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乳腺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乳腺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

目的:探究乳腺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应用优势。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给予调强放射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经随访,2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转移,占5.00%,无死亡病例,患者生存率高达100%。进行调强放射治疗的过程当中,共有2例患者出现Ⅰ级损伤现象,3例患者出现Ⅱ级损伤现象。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患者,患侧肺平均受量为5.5 Gy,患侧乳腺平均剂量为53.5 Gy。结论:乳腺癌患者在接受调强放射治疗之后,靶区内剂量分布更加均匀有序,可有效减少患者双肺的放射受量值,最大限度维持患者皮肤的原状,在用于初期乳腺癌的治疗中具有较为理想的疗效,短期内复发率低,然而由于乳腺癌的危害性大,致死率高,远期疗效目前尚不明确,亟待加以深入研究。

标签:乳腺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保乳术

乳腺癌(Mammary cancer)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具有危害性大、死亡率高等特点,属于高发性恶性肿瘤的范畴,仅次于子宫癌,对女性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与影响[1-2]。一般而言,乳腺癌好发于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其中以原发性乳腺癌所占比例最高,乳腺癌通常发生于患者的乳房腺上皮组织部位,癌细胞以极快的速度扩散,部分患者发现自身患有乳腺癌的时候已经到了中晚期,锁骨上淋巴结已经呈现肿大的状态,治疗难度非常高。鉴于此,本文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

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访调查的方法,探讨调强放射治疗方法的应用优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皆是女性,年龄30~48岁,平均(37.59±3.08)岁。20例患者中,共有7例患者的肿瘤位于左乳房,4例患者的肿瘤位于右乳房,6例患者的肿瘤位于外上象限,3例患者的肿瘤位于外下象限,肿瘤的平均直径为(1.97±1.04)cm,乳头与肿瘤边缘的平均距离为(2.14±1.18)cm,乳腺癌术后取腋窝淋巴结样本进行化验,化验结果全部呈阴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皆给予象限切除,切除主要为原发灶肿块,随后进行腋淋巴结清除,肿瘤标本病例检测呈阴性,为无意义癌残留。取患者发生癌变的部位放置标记,标记为内、外、上、下四点,乳腺癌术后约40 d进行调强放射治疗。具体的步骤如下:使用CT模拟机进行虚拟定位,定位完毕之后,允许进行CT扫描,指

导患者取平卧体位,在激光灯下明确并标记患者的具体位置。于患者的患侧乳腺部位安放不透放射线金属环,两者的空间距离控制在2.5~3.5 cm,目的在于以不透放射线金属环来明确CT照射的范围。随后将全部的定位像采集,以标注笔描绘患者的内、外、上、下四点的靶区,确定患者双肺以及健侧乳腺的受量。上述步骤当中所标注的内、外、上、下四点均向外扩伸0.6~0.8 cm,四点相互连接的中心部位记为PTW1区域,于患者的患侧乳腺部位所安放不透放射线金属环的区域记为PTW2区域,区域确定之后进行调强放射治疗,患者皮肤的受量因客观因素允许存在误差。PTW1区域:50~55 Gy单次2.0;PTW2区域:60~65 Gy单次2.5,持续时间为25~30 d,理论Gy治疗次数为28次。

1.3 诊断标准

以RTOG标准为依据,在进行调强放射治疗的过程当中,如果患者的表层皮肤出现Ⅰ级损伤现象,先暂停调强放射治疗,对患者的皮肤予以涂抹维生素C 保养清洁,保证皮肤表面处于绝对干燥的状态,皮肤不可与刺激物直接接触[3-4]。为了保证调强放射治疗的效果,要求患者将患位皮肤充分暴露。如果出现Ⅱ级损伤现象,为了保证患者皮肤的原貌,需要完全暂停调强放射治疗,进行伤口护理,事后再继续进行放射治疗。60 d之后,以患者进行调强放射治疗之前的乳腺外形、肤色等与调强放射治疗之后进行对比,在医师的指导下,由患者本人对乳腺的外观进行评价,评价的满意度可作为调强放射治疗治疗效果的参考数据。

2 结果

20例乳腺癌患者的术后随访期皆定为6个月,经随访调查,全部患者当中仅有1例患者出现转移,占5.00%,无死亡病例,患者生存率高达100%。进行调强放射治疗的过程当中,共有2例患者出现Ⅰ级损伤现象,3例患者出现Ⅱ级损伤现象。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患者,患侧肺平均受量为5.5 Gy,患侧乳腺平均剂量为53.5 Gy。

3 讨论

当前,国际医学领域对于乳腺癌的治疗,依旧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然而手术治疗乳腺癌具有非常明显的两级现象[5]。因为手术治疗的方法理论上可以根治乳腺癌,然而手术不仅对患者的乳房外形会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会将整个乳房全部切除,这是大部分患者所不能接受的。虽然根治术后之后可以采用相关的修复方法,然而修复的效果微乎其微,难以满足患者对乳房外观的要求,虽然这与女性患者的心理因素有着内在的联系,然而手术治疗会对患者的乳房外观造成难以修复的损害却是不争的事实。

早在1924年,英国医学家Keynes发明了肿瘤切除术与镭针插值治疗的方法,对于治疗乳腺癌有着非常理想的疗效,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治疗乳腺癌的重要临床技术之一。常规的放射治疗技术,采用的是二切线野外加楔形板照射,其最为明显的局限性在于患者的整个乳腺体内的放射剂量参差不平,分布不均,最大差异约25%,放射治疗效果不理想[6]。同时,患者表层皮肤组织所接受的放射

剂量远高于乳腺体内部,对患者的乳房外形造成较大的破坏。在本次研究中,20例患者全部采用调强放射治疗,共有2例患者出现Ⅰ级损伤现象,3例患者出现Ⅱ级损伤现象,由此可见调强放射治疗,因放射剂量的分布均匀性得以改善,不再大量集中在表层皮肤部位,缓解了严重的皮肤急性损伤问题,整体的放射治疗效果可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虽然仍有共计5例的患者出现了皮肤损伤现象,然而与常规的放射治疗方法相比较,患者皮肤的损伤率已经大幅度下降。近些年来,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常规放射治疗方法逐渐被调强放射治疗方法所取代,调强放射治疗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使乳腺体内的放射剂量保持均匀的水平,主要的原理在于:通过多叶光栅系统MLC(Multi-leave collimators)来控制MLC各个叶片的运动,多叶光栅系统的叶片由钨合金制成,与传统的铝制叶片相比,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更小。采用MLC系统进行动态靶区跟踪照射,从而对乳腺体内的放射剂量进行优化,使其保持均匀分布,限定PTW1以及PTW2区域内的放射剂量,可有效将最大差异控制在 1.5%左右。除此之外,优化各区域内的放射剂量还可以减少同侧肺的放射剂量,避免诱发放射性肺炎,对乳腺癌患者造成额外的伤害,局部放射剂量过高会对患者的腺体以及皮肤造成严重的损伤,腺体严重萎缩。笔者所在医院采用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对2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术后治疗,患者靶区内的放射剂量趋向均匀,经取点观测,局部的放射剂量最大差异被大幅度缩小,降低了皮肤破溃、腺体萎缩、放射性肺炎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率。调强放射治疗方法的患侧肺平均受量为5.5 Gy,患侧乳腺平均剂量为53.5 Gy,同时调强放射治疗方法使放射剂量不再过度集中于患者的皮肤表层,加大患部的平均受量,同时降低健部的平均受量,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具有高度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调强放射治疗是现代医学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物理理论与放射技术的完美结晶,为欧美国家所广泛采用[7]。调强放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乳腺体内的放射剂量分布,使其保持相对均匀的分布状态,但是在实际的放射治疗过程当中,允许局部肿瘤部位的放射剂量略高于其他部位,属于正常现象,有助于减轻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剂量负荷,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明显受益,乳腺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较轻[8]。本次研究的随访时间定为6个月,随访时间不长,虽然调强放射治疗在固定的研究范围之内比常规放射治疗的治疗效果更为突出,并且患者的生产率与对乳腺外观的满意度均处于非常高的水平线上,患者对于术后乳房的外观形象都比较满意,可省去后期的修复环节,局部复发的风险性较小。术后的乳房保养也同样重要,尤其需要注重局部的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此外,由于随访时间短,研究数据存在不可逆的局限性,因此,乳腺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具体疗效尚有待深入探讨分析。

参考文献

[1]杨跃新,金河天,汤鹏飞,等.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射治疗[J].吉林医学,2011,32(14):2799-2800.

[2]王尚礼,史增祥.调强放射治疗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9):93-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