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疾病学课件第九章 贝类的疾病
第九章 海水养殖贝类的疾病
Chapter 8. 养殖贝类疾病 养殖贝类 贝类疾病
第三节 牡蛎的疾病
一、牡蛎幼体的细菌性溃疡病
1. 病原:鳗弧菌和溶藻弧菌等 病原: 2. 症状和病理变化:浮游的幼体感染后很快下沉并出现大量死亡,组织 症状和病理变化:浮游的幼体感染后很快下沉并出现大量死亡,
溃烂甚至崩解,显微镜观察可见体内有大量细菌。 溃烂甚至崩解,显微镜观察可见体内有大量细菌。
养殖贝类疾病: 养殖贝类疾病:珍珠贝病
5. 其他珍珠贝疾病: 其他珍珠贝疾病:
1) 壳表污损生物: 壳表污损生物: a. 种类:滕壶、牡蛎、海绵和海鞘等 种类:滕壶、牡蛎、 b. 危害:影响贝壳开闭,争夺饵料等 危害:影响贝壳开闭, c. 防治:“清贝” 防治: 清贝” 2)蠕虫病: 蠕虫病: a. 种类:复殖吸虫(囊蚴)、绦虫和线虫等 种类:复殖吸虫(囊蚴) b. 危害:少量寄生危害不大,大量寄生影响生殖腺发育及珍珠质量等 危害:少量寄生危害不大, c. 防治:未研究 防治: 3)敌害: 敌害: a. 种类:鱼类(如鳗鲡、鲷和鲀)、蟹类(锯缘青蟹)和贝类(嵌线螺)等。 种类:鱼类(如鳗鲡、鲷和鲀 蟹类(锯缘青蟹)和贝类(嵌线螺) b. 危害:直接捕食珍珠贝类 危害: c. 防治:人工捕捉;选择合适养殖地点等。 防治:人工捕捉;选择合适养殖地点等。
养殖贝类疾病: 养殖贝类疾病:鲍病
二、海壶菌病
1. 病原:密尔福海壶菌——菌丝有较少分枝,繁殖时整体产果。 病原:密尔福海壶菌——菌丝有较少分枝 繁殖时整体产果。 菌丝有较少分枝, 2. 症状:外套膜和足部发生许多隆起,隆起内有成团的菌丝 症状:外套膜和足部发生许多隆起, 3. 诊断:取隆起部位做水浸片,镜检发现该类菌丝就可确诊。 诊断:取隆起部位做水浸片,镜检发现该类菌丝就可确诊。 4. 防治:以10ppm次氯酸钠杀死海水中游动孢子来预防;但治疗无良方。 防治: 10ppm次氯酸钠杀死海水中游动孢子来预防 但治疗无良方。 次氯酸钠杀死海水中游动孢子来预防;
水生动物疾病ppt课件
.
24
1. 水温:
水温与病害发生直接相关:鱼是冷血动物,体温 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水温的急剧 升降,鱼体不易适应而发生病理变化,影响 抵抗力,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鱼类在 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有一定的要求。
1) T水过低:生物体抵抗力下降; 2) T水过高:易发生缺氧; 3) T水的骤变:引起休克、痉挛乃至死亡
虫和水霉。对病变部位及可疑部分必须
进一步用显微镜检查。
.
36
口腔及鳃检查
先用肉眼检查口腔及鳃有无充血、
发炎、粘液增多、鳃丝肿胀、颜色
变成深浅不一、鳃丝腐烂及大型寄
生虫(如中华鱼蚤、锚头鱼蚤)、
胞囊等;然后再在载玻片上放一滴
清水,刮取病灶部分粘液或剪取少
量鳃丝,盖上盖玻片进行镜检。鱼
苗、鱼种即使肉眼看不到异状、也
国外:
1. 在20世纪初已有海水病害研究报告发表; 2. 在20世纪60年代:有大量的海. 水病害研究文献发表; 13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病因的类别 (一)病原的侵害
1. 病原:又称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 发生的致病微
生物和 寄生虫的统称。
2. 病原的种类
1)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 类等
宿主非专一性,如刺激隐核虫可以寄生在
数十种海水鱼,小瓜虫可寄生多种淡水鱼。
.
21
寄生宿主的部位,一般有一定的 器官或组织,有专寄消化道,有 专寄胆囊,有的专寄在鳃上,有 专寄在肌肉,有必须在血液如血 液锥体虫。有内寄生物,寄生在 体内组织器官内,外寄生物,寄 生在皮肤和鳃如指环虫。
.
22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
病因
非正常的环境因素
水产病害学第九章 贝类的疾病
预防措施: (1)清除池塘过多淤泥。用生石灰浓度为2OOmg/L或漂白粉2Omg/L消毒。 (2)加强饲料管理,合理混养和密养,及时施肥和灌注清水,使池水
保持爽而肥。防止池水污浊。 (3)不到疫区购买三角帆蚌。 (4)选择健壮的蚌做手术蚌,提高插片技术,注意无菌操作。插片后,
将手术蚌在2mg/L的氟派酸溶液中药浴10min。 (5)发病季节,定期泼洒生石灰、漂白粉等药物。 治疗方法: 漂白粉挂袋或lmg几全池泼洒。
第一种病毒流行水温低于20℃; 第二、三、四种类型病毒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流行水
温低于24℃。
(四)诊断方法
根据症状可初步诊断,确诊需用电镜迸行观察。
(五)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采取预防措施。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一、海湾扇贝幼体的弧菌病 1.病原
鳗弧菌和溶藻酸弧菌等。
2.症状和病理变化
(三)流行情况
据王秀华等(2002)报告。1985年,山东长岛县野生栉孔扇贝大 量死亡以来,山东、辽宁两省栉孔扇贝的主要养殖区均多次发生 过不同程度的病害,尤其在1997至1999年间。病情更加严重,造 成的死亡规模之大为历史上罕见。
青岛地区发病高峰在7月底至8月初。发病水温在25℃以上。
病贝大小为4.5一6.Ocm,扇贝出现上述症状2~3d后很快死亡,
4.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1)保持水质优良,对水质和沉淀物做常规的细菌学检查。
(2)己感染的幼体要弃掉。
治疗方法:
用抗生素 (链霉素、复合链霉素、多粘菌素B、 红霉素、 新霉素)治疗,但一旦出现症状和幼虫开始死亡时,抗生 素已无效,而且抗生素可使幼虫停止吃食,并且使用过量 时可引起死亡。
二、鲍弧菌病
贝类疾病介绍
1. 症状:自2001年冬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鲍苗的暴
发性死亡,具体表现为:鲍苗在附板后4~25天出现毁灭性 “脱板”死亡,有的在剥离后仍出现暴发性死亡。
2. 病原:未完全确定,分析:病原性(病毒?细菌?)?饵
料性?水质性?
3. 诊断:依据症状诊断。 4. 防治:在海南以及广东有少量养殖成功的,但对于该病的
确切防治方法尚不清楚。
第三节 牡蛎的疾病
一、牡蛎幼体的细菌性溃疡病
1. 病原:鳗弧菌和溶藻弧菌等
2. 症状和病理变化:浮游的幼体感染后很快下沉并出现大量死亡,组织
溃烂甚至崩解,显微镜观察可见体内有大量细菌。
3. 诊断:LM检查。 4. 流行情况:全国各地均有发生,该病原对绝大多数双壳类均有较强感染
1) 危害:产生毒素抑制幼苗生长甚至毒杀幼虫 2)防治:a. 用抗生素处理:如100mg/l链霉素;15mg/l磺胺或3mg/l金霉素等;
b. 物理方法,如:调节光照、用紫外线处理水体等。
2. 桡足类、纤毛类以及孑孓(蚊子幼虫)病
1) 危害:a. 与珍珠贝幼苗争夺饵料; b. 直接危害珍珠贝幼苗。 2)防治:a. 彻底清池消毒,并用高锰酸钾消毒育苗池;
贝类疾病介绍
第一节 珍珠贝的疾病
一、概述
目前我国生产海水珍珠的珍珠贝类主要有:合浦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 大珠母贝(P. maxima)、珠母贝(P. margaritifera)和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
二、育苗阶段的疾病
1. 真菌和细菌性疾病: (具体种类不详)
养殖贝类疾病:珍珠贝病
3. “黑心肝”病:
1) 病原:多毛类的凿贝才女虫 首先是在贝壳上钻孔,并直达软体部,引起继发性脓疡、炎症等 2)症状:贝壳上有孔,在贝壳内或软体部可找到凿贝才女虫。 3)流行情况:80年代曾引起广东、广西等地合浦珠母贝大量死亡,损失严重。 4)防治:用饱和盐水浸泡,具体过程为:洗净露空10min 天然海水泡10min
水产动物病害学(期末总结PPT)
核裂2次
合子——卵囊————孢
卵囊残余体
有性繁殖的结果产生卵囊。
五、肿瘤
第六章
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一、草鱼出血病(Hemorrhage disease of grass carp) 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PN) 三、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IHN) 四、病毒性出血败血症(VHS) 五、鲤春病毒血症(SVC) 六、鲤痘疮病(Carp box) 八、淋巴囊肿病 七、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CVD) 九、WSS 十、病毒性脑病或视网膜病(NVV) (一)病原体 (二)危害鱼类 (三)主要症状 (四)诊断方法 (五)防治方法
第五章 病理学基础
一、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一)、萎缩 (二)、变性 (三)、坏死
二、适应与修复
(一)、代偿 (二)、修复
三、循环障碍
(一)、血液循环障碍 (充血、贫血、出血、败血症、 血栓、血管内凝血 ) (二)、组织间液循环障碍 (水肿、积水)
四、炎症
(一)、炎症局部的病理变化 变性、渗出、增生 (二)、炎症的主要症状 红、肿、热、疼、机能改变 (三)、炎症的全身反应
生物
疾病
植物性敌害 非寄生性 动物性敌害
甲壳动物
软体动物
桡足类、鳃尾类、 等足类、蔓足类
非生物
机械损伤 水体理化性质变化 食物缺乏
根据感染情况划分
1.单纯感染 2.混合感染
3.原发性感染
5.再感染
4.继发性感染
根据症状划分
1.局部性感染 2.全身性感染
根据病程的性质划分
1.急性型 3.慢性型 2.亚急性型
(二)用药原则 1. 对症下药
2. 合理用药:用药时根据药物的性质、
作用与用途、用法与用量合理选药与用药。
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课件-第9海水养殖贝类的疾病
2 治疗措施
细胞免疫治疗,药物治疗。
结论
制约养殖业发展
贝类疾病是制约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应对贝类疾病关键
加强预防和治疗措施是认真应对贝类疾病的关键。
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课件 -第9海水养殖贝类的疾病
海水的 主要疾病,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
贝类的疾病
原生动物病害
着生单细胞虫病,着生线虫 病。
病毒病害
黄颏贝病,毒性菌血症。
细菌病害
真腔菌病,病变弧菌病。
贝类的预防与治疗
1 预防措施
水质管理,饲料管理,环境管理,疫病防控 计划。
水产养殖中的贝类疾病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贝类疾病防治技术水产养殖是现代养殖业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涵盖了多种生物资源的养殖,其中贝类养殖尤为常见。
然而,在贝类养殖过程中,疾病是造成养殖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了解和掌握贝类疾病的防治技术对于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贝类疾病并探讨相应的防治技术,旨在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
一、贝类疾病的分类及常见病种贝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疾病三大类。
在这些类别下,常见的病种有贝壳病、腹足类贝类细菌性病、蛤田菜贝病毒性疾病等。
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贝类的养殖效益和存活率,因此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刻不容缓。
二、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技术细菌性疾病在贝类养殖中比较常见,严重危害了贝类的生长和发育。
为了防治这些疾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首先,加强水质管理是关键。
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保持适宜的水温和光照等环境条件,减少细菌的滋生。
其次,注重饲料管理,合理搭配饵料并控制饵料的投放量,以避免过度喂养引发感染。
此外,对于养殖容器和器械,要做好常规的消毒工作,防止病原菌的传播。
对于已经感染的贝类,及时发现并进行隔离治疗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
三、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技术病毒性疾病是贝类养殖中另一个常见的威胁。
目前,关于病毒性疾病的病因和传播机制了解还不够透彻,因此防治技术也相对有限。
但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降低疫病的发生率。
首先,建立良好的养殖管理制度非常重要。
养殖过程中要加强贝类的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其次,保持充足的水量并避免过度密度,帮助贝类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病毒的侵袭。
另外,定期检测养殖环境和贝类健康状况,及时处理异常情况,有助于提前发现病毒性疾病并加以控制。
四、寄生虫疾病的防治技术寄生虫疾病也是影响贝类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
养殖过程中,贝类容易感染寄生虫,严重影响存活率和养殖效益。
为了防治这些疾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定期对养殖容器进行检查,发现寄生虫及时清除。
养殖贝类的疾病
发性死亡,具体表现为:鲍苗在附板后4~25天出现毁灭性 “脱板”死亡,有的在剥离后仍出现暴发性死亡。
2. 病原:未完全确定,分析:病原性(病毒?细菌?)?饵
料性?水质性?
3. 诊断:依据症状诊断。 4. 防治:在海南以及广东有少量养殖成功的,但对于该病的
b. 使用三级砂滤海水; c. 用网捞取孑孓等幼虫。
养殖贝类疾病:珍珠贝病
三、养成阶段的疾病
1. 立克次氏体病:
1) 病原:类立克次氏体 2)症状及危害:初期无明显症状,疾病暴发时外套膜萎缩,感染率90%以上。 3)诊断:光镜检查包涵体;确诊需用电镜检查。 4)防治:无良方
2. 细菌性疾病
1) 病原:包括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多种病原菌 2)症状及危害:病贝外套膜萎缩,有的内脏团溃烂等。 3)诊断:细菌检查。 4)防治:用呋喃唑酮或氯霉素等浸泡。
确切防治方法尚不清楚。
Chapter 8. 养殖贝类疾病
第三节 牡蛎的疾病
一、牡蛎幼体的细菌性溃疡病
1. 病原:鳗弧菌和溶藻弧菌等
2. 症状和病理变化:浮游的幼体感染后很快下沉并出现大量死亡,组织
溃烂甚至崩解,显微镜观察可见体内有大量细菌。
3. 诊断:LM检查。
4. 流行情况:全国各地均有发生,该病原对绝大多数双壳类均有较强感染
养殖贝类疾病
第二节 鲍的疾病
一、弧菌病
1. 病原:溶藻弧菌等 2. 症状和病理变化:腹足的上皮组织脱落,患病个体不活泼,血液中发
现有细菌,身体褪色,内脏团萎缩,足缩回。
3. 诊断:从濒死个体的腹足或内脏团等部位进行细菌接种。 4. 流行情况:我国南方养殖鲍类的常见疾病,20世纪90年代在广东等地爆
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课件-第9海水养殖贝类的疾病
海水养殖贝类疾病研究展望
,却不ot
海水养殖贝类疾病研究展望
,
气une initalist ofung欲,�ust以此来 show c
海水养殖贝类疾病研究展望
instein has/upo the
巫 that屄欲 that
.,ilah:强制 a = = the
海水养殖贝类疾病研究展望
, their马, the 蝎 that
三原色ToArray, ... on the on
海水养殖贝类疾病研究展望
,! to...
海水养殖贝类疾病研究展望
03
uth." on on the生命力,us,斯特只不过DUCT草药us on the (" ir限制 on us真题 saidus , on ,iec on the on ,
隔离与清除
养殖水体消毒
改善养殖环境
治疗措施
01
02
03
04
针对不同病害,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抗菌药、抗寄生虫药等。
对于已经感染病害的贝类,应及时隔离或清除,防止病害扩散。
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处理,杀灭病原菌。
通过改善养殖环境,提高贝类抵抗力,减少病害发生。
改进养殖设施,提高养殖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touis to indirect, . to projected, core
indirect and,三原色 torically硪. toupo iazza stuml三原色,
,tirst to to to那一 ( the upo credit, how [ to... Potter, , Redistribution has on [不同程度的, on the
水产病害学第九章 贝类的疾病
预防措施:
(1)保持水质优良,对水质和沉淀物做常规的细菌学检查。
(2)己感染的幼体要弃掉。
治疗方法:
用抗生素 (链霉素、复合链霉素、多粘菌素B、 红霉素、 新霉素)治疗,但一旦出现症状和幼虫开始死亡时,抗生 素已无效,而且抗生素可使幼虫停止吃食,并且使用过量 时可引起死亡。
二、鲍弧菌病
虾夷扇贝
海湾扇贝
栉孔扇贝
近江牡蛎
皱纹盘鲍
杂色鲍
(三)流行情况
据王秀华等(2002)报告。1985年,山东长岛县野生栉孔扇贝大 量死亡以来,山东、辽宁两省栉孔扇贝的主要养殖区均多次发生 过不同程度的病害,尤其在1997至1999年间。病情更加严重,造 成的死亡规模之大为历史上罕见。
青岛地区发病高峰在7月底至8月初。发病水温在25℃以上。
壳反应,随即松弛,斧足多处残缺,不久即死。
病理变化
(1)鳃呼吸上皮细胞发生变性,纤毛脱落,甚至上皮 细胞坏死、脱落,
(2)肝小管肿大破裂,管腔变小甚至完全堵塞,肝细 胞肿大变性,胞浆内出现空泡,细胞核溶解,水肿变 性直至坏死。
(3)外套膜边缘的生壳突起变形、肿大以至褶纹消失, 表皮细胞由柱形变成为方形。
幼虫下沉,活动力降低,突然大批死亡。镜检患病幼 体有细菌游动。
3.流行情况
美国的东北岸的海湾扇贝。感染迅速,幼虫与病原接触 4-5h后就出现疾病症状。8h开始死亡,
幼虫组织坏死和消散,一般在18h内幼虫100%死亡。
扇贝育苗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是育苗成败的关键问题。
3.诊断方法
从濒死的或已死的幼虫申分离出弧菌。镜检幼虫壳内有 面盘脱落的细胞活动。
从池底发现已死幼鲍的空壳和濒死的个体,根据上述 症状即可确诊。
贝类疾病三 非寄生性疾病
气泡病 气泡病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鲍吸附力下降甚至完全失去吸附能力,摄食量剧减甚至停食。 病鲍吸附力下降甚至完全失去吸附能力,摄食量剧减甚至停食。 吸附力下降甚至完全失去吸附能力 鲍体浮于水面,口部色素退化,齿舌异常扩张。 鲍体浮于水面,口部色素退化,齿舌异常扩张。 浮于水面 色素退化 异常扩张 解剖可见其上皮组织全身肌肉和结缔组织中都有气泡, 解剖可见其上皮组织全身肌肉和结缔组织中都有气泡,血管也发生 上皮组织全身肌肉和结缔组织中都有气泡 气泡栓塞,血细胞中液泡扩大,内脏部位肿胀。 部位肿胀 气泡栓塞,血细胞中液泡扩大,内脏部位肿胀。
瘤
乳头状瘤
由白血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浸润形成的严重炎症反应 白血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浸润形成的严重炎症反应 浸润形成的
息肉状瘤
正常的肌肉组织盖着盘曲的具分裂相的柱状上皮细胞
血瘤病
血瘤病
【病因】 病因】
碳氢化合物污染 碳氢化合物污染 病毒或传染性病因 病毒或传染性病因 遗传性 遗传性
【症状】 症状】
异常大的间质细胞呈全身性增生,造成细胞增殖紊乱。 异常大的间质细胞呈全身性增生,造成细胞增殖紊乱。 细胞增殖紊乱 结缔组织浸润有增大的细胞 患病贻贝囊样结缔组织浸润有增大的细胞,细胞质透明嗜碱性。 患病贻贝囊样结缔组织浸润有增大的细胞,细胞质透明嗜碱性。
9
非寄生性疾病
气泡病
鲍外伤感染
瘤
气泡病 气泡病
【病因】 病因】
1. 2. 3. 4. 稚幼鲍对人工配合饲料尚未完全适应,致使消化道内的原有微生物 稚幼鲍对人工配合饲料尚未完全适应,致使消化道内的原有微生物 体系被打乱所致 体系被打乱所致 光照强烈及水流不畅情况下,投喂的新鲜海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溶 光照强烈及水流不畅情况下,投喂的新鲜海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溶 氧过多引起鲍发病 氧过多引起鲍发病 某些病原菌感染所致 某些病原菌感染所致 病原菌感染 高温期间幼鲍的消化机能下降,消化不良,饵料被分解产生过量的 高温期间幼鲍的消化机能下降,消化不良,饵料被分解产生过量的 气体
《水产动物疾病》课件
ONE
KEEP VIEW
水产动物疾病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水产动物疾病概述 •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 • 水产动物疾病诊断方法 •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技术 • 水产动物疾病案例分析 • 水产动物疾病研究展望
PART 01
水产动物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水产动物疾病是指水生动物在生长、发育、繁殖和苗种培育等各个过程中,由于 受到各种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作用,以及动物本身生理失调和遗传特性缺陷 的影响,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引起的异常生命活动现象。
02
探索环境因子对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影响,为预防和控制疾病
提供理论依据。
解析水产动物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为免疫预防和治疗提供新
03
思路。
新药研发与疫苗研制
针对新型病原体,开 展高效、低毒、环保 型药物的筛选与研发 。
探索新型疫苗佐剂和 免疫增强剂,提高疫 苗免疫效果和保护率 。
利用基因工程和免疫 学技术,研制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疫 苗。
通过水体中的病毒粒子感染健康虾,也可通过接触病虾或污染 的工具、饲料传播。
保持水质稳定,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虾体抵抗力。使用抗病毒 药物治疗。
案例三:贝类疾病的防治
总结词
针对贝类养殖中常见的疾病进 行防治的方法和措施。
2. 常见疾病及症状
如赤潮、寄生虫感染、细菌性 疾病等。病贝出现异常行为、 生长缓慢、死亡等症状。
鲤春病毒病
由鲤春病毒引起,病鱼 体色发黑,鳍条散开, 腹部膨大,肠道发炎。寄生虫性疾病源自010203
04
小瓜虫病
由小瓜虫寄生引起,病鱼体表 出现小白点,严重时鳞片脱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症状和病理变化】在硬壳蛤消化盲管上皮细
胞之内发现一种呈紫色至蓝色包涵体,组织观 察包涵体常呈粗颗粒状,内有2-3种不同大小 的许多小体,大的包涵体可充满整个盲管腔。 而Morrison(1982)在加拿大的海湾扇贝的 消化盲囊的上皮细胞中发现大小不一的嗜碱性 颗粒状包涵体。王运涛等(1999)报告衣原 体主要侵染栉孔扇贝外套膜平滑肌的肌纤维间
另外虹彩病毒也引起葡萄牙的欧洲巨蛎(C. angulata)和法国的太平洋巨蛎发病,不过太平洋巨 蛎的病毒出现在血细胞,而欧洲巨蛎的病毒发现在鳃 和血细胞。
【诊断方法】在面盘、口部和食道的上皮细胞中有浓 密的圆球形细胞质包涵体。受感染的细胞扩大、分离 脱落的细胞中含有完整的病毒颗粒。
【防治方法】
【症状和病理变化】受感染的牡蛎消化腺呈苍 灰色。
【流行情况】Fareley等(1972)报告此病发 生在发电站排出的热水中养殖的美洲巨蛎 (Crassostrea virginica),发病水温为28 ~30℃,散发性死亡。在水温下降后,此病就 消失。
【诊断方法】根据牡蛎消化腺的颜色即可初诊。
【诊断方法】光镜下观察到组织中有颗粒状的 包涵体即可初诊,确诊需用电镜观察。
【防治方法】未见报告
二、立克次体病
【病原】立克次体(Richettsia)。
【症状和病理变化】深水扇贝的闭壳肌呈灰白色、松 软、胶化,外套膜脱落,也变灰白色。组织切片观察 闭壳肌变性,包括肌纤维破碎、玻璃样变(失去横 纹),有变形细胞浸润的坏死病灶。在鳃、褶膜和体 表的其他上皮细胞中有嗜碱性包涵体。被感染的细胞 肥大,核偏于一边。而在海湾扇贝肾脏上皮细胞中观 察到许多嗜碱性包涵体。王运涛等(1999)报告立 克次体主要存在于栉孔扇贝的肝胰腺、肠和鳃组织, 侵染这些组织细胞的核围隙(perinuclear space) 及核膜周围的膜状结构,使核膜及膜状结构出现水肿、 膨大,引起严重病变。
【流行情况】1979—1980年秋冬季,美国罗 德岛(Rhode Island)的大西洋深水扇贝发 生此病,感染率为88%,出现大批死亡。 1997年以来,立克次体可能引起我国北方诸 省栉孔扇贝的大规模死亡。
【症状和病理变化】患病扇贝的贝壳开闭缓慢无力, 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外套腔中有大量粘液,并积有 少量淤泥,消化腺轻微肿胀,肾脏易剥离,外套膜向 壳顶部收缩,外套眼失去光泽。患病严重的扇贝鳃丝 轻度糜烂,肠道空或半空,足丝脱落,失去固着作用。
电镜下可见在消化腺消化小管管间结缔组织、肠粘膜 下层结缔组织以及肾小管管间结缔组织分布有大量的 病毒粒子。病毒粒子以团聚的方式存在于结缔组织的 细胞质内,形成囊泡样结构
第九章 贝Leabharlann 的疾病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流行情况】此病的传播可能是纵向感染,即来自潜 伏感染的亲牡蛎。此病流行季节为3月至8月,受害幼 体的壳高大于150mm。
此病发生在美国华盛顿的太平洋巨蛎(Crassostrea gigas)。Elston等(1985)报道,牡蛎育苗场因牡 蛎的面盘病毒病,产量损失达50%。
【诊断方法】根据症状可初步诊断,确诊需用 电镜进行观察。
【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 采取预防措施。
A
B
图9-1 栉孔扇贝的病毒病 A:栉孔扇贝组织中成熟的病毒粒子;B:栉孔扇贝肝胰腺
皮下结缔组织细胞质中病毒粒子 (贺桂珍,2003)
第二节 衣原体病、立克次体病、 支原体病
一、衣原体病
【病原】衣原体(Chlamydia sp.)。该微生 物呈现三个不同的发育时期:网状体期 (reticulate bodies)、稠密体期 (condensing bodies)和原粒体期 (elementary bodies)。该微生物在组织细 胞中形成颗粒状包涵体,一般早期包涵体含网 状体和稠密体,而晚期包涵体含稠密体和原粒 体。荧光抗体实验证实这类微生物享有衣形病 毒的群特异性抗原,故认为该微生物属衣原体。
【流行情况】据王秀华等(2002)报告,自 1985年山东长岛县发现野生栉孔扇贝大量死
亡以来,山东、辽宁两省栉孔扇贝的主要养殖
区均多次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病害,尤其在 1997至1999年间,病情更加严重,造成的死
亡规模之大为历史上罕见。此病在青岛地区发 病高峰在7月底至8月初,发病水温在25℃以 上,病贝大小为4.5~6.0cm,扇贝出现上述 症状2~3d后很快死亡,死亡率在90%以上, 呈暴发性。
预防措施:
1.将感染病毒的牡蛎幼虫及牡蛎亲体及时销 毁。
2.用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养殖设施。 3.使用经检疫无携带病毒的牡蛎做亲体并保
存作为长期的繁殖种群。
治疗方法:尚无报道。
二、疱疹病毒病
【病原】一种疱疹状病毒(Herpes-type virus)。病毒粒子六角形,直径70~90nm, 具单层外膜。有的病毒粒子具浓密的类核 (nucleoid)。
【防治方法】此病的发生显然与水温有密切的 关系。因此,发现该病后将牡蛎转移到温度低 的天然海水(12~18℃)中,就可能阻止继 续感染和死亡。
三、栉孔扇贝的病毒病
【病原】王崇明等(2002)报告了栉孔扇贝 (Chlamys farreri)大规模死亡是由一种球形病毒 引起。病毒粒子近似圆形,大小为130~170nm,核 衣壳直径为90~140nm。具有囊膜,厚约7~10nm, 囊膜与核衣壳之间的间距为13~16nm,囊膜表面覆 有长20~25nm的纤突,囊膜纤突致密地镶嵌成规则 的毛边样,无包涵体(图9-1A)。引起扇贝大规模死 亡的病原除球形病毒外,可能还有衣原体、立克次体 (王运涛,1999)和支原体(李登峰2002)。
质,破坏鳃丝细胞,使鳃丝细胞线粒体膨大变 形。
【流行情况】衣原体除感染硬壳蛤和海湾扇贝 外,在大西洋深水扇贝、沙海螂、美洲巨蛎和 加洲贻贝(Mytilus californianus)等也发现 有衣原体,但未发现其致病性。在加拿大的海 湾扇贝的感染率为40%。在我国山东半岛的胶 州湾,衣原体可能引起海湾扇贝大量死亡的原 因之一(王文兴,1999)。同样,衣原体可 能引起我国山东、辽宁两省栉孔扇贝的大规模 死亡,死亡率达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