早晨,人们在一幢建筑物里睡醒后,到另一座或者更多建筑中度过忙碌的一天,晚上又回到建筑物中安寝。

同时,建筑也是人类生活的舞台。

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

建筑物凝固着人的需要、情感、审美和追求,把这些传达给一代又一代的人,渗透到他们的性格和理想中去。

建筑成了人类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之一。

对古建筑的考察、回顾,不仅是在见证祖先呈现给现代人的客观存在,而且还赋予了现代人类审美创造的动机。

以古建筑为媒介,人们仿佛可以跟远古的祖先进行交谈。

这种可能性使得古建筑的风格、精神和技术可以融入到现在以至将来的建筑活动中乃至精神生活中去。

可以说,这也是一种寻求自我的连续性发展过程。

古建筑是一门四维艺术,与二维的绘画、三维的雕塑不同,它不仅占有空间,而且要经历时间因素才能展示出来。

日本古建筑早在公元1世纪便形成了它基本的特点,如使用木构架、通透轻盈。

这些特点是在中国南方流派的影响下形成的,同时也是因为日本盛产木材。

日本的木构架采用了中国式的梁柱结构,甚至还有斗拱。

总的说来,日本古代建筑和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有很深的渊源,它们具备了中国建筑的大部分特点。

虽然如此,日本古建筑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尤其体现在它们的美学特征上。

它们的美学特征集中体现在平易亲切,富有人情味;尺度小,设计得细致而朴素,精巧而素雅;同时,日本古代建筑也擅长于呈现材料、构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丽质,如草、木、竹、石、麻布、纸张等材料,都被利用得恰到好处。

日本古建筑的特色还体现在它的夸张表现上,如伸展得很远的飘檐、硕大的斗拱、过于华丽的装饰、园林中的枯山水等。

古建筑艺术的实际魅力因人而异,如对某个人来说,他可能注重实用,而对另一个人来说,他可能更注重美观。

因此,本文除了从艺术史学出发,介绍日本的古代建筑历史,还以一个设计者的方式去理解问题的隐喻含义,即它为什么要做成这个样子?如果能够揭示出其中一些原因,诸如历史的、政治的、宗教和社会愿望的影响等,人们可能会更明了日本的古建筑。

日本的古代建筑历史:日本的古代建筑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6世纪中叶到12世纪,即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建筑;中期,12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即镰仓、室町时代的建筑;近期,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即桃山、江户时代的建筑。

6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经朝鲜百济传入日本,同时带入了中国南北朝与隋唐的建筑技术与风格。

从此,佛寺成为日本的主要建筑活动,其影响遍及宫殿与神社。

在飞鸟时代(671年-8世纪初),佛寺的布局与形式呈多样化。

至奈良时代(710-784)逐渐形成统一的风格,即既有中国唐代建筑的明显特征,又在向日本化过渡。

到平安时代(791-1191),这个过渡基本完成,在佛寺中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和样建筑”,在贵族府邸中形成了“寝殿造”。

12世纪后,地方势力兴起。

在镰仓幕府(1192-1333)和室町幕府(1338-1573)时代中,宫殿、神社、佛寺、府邸等建筑形态逐渐推向全国。

在奈良的仿中国宋式做法被称之为“唐样建筑”(又称“禅宗式”建筑)的风格,与“和样建筑”一同传播到各地。

此时日本建筑一面继续受到中国影响,同时又有自己的创造。

如奈良时期的粗大构件缩小了,柱子越来越细,枋子成为不可缺少的构件,佛堂内广泛使用天花板,门板演变为隔窗等等。

在住宅府邸中又出现了“主殿造”,即简化了的“寝殿造”;还出现了适宜于武士与僧人生活需要的“书院造”,即在居室旁另设披屋作为书房。

从12世纪到19世纪,幕府首领都拥有自己的私人军队,他们掌握着最主要的权力。

幕府的权力和火药的使用,对建筑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日本出现了令人惊异的守备城楼,取代了作防御用的中国式城墙系统。

城楼常常建在花岗岩台基上,并有城壕围绕以防火攻,因为火攻是木质结构的主要威胁。

佛寺自16世纪后已不再是主要的建筑活动,府邸、城楼成为重要类型。

1630年,德川幕府时代的家康,曾驱逐所有的外国人,封闭边境,对贸易者实行重罚,导致了16世纪初随荷兰、西班牙以及葡萄牙的探险者传入日本的基督教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这段时间日本也进入“流动”世界时期,进入中产阶级富裕起来和艺术上的黄金时代,日本已准备重新与外界联系。

过去在战争中兴建的城堡到江户时代(1603-1867)已演变为地方的政治与经济中心。

城郭上筑有象征城市统治者威严与用于防卫的城楼。

城市住宅府邸大量兴建,其规模与风格按业主的身份等级而异。

此外,由中国传入的饮茶、品茶成为贵族、武士等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

茶室往往采用民居的泥墙草顶、落地窗,并在周围布置步石、树木、桌凳、灯笼等,称为“草庵风茶室”。

另外,在住宅中又出现了混合有“书院造”与“草庵风茶室”格调的“数寄屋”(Sukiya)。

“数寄屋”的传统至今仍强烈地反映在日本的住宅建筑中。

19世纪以后,明治天皇的维新(1868-1912)使日本建筑转而接受西方影响。

日本古建筑的特色:日本古建筑的类型有神社、佛寺、府邸住宅、城池和天守阁等。

本节不试图对日本的古建筑做一个全面、详细的梳理和回顾,只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古建筑。

当然,这可能是有失偏颇的。

“钓鱼台”、蓬式屋顶中国最早采用的建筑形式,是建造在木桩支撑的平台上的长方形建筑。

日本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外部游廊,通常叫做“钓鱼台”,因为只要有可能,日本的住宅一般都建造在湖边或池塘边上,而且鱼是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品之一,这样在食用鱼时既方便又新鲜。

日本建筑中最古老的蓬式屋顶至少持续沿用了2000年,其显著特点是屋脊横木两端的V形木柱。

但最为普遍的屋顶形状,是山墙与半脊的结合形式(类似中国的卷棚),山墙的底部稍向后弯曲继而消失在抱合的屋脊后面。

这样在建筑的正面获得了一个奇特的轮廓线,象是一个农夫头上的宽大斗笠。

日本塔日本塔的塔顶有5条直线,比中国的塔顶处理更为精练。

日本的塔顶样式严整、苗条,整个建筑物由于宽大的翼展显得翱翔欲动。

有时这种挑檐达2米以上;有时多重塔顶出檐尺寸参差不一,密积在一个方形塔的塔顶之下,像是串在纺锤上的一些圆盘,纺锤顶上有又高又细的尖顶饰,叫“和硕”(Hosho)———神圣无上的、象征王权的宝石,这种纺锤形的塔顶由显现到消失,像是一只在天空中鸣叫的鸟。

这类塔顶的轮廓往往有类似书法或者松树这类日本景色的象征特点。

令人注目的奈良法隆寺的五重塔,虽在奈良时代,但还是继承了飞鸟时代的布局和形式。

它的塔顶尺寸依次向上精巧地递减,其比例为10:9:8:7:6。

该塔艺术造型秀丽,建筑结构古朴,结合完好。

铜件的加固与装饰,通排的棂窗,浑重的灰色瓦顶及莲纹大瓦当无一不显示出精巧。

奈良药师寺的东塔建于公元730年,为飞鸟时代原建筑物,是日本国宝。

东塔高三层,为楼阁式木塔,下层为较矮的塔身,辟板门,大檐下复加小檐,皆用斗拱。

二、三层双檐之下均加置平座栏杆。

只有底层的入口才能进入塔内,塔上各层的入口及回廊都是假的。

神社神社是日本固有的神道教的崇祀建筑,史于原始时期。

神道教崇拜自然神,崇拜祖先,分为神社神道、教派神道、民俗神道三系,以神社神道为主流,存在至今。

神社神道尊天照大神即太阳女神为主神,奉行政教合一,神化天皇世系,以8世纪成书的《占事记》和《日本世纪》为经典。

神社纵深布局,富有层次,入口处有一座牌坊,一根大木横架在一对柱子上,两端左右伸出,有些在稍低一点的位置再横架一根木枋子,这种牌坊叫做“鸟居”(Torii)。

进了牌坊,沿正道向前走,到达“净盆”,参观者在“净盆”处洗手漱口后再走向本殿。

本殿里供奉着神的象征物,如神镜、木偶像、“从云剑”等。

日本最神圣的神社是伊势神宫,位于三重市。

它分为内外两宫。

内宫称为“皇大神宫”(图11),祭祀天照大神,建于公元纪元前不久。

外宫大约晚于内宫500年。

称为“丰受大神宫”,丰收大神专司保护天照大神的食物。

内外宫形式大体相同,公元7世纪的天武天皇确立制度,每隔20年依原式重建一次,所以现在的建筑并非早期原物。

内外宫相距不远,都是以“本宫”为中心的小建筑群,地段为长方形,外面围一圈栅栏。

神宫的细节处理非常精致。

坚鱼木呈梭形、柱身顶端卷杀,鞭挂截面原是方的,但在前端渐变成圆的。

它们使简洁方正的神宫柔和丰润起来,更有人气和人性。

在坚鱼木两端、千木、门扉甚至地板上,恰当地装饰了镂花的金叶子,给温雅的素色白木和茅草点染上高贵的光泽。

黄金和素木、茅草相辉映,既朴实又华丽,足见审美力的敏锐。

木结构的精湛技艺日本在木结构工程方面的技艺甚至超过了中国。

这是由于他们实践的机会很多,往往在地震和台风之后就需要重新建设,同时由于在公元710年将奈良定位永久性首府之前的许多世纪中,天皇宫廷是巡回游动的,所以手工匠人将建筑物的连接部分做得十分精确,既能很好地组合在一起,又便于拆卸和再次安装。

奈良法隆寺,原建于7世纪初,是保留得最完整的日本古木构建筑群,以堂、塔为主。

法隆寺以金堂和塔为中心,绕以回廊,以区分佛和俗的世界。

其形式以至细部纹样均反映了来自中国南北朝建筑的影响。

建筑用料粗壮,金堂的圆柱卷杀明显、柱上置有皿板大斗,用整木刻成云头状的云形斗拱支承着檐口,并采用了勾栏和大字拱等。

整个建筑群既雄壮又美丽。

京都的清水寺,建于奈良时代后期。

正殿依山而建,前面是由139根粗大圆柱支撑的悬空“舞台”,气势宏伟。

木柱等构件不施彩绘,显示出木质本色的自然美。

清水寺的建筑特点十分突出,如柱头为小覆盆式,斗拱为偷心造等。

京都金阁寺(又名鹿苑寺)是日本著名寺院之一,临湖而建,景色秀丽。

寺的主题建筑是高作三层的金阁,平面方形,上下阁檐为灰瓦覆盖,最上以方形脊座收结,座上立一展翅的凤凰。

此阁的上两层柱子、墙壁和斗拱均饰以金箔,光耀夺目。

非对称性的空间布局曾以对称为特点而先入为主的中国建筑形式在日本逐渐消匿。

在日本的古建筑布局上,已经不再局限于南北轴向布置。

当公元670年大火之后重建法隆寺时,建筑师们把一个原供停尸的庙堂合并到金堂的境域之内,并在其旁建了一座塔。

到公元773年,在寺院境域内的高地上又增建了一座法华堂。

与金堂一样,它是一个单体建筑,拥有早期那种典型的空间分布不匀的柱子,而且它具有古老屋顶模式那种平缓的屋顶、银灰色的瓦和曲线优美的檐口,因而显得更优雅、更漂亮。

在佛寺的建造上保持座东朝西的传统,是有其实用目的的。

为了避免下午令人难耐的西晒,所以将建筑物的长边定为东西轴向,起居室朝南或者东南。

此外,依据季节调整起居室已成为常规,到了炎热的夏季,人们便搬入房屋阴凉的一面。

这种变化最后摆脱了中国模式,超越了轴对称的范围,日本的建筑在尝试中找出了属于自己的不对称的轴向特点。

模数的运用和灵活的住宅体系日本的佛教建筑基本上是中国式的,但日本的世俗建筑却逐渐产生了自己的型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