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第六章病性辨证.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病性辨证
病性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 导下,对各种症状体征进行辨 识,并对所患病、证性质作出 概括判断的辨证方法。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病性是病理改变的性质,即 病变的本质属性;是导致疾病当 前证候本质性原因,因而有时也 称为“病因” ,即“审症求因”
和病性辨证;但和发病学的原
始因素的“病因” ,概念不同, 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四、湿淫证(外湿证、内湿证)
1、基本特点: 湿为阴邪,最易损伤人之阳气。 脾喜燥而恶湿,湿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脾阳。 湿邪易阻碍气机运行,其性重浊,粘滞不爽,
病多缠绵难愈。 湿性趋下,病多见下部症状。 湿性弥漫,致病范围广泛,且易与它邪合病,
如暑湿,寒湿,风湿等。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2.临床表现: 面色晦暗——湿浊上泛面部; 头重如裹——湿邪在头,清阳被困; 胸闷脘痞、纳呆、恶心呕吐——湿在胸脘; 大便稀溏——湿邪困脾,脾失健运; 小便混浊、妇女带下量多——湿浊下注膀胱、
胞宫; 苔滑腻,脉濡缓——湿证之舌脉; 关节肿痛、沉重,屈伸不利——湿注关节。
6.掌握血虚证、血热证、血瘀证、血寒证的概念、临床 表现及证候分析。
7.掌握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 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8.掌握津液不足证、水肿、痰证、饮证的概念、临床表 现及证候分析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
辨六淫证候是根据病人所 表现的症状、体征对照六淫的 致病特点,通过分析辨别疾病 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六 淫证候。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外感风邪及风毒,新病突起, 符合痒、麻、动、抽等风邪致 病的证候特点。同时应熟悉外 风证与内风证在概念、成因、 证候表现上的异同及外风与寒、 热、火、湿、痰、水、毒等邪 兼并为病的名称,如风寒、风 热等。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在临床上,因机体内部的 病理变化而出现上述症状,与 外界风邪无关,称之为"内风", 将在脏腑辨证中详述,不属本 章范畴。
3.病因:六淫之“风”(包括某些生物 性致病因素,即风毒。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4.临床表现: 汗出恶风、脉浮(太阳中风); 皮肤瘙痒、丘疹(风毒袭表); 口眼歪斜,麻木不仁(风中经络); 肢体抽搐,关节游走作痛(风痹)等
5. 常见证名:风邪袭表证、风客肌肤证、风邪犯 肺证、风水相搏证、风邪中络证、风毒窜络 证等。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六淫辨证的概念 、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熟悉七情辨证、饮食劳伤及外伤证的临床表现。
3.了解六淫、疫疠各证的常见证名以及各证间的关系。
4.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病因分析。
5.掌握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 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二、寒淫证 (外寒证)
1、基本特点:
(1)寒为阴邪,凝闭收引,清冷下 趋。
(2)显症拘紧,沉静,清稀,暗淡
(3)传变比较单纯,易动水饮,易 伤阳气,多在气分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2.寒淫证实寒之伤寒、中寒、虚寒的鉴别:
(1)概念不同
❖ 伤寒证——指寒邪外袭肌表,阻遏卫阳所表 现的实寒证。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三、暑淫证 (暑证)
1、基本特点:
暑为阳邪、其性火热,最易耗气伤津。心 主火,暑邪亦属火,极易内传,伤及心营。 暑必夹湿,常与湿邪相合为病。
2.临床表现:
❖ 暑热耗气伤津:恶热,汗出,口渴、疲乏、 尿黄、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 暑闭气机:胸闷腹痛,呕恶,无汗;
❖ 暑闭心神:神昏、惊厥。
中医诊断学
(3)证候表现不同
伤寒证——新起恶寒、头身疼痛、肢厥、 无汗、苔白脉浮紧。
中寒证——脘腹冷痛、泄泻…… 等。 虚寒证——畏寒喜暖,四肢不温……等
(4)病机不同
伤寒证者,卫阳被郁,肌肤失温; 中寒证者,阳气受损,气机被遏; 虚寒证者,阳虚失温所致。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寒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证候, 只有分清其类型以及各类之异同, 才能把握其不同的治法,再者, 应注意分清中寒与虚寒,因其性 质相同,然而其程度不同,前者 急而后者缓,前者宜“寒者热 之”,后者则“阴病治阳”。尤 其是阳虚之结果即是亡阳证。
❖ 中寒证——指寒邪直中脏腑、气血,损伤阳 气,阻遏气机所表现的里实寒证。
❖ 虚寒证(内)——指机体阳气不足,温煦无 力所表现的里虚寒证。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2)病因、病位不同
伤寒证 淋雨露宿 肌表、太阳 严寒
中寒证 饮食生冷 肺胃肝心胞宫
虚寒证 体内阳气不足或机能减退 心脾肾胞 宫
2020/10/1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一、风淫证
1、基本特点
(1)风为阳邪、轻扬升散、善行数 变,而为百病(外感病)之长
(2)显症来去迅速、游连不定、动 摇多变,而以外扰上达为主
(3)传变多易卒感即发,内外相引, 错杂相兼。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2.概念:感受外界风邪(及风毒)所出 现的符合 “风”性特征的证候。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湿邪所致的病证较多,且 病情复杂,部位广泛,缠绵 难愈。其重要病机是气机被 遏,阳气受损,其主要治法 是利其小便,所谓“治湿不 利小便,非其治也”。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五、燥淫证 (外燥证)
1、基本特点:
燥邪为秋令之气,发病多在秋季, 肺与秋令相应,且喜润恶燥,故燥 邪每多伤肺。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二者有区别是:
病因学所说的病因(六淫、七情、饮食、 劳倦、外伤),重在论述原始致病因素 (发病条件)的致病作用。
辨证学所确定的病因(内风、气滞), 主要是对当前病变本质所作的结论。
如感受寒邪常见寒证,但亦可出现热证 的结果。也就是说,原始病因可出现不同 的结果。
病因学所说的病因与辨证学所说的病因之 间的关系。此为本节学习的难点。
燥甚则干,临床多以津枯液少为 特征。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2.临床表现: 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
喉痒,鼻塞,舌白而干,脉象浮;
病性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 导下,对各种症状体征进行辨 识,并对所患病、证性质作出 概括判断的辨证方法。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病性是病理改变的性质,即 病变的本质属性;是导致疾病当 前证候本质性原因,因而有时也 称为“病因” ,即“审症求因”
和病性辨证;但和发病学的原
始因素的“病因” ,概念不同, 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四、湿淫证(外湿证、内湿证)
1、基本特点: 湿为阴邪,最易损伤人之阳气。 脾喜燥而恶湿,湿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脾阳。 湿邪易阻碍气机运行,其性重浊,粘滞不爽,
病多缠绵难愈。 湿性趋下,病多见下部症状。 湿性弥漫,致病范围广泛,且易与它邪合病,
如暑湿,寒湿,风湿等。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2.临床表现: 面色晦暗——湿浊上泛面部; 头重如裹——湿邪在头,清阳被困; 胸闷脘痞、纳呆、恶心呕吐——湿在胸脘; 大便稀溏——湿邪困脾,脾失健运; 小便混浊、妇女带下量多——湿浊下注膀胱、
胞宫; 苔滑腻,脉濡缓——湿证之舌脉; 关节肿痛、沉重,屈伸不利——湿注关节。
6.掌握血虚证、血热证、血瘀证、血寒证的概念、临床 表现及证候分析。
7.掌握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 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8.掌握津液不足证、水肿、痰证、饮证的概念、临床表 现及证候分析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
辨六淫证候是根据病人所 表现的症状、体征对照六淫的 致病特点,通过分析辨别疾病 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六 淫证候。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外感风邪及风毒,新病突起, 符合痒、麻、动、抽等风邪致 病的证候特点。同时应熟悉外 风证与内风证在概念、成因、 证候表现上的异同及外风与寒、 热、火、湿、痰、水、毒等邪 兼并为病的名称,如风寒、风 热等。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在临床上,因机体内部的 病理变化而出现上述症状,与 外界风邪无关,称之为"内风", 将在脏腑辨证中详述,不属本 章范畴。
3.病因:六淫之“风”(包括某些生物 性致病因素,即风毒。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4.临床表现: 汗出恶风、脉浮(太阳中风); 皮肤瘙痒、丘疹(风毒袭表); 口眼歪斜,麻木不仁(风中经络); 肢体抽搐,关节游走作痛(风痹)等
5. 常见证名:风邪袭表证、风客肌肤证、风邪犯 肺证、风水相搏证、风邪中络证、风毒窜络 证等。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六淫辨证的概念 、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熟悉七情辨证、饮食劳伤及外伤证的临床表现。
3.了解六淫、疫疠各证的常见证名以及各证间的关系。
4.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病因分析。
5.掌握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 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二、寒淫证 (外寒证)
1、基本特点:
(1)寒为阴邪,凝闭收引,清冷下 趋。
(2)显症拘紧,沉静,清稀,暗淡
(3)传变比较单纯,易动水饮,易 伤阳气,多在气分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2.寒淫证实寒之伤寒、中寒、虚寒的鉴别:
(1)概念不同
❖ 伤寒证——指寒邪外袭肌表,阻遏卫阳所表 现的实寒证。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三、暑淫证 (暑证)
1、基本特点:
暑为阳邪、其性火热,最易耗气伤津。心 主火,暑邪亦属火,极易内传,伤及心营。 暑必夹湿,常与湿邪相合为病。
2.临床表现:
❖ 暑热耗气伤津:恶热,汗出,口渴、疲乏、 尿黄、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 暑闭气机:胸闷腹痛,呕恶,无汗;
❖ 暑闭心神:神昏、惊厥。
中医诊断学
(3)证候表现不同
伤寒证——新起恶寒、头身疼痛、肢厥、 无汗、苔白脉浮紧。
中寒证——脘腹冷痛、泄泻…… 等。 虚寒证——畏寒喜暖,四肢不温……等
(4)病机不同
伤寒证者,卫阳被郁,肌肤失温; 中寒证者,阳气受损,气机被遏; 虚寒证者,阳虚失温所致。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寒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证候, 只有分清其类型以及各类之异同, 才能把握其不同的治法,再者, 应注意分清中寒与虚寒,因其性 质相同,然而其程度不同,前者 急而后者缓,前者宜“寒者热 之”,后者则“阴病治阳”。尤 其是阳虚之结果即是亡阳证。
❖ 中寒证——指寒邪直中脏腑、气血,损伤阳 气,阻遏气机所表现的里实寒证。
❖ 虚寒证(内)——指机体阳气不足,温煦无 力所表现的里虚寒证。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2)病因、病位不同
伤寒证 淋雨露宿 肌表、太阳 严寒
中寒证 饮食生冷 肺胃肝心胞宫
虚寒证 体内阳气不足或机能减退 心脾肾胞 宫
2020/10/1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一、风淫证
1、基本特点
(1)风为阳邪、轻扬升散、善行数 变,而为百病(外感病)之长
(2)显症来去迅速、游连不定、动 摇多变,而以外扰上达为主
(3)传变多易卒感即发,内外相引, 错杂相兼。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2.概念:感受外界风邪(及风毒)所出 现的符合 “风”性特征的证候。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湿邪所致的病证较多,且 病情复杂,部位广泛,缠绵 难愈。其重要病机是气机被 遏,阳气受损,其主要治法 是利其小便,所谓“治湿不 利小便,非其治也”。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五、燥淫证 (外燥证)
1、基本特点:
燥邪为秋令之气,发病多在秋季, 肺与秋令相应,且喜润恶燥,故燥 邪每多伤肺。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二者有区别是:
病因学所说的病因(六淫、七情、饮食、 劳倦、外伤),重在论述原始致病因素 (发病条件)的致病作用。
辨证学所确定的病因(内风、气滞), 主要是对当前病变本质所作的结论。
如感受寒邪常见寒证,但亦可出现热证 的结果。也就是说,原始病因可出现不同 的结果。
病因学所说的病因与辨证学所说的病因之 间的关系。此为本节学习的难点。
燥甚则干,临床多以津枯液少为 特征。
2020/10/1
中医诊断学
2.临床表现: 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
喉痒,鼻塞,舌白而干,脉象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