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策略浅析
小 学 “ 德 与社 会 ’ 程 的教 学 策 略 浅 析 品 ’ 课
陈 汉 云
( 江 市教 育局 教研 室 江 苏 ・ 州 24 0 ) 靖 泰 150
中图分类 号 : 2 G6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 8 4 2 0 2 — 7 0 1 2 7 9 ( 0 9)7 1 — 1 6 2
2 选择适 当的合作学 习时机
教 学 的组 织形式 有三 种 , 括集 体 的、 包 个人 的及小组 合作 的。 合作学 习是综 合课程教学 的一 种重要 方式 , 但不是唯一 的方式 。教 师应该 根据不 同的教学 目标 和教学 内容 ,采取 不同 的教学组织形 式 。同时要根据 教学 内容 、 生实际 和教学环境 条件等 , 学 选择有 价
1按照主题 单元统整教学 目标
相对之前 的《 思想 品德》 课程 ,品德与社会》 《 课程更 加注重培养
学生认识社会 、 参与社会 、 适应 社会的能力 。 因此 , 从这个 意义上 说 , 与传统 的学科 课程相 比, 社会课程弱 化了知识 的传授 , 而将教学重
和学习的动机 , 也才 能真正体现合作学 习对 于发 挥学生 主体性的作 用, 进而使学生 的探究 能力和合作能力得 到真正 的提高。另外还应
3发展 非高密度、 快节奏 的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包含 学习活动 。 在其 中, 教师教学计 划得以展开 , 学生 自主活动得 以进行 , 教师、 学生 的思维 和教学 内容不断碰撞 , 不断产 生新的问题 。 这既不是 完全 由教师预先设定 , 也不是 学生 自由取舍 , 而是教师在 已有 的教学 经验 、 对教材 的深入研读 和对学生的准确分
摘
要
Hale Waihona Puke 在小学 阶段开设《 品德 与社会 》 , 代之前 的《 课 取 思想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本文将讨论一些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并探讨如何在课堂中实际运用这些策略,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全面提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任务、引发讨论、提出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快乐和愉悦。
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一起讨论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是通过一些游戏、故事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应只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公益机构、参与志愿者活动、开展社区服务等,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去感受、体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内容,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还需要注重情感教育。
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善良品质,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有关感人故事、影视作品等,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情感上与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内容。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需重视家校合作。
教师与家长要加强沟通,让学生在家庭中也能够得到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延伸。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培训等形式,向家长传达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在孩子日常生活中予以关注和引导,使学生在家庭中也能够积极地学习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并将这些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需要注意和谐校园氛围的营造。
学校教育应该以和谐的校园氛围为基础,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接受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
而教师和校方也应该加强对学校校风、班风的管理,让学校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探析品德与社会教育是小学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有效的进行品德与社会教育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析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
一、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孩子在教育中获得信任、得到尊重的路线图,也是家庭育人和学校教育的重要交集。
因此,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品德与社会有效教育的前提。
在教学中,老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线,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愉悦、积极、开放的氛围下,主动参与感性体验、认知探究以及个人价值判断等教学活动。
另外,老师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分享中受益。
二、注重实际操作教学品德与社会教育,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和社会文化的认识。
具体地说,在“有感情、有品格、有智慧”三个方面:1.有感情。
通过丰富有趣的教育活动和情感体验,感性认识道德、理性建构品德,培养学生从小就有同情心、友善心等优良品格。
2. 有品格。
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的公益活动、手工制作等来感受到道德与个人品格的应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律的品格特质。
3.有智慧。
在品德与社会教育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情感体验与品格塑造,更需要让学生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多种知识融合等形式,快速提升自己的智慧,拥有应对未来人生挑战的能力。
三、抓住教育育人的关键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抓住教育育人的关键点。
要想让品德与社会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找到孩子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切入点。
在品德教育中,首要是从孩子身边的例子入手展开话题,从中学会品德与道德规范,让他们学会珍视自己身边的事物,尊重、感悟生命,悦纳不相同的生活、相异于自己的思维;在社会教育中,要引导孩子学会自主思考,更多了解社会和世界,学习与别人打交道,学会与他们相处的方法。
浅析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策略
浅析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策略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有它独特的开放性和生活性。
这门课程要求我们执教老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
关键词:教材特点;育人为本;主动参与;贴近生活;教学策略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其他学科相比,它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
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身心的培养。
学校是以教学为中心,以德育为首的育人场所,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品德与社会课程正是遵循这一原则,注重人文,以育人为本,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是以生活为基础。
少年儿童有着他们自己的一片广阔的生活空间,他们天真无邪、活泼纯真。
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努力克服了成人化倾向。
三是倡导实践,积极调动学生兴趣,主动参与。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言行,避免了简单说教。
针对该学科的鲜明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生活为素材,以实践为措施,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
凭着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培养兴趣,快乐学习。
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要使学生爱上这门课程,积极参与、主动探求,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以图片、视频、朗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还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选择一些能够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这门课程,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不仅涉及学生的道德修养与社会适应能力,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下面将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需要注重情感教育。
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他人的尊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对于一些抽象的道德概念,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比如通过故事、课堂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课堂中产生共鸣和感动,从而使道德观念更容易树立和扎根。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需要注重实践教育。
道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是抽象性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道德的重要性,比如通过参观社会福利机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将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付诸实际行动中。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相关工作中,亲身体验其中的乐趣和意义,从而使道德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设定情境、展示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让他们在集体合作中学习,通过讨论和合作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
在教学中,我们还需要注重注重多元化教学策略。
因为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展示、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策略
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策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当促进学生去进行有意义的构建,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问题的生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使课堂变为学生参与的过程,以及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完整生命的投入过程,以及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与活力。
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教师就应当采取以下一些教学策略:一、开放式的教学策略开放式教学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将课程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体系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开放式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需求作为调整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和完成教案,而是用教材教和创造性教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是适时变化的;二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时空的开放。
过去我们将教学局限于教室,使教学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
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场所不应当只局限于教室,应当让学生走出教室,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扩展到学生的一切生活领域,从教室扩展到学校、家庭、社区、田间、工厂及其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
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进行探索和研究,并让学生把在社会生活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带进课堂进行讨论;三是教学内容和结果上的开放,即教学内容应当是丰富多样的,能满足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选择。
在学习结果上,既可得出统一认识,也可保留多种意见。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探析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
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品德与社会的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意识。
本文将探析几种有效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展示案例、设计情境等方式,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主动思考和总结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针对友谊的主题,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认为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让学生一起讨论,思考出适合自己的答案。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还能够加深他们对品德与社会的理解。
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通过创设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学习相关的品德与社会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剧情故事、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亲身体验并理解品德与社会的重要性。
在学习诚实守信的主题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并表演一个故事。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诚实守信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通过组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互相协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一些任务和项目。
在学习团队精神的主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一起完成一个团队活动,如合唱、舞蹈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合作中培养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并从中学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情境教学和合作学习是几种有效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主题,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培养。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社会的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学校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品德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中的一项基础工作,而《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教学方法的呆板性、学生学习的认知差异等。
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在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通常会围绕一些基础的道德知识和社会常识展开教学,但这些内容相对而言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和丰富性。
这种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缺乏,甚至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增加一些新颖、丰富的内容,如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解读,对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介绍,对国际风俗和文化的比较等,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对社会与文化的好奇心。
2. 多角度讲解:在讲解教学内容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入手,例如可以采用故事讲解、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理解并感知到道德与社会的多面性,增强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深度。
二、教学方法的呆板性在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学方法大多呈现出单一的特点,如教师主导式的授课、学生 passivity 的接受方式等。
这种教学方法的呆板性容易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疲倦感,影响教学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多元化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游戏化教学等,通过这些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2. 辅助工具应用:在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辅助工具,如多媒体课件、影音资料、实物展示等,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论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浅谈【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其课程形态。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教学:亲近自然,在探究中体验、了解社会在交流中感悟等。
培养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中体验创新与成功、做到知,行统一。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感悟、历练、体验《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课堂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教育根本的策略就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真实的生活背景,让他们到这些背景中去活动,去探究,去体验,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获得道德,历练品行。
下面是我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采用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亲近自然,在探究中体验大自然是学生智慧的源泉,是学生最有趣的老师,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基地。
在学习“壮丽的山河”一单元时,我事先让学生利用周末亲临大自然,探究当地的自然风光、山水人文、地域形成特征,用文字记录、用相机摄影抓拍,把探究资料带到课堂之中;搜集自己或家人曾走过的名胜古迹,查阅资料了解国土地域、名山大川,掀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清水秀”、“黄河之水天上来”、“滚滚长江东流去”、“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等成因的“神秘面纱”。
学生们通过自身的经历、图片介绍、资料展示等方式,更进一步了解中国不仅地域辽阔,而且山河壮美,众多的名山大川、优越的自然环境养育着世代炎黄子孙,孕育着华夏子孙。
学生们在探究中理解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了要去关爱大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名山大川的情感。
二、了解社会,在交流中感悟参与社会实践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亲近社会体验生活的基地,是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源泉。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社会意识的重要一环。
如何在小学课堂中有效地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是每个老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一些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希望能给广大小学老师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在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时,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性。
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老师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可以通过故事、游戏、小绘本、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并体验不同的品德行为,让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老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比如播放音频、视频、PPT等,将课堂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激发他们对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兴趣。
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发现、思考、探索品德与社会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注重情感教育与情境引导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老师要注重情感的引导和情境的营造,让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教育。
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中的不文明现象时,可以通过情景再现、情感表达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不合理和不公平,激发学生的愤慨和责任感,促使他们主动去改变。
老师还可以运用一些情感教育的策略,比如帮助学生培养同情心、友爱心、责任感等,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充分的教育。
比如在品德教育中引导学生多关心他人,爱护动物,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三、注重案例分析与启发引导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案例分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
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引导他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老师可以选取一些生动鲜活的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和教育。
可以通过分析一些社会新闻、历史事件等,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中的善恶、正误,让学生从中获得道德启迪。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探析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意识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而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中常用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各种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答案。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道德困境的情境,让学生分析情境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主动参与讨论,思考问题,增强道德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策略也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中常用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
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到具体的社会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活中的案例,如欺凌、偷窃等,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案例中的行为是否正确,从而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正确的道德和社会行为。
情境模拟教学策略也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中常用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和环境,模拟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和理解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
教师可以模拟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购物,体验到诚实、守规矩、合作等品德素质。
游戏化教学策略也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中常用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
通过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并提高道德素养和社会意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款道德答题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来巩固和提高道德常识和规范。
合作学习策略也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中常用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
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互动性和合作精神。
教师可以安排小组讨论、小组作业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和帮助,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有很多种,但无论采用何种策略,都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教学中主动思考和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勤劳笃学的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探析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探析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法律、社会公德、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道德教育是其中的核心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策略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修养:1.树立榜样树立正面榜样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讲解一些有道德操守和社会责任感的人物事迹,让学生学习他们的品德和行为,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一种以情境为背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在品德与社会教育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真实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道德问题的重要性,提高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
3.游戏化教学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利用游戏化教学可以使道德与社会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道德与社会的重要性,并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和团队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二、教学方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法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交流来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1.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一种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将一些有争议性的道德问题引入课堂,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启发,提高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合作与互动的学习方式。
在品德与社会教育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探究和互相学习。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一种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的教学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小学阶段是孩子品德与社会意识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有效地教授品德与社会知识成为每位小学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下面列举了几种有效教学策略。
一、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它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生活,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小组让孩子们分角色进行模拟社会场景,比如家庭、学校、社会等,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实感受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社会交往中的规则和礼仪,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二、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情境设计,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比如,在讲述如何拒绝陌生人时,可以通过真实的情境设计,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了解如何有效地拒绝陌生人。
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也能够让学生轻松地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三、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它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
教师可以借助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通过游戏感受生活中的不同场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推理力和表达能力。
四、情感教育法情感教育法是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高尚的品德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真实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感恩、孝爱和友爱等品德与观念,提高学生的情感意识,让他们懂得如何表达和传达自己的情感。
五、课外活动法小学生的课业繁重,适当的课外活动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多的知识,也能够更好地锻炼他们的身体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参观博物馆、举行文艺活动等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来教育学生,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品德教育和社会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教学需要灵活多样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体验和感受。
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和社会意识,让他们成为新时代有追求、有担当、有梦想的社会人才。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案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案教学策略
一、教学理念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学生的发展看作是自我实现和成为成熟、快乐、负责任和积极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我们应该提倡爱护生命、尊重生命、减少暴力和建立友谊的观念,教育学生学会思考、管制情绪、建立自信和协作合作等生活技能。
二、教材选择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案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材。
我们可以选择以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和案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三、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和合作。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
四、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教学策略。
具体措施如下:
1、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差异性。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接受外界信息时,不要片面地看待他人,更不能赋予他们刻板化的标签,以免伤害到他人感情。
2、积极引导学生探索真理。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在课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在教材中发现和探索真理。
3、积极引导学生表现良好。
我们应该对学生表现良好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表扬和正向激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4、重视社会实践教育。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会改善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并增进他们的社会意识。
五、总结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不是简单地灌输学生某些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更需要我们把教学当做一种过程。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素质。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其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和价值观正在逐渐塑造,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育中,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观。
一、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1. 以身作则教师是学生品德养成的重要榜样,他们的行为举止、言谈举止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言行,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品德养成的榜样。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才能够深刻理解正确的人生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情感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观和目标。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们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和理解,鼓励他们多听多想,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1. 优秀人物故事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优秀人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这些人物的品德,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一些相关的故事书籍,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分享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对积极价值观的向往。
2. 探讨社会现象在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社会性、实际性的话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社会现象背后的道德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观1. 规范化行为教育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可以制定一些明确的行为规范,例如上课纪律、诚实守信等,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让他们懂得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不正确的行为。
2. 实践教学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理解和体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和行为规范的意义。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小组活动或者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观。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多元化教学手段在品德与社会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游戏、互动、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正确社会价值观的重要课程。
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的探讨。
教师可以通过引发学生兴趣来激发学习的动力。
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引入精彩的视频或图片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授互助友爱的内容时,可以通过讲述一个激发同学们互相帮助的故事,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加投入和积极。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有关情感和价值观的内容,因此可以采用讨论、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教授公平正义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不同情境下的公平与正义,并通过讨论和反思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教师可以运用身边事例来加深学生对品德与社会价值观的理解。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可以将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用实际的案例来说明理论知识的应用。
在教授诚实守信的内容时,可以举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让他们从身边和历史上的真实事例中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并思考对他们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有针对性的任务和评估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学习。
在课堂活动中,可以设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任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在评估方面,可以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包括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表现和表达能力等,而不仅仅注重书面考试成绩。
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价值观,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包括激发学生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身边事例以及设置有针对性的任务和评估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这些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促进他们良好品德和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形成。
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之一,如何有效教授这门课程是每位教师都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希望对教师们有所帮助。
要重视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学会感恩、关爱他人,明白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
教师可以通过分享优秀的人物事迹,让学生感受到正能量,引导学生发展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要注重实践教育。
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和提升。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与社区卫生整治、义卖筹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课堂上所学到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并将这些观念和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要注重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在课堂上讲述一些真实的案例,并引导学生讨论案例发生的原因、结果及解决办法。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并且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注重德育与学科融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比如语文课可以通过名人故事讲述人物的品德拓展,科学课可以通过环保主题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责任,数学课可以通过互助合作模拟社会实践。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积极性,使品德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要注重家校合作。
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成长教育的两大重要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给家长布置一些关于品德与社会教育的任务,比如和孩子一起阅读相关的文章、共同制定家规等,让家长和老师共同参与孩子的品德教育,形成合力。
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过程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课程,并且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殊性,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本文将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在课程设计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实践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利用案例分析、讨论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价值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分析伦理道德问题,讨论社会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应以身作则,用自身言行影响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注重与家庭的互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不仅仅是在学校中进行,还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教师应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呵护。
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品德与社会活动,加强与家长的互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素养的全面发展。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应包括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能力、判断力和价值观念,并注重与家庭的互动。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存有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明辨是非,提升理解,指导行为,培养水平,从而引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新教材其内容和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
道德存有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和学生展开面对面的交流对话,使学生不停的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来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空,二来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下,让学生在感受多彩生活时与社会自然紧密相融,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水平。
为此谈谈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去。
《品德与社会》新教材采取以图为主的形式,体裁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富有启发性,对学生本身就有较大的吸引力,能引起学生注重。
课文中还设置了很多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环节,其目的是着眼于学生道德水平的培养和提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放心、放手、放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要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具体表现的内容,通过讲故事、笑话、幽默、游戏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如在教《我也想当升旗手》这课时,怎样激发学生想当升旗手的愿望呢?我是这样做的:1.课前调查,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让学生观察周围什么地方悬挂着国旗?国旗是什么时间、是怎样升起来的?学生通过调查,对国旗的知识有了初步的理解,这为感性上升到理性奠定了基础。
2.组织课堂活动。
(1)我让学生说一说每周一全校师生在教学楼前举行的是什么仪式?你们是怎么做的?(2)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国旗护卫队在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就打开了话匣子。
“解放军叔叔真精神”、“升旗手的动作真漂亮”、“他们的动作很整齐。
”我说:“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你们心里有什么想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我长大了也当解放军”、“我长大了穿军装,像他们那样雄赳赳气昂昂。
”“我现在就想当升旗手”。
全班同学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感,3.学生在《红旗飘飘》的歌声中动手制作国旗,然后师生互评,选出升旗手,最后让同学们怀着对国旗的无限热爱,对伟大祖国无比崇敬的心情举行一次庄重的升旗仪式,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学生学习兴趣深厚。
二、学生爱玩,让其在玩中明其智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
为此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
”玩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在玩中学,在玩中做,在玩中受到教育,在玩中成长,在玩中潜移默化,在玩中得到享受和快乐,从游戏中获取知识、水平。
游戏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良好的发展,在游戏活动时,要注意把握游戏的“角度”,使学生即玩得开心,又能受到锻炼和教育。
如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能够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
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
在评、演中一定要重视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特别是中差生)要即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那怕是很细微的,也不放过。
使同学们持续完善自己的言行,理解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别,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理解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使师生间产生了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提升了教学实效。
又如.举轻游戏:1.道具:羽毛球拍若干付,乒乓球若干个,小气球若干个。
2.方法:将一对羽毛球拍的柄绑在一起,柄在中间,两个拍子朝外,同时保持牌面朝向一致。
看起来像一个杠铃。
3.规则:(1)将气球放在球拍上,选手像举重一样举起球拍,气球掉下来自被淘汰。
(2) 每组派一个代表,最快的而气球没有掉的组才算胜出。
学生在游戏中玩得十分开心。
“同学刚才游戏玩得怎样?”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说游戏中的不同感受----手稳、认真观察、即时调整。
这样使学生在愉悦的游戏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
三、学生爱交往,在交往中学会相融交往是小学生最基本的社会需要。
学生身边,有很多出色的同学,有的能歌善舞、心灵手巧,有的成绩优秀,有的乐于助人……看到别人取得成功,甚至超过自己,我们由衷地为他们高兴,真诚地祝贺他们,并告诉他们:我要向你学习。
彼此之间友好相处,常说谢谢、对不起、没关系。
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做游戏,和学生一起做游戏。
使学生明理、利智。
在教学科教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中第一单元《让心灵比天空更博大》时,设计游戏:教师事先准备一些纸牌,上面写上1至50的数(也能够增加到100)和写+、-、×、÷符号,这些牌子分发到学生手中(一人只持一个牌子)然后A同学去找B同学(A、B都代表数字);B再去找C[C是加减符号(中、高年级的能够用加减乘除)];那么,当A、B、C都找齐了,得到的答案是D,那么D同学就要自己跑上来!D同学迟到了或者没有上去,D同学就得表演一个节目。
在游戏中,有的学生反应慢,有的不表演节目,有的学生表演节目时紧张,节目表演得不好……此时会有个别同学叽叽喳喳,并发出不友好的笑声,举止也张狂……游戏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在游戏出现的好的情形和不好的行为举止,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让个别学生理解到自己行为缺陷,给同学造成的小小伤害,给以赔礼道歉。
同时教育学生当别人的错误影响到自己时,我们要能够原谅别人;当遭到别人的误解时,要能够心平气和地解释清楚;当听到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时,我们要学着坦然面对,一笑置之。
四、学生爱观察,在观察中学到新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小学生的感知正处在发展阶段,容易被一些新鲜的事物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教师有效引导学生有明确目的、重点性观察的事物,学生一旦对观察产生了兴趣,就会变为主动的学习。
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够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信息,从而为快速提升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如在教学科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中的八课《购物有学问》前,教师安排学生到街上调查了解同一商品在不同时间段,不同的销售点其价格有无变化。
上课时,组织学生实行讨论交流,由组长汇报所调查了解到的情况。
然后教师在电子白板上现出同样的疏菜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销售点其价格均不同。
日常百货在不同的销售点其价格也均不同。
如最后得出了结论:疏菜一般来说早上贵、中午持平、下午便宜。
同一日常百货超市贵,批发市场相因;交通要道处、闹市区贵,偏僻处便宜。
这样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记一记、比一比,在观察、调查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四、把生活“小事”注入课堂,增强教育功能课堂上高屋建瓴、高谈阔论,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较远。
学生会迷糊、犯困。
老师认为这些道理学生懂了,学生也不会去犯这些低级错误。
不过却还是说归说,做过做,学生言行不一致,课外却毫无动力。
仍然乱丢纸屑、去做危险的游戏或活动……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还是没有好多改变。
如能把学生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引入到课堂中,学生易于明白、易于理解、易于对号入座、易于接受、易于改正自己生活中的不良习惯。
如:一次到四年级二班去上课,在二楼的楼梯间,看见一个学生把一口浓痰吐在地上。
了解到这位同学患了严重的感冒。
在品德课上让一男一女两学生去看现场,学生回来后描述了现状。
然后让同学们讨论随地吐痰的危害,有的说随地吐痰不文明;有的说随地吐痰很不卫生;有的说感冒了也不能随地吐痰,也应该把痰处理好;有的说自己感冒了,不能成为乱吐痰的借口;有的说随地吐痰不文明,还有的说随地吐痰散播细菌……学生各抒己见,此时,那位学生早已面红,举起了右手,请假去处理浓痰了。
这样不紧教育一个,而是教育了一大片,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又如2014年10月16日下午,我在四年级二班上《品德与社会》课,女生陈流云患感冒,在课堂上当场呕吐了,当及钟俊科到伙食团把炭灰弄来,把呕吐物清除了。
可见其教育效果的稳定性和后续性。
五、有声响视频的现代教学手段是学生的最爱《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
”有声响视频的现代教学手段,体现在学生面前的会是一张张活生生的画面,不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还会丰富教学手段和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途径,并在有限的时空内,大大提升教学效率,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想象水平、认知水平和综合水平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
我们的课堂也因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动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趣意盎然。
如在上“诚信是金”这节课前,我让学生在多媒体屏幕上看一则新闻材料:一位彩票点的售票姑娘接受一位彩民电话订购彩票,而顾客没有即时去取彩票,而恰恰这张彩票中了,你觉得事情会如何发展?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实行续编。
这时,学生活跃起来了,大家七嘴八舌的,畅所欲言。
然后抽部份学生说说。
看到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已触动,我面带微笑,满怀钦佩之情告诉学生,据新闻报道,这位姑娘在巨额金钱面前毫不动心,主动将彩票送到了这位彩民手中。
这位姑娘的诚实守信的品质令我非常感动。
同学们感动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课第一节“诚信是金”。
由此导入新课。
揪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来说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学生易于明白、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教案,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实行教学,其效果将会十分显现。
参考文献: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3.让品德与生活接轨——浅谈《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