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赏析
哈姆雷特赏析

哈姆雷特赏析
1、《哈姆雷特》是悲剧的集大成者。
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悲剧性爱情是其中重要的悲剧元素。
他们原本纯洁的爱情由于时势的逼迫、坏人的利用和人性中弱点的暴露而最终凋零。
在这一由深爱到失控再至枯萎的感情发展过程中折射出了当时欧洲社会的现状(权力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封建王朝内部的腐败)和人性中有缺陷乃至是丑恶的一面,对深化主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除了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语言运用的适当与精美,《哈姆雷特》的另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就是它情节的丰富与生动。
在结构上,作品是以哈姆雷特为主,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为副三条复仇线索展开故事的。
哈姆雷特独白赏析启发

哈姆雷特独白赏析启发《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悲剧,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而其中的哈姆雷特独白更是被誉为戏剧史上最精彩的独白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哈姆雷特》中的独白进行赏析,并从中汲取启发。
首先,我们来看看哈姆雷特的独白是如何构成的。
在戏剧中,哈姆雷特有许多著名的独白,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这段独白出现在第三幕第一场,哈姆雷特在这里表达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他在独白中反复探讨着生存和毁灭的意义,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矛盾和挣扎。
在这段独白中,哈姆雷特展现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既有哲学的深度,又有情感的矛盾。
他在独白中反复问自己“是更忍受命运的苦难,还是反抗这一切”,这表明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同时,他还表达了对自己懦弱和犹豫的自责,以及对命运的不满和愤怒。
这些复杂的情感在独白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使得这段独白成为了整部戏剧中最为经典和令人难忘的部分之一。
而从这段独白中,我们也可以得到许多启发。
首先,哈姆雷特的独白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戏剧作品需要有深刻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表达。
正是哈姆雷特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得他成为了一个鲜活而立体的人物,也使得整部戏剧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因此,一个好的戏剧作品需要有深刻的人物刻画和情感表达,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
其次,哈姆雷特的独白也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戏剧作品需要有深刻的主题思考。
在《哈姆雷特》中,生存与毁灭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
哈姆雷特对这一主题的思考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挣扎,更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这种深刻的主题思考使得《哈姆雷特》成为了一部具有普世意义的作品,也使得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得到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最后,哈姆雷特的独白还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戏剧作品需要有精彩的语言表达。
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大师之一,他的语言表达无疑是《哈姆雷特》成功的关键之一。
哈姆雷特经典独白文学赏析_《哈姆雷特》的感悟

哈姆雷特经典独白文学赏析_《哈姆雷特》的感悟《哈姆雷特》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之一。
其中的经典独白更是被广泛引用和传颂。
本文将就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进行文学赏析。
一、“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哈姆雷特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表达了哈姆雷特对生命和死亡的不安和疑惑。
哈姆雷特的命运遭受了重大挫折,他的父亲被谋杀,母亲与堂兄快速结婚,他自己又被迫面对复仇或者原谅的选择,这些因素都让他对生命产生了怀疑。
哈姆雷特的独白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以及生存应该具备的品质,如勇气、义气、牺牲和爱等。
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难题?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提出人类永恒不变的问题,使我们思考人生的真谛,进而更深刻地理解生活和死亡的意义与价值。
二、“这个世界真是一场大舞台”哈姆雷特经典独白“这个世界真是一场大舞台,上面的人扮演着各种角色”的形象表达了人生中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与身份不同。
这些角色使我们在生命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义务和承诺,使我们聚合在一起,创建起了一个共同的社会。
但这个社会中又存在着社会阶层的差异,这造成了生命中的偏见和自卑。
哈姆雷特的独白,使我们意识到生命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生命扮演的角色和义务。
同时也提醒我们不去歧视那些扮演更“低级”的角色的人,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是社会的支柱,他们的存在和贡献是必不可少的。
三、“让他们自作自受吧”哈姆雷特经典独白“让他们自作自受吧”的内容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行为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应该让时间去判定那些假扮的永恒更合适。
做正确的事情难免会有羞耻的时候,但我们不能用无知的人的行为来伤害或者拖慢自己。
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力,独立思考,有勇气保持正确的态度。
哈姆雷特的独白也提醒我们不要随波逐流,不要为了他人的方便而放弃自己,让自己去放纵与快乐,这不会对我们的生活有任何纪念性价值。
相反,只有忠诚于自我,在自己的道路上向前进,才会给人带来不同尺度的价值。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赏析(精选7篇)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赏析(精选7篇)哈姆雷特读书笔记赏析篇1《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
他是王子,按照传统,是王权的当然继承者。
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
戏一开头,作者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阴谋家窃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等等。
世界仿佛到了末日。
于是这个王子喊出了“时代整个儿脱节了”的吼声。
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时代的灵魂”本身在呼喊。
哈姆雷特本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环境下,他可以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是现实的社会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
他是英国那个特定的动荡不安时代的产物。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处处可以看出作者着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的匠心:哈姆雷特很有心计,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他敢于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他击破了奸王设下的—个个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罗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又使王后发现天良;接着采用“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把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得粉碎;最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双重陷阱——毒剑和毒酒还给了奸王。
在每一回合的斗争中,哈姆雷特都显得形象高大。
所以有评论说,《哈姆雷特》是一出“巨人型”的悲剧,此话不无道理。
但哈姆雷特决非“完人”。
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
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
”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
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
最新哈姆雷特读书笔记赏析及感悟 (3篇)

哈姆雷特,一个生在戏剧里,又活在生活里,人性中的人物。
他是具有人文主义典型性的象征,是一个经历痛苦后忧郁寡欢的人,是一个心怀昂扬热血激情却又犹豫不决的人,矛盾是他的集中体现,思考和独白是他的表达,他用他特有的方式演绎着自我,演绎着这个王子的悲剧。
对于自我的剖析,你总能在哈姆雷特的身上寻找到蛛丝马迹。
无论是关于生死意义的探寻,还是自我追求的抉择,哈姆雷特都独到的展现了人的发展的矛盾。
哈姆雷特的形象的设计就是这么神奇,一千个不同的读者眼里,便有着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的形象的体悟。
他是丹麦的王子,所以他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定繁荣的义务;他是慈祥的父亲的儿子,所以他必须肩负为父报仇的责任。
压抑使他踯躅、犹豫、不断地深思、不断地自言,他总是一个人,朋友的背叛,爱人的失去,母亲的改嫁,一切都离他越来越远,他孤独的行走在一条复仇之路上。
这样,他也只能更加抑郁,更加癫狂。
原本的只是为了欺瞒叔叔而装疯,却早已不知不觉陷入了其中,就像面具戴久了,就会忘记面具之下的自己似的。
曾经那个感叹世界是“负载万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覆盖众生的苍穹,是一顶壮丽的帐篷,是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感叹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渐渐的在现实的改变中改变了。
他对世界失去了信心,他眼里的世界,“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只是一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
人类不能使他发生兴趣,女人亦然。
在哈姆雷特的身上,有人看到了不幸之后多思多虑、多愁善感的人,有人看到了生命微弱的光,有人感受到消沉如疾病难以摆脱的痛苦,亦有人看到过于犹豫而使行动迟缓的自己。
哈姆雷特身上集聚了人性的复杂,演绎的人最本真的情绪。
莎士比亚用他最擅长的情感的描绘和心理的刻画来展现哈姆雷特,造就了这个世界著名的悲剧之作。
人文主义是莎士比亚在这部戏剧中极力展示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忧虑的背后,流露着对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渴望。
他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丰富多彩的语言,性格分明的人物,使之不愧于莎士比亚悲剧的第一部。
哈姆雷特优美句子赏析

哈姆雷特优美句子赏析1. 哈姆雷特书的摘抄句子并句子赏析1、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赏析:这是哈姆雷特想到自己的母亲在父亲去世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嫁给叔叔时所产生的感慨。
哈姆雷特的这句感慨其实对女人是不太公平的。
当时十六七世纪的英国其实还处在封建阶级的统治下,一个女人在那样的社会现实下是没有自己的选择和独立思考的。
她们都恪守封建礼教,听从父兄的安排,可以说完全是身不由己。
剧中的乔特鲁德和奥菲利亚两个典型的封建贵族女子形象,都是在男人的阴谋或安排下而失去了自己的思想甚至是生命。
2、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秀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赏析:这句话蕴含着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的肯定,表达了对人的赞美。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遍及欧洲十分强烈。
人在这个时期开始慢慢脱离了神权的束缚,开始发现了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自身。
这是一个巨人层出的时代。
正如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人物不曾作过长途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
”,产生了像但丁、拉伯雷等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像拉斐尔、达?芬奇等杰出的艺术家,像哥白尼、伽利略等伟大的科学家,像培根等卓越的哲学家。
3、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间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赏析作文

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赏析作文
在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谁能与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相媲美呢?这位王子形象可谓是饱经沧桑、性格复杂、思维独特。
他给人的印象就像一颗未完全打磨的宝石,外表粗糙不堪,但内里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老实说,哈姆雷特这个人有些"难伺候"。
一方面,他是个极富思辨能力的知识分子,对生命、宇宙、一切事物都怀有无限的好奇心。
可另一方面,他又是个行动力很差的踌躇满志者,明明对父亲被杀怀有强烈的复仇欲望,却因过于玩味人生而无所作为。
我真希望能亲自认识这位王子大人,说不定能从他那里学到不少人生哲理呢!虽然他的性格很"棘手",但我们很难不被他那种深沉、敏锐、睿智的内在所吸引。
哈姆雷特就像一本厚重的哲学书籍,让人一窥其中就再也无法自拔。
当然啦,他也不是完人,脾气暴躁、情绪化是他的硬伤。
不过,这或许正是他魅力所在——我们都是复杂的人,谁也逃不开那些七情六欲。
哈姆雷特之所以让人难以释怀,就在于他将人性中光明与黑暗的两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哈姆雷特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与众不同的才子诗人,不拘一格、思路独树一帜。
面对现实的种种矛盾和挣扎,他选择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回应。
这或许正是莎翁想要塑造的:一个活生生、血肉横陈的真实人物,
而不是什么无懈可击的英雄。
哈姆雷特 赏析文学

哈姆雷特赏析文学
哎呀,说起《哈姆雷特》,这可真是一部让人又爱又恨的作品啊!我觉得吧,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每次去探索都能发现新的宝贝。
你们知道吗?哈姆雷特这个家伙,那可真是纠结得让人着急!一会儿想着要为父亲报仇,一会儿又犹豫不决,心里好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
可能这就是人性的复杂吧,我们普通人有时候不也这样吗?做个决定都能把自己折磨得死去活来。
比如说,有时候我们想吃巧克力蛋糕,又想着吃了会胖,心里纠结得要命,就像哈姆雷特在纠结要不要动手报仇一样。
我就在想,他是不是太胆小了?还是说报仇这件事太重大了,让他不敢轻易行动?
再看看哈姆雷特身边的那些人,一个个都心怀鬼胎。
他的母亲,改嫁得那么快,难道就没有一点对先王的怀念?也许她有自己的苦衷,可这也太让人难以接受了吧!还有那个他的叔叔,坏得那么彻底,简直就是个大坏蛋!这让哈姆雷特得多难受啊,身边没个真心对他好的人。
不过呢,《哈姆雷特》里面的那些台词,那可真是绝了!就像“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话多经典啊!每次读到都让人忍不住思考人生。
这难道不是文学的魅力吗?它能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思考自己的生活。
我有时候就想,要是我是哈姆雷特,我会怎么做?可能我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报仇,管他后果怎么样!但又一想,也许我也会像他一样犹豫,毕竟这可不是小事儿。
你们说,哈姆雷特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是他自己的性格?还是那个黑暗的社会?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反正啊,《哈姆雷特》这部作品,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恶,看到了命运的无常。
它让我们笑,让我们哭,让我们思考,这也许就是文学的力量吧!你们觉得呢?。
哈姆雷特经典台词赏析(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句子)

哈姆雷特经典台词赏析(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句子)
哈姆·雷特的独白具有多样性,时而诗体,时而散文,诗体意味着庄重与典雅,散文意味着诙谐与粗俗。
1。
生存还是死亡,那是个问题。
2。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
3。
聪明人变成了痴愚,是一条最容易上钩的游鱼;因为他凭恃才高学广,看不见自己的狂妄。
4。
勤劳一天,可得一日安眠;勤奋一生,可永远长眠。
5。
全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所有红尘男女均只是演员罢了,上场下场各有其时。
每个人一生都扮演着许多角色,从出生到死亡。
6。
嫉妒的手足是谎言!
7。
上帝是公平的,掌握命运的人永远站在天平的两端,被命运掌握的人仅仅只明白上帝赐给他命运!
8。
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你可以疑心太阳会移转,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谎话,可是我的爱永没有改变。
《哈姆·雷特》是著名悲剧之一,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在《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爱恨情仇。
同时,哈姆·雷特也是该剧主人公丹麦王子的名字。
戏剧赏析:《哈姆雷特》

戏剧赏析:《哈姆雷特》答案解析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雷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
这场戏戏剧冲突尖锐复杂,情节生动曲折,波澜起伏,有力且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比如克劳狄斯的阴险毒辣,波洛涅斯的吹牛拍马故弄玄虚,奥菲利娅的单纯多情,都塑造得栩栩如生,丰富多彩。
特别是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形象的塑造,是戏剧通过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最为典型的艺术特色之一。
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充分说明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的魅力和复杂性。
哈姆雷特是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形象。
剧作通过描写他与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旁徨、忧伤苦闷及其惨遭失败的悲剧结局,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揭示出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剧本通过对宫廷王室人伦颠倒混乱、生活腐朽不堪的描述,揭示了封建王朝与新兴的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新兴的资产阶级尚处于萌芽状态,推翻封建主义的时机还未成熟。
它真实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现实社会的矛盾,突出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
莎士比亚擅长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
如哈姆雷特那段著名的独白,就展示了他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
莎士比亚语言深沉含蓄,极富于哲理性,对刻画人物独特的个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戏剧中的鬼魂申冤、主人公复仇、行动中的延宕、戏中戏和流血凶杀的结局等,都属复仇悲剧的传统手法,但作品对人物塑造和思想内容的开掘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哈姆雷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在一个“脱了节”的时代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划。
《哈姆雷特》赏析

《哈姆雷特》赏析《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作品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以它深刻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情节以及独特的文学风格而在文学界广受赞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哈姆雷特》进行赏析。
一、人物塑造与心理描写威廉·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刻画了一系列丰满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构成了这部戏剧的核心。
首先,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角色。
他容易陷入思想的深渊,对道德、伦理及生死问题进行反思,这使得他成为一个富有哲理性的人物。
其次,玛丽娅是一个忠诚而爱家的女性形象。
她的悲剧命运揭示了社会制度对女性的压迫。
莎士比亚通过对人物的精心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心理活动,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每个角色的思想和情感。
二、情节发展与主题探索《哈姆雷特》的情节发展紧凑而扣人心弦。
主题探索方面,莎士比亚通过对个人命运、道德伦理、王位传承以及复仇的探讨,深入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弱点。
复仇是这部戏剧的核心主题之一,哈姆雷特以复仇为动力展开行动。
然而,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和疑虑,探索了复仇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并对人性的复杂性进行了剖析。
三、文学风格与艺术手法莎士比亚的文学风格独具匠心,他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对白技巧,使《哈姆雷特》成为一部艺术的杰作。
他的修辞手法包括隐喻、比喻、夸张和对偶等,在描绘角色的情感和思想时有着非常抓人的效果。
此外,莎士比亚熟练地运用了倒叙、对话和独白等艺术手法,将故事呈现给读者,增强了戏剧的张力和魅力。
四、文化价值与影响《哈姆雷特》作为全球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文化价值。
首先,它探讨了普世的人类主题,如爱、复仇和家庭关系等,使读者产生共鸣。
其次,这部戏剧对于英国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哈姆雷特》也对世界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全球范围内演出。
总结:《哈姆雷特》作为威廉·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通过人物塑造、情节发展、文学风格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故事呈现给读者。
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赏析作文

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赏析作文提到,这可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啊!而其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更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
哈姆雷特,这位忧郁的王子,一开始就给人一种深陷困境的感觉。
他原本过着优渥的生活,是个备受尊崇的王子。
可命运这双无情的手,却把他推进了痛苦的深渊。
他的父亲突然离世,母亲又迅速改嫁给他父亲的弟弟克劳狄斯,这一系列的变故让他的世界瞬间崩塌。
咱们来仔细瞧瞧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
他满心的疑惑和痛苦,那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住的。
他不停地思考,不停地追问,想要弄清楚这背后的真相。
他的心思细腻得就像那春天里的微风,轻轻拂过每一片树叶,每一朵花瓣,试图捕捉到哪怕一丝一毫的异常。
比如说,当他听到父亲鬼魂的诉说,得知父亲是被克劳狄斯谋杀时,他没有立刻冲动地去复仇。
他在心里反复琢磨,权衡利弊。
这可不是胆小,而是他的谨慎和深沉。
他害怕这只是一个虚幻的梦,一个误导他的陷阱。
他不停地观察周围的人,试图从他们的言行中找到一些线索,来证实或者推翻他所听到的一切。
再看看他对待奥菲莉亚的感情。
一开始,他对奥菲莉亚那可是满满的爱意,眼神里都透着温柔。
可后来,为了不让奥菲莉亚卷入自己的复仇计划,他故意对她冷漠、疏离,甚至说出一些伤人的话。
他的内心其实痛苦万分,每一次看到奥菲莉亚流泪,他的心都像被针扎一样。
但他又不得不这么做,这种内心的挣扎和无奈,真让人心疼。
还有他在装疯卖傻的那段日子里,那表演简直绝了!他一会儿说些疯言疯语,一会儿又做出一些奇怪的举动。
但其实,这都是他的伪装,是他在暗中观察敌人,寻找复仇的机会。
他的智慧在这一刻展露无遗,他用这种看似疯狂的方式,保护了自己,也迷惑了敌人。
哈姆雷特在复仇的道路上,也充满了矛盾和纠结。
他有机会杀死克劳狄斯,可当他看到克劳狄斯在祈祷时,他又犹豫了。
他担心如果在这个时候杀死克劳狄斯,克劳狄斯的灵魂会升入天堂,而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他想要的是让克劳狄斯受到应有的惩罚,在地狱里受尽折磨。
这种对复仇的执着和对正义的追求,让人对他既敬佩又同情。
伟大的悲剧人物形象赏析

伟大的悲剧人物形象赏析在文学和戏剧作品中,伟大的悲剧人物往往具有深刻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人生经历。
他们的命运往往是悲惨的,但他们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悲剧人物形象赏析:1.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
他聪明、敏感、善良,但又犹豫不决。
在父亲被谋杀后,哈姆雷特为了替父亲复仇,陷入了痛苦的内心挣扎。
他的悲剧在于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最终走向了死亡。
然而,哈姆雷特的精神品质和对真理的追求使他成为了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悲剧人物之一。
2.奥赛罗(莎士比亚《奥赛罗》)奥赛罗是莎士比亚另一部著名悲剧《奥赛罗》中的主人公。
他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但同时也是一个容易受到蒙蔽的人。
在爱情和政治斗争中,奥赛罗被奸人所骗,误杀了自己的妻子,最后自杀身亡。
奥赛罗的悲剧在于他无法抵挡命运的捉弄,但他的勇敢和忠诚仍然让人敬佩。
3.麦克白(莎士比亚《麦克白》)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又一部著名悲剧《麦克白》中的主人公。
他是一个有野心的贵族,但在女巫的诱惑下,走上了谋杀国王的道路。
在权力的腐蚀下,麦克白变得越来越残忍和疯狂,最终走向了毁灭。
麦克白的悲剧在于他的野心和贪婪使他失去了自我,但他的悲剧命运也反映出了人性的脆弱和无常。
4.俄狄浦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
他是一个正直、智慧的英雄,但在命运的安排下,无意中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在得知真相后,俄狄浦斯自剜双眼,自我流放。
俄狄浦斯的悲剧在于他无法逃避命运的捉弄,但他的勇敢和忏悔仍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安提戈涅(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安提戈涅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另一部作品《安提戈涅》中的主人公。
她是国王俄狄浦斯的女儿,她的两个兄弟因争夺王位而自相残杀。
根据国家的法令,死者不得埋葬,但安提戈涅却冒着生命危险为兄弟举行了葬礼。
英美经典文学作品《哈姆雷特》赏析

英美经典文学作品《哈姆雷特》赏析
《哈姆雷特》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戏剧之一,被认为是威廉·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父亲被谋杀和母亲与叔叔结婚的愤怒和复仇的故事。
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它刻画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疑虑的人物,他感到被背叛和愤怒,同时又感到了自责和无助。
他的内心矛盾在整个戏剧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这也是该作品的独特之处。
此外,该作品的语言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莎士比亚运用了复杂的语言和诗歌形式,为该作品增加了许多艺术价值。
其中的著名的独白和对话,如“to be or not to be”和“to thine own self be true”,已被广泛引用和传颂,成为英语文学的经典之一。
《哈姆雷特》不仅是一部戏剧,也是一部深刻的哲学作品。
它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强大的力量。
总之,《哈姆雷特》作为英美经典文学作品之一,它的普遍性和深度让它成为了世界文化的瑰宝,也让我们不断地重新思考人类存在的真谛。
- 1 -。
哈姆雷特经典独白文学赏析_《哈姆雷特》的感悟

哈姆雷特经典独白文学赏析_《哈姆雷特》的感悟《哈姆雷特》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作品,也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该剧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主角,展现了他在面对家族复仇、伦理道德、存在主义等问题时所经历的心理变化和思考。
下面是对《哈姆雷特》的一些感悟和赏析。
《哈姆雷特》通过哈姆雷特与他的父亲之间的对话,反映了对于死亡的思考。
整个剧中贯穿着死亡的主题,而哈姆雷特对死亡的思考更是深入而复杂。
他对死亡的恐惧、对死者的怀念以及对死者的责任感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这一经典的独白凸显了哈姆雷特对生死边缘的思考。
他反思了生命的意义,质疑了生与死的边界,同时也呈现了他内心的纷乱和矛盾。
《哈姆雷特》中的经典独白也涉及到伦理道德的问题。
哈姆雷特深刻地思考了正义与邪恶、忠诚与背叛的辩证关系。
他对其父亲被谋杀一事一直心存疑虑,为此他决定通过装傻来调查真相。
随着剧情的发展,哈姆雷特逐渐走向了复仇之路,同时也面临着对他人生命的伦理考量。
“是应该存在还是消失,这是一个问题。
”哈姆雷特的这段独白暗示了他对自己的选择和行动的犹豫和痛苦。
他为了复仇而付出了许多代价,但他对于杀人的后果以及自己是否真的能够成为正义的化身也存在着疑问。
《哈姆雷特》也涉及到存在主义的问题。
哈姆雷特面对家族的诅咒、权力的暴力、爱情的背叛等世俗的困扰,不禁探索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是做还是不做,这是个问题。
”这是哈姆雷特在独白中的又一个经典问题。
他的思考尽管充满了痛苦和困惑,但也蕴含着对人生的无奈和绝望。
他对生活的痛苦体验和对人性的深思使他产生了对人生意义的怀疑。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以其复杂的心理描写、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表达形式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经典独白不仅展示了哈姆雷特心理变化的过程,也触及了人们对于死亡、伦理道德和存在主义的思考。
这些问题的成书是对人类智慧和人生意义的思考,也使得《哈姆雷特》成为了一部令人深思的文学杰作。
哈姆雷特经典独白文学赏析_《哈姆雷特》的感悟

哈姆雷特经典独白文学赏析_《哈姆雷特》的感悟《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西方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部戏剧描绘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父亲被弟弟谋杀,并阴差阳错地杀死了自己的女友和杀害他父亲的人后,最终在一场血腥的决斗中去世的故事。
在这个戏剧中,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非常精彩,接下来,我们将对其进行赏析。
经典独白1:“要么成为一个好人,要么成为一个坏人,这是个问题”这句独白在戏剧中出现在第三幕第一场,是哈姆雷特对自己下的自白。
在这句话中,哈姆雷特提出了一个伦理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追求善良还是回避邪恶?这个问题不仅是哈姆雷特的质问,也是历史上许多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关注的主题。
哈姆雷特的答案是:“成为一个好人或成为一个坏人,这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
”哈姆雷特的独白点出了这个问题的存在,同时也给了人们以思考的空间。
经典独白2:“这个世界是一个无情的地方”这个独白出自哈姆雷特与游戏玩伴的对话中,第二幕第二场。
这是哈姆雷特在与卡西欧的对话中说的话。
在哈姆雷特的世界观中,这个世界是一个非常无情的地方。
他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公正和苦难,而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
这个独白暴露了哈姆雷特中的一些悲观主义,同时也揭示了一个普遍的哲学问题:人们是否应该相信全能的上帝和存在善和恶的二元论?还是应该接受这样的真相,无论好坏都是由命运掌控?经典独白3:“要么死亡,要么怎么办?”这个独白出现在第三幕第一场的“考验”场面中,这是哈姆雷特寻求复仇的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哈姆雷特说出这句话是在他思考是否要放弃复仇,放下自己的仇恨。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在一场血雨腥风的决斗中死亡还是接受自己的局限,退而求其次,放下仇恨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哈姆雷特最终选择了复仇,但这句独白始终留在人们的心中,同时也提出了某些哲学和伦理问题。
经典独白4:“我需要证明自己”在第二幕第二场中,哈姆雷特对自己说出了这句话。
这是哈姆雷特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特征,即他对自己的内在追求。
莎士比亚戏剧赏析(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赏析你是坟墓以外的一座纪念碑,你仍然活着,只要你的书还在,只要我会读书,会说出赞词。
······你诗人之星,照耀吧!用你的激情申斥,或灵感之流鼓舞,衰落的剧坛;自从你高飞而去,它就像黑夜般哀伤,盼不到白昼,要不是有你这卷著作的光芒。
——本·琼生吟赞莎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代表作品。
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
就人物性格的内在表现来看,《哈姆雷特》是最令人觉得扑朔迷离的,或者说是最富于哲学意味的。
其中如父王为恶叔所弑,王位被篡,母后与凶手乱伦而婚,王储试图复仇而装疯卖傻等情节,均可见于古老的北欧传说,特别是丹麦历史学家所著的《丹麦史》中。
这些尘封已久的原始资料,本来只记载着一些粗略的情节和苍白的姓名,毫无性格于动作可言,但是在莎士比亚的笔下,读者却发现自己生活在一群鲜活的人群中间,几乎和他们休憩相关,祸福与共。
特别不可思议的是,其中出现了一个几百年来令世人叹为观止而有莫测高深的光辉典型。
围绕这个主人公,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例如哈姆雷特是真疯还是假疯?这个性格的典型意义在哪里?这些问题都不是单凭剧情就可以解决的。
要充分认识和正确评析本剧的中心人物,必须全面照顾他的性格和环境相矛盾的复杂性,认识他从“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过来”这句豪言壮语,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绝望的叹息的全部心里背景。
实际上,哈姆雷特的尴尬在于以一个纤弱而又明达的心灵肩负着与其行为能力不相称的重任。
用歌德的说法:“这是一株橡树给我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嫩的花朵的花瓶里。
”哈姆雷特,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为,不可能成为英雄的人,就是那个“花瓶”;那项他承担不起,几乎连渺茫的希望都没有,但又决不可推卸的复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树”。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摘抄赏析(精选8篇)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摘抄赏析(精选8篇)哈姆雷特读书笔记摘抄赏析篇1简要分幕剧情:第一幕:哈姆雷特之父化为鬼魂,哈姆雷特得知父死真相,克劳狄斯迎娶乔特鲁德,哈姆雷特假装疯癫决心复仇。
第二幕:哈姆雷特假借因爱而疯,安排伶人“戏中戏”重现父死场景。
第三幕:“戏中戏”惹恼克劳狄斯,哈姆雷特斥责其母乔特鲁德,误杀波洛涅斯。
第四幕:克劳狄斯送哈姆雷特去英国欲将哈姆雷特处死,奥菲利亚因父死而发疯后溺死,雷欧提斯决定复仇,与国王密谋。
第五幕:哈姆雷特施巧计逃回丹麦,与雷欧提斯比剑,乔特鲁德误服毒酒,欧雷提斯与哈姆雷特被毒剑刺伤,国王被刺,皆死。
戏剧的主角哈姆雷特,丹麦的王子,如剧中所描述,他拥有一颗高贵的心,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是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举世瞩目的中心,但在这场充满人伦的背叛与阴谋的横祸中如同流星陨落般早夭。
但他的死亡并不是“必须的”,他在复仇的过程中曾经有过很多次的犹豫,即使是最后的成功刺杀也是在得知自己命不久矣之时,所以说他的决心是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所作出的。
我在读《哈姆雷特》的时候十七岁,和哈姆雷特处于相仿的年纪,归根究底,哈姆雷特只是一个孩子而已。
在还未正式证实了鬼魂的话语之前,哈姆雷特已经开始思考了“存在”还是“毁灭”的问题,他开始怀疑复仇的意义,默默忍受命运的毒箭和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痛苦到底哪一个更加勇敢?眼前的幸福曾经是真实的,而反抗必然带来的痛苦却是虚无而不可测的。
虽然存在是痛苦的,但是哈姆雷特开始预测自己在毁灭克劳狄斯的同时,是否自己也会一同走向那未知的、不可测的虚无,陷入死亡后依旧痛苦的境地。
“理智使得人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在确认了鬼魂的话语是真实的之后,哈姆雷特依旧犹豫了。
在克劳狄斯忏悔的时候,哈姆雷特正拥有一个极好的机会刺死他,但是哈姆雷特认为手刃一个忏悔的人反而是在送他去天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雷特》约写于1601 年。
取材于12 世纪末丹麦编年史家沙克索·格兰马迪克斯的《丹麦史》中关于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传说, 二者的情节也基本相似,1576 年一位法国作家把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写进了他的作品, 16 世纪末伦敦舞台上曾多次上演过莎土比亚同时代剧作家据此改编的戏剧。
1601 年, 莎士比亚把它重新改编, 把一段中世纪的复仇故事, 改写成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悲剧, 哈姆雷特的形象也成为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首先, 莎士比亚使个人悲剧更鲜明地具有了社会悲剧的色彩。
哈姆雷特不再是特定的哈姆雷特, 而是社会中的千千万万的哈姆雷特。
在《哈姆雷特》剧中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使哈姆雷特由个人的悲哀联想到人民的痛苦、社会的黑暗, 强烈地感受到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 他很想解放丹麦这所“牢狱”,“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把个人的为父复仇同社会的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
而且, 哈姆雷特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 它以独特的方式在行动, 具有鲜明的典型的性格特征, 这是前代同名作品所不具备的。
由此可见,莎士比亚是把主人公的命运同时代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 莎士比亚加强了《哈姆雷特》的悲剧力度。
沙克索的《丹麦史》记载了哈姆雷特的不幸遭遇及他在复仇过程中的曲折经历, 故事的结尾是哈姆雷特烧死了自己的仇人, 报了父仇, 取得了王位。
这个大团圆结局符合“恶有恶报, 善有善报”的喜剧公式, 可以说是一出悲喜剧。
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故事结局则是哈姆雷特在同仇人比剑中以双方共同毁灭而告终, 是地地道道的悲剧, 它产生的悲剧效果以及它的悲剧力度远远超过了《丹麦史》中有关王子复仇的故事和同题材的其他文学作品。
首先, 哈姆雷特实现了从个人到国家的超越。
哈姆雷特把个人的仇恨升华为对国家的忧虑, 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承担起为父报仇, 拯救丹麦的神圣使命。
哈姆雷特在其父被害之前是一个具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青年。
他在当时人文主义思潮的堡垒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时, 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陶冶,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这出戏剧中发现, 哈姆雷特在其言谈举止中处处闪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哈姆雷特的女友奥菲利亚对他的发疯这样感慨:“啊! 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殒落了! 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 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这样无可挽回地殒落了!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具有文艺复兴时期良好的人文素养, 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他能超越个人仇恨, 升华到忧国忧民的高度。
在从思考到行动的发展过程中, 他逐渐认识到, 为父王复仇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 而是关系到整个国家, 整个社会的问题。
开始时, 哈姆雷特对世界、对生活充满了纯洁美好的向往, 他觉得“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然而这种肯定人的作用的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发生了深刻的矛盾。
在接触到父死母嫁的黑暗现实之后, 他怀疑“人”的价值。
就在上述那段肯定“人”的独白后半段, 却说“可是在我看来, 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 人类不能使我发生兴趣”他慢慢地悟出悲剧不是某个家庭或者少数一些人的, 而是属于整个社会的。
他认识到“丹麦是一所监狱”, 乃至全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 里面有许多监房、囚室、地牢; 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认识到“时代整个儿脱节了”, 并最终决定承担起这个“重整乾坤的责任”。
其次, 哈姆雷特在剧中实现了从苦闷的思索到勇敢的行动的超越。
当他获悉父王突然驾崩, 叔叔克劳狄斯突然登基, 他从德国返回丹麦, 又发现母亲匆匆改嫁, 便疑窦顿生, 精神忧郁, 决心弄清此事。
他夜上露台观看鬼魂, 他父亲的亡魂告诉他克劳狄斯谋杀自己的罪行, 并嘱咐他复仇。
从此, 他便处于沉思延宕、忧郁痛苦之中为了进一步弄清真相, 哈姆雷特巧妙地安排了一场“戏中戏”《捕鼠器》, 证实鬼魂的话是真的。
但是他却一再犹豫。
这时奸王阴谋借刀杀人, 派遣哈姆雷特去英国, 让英王除掉王子, 哈姆雷特识破阴谋, 半路逃回。
这成了他实现超越的直接条件, 此时, 他彻底超脱忧郁, 立志报仇, 最终把愤怒的剑刺向克劳狄斯, 从而也真正地由一个思考型的人变成了一个行动型的人。
在英国文艺复兴最繁荣的时期, 莎士比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经历了从形成到发展深化的过程, 后期的代表作《哈姆雷特》无疑集中反映了莎士比亚世界观的成熟与超越。
在早期创作中, 莎士比亚相信人性善良, 相信“爱”的武器可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并把这看成是改变现实邪恶和创造美好世界的巨大力量, 戏剧冲突也往往是由恶人悔改、好人宽恕而得到解决的。
这一时期正当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极盛时期, 这时的英国建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对外战争的胜利和对殖民地的掠夺, 进一步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英国社会呈现出一片繁荣富强的景象。
因此他早期的创作充满愉快乐观的浪漫色彩,以喜剧居多, 即使创作悲剧, 如《罗密欧与朱丽叶》, 也是以主人公之死换来的两家和好为结局。
在中期的悲剧创作中,“他向我们展示的却是人类的自私与丑陋, 人与人之间的残酷与血腥的关系, 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人性堕落, 情绪泛滥的画面”。
写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的《哈姆雷特》就是这样一幅刻画人性有限的代表作, 这一时期英国已从“快乐英国”的“黄金时代”笔直地堕入了“黑铁时代”, 专制政体的进步性已经丧失殆尽, 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 人与人之间只有金钱利害关系, 极端个人主义盛行。
莎士比亚对此有着极深的感触, 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
正因为如此, 哈姆雷特这个具有社会先进思想的理想人物,在腐败的社会现实中悲怆地牺牲了, 成了正义的殉道者。
哈姆雷特》表现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即作者人文主义思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矛盾, 这一矛盾的实质就是人文主义思想本身的危机。
莎士比亚通过对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的精心刻画和描写, 揭示了人性黑暗和丑陋的一面, 对人本性的认识随之加深, 揭开了人文主义与现实冲突的面纱。
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复仇英雄,而是一个具有强烈诗化意识的思想者,哈姆雷特因此在戏剧舞台上一直保持着敏感的诗人特质。
强烈的诗化意识使哈姆雷特对现实世界的感悟具有超越性(即通过诗,使自我对整个世界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 ,也使他的追求不同凡举。
他与叔父的抗争不仅是为了简单的“复仇”,而是旨在重建一个新的理想的世界。
这使他的痛苦和彷徨在无可逃避的命运面前具有了更深刻的悲剧意义。
诗化意识既间接导致了哈姆雷特的悲剧,也使他获得了最终的超越。
首先,哈姆雷特出生高贵,对美与善有着执著的向往。
他用“另一个世界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将现实的世界诗化。
这种诗化使哈姆雷特超越了平庸的现实,具有了一种浪漫脱俗的诗人气质。
诗化不是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而是体验这个世界的方式。
在人文主义者看来,当人赋予这个世界以善和美,就能摆脱冷冰冰的物质,就能摆脱人生的虚无“, 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
他相信父亲的伟大,相信母亲的忠贞,相信奥菲利娅爱情的纯洁,相信吉尔登斯吞和罗森格兰兹友谊的真诚。
这使哈姆雷特的品质高洁和风范出众,使他成为“时流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然而,从剧本来看,真实的情况并不是那样。
丹麦的社会早在奸王篡位之前,便已经是危机四伏“, 穷人的脚趾头已经挨着朝廷贵人的脚后跟了”。
在先王过世不到一年的时间,丹麦国内就民情汹涌,叛乱一触即发。
其次,哈姆雷特具有诗化的个性特征,即通过浪漫化的人生态度来达到哲学意义上的超越。
在这里,“感觉是诗化的绝对中介”。
感觉不是现实的“照相”,而是对现实的主观美化。
这种美化拉大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从而使人产生极端的欢乐和极端的痛苦。
在诗化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比较中,诗化者往往会将现实的丑恶放大,因而,巨大的反差会使人很容易从一个极端滑到另一个极端。
如果把诗化视为一种对于生活的提纯的话,在哈姆雷特身上就表现为一种极端排他性的洁癖。
他相信真和善,不能容忍生活中的一点点虚伪和背叛。
母亲的违背伦常的改嫁和奥菲利娅的离去导致了哈姆雷特对整个女性群体的轻蔑和仇恨。
这种负面的情感造成了哈姆雷特的不宽容和多疑,进而造成了王后和奥菲利娅自毁的悲剧。
在伤害他人的同时,哈姆雷特自己也感受到了深深的伤痛。
诗化意识一方面使哈姆雷特变得苛刻,另一方面使他注重“圆满”的凝神“关照”。
诗化的使命是体验世界而不是改变世界,所以,诗化意识往往导致追求与行动的分离。
正如哈姆雷特过多地思考,反而杀死了行动。
这决定了哈姆雷特在剧中表现出的令世人众说纷纭的犹豫。
最后,诗化意识要求个体实现对现实和自我的超越,也就是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意义。
要达到这一终极目的,一个方向是通过尼采所主张的唯意志论,以个体意志狂放的扩张达到一种生命的醉境,以此超越麻木枯燥的现实世界;另一方向则是以无入大有,通过对意义和个体意志本身的取消,达到一种彻底无他无我的境界,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悟破”,这同样是一种超越。
在经历了以疯狂为伪装的意志的狂欢之后,英国之旅使哈姆雷特的心灵获得了“狂醉”状态之后的宁静。
他归来手执骷髅站在墓地陷入冥思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了自己行动的毫无意义,明白美好与丑恶终究在死亡面前归于虚无。
行动前,哈姆雷特内心充满了仇恨,“要将流血的念头充满脑际”,置复仇于伦理和公义之上。
显然,这种情况下的哈姆雷特已远离“浪漫”而被自己的使命所异化。
而一旦丢弃复仇的“盔甲”,哈姆雷特的心理空间则再现那种诗意的淡泊———对现世恩怨的否弃,使哈姆雷特对自我的生命体验具有了一种彼岸的色彩,以致他的形象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
对比之前哈姆雷特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站在墓地里的王子显然已经得出了他自己的结论。
当哈姆雷特接受了雷欧提斯的挑战时,已经预感到自己的死亡,然而他却说:“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 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不知道会留下些什么,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面对虚无的未来和无力改变的现实,哈姆雷特选择了迎向死亡。
纵观整部作品,可以看到哈姆雷特一直游离于复仇行动之外,每当外力的刺激(戏班的剧情、福丁布拉斯的行军) 唤起他的仇恨时,他自身的天性又会很快并且轻易地使他远离。
构成《哈姆雷特》全剧核心悬念的不是他如何复仇或者复仇结果将如何,其悬念和戏剧张力来自于为何在诸多条件都具备的前提下哈姆雷特仍然不复仇。
换句话说,即该剧不仅不是复仇剧,反而是一部“反复仇剧”。
那么,从哈姆雷特的诗化意识进入人物,剧中哈姆雷特迟迟不去复仇,却沉溺于复仇想象的行动便可以得到充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