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归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国的基本历史地理环境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概览

(一)疆域

1.夏朝的版图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秦朝后历代王朝的疆域虽时有盈缩,但基本趋势是逐渐扩大

3.清乾隆年间,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

(二)政区(即行政区划,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

1.经济发达或处于统治中心的地区,在行政区划中的地位要比不发达地区、边

远地区高

2.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变化最大,秦汉为郡,魏晋南北朝为州,唐为道,宋为

路,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单位——县则最

稳定

3.在中央集权制前期以二级行政区为主,南北朝以后以三级行政区为主。

(三)民族

1.广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总

称;泛指历史上形成的人类共同体

2.狭义: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

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3.华夏族向汉族转化的前提是一个幅员辽阔、政治经济的统一国家的建立。它

为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

理素质的汉族提供了产生的条件

4.汉民族意识的特点:

①强调“大一统”观念,不再把“四夷”看作是外国,而是中国的边疆。

②主动了解认识少数民族(《史记》为少数民族专门立传)

(四)人口

(五)气候

197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从仰韶文化到殷墟文

化,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C左右;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

摆动,范围为1-2°C;在每400-800年期间,可以分出50-100年为周期的

循环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功过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阐述了关于社会制度、国家法律、民族精神“系于气候的本性”“土地的本性”的观点,系统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一)气候对婚育年龄的影响

(二)气候对生理反应的影响

(三)气候对心理感受的影响

(四)气候对政治的影响

(五)辩证地看待“地理环境决定论”

1.当时非此斩钉截铁的语言难以逆转千年的成见→给予“同情之理解”

2.外部因素: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绝对的,没有空气和水,地球将不

可能有任何生物的存在,遑论文化。

3.社会内部因素: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作用是可移的、暂时的并且是间接的

4.凡是有人类生存的地方,文化决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它总是按照自身的

规律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5.在肯定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力存在时,将其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三、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

(一)文化多元与政治专制并存

1.地理环境多样化带来了经济文化多样化

文化回旋余地越广阔,越有保存实力、积蓄力量的机会,这使中华文化遭遇

许多挫折而不至于中断。

2.地理环境多样化带来了精神文化多样化

大一统与各自蓬勃发展

3.地理环境多样化带来了政治文化多样化

诸侯政治与中央集权政治长期并存

中国内陆主要是由几大可以相互勾连的平原区形成,所以只要形成强有力的

政治实体,便可以向四周辐射而不受阻挡,专制因此得以形成且持续。

(二)独立性与封闭性共生

中国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与其他文明中心相距较远,几乎与外部世界隔离,这维

系了中国文化的延续,造就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形成中国文化鲜明的

民族特色。

1.文化的自足是因为文化的独立

2.文化的自足性必然带来文化的封闭性

3.独立而封闭的文化个性使得传统中国社会缺少对外交往的动力

四、历史地理环境变化影响民族历史进程

(一)气候变化催生我国历史上的盛世

高温期

1.夏王朝是我国最早的国家政权,也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期

3.汉代则是公认的中国古代社会第一个盛世,我国主体民族汉族在汉代形成

4.唐代是中国古代唯一可以与汉代相提并论的盛世

(二)气候变化引发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激烈的军事对垒

西周末、西晋末、北宋末、明末

(三)气候变化促使经济文化中心南移

1.黄河流域首先成为文化中心

1)商周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家、军

事家、学者绝大多数来自黄河流域(孔孟荀墨韩)

2)商周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

历史事件,绝大多数都发生在黄河流域(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

齐晋鞌之战、晋楚邲之战、晋楚鄢陵之战)

2.原因

1)文化交错区优越说

2)黄河中下游的旱作文化技术条件简单,易于发展

3)北方交通方便,利与人口积聚

3.经济文化中心呈现由北向南、从西至东的迁移趋势

1)从东晋到隋朝,农耕经济中心南移,南方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精耕细作

的程度已超越黄河流域

2)唐代“安史之乱”后,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地南移

3)宋代以后,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主要来自南方地区

4.文化中心南移原因

1)地质条件及气候的变化

地址条件及气候变化让南方的生态环境改善,使经济文化中心南迁成为

可能

2)北方人口的持续南迁

①秦始皇派50万青壮年士兵开发岭南

②三国时期,董卓作乱洛阳,长安、洛阳大批老百姓逃难至湖北荆州

(王粲《七哀诗》)

③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使得朝廷整体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

南北经济的文化结构(社会精英南移)

④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近千万人口随着南宋朝廷来到江浙一带

3)南方这几千年来处于相对和平安定的政治局面,受战争的影响较少

4)南方经济发展,人口增加、民族融合也让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成为必然

五、历史地理环境造就民族性格

(一)顺遂自然

1.农耕民族按照自然节律安排自己的生活

黄昏、秋天意象与客居异乡的游子形象相互映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对自然花草细致地、大量地、从不间断地描述、赞美

周敦颐《爱莲说》、龚自珍《己亥杂诗》

茅盾《白杨礼赞》、宗璞《紫藤萝瀑布》、朱自清《荷塘月色》

3.农耕民族所能构想的最美好的家园充满田园顺遂自然的气息

陶渊明《桃花源记》、孟浩然《过故人庄》、陆游《游山西村》

(二)注重伦理

1.农耕民族注重伦理,导致他们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

2.农耕民族注重伦理,导致他们对传统极端尊重,恪守祖训,不敢标新立异。

(三)内向保守

1.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而不是对外扩张

2.农耕经济内敛保守,缺乏提高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