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南宋诗歌一道风景线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南宋诗歌的一道风景线

在中国诗歌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南宋那样,如此大规模深入持久地表达了爱国[1]情怀,这体现在爱国意识和爱国行为两个方面。

一、爱国意识

意识是愿望、情感和认识的统一,反映在国家伦理上就是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国难当头时具有为国献身的愿望、志向或理想。靖康之变后,南宋朝野上下分成主战主和两派,一部分具有民族自尊心的诗人渴望恢复失地,为国家和民族洗雪耻辱。他们通过诗歌抒发山河破碎之痛,表达报国之志与报国无门的悲愤,充分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意识。

1、家国之痛

痛苦,是因为在乎;在乎,是因为爱之深。当所爱的对象遭到毁灭性打击而自己又不能保护时,除了屈辱就是无法遏制的深深痛苦了。这痛苦反映了主体没有尽到责任,但同时也说明他背负着沉重的责任意识,因为否则他就根本不用这么痛苦了。因此,诗人的家国之痛是爱国意识的本真流露。

这种痛苦和对故土的眷恋特别体现在“望”的意象中。“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2]陆游这几句诗设想了处于金人统治之下的中原人民盼望恢复的殷殷之情,是遗民之望其实也是诗人自己之望。

持觞望江山,路永悲身哀。(陈与义:《同左通老用陶潜<还旧居>韵》)

面前不着淮山碍,望到中原天尽头。(刘仙伦:《题张仲隆快目楼壁》)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盈得鬓毛霜。(刘黻:《题江湖伟观》)

世乱音书到何日?关河一望不胜悲!(严羽:《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3]

“望”是关切的表示,当诗人关注被蹂躏的山河大地时,他们必然深切地盼望着收复失地,必然会想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大多数诗人毕竟地位卑下,除了通过“望”来表达这种爱国情感之外,还能做什么呢?而“望”的结果往往只能是“独立苍茫外,吾生何处家! ”[4]这是何等的沉痛!

诗人越是沉痛和眷念,说明他对祖国爱得越深沉,而且,这些悲痛的文字还会加强自身的爱国意识,同时它们的传播又会引起他人的共鸣,从而使这种意识放大。

2、报国之志与报国无门之愤

有些诗人也有山河破碎的痛苦,但又超出了这种痛苦,那就是报国无门的痛苦,这反映在诗歌中就成为一种悲愤的呐喊。陆游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例如他在《金错刀行》写道: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5]

悲愤是因为他满怀报国之志。在《月下醉题》中他直抒自己有李广、要离之志:“生拟入山随

李广,死当穿冢近要离。”[6]他时时希望像鲁仲连那样创下一箭下百城的丰功伟业:“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他年下百城。”[7]诗人时刻都想着剿灭胡虏,连床头的宝剑都铿锵有声,“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8]为此他甚至可以“一身报国有万死”,而且终生不渝:“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9]

陆游到死都抱守着“还我河山”的志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0]爱国竟至死不瞑目,这种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文学史上堪称空前绝后。

然而就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志士,偏偏报国无门,虚耗青春,“双鬓向人无再青”。[11]这是怎样的悲愤!难怪他“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12]

陆游的悲愤可以用一个“恨”字最集中深沉地表示出来: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

离骚末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哀郢二首》)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归次汉中境上》)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赏小园牡丹有感》)[13]

这种悲愤的感情一直在他心灵中激荡,甚至到了夜不能寐的地步。“丈夫无成忽老大,箭羽凋零剑锋涩。徘徊欲睡还复行,三更犹凭阑干立。” [14]然而这仍难平他心头的焦灼,以至于幻想着战胜胡人的情景,“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15] 这还不够,他连梦中都在跟胡人作战,真是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16]其日月之心几叫人垂泪。

在腐朽的南宋小朝廷的统治之下,议和势力几乎一直占上风,这注定了英雄无用武之地,因而他们越是志向忠贞高远,就越发感受到壮志难酬的悲愤。不过,诗人越是悲愤,说明他的爱国志向越是热烈,从而表明他的爱国意识越是强烈。

二、爱国行为

南宋诗歌中的爱国行为有两个意思,一是这些诗是诗人爱国的方式,他们利用诗歌作武器进行间接的战斗,或揭露侵略者祸国殃民,或批判当权者卖国求荣,或讴歌爱国者坚贞不屈,以鼓舞士气、鞭策世人。二是有的诗本身就反映了作者将要付出的行为,或者是对他将采取的行为的解释,例如那些以身殉国者在诗歌中都透露出视死如归的心迹。

1、纪闻、纪实

有的诗人通过纪实来激起对侵略者的仇恨,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曹勋就明确指出记录被占区

人民状况是要警示世人:“仆持节朔庭,自燕山向北。部落以三分为率,南人居其二。闻南使过,骈肩引颈,气哽不得语,但泣数行下,或以慨叹,仆每为挥涕惮见也。因作《出、入塞》纪其事,用示有志节、悯国难者云。” [17]他和一些诗人记录了沦陷区人民期盼朝廷收复的殷殷之情,其中以范成大的《州桥》最为感人: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18]

陈与义记录了亲身经历,他在逃亡时甚至差点落入虎口,“今年奔房州,铁马背后驰。造物亦恶剧,脱命真毫厘”。[19]

汪元量以《醉歌》、《湖州歌》等组诗纪述了南宋灭亡的最后一幕和他北上途中所见所闻。他本是南宋末宫廷琴师,并是幼帝赵顯的老师,宋亡时跟谢太后和赵顯等一道被掠往大都。痛定思痛,他怀着对故国深深的思念、对故主复杂的感情写下大量记录这一过程的诗歌,被称为“宋亡之诗史”。

这些诗有的道出了国亡之奇耻大辱:“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佥名谢道清”;有的讥刺了宋臣之无能变节:“昨日太皇请茶饭,满朝朱紫尽降臣”;有的对宫女的命运寄予深深的同情:“宫女垂头空作恶,暗抛珠泪落船头。”[20]

而末代皇帝赵顯被押北上的一刹那让人倍觉悲凉——

谢了天恩出内门,驾前喝道上将军。白旄黄钺分行立,一点猩红似幼君。[21]

这些诗可以看作是他对故国的祭奠,是献给故国的最后一份礼物,是对祖国尽的最后一份责任。

2、讽谏、揭露与批判

宋朝本来相当繁荣,为什么落得如此境地?自北宋亡国之后,就有许多诗人自觉地承担谏臣的责任,反省原因,针砭时弊,以期惊醒当朝,图强革新。

刘子翚指出北宋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徽宗奢靡腐化,搞得民不聊生国运不济,而一旦大敌压境,赛过颐和园的御花园的雕梁画栋都让老百姓拆了当柴烧。

内苑珍林蔚绛霄,围城不复禁刍荛。舳舻岁岁衔清汴,才足都人几炬烧。[22]

另一个原因是奸臣误国:“空嗟覆鼎误前朝,骨朽人间骂未销。”[23]吕本中就直接痛骂:“汝为误国赋,我作破家人!” [24]陆游也痛诉“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25]其实深层原因在于皇帝认敌作友、苟且偷生,“不待金仙来震旦,君王已解等冤亲。”[26]

王迈《观猎行》以猎人的消极不作为讽喻南宋武备松弛,慨叹:“呜呼!安得善猎与善兵,使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