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气相互作用-第二讲-西太平洋暖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太平洋暖池区域为:(0º~16ºN, 125º~145ºE)
为避免将东太平洋暖池面积计入西太平洋暖池
中,在计算西太平洋暖池面积时,将西太平洋暖池
区域限定为:30ºS~30ºN,120ºE~140ºW,0~
30ºS,140~80ºW,用该区域内海温高于和等于
28℃范围内的网格点数表示暖池面积,然后将逐月
化,计算暖池面积指数与二者之间的相关,相关系数
分别为-0.63和0.76,所用资料共43年516个月(1955
年1月~1997年12月),由于进行了5个月滑动,样本
自由度为103,相关置信度均超过了0.001。
分析指出[5],暖池面积变化主要是暖池东界东西向移动所
致,以上结果表明,暖池面积大时有暖水东移,热带西太
洋面积的26.2%, 占全球海洋面积的11.7%, 东西跨
越150个经度, 南北伸展约35个纬度, 西太平洋暖池
的深度约在60m~100m 之间。由于太阳辐射、热量交
换、自东向西信风吹送等的作用, 大量暖水逐渐积蓄
在暖池区, 致使该区SST比东太平洋高出3~9℃。
1、海温场上三个明显的冷暖中心
从多年平均SST图上看, 低纬度海洋上存在着三 个明显的冷暖中心,位于热带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东部 的暖中心范围和强度最大,它的中心海表面温度大于
度,δ( x ) 是指包围在海温> 27. 5℃等温面以上的
所有格点数之和。
气候平均的海水温度(阴影区) 及1~12月27.5℃等温 线在不同深度上的分布
暖池强度指数
暖池强度指数定义如下:
WPI _ i (st 27.5) (st 27.5)
i , j ,k
该指数表征暖池区暖水体上总体海水温度的高 低,反映了暖池区上混合层中海水的热含量。
大洋风场和暖水分布的比较
年平均洋面风场
年平均海表水温
4、西太平洋暖池定义
对西太平洋暖池的定义,迄今为止,没有完全统一
的标准,其分析结果也各有不同。 目前对于西太平
洋暖池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以热带西太平洋表面温度高于28℃( 29℃)的海域[1, 2];
2. 是指10S~10N,140E~180范围的区域[3] ;
5 张启龙, 翁学传.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某些海洋学特征分析. 海洋科学集刊, 1997, 38: 31-38.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 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 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
黄荣辉等
前 言
本文利用1978-1989年热带太平洋暖池表层与次 表层的海温距平,高云量资料与降水观测资料分 析了夏季热带西太平洋的海温与上空的对流活动,
二、暖池的年际变化
1. 暖池指数(面积)的年际变化
2.
3. 4.
暖池厚度的年际变化
暖池高温中心的年际变化 近几年来暖池的基本特征
暖池指数的年际变化
下图分别为热带印度洋(阴影) 和太平洋(曲线) 暖
池的体积指数(见图a) 和强度指数(见图b) 距平的变化
曲线,这里的距平指已去除了暖池的季节变化。可以
平洋热含量减小,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有可能导致El
Nino事件;反之,暖池面积小时暖水西撤,暖水在热带西
太平洋堆积,热含量加大,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下降,有可 能导致La Nina事件。因此,暖池面积指数也可视同Nino3 区SSTA,作为一个ENSO事件的监测指标,从暖池在 ENSO事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看,这一指标更具实际 物理意义。
(其中填色曲线表示印度洋暖池的变化,实线表示西太平洋暖池的变化)
暖池面积的年际变化
下图给出了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和东印度 洋暖池面积的年际变化。图中两条曲线变化 趋势大体上是一致的,且高值主要出现在El Nino年。计算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和东印度 洋暖池的面积年际变化的相关系数是0.813, 呈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SST≥29℃的暖水域,其中心移动轨迹是一个西北到
东南倾斜的“8”;而SST≥28℃的暖水域中心移动轨 迹也类似于一个“8”,但其上面的“o”要小得多。图 b给出了东印度洋暖池中心移动的轨迹, 可见,SST≥ 29℃的暖水域,其中心移动轨迹也近似于一个西北 到东南倾斜的“8”。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
东印度洋暖池
面积减去相应月的多年平均值,求其距平以消除年 变化,并进行5个月滑动平均以滤去小扰动,获得暖 池的面积指数。
西太平洋暖池的范围随时间有很大变化,在El
Nino事件期间,暖池范围明显东扩,强大的El
Nino事件时,28℃线可以到达80º W的南美沿岸,
常常与位于北美墨西哥西岸近海海域的赤道东太
平洋暖池打通。但在La Nina事件期间,暖池范围
Nino. Science’s Compass, 1999, 283: 950-954.
4 黄荣辉, 孙凤英.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 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 大气科学, 1994, 18 (2): 141-151.
各季度(代表月份)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分布(表层) 中部阴影区为暖池终年存在的范围
(但29℃的范围,反而变小) ,10月以后的范围迅速
缩小,西太平洋全年季节变化存在两次突然扩展的
半年波特征。印度洋的半年波特征不甚明显,最大
范围出现在4月,次大范围发生在10 月。
西太平洋
ຫໍສະໝຸດ Baidu
西太平洋
东印度洋
东印度洋
大洋暖池面积的季节变化
暖池中心的季节变化
下图为西太平洋暖池和东印度洋暖池中心的季 节变化图。图a 给出了西太平洋暖池中心移动的轨迹。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和东印度洋暖池面积的变化
暖池面积的年际变化及与ENSO关系
下图给出了大洋暖池面积指数1949年1月 到1990年12月的年际变化距平图,图中数字 同时给出了ENSO强度指数,数字下的线段的 长度代表ENSO持续的时间。结果也表明暖池 面积的年际变化最高值在El Nino年。
大洋暖池面积指数的年际变化距平图
海-陆-气相互作用
周顺武、智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西太平洋暖池
—the Warm Pool in the Western Pacific
一、暖池的基本特征
大洋暖池 (Warm Pool) 又称热库或暖堆, 一般指 的是热带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东部多年平均海表温度 (SST) 在28℃以上的暖海区, 它的总面积约占热带海
符淙斌等,热带太平洋物理气候图,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0,30-35.
暖池体积指数和强度指数
分别定义了暖池体积指数和强度指数以表征暖池
的暖水水体的大小和其强度,暖池体积指数定义
如下: WPI _ c (st 27.5)
i , j ,k
其中st 表示在第k 层深度上( i , j ) 格点上的海水温
西太平副热带高压与东亚夏季降水,特别是与我
国江淮流域旱涝之间的关系以及由于暖池上空对
流活动所引起的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遥相
关型。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热状况与东亚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
图1 我国黄河流域与华北地区(a) 和江淮流域(b) 夏季(6-8月)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年际变化
图l是黄河流域与华北地区和江淮流域6~8月降水距平百分率
暖池形成的重要原因。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包括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反射辐
射能量通量,主要部分相对地在短波区域(可见光谱
区)。晴天时太阳总辐射通量和大气透明状况及时间
和纬度有关。求得每月晴天总辐射量表征值,其季节 性变化如下图a。图b是实际的SST平均值的季节性变 化图。比较图a和b,二者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不同 的是图a 中的极大值出现在3月份和9月份,而图b中
Workshop on TOGA-COARE. ORSTOM, 1989, 99-109. 2 翁学传, 张启龙, 颜廷壮.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及其与南方涛动和 副热带高压关系. 海洋科学集刊, 1998, 4: 35-40. 3 MCPHADEN M J . Genesis and evolution of the 1997/1998 El
多年平均(1957-2004)夏季(红色)、冬季 (灰色)和年平均(绿色)28℃等温线
2、暖池范围随季节的变化
下图分别为多年平均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暖池 面积的逐月变化。可以看出, 西太平洋暖池1、2 月 范围最小, 2月以后,范围迅速扩展,5月达到较大
范围,6、7月的范围稳定或稍有缩小,8月达到最大
SST≥28℃(29℃)的暖水域中心为虚线(实线)
暖池中心的季节变化
比较图a和图b,在纬线方向上,西太平 洋暖池中心大体上与东印度洋暖池中心的变
化相反;而在经线方向上,西太平洋暖池中
心大体上与东印度洋暖池中心的变化一致, 特别是二者在8月份都到了最北端。
3、海温的季节变化及其成因
下表列出了西太平洋暖池(WPWP)、东太平洋 (EP) 和东印度洋(EIOWP)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区 域。分别计算这些区域内SST的多年月平均值,结 果如下图 (a, b, c)。可以看出,区域范围越小,越 靠近暖池中心,平均温度越高,季节性变化越小。 比较上节可以看到,暖池面积季节变化和平均温
的极大值却出现在5月份和11月份, 也就是说,实际
的海表水温季节性变化完全受晴空时太阳辐射的控制。
但由于海水具有巨大的热惯性,其变化要延期 2个月。
晴空总辐射量表征和实际SST平均值的季节变化
晴空总辐射量
实际的SST平均值
大洋风场
下图给出了大洋风场和暖水分布的比较。其中图a为 年平均洋面风场,图b是年平均海表水温度分布。 比较发现:风场影响着海温的分布,这是由于风带 动海流,使得海温分布沿着风的方向变化,从而改 变了太阳辐射理论上应该形成的海温对称于赤道的 分布。
3. 是指0~16N,125E~145E范围的区域[4]。
西太平洋暖池定义参考文献
1 Wyrtki K. Some thoughts about the West Pacific Warm Pool.
Proceeding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International Meeting and
29℃;另一个中心是冷舌, 位于东太平洋赤道附近及
以南;第三个中心位于太平洋东部赤道以北中美沿岸,
为小的暖中心。三个中心的位置和强度随季节的变化
决定了这一地区海表面温度、近海面气温、各种热量
交换、水分等不同季节的热力学分布特征。
多年平均(1957-2004)年平均海温 (℃)
多年平均(1957-2004)夏季海温 (℃)
发现,暖池的体积指数和强度指数在年际年代际尺度
上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其中印度洋暖池的体积指数和
强度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9,西太平洋暖池体积
指数与强度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95,而印度洋和 西太平洋暖池之间的相关系数均约为0.55,均远远超 过0.01的信度检验。
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体积指数(a) 和强度指数(b) 距平时间序列
度季节变化的基本趋势是一致的。
大洋暖池不同区域SST平均值的季节变化
暖池成因
了解暖池的成因,才能从根本上研究暖池的 内在机制、发展趋势及它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
太阳辐射是大气中一切物理过程或现象形成的基
本动力,地球上主要的能量源泉,而大洋上风场
又改变着海水的运动。根据已有的资料和上述研
究的暖池变化特征,认为太阳辐射和大洋风场是
明显西撤,28℃线可撤至日界线以西170º E附近,
暖水在热带西太平洋海域堆积。
暖池面积指数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
暖池面积指数与热带西太平洋热力状况和赤道东太 平洋海温变化有密切关系,用10º S~10º N,140~
180º E区内0~400m平均热含量作为热带西太平洋热
力指标, 用Nino3区SSTA代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
的年际变化。其中,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包括了50个测站, 而江淮流域包括了28个测站,这些资料经过了校准。从图1可 看到1978,1981,1985,1988年江淮流域的降水偏少,尤其 在1978,1985,1988年夏季江淮流域降水偏少2~3成,并发
生了干旱。在这些年份的夏季,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的降水
小结
1. 三个暖池中心:位于热带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东部 的暖中心范围和强度最大,位于太平洋东部赤道 以北中美沿岸,为小的暖中心。
2. 暖池形态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冬季暖池
位置偏南,分布范围最大,夏季暖池位于最北,
并且分布范围最大。暖池季节摆动在南非相对较
小,而东西摆动较大。 3. 太阳辐射和大洋风场是暖池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