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理性与教学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理性与教学
由四种老师想到教风和学风
●记不清是哪一次了,一位教授在会上说,他的老师曾经告诉他,世上有四种老师:
●第一种是讲课能深入浅出,很深奥的道理,他能讲得浅显易懂,很受学生欢迎,这是最
好的老师;
●第二种是深入深出,这样的老师很有学问,但缺乏好的教学方法,不会把深奥的学问讲
得浅显易懂,学生学习起来就费点劲,这也是个好老师;
●第三种是浅入浅出,这样的老师本身学问不深,但却实事求是,把自己懂得的东西讲出
来,这也能基本保证质量,也不乏是个好老师;
●最糟糕的是第四种老师,浅入深出,本身并无多大学问,却装腔作势,把本来很浅近的
道理讲得玄而又玄,让人听不懂。
●那位教授说,他将老师这样的分析,一直铭记在心,告诫自己,切不可做第四种老师。
●我听了也深受启发。虽然世上第四种老师并不多,但当今教学中确有这种浅入深出的倾
向,把简单的问题讲得很复杂。拿语文教学来讲吧,我们小时候学习语文,无非是阅读、理解、背诵三条。首先老师帮助把古文圈点下来,作些解释,把意思读懂,然后老师指定应该背诵的段落,朗诵背读。遇到白话文,则是了解文中的思想,体会作者描写的情境及其思想感情。
●可是现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却是复杂多了,要认识字词句的结构和语法、要分析每段的
段落大意,又要概括全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又要说不清的要求,把学生的脑子搞得晕头转向,结果却连最简单的文章也不会写。语文教学中的许多文章都是文艺作品,是作者在此情此景下有感而发的,有些内容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许多思想感情的感受是解释不清楚的,只能细细地去体会它,不能描述它。你硬要概括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只能是画蛇添足,起不了真正理解文章的作用。而且即使能够概括.也不能有统一的结论,只能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
第一节理性与教学
一、对理性的理解
●(一)日常生活中“理性”用法
● 1.理性是一种生活态度或方式,也是一种境界。
● 2.是对情感的驾驭,显示了比较强的克制力、自主意识和自律精神。
(二)辞典中的定义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理性”:
1.一般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的思维活动,与感觉与直觉思维相区别。
2.认识的高级阶段。“划分认识能力或认识能力阶段的用语”,与感性阶段相对而言。(三)新近《牛津哲学辞典》定义
人类心灵活动的各种表现形式,如行为、信念、论述、政策等,被看成是可知、适当、可欲求的,并与一些已知的目标如真理或善的追求相一致。
关键点认为理性是一种推理能力。
(四)不同哲学视野中的理性
1.早期的斯多葛学派认为“理性”是“神的属性”与“人的命运”,是神与人共同拥有的特征。
2.亚里士多德强调理性是人的本性。认为,理性不是神的属性,是人的本性,其目的不仅获得恰当认识,而且有助于使人们行为避免“过分”与“不及”,从而达到善的境地。
3.中世纪的观点
中世纪,宗教神学家们发挥了斯多葛学派的理性观,直接将理性看成是“神意”,
使理性屈从于信仰,通过理性可以发现上帝的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
4.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思想家如拉伯雷和蒙田等人,则祛除了理性中的神秘成分,将其看成是人的自然属性,即随心所欲和为所欲为。
5.笛卡尔将理性与自然性区别开
●笛卡尔将其看作是人类的“思想”活动。
勒奈·笛卡尔(1596-1650)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堪称17世纪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
●康德将“理性”与“感性”和“知性”相对立。
伊曼努尔·康德
1724.4-1804.2
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6.黑格尔观点
黑格尔
●他认为理性则指一种具体的、辩证的“思维”,是最高级和最完全的认识能力。(五)我们的认识
第一理性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人类特有的思想活动,不仅包括了概念、判断和推理,也包括了质疑、反驳和辩护;
(范围与形式)
第二作为一种思想活动,理性最主要的特征是在一定规则下就某一问题运用概念进行推理或认识的能力;
(思维内容)
第三作为一种推理或认识的能力,理性不仅关涉到知识的获得,而且关涉到行为目的的正当性与合理性辩护;
(价值取向)
第四理性不仅是人类的一种认识能力,而且也是人类的一种存在特性;
(类特征)
第五作为人类的一种存在特性,理性与人类的存在方式(时间、地点、环境、组织)等密不可分,人类理性是一个不断发展和重构的过程。
(历史性与发展性)
二、哲学家对理性类型的划分
(一)康德将理性分为: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
(二)黑格尔将理性分为:积极理性和消极理性;
(三)韦伯将理性分为:工具理性、价值理性;
(四)里克曼的观点
1.工具价值;
2.目的价值;
3.认识论价值;4 .元价值。
(五)其他观点
美学价值;医疗价值
三、认识论范畴中的几种观点
(一)理性主义
形成过程可追源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形成一个完整哲学派别是从近代开始,代表人物有笛卡尔、康德等人。
笛卡尔主张“我思故我在”,提出“天赋观念”。
康德认为知识来源于两个因素,一是知识的原料,来自经验。一是知识的形式,来自理
性,他认为只有理性才是可靠的。
1.主要观点
其一单凭感性经验不能获得真知,感性知识混乱不可靠。
其二知识是理性认识的结果,这种知识才是清晰可靠的。
其三真知来自“天赋观念”,先天范畴与形式不变,才使知识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
2.对教育的影响
(1)在教育价值上,重知识,轻实践;重理论学科,轻实用学科。
(2)在教育方法上,重视对人思维形式的训练。
(3)忽视人的情感、兴趣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二)经验主义
形成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认为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人的感觉来源于客观世界,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经验主义哲学的鼻祖。作为一个比较系统的哲学体系,培根是代表人物之一。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
●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从经验中获得。
●提出归纳法的哲学家。对知识获得有三种比喻,反对先验论象蜘蛛一样,只在自己肚子
里吐丝布网,也不主张象蚂蚁,只收集简单的材料,应该象蜜峰一样,对采集的东西进行消化与加工。
弗朗西斯·培根
1.经验主义的观点
(1)经验是人认识的起点,所有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都是对外部世界各种联系的反映。(2)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最可靠的途径。
(3)感觉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通道,没有任何先验的观念。
2.经验主义对教育的影响
(1)把知识看作是经验的产物,强调直接经验的作用。
(2)重视直观教学,强调观察、实验方法,注重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
(3)否认理性的作用,不承认有超经验的理性,割裂两者关系。
(三)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主要是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批判。
1.强调逻辑之外的作用,如运气、情感、欲望等的作用。
2.世界不具有规律性和逻辑性。
3.人的本质不是理性,而是直觉和猜测。
4.对以往的价值要重新评价。
四、理性对人发展的作用
(一)人是有理性的;
(二)人生需要理性;
(三)人的理性是通过训练形成的。
形式教育论
●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衰
落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等)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
实质教育论
●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