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读经验及学习效果差异的类型学分析——以H大学为例
研究型大学学生投入类型及其与学习成果的关系分析
研究型大学学生投入类型及其与学习成果的关系分析
陈雯雯
【期刊名称】《高教论坛》
【年(卷),期】2017(000)008
【摘要】使用《中山大学本科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2014》,根据学生在教育类活动的投入情况进行分类,探讨学生类型与学习成果之间的关系,使用因素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发现一共分为六类:卓越型、学院型、迷失型、科研型、阅读型、懒惰型,不同类型在性别和学科方面都有不同分布,不同学生类型的学习成果存在差异.【总页数】5页(P33-37)
【作者】陈雯雯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广东广州5106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712
【相关文献】
1.霍兰德理论视域下学生投入对不同学科学习成果的影响
2.研究型大学学生学习状态的类型化分析及质量保障作用探析
3.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及其学习效果\r——基于H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4.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性投入行为的群体类型研究
5.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定位、职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美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对比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兴趣研究——以东南大学的调查为例的开题报告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兴趣研究——以东南大学的调查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入研究型大学接受本科教育。
然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可能会出现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这也成为制约他们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东南大学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及其与学业表现的关系,为学校提供有效的教学改进策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以下问题:1. 东南大学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的学习兴趣特点是什么?2. 东南大学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业表现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3. 基于研究结果,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学改进策略?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对东南大学2020届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进行调查,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 个人基本情况(性别年级专业等)。
2. 学习兴趣的数量和种类(如科研、竞赛、课外阅读等)。
3. 学业成绩(包括 GPA 和各门功课分数)。
4. 学习兴趣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揭示东南大学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兴趣的特点,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建议。
2. 探讨学习兴趣与学业表现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学习规划和指导。
3. 为高校提供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参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预期将获得以下结果:1. 东南大学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的学习兴趣以科研、竞赛和课外阅读为主,特别是对科研和竞赛的兴趣相对较高。
2. 学习兴趣与学业表现呈现较弱的正相关性,其中科研和竞赛兴趣可能更容易与学业表现形成正相关。
3. 在教学改进方面,学校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课程设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本研究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 调查人员的配合。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学生不愿意配合或填写不完整的情况。
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及其学习效果——基于H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9年第3期高教探索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及其学习效果$—基于H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徐丹唐园刘声涛摘要: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美国高等教育界学生类型研究日趋成熟,但国内规范的实证研究仍然不 多,在院校研究实践中的应用尤其不足。
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2013年H大学8838名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 中学生投入行为数据,可以将学生分为懒惰型、传统型、全面发展型、游离型、社交型、自学型。
研究发现,六类型学生在平均绩点分及分析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所学专业的理解、社交技能、自我认知和理解、对个人 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的理解这五项能力的增值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但满意度和归属感无显著差异。
大学应基于学 生类型识别为各类型学生制定相应管理策略,引导懒惰型和游离型学生形成对大学教育功能和大学经历价值的 充分认知,激励学生全面投入旨向教育目标的学习和社交活动。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生投入;学生类型;学习效果高等教育大众化或普及化,不仅意味着学生数 量的增加,而且还意味着更多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出 现,但当前高等教育管理主要基于学生同质性的假 设,不利于充分利用院校资源培养人才。
由于类型 分析可以提供一种简易的方式开启院校关于学生经 历质量差别的对话,而且类型暗含关于重要学习效 果的信息。
[1]基于学生学习经历质量的类型学研究,成为近年来院校研究中的新范式。
[2]我国大学尤其需 要以院校为基础,运用学生行为的数据探讨可辨识 的学生类型及其发展模式,从而服务于院校改进人 才培养的质量。
本研究运用院校学生学习经历调查 数据,集中探讨基于学习投入度的学生类型以及不 同类型学生在不同维度学习效果上的表现,为院校 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作为学生发展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大学生类型研究兴起于二战后的美国,最初由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发起并推动,基于如下基本假设: 学生兴趣的结果(例如学生态度、经历和学习效果)及学生本身都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方式进行分类,以反映出群内共性并预示群间差异。
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及其学习效果
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及其学习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科研型人才、推动学科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型大学的学生群体是多元化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目标和动机。
了解研究型大学学生的类型及其学习效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学生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研究型大学学生的类型及其学习效果,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建议。
一、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1. 专注型学生专注型学生通常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或研究方向非常专注,他们有着较高的学术热情和动力,善于深入思考和研究。
这类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独立思考、实验设计等方面表现突出。
他们的学习效果往往比较突出,具有较强的学术潜力和发展潜力。
2. 实践型学生实践型学生偏好于实际操作和应用,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论探讨并不感兴趣,更愿意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这类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擅长通过实践经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他们的学习效果往往在实际应用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3. 团队型学生团队型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他们乐于与其他同学一起探讨学习问题、共同解决难题,善于借助他人的思路和方法来完善自己的学习。
这类学生的学习效果通常受到团队合作氛围的积极影响,能够从他人的经验和想法中获益。
4. 自主型学生自主型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清晰的规划和目标,善于自我管理和调节。
他们乐于独立思考和学习,追求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方式。
这类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自我激励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来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
他们的学习效果受到个性化学习方式的积极影响,表现出较为突出的个性特点。
二、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与学习效果的关系1. 专注型学生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专注型学生通常具有较高的学业成绩和学术水平,他们在学术研究和科研实践方面表现较为优秀。
他们乐于追求学术上的突破和创新,具有较高的学术潜力和发展潜力。
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及其学习效果
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及其学习效果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研究型大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较于一般的大学,研究型大学注重学术研究和科学创新,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
不同类型的学生在研究型大学中的学业表现、学习效果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本文将就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及其学习效果展开探讨。
一、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在研究型大学中,学生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多个维度进行划分。
一般来讲,可以从兴趣、动机、学习策略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类。
1. 兴趣类型在研究型大学中,存在着对不同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有的学生喜欢自然科学,热爱实验和研究;有的学生对社会科学感兴趣,喜欢从理论和实践中探索知识。
这些不同的兴趣类型会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业成绩产生影响。
2. 动机类型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其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研究型大学中,有充满求知欲望的学生,他们渴望通过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也有对未来职业充满渴望的学生,他们通过努力学习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不同类型的学习动机会导致不同的学习表现和效果。
3. 学习策略类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
有的学生倾向于进行刻苦钻研,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验来获取知识;有的学生则更加注意实践和应用,他们更多地关注解决问题和创新。
不同的学习策略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重要影响。
以上仅是对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的一个简单划分,实际中学生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通过更多的研究和观察来进行深入分析。
研究型大学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
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这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下面简要分析几种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效果。
1. 兴趣类型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不同学科有兴趣的学生会在相关领域有更好的表现。
比如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学生在物理、化学等科目上可能表现更加突出;对社会科学感兴趣的学生在语言、人文等领域可能有更好的表现。
兴趣类型的学生在其所热爱的领域上有着更好的学习效果。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以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文学和数学专
我 国学者 通 常将全 校公共 必 修课也 纳入通 识教 育 课 程 。如 果 按 此 方 法 ,北 大 的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这两个专业没有专业特殊性,具有普遍代表意义,
而且 在两 国专业 名称 的概 念指称 上是 一致 的 ,这 保 证 了两个 专业 既具有 一定 的代表 性 ,也具有 完全 对
和 内容 两方 面。结 构上 ,我 国研 究 型大 学通识课 程所 占比例 小于 美 国大 学 ,专业课程 比例 大大 高于 关 国大 学。而我 国大学 的必修 课 比例远 远 超 过 关 国大 学 ,选修 课 则 比例 非 常 小。在 内涵 上 ,相 对 于 关 国大 学 来
说 ,我国大学的通识课程相对单薄,缺乏精 心合理的设计。在专业课程方面,我国重视课程的系统性、全 面性 。美 国大学 注重 学生对 多样 性 知识 的理 解和能 力的获 得 。
典型代表 ,其本科教育在本国都堪称翘楚 ,同时也
都是 本 国本科课 程体 系改 革 的先 锋 ,而南 开和芝 大
大 学 的本科课 程体 系虽 然在构 成上 相 同 ,但在 结构 比例上却 有着 较 大的差 异 。
( )通识教 育课程与专业课程 的比例 比较 一
则是研究型大学群体中历史较为悠久,课程体系较 具有传统性的大学。为了使பைடு நூலகம்较更具体 , 本研究分
化及 教育 理念 的不 同 ,本科 课程体 系也存在 很 大的
差异 。为 了具体 比较 分析 这些异 同 ,本研究 选取 北
( 素质教 育课 )和专 业课 两 类 。前 者是 为 拓 展学 生
知识 广 度 ,提 高学 生整 体文化 素质而设 置 的各类 课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探析--以斯坦福大学为例
学习、活动、实习和论文课程。斯坦福大学在解读学
生评教的反馈时,不仅关注平均分数,还注意教学评
教的完整分布,尤其关注评价中分数较低的反馈。同
时,教学副教务长办公室还会实施“小组反馈会议”,
即派遣顾问在课程结束前 20 min 到班级,将班级学
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老师离开教室的情况下,由各
公开、系统和科学的原则。首先,评价体系中所有指
标、过程和结果都坚持公开、透明,有利于接受利益相
关者的监督,也能促进利益相关者的联动。其次,斯
坦福大学意识到了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的复杂性,作
为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学校系统地建立了完善的教学
监督评估部门,统筹评估教学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人
员、物资等因素,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课程及教学评
评价指标、学生需求和评价主体 3 个方面。以 ABET
评价土木工程为例,从评价指标来看,
“学生”同其他
3 个指标(
“项目的教育目标”
“ 持续的改进”和“项目
的标准”
)一起构成关键指标体系;从沉思学生的需求
来看,斯坦福大学认为本科教学的四大核心目标为拥
有知识、磨炼技能、养成个人和社会责任感以及适应
性学习能力,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斯坦福大学积极展
WASC 构建了 4 个核心标准来对斯坦福大学的课程进
行评价:
(1)具有明确的教育宗旨,并建立与这些宗旨
基金项目:苏州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教学管理专项;项目名称:基于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
推进计划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5731507820。
作者简介:张辛皎(1985—),
女,江苏苏州人,助理研究员,
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及其学习效果
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及其学习效果研究型大学是指那些以科研为主导,注重科学研究和学术探究的高等学府。
研究型大学不仅重视教学,更注重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和学术素质提升。
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类型各异,有的对科研浸淫有的则更倾向于实践和应用,而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会对他们的学习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及其学习效果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研究型大学的学生类型主要包括科研型学生、实践型学生和平衡型学生。
科研型学生是指那些对学术科研充满热情,善于进行科学探究和理论研究的学生。
他们通常追求科研的创新性和深度,对于学校教授的科研项目、实验室实践或者科研竞赛活动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实践型学生则更注重学术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他们更愿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行业实习或者工程设计项目,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
平衡型学生则是两者的结合,他们可以灵活应对科研和实践的需求,不局限于特定的学术领域,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对于这三种类型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科研型学生通常在学术科研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他们可能会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或者获得科研类奖学金,这些都是他们优秀学习效果的体现。
实践型学生则更多表现为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独立完成工程设计、社会实践或者企业实习,甚至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新的技术或者商业价值。
而平衡型学生则在学术和实践两方面都有所斩获,他们不仅在科研领域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还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需求,从而在各个领域都能有所建树。
在研究型大学中,学生的类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很多学生可能从最初的科研型、实践型或平衡型学生逐渐转变为另一种类型。
这种类型的转变往往是由于学生个人兴趣、能力和环境的综合影响所导致的。
一位原来擅长科研的学生可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更喜欢动手操作和应用性的工作,于是逐渐转变为实践型学生。
这样的类型转变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研究型大学应当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促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及其学习效果
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及其学习效果【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及其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的分类、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类型与效果的关联、培养策略和个案分析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习效果上存在差异。
结论表明,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对学习效果有显著影响,同时指出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和研究展望。
本研究的结果对于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和培养策略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学习效果、分类、影响因素、关联、培养策略、个案分析、影响、发展趋势、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优秀人才。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习效果上存在差异,有些学生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有些学生则表现平平甚至不尽人意。
为了更好地了解研究型大学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
通过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分类,可以更好地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及其学习效果的相关问题,为高等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研究型大学学生的类型及其学习效果,探讨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和规律。
通过分类研究型大学学生的类型,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措施。
分析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与学习效果的关联,有助于揭示学习效果背后的影响因素,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通过探讨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的培养策略和个案分析,可以为学生个体化学习和成长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最终,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揭示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机理,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促进研究型大学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研究型大学vs应用型大学荷兰高校差异知多少
研究型大学vs应用型大学荷兰高校差异知多少
不同的学校类型,对于学生的培养方案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对未来做好了详细规划,那么在选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校类型。
下面就和看看研究型大学vs应用型大学荷兰高校差异知多少。
研究型大学即大部分学生所熟悉的U类大学,在荷兰读这类大学,本科阶段时间和国内的学制不一样,一般只需要三年,完成学业就可以申请毕业或者继续升学。
而应用型大学又称为H类大学,申请本科留学,学生必须要读满四年才能够申请毕业或者升学,这种模式和国内基本一致。
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时间,两者就是一样的了,但是有着专业的区分,不管是U类大学还是H类大学,文科类专业只需读一年,而理工科专业需要读两年。
大家首先要明确的是,荷兰的官方用于是荷兰语,但是为了与国际接轨,英语是国内学生必学的第二语言。
研究型大学内专业的大部分课程,是采用荷兰语教学的,只有少数国际性很强的专业和课程,会采取英语教学,所以申请荷兰的研究型大学,需要学生先将荷兰语学好。
而应用型大学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实用性,所以大多数的高校,都实现了双语教学,并且以英语授课为基础。
研究型大学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应用型大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荷兰的U类大学的申请难度要比H类大学的大得多,所以大部分留学生,会选择现在先在H类大学留学,再从H类大学申请U类大学,这样会相对简单一些。
申请U类大学,必须要取得合格的荷兰语等级证书,可以在正式的学习之中不受语言的影响,而且申请硕士留学的学生,必须要是国内985/211重点学校的学生。
相比较而言,H类大学的申请就要简单的多,只需要英语成绩单和在校成绩单,审核合格就能入学。
、。
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及其学习效果
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及其学习效果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日益增长,研究型大学已经成为了许多学子追求的目标。
在这样的大学环境中,学生们不仅接受系统的学科知识教育,更需要具备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研究型大学的学生类型和其学习效果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学生类型的划分、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来介绍一下研究型大学的学生类型。
根据学术研究的成果,可以将研究型大学的学生类型划分为几类:一是具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他们热爱学习,对知识的追求有着内在的动力,能够主动查阅文献,善于思考和总结;二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他们对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善于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愿意承担创新性的课题研究;三是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学生,他们擅长动手,对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有浓厚的兴趣,能够在实验室里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
这三类学生类型,都是研究型大学所需要的人才。
我们来讨论一下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
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学习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学生自身的因素。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
其次是教师教学的因素。
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设定等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再次是学校教学资源的因素。
学校的教学设备、实验室条件、图书馆资源等,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最后是社会环境的因素。
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氛围等,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我们来探讨一下应对研究型大学学生类型的学习效果的措施。
为了提高研究型大学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科技论坛等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给学生讲解前沿科技动态、分享科研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其次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实验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学习差异分析r——基于上海四所研究型大学的调查数据
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学习差异分析r——基于上海四所研究型大学的调查数据陈乐【摘要】基于调查数据,从学业成就、学生参与、学习行为三个维度比较分析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的学习差异(乡镇大学生作为参照),研究发现:(1)城市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包括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言语表达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整体上略优于农村大学生,乡镇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明显;(2)城市大学生的学术参与和社交参与程度略高于农村大学生,但二者的差异不显著;(3)从学习行为特征来看,整体上相对而言,城市大学生是"目标清晰的行动者",乡镇大学生是"步调缓慢的乐天派",农村大学生是"迷茫忧郁的探路人".研究结论有助于了解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特征及学习差异,为促进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启示与建议.【期刊名称】《大学(学术版)》【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12页(P46-57)【关键词】农村;城市;大学生;学习差异【作者】陈乐【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0高校扩招不仅迅速扩大了高等教育规模,也促进了学生主体的多样化,农村学生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来看,农村学生的比例得到显著提升,这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公平。
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之间由于家庭条件和先前教育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行为、学习成效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已有研究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进行分析,发现家庭背景对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具有一定影响。
“在控制了学校特征变量和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家庭背景依然对大学生学术投入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并通过期望价值对大学生学术投入产生间接影响”。
[1] “归于家庭背景劣势的大学生在学术性学习和社会性活动上的参与表现和投入程度远不及家庭背景优势学生” ,[2]“家庭背景影响了个体对学习和教育意义的深度认知,并进一步影响其大学学习经历”。
研究型大学转专业意向学生学习经历的实证研究
四、结论与建议
对于兴趣导向型学生应提供更多的个性和兴趣发展机会;对于学术职业型学 生应加强职业规划和技能培训。同时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学生 的不同需求进行监测和评估以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谢谢观看
1、学生类型划分
(2)实践应用型:该类型学生注重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热衷于参与实 践活动和比赛。他们在课程学习中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程和项目。
1、学生类型划分
(3)兴趣导向型:该类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和学习内容,热 衷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文艺比赛。他们在学习中更注重个性和兴趣的发展。
2、建议
(3)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研究型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监督和评估工 作,提高整体教育水平。教育部门还应该加强对高等教育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为高校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指导和服务支持。
参考内容
摘要
摘要
本次演示基于H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数据,对研究型大学的学生类型及其 学习效果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将学生分为学术研究 型、实践应用型、兴趣导向型和学术职业型四种类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 的学生在学习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本次演示最后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教 学建议。
1、学生类型划分
(4)学术职业型:该类型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清晰的认识,注重专业知 识和技能的培养。他们在课程学习中更注重与未来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效果比 较
2、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习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 (1)学术研究型和实践应用型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其中学术研究型学生的 学术成果和毕业去向较为理想;实践应用型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情况较好。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参与差异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
’ T h e C o m a r i s o n o f U n d e r r a d u a t e S t u d e n t s L e a r n i n E n a e m e n t p g g g g b e t w e e n R e s e a r c h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i n C h i n a a n d U S A
, GONG F a n L V L i n h a i - g
( I n s t i t u t e o E d u c a t i o n, N a n i n U n i v e r s i t N a n i n 1 0 0 9 3, C h i n a) f j g y, j g2
摘 要 :大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与本科教育质量紧密相关 。 对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 、 “ 、 “ 利分校的样本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 : 在“ 课堂参与与创新 ” 同伴合作与互动 ” 批判 三个维度上 , 南大的学生都明显弱于伯克利的学生 , 但差异的规模并不大 ; 性推理与创新思维 ” 在“ 学业学习习惯 ” 维度上 , 南大的学生则显著地强于伯克利的学生 ; 在“ 与教师的互动及研讨 ” 维度上 , 南大的低年级学生表现更好 , 而两校的高年级学生没有显著差异 。 我们应通过比较研 究找到中国本科教育质量的基本国际定位 , 着力促进本科生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 。 关键词 :本科生 ;学习参与 ;研究型大学 ( ) 中图分类号 : G 6 4 2. 0; G 6 4 9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4 2 0 3 2 0 1 2 0 9 0 0 9 0 1 1 - - -
,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2 0 1 2年9月 S e . 2 0 1 2 p 第3 V o l . 3 3 N 3卷 第9期 J o u r n a l o f H i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o . 9 g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力研究——基于M大学的个案分析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力研究——基于M大学的个案分析伍妍;王霞【摘要】学习力包括学习心智、学习动力、学习意志、学习行为(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时间管理),是学习方面知情意行综合作用的结果,知是条件,情是前提,意是纽带,行是表现.学习力的培养需要学校、社会、本科生本人加强以学习观优化为主题的学习,尊重和利用群体差异,努力提升本科生在学习方面的知情意行,提高社会适应力.从学校角度上来说,学习力问题根本上是教育问题,最直接的是学习问题,与此联系最紧密的主体问题是学生问题,最基础的是评价问题.【期刊名称】《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25)001【总页数】6页(P22-26,59)【关键词】本科生;学习力;学习观【作者】伍妍;王霞【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 041000;山西大学,太原 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目前,我国正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提倡学会学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之地,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学已经成为知识的代名词,大学在知识的继承、改造、创造、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化的今天,本科生在大学的学习状态和质量直接影响其步入社会后的生活状态。
对很多人来说,大学是其最后一个纯学习场所,这个阶段的学习力经过四年的塑造已经具有强稳定性,因此对本科生的学习力调查有一定的可行之处和实际意义。
而目前本科生就业率较低,很多人面临着毕业就失业,而且就业过程中专业不对口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本科生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也会面临很多困境,因此很多人开始审视教育问题。
学习力是当代本科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但是学习力这一概念在本科生脑海里显得十分模糊,如何让本科生对学习力这一贯穿其终身的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以全面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的发展阶段,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受到高度重视。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国内8所高校为例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国
内8所高校为例
何华春
【期刊名称】《煤炭高等教育》
【年(卷),期】2011(029)002
【摘要】研究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是实现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本研究着重从课程和教学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研究显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总体偏低,课程问题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因素,教学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并具体列举分析了其中一些问题的表现.针对有关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总页数】5页(P116-119,125)
【作者】何华春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我国高校小学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实证研究--以国内22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样本为例 [J], 周仕德;江炜莹
2.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主动性的实证研究--以8所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学生为例 [J], 陆云;吕林海;葛中芹;王志军;庄建军
3.我国高校小学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实证研究--以国内22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样本为例 [J], 周仕德;江炜莹;
4.我国高校小学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实证研究——以国内22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样本为例 [J], 周仕德;江炜莹;
5.高校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内地40所高校教师样本 [J], 李志河;钟秉林;秦一帆;潘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科生类型学研究是本科生学习与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
基于2016年对某研究型大学9988名本科生的学习与发展调查,以本科生就读经验中的学生期望值和学生投入度为分类基准,对学生进行分类,并比较就读经验及学习效果的类型差异。
研究得出六种学生类型,分别命名为卓越型、跟进型、平衡型、高需求型、社交型和游离型。
六类学生在就读经验、学习效果及时间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学生类型呈现一定的历史稳定性和时代发展性。
六类学生在学习效果及时间管理方面的差异,呈现某种一致性。
学校要尊重学生类型间差异,促进学生类型间的良性转化,提高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大数据技术及学习分析,实施个性化教育。
关键词本科生;就读经验;学习效果;类型学2014年,教育部开始开展对高校的审核评估,并且更关注教学过程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求高校在自评报告中阐述学生学习效果。
在此背景下,H大学启动了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调查项目,设计调查问卷对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为审核评估提供相关数据。
在完成这一功能的基础上,项目组开始对H大学本科生的学习与发展展开研究,期通过研究,为学校对本科生的精准指导与有效咨询提供支持。
基于此,本研究以H大学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调查数据为基础,将本科生就读经验中的学生期望值和学生投入度作为分类基准,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学生进行分类,并比较不同类型学生的就读经验及学习效果差异。
本研究关注的研究问题是:第一,如何基于学生期望值和学生投入度,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类?第二,不同类型学生的就读经验、学习效果及时间管理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一、相关研究述评(一)本科生学习效果的构成要素及测量教育研究领域对学习及教育目标的关注,推动着本科生学习效果构成要素及其测量的研究。
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提出者、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将学习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阿斯汀、厄威尔、特伦兹尼等基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结合高等学校的组织特性,提出了本科生学习效果的分类及测量方式。
阿斯汀将本科生学习效果分为三个维度:效果类型、数据类型及时间维度。
其中,效果类型分为认知性效果和情感性效果。
厄威尔将学习效果分为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行为四个层次。
特伦兹尼借用厄威尔的分类,将评估层次、评估目的及评估对象三个维度考虑在内,构筑学习效果评估立方体。
以上学者的研究,虽然学习效果的分类标准稍有差异,但仍主要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框架内,尝试将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操作化。
学术界对本科生学习效果测量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学生认知和情感收获的考察。
本科生学习效果界定较为容易,但如何测量,学术界存在争论。
马彦利、胡寿平曾列举了除标准化考试之外的13种测量学生认知性学习效果的方法,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测量学生学习效果。
第一种是采用学生调查,让学生自评自己的认知和非认知方面的学习效果。
其中,以全美大学生投入度调查(NSSE)的影响最大。
尽管有人质疑学生自我报告的教育收获缺乏有效性,但研究者认为,让学生自我报告其教育收获,仍旧是有意义的,能够有助于我们了解学生就读经验及教育效果。
第二种是使用心理测量和有效量表来直接测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大学生学习效果评价(CLA)。
通过认知和情感收获测量的分析,可发现,相对于认知性效果测量来讲,情感性效果测量的技术还相对落后。
但通过开发问卷和量表,可以较为容易地对情感性效果进行测量。
相比之下,对认知性效果的测量则受很多条件的限制。
(二)本科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本科生学习效果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主要见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中院校影响力理论或学生投入理论。
该理论较早由汀托和阿斯汀提出。
汀托提出的学生融合模型,将学生辍学原因归结为学术融合和社交融合两个要素。
阿斯汀将学生学习效果视为学生投入与学校环境的函数,进而提出学生发展的IEO(投入-环境-产出)模型。
之后,学生投入理论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得到发展。
在横向方面,日益考虑学校结构特征及非学校因素的影响,如帕斯卡雷拉提出的学生变化的综合影响模型包含了学生背景、学校组织特征、社会化互动、学校环境、学生努力的质量等五组影响学习效果的变量。
其中,“学生努力的质量”指学生在时间和努力方面的投资/投入。
在纵向方面,日益考虑学生的整个发展过程,如库提出的学生参与理论,将学生学习效果影响因素概括为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教育经验丰富程度和校园环境支持度。
综上,现有模型所包含的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模型越来越复杂。
汀托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现有研究提出了很多理论上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概念,但这些概念没有很好地转化为行动纲领。
基于此,汀托2012年正式提出“学生成功的院校行动模型”,阐述了学校可以采取的行动类型及政策措施。
其实,所有这些模型可归纳为学生努力度和学校融入度两个要素,即大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个人努力的程度,以及融入到学校所提供的学术、社交和课外活动等氛围之中。
(三)本科生类型学研究本科生类型学研究已经有50余年的历史。
阿斯汀认为,“如果不借助类型学视角,几乎不可能就美国本科生研究展开有意义的对话和交流。
”库等人认为“根据学生态度及行为的不同,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种类型。
对学生分类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学生的时间分配,解释同伴对大学教育效果所产生的影响。
”早期侧重从概念和理论层面研究学生分类,如克拉克及特罗以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及学生对各种观点的接纳程度为分类基准,将学生分为学术型、学院型、职业型及另类型。
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学生分类的量化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是以下几项研究。
1993年,阿斯汀根据学生的价值观、自我概念、人生目标、行为、态度和期望,利用加州大学的学生调查数据,使用因子分析,将学生分为七类。
2000年,库恩、胡寿平和维斯帕以学生在教育目的性活动中的努力质量为分类基准,并通过大学生就读经验调查来收集数据,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将学生分为十类。
2011年,胡寿平和麦考密克根据NSSE中的五项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学生分为七类,分别是学术型、非传统型、游离型、社交型、大化效用型、书虫型、传统型。
东京大学金子元久根据学生对大学教育的期望以及他们对自我和社会的认识两个维度,将大学生分为高度匹配型、独立型、被动顺应型和排斥型。
近几年,我国学者开始利用调查数据进行学生分类研究,如傅承哲等通过聚类分析和面板数据分析,将学生学习状态分为卓越型、社交型、研究型、阅读型、游离型、懒惰型六种类型。
通过考察美国、日本及中国学者关于本科生类型学的研究,可以发现本科生类型学研究的基本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分类基准主要集中于学生态度和行为,当然也有拓展到学校的组织环境支持,以胡寿平和麦考密克的分类基准所涉及的变量最多;其二,分类方法经过了早期的因子分析向近年来的聚类分析转变;其三,分类所利用的数据大多来自学生问卷调查;其四,分类后的学生类型从四种到十种不等。
(四)文献评论综上,从本科生学习效果的构成要素及测评方法的分析,到学习效果影响因素的考察,再到本科生的分类问题,都有着一个较为清晰的研究脉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但仍然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
第一,现有对学习效果构成要素的研究相对成熟,测量进展多集中于关注一般性或整体性学习效果,很少关注学校层面的学生学习效果。
阿斯汀认为,在讨论学习效果时,要考虑所讨论的学习效果限定在哪个层次(如课堂、课程、项目及学校层次),而且任何对学习效果的测量都不可避免要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考虑利益相关者(如教师、雇主、学生等)的价值观念或视角。
本研究作为一项具有明显院校研究范式的探索,旨在对学校本科教学改革或本科人才培养有所启发,因此更关注学校层面的学习效果。
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集中体现了学校希望学生在本科期间所要达到或实现的学习效果,且基于学生视角,通过学生自我报告的方式,测量学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感知度,有助于考察学校声明的学习效果在学生身上的实际体现程度。
第二,学生学习效果的诸多影响因素中,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更适合纳入学生类型学研究的分类基准。
根据汀托的“学生学业成功的院校行动模型”,本科生学习与发展的四大影响因素中,学生期望值和学生投入度更多属于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学校支持度(学业支持、社交支持、校园设施支持、学生资助支持等)、考核与反馈(教师考核频繁度、教师反馈及时度等)更多属于学校方面的影响因素。
根据帕斯卡雷拉和特伦兹尼的研究——大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个人努力的程度,以及融入到学校所提供的学术、社交和课外活动等氛围之中,本研究尝试将对本科生学习与发展影响最为重要的学生方面的因素,作为分类基准,纳入分类模型。
而且,学生期望值侧重观念层面,体现了学生对自身的要求,学生投入度侧重行为层面,体现了学生在实践中的行动,两者结合,组成观念-行为系统,有助于较好地把握学生类型。
另外,现有研究在对学生分类时,并没有对分类基准的重要程度进行考察。
本研究在以学生期望值和学生投入度作为分类基准时,将根据各分类基准的重要性,纳入聚类分析。
第三,根据“学生努力的质量”这一概念,学生投入既包括“质”的投入,也包括“量”的投入。
“质”集中体现为主动学习程度;“量”集中体现为在学习和社交等活动中的时间投入,可以通过时间管理变量测量。
因此,本研究除对比不同类型学生在期望、投入及效果三个方面的差异外,还有必要分析不同类型学生在时间管理能力方面的差异。
这有助于更加清晰地看到不同类型学生间的差异。
第四,学生类型学研究中,应该更多考虑数据挖掘的方法,提高分析的精度和分类的科学性。
学生类型学研究所依赖的数据大多是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这类数据是学生的自我报告数据,如何通过数据挖掘方法,科学填补缺失值,科学筛选变量,提高聚类分析的精度,在数据挖掘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理应得到重视。
二、研究设计(一)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数据来自2016年H大学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调查。
H大学为我国“双一流”建设项目中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以理工医为主干学科,是我国教育部直属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016年,H大学设计网络调查问卷,在注册中心和学工处等部门的支持和动员下,采取学生自愿填答的方式,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
共有12 786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完成了调查,回收率为41.6%,高于国际上同类调查的平均回收率。
经严格的数据清洗,最终得到的研究样本有9 988人,其中男生占65.7%,女生占34.3%;工科类占58.5%,医科类占12.5%,经管类占11.6%,人文类占8.9%,理科类占8.5%。
性别及学科分布,与总体较为接近,研究样本能够有效代表总体。
(二)问卷信效度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是基于本科生学习与发展的经典理论及最新研究开发的。
以阿斯汀的“I-E-O模型”为主体框架,将该模型中的“环境”指标细化为汀托“学生成功的院校行动模型”的四个要素——学生期望值、学校支持度、考核与反馈、学生投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