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

合集下载

管罩式热交换器的传热增强方法研究

管罩式热交换器的传热增强方法研究

管罩式热交换器的传热增强方法研究热交换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许多工业领域的设备,用于实现热能的传递。

在热交换器中,传热效率的提高是提高设备性能和节约能源的关键。

管罩式热交换器是一种现代化的热交换器设计,它使用外置罩和管束结构,旨在增加了传热表面积,提高了传热效率。

本文将探讨一些传热增强方法,以进一步提高管罩式热交换器的传热效率。

首先,一种常见的传热增强方法是采用多层管束结构。

传统的管束结构只有单层管束,但多层管束结构可以增加传热表面积,增强热量的传递效果。

通过增加管束的层数,可以增加许多小管的数量,从而增加了传热的表面积,提高了传热效率。

其次,表面处理也是提高传热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管束的外表面上进行粗糙化处理可以增加表面积并改善传热情况。

粗糙化表面能够增加湍流,提高流体的传热性能。

采用适当的表面处理技术,如喷砂、化学腐蚀等,可以进一步提高传热效率。

此外,携带流体的流速也会对传热效率产生影响。

在管束中增加流速可以增加流体与管壁之间的传热差。

通过增大流体的速度,可以增加热量的传递速度,从而提高传热效率。

然而,过高的流速也会导致流体的压降增加和能源的浪费,因此在确定流速时需要考虑平衡。

除了以上方法,传热增强剂是提高传热效率的另一种常用方式。

传热增强剂是添加到流体中的物质,可以改变流体的性质,增加流体和管壁之间的热传递。

常见的传热增强剂包括石墨、金属纳米颗粒、纳米涂层等。

添加传热增强剂可以改变流体的导热性能和粘性,从而增强传热效果。

此外,管束的几何参数也会对传热效果产生影响。

包括管径、管长、管束布置方式等几何参数的变化,都会影响流体的流动情况和传热效率。

通过优化这些参数,可以获得更好的传热效果。

例如,采用较小的管径可以增加管壁与流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传热效率。

最后,采用换热介质的变换和多级传热也是一种传热增强方法。

通过采用多种不同的换热介质,可以在不同温度梯度下实现多级传热,从而提高总体传热效率。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工业中的高效换热系统中,以实现更高的能量回收和利用。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研究进展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研究进展

2018年第37卷第4期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1276·化 工 进展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研究进展林文珠,曹嘉豪,方晓明,张正国(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摘要:管壳式换热器作为工程中应用广泛的换热器,具有结构坚固、适应性强、能够利用和回收热能等优点。

在追求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背景下,换热器的强化传热得到广泛关注。

本文重点阐述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相关研究进展,包括换热器本身几何结构的优化、换热流体的热物性改善以及多种强化传热技术结合的复合强化传热方法。

其中几何结构优化主要包括改变换热管管型、增加管内插入物以及壳程中的隔板优化研究等。

换热流体热物性改善包括纳米流体提高热导率、潜热型热流体提高比热容等。

复合强化传热是将多种强化方法结合,可弥补单一方法的不足,以获得更高强化传热效果。

最后指出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未来的研究方向在于持续开发强化传热管、制备稳定的纳米流体及潜热型流体以及多种强化方式复合提高强化效果。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螺旋隔板;纳米流体;潜热型热流体中图分类号:TK1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8)04–1276–11 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17-2483Research progress of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shell-and-tube heatexchangerLIN Wenzhu ,CAO Jiahao ,F ANG Xiaoming ,ZHANG Zhengguo(Key Lab of Enhanced Heat Transfer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As the most widely used heat exchangers in engineering ,shell-and-tube heat exchangers have the advantages of strong structure ,high adaptability ,ability to utilize and recover heat energy and so 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ursuing high-energy efficiency ,th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heat exchangers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including the optimization of geometry of the heat exchanger ,the improvement of thermal properties of the flowing flui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techniques. Among them ,the geometry optimization mainly includes changing the surface of the heat transfer tubes ,adding inserts into tubes ,and optimizing the baffles in the shell side.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flowing fluid mainly focus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nanofluids ,and improvement of heat capacity of latent heat fluid and so on. Integrated enhanced heat transfer technique combined different enhancement methods to fill the gap and achieve higher heat transfer rate. Finall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in the future lies in developing enhanced tubes and steady nanofluids and latent heat flui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a variety of ways to strengthen the heat transfer effect.Key words :shell-and-tube heat exchanger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helical baffles ;nanofluids ;latent heat fluid第一作者:林文珠(1993—),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传热强化。

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及技术进展_方运惠

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及技术进展_方运惠

系数较小的一项。
2 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技术进展
强化传热一般分为主动强化传热 ( 有源强化)
与被动强化传热 ( 无源强化) 两种。主动强化传热
技术由于受到外加能量限制, 因而工程主要采用被
动强化传热技术, 即通过增加单位体积内的传热面
积或者提高传热系数增加传热量。目前, 管壳式换
热器的传热强化技术主要包括管程和壳程的传热强
[3] 金安,帅志明.螺旋槽管阻力与换热特性研究[J].化工学报, 1997,48(4):512- 516.
[4] 周明霞.国内外换热器技术进展[J].压力容器,1995,12(1): 19- 23.
[5] 张平亮.新型高效换热器的技术进展及应用[J].压力容器, 1997,14(2):146- 152.
η0=1) ; Rw— ——管壁的导热热阻, m2k/W。 要增大总传热系数, 就要设法减小对 K 值影响
较大的项。如果污垢热阻较大时, 则应主要考虑如
何防止或延缓垢层的形成或使污垢层清洗方便。当
hi 和 h0 差别不大时, 最好能同时提高两流体的对流 换热系数; 而当两者差别较大时, 要设法增大换热
12增大传热平均温差传热平均温差的大小主要由冷热两种流体的温度所决定当两边流体均为变温的情况下应当尽可能考虑从结构上采用逆流和接近逆流的流向以得到较大的t13增大传热系数传热过程中各热阻与总传热系数关系如下肋面总效率如果表面未肋化则要增大总传热系数就要设法减小对k值影响较大的项
文章编号: 1006- 4877( 2006) 03- 0089- 03
好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及热稳定性。 4 结束语
由于超细粒子催化剂的高活性和高选择性极具 工业化前景, 已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对超细粒子 催化剂的研究不断深入, 将使整个催化领域发生重 大的变革, 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有着深远的意 义。 ( 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管壳式换热器管程强化传热研究进展

管壳式换热器管程强化传热研究进展

管壳式换热器管程强化传热研究进展[摘要]管程的强化传热是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的一个重要方面。

简述了管壳式换热器管程强化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几种强化传热管的研究情况。

最后指出了国内外近期开发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管程管壳式换热器是工业中应用最广泛、运用可靠性良好的一种换热设备。

世界各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了强化技术的研究。

强化传热主要有两种途径:(1)增大传热面积,但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大,否则投资费用会大大增加,并且随着工业化的进展,设备要紧凑化;(2)提高传热系数,主要从管程和壳程传热强化系数的提高方面上考虑。

许多科研工作者已经在这一方面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本文主要讨论了管壳式换热器管程的强化传热———改变管子外形或在管内加入插入物,介绍了螺旋槽管、横纹管、螺旋扁管、管内插入物、翅片管、缩放管和三维内肋管等多种强化传热管的研究进展。

1螺旋槽管螺旋槽管是一种管壁上具有外凸和内凸的异形管,管壁上的螺旋槽能在有相变和无相变的传热中明显提高管内外的传热系数,起到双边强化的作用。

根据在光管表面加工螺旋槽的类型螺旋槽管有单头和多头之分,其主要结构参数有槽深e、槽距p和槽旋角β。

美国、英国、日本从1970年至1980年间对螺旋槽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

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重庆大学也对螺旋槽管进行试验研究,而且都取得显著的成效。

此外,研究还表明单头螺旋槽管比多头螺旋槽管的性能好。

目前,无论是从传热、流阻、结垢性能,还是从无相变对流换热和有相变凝结换热,对螺旋槽管的强化传热研究从理论到实际已达到较高水平。

进一步结合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对螺旋槽管在不同场合传热的模拟和仿真,找出具有较大通用性的关联式以及优化螺旋槽管的结构尺寸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2横纹管1974年前苏联首先提出横纹管,它是一种用普通圆管作毛胚,在管外壁经简单滚轧出与轴线垂直的凹槽,同时在管内形成一圈突起的环肋。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综述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综述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综述摘要根据国内外强化侍热技术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管壳式换热嚣在壳程强化待热方面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壳程强化传热Abstract In the light of the present statns of study of the technology for intensification of heattransfer both at home and abroad.The work on the intensification of heat transfer in the shell side of the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is mainly presented as well as the result obtained.Keywords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shell side intensification of heat transfer 中图分类号:TE965 文献标识码:A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利用高效换热器可以吸收化工、石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大量余热,既节约了能源,又减少了污染。

与板式、板翅式换热器相比,管壳式换热器由于其适用性广、坚固耐用、密封性较好以及其结构简单、清洗方便是石油、化工等领域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换热器(占整个换热器设备的70%以上) [1]。

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热能和回收热能,强化管壳式换热器成为人们所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 强化传热的途径单位时间内的换热量Q与冷热流体的温差△t及传热面积F成正比,即:Q=k·F·△t .可见强化传热可以通过增加传热面积F、加大传热温差△t ,提高传热系数K3个途径来实现。

1.1 增加传热面积F增加传热面积不应理解为单一扩大设备体积或台数,而应是采用改变传热表面结构或材料性能合理提高设备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使设备高效、紧凑、轻巧。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概述_齐洪洋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概述_齐洪洋
我国石化行业的换热设备以管壳式换热器为 主,而且传统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占到总量的 70%
~ 80% 。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固然有其优点,并在 产业节能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新的节能减 排形势下,其缺点( 压降大、存在大量流动死区、 振动大、传热效率低等) 严重限制了自身的生存 和发展空间,同时也推进了强化传热理论和换热 器的发展。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 见图 4) 是 20 世纪 80 年 代末由美国科研人员提出的,1994 年由美国 ABB 公司首先实现了产业化; 国内对其研究和开发始 于 20 世纪 90 年代,1998 年国内第一台单壳程螺 旋折流板换热器首次应用于抚顺石油二厂炼油装 置,取得良好效果。该结构是将多块 1 /4 椭圆扇 形平板首尾相互连接,使其一个直边垂直于轴线、 圆心位于轴线上且圆周紧贴筒体内壁,另一个直 边与轴线在其构成的平面内呈一定角度 ( 25° ~ 40°) ,从而总体上形成近似螺旋面,使壳程流体以 螺旋状流动。与传统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相比,壳 程流体流动方式的改变使其具有壳程压力损失 小,单位压降下壳程传热系数高等诸多优点。
在壳程介质为液体的工况下,传统弓形折流 板换热器的流体流动阻力和振动较大,能量损失 严重,因 此,壳 程 强 化 传 热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近 年 来,人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折流支撑结构来改善 壳程流体的强化传热,常用的方式有: 异形折流板 ( 花隔板[13]、螺旋折流板、整圆折流板、螺旋叶片、 折流杆[14]等) 及壳程内插物( 扭曲带、空心环[15]) 等。一般认为螺旋折流板、壳程扭曲带结构优于 其他结构,而引起较多业内人士的关注。
经验交流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概述
齐洪洋,高 磊,张莹莹,周辰琳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 抚顺 113000)

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技术及展望

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技术及展望
备 的生产 。随着这 些 行 业 的快 速 发 展 , 热锅 炉 曲 废
提 高液 体 的导热 系数 的一种 有 效方式 是 在液体
中添加金属 、 非金属或 聚合物 固体粒 子。由于固体
1 ・ 究 与 应 用 ・ 8 研
纺织机械
21 0 2年 第 1 期
得 导流筒成 斜 口形 状 , 证 流体 沿 周 向均匀 进 入 壳 保
体 , 图 2所示 。这种 结 构 基本 可 以克 服 等直 导 流 如 简 装置存 在 的介 质进 入 壳 程 时 流 体 阻 力 不 同 的缺
图 1 多孔 介质 材 料 及 空 隙 表 面
减少传热死区及防止进 口段可能 出现的流体振动。
夹套 式 变 截 面 导 流 筒 折 流 杆 换 热 器 由杆 圈 ( 栅 、 杆
1 3 流 动 介质 强化换 热 ] .
圈) 支撑 、 变截面导流筒 与夹套三个元件组合而成。
在很 大程 度上 , 套 式 变 截 面 导 流简 装 置 是对 传 统 夹 的导 流筒 结构 的简 化 。该 装 置 采 用 变截 面结 构 , 使
时可提高 流速 , 利 于 在较 低 处 理 量 : 下 纵 流 壳 有 I 况
程换 热器 传热性 能 的提 高 。 3 2 4 流量变 化 时 , 同直径 的管 内传 热 系数 的变 .. 不 化是不 同 的 , 其 是 在 流 量 突 降 , 内 的 流璇 足 尤 管
点 , 流体能 够 比较 均 匀 的进 入 壳 程 。工业 实 际应 使 用证 明 : 与传 统折 流板换 热器 相 比 , 该新 型纵流 壳程 换 热器 的综合 指 标 aA / p提 高 了 5 %左 右 , 备 重 0 设 量减 轻 了 2 %-4 %。同时传 热 效 率 大 幅度提 升 。 0 - 0 目前 , 该新 型纵 流壳 程 换 热器 已广 泛 应用 于 各 种 生 产实 践 中 , 时取得 了显著 的经济 效益 和社会 效益 。 同

【HETA】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技术

【HETA】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技术

【HETA】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技术管壳式换热器⼀般应⽤在⼀些⼤型设备上,材料⼀般以碳钢、不锈钢和铜为主。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技术是如何做的,希望能给我们制冷空调换热器技术⼀定的启发和借鉴。

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强化研究包括管程和壳程两侧的传热强化研究。

通过强化传热管元件与优化壳程结构实现。

⼀:强化传热管元件改变传热⾯的形状和在传热⾯上或传热流路径内设置各种形状的插⼊物。

改变传热⾯的形状有多种,其中⽤于强化管程传热的有:螺旋槽纹管、横纹管、螺纹管、缩放管、旋流管和螺旋扁管等。

另外,也可采⽤扰流元件,在管内装⼊⿇花铁,螺旋圈或⾦属丝⽚等填加物,亦可增强湍动,且有破坏层流底层的作⽤。

1、螺旋槽管螺旋槽纹管管壁是由光管挤压⽽成。

其管内传热强化主要:⼀是螺旋槽近壁处流动的限制作⽤,使管内流体做整体螺旋运动来产⽣局部⼆次流动;⼆是螺旋槽所导致的形体阻⼒,产⽣逆向压⼒梯度使边界层分离。

螺旋槽纹管具有双⾯强化传热的作⽤,适⽤于对流、沸腾和冷凝等⼯况,抗污垢性能⾼于光管,传热性能较光管提⾼2~4倍。

2、横纹槽管横纹管的强化机理为:当管内流体流经横向环肋时,管壁附近形成轴向游涡,增加了边界层的扰动,使边界层分离,有利于热量的传递。

当游涡将要消失时流体⼜经过下⼀个横向环肋,因此不断产⽣涡流,保持了稳定的强化作⽤。

3、缩放管换热管表⾯的⽵节状结构,使管内介质流动时,产⽣收缩和放⼤效应,使介质湍动程度增加,提⾼了管内介质的热交换能⼒,⽽且管内靠近管壁的介质沿管的轴向流动时,其⽅向和速度在波节处产⽣突变,形成局部湍流,使管壁处流体的滞留底层减薄,热阻降低,也使管外介质的传热能⼒提⾼。

4、低螺纹翅⽚管普通换热管经轧制在其外表⾯形成螺纹翅⽚的⼀种⾼效换热管型。

其强化作⽤是在管外。

对介质的强化作⽤⼀⽅⾯体现在螺纹翅⽚增加了换热⾯积;另⼀⽅⾯是由于壳程介质流经螺纹管表⾯时,表⾯螺纹翅⽚对层流边层产⽣分割作⽤,减薄了边界层的厚度。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概述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概述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概述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能源等领域的传热设备。

在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中,传热效率往往受到传热面积、换热系数、导热系数等因素的限制。

为了提高传热效率,强化传热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能源等领域的传热设备。

它主要由壳体、传热管束、管板、折流板等组成。

在管壳式换热器中,两种不同的介质通过传热管束进行热量交换。

管束中的传热介质通过热对流和热传导两种方式将热量传递给管壁,管壁再将热量传递给另一种介质,从而实现两种介质之间的热量交换。

强化传热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增加传热面积、提高换热系数、降低导热系数和增大比热容等。

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传热效率。

增加传热面积可以通过采用具有高导热系数的材料、增加传热管的数量或改变传热管的形状等方式实现。

提高换热系数可以通过改变流体的流动状态、减小流体的层流底层厚度、增加流体的湍流度等方式实现。

降低导热系数可以通过在管壁涂覆低导热系数的涂层、采用高导热系数的材料等方式实现。

增大比热容可以通过改变流体的流动速度、增加流体的浓度差等方式实现。

强化传热技术在管壳式换热器中的应用广泛,以下举几个例子:(1)蒸发:在蒸发过程中,强化传热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加热器的传热效率,减小能耗,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采用高频扰动技术可以增加液体的湍流度,减小传热膜系数,从而减少蒸发时间,提高蒸发效率。

(2)冷凝:在冷凝过程中,强化传热技术可以促进水蒸气与冷却水之间的热量交换,提高冷凝效率。

例如,采用细小肋片管可以增加传热面积,同时采用螺旋肋片管可以增加流体的扰动程度,减小传热膜系数,从而提高冷凝效率。

(3)受热面积增大:通过改变管束的排列方式或增加管束数量,可以增大管壳式换热器的受热面积。

采用多程管束可以增加壳程受热面积,同时采用小直径管束可以增加程数,从而进一步提高受热面积。

强化传热技术在管壳式换热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换热效率、减小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浅谈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

浅谈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

浅谈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王兴轩【期刊名称】《河北企业》【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1页(P146-146)【作者】王兴轩【作者单位】华北制药集团爱诺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化工单元操作中,经常出现各种不同条件下的热量交换,不同工况对换热器的类型有不同要求。

近年来虽然新型换热器不断出现并应用日趋广泛,但管壳式换热器因其结构简单,可在高温、高压下操作、材料范围广等优点,依然使用最为普遍。

因此在管壳换热器的设备制作、生产操作和设备改进中强化传热过程,对化工生产中实现节能、减少设备投资成本意义远大,能以最高的热效率实现能源的合理利用。

根据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强化传热,实质上是设法提高冷、热流体间的传热速率。

以传热速率方程Q=KSΔtm为基础,可以得出增大总传热系数K、增加传热面积S和增大平均温度差Δtm都可提高传热速率Q。

1.增加传热面积S。

管壳式换热器中,使用小直径换热管和扩展表面换热面均可增大传热面积。

其中,采用扩展表面换热面,不仅可增大换热面积,也可提高传热系数,但也会带来流动阻力增大等问题。

2.增大平均温度差Δtm。

增大平均温度差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采用不同的换热面布置来改变平均温度差,二是扩大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差别以增大平均温度差。

但以上方法受生产工艺限制,只能在有限范围内使用。

同时,当温度过高或过低可能会出现结垢、物料沉淀或结晶等导致的传热恶化现象。

3.增大总传热系数K。

提高换热设备的总传热系数是强化传热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研究传热强化的重点。

提高传热系数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主动强化(有源强化)和被动强化(无源强化)。

(1)主动强化指采用外加的动力来增强传热的技术。

主要包括使换热表面振动或流体振动,对换热介质做机械搅拌等技术。

(2)被动强化指除了输送传热介质的功率消耗外不再需要附加动力来增加传热的技术。

主要包括:粗糙表面、扰流元件、螺旋管、添加物、涂层表面等手段。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概述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概述

根据强化传热 理论… , 在管 的两侧范 围内,
需要 增 大传 热系数 较小 的一 侧才 能有效 改进 总传 热 系数 。 由于无 法 确定 所 有 工 况 下 , 要增 大管 需
主, 而且传统弓形折流板换热器 占到总量 的 7 % 0
管壳式 换热 器强化传热技术概述
V 1 . o 0 2 o 9 N 72 1 2

8 % 。弓形 折 流板 换 热 器 固然有 其 优 点 , 在 0 并
0 引言
产 业 节能 方面 做 出 了巨大 贡献 , 在 新 的节 能减 但 排 形 势下 , 缺 点 ( 降 大 、 在 大 量 流 动 死 区 、 其 压 存 振 动 大 、 热 效 率 低 等 ) 重 限制 了 自身 的生 存 传 严 和 发展 空 间 , 同时 也 推进 了强 化 传 热 理 论 和换 热
sr cur l mp o e n nd h a r n fr e ha c me f t e h a x h ng r r i to uc d h o g tu t a i r v me t a e t ta se n n e nto h e t e c a e s we e nr d e t r u h t e s c s, . tbe p s s e lp s nd t hr e a pe t e g.u a s,h l a s a he whoe t b bu d e e e Co a e t he ta i o a e - l u n l t . mp r d wih t r dt n ls g i
Ab t a t T e r s a c r ge s o h l a d t b e t e c a g r w r u sr c : h e e r h p o r s f s el n u e h a x h n e e e s mma ie . h e e o me t r d T e d v lp n , z

浅谈强化列管式换热器的传热效率

浅谈强化列管式换热器的传热效率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所属系部:————————————————————专业:————————————————————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完成日期:————————————————————摘要: 研究列管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问题对于提高换热器的用能效率和降低工业部门的能耗具有重要意义。

近二十多年来,国内外列管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技术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中可分为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强化传热管的发展,二是壳程结构的发展。

就强化传热管而言,目前国内外已研制开发出的各类强化传热管有数十种之多,例如各类变径异形管及各类翅片管等。

壳程结构的发展方面,有在传统弓形板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结构形式,如在弓形板之间加一块或多块平行流分隔板等。

列管式换热器传热方式是热传导和对流传热同时进行的,本文通过Nusselt 准数关系式、Reynolds 准数关系式、Prandtle 准数关系式等对影响传热系数因素-换热器结构、流体物理性质和污垢热阻等进行分析。

以便在设计过程中合理地调整结构的参数使换热器能够获得最佳性能。

关键词: 列管换热器; 传热系数; 对流传热; 强化传热中图分类号: TQ051.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9677( 2013) 17 - 0161 - 03管壳式换热器也称列管式换热器,是一种以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壁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具有结构坚固、适应性强、选材广、易于制造及成本低等优点,在炼油、石油化工、医药、化工以及其他工业中广泛运用,他适用于冷却、冷凝、加热、蒸发和废热回收等各方面[1]。

本文通过对影响传热系数的因素-换热器结构、流体物理性质和污垢热阻等进行分析,以便在设计过程中合理调整结构参数使换热器提高化热性能,在换热器使用过程中合理维护防止换热性能恶化。

强化传热的方法原理应用

强化传热的方法原理应用

强化传热的方法原理应用引言传热是指热量从一个物体或者系统传递到另一个物体或者系统的现象。

在很多工程和科学领域,例如化工、能源、环境等,强化传热的方法是一项重要的技术。

强化传热指的是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传热效率,减少传热阻力,从而实现更好的传热效果。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强化传热方法,包括换热器技术、流体增强技术和材料表面处理技术。

换热器技术换热器是一种用来实现热量交换的设备。

它通常包括热传导介质、热源、冷却剂和传热面等组成部分。

换热器技术通过设计和优化传热面积、传热面结构以及流体流动方式等参数来提高传热效率。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换热器技术:•管壳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传热设备,它由内外两根管道组成。

热源和冷却剂通过内外管道中流动,通过传热面实现热量交换。

通过增加传热面积、优化管道布置和流体流动方式,可以提高传热效率。

•管束式换热器:管束式换热器是一种将多根管子束在一起并与传热面接触的设备。

通过将管子束在一起,可以增加传热面积,提高传热效率。

•管板式换热器:管板式换热器是一种将多根管子与壳体中的固定板相连接的设备。

通过固定板上的孔洞,使得热源和冷却剂可以通过管子进行热量交换。

通过设计孔洞形状和布局,可以优化传热效果。

流体增强技术流体增强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流体流动方式来增强传热效果的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流体增强技术:•涡流管:涡流管是一种具有特殊内部结构的管子,通过其内部结构可以产生涡流,增加热传导。

在流体流过涡流管时,会产生旋转的特殊流动方式,从而增强传热效果。

•翅片管:翅片管是一种在管子外表面增加翅片的传热设备。

通过增加翅片的表面积,可以增加热量传递的表面积,提高传热效率。

•螺旋管:螺旋管是一种将管道呈螺旋形布置的传热设备。

螺旋管的优势是能够增大流体流动的路径长度,从而增加传热效果。

材料表面处理技术材料表面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材料表面性质来实现强化传热效果的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材料表面处理技术:•表面纳米结构:表面纳米结构是一种通过制备纳米级的表面结构来增强传热效果的方法。

管壳式换热器(二):壳程强化传热

管壳式换热器(二):壳程强化传热

管壳式换热器(二):壳程强化传热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主要有以下方式:管程强化传热、壳程强化传热、流体本身物性优化以及复合强化传热等。

本文继续介绍壳程强化传热的内容壳程强化传热可以通过改变换热管外形,在换热管外壁加工翅片形成扩展表面,增加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以及通过优化壳程支撑结构来实现壳程强化传热。

壳程管束支撑结构如弓形隔板、螺旋隔板等可以通过引导流体进行流动进行强化传热。

针对管束支撑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螺旋隔板结构的优化方面。

壳程强化传热换热器壳程强化传热包括扩展表面和管束支撑结构等。

扩展表面主要是在传热管外壁加工形成翅片,增加传热面积并对壳程流体进行扰动。

翅片管有多种形式,如图1所示。

常见的有低肋管、光滑扩展翅片、交叉扩展翅片、金属丝带扩展翅片、针翅管、花瓣管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光滑扩展翅片管进行了较多研究。

LIU 等对开孔翅片管换热器进行数值研究,对开孔翅片与光滑翅片进行了对比以及研究不同开孔间距对空气侧传热性能的影响。

当翅片间距为10mm 时,雷诺数为750 的工况下j因子提高0.3%,雷诺数为2350 时j 因子增加8.1%。

SYED 等对不同顶端厚度的翅片进行模拟,如图2所示,结果表明翅片厚度对系统传热具有明显的影响,当β1/β2 为20%,努塞尔数相对三角形翅片增加178%,j 因子增加89%。

IQBAL 等对多种不同翅片状换热器进行数值模拟,发现翅片数量、半径比、特征长度等对传热具有很大影响。

当翅片长度越长、厚度越厚,强化传热越明显,新型的翅片换热管相比传统翅片管努塞尔数可提高312%。

秦朋等对R407C 制冷工质在花瓣型翅片管及低肋管外的冷凝传热性能进行对比,在相同壁面过冷度下,花瓣型翅片管管外冷凝传热系数是光滑管的4.6~5.4 倍,比低肋管提高15%~25%。

翅片管不仅扩大了传热面,又可造成流体的强烈扰动,破坏流体的层流边界层,增加紊流度,使传热效率提高,达到强化传热的效果。

浅谈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

浅谈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

浅谈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热能1303梁皓天20132586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以能源为中心的环境、生态等问题日益加剧。

世界各国在寻找新能源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了节能新途径的研发。

强化传热技术的应用不但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而且能大大节约投资成本。

换热器由于其在化工、石油、动力和原子能等工业部门的广泛应用,使得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技术一直以来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各种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管壳式换热器又称谓列管式换热器,是以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壁式换热器,结构一般由管箱、壳体、管束、管板、折流板等部件组成。

目前,国内外工业生产中所用的换热设备中,管壳式换热器仍占主导地位,虽然它在换热效率、结构紧凑性和金属材料消耗等方面,不如其他新型换热设备,但它具有结构坚固,操作弹性大,适应性强,可靠程度高,选材范围广,处理能力大,能承受高温高压等特点,所以在工程中仍得到广泛应用。

管壳式热器固然有其优点,并为产业节能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新的节能减排形势下,其缺点(压降大、流动死区、易结垢、震动、传热效果差)严重的限制了其发展和生存的空间,为了节能降耗,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需要研发能够满足多种工业生产过程要求的高效节能换热器。

因此,近年来,高效节能换热器的研发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国内外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新型高效换热器。

目前传统强化换热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管程强化传热,壳程强化传热,整体强化传热。

管程强化换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改变管子形状或者提高换热面积,如:螺旋槽管、旋流管、波纹管、缩放管、螺纹管等;二是增强管内的湍流程度,例如,管内设置各种形状的插入物。

其中,改变换热管设计的方式,如改变换热管形状,或加大管程流体的湍流程度、传热面积,具体的设计对象包括波纹管、伸缩管、翅片管等。

而另一种类型包括管内插物的设计,及通过管内绕丝花环、纽带等,实现管程的湍流程度;相比较来说,在管内插物的形式执行简单、效果较好、投资较少,是目前主要应用的管程强化传热形式。

管壳式换热器振动疲劳与强化传热技术评析

管壳式换热器振动疲劳与强化传热技术评析

加有效地利 用流体激振的能量强化传热 , 进一步延长管束 的使用 寿命 , 使整个换热系统更好地服务 于工业生产 。
An l sso i r t n f t u n e tt a s e n a c me t tc n l g ay i n v b a o a g e a d h a r n f r e h n e n e h o o y i i
第4 O卷 第 1 1期
20 0 8年 1 1月
无 机 盐 工 业
I NOR GANI HEMI AL NDU T C C C SI S RY 5 7
管 壳式 换 热 器 振 动疲 劳 与 强化 传 热 技术 评 析
刘春雷 栾江峰 刘明冲 , ,
(. 1 辽宁石油化工 大学 , 宁抚顺 130 ;. 辽 10 12 大港石化公司 )
y t n a e h a r 8e r f c i l o p o o g t e vc i fb n s a d t e l e te c a e s s g o e h c e tt n frmoe e e t eyI r ln e s r ie l e o u de , n o ltalt e h a x h g y tm n a v t h f l h n e s r e i d sr lp o u t n we1 e v n u t a r d c o l. i i Ke r s:h l a d t b e te c a g r v b ai n ft e h a a s r e h n e n y wo d s e u e h a x h n n e ; i r t ai ; e tt n f n a c me t o u g r e

般流程 。最后 , 确信必须 通过应用新型传热元件 、 利用 计算机技 术 、 完善专 家 系统 和丰 富故 障诊 断经验 , 能更 才

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强化及管束的振动

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强化及管束的振动

机械系和大连理工大学安全装备厂已将这种装置应用于新开发的离心式分子蒸馏器中,用于提取V E的新工艺,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于宏寿,王世昌.化学工程手册(第三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9. 2 Jacques N uns,A lain Glrault,A lain R ancurel.M o lecularD istillati on A pparatus H aving Inducti on2H eating.美国专利,U SP5,334,299 3 赵国志等.分子蒸馏器及应用.陕西粮油科技,1995,20 (2,3)(收稿日期:2000206201)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强化及管束的振动曾 涛3(四川轻化工学院机电工程系) 摘 要 提高传热系数是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制造的主要目标,本文详述了强化传热的方法,并对管束的共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换热器 传热 强化 振动0 前言 管壳式换热器以其高度的可靠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以及在长年操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制造的简单易行、成本不高等优点,迄今仍在各种换热器中占主导地位。

提高传热效率是所有换热器追求的目标。

管壳式换热器由于设置了折流板,壳程中的流体是以横向即垂直于管子轴线的方向通过管束的。

当气体流速较低时,管束发出的声音与流速成比例地增高。

当频率达到或接近管束横模的声学界限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声响,即换热器管束产生共振。

1 传热强化的途径 111 扩大传热面积 (1)用紧凑式代替管壳式;3曾 涛,女,1967年9月生,硕士研究生,副教授。

自贡市, 643033。

(2)采用合适的内外导流筒; (3)由单程改为双程甚至多程; (4)热传递表面采用扩展表面。

112 减薄管壁[1] 壁厚大,热阻就大;减小壁阻,即提高了传热系数。

113 提高流速 流速提高可增加传热膜系数并减少积垢。

但由传热系数公式可知,只有强化传热膜系数小的一侧才有用。

同时因流速增加,压力降也会增加,并在一定条件下使换热管出现诱发振动,因而流速的增加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管壳式换热器壳程强化传热技术研究(最全)word资料

管壳式换热器壳程强化传热技术研究(最全)word资料

管壳式换热器壳程强化传热技术研究(最全)word资料管壳式换热器壳程强化传热技术研究欧阳惕(广东申菱空调设备,广东顺德528313黄德斌(华南理工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摘要:介绍了管壳式换热器壳程强化传热方面所展开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指出了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壳程;强化传热中图分类号:T K124文献标识码:B引言管壳式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冶金、制冷、原子能、造船、食品等工业部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近40年来,国内外对管内强化传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已有的强化传热管技术不下百余种。

相比之下,壳程强化传热方面的研究远远没有管程研究的广泛和深入。

直到20世纪70年代,壳程强化传热技术才开始受到重视,并取得了较大进展。

壳程强化传热的途径主要有2种:一种是改变管子外形或在管外加翅片,即通过管子形状和表面特性的改变来强化传热,如螺纹管、螺旋槽管、外翅片管等强化传热管技术;再一种是改变壳程挡板或管间支撑物,以减少或消除壳程流动与传热的滞留死区,使传热面积得到充分的利用。

第一种途径与管内强化传热技术机理一致,已有很多文献报道。

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挡板或管束支撑物的发展表现为折流板的改变,其目的是将泵功最大程度用于增强传热方面,而不是消耗于管间支撑物。

现有的支撑形式有板式支承、杆式支承、空心环支承和管子自支承。

1板式支撑结构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采用单弓形折流板支承,壳程流体易产生流动死角,传热面积无法被充分利用,因而壳程传热系数低、易结垢、流体阻力大。

并且当流体横向流过管束时,还可能使管子产生诱导振动,破坏管子及其与管板连接的可靠性。

因此,为了消除它的弊端,近20年来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壳程折流板支承结构,如多弓形折流板、整圆形板、异形孔板、网状板、弓形折流板加平行分隔板、螺旋折流板等。

这些新型折流板支承结构的共同特点是尽可能地改善壳程流体流动和传热死区,降低壳程流体流动阻力,而且管束的抗振性也能得到增强。

管壳式换热器壳程的传热强化探讨

管壳式换热器壳程的传热强化探讨

管壳式换热器壳程的传热强化探讨本次研究以工业技术作为研究主题,选取与其节能技术密切相关的管壳式换热器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管壳式换热器壳程的传热强化问题。

具体论述中结合当前管壳式换热器的一般发展情况,对其壳程的强化传热技术进行简要说明,然后从构成换热器壳程的典型结构方面展开分析,并从物理性能与传热工作原理的角度进行细致讨论。

标签: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传热强化;探讨现代工业受到能源供需的限制,由于全球范围内均存在急剧增长的能源危机与生态危机,因此,在实际的现代工业转型发展中,必然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将这种可持续的方式转化到具体的节能减排方案之中,进而选择一些有利于促进节能的技术研发与应用。

以本次研究为例,传热技术在本质上是通过传热单位面积的扩大而达到节能目的,所以,在当前工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有必要透过对强化传热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促进我国工业生产的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率。

1、管壳式换热器及其壳程的传热强化概述在换热器类型中,管壳式换热器因其典型结构的比较优势取得了主导性特征,经验与统计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它的使用率占到整个换热器总量的七成之多,因此,对其壳程的传热强化无疑对整个工业产业的效率提升与“节能降排”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就目前而言,在提升传热效率方面,主要可以选择两条进路,一条是利用过程结构的固有特征,通过增强其流体湍流加以实现;比如,凭借组织手段的高效化,引导壳程流体流动,进而在速度矢量和热流矢量夹角方面进行减小夹角处理等。

另一条是通过对换热元件一换热管的优化加以实现,该方面的实际措施主要集中于对换热管外表面的传热处理,具体就是利用换热管本身的形态构造,从自支撑结构方面,对其相应的容积与面积关系进行换算,并借助其中的管式排列组合方式进行截面传热量的换算等。

从现阶段的应用普遍程度与节能效率观察,在结构方面的典型改造,或者增强新型元器件,或者通过元器件的重新组织,均能够在满足基本传热机理的前提下,优化传热性能,从而在根本上实现管壳式换热器性能提升,及其壳程的传热效果的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
热能1303梁皓天20132586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以能源为中心的环境、生态等问题日益加剧。

世界各国在寻找新能源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了节能新途径的研发。

强化传热技术的应用不但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而且能大大节约投资成本。

换热器由于其在化工、石油、动力和原子能等工业部门的广泛应用,使得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技术一直以来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各种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管壳式换热器又称谓列管式换热器,是以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壁式换热器,结构一般由管箱、壳体、管束、管板、折流板等部件组成。

目前,国内外工业生产中所用的换热设备中,管壳式换热器仍占主导地位,虽然它在换热效率、结构紧凑性和金属材料消耗等方面,不如其他新型换热设备,但它具有结构坚固,操作弹性大,适应性强,可靠程度高,选材范围广,处理能力大,能承受高温高压等特点,所以在工程中仍得到广泛应用。

管壳式热器固然有其优点,并为产业节能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新的节能减排形势下,其缺点(压降大、流动死区、易结垢、震动、传热效果差)严重的限制了其发展和生存的空间,为了节能降耗,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需要研发能够满足多种工业生产过程要求的高效节能换热器。

因此,近年来,高效节能换热器的研发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国内外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新型高效换热器。

目前传统强化换热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管程强化传热,壳程强化传热,整体强化传热。

管程强化换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改变管子形状或者提高换热面积,如:螺旋槽管、旋流管、波纹管、缩放管、螺纹管等;二是增强管内的湍流程度,例如,管内设置各种形状的插入物。

其中,改变换热管设计的方式,如改变换热管形状,或加大管程流体的湍流程度、传热面积,具体的设计对象包括波纹管、伸缩管、翅片管等。

而另一种类型包括管内插物的设计,及通过管内绕丝花环、纽带等,实现管程的湍流程度;相比较来说,在管内插物的形式执行简单、效果较好、投资较少,是目前主要应用的管程强化传热形式。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主要管程强化传热的换热器特点。

(1)螺旋槽管是通过专用轧管设备将圆管在其表面滚压出螺旋线形的凹槽,管子内部形成螺旋线形凸起,如图1所示,管内介质流动时受螺旋线型槽纹的导向使靠近管壁的部分介质沿槽纹方向螺旋流动,这就使得边界层的厚度较大程度的减薄,提高换热的效果;部分介质沿着壁面纵向运动,经过槽纹凸起处产生纵向漩涡,促使边界层分层,加速边界层中介质质点的运动,进而加快了管壁处介质与主体介质的热量传递。

(2)波纹管是将管子加工成内外均呈连续波纹曲线的一种强化管,如图2所示,使管子的纵向截面呈波形,由相切的大小圆弧构成,管内流体的流动状态不断变化,使流体的湍流程度增加从而强化传热。

主要适用于管内外介质有加热、冷却热交换的场合,其特点为传热效率高,这一特点是依靠独特的传热元件—波纹管来实现的。

波纹管特殊的波峰与波谷设计,使流体在关内外形成强烈扰动,大大提高了换热管的传热系数,其传热系数比传统管式换热器高2~3倍。

波纹管在工作过程中,一方面管内外介质始终处于高
度湍流状态,另一方面内外介质产生温度差,使得波纹管会产生微量的轴向伸缩变形,管内外的曲率会随之频繁变化,由于污垢与污垢之间会产生拉脱力,所以使水垢破裂而自动脱落,从而不会产生污垢。

(3)这种强化传热方法是基于管内插入物能使介质产生涡旋运动,如图3所示,从而增强流体的径向混合,有助于介质速度和温度均匀分布,以增强传热,内插物管尤其对低雷诺数、高黏度流体的传热更为有效。

插入物的种类很多,如螺旋线、扭带、螺旋片等,实验表明,在层流换热时,管内插入扭带后,对流传热系数可增大2~3倍
根据间壁传热原理分析,传热效果相对较低一侧在大程度上影响着换热设备的换热效率,而这一侧通常位于壳程,于是研究开发出了折流杆式、螺旋折流板式、曲面弓形折流板等换热器。

就目前来说,螺旋折流板技术应用较为广泛,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螺旋折流板在构造上利用四分之一椭圆扇形平板进行首尾相连,从而实现一个直角边垂直于轴线、圆心位于轴线上的突出结构。

在总体构造上呈现出螺旋形,促使液体进入之后也以螺旋形方式流动,可以很好的减少壳程压力损失。

壳程强化换热的换热器如下
(1)折流杆换热器主要是将壳程的折流板改用折流杆来固定管束,每根换热管由四根杆条从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固定,使管子在流体的作用下不易产生振动。

(2)螺旋折流板换热器采用若干块1/4壳程截面的扇形板组装成螺旋状折流板,如图5所示,使壳程介质呈螺旋状流动,其介质流动的返混较少,几乎不存在死区,同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介质与换热管接触后会脱离管壁而产生尾流,使边界层分离充分,改善了传热效果,相同流量条件下压降最大可以降低45%;同时螺旋折流板又能在较低压降下使介质产生较大的流速,提高了雷诺数,从而使得传热数显著提高,传热系数可提高20%~30%;
(3)曲面弓形折流板换热器是一种新型管壳式换热器,如图6所示,折流板的曲面是圆弧面,每块折流板曲面外凸侧朝向壳程流体进口,利用圆弧形折流板使被导流后的壳程流体流动曲线趋于光滑,并与介质流通通道相一致,显著改善壳程介质的流速分布情况,流动死区、传热死区明显减少。

整体强化通常是将管程和壳程强化联合起来,从而取得更高的强化传热效果,例如,螺旋折流板与波纹管相结合,或者折流杆与波纹管相结合等;还有一种就是通过改变管子形状使得管壳程传热均得以强化,例如,螺旋扁管换热器、变截面管换热器、交错扁管换热器等。

新式的增强换热方法有表面振动和流体振动,无论是高频率还是低频率振动,都主要用于增强单相流体传热。

其机理是振动增强了流体的扰动,从而使传热得以强化。

虽然振动本身对强化传热有不小的贡献,但激发振动所需从外界输入的能量可能会得不偿失。

为此,山东大学研究表明,可利用流体诱导振动来强化传热,依靠水流本身激发传热元件振动,会消耗很少的能量。

利用流体诱导振动强化传热既能提高对流传热系数,同时又能降低污垢热阻,即实现了所谓的复合式强化传热。

由于换热设备一般质量很大,表面振动这种方法难以应用,然后就出现了流体振动,该方法是振动强化中最实用的一种类型。

所使用的振荡发生器从扰流器到压电转换器。

主要用于单相流体的强化传热。

超声波在液体介质中传播时会产生机械作用,空化作用,和热作用。

当这三种作用同时存在时,可以削弱垢的形成能力及其附着在金属管道壁面的能力。

管壳式换热器的发展总体上是支撑式的发展,从弓形折流板式支撑,到折流杆式支撑最后到管子的自支撑,随着壳程支撑结构的改变,管壳式换热器的壳程膜传热系数表现为连续提高的发展趋势,压降表现为不断降低的发展趋势,换热器的综合传热性能得到明显的提升。

(1)随着计算流体力学和计算传热学的快速发展,数值模拟是对换热器进行传热强化研究的实用工具,能够预测传热过程的影响因素,且方法简单、效率高、费用低;
(2)借助先进仪器,如激光测速、红外摄像仪等“可视化技术”,深入研究换热器的流场分布和温度场分布,彻底弄清强化传热的机理。

(3)开发新型高效节能换热器,如缠绕管式、微尺度等紧凑式换热器,这将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也发现这门课程比看起来有趣多了,希望能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学以致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