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与利弊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工程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与利弊分析

摘要:

大型水利工程是世界各国与洪涝、干旱灾害抗争的重要工程措施,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筑建了近百万的水库工程,其中,大型水库约4.7 万座。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水

利枢纽工程之一,是长江治理开发的关键工程。三峡工程在发电、泄洪、航运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效益,然而在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引起了学者专家的争议。随着三峡工程蓄

水的初运行,长江中下游的江湖关系更加复杂,有包括水文、泥沙、生态以及环境等方面在内的大量科学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正文:

1.三峡工程对气候环境的影响

以洞庭湖为例,洞庭湖历来是洪涝重灾区,主要原因是长江上游暴雨形成的洪水峰高量大,超出河道泄洪能力.洞庭湖因泥沙淤积,调蓄洪水的功能已是每况愈下。三峡水库的兴建,将给湖区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首先,随着入湖泥沙的减少,可减少氮、磷的流入,从而减轻洞庭湖的富营养化程度,大大减轻水质污染,保护了水生生物。其次,由于入湖泥沙的减少,延缓洞庭湖的淤塞,稳定了自然条件,因而有利于消灭钉螺,并达到根治血吸虫病的目的。第三,随着防洪减灾效益的增加,气候生态环境将大大改观,将使湖区周围的自然风景区面貌一新,使其中的鸟类、禽类等生物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但与此同时它也带来的某些不利影响,从气象上来看,首先,水库的兴建将使库区紧靠水体的沿江地带的降水量有所减少,从而使那里的夏秋干旱有所加重,而在库区以北数

十公里以外的山地,其降水量将有所增加,从而使那里的洪涝、秋雨及夏收作物的低温冷害有所加剧。其次,水库建成后,进入洞庭

湖的鱼类可能减少,白鳍豚的栖息地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通过对三峡工程建设背景下洞庭湖水面面积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近年来洞庭湖水面面积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年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三峡工程的运行给洞庭湖水面面积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阶段性蓄水导致长江三口来水减少而引起湖水水面锐减。其次,50余年来洞庭湖年水位平均水位和最低水位均呈上升趋势,月水位主要体现为1 一3月为上升趋势。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水位比运行前在下半年有所下降,其中7,10,11月最为显著。其原因可归结为降水量减少、荆江河段冲刷作用改变水位-流量关系以及三峡蓄水导致出库流量减少等。近30年来洞庭湖草洲持续扩张,面积增加明显,主要是由于区域泥沙游积和洞庭湖水位快速下降导致淹水时间减少引起的。湖泊容积和湖泊面积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但与泥沙游积存在负相关性退田还湖工程可显著增加湖容,但效果没有预期显著。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在降水、径流及其它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水面面积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流域内降水的减少是影响水面面积缩减的主要气候因子之一,由于洞庭湖长期处于淤积状态,短时间内达不到理想效果。

从三峡库区的多种要素来看,三峡库区降水充沛,平均年降水量达1120mm,时空分布不均,自西向东呈两边多,中间少的分布格局,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5~10 月,这 6 个月的降水量可占全年的70%以上,并常出现暴雨;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为

16.3~18.2℃,由于受地形和长江水域的影响,长江沿江河谷气温比周围地区高,最高气温出现在夏季八月,最低值出现在冬季 1 月,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不大,四季中,春、秋和冬季的季平均气温近年来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而夏季平均气温则呈微弱的下降趋势;库区年平均相对湿度普遍较大,其变化范围在70%~80%。春季是季节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的季节,冬季是库区平均相对湿度地域差异最大的季节,总体上地域分布呈库东库西偏大,库中偏小的分布格局;库区年日照时数少,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仅有1200~1600h。空间分布呈东多西少的分布特点,且东西差异大;库区年日照时数少,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仅有1200~1600h。空间分布呈东多西少的分布特点,且东西差异大。然而,尽管三峡库区已建有一定数量的气象、水文观测站,但多数站点的观测项目仅限于气温、降水等常规气象要素方面,对雷暴日等非常规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相对较少。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三峡库区的气象要素监测站网,并继续加强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要素的监测。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气候模式的细化建设及改进与完善,以期更能够全面反映河道型水库的区域气候效应机制。

2.三峡工程的利弊分析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区域乃至整个流域的社会环境建设均具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大型水利工程对于区域防洪抗旱减灾、

水力发电、航运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综合效益。然而,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可能会有一些负面影响,如,可能影响水域内的水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可能增加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

三峡工程依靠可再生无污染且强劲有力的水力来发电,清洁廉价,还有利于调节长江流域丰、枯水期的下泄流量。修建三峡工程其主要根据之一就在于巨大的经济利益,三峡工程主要效益来源于发电。库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总体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国家及地方以及三峡工程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下获得很大的改善。库区工业领头行业以食品、轻纺等民用工业种类为主,机械、化学、煤炭、建材等领域也有所发展,万县和涪陵两市的次密集发展工业较多。此外,库区水力和矿产资源都十分可观,近年来矿物开釆发展也十分迅速。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大幅改善了库区通航条件及支流通航条件,间接促使通航船舶走向标准化、大型化,从而降低航运成本,根本上改善了库区航道和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西南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其原材料、产品均釆用集装箱的方式进出,刺激当地运输行业发展。

然而库区鱼类受三峡工程建设的影响甚巨。由于三峡工程并没有预留鱼道,部分洄游性鱼类锐减。工程建设期间,库区鱼类的种类与数量达到最低点,2003年涸游性鱼类种类仅有63种。2003年以前,鱼的品种类别波动较大,除刚蓄水时的集聚减少外并无明显规律,2003年至今种类及数量则开始稳步上升,但这一数据与鱼类常年值(196种)比较,仍明显低于常年值。在农业方面,三峡工

程完工后,由于连续性移民,三峡工程人多地少的矛盾有所缓和,但耕地还在逐年锐减,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由于林业破坏严重,三峡库区植被结构单一,品种多为经济林,缺乏蓄林养林植被,农业用水受到污染,农耕土地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具体体现为坡耕地土壤退化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峡库区建成后却存在着一定隐患。以川江船号为例,川江船号是长江中下游船工在平日工作时所唱歌谣。川江船号是一种某一人领头歌唱,其他人跟唱的一领众合的民歌演唱方式。随着现代化生活工作方式以及三峡工程现代化通航方式的普及,川江船号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的排挤,这种流传了几百年的民谣似乎走到了传承的尽头。

由于对利弊各执一词,三峡工程引起过无数次争议。其中主要争论大致可以分为三次:大跃进时的第一次论争;全国人大通过前的第二次论争;全国人大通过前的第二次论争。三峡工程的一次次论争,其实都可以看作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认识。出于不同时间、具体情况和思考角度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这些认知之间的分歧正是三峡工程的论证一次又一次激烈碰撞。有关三峡工程建设的决策正是在这正反两方面的碰撞与辩驳中日趋成型、走向成熟的。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逐渐融合统一的过程,在保证可持续发展不过分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将技术应用到自然改造中去。水利工程在体现了作为自身存在的内在价值的同时,也体现了,它以人这个主体表现出来的从研发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