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ppt课件
散
效
应
主导产业能够诱发新的经济活动或派生
新的产业部门,甚至为下一个重要的主
导产业建立起新的平台。
ppt课件.
12
罗斯托根据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将 经济成长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
1.传统社会 2.为“起飞”创造前提 3.起飞阶段 4.成熟挺进阶段 5.高额大众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ppt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件.
3
• 二、斯密顺序
• 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中,斯密从资本要素投向的角度,对产业 结构变革的历史顺序做出了精辟论述: “按照事物的自然趋势,进步社会的资本, 首先大部分投在农业上,其次投在工业上, 最后投在国际贸易上”。斯密认为,随着 社会的进步,资本投入将向农业——工 业——贸易业的顺序变更,是一个自然规 律。
ppt课件.
2
• 配第定律:
• 产业不同,其收入也不同, 这种产业间的相对“收入差” 推动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 高收入产业转移,劳动力就 业层次的提高,使人均国民 收入增加,进而使农业份额 下降。这种关于产业的相对 “收入差”推动劳动力就业 结构变化的论断,在经济学 说史上被称为“配第定律”。
ppt课件.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ppt课件.
1
产业结构理论
• 一、配第定律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 早在17世纪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民 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其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 他在著名的《政治算术》一书中描述了不 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异,并将这种差异与 劳动力就业结构联系起来。
ppt课件.
14
钱纳里将制造业的发展分为三个发展时期,按 不同时期分为三个不同类型的产业
产业结构演变ppt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Βιβλιοθήκη 03 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更加紧密,形成产业链上下游 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产业融合与跨界发展
信息技术与各产业加 速融合,推动产业转 型升级。
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 不断涌现,为产业发 展注入新的活力。
跨界融合成为新的发 展趋势,不同产业之 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05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 与现状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
总结词
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工业化程 度较低。
详细描述
农业在国家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工 业化进程尚未开始或刚刚起步。农业 为国民经济提供基础产品,但经济附 加值较低。
工业主导型
总结词
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重工业占据较大比重。
详细描述
工业成为国家经济的主导力量,重工业占据较大比重,轻工业和农业逐渐从属于重工业的发展。工业为国家经济 增长提供动力,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逐渐显现。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总结词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升 级,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详细描述
加强科技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核心 技术,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 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
产业结构演变表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 升级,即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 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 转变。
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性
产业结构演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能够推动经济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改善人民 生活水平。
产业结构演变也是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的关键,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具 有重要意义。
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第二节 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平稳渐进式 倾斜突进式
产业布局模式
增长极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 网络开发模式
产业布局演变及其运行机制
均质布局——点状布局——点轴布局—— 网络布局 极化作用与扩散作用 涓滴效应 核心——边缘理论 圈层结构理论
扩散模式
就近扩散 等级扩散——行政体系 跳跃式扩散 随机扩散
经济发展阶段论
措施
建立规范的中央与地方协商制度; 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经济贡献大, 财政贡献大;中央财政援助落后地区;由 输血为造血; 全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西部地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援助老少边穷地区; 利用差距,跨越发展。(加森克劳:相对 后进性假说)
优化产业结构问题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机制有两个,一个是 市场机制;一个是政府干预,同时作用, 彼此促进。
肯尼迪(美耶鲁大学)《大国兴衰》,1992年出版
中国有两大致命问题:人口太多;地区差 距太大。 要管理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协调各 种集团的关系,取得社会进步而又不产生 动乱,其困难是很大的,对于哪怕是最灵 活、最明智的领导人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地区差距过分悬殊带来的问题
发达地区:负担越来越重;抱怨欠发达地 区低效率;认为中央打压。 欠发达地区:地域差异无奈;政策倾斜造 成落后;中央政府嫌弃。 结果:经济问题;政治问题
地区间的不平衡
东西不平衡; 南北不平衡。 世界地区差异系数最高的四个国家:中国、巴西、尼日利 亚、 埃及(1994年联合国列出)。 中国地区差距系数(53.6%)大于南斯拉夫和印度,比发 达国家历史上出现的最大值要大(美国1932年最大41%, 意大利1952年38.4%,挪威1939年42.4%) 差距原因:地域差异说;政策倾斜说;体质因素说;市场 调节失效。 程安东:投资重点向东部倾斜,导致中西部经济的滞后; 开放政策、利用外资向东部倾斜,导致中西部经济开放的 滞后;改革试点城市向东部倾斜,导致中西部商品经济的 滞后。 当代中国三大差距: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
第二篇 产业结构
(三)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 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在第一产业内部,产业结构从技术水平低下的粗放型农业向技术要求 较高的集约型农业,再向生物、环境、生化、生态等技术含量较高的 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种植型农业向畜牧型农业、野外型农业向 工厂型农业发展。 在第二产业内部,产业结构的演进朝着轻纺工业——基础型重化工 业——加工型重化工业方向发展。从资源结构变动看,产业结构沿着 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方向演进。 从市场导向角度看,产业结构朝着封闭型——进口替代型——出口导 向型——市场全球化方向演进。 在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结构沿着传统型服务业——多元化服务业—— 现代型服务业——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的方向发展。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及规律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是对应的,这 种对应关系主要表现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 段,产业结构会作出相应调整。从发达国 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来看,这种变化表现 出一定的规律性,具体有以下几种:
(一)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
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五个阶段: 前工业化时期: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 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有一定发展,第三产 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 业地位微乎其微。 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缩小,其地位不 断下降;第二产业有较大发展,工业重心从轻工业主导型逐渐转向基 基 础工业主导型,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也有一定发展,但在 础工业主导型 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还比较小。 工业化中期:工业中心由基础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 高加工度工业转变,第二产业仍 高加工度工业 第二产业仍 居第一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 居第一位 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继续快速发展,其中 信息产业增长加快,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在按此三次产业中的地位占有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在按此三次产业中的地位占有 支配地位。 支配地位 后工业化时期:产业知识化成为主要特征,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地位 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地位。 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地位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题型: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共15分)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20分)三、不定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0分)四、简答题 (共30分,6个)五、论述题(共15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学科体系(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三)部门经济地理(四)企业地理学企业地理学整合了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产业关联。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国内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和《禹贡》。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货殖列传》。
东汉时期出现的《汉书.地理志》。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在1882年,德国的地理学家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议》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
这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侧重于区域内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侧重于区域之间的联系第二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演变规律第一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主要是指各类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相互联系。
一、产业分类(一)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是近代西方国家对产业结构的一种分类方法。
按这种分类方法,第一(次)产业的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第二(次)产业的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采掘业产品),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而取得的;第三(次)产业在本质上乃是服务性产业,即第一、第二(次)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
三次产业分类法被广泛接受的原因:第一,它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具体表现在:①此种分类方法同人类的生活需要、社会分工和经济活动的发展阶段相适应;②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演进的一种趋势。
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In order to succeed industries must have som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one or more of these factors. Moreover, demand must exist for the product.
– Overexploitation of renewable resources does causes depletion
– Example of the 1990s worldwide crisis in oceanic fishing industry as result of overfishing
日本工业之所以分布在沿海地区主要因为其原料、 燃料匮乏,国内市场有限,因此对外依赖性比 较强,而日本岛国的特点使其海上交通运输非 常便利,交通运输成为其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 因素。
28
网络开发理论模式
网络是结点与轴线的结合体,结点(极核)是网络的 心脏,轴线则是结点与结点、结点与域面、域面与域 面之间联系的纽带和通道。主要通过人流、商品流、 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形成各种流通网络,其中对 产业布局影响最大的是交通运输网络。
40.6
40.4
39.9
资料来源: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中 译本,1985年,第111页。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内容: 实证:
GDP和就业人口比重变化
13
经济增长与发展
过去西方经济学家常将增长(growth)和发展 (development)这两概念混用,现在多数经济 学家在著作中,已将这两者作了严格区分。
第二章 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演变规律
5我国三次产业分类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 第三 • 产业
需求角度(产品竞争性和替代性) 需求角度(产品竞争性和替代性) 供给角度(类似生产技术、流程和工艺) 供给角度(类似生产技术、流程和工艺)
产业与企业、国民经济关系: 产业与企业、国民经济关系:中观经济
(二)产业及其属性
一般情况下,产业、部门与行业通用 如纺织部门、 一般情况下,产业、部门与行业通用,如纺织部门、纺 通用, 织行业和纺织产业
四
全球化、电子化、 全球化、电子化、 网络化、 网络化、高科技化
克服空间 第四次 地球村” “地球村”产业
信息产业
5我国三次产业分类
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国情=中国三次产业分类 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国情= ( 1) 时间 : 85年。 适应 GDP统计需要, 国家统计局提 时间:85年 适应GDP统计需要 统计需要, 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 出《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
第二产业
B
C
制造业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农副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纺织服装、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皮革、毛皮、羽毛(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木、 家具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石油加工、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学——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演变规律第一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对象一、概念的界定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它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本身,是研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自然地域综合体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体系中逐步成熟的独立分支,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是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二、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1、两分法: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2、三分法: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关于属性的问题●经济地理学的科学属性是指经济地理学在全部人类科学体系中的基本定位和性质。
●对经济地理学的科学属性:1、自然科学2、社会科学3、边缘科学二、明确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1、有利于经济地理学的健康发展;2、有利于发展地理学的科学体系,价钱与其他地理学分支科学的密切联系;3、有利于借鉴其他国家在产业布局方面的有用经验;4、有利于经济地理工作者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加强基础训练,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三、关于经济地理学特性的问题(一)地域性地域性又称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根本特性,也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无论是自然地理学或是经济地理学,它所研究的自然现象或经济现象都必然与一定的地表空间相结合,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这就是地域性。
(二)综合性1、经济地理学的边缘科学性质要求对自然、技术、经济诸条件进行综合。
2、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要求对特定地域内的诸条件进行综合,也要求对地域之间的差异与分工进行综合。
3、经济地理学具有历史性与发展性,要求对产业布局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综合。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及其任务一、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一)通论经济地理学又称系统经济地理学或普通经济地理学,包括:1、经济地理学理论2、工商地理学3、农业地理学4、交通运输地理学5、商业地理学6、城市地理学7、旅游地理学8、经济区划与区域规划学(二)专论经济地理学又叫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以特定的地域单位——大洲、大洋、国家或国家内的特定地区为对象,进行系统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如:1、亚洲经济地理2、太平洋经济地理3、东亚经济地理4、中国经济地理5、华北区经济地理6、松花江流域经济地理7、京津冀经济地理等。
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4.5
第一产业相对国民收入
4
第二产业相对国民收入
3.5
第三产业相对国民收入
3
2.5
2
1.5
1
0.5
0
1952 1962 1970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第一产业相对国民收入小于1,第二、第三产业相对国民收入大于1。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3.对配第—克拉克定理的解释(结构变动的诱因) 第二产业:由于工业品的高收入弹性,导致第二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
比重上升和就业的增加。当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工业部门的扩 张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但随着工业技术的快速进步及工业部门资 本有机构成(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数量的比例关系)不断提高,工业部门劳动力吸纳量会趋于减少, 当这两个方面达到均衡时,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就会趋于稳定。 第三产业: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服务”这种商品的需求越来 越大,出现消费需求的“超物质化”,引致第三产业占国民收入的 比重上升。同时很多第三产业进入障碍较少、所需的资本规模不大、 具有劳动密集特性,劳动力逐步向第三次产业转移,劳动力就业比 重上升。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 级演进,产业间的联系不断由简单向复杂转化, 这两个方面的不断变化推动产业结构的持续变迁。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 分工的深化和市场深度及广度的扩展,产业结构 的演进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夫曼比例为2.5(±1),工业化有了相当发展的阶段; 第三阶段,霍夫曼比例为1,表明资本资料工业
产业结构
Ⅰ
31.2
Ⅱ
47.4
Ⅲ
21.4
Ⅰ
69.8
Ⅱ
17.6
Ⅲ
12.6
1981
1983 1985 1987
31.8
33.0 28.4 26.8
46.4
44.6 43.1 43.9
21.8
22.4 28.5 29.3
9
社会结构理论 魁奈根据人们对纯产品的关系和所在生产部门,把国民划分 为三个阶级,即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和不生产阶级。 生产 阶级是从事农业生产的阶级,包括租地农场和农业工人。土地所 有者阶级是占有纯产品的阶级,包括地主及其从属人员、国王、 贵族和僧侣,以及所有由国家付给薪俸的官吏。不生产阶级是既 不生产纯产品,也不占有纯产品的阶级,由从事农业以外的其他 工作和别种劳动的人组成。魁奈的贡献在于把阶级划分同生产联 系了起来,试图从社会经济关系中引申出人们之间的阶级关系。
质的角度: 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的不断发 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 部门中其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 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
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 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 的量的比例关系。 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 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3
§9-1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历史背景 1、经济分析深入到产业结构层次导致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微观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理论 看不见的手 政府调节 1929世界性大危机 财政赤字 通货膨胀
2-3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恩格尔定律与恩格尔系数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
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 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 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 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 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 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 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 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区域梯度转移战略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的 优劣,而产业结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 门。特别是主导产业部门所处的阶段。如果 区域主导专业部门是由处在创新阶段的兴旺 部门所组成,则列入高梯度区;反之,由处 在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 成,则属于低梯度区。
区域开发的理论模式 梯度开发理论模式与反梯度开发理论
优区位开发理论模式
由于各地区生产力发展千差万别,发达
地区有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有优区 位,因此,国土资源的开发、生产力的 布局重点,应有选择的确定最优区位, 作为生产力布局的重点。优区位地区包 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城镇集 中的地区、交通便利和位置优越的地区、 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人口众多的地区 等。
厉以宁基尼系数
经济学用基尼系数来表述贫富差距的悬殊情况,
据国内外的有关统计表明,中国目前的基尼系 数已经接近或超过国际警戒线。 厉以宁说:“按中国现阶段城乡二元经济的情 况来分析,可以先算出两个基尼系数:一个是 城市的基尼系数,另一个是农村的基尼系数。 然后再用加权平均方法算出一个基尼基数。据 测算,我国城市和农村两个基尼系数在0.32- 0.35之间,加权平均之后,也大致在这个水平 上”。这也就是说,按照他的算法,中国的收 入差距还没有达到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
经济地理学课堂笔记--李小建版
经济地理学课堂笔记--李小建版第一章绪论预备知识: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其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
地理学可划分为通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应用地理学。
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地理学:通论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含部门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学(含人文地理学概论、部门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含区域自然地理、区域人文地理)应用地理学(地图、遥感、 GIS、地理规划学、地理管理学)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一)欧美学者观点多数欧美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1、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问题;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如工农业)、交换(商业)、消费(服务业、旅游)等各相关部分;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尺度,从小区域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理论
• 一、配第定律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 早在17世纪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民 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其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 他在著名的《政治算术》一书中描述了不 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异,并将这种差异与 劳动力就业结构联系起来。
罗斯托根据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将 经济成长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 1.传统社会 2.为“起飞”创造前提 3.起飞阶段 4.成熟挺进阶段 5.高额大众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六、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
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 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 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在不同经济发展阶 段的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特点的理论总结被称为钱纳里工业 化理论。
• 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中,斯密从资本要素投向的角度,对产业 结构变革的历史顺序做出了精辟论述: “按照事物的自然趋势,进步社会的资本, 首先大部分投在农业上,其次投在工业上, 最后投在国际贸易上”。斯密认为,随着 社会的进步,资本投入将向农业——工 业——贸易业的顺序变更,是一个自然规 律。
揭示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 整个国民收入
• 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工业化阶段
区域内第二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 整个国民收入
=
区域内第一产业劳动力 全部劳动力
>
区域内第二产业劳动力 全部劳动力
两者均在上升,在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 时期,两个比重都不同程度下降。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 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 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 产业转移。总的结构趋势是,劳动力在第一 次产业的分布减少,在第二、第三次产业的 分布增加。克拉克的这一结论在经济学说史 上被誉为“克拉克定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产业结构的概念,理解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理解和掌握产业布局主要模式(结点、轴线、网络),掌握产业 布局演变及其运行机制 理解区域开发概念,理解并掌握区域开发主要内容 理解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概念,掌握主导 产业基本特性及选择主导产业方法
本章教学要点
一般不以赢利为目标,因此,国家不宜提教育产业或产业化政策 但对于私人教育机构,如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可具企业化性质
(三)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
Βιβλιοθήκη 1.产业结构国民经济看作一系统,产业即构成要素,产业部门之间比例关系 及相互作用方式即结构性—产业结构定义 产业部门之间比例关系及相互作用是通过资源配置或者投入要素 的配置状况实现的。因此,产业结构指
《經濟地理學》
《Economic Geography》
第二章 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本章教学要点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是全课程的核心内容,明确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两大重要内
容—产业布局(地域结构)研究和产业结构(部门结构)研究
理解并掌握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
规律
本章教学要点
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 存和相互制约的联系
指在生产中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L,K,N)
劳动(L) 自然资源(土地) (N) 资本(人类创造用于生产中所有物品) (K)
传统 要素
新要 素
技术 知识 信息
(三)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
2.产业布局
与产业结构是同一事物两不能截然分开的侧面 产业布局是产业结构(部门结构)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商业从农业、手工业中分离出来
奴隶社会
趋势:分工越深入,产业部门越多越复杂。内涵也愈丰
(二)产业及其属性
产业是居于微观经济细胞(企业)和宏观经济整体(国民
经济)之间一个“集合概念”
既是同类属性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又是按某一标准对 国民经济进行划分一部分 【注意】这里“同类属性”理解:
重点与难点
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区域经济开发中公平与效益的关系
主导产业涵义与特性
第一章 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演变规律
导言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第二节 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第三节 区域开发
作业题
一、复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四种提法:
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是本学科基础与核心,贯穿全学科主线
生活 需要
基本生存 需要 更高层次 物质需要
出现 产业
第一次 产业 第二次 产业
举例
农、牧、 渔、林 工业
原始社 农业 会末 社会 近代 产业革 工业 命 社会 现代 20世纪 工业 初 社会 20世纪 信息 后期 社会
二
三
更高层次 精神需要
第三次 产业
交运、金保、 旅娱、商贸、 文卫、信通
四
全球化、电子化、 网络化、高科技化
克服空间 第四次 “地球村”产业
信息产业
5我国三次产业分类
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国情=中国三次产业分类 ( 1)时间: 85年。适应 GDP统计需要,国家统计局提 出《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
• (2)时间:02年,适应产业变化,便于国际比较,修订《国民 经济行业分类》(GB/T4 754—2002),制定新《三次产业划分 规定》
5我国三次产业分类
第一
产业
第二
• • • •
种植业 林业 牧业 渔业
产业
• 工业 • 建筑业
采掘业 制造业 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第三 • 产业
• 流通部门 • 服务部门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 质服务的部门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部门
(地域结构)
第一章 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演变规律
导言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第二节 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第三节 区域开发
作业题
三次产业的生产活动性质与产品特征
阶 段
一
起始 时间
经济 社会
生产活动性质 与产品特征
依赖自然界,自给 自足小农经济,农 业为主体
社会化大生产,分 工与交换,加工制 造业为主体 非物质生产,提供 服务,服务业兴起
【注意】农业产业化和教育产业化的提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
现在提农业产业化,将农业与市场经济结合成为一个 谋利性的产业部门
教育呢?
【讨论】教育是否可以产业化?
A.教育应该产业化
B.教育不应产业化
我们所谈 教育 是 公共教育, 属于国家公共部门或者公益性行
业,传统称教育部门,教育事业
5我国三次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 第三 • 产业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 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 售贸易、餐饮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 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 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 部门 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 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部门 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 警察等
(一)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社会分工现象,随着分工而产生,分工发展而发展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群居,共同劳动,采集狩猎,无分工, 无产业
新石器,采和猎活动→原始农业,分工与产业雏形
社会分工 时间
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 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 社会初期
分工内容
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恩格斯 社会分 工观点
二、产业相关概念
举例现实经济生活中,有哪些产业? 产业是如何产生的? 产业与企业、国民经济有什么关系? 产业、部门与行业可以通用吗?其本质属性是什么? 农业已经是国民经济基础部门,为何现在要提农业产业 化?农业可以产业化,教育呢?
也许听过三次产业,你听过第四次产业和七次产业吗? 赌博是不是产业?贩卖毒品呢?
需求角度(产品竞争性和替代性) 供给角度(类似生产技术、流程和工艺)
产业与企业、国民经济关系:中观经济
(二)产业及其属性
一般情况下,产业、部门与行业通用,如纺织部门、纺
织行业和纺织产业
但产业是一个纯经济概念,行业与部门不一定
“谋利”是其本质属性
【注意】农业产业化和教育产业化的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