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示范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示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a5bc04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d9.png)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和坡度陡缓;2.了解绘制等高线的方法;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4.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类型。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等高线的一般特点,明确等高线形态、分布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2.在等高线图学会识别山脊、山谷等山体的不同部位;3.学会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五种基本地形。
难点:1.在等高线图上判定各种地形类型;2.山脊线、山谷线和陡崖的判定。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本节课相关视频、图片等,PPT。
相关资源素材库中【课程引入】地形与地形图视频;素材库中【地理地图】地面高度的计算图;素材库中【地理地图】等高线动画;素材库中【知识解析】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PPT等。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多媒体展示不同的地表地貌图。
导语: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回答:略。
板书: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新知讲解】一、等高线地形图教师: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地表的高低起伏常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
承转:我们知道,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1.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珠穆朗玛峰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多媒体出示“地面高度的计算”示意图。
学生读图,并自学教材相关内容,回答问题下列问题:(1)什么是海拔、相对高度?(2)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米?(3)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学生回答:海拔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是指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教师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5872f1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86.png)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定义及特点教学难点: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地图的基本要素?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导入]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
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
(见或内容如下)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不同点相同点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或内容如下)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A2186米B米9882米D米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或内容如下)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7f999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8d.png)
地形图的判读设计说明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因此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件入手,注重学生的参与度,组织学生运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线模型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概念。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等。
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了解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判读坡度的陡缓。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读图进行计算:甲地的海拔是 1 500 米;乙地的海拔是 500 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 500—500=1 000(米)。
教师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东海中路银海大世界内,是中国唯一的水准零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作为中国唯一的海拔地理性标志正式写入全国中小学地理教科书,在海洋强国教育强国的大环境下,将承担更多的海洋科普、地理科普、旅游科普等相关社会责任。
2.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的概念。
教师引导:读图,说一说图中闭合线圈有何特点。
学生读图回答,教师进一步提出等高线概念:高度相等的点的连线我们就称之为等高线。
教师提出问题:等高线分布的稀疏、密集与坡度陡缓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性质:密陡疏缓。
(2)认识不同山体部位教师:展示山峰景观图和等高线示意图,提出问题:表示山峰的等高线数值,由中间向四周有什么变化规律?学生:等高线闭合,数值从四周向中间逐渐增大。
(中间高,四周低。
)教师:展示山脊和山谷景观图及等高线示意图,提出问题: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形态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注意观察等高线弯曲部位数值的变化规律)学生:等高线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c86c944afe04a1b071def8.png)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地形图中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并引出绝对高度的概念。
2.运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明白“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并结合适当练习以加深其印象。
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5页,启发其自己找出地形图中各成图要素的构成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地形图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思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2、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指导自学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钓鱼岛是我们国家的神圣领土,有位爱国人士要出海保卫钓鱼岛,把五星红旗插到岛的最高处,出发前搜集了一幅钓鱼岛的地形图,这下他犯难了,地形图怎么读?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帮助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二、课前复习1 地图的三要素是那些2 1:40000和1:600000谁的比例尺大?谁表示的范围大?谁表示的范围更详细?三、教授新课首先请大家先自己阅读课本24——26页文字,并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
1、海拔和相对高度(1) 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地形图(1)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做,把海洋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
(2)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
(3)等高线重叠在一起的地形部位是。
过渡:不错,刚才大家预习的效果很好,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把这些问题再更加详细的探讨一下,首先是第一个问题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区别。
板书:一、会读图上的高度设疑:小甲和小丁各自站在自己所在位置测得甲山和丁山的高度都是1000米,可是图上显示甲山确实比丁山高,这是为什么?电脑出示动画:地面高度的测量学生观察比较:地面高度的测量有几种方法有几种?它们的测法有什么不同?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备课教案:地形图的判读
![备课教案:地形图的判读](https://img.taocdn.com/s3/m/b21823c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4f.png)
教学内容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山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等;2.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图,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和五类基础地形;知道它们的主要特征。
2.能够根据要求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务实求真的学习态度,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1.绘制地形剖面图。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相关资料查阅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能在地图上识别山体中的不同部位。
教学过程导入:展示不同的地形景观图片,进行导入。
活动一:等高线地形图1、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2、甲、乙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甲乙间的相对高度是多少?3、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4、陡坡和缓坡在等高线上图上有什么区别?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后,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1、海拔是指地面某地点高处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2、甲的海拔是1500米,乙的海拔高度是500米,甲乙之间的相对高度是1000米;3、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4、陡坡在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密集,缓坡在等高线图上等高线稀疏。
展示山体的不同部位:然后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请学生在图中找到山体不同部位,并标注出来。
展示等高线和等深线,提出问题:图中哪里适合建港口?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与等高线相似可以通过等深线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港口一般建在比较深的、能躲避风浪的地方。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知道五类基础地形及其特征,并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进行识别。
教学过程展示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海洋则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这种地图较分层设色地形图。
活动二:五类基础地形分别展示景观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请学生看图归纳五类基础地形的特点。
2.2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人教版2024)
![2.2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人教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0e450e05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9c.png)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读山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等。
(二)综合思维目标1.为学生创设“用”的情景,让学生在“用”中学地图,在知识的构建中体验知识的价值。
(三)地理实践目标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四)人地观念目标通过将地形图中的地形类型与实际地形加以对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建立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二、重点和难点1.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类型。
三、教材设计思路在学会阅读地图的基础上,本节教材需要落实的课程标准内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这节教材的设计思路和上一节相同,重在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学习地图知识。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这一节讲述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学习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本节内容与上一节内容紧密联系,旨在共同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从学生能力上看,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通过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形成空间概念,达到较高的能力要求。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想一想: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
(承转)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讲授新课】议一议:何帅同学地图上查了三清山的最高峰有1820米,但当他来到山脚下时,感觉并没有那么高,你知道为什么吗?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这里就涉及两个高度标准:海拔和相对高度。
学生活动一:对比海拔和相对高度。
方法引导:阅读图2.9和课本P32。
问题引领:1.什么是海拔、相对高度?2.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米?3.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讲述: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三清山的最高峰1820米);相对高度是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何帅所在位置和最高峰的垂直距离)。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97477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bf.png)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结构;2.能够正确把握地形图上的地形特征和地貌结构;3.学会分析地形图上的地貌性质和地貌演化过程;4.提高掌握地形图的解析能力和测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地形图的判读既是地形学的重点,又是地理学和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学重点和难点是:1.能够准确识别并描述地图上的各种地质要素;2.认识地貌结构和地貌演化的相关知识;3.提高测量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地形图是用国际符号制图法,按照规定比例绘制的地面形态图。
2.地形图的结构在地形图上,按照规定比例绘制了地面形态、河流网络、山地、边坡和地质构造等不同地形特征,这些特征都用不同的颜色和符号表示。
3.识别和描述地图上的各种地质要素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图案、颜色、及地势等信息,来确定地图上的各种地质要素,如河流网、河流、湖泊、丘陵、山地、平原等。
4.认识与掌握地貌结构和地貌演化的相关知识通过分析地形图上的地貌特征,我们可以了解地貌结构和地貌演化的相关知识。
5.提高测量能力地形图上的距离和高度都是以比例的形式表示的。
因此,为了能够测量地形图上的距离和高度,我们需要掌握比例尺和高程图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示范讲解、分组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解析和测量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程的教学评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学生的测试表现在本节课程结束后,学生将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表现评判其识别和描述地图上地质要素的能力、认识与掌握地貌结构和地貌演化的相关知识以及提高测量能力等方面。
2.学生的评分学生在完成测试后,老师将针对其测试分数进行评分。
同时,老师也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解析和测量能力等因素,来评估学生的整体表现和学习效果。
六、教学素材1.地形图(包括区域地形图和详图)2.比例尺和高程图3.测量工具(包括尺子、放大镜等)4.相关教材(地理学、地质学和地形学等教材)七、参考文献1. 《地理学导论》2. 《地貌学简史》3. 《地质学基础》4. 《地形学:从过去到现在与变化》5. 《地形学教程》八、教学总结本节课程主要是介绍了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同时,还介绍了识别和描述地图上的各种地质要素、认识与掌握地貌结构和地貌演化的相关知识以及提高测量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fdb96d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f.png)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一篇: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的基本概念。
(2)学会从地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及地势的高低起伏。
(3)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小组之间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图上识别主要地形类型。
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
【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法、直观演示、讲解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课件、等高线地形模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课件展示:几种地形类型的图片)导言: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但是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
二、指导学习,探究创新:(一)自学学生自读课本,结合图1.27和图1.28自学下面两段文字,理解以下几个概念:①海拔;②相对高度;③等高线;④等深线(二)、海拔和相对高度(课件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1.什么是海拔?并指认甲、乙两点的海拔高度。
2.强调海拔的参照物是海平面。
3.什么是相对高度?并指认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
《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621b1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7d.png)
《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案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2题。
图1图21.下列关于图中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A.等高距为100米B.公路①②段附近比③④段附近坡陡C.地形以平原为主D.最高处海拔为700米2.公路建设中,要在路边立一个凸面镜(图2),以帮助驾驶员提前判断弯道路况,图中最适合放凸面镜的位置为()A.①B.②C.③D.④读我国东南地区某旅游景区示意图,完成3~4题。
3.某学校将该旅游景区作为研学基地,学生在景区体验了刺激的悬空玻璃栈道,该景点最可能位于()A.①B.②C.③D.④4.学生在研学过程中为景区设计以下景点,其中最不合理的是()A.甲处发展百果园B.乙处建水坝和水上乐园C.丙处建设大型停车场和儿童游乐园D.丁处开发小溪漂流能力提升(2023·江苏无锡中考)明明同学打算暑假去攀登长城,攀登前对某地长城等高线地形图进行了研究。
据此完成5~6题。
5.(选做题)明明同学通过研究地形图发现()A.烽火台海拔最高B.关城四面环山,易守难攻C.长城城墙沿山脊修建,防御功能强D.道路沿山谷建设,修建难度大6.(选做题)明明同学攀登长城时会发现()A.①到②的坡度最小B.③在④的西北方向C.①和②的距离约为100米D.③与④的相对高度约为200米思维拓展7.(2023·辽宁营口中考)辽宁省某校地理小组开展制作山体模型、绘制与观察等高线地形图活动。
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染色水、标注刻度的透明塑料盒、黏土等。
第一步:制作山体模型(图1)。
图1第二步: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1)图2是某同学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正确排序是(填数码)。
图2(2)注水时观察到水流汇集的山体部位是。
第三步:对比观察等高线地形图(图3)和山体模型(图1)。
图3(3)图3是标注了地图“语言”的等高线地形图,其中缺少。
(4)河流A的大致流向是。
(5)连接两村的拟建公路中,路线②比路线①等高线稀疏,坡度较。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070718f12d2af90342e615.png)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3)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4)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2.过程与方法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教学方法】探究讨论、阅读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多边互动法【教学用具】山体模型、实体、自制教具、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展示《中国地形图》,学生找出珠穆朗玛峰,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米, 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米,请你解释原因?1.海拔和相对高度生:学生读图讨论说出8844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而4000米是它与青藏高原的相对高度。
师:展示课件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模型,请同学们观察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生: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个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2.了解什么是等高线,学会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3.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海拔的高低。
师:展示课件—等高线的绘制。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生:学生讨论说出只要读出地面各点的海拔,就可以比较个地点的高低。
师:引导学生观察图1.35等高线示意图,先观察左右两个山坡哪个陡?哪个缓?并与等高线的分布情况相对照,自己得出结论:坡度的陡缓与等高分布疏密的关系,教师展示结论。
4.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判断坡度的陡缓。
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5.不同地形部位的判读。
生:山地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点:等高线凸向低处表示山脊,等高线凸向高处表示山谷;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悬崖。
七年级地理1.4《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七年级地理1.4《地形图的判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fb8d3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19.png)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一、课标与教材剖析课标要求:●在地图上鉴别方向、判读经纬胸怀算距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山岳、山脊、山谷,判读破的陡缓,估量海拔和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辨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种类。
●依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平时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力。
课标与教材观点系统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程度学会阅读地图 1.21 台湾岛卫星影读图鉴别,判读量算,在地图上鉴别方像, 1.22台湾岛地识记图例。
着手绘制向,判读经纬胸怀图, 1.23地平面上算距离。
的八个方向, 1.24经纬网地图, 1.25常用图例, 1.26山东省地图, 1.27校园俯视图, 1.28校园平面图选择合用的地图 1.29 不一样比率尺的读图比较,查找,选依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 1.30现代高择,列举,应用。
地图,查找所需要科技地图的应用,的地理信息,养成1.31 中国地图, 1.32在平时生活中运用北京市地图, 1.33地图的习惯。
列中国主要交通干线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力。
等高线 1.34 地面高度的计读图辨别,读图判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地形图算, 1.35等高线示读图估量,读图画图。
辨别山岳、山脊、企图, 1.36等高线山谷,判读破的陡地形图上不一样的山缓,估量海拔和相体部位,对高度。
分层设 1.42 分层设色地形读图辨别,读图判读,在地形图上辨别五色地形图图和地形素描图读图估量,读图画图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地形剖 1.43 地形剖面图的读图辨别,读图判读,绘制地形剖面图面图绘制方法。
读图估量,读图画图教课目的知识目标:经过阅读各种地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地图上的比率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能力目标:经过画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运用地图的能力,如会运用比率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质生活中在地图上鉴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确立旅行路线等,帮助学生初步成立起图的空间观点。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adb4846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79.png)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第1篇:《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3.会在地形图上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观察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前面学习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
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展示图片),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课题展示)(设问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过程〖会读地图上的高度〗(图片展示)——地图上的高度(学生观察体会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差异),然后计算珠穆拉玛峰和马里亚纳海沟的相对高度(图片展示),再次明确两个概念。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等高线示意图〗(学生自学)——读P16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动画展示)——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知,同时提高学习兴趣)(这里还要注意两个概念:等高线和等高距,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己总结归纳,再加以训练)〖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第一部分:坡度陡缓设疑:有一老一少要爬山(出示图片),请你为二人安排一下各自的登山路线,并说说原因。
(这里学生能够通过图片快速回答,增强学习自信)进一步提问: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出示等高线图,学生解释,教师引导归纳)第二部分: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形态(图片展示)——出示山体不同部位的素描图,形成感性的认识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8544b6e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77.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来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等信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地形图的判读能力较弱,对地形图的构成和表示方法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表示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来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等信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表示方法,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2.难点:地形图判读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地形图,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3.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本,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不同类型的地形图。
2.准备与地形图相关的案例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地形图,让学生对地形图有直观的认识,引发学生对地形图判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表示方法,如等高线、地形符号等,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判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判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结合案例资料,运用地形图判读方法,分析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精】《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精】《地形图的判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980606b307e87101f696f8.png)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山体部位,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山坡的陡缓。
3.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说明主要地形类型及特征。
4.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并判读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山体模型,分层转换为等高线地形图,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2.通过用彩笔涂色,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原理。
3.通过绘制、分析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高低起伏,学会读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小组合作,增强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
【重点与难点】1.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展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的景观图片)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
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我们一起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二、新课讲解(一)等高线地形图1.读图1.35 地面高度的计算(导学):知道地面高度的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讲解):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读图1.36 等高线示意(导学):明确等高线定义、特征和等高距,了解等深线。
(讲解):等高线: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特征: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等高距: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
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动画页: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原理》3.判断坡度的陡缓(导学):根据山地实体图和等高线地形图来判断山体坡度的陡缓。
地形图的判读课程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bbcd70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63.png)
地形图的判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形图的比例尺、图例和方向等基础知识。
2.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地形图上的各种地形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道路等。
3. 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上的等高线、高程标记等要素,分析地形的起伏和坡度变化。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工具,如放大镜、直尺等,进行地形图的测量和计算。
2. 学生能够通过地形图上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地形分析和空间定位。
3.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境,运用地形图解决地理问题,如规划路线、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对地理知识的探索欲望。
2. 学生通过地形图的判读,增强空间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通过学习地形图的应用,认识到地理信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地形图的识别、分析和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空间想象力,但对地形图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尚需引导和锻炼。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将地形图知识内化为实用的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学生能够达成预设的课程目标。
二、教学内容1.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地形图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地形图的比例尺、图例和方向- 地形图的投影与制图原理2. 地形图的要素识别:- 等高线、高程标记的判读与应用- 山脉、河流、湖泊等地形特征的识别- 道路、居民地、植被等地物的判断3. 地形图的应用技巧:- 使用地图工具进行地形图的测量与计算- 地形分析与空间定位- 实际情境下的地形图应用,如规划路线、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引入地形图的概念,介绍地形图的作用和分类- 讲解地形图的比例尺、图例和方向,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图第二课时:地形图的要素识别- 指导学生识别等高线、高程标记,了解地形起伏和坡度变化- 分析山脉、河流、湖泊等地形特征,进行地形图的解读第三课时:地形图的应用技巧- 介绍地图工具的使用,进行地形图的测量与计算- 结合实际情境,运用地形图解决地理问题,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内容参照课本相关章节,确保与学科知识体系相符合,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地形图的判读示范 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示范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e9fc3f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1a.png)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计海拔和相对高度;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并能判断坡度的陡缓;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4.能利用地形图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并能判断坡度的陡缓;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大自然美丽神奇,千姿百态。
在我们的地球表面,高高低低起伏不平,构成了不同的地表形态,我们如何在平面上将它们描绘出来呢?(板书)第二章地图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一、海拔和相对高度1.高度的定义课本中说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高8844米。
可是拉萨的小卓玛告诉他,在他们那里看到的珠穆朗玛峰大约是4000米。
小明很疑惑“怎么同一座山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呢”?同学们,你能帮小明解决疑惑吗?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问题:1.什么是海拔高度?2.什么是相对高度?生:(可能的答案)1.海拔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称为绝对高度。
2.相对高度是指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算一算: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844米;世界陆地最低的洼地——死海,海拔约为-415米。
它们的相对高度大约是多少?生:(可能的答案)8844-(-415)=9259(米)2. 地表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小组活动:观察地图,结合教材内容回答问题:1.陆地表面主要有哪些地形类型?2.这些地形类型的异同。
生:(可能的答案)1.陆地表面主要的地形类型有: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地。
2.五大地形类型在海拔高度、坡地陡缓上都不相同。
师生共同总结:风景链接:欣赏图片,认识地表的不同形态。
二.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的定义师: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这种用多条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设计-whsdja教案-初一上册地理
![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设计-whsdja教案-初一上册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a291527c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1.png)
A. 表示地形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B. 表示地形图上的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例关系
C. 表示地形图上的体积与实际体积的比例关系
3. 地表形态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A. 符号、线条、颜色
B. 符号、线条、文字
C. 符号、线条、图形
判断题:
1. 细介绍地形图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地形图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形图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地形图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地形图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逻辑关系
① 地形图的基本概念与组成部分:
- 地形图:地表地形特征的图件,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基础数据。
- 组成部分:图例、比例尺、坐标系、地形符号、注记等。
② 比例尺的识别与应用:
- 比例尺:地形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 识别:学会识别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
- 应用:掌握比例尺的换算方法,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基于学生的层次差异、知识能力素质和行为习惯,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那些对地图知识较熟悉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和深度,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地形图判读练习;对于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则需要从基本概念和判读方法入手,逐步建立起他们的信心。同时,我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⑤ 地形图的实际应用:
- 应用领域:地形图在军事、地理勘探、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等领域的具体应用。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426251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df.png)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章第四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图的构成、地形图的符号、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形图,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地形图的判读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运用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对地形图的理解。
3.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资料,如地形图、地形图符号说明等。
2.准备案例地图,用于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4.准备小组合作任务,如地形图判读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图是什么地图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如等高线、陡缓坡、山顶、山脊等。
通过PPT展示地形图符号的图例,让学生了解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分发地形图和相关资料,让学生独立完成地形图的判读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小组内互相交换练习题,互相检查判读结果。
教师选取部分小组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巩固学生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141df0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30.png)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使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能够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3.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4.能够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2.举例说明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1.组织调查本地区地形特点及其与生产、生活的关系;2.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生活、经济的关系。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观察法、演示法等。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教材,查找相关资料;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课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
但是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
二、新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最近,近郊旅游升温,小A同学准备随家人去涪陵北山坪游玩。
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一幅涪陵地形图。
这下他们犯难了,地形图怎么读呢?一)读地图上的高度教师:小甲和小丁各自站在自己所在位置测得甲山和丁山的高度都是1000米,可是图上显示甲山确实比丁山高,这是为什么?电脑出示动画:地面高度的测量。
学生观察比较:地面高度的测量有几种方法?它们的测法有什么不同?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闯关题(第一关):甲山的海拔为米,丁山的海拔为米。
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米。
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二)绘制等高线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学生交流感悟心得(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二单元地图
第二课地形图的判读
临沂三中孟凡艳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学会读分层设色地形图。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表示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二、教学方法:
讲述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四、教学用具:
课件、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等高线地形图
五、教学过程:
(一)、兴趣激发,明确目标
创设情境(追寻勘探队员的足迹,体验野外生活),教师激情导入。
(二)、明确原理,夯实基础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手里的图,图上有什么?
生:1、一些线条,2、闭合的曲线 3、上面有数字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线和数字是什么意思呢(设疑)
请看大屏幕:(动画演示)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师:地球表面的高山、低地,都是立体的,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怎样将立体的各种地形转化到平面上呢常用的方法是用等高线来表示,同学们所看到的标有高度值的闭合的曲线就是等高线。
同样,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深线。
等高线是如何转化来的呢
录象揭示:等高线的绘制原理,课件展示平面变立体的过程。
教具演示:更有真实感,看的更真切。
师:明确了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同学们你能看懂等高线地形图吗?
(可能有同学会举手,提到山顶,但对于其他的山体部位名称不清楚,教师因势利导)要想读懂等高线地形图,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山体不同部位的称呼。
课件展示:教师拿出模型,请同学到讲台前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
(三)、动手操作,实战演练
师:等高线地形图就能够形象地表示出山体的形态,同学们,你们手里的等高线地形图所表示的是山体的那些部位呢你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吗演示教具和课件。
学生观察,学习,讨论。
(四)、发现问题,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现在你能看懂你们小组的等高线地形图了吗?
(师生互动,总结山顶、陡坡、缓坡、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
在这一环节里,教师利用教具、课件演示,根据学生的回答,印证相应的山体部位,加深学生的理解。
)
(动画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总结归纳)
了解了山体的部位,野外宿营选择合适的宿营地点。
(五)、知识拓展,开阔视野
展示不同地形的景观图,小范围地区用等高线地形图很方便,很大范围的地图也这样,填上密密麻麻的数字,还合适吗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问题引出:
1、分层设色地形图:
师:等高线地形图仅仅是地形图家族中的一员,接下来认识一下另一种常见的地形图,请看大屏幕,看一看这种地形图有什么特点?
生:略
师: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以一定次序的颜色、色调的变化来显示地势的起伏,这样的地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用绿色——黄色——褐色的颜色渐变表示陆地上由低到高的变化。
形象直观地表示出了地势的高低起伏。
识别五种地形,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断他们的方法。
2、地形剖面图:
师:再来看一下地形剖面图。
动画演示
(六)、应用实践,解决问题
练一练: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技能,对于学生有创新的方法及时肯定,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信心,点到为止。
)(七)、收获祝福,结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