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三要素及其作用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三要素及其作用原理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一种典型的“六步驱动法”,并以这个典型为例,将杠杆装置的三要素映射到课堂中来,建立起学生、教师、任务与阻力、加力、杠杆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接下来,文章借喻了大量的物理学概念,如力的平衡条件、功的原理等来解释教学现象和解决课堂矛盾,从而为传统概念下的任务驱动找到了科学的依据,确定了驱动的原理,为任务驱动的科学、高效、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任务杠杆驱动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初见成效后,盲目乐观情绪掩盖了其科学的内涵。一瞬间,似乎每一位教师都会用了,每一节课都可以用了。其实,完全可以把任务驱动看作一个物理变化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定的道理可循,需要探讨的问题远不止眼前这些。

1 介绍一种典型的任务驱动教学过程

就字面意思来看,“任务驱动”是“教师用任务驱动学生学习”的缩写,只不过省略了“教师”、“学生”和“学习”而已。从语法的角度上可以省略,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和任务不但是不可分割的三要素,而且存在着复杂的、科学的制约关系。

为了论述方便,下面先给出一种典型的“六步驱动法”。这六步不一定都是必须的,其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教学需要可以从中挑选几个环节,必要时,还可以改变某些环节的执行顺序,体现任务驱动的灵活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调整。

第一步:任务描述。任务描述就是布置训练题。应该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说明需要加工的素材、采取的技术要点、实现的目标或效果。这个环节是成功的开端,一定要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之上,针对学生和课程的特点设计训练题,找到学生兴趣和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

第二步:任务分析。任务分析是整个任务驱动过程中最富理性的关键环节,其作用是把现实中的任务分解为训练要求。要求包括:明确任务中包含哪些知识点和技能点,解决难点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完成任务需要准备哪些素材。

第三步:铺垫基础。该环节不是必须的,当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或者教学内容的难度比较大时应该加入。主要是复习旧知识,讲解新概念,概念有可能涉及到跨学科的知识,为学生上机操作奠定基础。

第四步:示范操作。此环节也不是必须的,如果任务操作具有较大的难度,或者操作方法有共性,可以举一反三,教师应该作出一些示范性操作,并且以简练、通用的语言和恰当的图示介绍操作步骤及关键的方法和技巧。

第五步:学生实训。各项准备就绪之后,学生们进入实际操作阶段。首先获取被加工的素材,然后参考效果图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示范操作”与“学生实训”两个环节交叉、分段进行,以便增强师生互动。

第六步:检测评价。此环节的目的是克服任务驱动的先天不足,巩固学生对重要概念和操作要点的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建议多采用绘图题、读图题、连线题等方式进行检测,尽量避免传统的填空和选择方式,以便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2 杠杆应用与任务驱动——要素问题

三千年前,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就是靠杠杆搬动巨大石头的。杠杆是一种机械装置,它有三要素:阻力、加力和支点(或阻力臂、加力臂和支点)。杠杆适合以长行程、小力量来驱动笨重的物体。杠杆支点的位置非常灵活,通过移动支点,能够省力,也能够省路,但二者不能兼顾。换句话说,利用杠杆可以省力,但不能省功,它遵循功的原理。

如果把任务驱动式课堂教学比作一个物理变化过程,它也有三要素:学生、教师和任务。如果将杠杆的三要素映射到计算机课堂教学中,阻力与学生相对应,加力与教师相对应,杠杆装置与教学任务相对应,那么任务驱动的过程与利用杠杆驱动重物的过程大有异曲同工之处,如图1所示。由此为我们带来一种思路:借鉴力学原理来研究教学问题,让任务驱动更加理性化。

3 针对学生特点确定驱动方式——阻力问题

在利用杠杆驱动物体之前,首先应该了解物体的形状、重量和材质,然后才能确定具体的驱动方案。为了说明道理,暂且把物体划分为方形和圆形两大类。因为方形物体有棱有角,所以循规蹈矩,比较“听话”,但显得有些呆板,并具有

一定的依赖性。如果利用杠杆驱动方形物体,虽然运动的方向容易掌握,但应该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加力,当其重心越过底边线后才可以停止加力,否则,重物还会复原;圆形物体八面玲珑,所以重心不稳,稍加用力就会滚动,并且行踪难测,为了使其定向移动,应该先铺设轨道,作好导向工作。

上述道理完全可以应用到教学中来。如果把学生当作驱动对象,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方形”学生反应滞后、缺乏自信、依赖教师,教师必须积极鼓励、放手发动、耐心辅导,让他们先动起手来,然后在实践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形象地说,就是扶上马再送一程,直到他们“移动”到位为止。与这类的学生相反,“圆形”学生思维敏捷、争强好胜、盲目好动。教师必须因势利导、认真纠正、严格要求,引导他们先明白道理再动手操作。形象地说,就是先送一程再扶上马,这些学生就会自动沿着老师的思路“移动”到位。

以“六步驱动法”为例,灵活驱动应该体现在哪个环节中呢?无论是对于“方形”的学生还是“圆形”的学生,教学方法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学生实训”环节中,因为只有这个环节老师才能够腾出空来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辅导,体现分层教学思想。可见,教师应该在课前就准备出两套辅导方案,一种针对“方形”学生,另一种针对“圆形”学生。

4 根据教学难度决定驱动力度——加力问题

从杠杆的角度来看,如果教学的难度较大,就相当于增加了学生的“重量”。因此,教师需要适当地调整课堂教学的驱动力,灵活选择不同的驱动手法。

4.1 增大施加力的力度

利用杠杆驱动物体时,随着物体重量的增加,势必要增大施加力的力度。同理,如果课程难度较大,教师需要付出的也相应增加。教师应该在讲清概念、提供思路、准确示范上多下工夫,这样才能增加教学过程的驱动力。具体落实到“六步驱动法”上,有三个环节与此关系密切:首先教师应该在“任务分析”上下功夫,带领学生一起把任务分析透彻,使分解出来的各个要求都具有可操作性,并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下一步是“铺垫知识”或者“示范操作”,至于哪个先进行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来决定。如果前期基础知识比较欠缺,应该先进行“铺垫知识”;反之,可以先进行“示范操作”,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再决定是否铺垫及铺垫什么。

4.2 减轻阻力的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