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激励理论的发展,【摘要】:本文以西方激励理论产生的时间为顺序,简要述评了激励理论的发展演变情况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述评激励理论的发展
【摘要】:本文以西方激励理论产生的时间为顺序,简要述评了激励理论的发展演变情况及其主要内容。
【关键词】:激励;需求;发展;
激励即激发、鼓励,是指在管理过程中有意识的将外部刺激转化为被管理者的自觉行动,从而最大限度调动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人人都需要激励,激励对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激励实践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
工业革命前,生产主要是以个体,家庭为主,工人们个体独立自主的进行手工艺操作,自给自足,也就几乎不用考虑激励问题。但是到来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工业革命带来了大量的公司,工厂制度兴起,工厂制度下所面临的管理问题就比以前复杂得多。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需招募大批劳动力,而找来的工人良莠不齐,工厂主为了使他们适应高速旋转的大工厂,采用严厉的监督手段想把他们变成一个肉体机器。工人们消极怠工,捣毁机器不断进行反抗,劳资关系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工厂主们急于寻求激发工人们工作热情的方法,提高生产效率。
以泰罗为主要代表的古典管理学派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他们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工作的动机是为获得经济报酬,因而主张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差别计件工资制。泰罗通过工时研究进行观察和分析,制定出一个定额或标准,然后根据工人是否完成其定额而采取不同的工资率,来鼓励工人努力工作,完成定额。同时,他们认为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会影响人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必须设法控制个人的情感。为此,提出一系列监督制度,对违纪者处罚。人们把这种理论提出的激励方法称为“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
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资本家为了摆脱危机,充分利用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加紧对工人的剥削,使得工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劳资对抗愈演愈烈。“胡萝卜加大棒”的激励方法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资产阶级的管理学者们开始深入研究决定工人劳动效率的原因,于是有了在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赞助下开展著名的霍桑实验,梅奥等人依据霍桑实验的材料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设,导致有关激励的新观点的出现。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上的需要(包括维持生活和繁衍后代的基本需要,如衣食住行等)、安全上的需要(保护自己免受生理和心里伤害的需要)、感情和归属需要(包括和朋友、家属、同事、上司等保持良好的关系,给以别人并从别人那里得到有爱和帮助,自己有所归属)、地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自尊心、自信心、能力、知识、成就和名誉地位的需要,得到别人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的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顺序,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虽然每个人都具有这五个方面的需要,但在某一时刻只有一种需要是引发动机和行为的主导需要。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了基本满足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主导需要。
按照这一理论,如果想要激励某个人,就应设法知道他现在处于需要层次的哪个水平上,其当时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并将激励措施用在满足员工这些需要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马斯洛的理论由于其直观性和简易性而极具吸引力,特别是得到了实际管理工作者们的认可。梅奥的社会人假设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模型,使人们开始人的社会行为方面进行研究,随着对人性研究的深入,激励的方法也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也就是现代管理理论时期。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企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深化,促进了管理思想的发展,对人的行为,人性的研究更加深入,新的激励思想大量涌现。其中著名的有:
1.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是在马斯洛理论的基础上于20世纪50至60年代发展起来的,该理论也被成为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把企业中有关因素分为满意和不满意因素。满意因素可以使人得到满足,它属于激励因素,如成绩,赞赏,工作内容本身,责任感,上进心等。激励因素如能得到满足,可以激励个人或集体以一种成熟的方式成长,使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不满意因素是指缺乏这些因素时容易产生不满和消极情绪,即保健因素。它包括金钱、监督、地位、个人生活、安全、工作环境、政策和人际关系等。不满意的因素只要得到改善,就能被消除,维持原有的工作效率,但不能激励个人有更好的表现或提高劳动热情。
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在管理实践中,为了增加职工的满意度,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管理者除了应致力于改善物质条件和工作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要为每个职工提供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责任心,促进他的进取心。
2.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弗鲁姆认为人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激发的力量)是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效价是指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极其结果(可实现的目标)能够给自己带来满足程度的评价,即对工作目标有用性(价值)的评价。期望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够顺利完成这项工作的可能性估价,即对工作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的估计。期望理论阐明了个人目标以及努力与工作绩效、绩效与奖励、奖励与个人目标满足之间的关系。它指出当行为者对某项活动及其结果的效用评价很高而且估计自己获得这种效用的可能性很大,那么领导者用这种活动和结果来激励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3.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
他们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获得激励,是根据过去习得的经验产生的。因而对未来的期望,由于个人的行为,直接或简介的经验,使他懂得了一套因果关系,即现在的行动于将来的报偿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要使其相信今天的努力工作将来必然得到升迁。所以一个人的激励来源于努力,绩效,报偿,满足等变量。
这种模型指出,工作中人们的努力程度(受激励的成都、工作的积极性、发挥的能力)取决于对报酬的价值(效价)、取得报酬所需的能力(实际取得报酬的可能性)的评价。当人们估计能够成功地从事这类工作而需要做出努力,并且由此可知获得报酬的可能性时激励的程度就大。这种激励模型,较为具体德描述了激励的过程。
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麦克利兰认为人类有三类基本需要,这些需要并非像马斯洛理论所指出的那样是先天的本能欲求,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这些有助于解释个体间激励差异性的后天需要是:对权力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以及对成就的需要。
成就需要是追求卓越,实现目标和争取成功的一种需要。追求成功的人,对成功有一种强烈的要求,同时也十分担心失败。他们愿意接受挑战,为自己树立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但不是不能达到的),对待风险才用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宁愿承担所做工作的个人责任,对他们正在进行的工作情况期望得到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