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级激情燃烧的岁月
哈工大的历史
![哈工大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09e640cedd36a32d7275814c.png)
哈工大的历史哈工大历史:创建阶段:1920年5月,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开始筹建。
学校的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
1920年10月17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
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
直至1935年,日本用物资换取了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
学校由四年改为五年,原设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
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中苏共管阶段:1928年2月4日,学校改名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
学校隶属关系在这一年发生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
1928年10月20日,将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校,由中苏共管,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
1931年春,开始招收研究生。
伪满洲国时期: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到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
1936年1月1日,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1937年1月以后,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
日本人铃木正雄任校长,直至1945年8月离任。
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
从1920年建校到解放前,哈工大一直按俄或日式办学,用俄语或日语授课。
从1920年起到俄文班最后一批学生1938年末毕业,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人,其中中国学生382人,苏联及波兰学生885人。
这些毕业生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苏联、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世界各地,其毕业文凭得到苏联等欧洲国家的承认。
可能是史上最全的哈工大毕业照大合集
![可能是史上最全的哈工大毕业照大合集](https://img.taocdn.com/s3/m/c5010f1f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f.png)
可能是史上最全的哈工大毕业照大合集“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大地”白山黑水,松花江畔,一年又一年,一届届毕业生像蒲公英一般从哈工大飞向四面八方,从这里起步开始自己新的征程。
早上走在校园,看见穿着学士服拍照的同学们,那样鲜艳而年轻的脸。
毕业照,是毕业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与青春有关的最重要的定格。
今天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哈工大各个历史时期的毕业照,从上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当下。
校友们,你和你认识的人,在其中吗?- 上世纪20年代 -第一届毕业生与教师(前右三为校长摄罗阔夫)1924.10预科学生与教师- 上世纪30年代 -预科班合影1930预科班学生(后排右二为刘宗唐) 1933建筑科本科学生1934- 上世纪40年代 -电气学科第一期部分学生1940.12建筑学科第一期部分学生和教师合影 1940.12土木科第六期师生合影合影 1944预科12班学生与教师合影1948预科11班学生与教师合影1949 - 上世纪50年代 -第一批高中毕业的预科班学生 1950预科毕业时在沙曼屯教学楼前留影 1951建筑工程系工程师毕业照 1952电气工程系工程师毕业照 1952首届焊接专业师资研究生班毕业生女子小班毕业合影 1956.7工民建52级2班毕业合影 1957.8金属学热处理专业54级毕业合影 1959.8 - 上世纪60年代 -电子计算机专业55级首届毕业合影 1960.3汽轮561班毕业合影 1961.8.5工程物理系反应堆工程专业5922-2班毕业合影60级研究生第二批毕业合影 1965.9.8涡轮机专业毕业生合影 19666212班毕业合影1968.8.24 - 上世纪70年代 -6482-2班毕业合影 1970.7一系73级毕业合影 1976.9.207512班毕业合影 1978- 上世纪80年代 -机械制造系7683-2班毕业合影 1980.7钢混凝土结构师资班毕业合影 1980.1277级道桥专业毕业合影 1981.12.1电气工程系84级研究生毕业合影应用物理系85111班毕业合影 1989.7 - 上世纪90年代 -建筑系86级毕业合影 1990.7工民建专业87级毕业合影 1991.7建筑系86级毕业合影 1990.7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92级硕士研究生毕业合影 1995.3.18计算机与电气工程学院940601班毕业合影 1998.7机电工程学院952201班毕业合影 1999.7.10- 2000年以后 -理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系2000届毕业生合影 2000.7.3机电工程学院9908103班毕业合影 2003.7.5深圳研究生院04届毕业生合影 2004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5届焊接班毕业合影 2005.6.7建筑学院2006级艺术设计二班毕业生合影 2010.7食品学院2010届本科生毕业合影2010.7法学专业2011届本科毕业生合影- 2011.7.13管理学院财务管理班毕业生合影 2011.6外国语学院2012届本科0815102班毕业合影2012.7博士学位授予仪式2015“为什么毕业季要选在夏天?”“嗯,可能这样子眼泪蒸发得比较快。
当面聆听总书记教诲工程学子这样说
![当面聆听总书记教诲工程学子这样说](https://img.taocdn.com/s3/m/bd70aeb1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fc.png)
当面聆听总书记教诲工程学子这样说作者:哈尔滨工程大学团委来源:《新青年》2023年第10期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哈尔滨工程大学要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紧贴强国强军需要,抓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再立新功。
年轻一代成为奋力拼搏、振兴中华的一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充满希望。
青年学子要树牢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
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1970年以哈军工海军工程系为主体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属“国防七子”高校之一。
2023年9月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视察时来到哈尔滨工程大学,了解学校发展历程和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察看教学科研成果展示,并发表重要讲话。
瞬间铸就永恒。
这成为哈工程人最为激动、自豪、难忘的一段历史。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哈尔滨工程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时,祝嘉鸿、薛超、诸葛运恒就站在被接见的人群之中,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他们依然心潮澎湃。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反应堆工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祝嘉鸿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哈尔滨工程大学时强调,“树牢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备受鼓舞,我一定要用自己所学科技知识,为祖国的国防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我们核反应堆工程课题组专注于核能与核动力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与难点突破。
我从攻读硕士期间开始对核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进行学习与积累,当我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我国这一领域存在短板时,毅然选择硕博连读,对这一技术进行更深层次探索。
从开始的文献阅读与综述分析,到超声波传播特性理论研究,再到技术与工程中的需求进行结合,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产学研用之间的转化。
在学院与课题组的支持下,通过将原创的核心测试技术与不同工程中的需求进行学科交叉研发了多型号样机,并在国家超一流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
哈工大校庆朋友圈刷屏文案
![哈工大校庆朋友圈刷屏文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0ccae6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b.png)
哈工大校庆朋友圈刷屏文案
1. 我的青春,因为哈工大而更加精彩!
2. 在哈工大的日子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校庆快乐!
3. 虽然离校已久,但内心永远为哈工大而骄傲!
4. 三尺讲台,一生使命。
感恩哈工大,校庆快乐!
5. 和哈工大一起成长,感谢校庆让我们再聚首!
6.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哈工大,永远值得骄傲!
7. 来自哈工大的祝福,希望你们校庆快乐!
8. 哈工大,你是我奋斗的起点和归宿!
9. 哈工大校庆,让我们怀念过去,展望未来!
10. 让我们用汗水浇灌哈工大的树苗,留下美好的回忆!
11. 踏上哈工大的征程,才发现世界如此美好!
12. 在哈工大,遇见了你们,校庆快乐!
13. 哈工大,一种内外兼修的精神境界!
14. 拥抱哈工大,享受校庆带来的喜悦和骄傲!
15. 哈工大人,我的兄弟姐妹,我们一起庆祝校庆!
16. 无论走到哪里,哈工大的记忆永远铭刻在心!
17. 在哈工大学会的知识,用在生活中让大家羡慕!
18. 爱哈工大,爱校庆!让我们一起刷屏吧!
19. 哈工大,你是我生活中最美的事实!
20. 校庆到了,让我们用热情点亮哈工大的火焰!
21. 在哈工大,我从胆怯变得勇敢,感谢校庆带来的成长!
22. 哈工大校庆快乐!让我们一起歌唱青春的旋律!
23. 哈工大,你是我追梦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24. 从哈工大走出去,带着学院的荣誉,我们继续闪闪发光!
25. 哈工大如同一座精神堡垒,让我们一起为校庆喝彩!
26. 哈工大人,不负韶华,不负青春!校庆快乐!
27. 每一次校庆都是我们一起欢聚的时刻,感谢哈工大给我这么多美好回忆!
28. 哈工大校庆,让我们一起点亮属于我们的星空!。
新中国成立后哈工大的发展和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哈工大的发展和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1b89552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5.png)
新中国成立后哈工大的发展和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新中国的重要高等学府之一,始终致力于国家科技和经济建设。
经过多年的努力,哈工大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建校初期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哈尔滨工业专门学校,始建于1920年,是当时的东北工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5年,中国解放战争爆发,哈尔滨工业专门学校遭受战争破坏,学生和教师被迫转移。
1950年1月,学校迁回哈尔滨市南岗区,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创建时期建立的第一批15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建校初期,哈工大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简陋,但学校导向清晰,重点发展工科和应用科学技术,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工程和科技人才。
1952年,哈工大开始进行系统的科研攻关,参与国家“一五”计划的重点科研项目。
1954年,哈工大投入巨资建设了一座面积达到57万平方米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园区——新校区,并在新校区设立了30多个实验室和科研机构。
这一系列的发展成果为哈工大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科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工科为主,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1982年,哈工大接受教育部委托,成为人才项目试点高校,历经2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十大学科门类和各类学科博士点。
其中,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6个学科门类进入ESI全球前1%,2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和生物学等学科水平位居国内领先。
哈工大在新材料、环境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2003年,哈工大自主研发并实现商业化应用的相变散热器,填补了国际技术空白,成为全球第一。
此外,哈工大还在人工智能、生物医学、智能交通、能源环境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三、人才培养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
哈工程 近代史
![哈工程 近代史](https://img.taocdn.com/s3/m/0e2fb86b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9.png)
哈工程近代史
哈工程,全称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是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我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学之一。
哈工程的建校和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缩影,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力。
哈工程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3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学院,后来改称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再后来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这个学校的建立与我国的国防建设、工程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一直以来承担着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
哈工程在我国的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是因为其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卓越贡献,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在国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哈工程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己任,为我国的工程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无论是船舶工程、核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领域,哈工程的学子们都在为我国的工程事业不断努力奋斗。
除了在工程技术领域的贡献,哈工程在国防事业中的地位也不容忽视。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后勤保障单位,哈工程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哈工程的学子们,无论是在技术研发、装备维护、后勤保障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增添了强大的后盾。
总的来说,哈工程作为我国近代史上的一部分,不仅是一所重要的高等学府,更是我国工程技术和国防事业的重要支柱。
通过哈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我国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也能深刻感受到我国国防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希望哈工程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继续发扬工程技术精神,为我国的工程事业和国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防建设注入更多的力量和活力。
老信封见证百年哈工大
![老信封见证百年哈工大](https://img.taocdn.com/s3/m/e35d67aa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d9.png)
邮史钩沉老信封见证百年哈工大◎张益茂2020年6月7日,哈尔滨工业大学迎来建校100周年华诞。
一百年光阴流转、岁月如歌,丁香盛开。
让我们循着老信封的实寄足迹一起体会校园历史的厚重,回顾其百年的历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位列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髙校A类。
学校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
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九所大学之一。
百年岁月(图1),于1920年5月开始筹建,10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
当时设有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用俄语教学。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
哈工大的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
后来日本用物资换取了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到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图2)。
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工业大学”。
1945年,抗战胜利后,哈工大由中长铁哈工大的前身——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图I20年代校址图2民国时期学生宿舍图350年代校址有2枚长方形“第二次催领”“第三次催领”戳记,说明邮局已经提醒3次,可是不知收件人为什么还在拖拉,就是不愿意去邮局交款取回邮件。
研究过程中,笔者有幸见到一份1946年3月6日中华邮政上海邮政管理局颁发的密令,“关于与共党所设通讯机构应否通邮一节,前经 本局密呈交通部,拟议共党交通机构送来邮件,经转各局暂予照常转发或投递,该项如贴用共党邮票,予以涂销,并于投递时照第79号各类邮件资费表规定向收件人补收资费,粘贴邮票盖销,暂不按欠资例加倍罚取。
哈工大发展历史
![哈工大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17630bcc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93.png)
哈工大发展历史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创建于1920年,最初名为哈尔滨工业专门学校,其历史可以追溯至三个国立实验工厂之一的哈尔滨工业学校。
经过近百年的努力发展,如今哈工大已成为国内一流的理工大学之一。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兴办民族工业,哈尔滨成为当时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
1919年,当时的北洋政府在哈尔滨设立了防洪工程学校,这可以视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之一。
1920年,南开大学教授左舜生与众多工业家在哈尔滨创办了“哈尔滨工业专门学校”,正式开展了工业教育。
建校初期,哈工大开办的是冶金、机械、电机、土木工程等6个专业,1933年增加了化学工程、造纸工程等专业。
1940年,哈工大成立了“查尔斯•克拉克纤维研究所”,专门从事纸浆和造纸的研究工作。
1954年,学校开始转型,开始向航空、军事等领域拓展,陆续成立了航空工程、航天工程、兵器工程等学院。
1960年代,哈工大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开始拥抱国际化,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21世纪以来,哈工大持续发展壮大,推动产教融合、科研创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学校现设有16个学院,44个本科专业,10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近年来,哈工大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成绩显著,在国内外学术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和学术地位。
哈工大历史简介
![哈工大历史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f559c24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2f.png)
哈工大历史简介哈工大坐落在冰城哈尔滨,那可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它的历史就像一部超酷的冒险大片。
早早就建校的哈工大,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凡的气质。
想当年啊,哈工大那可是在艰苦的环境里一点点成长起来的。
那时候的老师们和学生们啊,就像是一群充满热血的探险家,在知识的荒野里开垦。
他们不畏寒冷的天气,哈工大的冬天那可是嘎嘎冷,但大家的心是火热的。
在那些老房子里,传出的是朗朗的读书声和热烈的讨论声,就像一首充满活力的交响曲。
哈工大在发展过程中,可是不断地与时俱进。
它就像一个聪明的小伙伴,知道怎么去学习新东西,怎么去适应不同的时代要求。
从最初的一些基础学科的建设,到后来涉足各种各样超厉害的领域,像航天啦,机械啦,计算机啥的。
这学校就像一个大熔炉,把各种知识和技术都融合在一起,然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超牛的人才。
这些从哈工大走出去的人才啊,就像星星一样,在各个地方闪闪发光。
他们带着哈工大的烙印,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做出了超级了不起的贡献。
比如说在航天领域,哈工大的校友们就像是幕后的超级英雄,默默地为咱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添砖加瓦。
而且呢,哈工大的校园文化也是特别迷人。
那种浓厚的学术氛围里,还带着东北人的热情豪爽。
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可铁啦,就像兄弟姐妹一样。
大家在校园里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
什么冰雕比赛啊,那可是哈工大独有的特色活动,把东北的冰文化和校园的创意完美结合起来。
哈工大的历史也是一部传承的历史。
老教授们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像传宝贝一样传给年轻的一代。
年轻的学生们呢,也都特别争气,把哈工大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这种传承就像火炬传递一样,一代又一代,让哈工大始终充满活力,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
它就像一个老朋友,陪着哈尔滨这座城市一起成长,一起经历风雨,又一起迎接美好的未来。
哈工大的历史简介
![哈工大的历史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690ea87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7.png)
哈工大的历史简介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
当时,哈尔滨工业大学是由中东铁路公司创办的,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旨在培养铁路建设和运营所需的人才。
1928年,该校划归中华民国教育部,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
在建校初期,哈工大就以其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吸引了众多优秀的学子。
在九一八事变后,哈工大成为了东北地区最早的抗日斗争组织者之一,其师生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哈工大被迫停办。
1945年抗战胜利后,哈工大在原址复校。
在新中国成立后,哈工大成为了国家重点发展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1951年,哈工大划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部主管,成为全国六所工科重点大学之一。
在六十年代初,哈工大成为了全国三所重点综合性工科大学之一。
在改革开放后,哈工大率先进入国际工程教育领域,成为全国首批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九所高校之一。
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九校联盟等重要名录。
学校以理工科为主,兼有其他学科,现有123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有32个。
此外,哈工大还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其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优秀的教学质量和卓越的科研成果使其成为众多学子向往的学府。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哈工大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还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回顾哈工大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所学校始终秉持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始终致力于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在未来的发展中,哈工大将继续发挥其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深厚的学术底蕴,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激情燃烧的岁月 人生转折的时光--吉林化工学校化工机械771班校园学习与生活琐忆
![激情燃烧的岁月 人生转折的时光--吉林化工学校化工机械771班校园学习与生活琐忆](https://img.taocdn.com/s3/m/905406d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b.png)
第34卷第4期2020年第4期Vol.34 No.4N0.4.2020技术与教育TECHNIQUE & EDUCATION激情燃烧的岁月人生转折的时光吉林化工学校化工机械771班校园学习与生活琐忆栾学钢2020年10月,母校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 70周年华诞。
作为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吉林化工学校1977级.1980届化 工机械专业的学生,刚好也迎来了毕业40周年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 者怀其源”,化工机械771班的校友无论走向何方、走到哪里,都会珍藏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段人生转折的时光。
幸运地赶上开往学校这班车1978年3月18日,恰好是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迎来科学的春天日子,我们班40名同学,从吉林省的大城小镇、穷乡僻壤,来到美丽的江城——吉林市,汇聚在位于江南宝山路 13号的“吉林省石油化工学校”,编入化工机械专业。
由于是1977年参加的高考,属于1977级,故简称“化机771班”。
1977年初冬那场考试,是中断十年之后首次恢复的全国统一高考,不过是 由各省份组织命题。
虽然没有考上大学本科,同学们都心有不甘,高兴不起来,不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与一起参加高考而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 的同龄人相比,我们毕竟还是幸运地赶上了开往 学校的这班车。
学校寄来的《新生入学须知》里面 要求“自备半个月的粮票,起副食关系供应介绍信。
自备25公分三角板一副,三用圆规一盒和 25公分学生型对数计算尺一把。
”“预交书籍费6元和半个月的伙食费十元整。
”与现在新生入学的场面不同,全班同学都是自己来报到的,没有哪个家长陪伴。
那时公路客运还不像现在这样发 达,稍远一点的同学都是乘火车来吉林。
宿舍里只提供床铺,又逢春寒料峭季节,棉衣棉裤加上被褥,每个新生携带的行李都不少。
我的行李等 物品都放到一个木箱里面,从我保存的列车行李 票上看,应该是提前一天于17日从辽源站出发, 在梅河口站转车,第二天上午到达吉林站,行程291公里,木箱重45公斤,相当于现在乘坐飞机 托运两件行李箱,由火车站的行李房送到列车前 面加挂的行李车上托运。
哈工发展历程
![哈工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0980520d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b3.png)
哈工发展历程
哈工大的发展历程悠久而辉煌。
哈工大的前身是创建于1920
年的哈尔滨工程学校,当时的目标是为中国培养高级工程师。
经过长期的发展,学校于195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取
得了更高的学术地位和声望。
在建国初期,哈工大致力于国防科技和军工工业的发展。
学校将教育与科研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工科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期间,学校的学科建设逐渐完善,设立了工程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一系列重点学科。
改革开放以来,哈工大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引进了大量的先进科技和教育理念。
这一时期,哈工大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材料科学、能源环境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如今的哈工大已经成为中国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
学校不仅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和完备的学科体系,还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科研平台。
哈工大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未来,哈工大将继续秉持“求是创新,服务国家”的办学理念,加强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实现中国的科技强国梦不断努力。
同时,学校将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办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推动全球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哈工大九十年校庆
![哈工大九十年校庆](https://img.taocdn.com/s3/m/e615db5577232f60ddcca184.png)
九十年时光,于沧海桑田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瞬,九十年时光,也足以映照出一所名校的光芒。
九十年历程风雨如晦,哈尔滨工业大学踏过多少荆棘,走过多少艰辛,经受多少磨砺,百炼而成钢,浓墨而重彩,灿烂而辉煌。
在这耀眼的光环之下回望九十年光辉岁月,哈工大人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在困难中求突破,在挫折中求发展,斗志昂扬,奋发图强。
这九十年,是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九十年,是璀璨夺目硕果累累的九十年,是多少哈工大人呕心沥血,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谱写出的华彩壮美的九十年。
九十年,如长河浩浩荡荡;九十年,如史诗壮丽激昂;九十年,如山川连绵锦绣;九十年,如汪洋博大宽广。
九十年的底蕴滋养了这片饱含智慧的土地,九十年的传承构筑起这座浸润知识的殿堂。
这里也曾经历过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曾与苏俄合办,曾被日本接管,曾经历过无情的战火,身处硝烟弥漫。
但哈工大人从没弯下不屈的脊梁。
这里也曾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开创了一个黄金年代,成为“工程师的摇篮”。
这里曾笼罩于十年内乱的阴霾,这里也曾沐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昂首阔步迎风招展。
近百年的兴衰荣辱,久而弥新,一如陈年佳酿,韵味悠长。
如今,这里是照亮前途之路的明灯,是通向理想之国的阶梯,是开启真理之门的锁钥。
为数莘莘学子托起翱翔的翅膀,培育出多少国家栋梁。
多少青年在这里成长,在进取中展露锋芒,在创新中挺起胸膛。
多少教授在这里焚膏继晷,辛勤耕耘,谆谆教诲,语重心长。
多少领导殚精竭虑,励精图治,一丝不苟,寝食俱忘。
这里桃李芬芳,泽被四方,巍峨学府,辈出栋梁。
放眼未来,意气飞扬,哈工大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与祖国命运紧密结合,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不懈努力。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哈工大乘风破浪,一定会书写出更加灿烂的篇章。
九十校庆,万众欢畅,灿烂辉煌,万寿无疆!。
“哈军工”的峥嵘岁月
![“哈军工”的峥嵘岁月](https://img.taocdn.com/s3/m/fbfd76da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77.png)
“哈军工”的峥嵘岁月
佚名
【期刊名称】《新闻世界》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哈军工”是设在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简称。
为了
保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哈军工”对外叫“103”部队。
从1953年开始,
共办学13年,有毕业生1万余名。
1966年4月被撤销了军队建制。
在“哈军工”办学的13年中,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罗瑞卿都曾两次或多次视察“哈军工”。
毛泽东尽管没有去过“哈军工”,但对它却是厚爱有加,留下了许多鲜为公知的故事。
【总页数】3页(P5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20
【相关文献】
1.哈军工档案对哈军工文化建设的价值 [J], 刘英杰
2.扬"哈军工"传统创"国防科大"名牌--"哈军工"建校50周年有感 [J], 邹逢兴
3.哈军工"三性一强化"教学思想探析——基于哈军工教学档案的聚类研究 [J], 李
树林
4.哈军工人才培养理念的当代价值 [J], 李宏
5.易班平台应用于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以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精神”教育为例 [J], 张彬;吕正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哈尔滨工程大学:七秩辉煌,向海图强
![哈尔滨工程大学:七秩辉煌,向海图强](https://img.taocdn.com/s3/m/79121fe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10.png)
文·李丽云 朱虹 袁玥 图·哈尔滨工程大学9月1日,“国防七子”之一——哈尔滨工程大学迎来70周年校庆日。
在建校7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上,校长姚郁表示:“矢志一流的哈工程,将更加奋进报国,走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切实发挥主力军作用,瞄准船、海、核领域高端急需,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哈工程力量。
”哈尔滨工程大学31号楼前的陈赓大将塑像HEILONGJIANG PICTORIAL14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023年9月1日,哈尔滨工程大学建校7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现场金秋时节,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门前的枫林火红热烈1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从新中国第一艘实验潜艇到无人航行器,哈工程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在一批批大国重器上镌刻了哈工程印记。
“心里要装着祖国,要把自己的前途永远和国家的需要、人类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哈工程“开学第一课”上,年过九旬的中国水声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程教授杨士莪这样教导水声工程专业的学子。
杨士莪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理工结合的水声工程专业,他以“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的初心,带领水声领域科学家完成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平的研制工作,为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定位系统奠定坚实基础。
践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悟空号”全海深AUV下水哈尔滨工程大学 11 号楼春景HEILONGJIANG PICTORIAL16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做科研就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程教授杨德森历经16年执着探索,成功实验论证了矢量声呐,实现了中国水声技术从标量到矢量的飞跃,为我国万里海疆打造了精度更高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哈军工峥嵘岁月观后感
![哈军工峥嵘岁月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64f067b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d9.png)
哈军工峥嵘岁月观后感哈军工是中国军工行业的一面旗帜,他们在强军兴军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部描述哈军工峥嵘岁月的纪录片,深刻感受到了他们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
以下是我的一些观后感。
纪录片中展示了哈军工的起步阶段。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困难和艰辛。
20世纪50年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
然而,哈军工以非凡的毅力和智慧,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从零开始建立起中国的军工体系。
他们严格把握每一个细节,不断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条自主研发、自我依赖的道路。
峥嵘岁月中,哈军工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成就。
他们成功研发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导弹、卫星等高科技装备。
这些成就不仅仅是技术突破的胜利,更是中国自信心的象征。
在我看来,哈军工的崛起不仅仅是一段科技史的壮丽篇章,更是国家实力的象征。
这一切凝聚着一个个人的智慧和团队的智慧,是哈军工成就辉煌的重要原因。
纪录片中还展示了哈军工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给予了哈军工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挑战。
哈军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转型升级,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和培养一大批科研人才。
通过不断追求创新,哈军工完成了从“跟跑者”到“并跑者”的转变。
纪录片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哈军工的企业文化。
哈军工不仅重视技术创新,还十分注重职工的思想建设和精神文明。
他们注重培养员工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形成了一支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优秀团队。
在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都同心协力,为实现国家梦想而全力以赴。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不禁被哈军工的辉煌历程所感动。
他们没有被困难打倒,没有被挫折击垮,而是坚韧地走过了一段崎岖的道路。
他们的奋斗精神让我深受鼓舞。
无论是对技术的追求,还是对国家的热爱,哈军工都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精神风貌。
回顾哈军工峥嵘岁月,我深刻理解到一句话:“没有伟大的民族,只有伟大的人。
”哈军工的崛起证明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证明了强大的国家力量所赋予的意义。
哈尔滨工业大学100年前珍贵老照片
![哈尔滨工业大学100年前珍贵老照片](https://img.taocdn.com/s3/m/e999be5a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a2.png)
哈尔滨工业大学100年前珍贵老照片
20年代哈工大校址。
(图片来源:我校老照片)
30年代本科生毕业设计答辩。
(图片来源:我校老照片)
30年代哈工大图书阅览室。
(图片来源:我校老照片)
50年代哈工大本科生毕业设计答辩。
(图片来源:我校老照片)
50年代哈工大校址,即现在的哈尔滨市西大直街。
(图片来源:我校老照片)
1920年第一届班长。
(图片来源:我校老照片)
1924年第一届毕业的工程师合影。
(图片来源:我校老照片)
1928年哈工大校舍。
(图片来源:我校老照片)
1941年铁冶金实验室。
(图片来源:我校老照片)
苏联专家指导教师进行科研。
(图片来源:我校老照片)
日伪时期毕业生合影。
(图片来源:我校老照片)
1941年应用化学系毕业生。
(图片来源:我校老照片)。
哈工大的发展历程
![哈工大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2545c0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76.png)
《哈工大的发展历程:那些难忘的岁月》嘿,今天我想跟你唠唠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发展历程。
这哈工大啊,可是有着相当传奇的故事呢。
我有个老邻居,王大爷,他就是哈工大的老校友了。
每次我见到他,他总是戴着那副厚厚的眼镜,眼睛里闪烁着对哈工大满满的回忆和热爱。
哈工大刚建校那会啊,那条件可艰苦了。
王大爷说,那时候的校园虽然不大,但是到处都充满着生机和希望。
他们那时候上课的教室,桌椅都很简陋,有的桌子腿儿还摇摇晃晃的,像个醉汉。
但是老师和同学们可没因为这条件差就懈怠。
老师在黑板上写板书的时候,那粉笔灰就像下雪似的,落得到处都是。
可同学们一个个眼睛都紧紧盯着黑板,生怕错过一个知识点。
王大爷跟我讲过这么一件事儿。
有一次啊,他们做一个实验项目,需要一个很关键的零件。
那时候物资匮乏啊,到处都找不到这个零件。
王大爷和他的几个同学就商量着自己动手做。
他们跑到学校的小工坊里,那工坊也很破旧,里面的工具也不是很齐全。
但是他们几个就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在里面捣鼓起来。
王大爷说,他们从早到晚都在工坊里,累了就坐在地上歇会儿,饿了就啃几口馒头。
其中有个同学叫小李,本来就瘦瘦小小的,那天干活的时候不小心把手给划伤了,流了不少血。
大家都着急地说:“小李啊,你赶紧去医务室包扎一下啊。
”小李却满不在乎地说:“这点小伤算啥,等咱们把这个零件弄好再说。
”就这么着,经过好几天的努力,他们还真把那个零件给做出来了。
这零件虽然看起来有点粗糙,但是却能完美地用在实验项目里。
这事儿在学校里都传开了,大家都对他们竖起大拇指。
随着时间的推移,哈工大也慢慢发展起来了。
新的教学楼一座座盖起来了,校园也变得越来越大。
王大爷说,他看着那些新楼起来的时候,心里那叫一个高兴啊。
他说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点点长大似的。
后来啊,学校又引进了很多新的设备,实验室也变得更加先进了。
再后来,我也有幸去哈工大参观了一次。
哇,那时候的哈工大已经和王大爷描述的当年大不一样了。
校园里绿树成荫,道路宽敞。
庆祝哈尔滨工程大学建校六十周年
![庆祝哈尔滨工程大学建校六十周年](https://img.taocdn.com/s3/m/9a92d216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9.png)
庆祝哈尔滨工程大学建校六十周年
佚名
【期刊名称】《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34)9
【摘要】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北国冰城哈尔滨市,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入选首批国家“211工程”建设、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工程、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总页数】4页(PF0002-F0002)
【关键词】哈尔滨工程大学;“211工程”建设;船舶工业;985工程;哈尔滨市;研究生院;项目建设;创新平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698.1
【相关文献】
1.六十载艰苦磨砺育英才三十年励精图治铸辉煌——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建校60周年、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建校30周年暨新校区搬迁庆祝大会 [J], 孙宇;李靖;
2.热列庆祝西北民族大学建校六十周年民大学人 [J],
3.热烈庆祝西北民族大学建校六十周年民大学人 [J],
4.办好地方综合大学的若干基本问题——为庆祝湖北大学建校六十周年而作 [J],
冷余生
5.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南开大学建校六十周年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哈工大77831班——人生 77级激情燃烧的岁月发布时间:2007-6-21据哈尔滨新闻网(撰文/章梅、视觉/张静2007-06-03)讯:[编者按]:值此高考恢复30年之际,我们将目光回望30年,对焦那些恢复高考后首批77级考生,他们是从全国570万名考生中脱颖而出的幸运儿——在大学之门关闭了11年之后,1977年12月,每29个考生中只有一个如愿以偿。
今天,我们选取哈工大77级机械制造工艺及自动化专业(77831班)和黑大77级中文系汉语言专业,通过一文、一理两个班的天之骄子们的讲述,共同铭记那段难忘的历史。
采访结束后,回首30年前的那场高考,哈工大校长王树国的话代表了77级所有大学生的共同心声:高考遭到颠覆性的破坏,导致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发展无秩序,国家失去发展方向。
此时,提出恢复高考,是一个转折,不仅仅是77级这一代人的命运在改变,更使得祖国从一种动荡回归到理性,这是一个重大事件。
作为受益者、见证人,我们感到庆幸,这是民族的幸事,其社会意义、政治意义深邃。
作为11年淘出的精品,77级大学生忠诚、可靠、重感情、有一定之规,他们像基石一样,在中国大地上谱写着华章。
回首30年前的那次高考,哈工大77831班级的31名学子使用频率最多的词汇是“幸运”、“转折”。
哈工大77831班:科技战线领风骚南有清华,北有哈工大——可见当时哈工大名气之大。
作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的国防院校,在“文革”影响依然留存的年代,对于许多还背负着政治阴影的青年们来说,报考哈工大是可望不可及的梦。
幸运的是,作为特例,1977年招生没有完全按照考生志愿录取,这使一些考生们得以在第一批次录取时进入哈工大,命运之门从此打开。
趴在被窝里打手电复习现任哈工大校长的王树国,1977年时正在天津大港油田一地处偏僻的钻井地蹲点,他无意中看到一名北京知青在看书、复习,这才知道国家要恢复高考了,当时他的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5岁就上学的王树国接受了10年一贯制的教育后,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大港油田。
到大港油田一年后,因表现特别突出,组织上批准他入党,在党员集体举手表决时才发现他的年龄不足18周岁。
只好等了几个月满18岁后,正式入党。
王树国曾与一次高考擦肩而过,那就是著名的张铁生交“白卷”的1973年。
当时,他因为下乡插队不满2年,没有资格参加考试。
王树国站在考场外的窗下,羡慕地看别人答题。
后来他想尽办法跟老师套近乎,终于求老师拿过来一份考卷,他就蹲在树下答题,结果发现考题很容易。
这使他的信心大增。
这次得知高考恢复的消息后,他立即借来书本备考。
当时,他在野外蹲点,一个大帐篷里点着500瓦大灯泡,晚上点灯复习会影响别人休息,他就借来手电,趴在被窝里复习,天天学到凌晨两点多。
用两个月的复习去追赶11年荒废的学业,在这种非常态的比赛中他赢了。
那时王树国只有19岁,属77级中的小字辈。
他清楚地记得1977年天津的高考作文题是《宏伟的目标鼓舞着我》,他曾在油田当过3个月的实习记者,有丰富的生活和文字功底,作文答得特别好,但他更向往当个工程师。
当哈工大的老师来面试时,他兴奋地欣然同意。
后来,他才知道,当年大港油田只有5人被重点高校录取。
两个孩子的爸爸奔向考场现在长春一汽兰迪公司担任总经理的蔡绍彦1966年高中毕业,正准备报考大学时,“文革”开始了,他的大学梦因此中断。
后来他进入长春一汽厂,并主动要求到铸造车间当工人,铸造车间是当时最艰苦的车间。
在铸造时不慎伤着了眼睛,但他轻伤不下火线。
到铸造车间3个月后就被提拔为副班长,一年后成为副排长,1974年成为全厂6名提干的技术工人中的一员。
如果没有高考,蔡绍彦可能会在一汽继续他的技术工人梦。
从广播中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蔡绍彦心情复杂,百感交集,甚至有一种悲壮。
他的知识基础不错,上大学应该不成问题,但当时他已经30岁,有了两个孩子。
而且,当时他已经拿到46.50元的工资,这在当时称得上高收入,上大学可能会失去这份收入。
后来,他得知国家允许工作5年以上的工人带工资上大学,这才开始备考,终于如愿以偿考取哈工大。
蔡绍彦圆了哈工大之梦,在他的极力主张下,他的大儿子1990年高考时也报考哈工大,从哈工大计算机系毕业工作几年后,又在职获得哈工大工程硕士,一家人与哈工大结下不解之缘。
中学老师在大学阶梯教室中为考生补课现在高校任职的洪老师当时正在哈汽轮机厂当铣工。
洪老师曾就读的哈医大附中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后,极为负责地为10年来在附中学习过的所有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一起补课,因为人太多,足足有近200人,中学教室容纳不下,学校特意借了哈医大的阶梯教室集中授课。
中学老师站在大学讲堂上给只有初中水平的学生们补课,说来令人难以置信。
洪老师说她当时的基础极差,是超常发挥使她荣幸地被哈工大录取了。
回想30年前的高考,洪老师说,自己那一代人虽然遭受11年知识断层之苦,但最终却成为受益者,否则永远不可能坐在大学的教室中聆听师训。
1979年,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77831班在全省高校中获得了唯一一个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四部委联合授予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77级大学生:最“恶补”的一代中断11年的高考,让77级大学生格外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他们近乎疯狂地用4年时间攫取知识,以填补11年知识荒漠造成的亏空。
当时,77831班学生尽管已考入哈工大,但全班31人的知识水平却参差不齐。
为了缩小差距,班委会提出“不让一个同学落队”的口号,这句口号现在听起来更像是一句玩笑,但在当时,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难度却不小。
当时,全班同学中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31岁。
知识层次千差万别,有的同学连立体几何都没学过,大部分77级大学生连英语最基本的abc都不会。
补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时间来补习,许多学生全身心钻进书本。
班级组成学习小组,张勇、杨津利用业余时间给同学讲几何画法,提高同学们对“投影关系”的认识。
教室、图书馆成了77831班同学的根据地,教室、寝室的灯不到最后一刻不会熄灭。
王树国在哈工大的4年中,只看过一场电影《小花》。
“认真、上进,发奋苦读、如饥似渴;读书、解题,孜孜以求、近乎疯狂;懂生活、互助团结、社会经验丰富,与老师关系密切。
”时任辅导员的翟老师这样评价77831班,其实这是77级大学生整体特点的浓缩。
77级大学生毕业时遭“疯抢”1982年大学毕业时,哈工大77831班同学供不应求。
如今,30年转瞬即逝,许多同学奋战在科研院所,有的在企业从事经营管理,还有的在其他领域工作。
哈工大学子们以行动诠释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埋头科研,在科技领域独领风骚。
学理工科的人,对技术有一种天然的兴趣,督促他们不断地去研究、探索。
在这种理科精神的激励下,77831班有8人先后考入各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博士、博士后,许多人还选择出国深造。
王树国于1987年赴法国留学,专事机器人研究。
回国后继续搞科研,使哈工大在国内的机器人研究领域独占鳌头。
他后来成为哈工大校长,并于2006年获得法国总统骑士勋章。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许达哲,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参加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全部六次飞行试验,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项,2007年2月,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质量人”。
李晋年是在哈工大学习时间最长的一位,前后共有12年,直到博士后毕业,他才离开哈工大,后到香港工作,至今已经10年。
他的两个姐姐也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后在1978年考上理想大学,姐弟三人一起成为高考的受益者。
在哈工大从事教学的陈明著作等身,他讲授的机械原理成为国家精品课程……为苏联专家挑错哈工大77831班杨琪在学习中发现苏联专家编制的有关“刀具”部分的教材中,有一个函数推理公式存有漏洞。
这一发现,立刻震动了哈工大师生,后经过专家多次论证,证实杨琪的发现是正确的,随后将教材改过来。
为多上一堂英语课调整比赛起跳高度大一时,哈工大77831班李晋年要代表学校参加全省高校运动会的跳高比赛,下午1点有两堂英语课,下午1点30分跳高比赛却要正式开赛。
当时,李晋年的跳高成绩很好,为了能上一堂英语课,李晋年将起跳高度定为1.40米,这样就可以晚点到达赛场。
校长得知此事后,特意派专车来送他去参加比赛,他在3点前到场,并以冠军的荣誉回报了校长的关爱。
此后,他连破5年省高校跳高纪录。
独特的毕业对联毕业时,哈工大77831班王树国曾将机械中的“力”与文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写下一副对联:“拉压弯扭剪,车钳铣铇磨”,横批“舍我其谁”。
黑龙江省高考关键词预选:1977年到1988年,黑龙江省的高考实行预选制度。
到1989年,黑龙江省取消预选,实行一次统考。
标准化: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把光学符号阅读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引入高考。
双轨:1988年黑龙江省实行自费生招生制度,部委院校和省属部分院校招收少量自己交学费,毕业后不包分配的大学本、专科学生。
并轨:1995年黑龙江省9所省属高校本科招生实行“并轨”。
1996年黑龙江省省属高校本、专科招生全部实行“并轨”改革。
扩招:1999年,高校全面扩大招生。
据统计,黑龙江省1999年比1998年扩招18000人。
自主招生:哈工大于2007年获得自主招生资格,是目前黑龙江省唯一一所有自主招生权利的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