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审计本质的一些认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审计本质的一些认识

审计本质的重要性,目前审计实务中碰到的困难实际上都是对审计本质认识不到位。

确定本质的标准是什么?

按照这个标准,衡量审计本质各观点,他们符合审计本质的定义吗?(逐一分析评价)

本质有标准吗?比如人的本质是什么呢?从生物学角度看,人是一种高级动物,也有定义为人是会思考的动物;从社会学角度看,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定义不同。是不是每一个定义都是反映本质的一部分,都无法全面反映本质,本质是一个无限接近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

定义的过程就是分门别类的过程,分门别类的过程就是不断异化的过程,是只顾一点不及其余的过程。因此,要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还必须走一个反过程,也就是先分类再综合。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本质是一事物的根本属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告诉我们,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从不深刻的认识到更深刻的本质认识到过程。而且这种过程是必然的、也是无限的。

在人类的不断实践中,总结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人为了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对事物分门别类,根据分类的结果,再予以定义。在这个过程中,事物还是那个事物吗?肯定不是,而是人所认识或定义的事物。人对事物的认识和定义是一个不断接近客观存在的过程。

如果对本质的认识无法达到,或者说对本质的认识是一个无限接近的过程,那么,怎么评价定义的准确性呢?有人说,既然不可能彻底认识事物,随便怎么定义都可以,反正大家都是错的。例如审计既可以说是一种查帐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做帐行为。这样一推理,看来随便定义还不行,也得有个标准,否则风马牛不相及。

这个标准应该就是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也就是分门别类过程。例如认识一个事物时,首先区别它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是植物还是动物,是哺乳动物还是非哺乳动物,以此类推,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对事物的彻底认识。那么,分门别类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是这个事物的特征。比如根据事物是否有生命区别为生物和非生物,根据生物是否会运动区别为动物还是植物,根据动物是否会生育区别为哺乳动物和非哺乳动物等等。

由于事物的特征不只一个,而分类标准往往比较单一,根据事物的此一特征可将事物划分为甲类,根据事物的彼一特征又可将事物划分为乙类。因此,事物分类并不绝对,例如,人既可以说是一种高级动物,也可以说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两者都没错。由此看开,事物的特征对于认识事物相当重要,只有把事物的特征全部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是各种特征的总和。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几个结论:首先,对事物本质认识很难达到,不要轻易给事物下本质定义;其次,事物本质是由各种特征组成的,只有加强对事物特征的认识,才能更接近本质;第三,根据事物的不同特征,可以对事物有不同的分类和定义。

根据上面的结论,在研究审计本质时可以得到一些启示:首先,不要妄谈审计本质是什么,要允许并接受从各个角度提出的审计定义;其次,要加强对审计各特征的分析认识,只有把这些特征认识到位了,离审计本质也就不远了。

实际上,目前对审计本质或者说对审计定义的认识也是从不同特征出发的。例如,从审计方法、审计职能角度认识审计的,从审计作用角度认识审计的。问题是,这些特征是主要的特征吗?这些特征全面吗?只有在对这两个问题回答的基础上,才能评价现有的审计本质论的优劣,而且评价也只能在同一个范畴内评价,比如说不能将从审计作用出发的审计本质论跟从技术方法角度出发的审计本质论进行比较。

从行为角度对审计定义的观点有:查帐论、方法过程论、经济监督论、经济控制论、对受托责任的检查和评价

从制度或作用角度对审计定义的观点有:戴维弗林特的社会控制机制、民主与法制的工具、利益相关者冲突与协调的机制、免疫系统论

从行为角度评价审计本质各观点的优劣应以制度为标准,从制度角度评价审计本质各观点的优劣应以审计动因为基础,即社会环境对审计的需求。这是因为:

行为服务于功能和制度,有什么样的功能,才需要什么样的行为。因此,从行为角度评价审计本质各观点,应以审计制度的要求或功能为标准。

作为一种人为的经济或社会制度,是人类设计和选择的结果,同自然界的万物不同,它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人类根据需要理性选择的结果,这就要探讨这个制度的动因。要探讨动因,从制度本身显然无法找到答案,必须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寻找答案。

因此,先从审计环境出发,探索审计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并以此评价从制度角度提出的审计本质各观点,再从审计制度出发,以制度设计的目标和作用为标准,评价从行为角度提出的审计本质各观点的优劣,这就是本文研究的线索。

对于审计的产生,吴联生的论述相当精辟。社会公众为了提高自身福利,必须通过绝对财富和相对财富的增长来实现,而为了实现财富的增长,又必须将自己拥有的资源进行投资。企业作为合作投资的一个项目,具有降低成本和递增报酬的优势,是社会公众追求财富增长比较合理的选择。利益相关者在发生投资行为过程中所进行的合作,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但是,要使合作能够成功,必须满足一些基本的条件,首先是对利益相关者所投入的不同资源和利益相关者所享有的收益进行计量,并将相关会计信息进行披露。这就是会计和会计制度发挥作用的地方。但是,会计制度只是企业经营行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全部,而且他对经营者的行为约束也是基础性的,而非决定性的。如要达到切实控制经营者行为的目的,如何对经营者执行会计规则的行为进行控制和惩罚,必然也是利益相关者合作投资所需要进行互动的重要内容。互动的结果就是形成审计制度。审计制度的安排必然会影响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比如,如果审计准则由企业经营者决定,审计主体由企业经营者制定,审计结果的执行也由企业经营者决定,那么除了企业经营者受益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必会遭受损失。

在企业的形成过程中,由于非人力资源与其原来的所有者是可以相互分离的,而人力资源与其原来的所有者是不可分离的,这便决定是人力资源所有者而不是非人力资源所有者对企业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根据企业最优产权安排,虽然人力资源所有者经营管理企业,但真正经营管理企业的是经营者,而不是生产者。经营者在具体企业行为中,出于自利倾向,必然会存在使自己受益使其他利益相关者受损的动机,所以其他利益相关者必须对企业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但是,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并非只有一个,如果由某一个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那么,监督成本由他承担,而监督收益则由其他利益相关者共享,这样,任何一个其他利益相关者都没有动力去监督经营者,存在“搭便车”的倾向。如果他们都对经营者进行监督,那么不仅成本高昂还存在大多数利益相关者不具备监督能力的现实障碍。这样以来,既具有监督能力,又能够代表所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监督者的出现是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