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乳腺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
乳腺癌根治术后三维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剂量学比较及不良反应分析
乳腺癌根治术后三维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剂量学比较及不良反应分析【摘要】乳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放疗是治疗的重要方式。
本文通过比较三维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在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剂量学和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探讨了两种放疗技术的优劣势。
三维调强放疗技术具有更精准的剂量分布和更好的治疗效果,但也存在较高的不良反应风险。
研究结果显示,三维调强放疗在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应用前景广阔,但需谨慎选择适用人群并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管理。
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放疗技术的优化和个体化治疗的发展,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根治术、三维调强放疗、三维适形放疗、剂量学、不良反应、治疗方法、应用前景、研究结论、未来研究方向、放疗技术、乳腺癌治疗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本研究旨在比较三维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在乳腺癌根治术后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医生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这两种放疗技术的研究,可以为乳腺癌根治术后的放疗技术的改进和进步提供参考,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1.2 研究目的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治术后的放疗治疗对于预防局部复发和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在放疗技术中,三维调强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是目前常用的两种方法。
本研究旨在比较这两种放疗技术在乳腺癌根治术后的效果和剂量分布情况,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为临床医生提供选择最佳放疗方案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希望揭示三维调强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在乳腺癌根治术后的优劣势,为患者的治疗和恢复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本研究还将探讨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完善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治疗提供思路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式和生存质量带来积极影响,推动放射治疗技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临床路径(最全版)
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临床路径(最全版)一、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乳腺癌(ICD-10:C50伴Z51.002)。
2.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
(1)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高危的患者,即T3及以上或腋窝淋巴结阳性≥4个。
(2)T1、T2 1-3个淋巴结阳性同时含有下列一项高危复发因素患者可以考虑术后放疗:①年龄≤40岁;②激素受体阴性;③淋巴结清扫数目不完整或转移比例大于20%;④Her-2/neu过表达等。
3.保乳术后原则上都具有术后放疗指证,但70岁以上,I期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可以考虑选择单纯内分泌治疗。
(二)选择放射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乳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卫办医政发〔2011〕78号),《2011年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肿瘤放射治疗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版)等。
1.保乳术后放疗照射靶区:(1)腋窝淋巴结清扫或前哨淋巴结活检阴性的患者,或腋窝淋巴结转移1-3个但腋窝清扫彻底(腋窝淋巴结检出数≥10个),且不含有其他复发的高危因素的患者,照射靶区只需包括患侧乳腺;(2)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照射靶区需包括患侧乳腺,锁骨上/下淋巴引流区;(3)腋窝淋巴结转移1-3个,但含有其他高危复发因素,如年龄≤40岁、激素受体阴性、淋巴结清扫数目不完整或转移比例大于20%、Her-2/neu过表达等,照射靶区需包括患侧乳腺,可以包括或不包括锁骨上/下淋巴引流区;(4)腋窝未作解剖或前哨淋巴结阳性而未做腋窝淋巴结清扫者,原则上照射靶区需包括患侧乳房,腋窝和锁骨上/下淋巴引流区。
2.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1)适应症:①原发肿瘤最大直径≥5cm,或肿瘤侵及乳腺皮肤、胸壁;②腋淋巴结转移≥4个;③T1,T2,淋巴结转移1-3个者,包含下列一项高危复发因素患者可以考虑术后放疗(需结合患者病情):年龄≤40岁、激素受体阴性、淋巴结清扫数目不完整或转移比例大于20%、Her-2/neu过表达等复发高危因素。
乳腺癌调强放疗布野方案剂量学对比
乳腺癌调强放疗布野方案剂量学对比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外科保乳术后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两种不同设野方式中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特点。
方法:对5例首次放疗乳腺癌患者采用调强放疗方式,每位患者按照不同布野原则设计2个计划,分别为方案A:7野照射,方案B:2野切线照射(机架角120/310°或240/60°),分别比较两个调强治疗计划中的治疗区和危及的正常组织的剂量曲线分布、DVH以及治疗区适形度等。
结果:两种治疗方案,7野IMRT比2野IMRT适形度指数(CI)高,P<0.05,两种方案的差别拥有统计学意义。
两者均匀性指数(HI)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2野调强对正常组织损伤相对较小。
结论:乳腺癌逆向调强放射治疗必须与临床有机结合,针对心肺功能较好的患者,7野调强可优先考虑;2野调强放疗可以作为心肺功能相对较差的患者优先考虑。
【关键词】乳腺癌;放射治疗【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7-0224-03前言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已成为临床常规治疗途径,术后放疗能够有效地消灭亚临床病灶提高生存率。
目前标准治疗方法[1] 通常采取内、外切线对穿治疗方法。
加楔形板可改进靶区剂量均匀性[2],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的开展能更好地在减小正常组织受照射剂量的同时提高剂量均匀性。
在治疗计划系统进行治疗方案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射野数目,方向对靶区及在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3、4]。
本文就两种调强放射治疗方案在靶区HI、CI以及危机器官受照射剂量和体积进行对比,以供治疗方案选择时进行参考。
1.材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随机选择本院5位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的患者进行比较,其中左乳2例,右乳3例,年龄为30~60岁,无腋窝淋巴结转移,针对全乳腺照射。
1.2 放疗方法乳腺托架固定患者体位,患者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双侧上肢上举固定。
在GE 公司螺旋CT上进行定位,上至颅顶,下包整个肺部。
乳腺癌放疗
Ratio(IM/常规)
95.7 93.4 88.8 64.1 72.4 68.6 65.1 64.6
V50 12.5 V100 6.6 Coronary A D20 26.7 Mean Dose 14.8 3.2 Contralateral Max Dose Mean Dose 0.7 Breast
Survival Benefit
NEJM 337(14):949-955, 1997
NEJM 337(14):956-962, 1997
术后放疗的价值部分被急性或长期毒副作用所抵消
非肿瘤死因增加—心血管疾病
心脏和大血管受到高剂量照射 过时的照射技术
缺少现代放疗资料,初步结果 表明,现代放疗技术没有增加 心血管死亡率
乳腺癌的调强适形放射治疗
常规放射治疗的物理学缺陷
乳腺剂量分布不均:中线和外侧剂量高。
正常组织受到照射: 肺组织 心脏(左侧乳腺照射时) 对侧乳腺
常规放射治疗的副作用
局部肺纤维化:肺功能。
心脏并发症:心绞痛、心肌梗塞
对侧乳腺癌发生率增高 影响乳腺美容效果
乳癌调强适形放疗的临床意义
乳腺剂量分布更均匀
资料有限,对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好处大小不明 无证据证明在LN阴性病人需用紫杉类药物
NIH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 Nov 1-3, 2000
化疗—研究证据
没有确切证据:依靠某一种生物学因素 或标志物来选择化疗方案。需进一步前 瞻性研究。 Her-2/neu对选择合适化疗药物的价值不明。 年龄>70岁病人的化疗,目前资料有限。
NIH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 Nov 1-3, 2000
乳腺癌术后逆向调强放疗致放射性肺损伤的剂量学研究
【 b t c】 O jc v A s at r bef e i
we trves n e st —mo lt d r d oh r p r vde nt un a a e g o p a o — l g d ma e g o . S v r lci — n e r e it n iy du ae a it e a y wee dii d i o l g d m g r u nd n n un a g up r e ea lni c lfco si cudnga e,e a a tr n l i g mph s ma,c o c b o c tsa d do i erc fco swe e a ay e ia it n m utv ra el gs ye hrni r n hii n sm ti a tr r n l z d byunv raea d lia t o i— i
较 大 的 体 积 中也是 不安 全 的 。
【 关键词 】 乳腺肿瘤 ;放射疗法 ;放射性肺 损伤
.
【 中图分 类号 】R7 7 9 【 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97 (0 2 3— 9 9— 3 0 7— 5 2 2 1 )0 0 6 0
D o i e rc St dy n v r e I e iy — M o sm t i u o Re e s nt nst dul e Ra i he ap I d e Ra o c i e at d d ot r y n uc d d a tv Lu a ag n i ng D m e i Pate s wih int t
60例早期乳腺癌辅助呼吸门控进行调强放疗的护理
60例早期乳腺癌辅助呼吸门控进行调强放疗的护理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高趋势,随着现代女性爱美及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手术越来越得到患者的认可。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可以使局部控制率达到与根治术相似的疗效,放疗成为保乳术后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
常规切线野放疗存在剂量分布不均匀,尤其在乳腺上、下及两侧底部和乳头下方都存在高量区,最高可达处方剂量的115 %~120 %,放疗后上述部位出现较明显的皮肤反应及纤维化,严重影响美容效果。
呼吸门控(active breathing coordinator technique,ABC)限制呼吸状态下的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在改善剂量分布及降低正常组织放疗剂量方面有明显优势。
我院自2008年10月~2013年6月共收治60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患者,均在ABC限制呼吸状态下进行调强放射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8年10月~2013年6月我院共收治了早期乳腺癌保乳术患者60例,均行乳腺肿块切除术或区段切除术加同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分期均为pT1-2N0M0;年龄22~54岁,中位年龄37岁;均为浸润性导管癌;左侧乳腺癌34例,右侧乳腺癌26例;术后均完成6个周期化疗,化疗方案为CEF或TAC方案。
1.2 放疗患者取仰卧及患侧上肢外展90°上举的治疗体位,采用GDR-1型乳腺托架固定,充分暴露患側乳腺,采用ABC限制患者呼吸,取其最大吸气均值的80%为阈值,当患者呼吸达阈值后ABC装置被激活,接嘴内阀门关闭,呼吸气流中断时呼吸曲线变为直线,此时进行CT扫描或实施放疗。
扫描范围包括颈、胸、上腹部,以完整包括全部邻近正常组织器官如肺、心脏、肝脏、对侧乳腺等,扫描层厚取5.0mm。
获得CT图像后通过专用网络传输到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调强放疗与电子线放疗计划的剂量学比较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调强放疗与电子线放疗计划的剂量学比较訾滢洁;梁世雄;容贤冰;吴春华;华丽;黄启芳;朱小东【摘要】目的:通过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及锁骨上下区调强放疗(IMRT)计划及电子线放疗计划在肿瘤靶区与正常组织剂量学差异,为临床选择放疗计划提供依据.方法:22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均接受CT定位,参考最新美国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靶区勾画标准在CT模拟图像上勾画靶区,同时定义心脏(包括左右心室、心房及冠状动脉区,左侧患者)、同侧与对侧肺、对侧乳腺为危及器官.每例患者均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设计电子线和调强两种放疗计划进行比较,胸壁处方剂量均为50 Gy/25次.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来比较两种计划的剂量学差异.结果:IMRT计划肿瘤靶区接受≥95%处方剂量的PTV体积百分数(VD95%)、适形指数(CI)值及均匀指数(HI)值明显优于电子线计划,而VD105%、VD110%比电子线计划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强计划和电子线计划的心脏接受≥30 Gy剂量照射的心脏组织占心脏体积的百分数(V30)、患侧肺平均剂量(Dmea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强计划的心脏V40、患侧肺V20、双肺V20明显低于电子线计划,但心脏Dmean、患侧肺V5、双肺Dmean高于电子线计划.在对侧乳腺的受量对比中,使用电子线技术对侧乳腺基本没有受量,调强技术的对侧乳腺Dmean:(1.47±0.40)Gy、V1(%):(14.0±96.79)Gy.结论:对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IMRT技术在提高靶区的适形性和剂量的均匀性及降低心脏和肺接受高剂量的体积上明显优于电子线放疗技术,不过也同时增加了正常组织暴露于低剂量下的体积,但均在限定范围内.【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29)005【总页数】4页(P713-716)【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调强放疗;电子线放疗【作者】訾滢洁;梁世雄;容贤冰;吴春华;华丽;黄启芳;朱小东【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南宁,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随着我国医疗技术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乳腺癌患者的发现率也在不断上升。
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2种体位固定方式的比较
22 2种 体 位 固 定 方 法 .
2.. 真 空 组 21
而 且 与 根 治 术 或 改 良 根 治 术 相 比 ,生 存 率 和 局 部 控 制 率 没
有 明显 影 响 。近 年 来 . 着 放 疗 设 备 的 更 新 、 算 机 技 术 及 随 计 放 射 物 理 知 识 的 进 步 ,放 射 治 疗 进 入 精 确 放 疗 时 代 . 位 固 体 定 装 置 已 成 为 保 证 治 疗 体 位 重 复 性 和 准 确 性 的 重 要 环 节 _ l I 。
2组 患 者 体 位 固 定 后 均 用 G i t p e E Lg ed螺 旋 C hs T模 拟
机 扫 描 。由主 管 医生 在 相 应 层 面 上 分 别 勾 画 G V、 T T C V及 重
要 器 官 后 经 V r nE l s 治 疗 计 划 系 统 进 行 计 划 设 计 再 ai c pe a i 经C T复 位 后 画 上 放 射 治 疗 的 三 维 坐 标 。 真 空 组 在 画 完 “ ” + 标 记 线 后 降 下 机 床 ,在 患 者 两 侧 腋 前 线 激 光 水 平 位 置 画 上
[ 要】 目的 : 摘 比较 乳 腺 癌保 乳术 后 调 强放 射 治疗 时 2种体 位 固定 方 式 的误 差 值 , 以选择 出较 佳 的提 高摆 位 精 度 的 固定
方 法。方 法 : 随机 将 乳腺 癌 保 乳 术后 患者 分 为 2组 , 一组 用真 空垫 固定 , 一组 用 热 塑料 膜 固定 , 1 另 各 0例 , 所有 患者 分 别
cnev gsre , h hepcaya at t teoew i t ns【hn s dc l q ime t o ra,0 2 3 7 : osri ugr w i sei l dps o h vre h e. ie eMe ia E u n y c l g o C p n un l 1 ,3( ) J 2 6 - 0 9 7]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逆向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的剂量学研究
设 计 提 供 参 考 方 法 : 采 用 电 子射 野 影 像 系统 对 3 O例乳 腺 癌改 良根 治 术 后 需 要 行 放 疗 的 患 者 进 行 摆 位误 差 的测 定 。每 周 2次 将 治 疗 过 程 中的 电 子 射 野 影 像 系 统所 拍摄 的正 位 和 侧 位 片 , 与 数 字 化 重 建 图 像 的 验 证 片 进 行 对 比分 析 并 计 算 误 差。 比较 初 次 逆 向 调 强 放疗 计 划 ( 对照组 ) 和参 考 误 差 后 制 定 的放 疗 计 划 ( 试验组 ) 二 者 靶 区 剂 量体 积 直 方 图差 异 。 结果 :
范 围。
『 关键 词1 乳 腺 癌 ; 改 良根 治 术 ; 调强放疗 ; 摆 位误 差 ; 剂 量 学 [ 中 图分 类 号 ] R 7 3 7 . 9 [ 文 献 标 志 码】 B 【 文 章编 号】 1 6 7 4 — 7 8 8 7 ( 2 0 1 3 ) 0 2 — 0 1 4 7 — 0 2
1 . 1 临床 资料 2 0 1 0年 1月 一 2 0 1 2年 2月 我 院 收
治的 3 0例乳腺癌改 良根治术后行放射治疗的患者 , 均为女性 , 其 中左 侧 1 8例 , 右侧 1 2例 , 治 疗 靶 区包
括胸 壁 和锁 骨上 淋 巴区 。
下利用医科达公 司的 i v i e w软件对患者的图像进行 比对分析并计算偏差数值 。根据采集分析 的每组数 据, 确立新的靶区中心 , 将原来的治疗计划移植到新 的靶 中心生 成新 的校 正计 划 。在 剂量 体积 直 方 图上 测 出 计 划 靶 区体 积 ( p l a n n i n g t a r g e t v o l u m e , P Ⅳ1 的
左乳癌保乳术后野中野调强和逆向调强放疗的剂量学比较
左乳癌保乳术后野中野调强和逆向调强放疗的剂量学比较左乳癌保乳术后野中野调强和逆向调强放疗的剂量学比较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乳腺癌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左乳癌保乳术后放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对于乳腺癌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传统的放疗方式以喷射照射为主,对于肿瘤部位的照射控制性、剂量分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提高放疗的疗效,野中野调强和逆向调强放疗技术应运而生,并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
野中野调强放疗(Field-in-Fiel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FIF-IMRT)是一种将一定范围内的多个小子野组合成正常野形式,从而提高剂量分布均匀性和照射靶区的剂量平坦性的放疗技术。
逆向调强放疗(Inverse IMRT, IMRT)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算法,在计划系统中以预设的剂量偏离为约束条件,逆向求解获得合理的治疗计划,从而实现对目标区域更精确的照射。
两种放疗技术均能够有效提高治疗剂量的精确性和局部控制率,但其具体的剂量学特点与适应症存在差异。
首先,野中野调强放疗可以充分满足对放疗剂量平坦性和关键器官限制剂量的要求。
由于野中野调强放疗使用多个小子野组合,能够更精确地控制剂量分布,减少剂量差异,减轻正常组织的辐射剂量,提高局部控制率。
然而,优势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需要更精确的计划和辐射技术,并对治疗技术、设备和操作人员的要求更高。
相比之下,逆向调强放疗技术在剂量学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逆向调强放疗技术能够更好地控制肿瘤区域的剂量,提高剂量分布的均匀性和剂量利用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辐射。
同时,逆向调强放疗技术具备充足的剂量投放速度和较好的计划可操作性,具有较好的适应病变的能力。
尽管两种放疗技术在剂量学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在临床应用上的可比性并不明确,仍然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剂量学基础。
此外,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也需要结合考虑,根据肿瘤部位、病理分型、分期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综合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补量两种正向调强放疗计划比较
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补量两种正向调强放疗计划比较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补量两种布野方式正向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在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特点。
方法:选取10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处方剂量:全乳靶区(PTV)50Gy/25f;瘤床(PTVtb)10Gy/8f。
每例患者设计两种正向调强计划,首程PTV均采用切线方向布野,后程PTVtb采用切线和切线加正对瘤床方向布野两种设计。
比较两种计划PTVtb的靶区适形度和均匀性,两程计划叠加后比较肺的V2、V5、V10、V20、平均剂量,心脏的平均剂量和PTV的V55、V60等指标。
结果:单纯切线方向射野计划对肺和心脏保护较好,而切线加正对瘤床方向射野计划能够给瘤床靶区带来较佳的适形度和剂量均匀性。
结论:临床上针对心肺功能较好的患者,可以考虑用切线加正对瘤床方向射野计划;而单纯切线方向射野计划可以对心肺功能相对较差的患者优先考虑。
关键词:乳腺癌;瘤床补量:正向调强放疗保乳治疗已经成为早期乳腺癌的标准选择[1],在肿瘤控制率及无瘤生存率方面能够达到与改良根治术相似的疗效[2]。
术后放疗已成为保乳术后治疗不可或缺的部分。
调强放射治疗因其较好的靶区剂量分布和较低的正常组织受照剂量而被广泛重视,乳腺癌的调强放射治疗又分为逆向和正向调强放疗。
正向调强放疗因其总的治疗时间较短,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比逆向调强放疗容易而被更多采用。
本研究对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补量采用两种布野方向的正向调强设计,比较两者剂量学特点,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选择本院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10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患者,术中对瘤床放置4至5枚银夹标记。
肿瘤位外上象限5例,外下象限3例,内下象限2例。
计划靶体积(PTV)457.2cm3—891.2cm3,瘤床体积(PTVtb)76.27cm3—219.9cm3。
心肺功能基本正常,接受保乳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行全乳放疗50Gy/25f后,瘤床补量16Gy/8f。
调强放射治疗
自适应放疗:根据肿瘤变化调整治疗计划, 提高治疗效果
调强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
头颈部肿瘤
优势: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 减少并发症和副作用
适应症:鼻咽癌、口腔癌、 喉癌等
剂量调整:根据肿瘤形状和 大小,精确调整放疗剂量
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患者的 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胸部肿瘤
适应症:肺癌、食 管癌等胸部肿瘤
优势:提高肿瘤控 制率,减少正常组 织损目录标题 调强放射治疗的基本概念 调强放射治疗的技术特点 调强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
调强放射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调强放射治疗的未来发展
添加章节标题
调强放射治疗的基本概念
定义和原理
调强放射治疗是一种精确的放射治疗技术,通过调整放射线的强度和方向,实现对肿瘤的精确照 射,同时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并发症:心脏疾病 、肺部感染等
预防与处理:个体 化治疗计划、定期 监测与评估
调强放射治疗的未来发展
放疗技术和设备的进步
图像引导放疗技术将更加普及,提 高精准度
新型放射治疗设备如质子治疗和重 离子治疗等将逐渐应用于临床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放疗计划制 定和实施中的应用将进一步发展
剂量计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治疗效果需求,精确计算放射剂量,确保 肿瘤得到有效治疗且副作用最小化。
动态调整: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者反应和肿瘤缩小情况,动态调整照 射野和剂量,提高治疗精准度。
高级算法:采用先进的物理算法,确保剂量计算的准确性和治疗计划的优 化。
图像引导和自适应放疗
图像引导放疗:实时监测肿瘤位置,确保精 确照射
放疗与免疫治疗的结合将为肿瘤治 疗带来新的突破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三种计划方案对比分析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三种计划方案对比分析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外科保乳术后放射治疗三种不同计划方案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特点。
方法对7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仰卧定位后,将影像数据导入计划系统,每位患者按照三种不同计划方案进行设计,分别为:(A)二切线适形野加楔形板;(B)2野切线适形野加2野IMRT野;(C)5野IMRT。
分别比较三种计划中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特点。
结果三种计划方案中,B、C 两种方案的靶区剂量均匀性较好;A方案的左肺低剂量受照区体积较小;C方案的心脏所受平均剂量较高。
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肺功能相对较差的患者可优先采用A方案,肺功能较好的患者可优先采用B方案。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urgical target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fter breast conserving surgery and radiotherapy in three different plans and organs of dosimetric characteristics.Methods Supine positioning in 7 case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fter the image data into the planning system,each patient wa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ree different schemes,namely:(A)two tangent conformal and wedge-shaped plates;(B)2-tang tangent conformal field plus 2 wild IMRT field;(C)5 wild IMRT.To compare the three plans in the target area and organs.Results Dosi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plans,B,C target dose of two schemes of good uniformity;A scheme of the left lung low dose volume is small;the C scheme of heart by higher average dose.The difference wa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poor pulmonary function relatively can give priority to the use of A program,pulmonary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good priority by B program.Key words:Breast cancer;Radiation therapy;Conformal field;Intensive field;Dosage保乳手術联合术后放射治疗是早期乳腺癌的临床常规治疗途径,放疗能够有效地消灭亚临床病灶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乳腺癌保乳术后行调强技术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的临床效果比较
乳腺癌保乳术后行调强技术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的临床效果比较【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行不同放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乳腺癌保乳术患者85例,分为对照组(43例)和调强组(42例)。
对照组行三维适形放疗,调强组行调强放射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复发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调强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乳腺癌保乳术患者行调强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优于三维适形放疗,有效减少放射性肺炎、乳腺水肿及乳腺纤维化等不良反应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乳腺癌保乳术;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射治疗;不良反应;治疗效果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已经不可逆转地上升[1],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上升到10%〜15%。
多数早期乳腺癌可通过乳腺癌保乳术进行治疗,在术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还需要继续行放射治疗,包括三维适形放疗及调强放射治疗等,其中调强放射治疗的效果更佳,已经被大力推广到乳腺癌保乳术患者术后临床治疗中[1]。
对此,本文以85例乳腺癌保乳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乳腺癌保乳术后行调强放射治疗与三维适形放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乳腺癌保乳术患者85例,分为对照组(43例)和调强组(42例)。
调强组患者年龄为24- 60岁,平均年龄为(40.12 ±3.18岁);病灶位置:23例为右侧乳腺,19例为左侧乳腺;分期:34例为I期,8例为II期。
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5- 62岁,平均年龄为(41. 08±3.21岁);病灶位置:25例为右侧乳腺,18例为左侧乳腺;分期:36例为I期,7例为II期。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行三维适形放疗:①用乳腺托架固定被放射治疗的乳房,并确定确定乳腺范围;②采用上下半野照射技术找到全乳腺的切线野和锁骨的上下野,减少衔接处剂量重叠;③选用6 MVX线进行放射治疗,标准为50Gy/25次(5次/周);④瘤床推量选择8 ~ 10 MeV电子线,标准为10 Gy/5 次(5次/周)。
切线半束“野中野”正向调强在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举外 展 ,要求 身体 的头 部 与脚部 在 同一水 平面 ,身 体左 右侧 保持 同一 水平 ,使 身体 成双 位平 行 。并 在 模拟 机 下透视 观察 ,调 整体 位 ,使椎 体与 耻骨联 合 连线 成一 条直 线 ,两髂 前 上棘连 线垂 直于 中轴 ,双 侧锁 骨 头处 于 同一平 面且 骨盆无 旋转 ;其 次 ,根据
针对每例患者靶区的形状大小及空间位置关系ptv几何中心作为照射野中心以切线方向为主在射野方向观beameyeviewbev微调切线野的入射方向尽量少切肺组织及健侧乳腺为原则调节准直器角度转动治疗床使照射野方向与胸壁走形一致调节铅门大小设计半束照射方式可以减少散射线对肺组织的影响大限度的包括靶区避开危及器官按内外半束切线野等权重进行剂量计算观察低剂量区的分布及大小调节射野参数及剂量归一方式重新计算到v95满足处方剂量要求再观察高剂量区的分布及大小根据高剂量区的分布以处方剂量的35作为一个等级创建高剂量结构轮廓野方向观beameyeviewbev依次针对不同水平的高剂量区在内外切线野方向上采用正向调强方式
种 、乳 腺托架 的使用参 数 及 日期 。
线半 束 “ 野 中野 ” 正 向 调 强 ( T a n g e n t h a l f —b e a m
“ ie f l d —i n—f ie l d” i nt e n s i t y mo d u l a t e d r a di a t i o n t h e r a —
置 ,要求 上臂 尽 量 上 抬 ,以尽 量 减 少肺 受 照 体 积 ,
并确பைடு நூலகம்保 患 者 胸 壁 尽 量 水 平 ;然 后 ,在 胸 壁 的上 下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的护理及临床疗效比较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的护理及临床疗效比较摘要:目的:比较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调强放疗与适型调强放疗的护理及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从本院2018年1月-2018年8月接收的患者中,随机抽取86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给予适型调强放疗,观察组给予大分割调强放疗。
结果:观察组放疗后,出现1度皮肤反应15例,占27.91%,2度皮肤反应6例,占13.95%;同时,放疗患者护理非常满意88.90%,一般满意10.50%,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结论:经过护理后大分割放疗发生皮肤反应的程度明显比常规适型调强放疗的皮肤反应要轻,且能够降低患者心理压力,提升护理满意度,皮肤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适形调强放疗。
关键词:早期乳腺癌;大分割调强放疗;适形调强放疗引言:早起乳腺癌保乳术后治疗,是当前乳腺癌早期患者,理想治疗的主要措施,而且术后放疗在保乳治疗期中占有重要地位。
有研究表明,患者术后大分割调强放疗,可有效减少大分割放疗对皮肤损伤。
由此,本文从本院2018年1月-2018年8月接收的患者中,随机抽取86例,对比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调强放疗与适型调强放疗的护理及临床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本院2018年1月-2018年8月接收的患者中,随机抽取86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
实验经本院伦理学会批准,且患者、家属均有知情权,患者自愿签订志愿书。
患者一般资料: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27.66±1.03)岁。
病程:1-3年,平均病程:(1.23±0.11)。
治疗情况:I期患者49例,II期患者37例。
髓样癌8例,导管内癌15例,浸润性导管癌63例。
患者术后均半年内,均接受放疗治疗。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表阿霉素为主的化疗方案,对照组给予适型调强放疗及护理,观察组给予大分割调强放疗,行放疗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1)适型调强放疗护理:护理人员按照放疗患者临床护理一般要求,为患者提供化疗后,巩固治疗药物,并每周一次血常规等检测。
乳腺癌保乳术后适形及调强的三种放疗计划比较
U,C∞cinelli
N,MariaIIi L,酿a1.Twenty—year follow-up
a舢domized咖dy咖叫ng
for early bfe.ilst
砌cal删岫,咖Ⅲy
(16):1227.1232. 2
1J
c咖.N Engl
bre曲t-eomm'ving J
sm'gery诵th
Med,2002,347
Oneml,200l,2,4(1):26-32.
a1.hlen8ity modlllali∞to
B,Robert
with
t葺mgcntial妇猷radioth啪py:initial
0lIool Bid
e砷erienee.Im J mIdim
PhyB,2000,48(5):
1559-1568.
]1J
H讲喀L,H岫t
2.患侧肺的D一、‰、仇,左侧乳腺癌患者心脏的‰、
趴的平均值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对于患侧肺的D一、‰、及心脏‰,调
强技术的结果均略低于适形放疗技术。而对于患侧肺和心 脏的D5,2F-IMRT比3DCRT分别降低了11.50%和7.“% (t:10.35、3.47,P<0.04),4F-IMRT比3DCRT分别降低了
Oned Biol Fr&ier outcome in
effect
of
the
nulllber 0f 0f
emmputed tl-eatlm-,nt J llAdiat
岫sy咖m妇radiation曲rapy
RC,Kestin LL,Killiv,et
slio∞∞do∞dist|西uE∞8 and"alIlation
o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乳腺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
目的:探究乳腺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应用优势。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给予调强放射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
结果:经随访,2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转移,占5.00%,无死亡病例,患者生存率高达100%。
进行调强放射治疗的过程当中,共有2例患者出现Ⅰ级损伤现象,3例患者出现Ⅱ级损伤现象。
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患者,患侧肺平均受量为5.5 Gy,患侧乳腺平均剂量为53.5 Gy。
结论:乳腺癌患者在接受调强放射治疗之后,靶区内剂量分布更加均匀有序,可有效减少患者双肺的放射受量值,最大限度维持患者皮肤的原状,在用于初期乳腺癌的治疗中具有较为理想的疗效,短期内复发率低,然而由于乳腺癌的危害性大,致死率高,远期疗效目前尚不明确,亟待加以深入研究。
标签:乳腺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保乳术
乳腺癌(Mammary cancer)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具有危害性大、死亡率高等特点,属于高发性恶性肿瘤的范畴,仅次于子宫癌,对女性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与影响[1-2]。
一般而言,乳腺癌好发于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其中以原发性乳腺癌所占比例最高,乳腺癌通常发生于患者的乳房腺上皮组织部位,癌细胞以极快的速度扩散,部分患者发现自身患有乳腺癌的时候已经到了中晚期,锁骨上淋巴结已经呈现肿大的状态,治疗难度非常高。
鉴于此,本文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
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访调查的方法,探讨调强放射治疗方法的应用优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皆是女性,年龄30~48岁,平均(37.59±3.08)岁。
20例患者中,共有7例患者的肿瘤位于左乳房,4例患者的肿瘤位于右乳房,6例患者的肿瘤位于外上象限,3例患者的肿瘤位于外下象限,肿瘤的平均直径为(1.97±1.04)cm,乳头与肿瘤边缘的平均距离为(2.14±1.18)cm,乳腺癌术后取腋窝淋巴结样本进行化验,化验结果全部呈阴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皆给予象限切除,切除主要为原发灶肿块,随后进行腋淋巴结清除,肿瘤标本病例检测呈阴性,为无意义癌残留。
取患者发生癌变的部位放置标记,标记为内、外、上、下四点,乳腺癌术后约40 d进行调强放射治疗。
具体的步骤如下:使用CT模拟机进行虚拟定位,定位完毕之后,允许进行CT扫描,指
导患者取平卧体位,在激光灯下明确并标记患者的具体位置。
于患者的患侧乳腺部位安放不透放射线金属环,两者的空间距离控制在2.5~3.5 cm,目的在于以不透放射线金属环来明确CT照射的范围。
随后将全部的定位像采集,以标注笔描绘患者的内、外、上、下四点的靶区,确定患者双肺以及健侧乳腺的受量。
上述步骤当中所标注的内、外、上、下四点均向外扩伸0.6~0.8 cm,四点相互连接的中心部位记为PTW1区域,于患者的患侧乳腺部位所安放不透放射线金属环的区域记为PTW2区域,区域确定之后进行调强放射治疗,患者皮肤的受量因客观因素允许存在误差。
PTW1区域:50~55 Gy单次2.0;PTW2区域:60~65 Gy单次2.5,持续时间为25~30 d,理论Gy治疗次数为28次。
1.3 诊断标准
以RTOG标准为依据,在进行调强放射治疗的过程当中,如果患者的表层皮肤出现Ⅰ级损伤现象,先暂停调强放射治疗,对患者的皮肤予以涂抹维生素C 保养清洁,保证皮肤表面处于绝对干燥的状态,皮肤不可与刺激物直接接触[3-4]。
为了保证调强放射治疗的效果,要求患者将患位皮肤充分暴露。
如果出现Ⅱ级损伤现象,为了保证患者皮肤的原貌,需要完全暂停调强放射治疗,进行伤口护理,事后再继续进行放射治疗。
60 d之后,以患者进行调强放射治疗之前的乳腺外形、肤色等与调强放射治疗之后进行对比,在医师的指导下,由患者本人对乳腺的外观进行评价,评价的满意度可作为调强放射治疗治疗效果的参考数据。
2 结果
20例乳腺癌患者的术后随访期皆定为6个月,经随访调查,全部患者当中仅有1例患者出现转移,占5.00%,无死亡病例,患者生存率高达100%。
进行调强放射治疗的过程当中,共有2例患者出现Ⅰ级损伤现象,3例患者出现Ⅱ级损伤现象。
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患者,患侧肺平均受量为5.5 Gy,患侧乳腺平均剂量为53.5 Gy。
3 讨论
当前,国际医学领域对于乳腺癌的治疗,依旧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然而手术治疗乳腺癌具有非常明显的两级现象[5]。
因为手术治疗的方法理论上可以根治乳腺癌,然而手术不仅对患者的乳房外形会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会将整个乳房全部切除,这是大部分患者所不能接受的。
虽然根治术后之后可以采用相关的修复方法,然而修复的效果微乎其微,难以满足患者对乳房外观的要求,虽然这与女性患者的心理因素有着内在的联系,然而手术治疗会对患者的乳房外观造成难以修复的损害却是不争的事实。
早在1924年,英国医学家Keynes发明了肿瘤切除术与镭针插值治疗的方法,对于治疗乳腺癌有着非常理想的疗效,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治疗乳腺癌的重要临床技术之一。
常规的放射治疗技术,采用的是二切线野外加楔形板照射,其最为明显的局限性在于患者的整个乳腺体内的放射剂量参差不平,分布不均,最大差异约25%,放射治疗效果不理想[6]。
同时,患者表层皮肤组织所接受的放射
剂量远高于乳腺体内部,对患者的乳房外形造成较大的破坏。
在本次研究中,20例患者全部采用调强放射治疗,共有2例患者出现Ⅰ级损伤现象,3例患者出现Ⅱ级损伤现象,由此可见调强放射治疗,因放射剂量的分布均匀性得以改善,不再大量集中在表层皮肤部位,缓解了严重的皮肤急性损伤问题,整体的放射治疗效果可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虽然仍有共计5例的患者出现了皮肤损伤现象,然而与常规的放射治疗方法相比较,患者皮肤的损伤率已经大幅度下降。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常规放射治疗方法逐渐被调强放射治疗方法所取代,调强放射治疗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使乳腺体内的放射剂量保持均匀的水平,主要的原理在于:通过多叶光栅系统MLC(Multi-leave collimators)来控制MLC各个叶片的运动,多叶光栅系统的叶片由钨合金制成,与传统的铝制叶片相比,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更小。
采用MLC系统进行动态靶区跟踪照射,从而对乳腺体内的放射剂量进行优化,使其保持均匀分布,限定PTW1以及PTW2区域内的放射剂量,可有效将最大差异控制在 1.5%左右。
除此之外,优化各区域内的放射剂量还可以减少同侧肺的放射剂量,避免诱发放射性肺炎,对乳腺癌患者造成额外的伤害,局部放射剂量过高会对患者的腺体以及皮肤造成严重的损伤,腺体严重萎缩。
笔者所在医院采用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对2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术后治疗,患者靶区内的放射剂量趋向均匀,经取点观测,局部的放射剂量最大差异被大幅度缩小,降低了皮肤破溃、腺体萎缩、放射性肺炎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率。
调强放射治疗方法的患侧肺平均受量为5.5 Gy,患侧乳腺平均剂量为53.5 Gy,同时调强放射治疗方法使放射剂量不再过度集中于患者的皮肤表层,加大患部的平均受量,同时降低健部的平均受量,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具有高度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调强放射治疗是现代医学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物理理论与放射技术的完美结晶,为欧美国家所广泛采用[7]。
调强放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乳腺体内的放射剂量分布,使其保持相对均匀的分布状态,但是在实际的放射治疗过程当中,允许局部肿瘤部位的放射剂量略高于其他部位,属于正常现象,有助于减轻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剂量负荷,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明显受益,乳腺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较轻[8]。
本次研究的随访时间定为6个月,随访时间不长,虽然调强放射治疗在固定的研究范围之内比常规放射治疗的治疗效果更为突出,并且患者的生产率与对乳腺外观的满意度均处于非常高的水平线上,患者对于术后乳房的外观形象都比较满意,可省去后期的修复环节,局部复发的风险性较小。
术后的乳房保养也同样重要,尤其需要注重局部的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
此外,由于随访时间短,研究数据存在不可逆的局限性,因此,乳腺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具体疗效尚有待深入探讨分析。
参考文献
[1]杨跃新,金河天,汤鹏飞,等.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射治疗[J].吉林医学,2011,32(14):2799-2800.
[2]王尚礼,史增祥.调强放射治疗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9):93-95.
[3]高丽娟,吴裕起,李扬成,等.乳腺托架在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射治疗中的应用[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1,11(3):199-201.
[4]何雪平,林涛,常晓刚,等.左乳腺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和二维切线野治疗的剂量学研究[J].肿瘤学杂志,2011,17(11):847-849.
[5]马照,张伟,王晓慧,等.乳腺癌术后胸壁及锁骨上区混合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的剂量学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3,29(5):349-352.
[6]赵晓叶,郎静芳,贾胜欣,等.综合护理乳腺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82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4,36(2):301-302.
[7]刘路,杨瑞杰,李金娜,等.胸腺瘤术后调强放射治疗和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剂量学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4,18(1):22-26.
[8]周丽文.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0):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