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go Kuma隈研吾--Nakagawa-Machi Bato Hiroshige Museum of Art
访谈:隈研吾

访谈:隈研吾佚名【期刊名称】《世界建筑导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2页(P4-5)【正文语种】中文导报:您能否以马头町广重美术馆为例,介绍一下您设计当中的核心价值观?隈研吾:我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地理位置为重。
导报:您设计了许多的博物馆,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关键元素?隈研吾:要记得,内容(即艺术作品)在建筑物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简单地说,建筑应该支持内容,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导报:在博物馆设计中,您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来处理人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隈研吾:理清人流的顺序。
他们如何走进博物馆?进入博物馆之前,他们可能走了什么路线?另外,对于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这里也应该是个快乐的地方。
导报:请描述一下您的设计方法和过程是怎样的?隈研吾:首先必须考虑建筑材料。
形式并非首先考虑的因素。
导报:能否请您谈谈您自身从开始进入设计至今的演变过程吗?隈研吾:我倾向于认为,我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
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人会成长,会认识新的人和新的环境。
与刚开始担任建筑师那时候相比,我现在是截然不同的一个人。
导报:您认为在建筑实践方面,西方国家、日本和中国之间有什么典型的差异呢?隈研吾:差异仅存在于个人之间,并不存在于国家之间。
因此我无法一概而论。
无论项目在哪里进行,我都接受并尝试欣赏差异。
导报:日本建筑师之间的文化传承是显而易见的。
从老一辈的黑川纪章、安藤忠雄到隈研吾、妹岛和世,再到新一代的藤本壮介,这些建筑师都获得了世界认可。
这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隈研吾:日本的气候?日本有着美丽的自然环境,但也有自然灾害,并且由于多山地貌,适宜居住的地区是很有限的。
所以,人们需要培养一定的智慧,才能为自己创造空间。
导报:日本的很多建筑都很精致,能否大致介绍一下日本建筑业的模式呢?隈研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白色、表面光滑的建筑风格十分盛行。
但3.11日本东部大地震改变了这一切。
我们回归到更自然的土色建筑——不仅在物质上,而且在理念上。
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

储藏和办公区域的中心地带显示了建筑结 构性的优势,由坚固的钢柱撑的透明圆周型玻 璃墙体现了博物馆的通透及与外界融合的感觉。 光滑墙壁内是轻型可移动的膨胀铝板,上面是 以茅草,以此控制光线和景观。这些铝板是与 Akira Kusumi合作制造的。
安藤广重博物馆,马头町,枥木,日本1998~2000 年。这是为纪念浮世绘大师而建立的,屋顶、墙壁、隔断、 家具等建筑上绝大部分的因素都用杉木做的百叶来实现, 最大可能地不用混凝土,用用地后山产的杉木来做百叶。 利用百叶这种粒子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从而达到让 建筑消失的目的。具体的做法如新开发了不燃杉木的技术, 运用计算机以构造解析技术使构造体在尺度上与百叶的纤 细形态相接近。 作品四:高柳町社区中心
由SOHO中国有限公司开发,位于工体北路南侧,是一 个功能混合、体量庞大集中,具有城市建筑史上里程碑式 的项目。项目由5个购物中心和9幢30层高的办公和公寓 楼组成,有旱冰场、带水景的室外广场将5个购物中心连 接起来,将是北京最聚人气的户外步行商业街区和休闲广 场。
隈研吾用的一个建筑手法就是一个自然形状的一种建 筑手法。比如说第一个自然形状意味着什么呢?它不是四 四方方,或者长方形有棱角的,它是一个圆形的,像人的 身体一样是有线条的。在20世纪的时候,绝大部分建筑师 都考虑的是建筑里面的空间,其实建筑和建筑之间的空间 就被遗忘了,所以在流线型的设计里面,建筑室外的空间 也会变得很有意思。
伊东丰雄
简介
伊东丰雄(英语拼音:Toyo Ito、日文假名:いとうとよお )是一位重要的日本当代建筑师,1941年出生于韩国首尔 ,成长于日本。 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曾任 职于菊竹清训建筑设计事务所,1971年,创办名为都市机 器人(URBOT)的设计事务所,1979年更名为伊东丰雄建 筑设计事务所,现为该公司董事长。2002年,获得了第八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这是建筑领域公认的终生成 就奖,用以“肯定他对材料、大自然有机形式的钻研”。
建筑设计师 隈研吾

放置木制的阿弥陀如来坐像(特定的重要 文化财产)的地方,可追溯至12世纪的坐像被安 放在山口县丰浦町吉祥寺内。 外墙由35厘米厚 的砖块建成,这些砖块是用当地传统制砖方法 制作的,部分由钢圈加强,中间有孔,目的是 过滤空气和光线。因为砖块有控制湿度的功效, 因此这里没有安装空调,其间的理念是藉由材 料本身来调节环境。
-
“干脆我们 来尝试一下把 一块石头放在 现实的路上, 认真思考一下 如何放置这块 石头,看会发 生什么事情。 我有一种冲动 想把这种行为 叫做建筑设 计。”
隈 研 吾 言 论
“日本禅是从道元和尚开始的。道元和尚是 日本禅宗的始祖。要说这个,我想举一个禅宗公 案来说明。有一次,道元到中国来,在一个庙里 ,他去拜见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和尚,却见他自己 在做饭,道元就问:“你都做到这样高的位置了 ,为什么还要自己做饭呢?”老和尚答:“这就 是禅。”在这一瞬间,道元和尚就顿悟了,回到 日本后,他从禅宗发展出来的要义就是:禅宗与 生活是一体化的。于是,所谓的禅,所谓的宗教 性,所谓的文化性,这些都结合得很紧。
-
隈 研 吾 设 计 理 论
现代主义也宣称追求建筑的透明性,其目的 最终还是没有脱离要建造一个对立于环境的强烈 造型。勒·柯布西耶做混凝土的造型建筑,密斯 追求透明性,但其本质是以玻璃的造型体与自然 进行对比。 透明性不是单纯视觉上的连续性。他所期 望以现代的高科技和地域性的自然素材相结合, 使这个并不年轻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再生。 这也是传统性、地域性与先端性、全球性相结合 的一种尝试。
这座建筑是日本建筑设计师隈研吾的作品,叫“竹 屋”。按照传统做建筑,首先要做“三通一平”,“七通 一平”,但这座建筑是建在一条山沟上,充分地利用地形 建造,下面一层在山沟的底下,上面一层在山沟的上面。 这座建筑的外表都用用竹子包起来,隈研吾认为,竹子是 中国的符号和象征,在世界任何地方看到竹子,人们就会 想到中国,在长城边上建这样一座建筑是很有意义的,长 城又是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的分水岭,为了避免两个文明 的冲突所以建立起了长城;现在世界面临的问题是东方文 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东西方只有联起手恢复信任,消除 敌意,世界才能和平,才能向前发展.
建筑欣赏篇:隈研吾?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

建筑欣赏篇:隈研吾?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隈研吾?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上)Kengo Kuma's Great Bamboo Wall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有个奇怪的名字,不过更怪的是他的建筑理论:“让建筑消失”。
建筑物不都是高耸挺立的吗?何谓“消失”呢?这个怪蜀黍在设计长城脚下的竹屋后这样说:Our first aim was to learn from the formality of the Great Wall.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学习长城的建造形式。
We were attracted to the fact that the Great Wall has never been an isolated object.吸引着我们的是,长城从来没有成为一个孤立的个体。
It running almost endlessly along the undulating ridgeline (起伏的山脊线)without being isolated from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它沿着连绵起伏的山脊几乎消失于我们的视线,却从未从周遭环境中孤立出来That appealed to us as a criticism toward the conventional form of 'architecture’ that tends to seek to be an isolated object among the environment.这呼吁我们对于那些传统的与环境隔离的建筑形式作出批判。
(翻译水平有限,欢迎拍砖。
)这样看来,“让建筑消失”似乎就是让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嘛,咱们老祖宗还挺新潮的呢!话不多说,还是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与"The Great Wall" 一样“消失”的"Bamboo Wall"吧~~这座建在狭窄的山岩之上的建筑姿态舒展,与环境浑然一体。
隈研吾

在建筑设计实践中,隈研吾极力避免混凝土,却 对自然材料的研究与创新充满热情,广重美术馆利用 了当地的杉木,芦川石材美术馆利用了当地产的石材, 高柳町的阳乐屋和三得利美术馆利用了看似柔软的日 本和纸,长城下的竹屋利用了中日文化中柔弱却充满 力量的竹子,这都是隈研吾利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创造 出“以柔克刚”的建筑的典型例子。
类型:博物馆 由隈研吾设计的梼原木桥博物馆,位于日本高知县。这个方案将日本传统美 学与当代建筑语汇相结合,力求让建筑与周边自然景观和谐共处。
这个好像漂浮在空中 的建筑由无数相互交 织排列的木梁架组成, 所有结构都由建筑底 部的一根中心支柱支 撑。博物馆两头设有 两部全玻璃升降电梯, 这两个透明的玻璃长 方体被巧妙的掩藏在 背后的植物景观中, 突出了全木质结构的 建筑主体。
隈研吾建筑事务所完成了50多个工程——包括枥木县那须市的Bato-machi Hiroshige博物馆、“高柳社区中 心”、山口县“木佛博物馆”、北京“竹墙”和在东日本的“莲花房”等。 【著作】
中文版:《负建筑》 《十宅论》
了自隈 与然研 自物吾 然理认 界结为 的构建 天,筑 然一作 联定为 系程凸 ,度出 与上来 文破的 化坏超 出了大 现生物 差态体 异平, 性衡它 。,打 割破 裂了
他设计建造那珂川汀马头广重美术馆,正是这一建筑理念的绝佳体现。这 个美术馆是为了纪念浮世纪大师安藤广重而建的,它的屋顶、墙壁、隔断、 家具等建筑的绝大部分因素都用当地山上所产的杉木做的百叶来实现,尽 量不使用混凝土,以达到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浑然一体的效果。同时, 整个美术馆建得非常低,以一种俯伏的姿态,低于神社和山林,非常低调, 隈研吾以此低调谦逊的手法来使建筑“消失”于环境之下。
隈研吾建筑中的材料运用

上的连续性,而是主体与环境相互联系、融为一体的状态。广重等浮世绘画家们过去向西欧
吾通过现代的高科技和地域性的自然素材相结合,使这个并不年轻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得以
域性与先端性、全球性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
谢谢!
提出了“负建筑”、“弱建筑”的概念。
建筑理念
负建筑
把建筑作为配角,把环境放
强建筑:
建筑体量庞大、消耗物资大 “建筑为主、环境为辅”的 潮,强化了建筑与环境的割
‘“负建筑”不是失败的建 刚,表面上是对“强建筑” 以退为进’
负建筑的人性化“令失去安 筑的温情和柔性。”
20世纪是怎样的时代?
是混
1. 混凝土的随意性 1.1 不挑剔场所
隈研吾建筑中的材料运用
隈研吾
个人简介 隈研吾(Kengo Kuma),毕业于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 系。日本著名建筑师,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建筑融合古典 与现代风格为一体。都市设计中心代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 教授。曾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等。
个人著作 《十宅论》:日本有10个阶层,各个阶层都有自己固定的住宅风格。 《再见.后现代》 《负建筑》:让建筑消失。 《建筑的欲望之死》 《自然的建筑》
近代社会,人们自身延续 近代家庭作为孤立的个体漂泊 望混凝土这种坚硬的材质来给
3. 表象与本质分裂的混凝土
混凝土具有内不可见的本 凝土建筑最可怕的特性就是看 不可修补,与木建筑正好相反
天然的素材
日本传统文化中强调”场所“的概念,即同一物体在不同场所的价值是不同的。因此, 具有该场所的特性。”自然“并非指纯天然非人工的,而是某种关联性。自然建
三个阶段
1970年,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西方世界,日本也出现了黑 川、矶崎新等建筑师。1991年,隈研吾为马自达公司设计的 M2项目,被贬为“都市恐怖主义”,是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前 建筑师追求标新立异的最疯狂表现。随着经济泡沫破裂, “M2”成为殡葬场。
竹屋 隈研吾

作品分析——竹屋(Bamboo Wall)
2. 场地分析
竹屋位于核桃沟,它的基地是一块斜坡,隈研吾并没有将它推平,而是像在复杂的基地上延绵不断的万里长城这种形式.将 细长的平面形小心翼翼地放在保留的原有斜坡上,将分段的细长平面依地面高低置放上去,形成一个完整的连续体。
竹屋的选址有很大的看点:在视觉上山脉起伏很是壮观,在地形上它极具挑战。房子通过其规模、形式、方向.通 道的布局采表达屋址,通过房子的各种空间、屋址在不同的部分和规模得到理解。
1、生平简介
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东京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到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城
市规划学院担任客座研究员,1987年建立了空间研究所,1990年创办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除了在东京的办事处,他
在巴黎有一个建筑事务所,来发展他在欧洲的建筑业务。他在日本本地和国际上都获得过很多大奖,也举办过很多的个人作
—LOGO—
作品分析——竹屋(Bamboo Wall)
8. 设计思想
隈研吾认为,与土地结合是好建筑不可或缺的条件,而所谓的结合并不是把基地整平后再让建筑孤立其中,而是要有种“从土地上长出 来”的感觉。这种依山而建的创意是就是从蜿蜒的长城学到的,因此他保留了原有地形,尊重地形环境,与土地进行了很好的结合。竹屋力 求通过竹子这一“微粒”来融合长城山区和居住者。从而让人、竹屋和环境产生了亲近感。在山里面的建筑面对的是低精度的大自然环境, 所以他把建筑粗犷化,从而使两者达到和谐统一,既有刚劲的豪气,也有诗意柔美的气质。
—LOGO—
作品分析——竹屋(Bamboo Wall)
4. 局部空间
这是一种在对立中产生的对 话的中性虚空,即日本传统建 筑形式所强调的空间的不存在 性——“没有实体的空间”— —可流动的、无形的空间,形 成一个供人思考的“内向”的 空间。竹子、石板、水和阳光 等自然材料和元素,在隈研吾 纯净的空间设计手法下,被转 化成一个洗涤心灵的场所。
畏研吾及其作品

►
一个临静水,在深山的房子。我在房子和河流 中间注入清水,种上莲花,从而使得这个居所 藉由莲花表达它的存在,通向河流,并继续通 向河流对岸的森林。 建筑物本身基本上由支撑 组成。它被分成两部分,中间是洞形露台,用 来连接房子背后的树林和河对岸的树林。 墙面 被设计为布满坑洞。我希望以厚重的材料,石 头,来创造一面灵动的墙,风可以从中吹过。 我制作“洞”的部件是:薄薄的石灰华板,20 厘米×60厘米大小,30毫米厚,再加上直径 8×16毫米的不锈钢栏杆,这些布满孔的外墙 看起来像是西洋棋棋盘。轻型多孔墙面的想法 来自于我之前在“石屋”(2000)中采用石制 结构的经验。这一次,藉由不锈钢管,我得到 了更轻的材料。我希望利用石头来衬托莲花花 瓣的轻盈。
► ►
分店在负一层还设有酒吧和餐厅,为顾客提供 贴心服务。 隈研吾先生曾经引用石榴这个物体来形容建筑 此类建筑的风格。是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光滑 单纯的表面之下,却蕴含了众多颗粒,包含了 太多的可能性和文化内涵。
►
六角型的建筑构造特点之一就是不用柱子也能 够起到结构的作用。“我们的建筑的外观是一 个非常大的建筑,但我们希望它是由里面琐碎 的粒子构成,我希望能够表现这样的一个想法”
长崎花园露台
► ► ►
类型:宾馆 酒店一大特色是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窗户, 塔、海洋更成为酒店景观的一部分,每 个房间都可以看到美丽的景观。 长期地形宛如一个圆形剧场,将长崎港 广阔无垠的海面展现在舞台上。长崎县 立美术馆坐落于东南面。长崎花园露台 位于日本稻佐山半山腰处。两建筑相对 而立。
►
在酒店设计中,设计师必须用一个共同特征的 体积空间(包括一个大盒子、两个稍小的盒子 和一个线性空间)融合为一个整体。
►
►
► ►
隈研吾KengoKuma让建筑消失!

隈研吾KengoKuma让建筑消失!隈研吾说:希望大家用行走的眼光来看建筑,而不是用肉眼。
不要从上到下俯视建筑,因为人类是不停在大地上走动的生物。
某个建筑会不会让人产生安心感,人会不会希望被它保护,这些超越了视觉美丑、更具生物性的必然性才是决定建筑的要素。
看似平凡的世界,其实隐藏着不为人所知的微妙世界。
我的作品也力争做到这样的感觉,从外面看是一种感觉,但进入之后,人们又会感觉是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空间。
说起隈研吾,结构工程师可能不是特别熟悉,但在建筑师可谓是尽人皆知。
有人会提起他的《十宅论》和《负建筑》;有人会提起他的长城脚下的公寓;也有人会提起东京奥运会主场馆,他与zaha之间关于抄袭事件的官司。
作为一名与中国合作颇多的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总是绕有话题性的在建筑圈的日常生活中被提及。
隈研吾 Kengo Kuma(1954.8.8~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87年建立“空间设计”事务所,1990年创办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近期主要作品有马头町広重美术馆、那须石头博物馆、长城脚下公社——竹屋、“水/玻璃”和1995年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等,并赢得了多项国内国际大奖,包括芬兰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2002)、日本建筑学会东北宪章设计大奖(2000)和日本建筑学会奖(1997)等。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完成了50多个工程——包括枥木县那须市的Bato-machi Hiroshige博物馆、“高柳社区中心”、山口县“木佛博物馆”、北京“竹墙”和在东日本的“莲花房”等。
他的著作《十宅论》主要讲述日本有10个阶层,各个阶层都有自己固定的住宅风格。
《负建筑》,提出“让建筑消失”的设计理论。
另还有著作《再见?后现代》、《建筑的欲望之死》、《自然的建筑》。
建筑怎样才会消失呢?他尝试用无秩序的建筑来消去建筑的存在感。
东京被称为是无秩序的都市。
老的、新的、大的、小的、人工的、自然的,所有一切都杂乱无章地混合在一起。
本期人物:隈研吾简介

隈研吾 , 1 9 5 4年 8月 8日出生 于 日本神奈 川县横滨市大 仓山。是其父 4 5岁时深得 的儿子。少年 时期 在祖父建 造 的大仓山车站附近的传统 日本式 民居 中渡过 , 其父对建筑非 常感兴趣 , 收集了许多建筑图纸。对他有一定 的影 响。 隈研吾在田园调布小学上学期间 , 正赶上 1 9 6 4年的东京奥运会 , 在看到丹下健三 设计 的代代 木奥运会 主场馆之后 便立志学 习建筑 。1 9 7 3 年考入东 京大学建筑学科 , 毕业 后又继续攻读 东京大学建筑 意匠的硕士 , 至1 9 7 9完 成东
1 98 6.I n 1 98 7。he f ou nd ed t he ” Spa t i a l Des i gn St ud i o” ,and i n 19 90,he es t a bl i s h ed hi s o wn o f f i c e” Ke ng o Kuma & As s oc i a t es ” He ha s t au gh t a t Co l um b i a Un i v er s i t y ,Uni ve r s i t y o f I I l i n oi s at Ur ba na ・ Champai gn,an d Kei o Uni v er s i t y wher e i n 20 08 .Kuma was a wa r d ed h i s Ph D i n Ar c h i t ec t ur e Ku ma i S cu r r ent l y Pr of e } ss o r a t
i n Ar ch i t e c t u r e f r om t h e Un i v er s i t y o f T ok y o i n 1 97 9, h e wo r k e d f or a t i me a t Ni h on Sek k e i an d T O DA Cor p or a t i on. He t hen mo v ed t o New Yor k f or f ur t h er s t u di e s a t Col u m bi a Uni v er s i t y as a vi si t i n g r e s ear ch er f r Om 1 985 t o
建筑师以失败换取成功

隈研吾:建筑师以失败换取成功伊登·科基尔隈研吾在快乐地“输掉〞许多的情况下,通过“折中〞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性。
图片1 隈研吾最近在位于东京南青山区的办公室,向记者解释他的设计设想。
隈研吾〔Kengo Kuma〕可能是最不喜欢出风头的建筑师。
他的代表性作品,不是巨大的纪念碑的形式或壮观的雕塑形式。
但有精心打造的细节——例如在高层建筑上安排的简洁的石头外表、设计不太可能的斜屋顶或一个花园的附加景观。
隈研吾设计的建筑物多半顺从某些外部的东西——客户的偏好、它们的场所、场地的历史、这儿以前的建筑,甚至对公众预期的理解。
隈研吾将他的作品归类于“负建筑〞〔architecture of defeat〕——说它们“输给了〞上述每一样东西。
这不是巧合,最近几年,他乐意吸纳大家的意见,设计在日本最有可能引起争议的建筑工程:重建歌舞伎剧院的传统房子——位于东京银座的“歌舞伎座〞〔Kabukiza〕。
旧的建筑物现在处于撤除的过程中,它一直被认为是历史性的地标,其实它的年龄不到60年,是这个地方修建的第四个剧院。
由隈研吾设计的第五个“歌舞伎座〞,将在2021年投入使用,并且在功能和特色方面,与以前的有很大的差异。
因为这个场所的拥有者松竹电影公司要求隈研吾增加一幢29层的办公楼。
这样,不仅脱离了他自己对这个工程的设想,隈研吾还必须面对“两个难题〞——即怎样既满足客户的要求,又满足歌舞伎爱好者的期望。
但这是可能的。
隈研吾将以折中的、非常有艺术性的设计,在这幢建筑上打上他的标记。
他突破了许多挑战性的限制。
那样的例子是他最近设计的、位于东京东京南青山区的“根津美术馆〞〔Nezu Museum〕;东京六本木的“三得利美术馆〞〔Suntory Museum of Art〕;在的“三里屯商业居住混合用途工程〞〔Sanlitun Soho〕;在西班牙格拉纳达的“格拉纳达表演艺术中心〞〔Granada Performing Arts Center〕,以及数十个其他的工程。
畏研吾 日本著名设计师

【简介】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1954年生于日本神 奈川县,1987年建立“空间设计”事务所,1990年 创办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近期主要作品有 马头町広重美术馆、那须石头博物馆、长城脚下公 社——竹屋、“水/玻璃”。
11/15/2020
设计理念
文化建筑商业建筑住宅建筑交通建筑简介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87年建立空间设计事务所1990年创办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近期主要作品有马头町広重美术馆那须石头博物馆长城脚下公社竹屋水玻璃
偎研吾
—日本著名建筑师
11/15/2020
个人简介
姓名:隈研吾 性别:男 国籍:日本 专业:建筑设计 工作单位: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11/15/2020
偎研吾(其它作品)—雨伞之屋
• 雨伞之屋(Umbrella House)是日本建 筑师隈研吾(Kengo Kuma)最新的概念 设计。
•
从外观来看,与其说它是房子,
还不如说是一个帐篷。整个设计的基
本元素是一把把雨伞,用拉链把雨伞
的边缘接合起来就成了我们所看到的
Umbrella House。
偎研吾(中国作品)—瑜舍酒店
• 项目地址:中国北京朝阳区三里屯 • 完成时间:2008.10 • 南角:一二三五七平方米,活动大厅:一九四二平
方米 • 星级:准5星 • 在时尚,美食,艺术,娱乐济济一堂的北京,最引
人注目的是创新开放型项目 – 三里屯Village。瑜舍 正是此新地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餐饮:中餐厅、西餐厅、咖啡厅
11/15/2020
偎研吾(其它作品)—梼原木桥博物馆
• 类型:博物馆 • 由隈研吾设计的梼原木桥博物馆,位于日
隈研吾

石材美术馆没有用这种野蛮的 方法,取而代之的是渐变这种 温和的方法。
一个作品是如何产生的。一般的设 计都是按照日程论的方式进行,一开 始有一个大的框架,有一个总图决定 布局,然后是平面图,再慢慢细化,在细 化过程中决定细部。
隈研吾的作品似乎溶化成既没有轮廓鲜明的边线,又没有突出的焦点 的无限的混合物
石头博物馆
水玻璃
• 隈研吾的建筑与它们的环境和平共处,并且不试图破坏或战胜它 们的直接背景。
• 它们的构成简单、直接,并且尊重一直在这儿的东西。隈研吾设 计的博物馆、神庙和住宅,大部分建筑在日本,使用本地的材料。 这些材料是泥土、木材、竹子、石头和脆弱的米纸。在它们的水 平方向和垂直线构成的标准建筑物上,这些占突出地位的小规模
的诗一般的建筑物,暗示下降的雨水或很快经过的水流。
中川町马头广茂艺术馆
竹屋
• 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 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
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
式?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
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种俯伏
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 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
适应现代流动性的生活 (透明性)
密封处的处理
更有透明性
用渐变修复割裂,限制是万物之本,限制孕育一切。 而且,自然就是限制的别称。
——《自然的建筑》
——
作 品 分 析 石 材 美 术 馆
20世纪是怎样的时代?——是混凝土的时代
混凝土的随意性 ——可以做出任何造型
——就如同我们在制作模型一样 在图纸上画出自己想要设计的外形轮廓,只需在里面填进混凝土
建筑施工的真实情况———— 建筑物的奢华
【竹屋】隈研吾

竹屋——隈研吾:将环境的特质应用于建筑隈研吾是当今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其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善于利用环境特征来创作,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筑形态,正如他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作品“长城下的公社·竹屋”,及其代表作三得利美术馆、莲屋、“水/玻璃”等。
这些作品并非只是一个个静态的呈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隈研吾对于建筑的深层思考与其建筑理念的嬗变——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隈研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进行建筑设计,这对他来说是一项重大的转变。
他说,中国拥有数目惊人的多元状态。
在这里,不仅多元文化、历史以及传统并存,自然环境的多元化也同样让人惊奇。
中国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和力量,想要超越自身的多元性,这种力量在日本是没有的。
可以说,隈研吾在中国的建筑项目不但丰富了自身的建筑实践和理论,也为中国建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从长城的礼俗中学习,我们时常受长城从未是孤立物体的事实吸引。
它绵延不断着波浪起伏山脊的特质是吸引我们性抩。
对我们而言它是对有在环境中自我孤立倾向的建筑常例型式的评伦。
所以我们的目的是企图将长城的此种特质运用到居住行为上。
这样一来房子被称作"墙"而非"房屋"。
至于材料,既然它在中国与日本文化中具有独特涵养,我们仅可能使用竹子。
视竹子的密度与直径,它提供了各种不同的空间分割。
为了充分利用这些特性,我们决定放置一个竹子墙,就像长城一样沿着基地斜面的一层竹子。
长城在过去分隔了两个文化,但这竹子墙将不只分隔而且将会多方面地联合生活与文化,如此长城的一小部分。
------------------------------------------------------------------------------------------------------日本Ginzan公共浴场Ginzan是对当地居民和游客开放的公共浴场。
当今日本建筑不可或缺的微波涟漪日本70后建筑师作品及思想观察

70后建筑师作品
70后建筑师作品
70后日本建筑师的作品丰富多样,以下选取其中七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师进 行介绍。
70后建筑师作品
1、青木淳(Aoki Jun)青木淳是日本著名建筑师,以其创新的设计理念和 精湛的建筑技艺而备受赞誉。他的作品“轻井泽千一夜物语”展示了微波涟漪般 的设计元素,通过曲线形态的运用,赋予了建筑物独特的艺术美感。
当今日本建筑不可或缺的微波 涟漪——日本70后建筑师作品
及思想观察
目录
01 70后建筑师作品
02 思想观察
内容摘要
日本建筑界一直以来都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理念影 响了世界各地的建筑师。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建筑界也不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 建筑师,其中70后建筑师群体逐渐成为了日本建筑界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作品和 思想对于当代日本建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演示将探讨当今日本建 筑不可或缺的微波涟漪——日本70后建筑师作品及思想观察。
70后建筑师作品
6、植大幅提升(Uchino Kazutaka) Uchino Kazutaka是日本建筑师中为 数不多的专注于使用新材料进行创新的代表人物。他的“Wave House”项目运用 了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实现了波浪形状的住宅设计。这样的创新尝试为日本 建筑界带来了新的活力。
70后建筑师作品
70后建筑师作品
4、末研和(Wakai Kazuyuki)末研和是日本知名建筑师,他的设计理念空 间与人的互动。在“岐阜县现代美术馆”项目中,末研和运用流线型的设计和波 浪纹理,打造了一个充满动感的艺术空间。
70后建筑师作品
5、迫庆一郎(Sako Keiichiro)迫庆一郎是日本建筑界的新锐人物,他的 作品以功能性和美观性并重而闻名。在“日本国道高速公路长野内房物设施”项 目中,迫庆一郎运用了优雅的波浪形状和完美的流线,使建筑物吾(Kuma Kengo)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师,他的设计风格注重与 自然和谐共处。在“水滴神社”项目中,隈研吾巧妙地将建筑物与自然景观融为 一体,运用波状结构,使建筑仿佛与大自然中的水滴相拥。
[整理]KengoKuma隈研吾.
![[整理]KengoKuma隈研吾.](https://img.taocdn.com/s3/m/80f364de856a561253d36f09.png)
Kengo Kuma 隈研吾发布时间: 2013-11-27 17:46:11 单农隈研吾设计的梼原木桥博物馆(Yusuhara Wooden Bridge Museum,2011),位于日本高知县日本记者兼导演Hiromoto Oka拍摄的隈研吾纪录片里,隈研吾在游泳,和日本当地民众起舞,3·11日本大地震三个星期后来到石卷……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建筑师就像一位日本平民走在震后的废墟中,看着破碎的瓦砾,震后的一切与其说是混沌,似乎是更加彻底的干净,有用的和无用的,生活的和天然的被清楚地分开。
隈研吾不是稀客,今年夏天题为“隙间——隈研吾2013中国(Between Particles)”的个展让他再次来到中国。
就在他回到东京不久,隈研吾建筑事务所又接到V&A博物馆敦提分馆的规划批准,预计明年夏天正式开工,韩国济州岛的Jeju Ball作品也在6月刚刚竣工。
善于运用轻、弱的材料,有别于日本安藤忠雄钢筋混凝土理念的隈研吾近年变得炙手可热,“负建筑”和“消失的建筑”的建筑理念更是让他在奢华快销的现代消费社会显得独树一帜。
1954年出生在神奈川县的隈研吾,高中之前的生活近乎田园,没有大城市的快节奏和鳞次栉比的高楼,住的是战前的木结构平房,木头窗框、米纸窗帘,可他一直没发觉这些旧房屋的魅力,直到进入高中开始寄宿,后来又离开日本去国外留学,那些对于老旧建筑的欣赏和怀念才被慢慢唤起。
从小痴迷各种与生命相关的事物一再幻想当兽医的隈研吾后来与建筑扯上关系,父亲起了不小的影响。
隈研吾的父亲是商人,但对建筑别有钟情,隈研吾多次提到小时候父亲带他去参观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体育馆时的情境,那次经历甚至激发了他当建筑师的想法。
这令人俗套地想起《百年孤独》中经典的开头,“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隈研吾的父亲凑巧喜欢收集德国新即物主义建筑师布鲁诺·陶特(Bruno Taut)的作品,其中有个很小的木制烟盒让隈研吾知道了陶特,后来布鲁诺·陶特也成为隈研吾最喜欢的建筑师之一。
这个设计了不起之今日最佳

这个设计了不起之今日最佳Tsumiki building blocks by Kengo Kuma日本建筑师 Kengo Kuma (隈研吾)与森林保护组织“More Trees”合作,用带三角形缺口的木片模型设计了一系列的木片装置,包括动物的模型和带雕塑感的金字塔造型。
Tsumiki 在日语中是积木的意思,“V”型模块的三角形缺口的脚正好契合了上面的弯折角度,可以与其他模型横竖穿插或者立在地上。
隈研吾曾用这种模块在东京市中心公园搭建临时结构,是可以让儿童游乐的半圆形长廊,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种互动中。
OasiSaw by Jinhyuk Kim这个跷跷板来自韩国设计师 Jinhyuk Kim,它实际上是一个取水的装置。
通过两边的高低升降就可以将水压出来。
此外,它还有专门的过滤装置,帮助提取到干净的水。
这个装置必须要两个或四个人同时使用,可以拉近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团结协作的气氛,同时为附近的村民增加一份生活乐趣。
db DARK BREW by Spencer Davis & Scott Schenone我们曾经报道过有亲吻感觉的咖啡杯盖,这里是类似的概念。
来自美国设计师Spencer Davis 和 Scott Schenone,他们用了黑武士和帝国突击兵的元素,一黑一白,都在嘴巴的位置空出了一个散热和喝水的小口,让你在喝的时候有了亲吻的感觉,也是一种特别的互动。
产品目前只是概念,却是一个不错的广告营销。
Keppel by Henning KoppelKOPPEL 系列是丹麦设计师 Henning Koppel 在 1978 年发表的作品,除了用圆点取代数字做刻度,三根指针也在中心重叠成一个大圆,就像是从圆中扩散出去。
挂钟上没有别的装饰,圆点和指针都非常简单,剩下大面积的留白让这款挂钟显得明晰,是Georg Jensen 的经典系列。
通常是白底配黑色指针,可选不锈钢框、黑框、铜框三种样式,另有一款黑底白指针配不锈钢框,点击这里可以查看更多信息。
极简主义风格设计师:隈研吾(Kengo Kuma)人物简介

• 这些奖项进一步证明了隈研吾在建筑界的地位与影响力
2009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 这是对隈研吾建筑成就的高度认可
• 隈研吾成为日本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建筑师
隈研吾对建筑界的创新与贡献
隈研吾的极简主义建筑风格,为建筑界带来了新的启示
极简主义风格设计师:隈研吾(Kengo
Kuma)人物简介
DOCS SMART CREATE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隈研吾简介及设计风格
隈研吾的生平与背景
1954年出生于日本横滨
• 父亲是一名建筑师,对隈研吾产生了很大影响
• 在东京大学学习建筑,师从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
• 1987年成立隈研吾建筑事务所
• 采用自然材料,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注重光线与通风,提升建筑的舒适度
自然与人文的平衡
• 尊重原有环境,与自然景观和谐共生
• 强调人与建筑的互动,使建筑更具人性化
• 融入当地文化,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空间与功能的统一
• 通过简洁的线条与几何形状,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 强调开放性与灵活性,使建筑适应多种功能需求
• 融入东方哲学与西方建筑理论,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 采用自然材料,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隈研吾对建筑设计的持续影响与贡献
隈研吾的极简主义建筑,将为建筑界带来新的启示
• 通过简化空间与功能,使建筑更具实用性
• 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平衡,提升建筑的舒适度
• 注重细节与工艺,提升建筑的品质感
隈研吾的建筑作品,将持续影响建筑界的未来发展
05
采访隈研吾

采访隈研吾优秀建筑师系列之一,隈研吾采访“我想创造一个像漂浮粒子一样的模糊状态最接近那个状态的东西是彩虹。
“-隈研吾面朝隈研吾很难描述隈研吾的建筑他的精美建筑似乎并没有将它们限制成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师试图达到的印象深刻和富有诗意的形式。
国际著名的大师——勒·柯布西耶和阿尔瓦?阿尔瓦·阿尔托还是奥斯卡?奥斯卡·尼迈耶很自然地提醒人们他们在创造形式的能力中的最高地位。
隈研吾的作品似乎融进了一种无限的混合,既没有尖锐的边缘,也没有突出的焦点。
寻找万有引力是所有建筑师的老话题。
许多当代大师试图欺骗眼睛他们加固了大楼的结构,夸大了突出的悬臂,减少了支柱的数量。
隈研吾的建筑稳稳地矗立在地面上。
他反对万有引力的思想是基于他对材料的了解。
建筑师的建筑似乎并不坚固。
相反,它们在视觉上分裂成能产生吸引人效果的粒子。
隈研吾说:“我的目标不是创造像粒子一样的建筑作品。
”我想创造一个像漂浮粒子一样的状态最接近这种状态的是彩虹。
”kengo kuma的建筑与其环境和平共处,不试图摧毁或破坏其直接背景他们的作品简单、直接,并且尊重这里的一切。
由隈研吾设计的大多数博物馆、寺庙和房屋都是在日本建造的,并且使用当地材料。
这些材料是泥土、木头、竹子、石头和易碎的宣纸。
在由水平线和垂直线构成的标准建筑上,这些小规模的诗意建筑占据了突出的位置,预示着雨水或水流的快速通过。
隈研吾1954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79年,他从东京大学工程学院毕业。
从1985年到1986年,他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回到东京一年后,他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现在被称为肯戈隈研吾&协会。
隈研吾目前是东京庆应大学的教授。
除了在东京的办公室,隈研吾在巴黎还有一个繁忙的建筑办公室,以发展其在欧洲的建筑业务。
隈研吾建筑事务所已经完成了50多个项目,包括八户町广茂博物馆、高衙内社区中心、土坯木佛博物馆、北京竹墙和日本东部的莲花楼。
我在纽约采访了隈研吾他来到库珀联合建筑学院199演讲,并监督美国住宅项目的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场地分析:场地设计
从屋檐下穿过的室外道路
三.场地分析:场地设计
结合道路情况,建筑的入口设置情况如图,正面设置游客和工作人员入口,靠近车道的一侧设 置货运入口.
四.结构与构造:结构体系
.建筑需 要通透的 公共活动 空间和相 对封闭的 展示厅和 办公室, 由此产生 了钢筋混 凝土墙+ 钢筐架结 构体系, 入图:
混凝土楼盖
钢框架梁 钢柱 混凝土墙
四.结构与构造:构造
四.结构与构造:构造
隈研吾同时代 的建筑师手安藤忠 雄影响很大,但他本 人和部分同学对”清 水混凝土的真实性” 产生了怀疑,在他的 很多作品中,丰富的 表皮,构造处理显得 非常突出.隔栅成了 他的代表符号.在该 方案中,按照甲方的 另一个要求,应用当 地材料,同时为在建 筑中反映安藤广重 浮世绘”层次丰富, 竖线条突出”的特点, 屋顶经过精心设计, 成为建筑最突出的 特点.也直接形成, 影响了建筑的空间 感受.
四.结构与构造:构造
1.钢框架梁
四.结构与构造:构造
2.高压水泥板
四.结构与构造:构造
3.造型板
四.结构与构造:构造
4.卷边钢板
四.结构与构造:构造
5.固定木条的角钢
四.结构与构造:构造
6.屋顶和吊顶的木条
四.结构与构造:构造
五.空间与功能
五.空间与功能
1)功能分区
五.空间与功能
2)内部流线
五.空间与功能
空间感受:强烈的竖向线条和层次丰富的屋顶,建筑师希望以此和展品—安藤广重的浮世绘的风格取得一致
五.空间与功能
空间界面:深远的出檐和屋顶丰富的光影效果,让室内外的界面丰富.
五.空间与功能
“光和空间”:隈研吾应邀出版一本关于建构和空间的书时曾说更愿意写”光与空间”,在很多建筑中充分体现了他对空 间与光影关系的探究,在该方案中,构造所追求的空间感受,正是通过强烈的光影来实现的.
隈研吾
“案例分析”分析报告指导老师: 秦丹妮学生: 王唯一 裘宇航
一.概况:
设计时间:1998年5月-1998年11月 建造时间:1998年12月-2000年3月 占地面积:5586.84平方米 建筑面积:2188.65平方米
马头町广重美术馆位于枥木县那须郡马头町116-9,1995年在毁于大地震的某民居的仓库中发现 了画家安藤广重的多幅原作,后来这些作品被捐赠出来,美术馆为了保存陈列这些作品而设计建造.
二.背景分析:
1)业主要求: 1.使用当地天然材料 2.美术馆能够成为城镇的一个中心,加强人文艺术交流
2)安腾广重: 1.19世纪日本著名浮世绘画家,对欧洲印象派有过很大影响 2.绘画风格:画面层次丰富,空间深远,强调线条,尤其是竖向
线条 3)马头町:
日本枥木县的一个小城镇,北面靠山
三.场地分析:基地环境
The End.
1)自然环境:枥木县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县城,基地位于城市北侧和山地交界的地方.山 地是当地居民活动的场所,也是旅游地点.
三.场地分析:基地环境
2)外部交通:基地介于县城主要道路和居民活动场所之间.
三.场地分析:场地设计
甲方要求美术馆成为居民聚会休息的地点,建筑师结合场地条件,用一条连通主要道路和山坡, 贯穿了基地和建筑体的道路.道路从大屋檐下穿过,建筑呈现一种开放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