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基础知识4中学生学习心理
教育基础知识4中学生学习心理一、感觉与知觉概述感觉:人脑对于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于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和知觉的分类(一)感觉的分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二)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不同,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
2.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①空间知觉:既对事物的空间特性的知觉,又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②时间知觉:即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及周期性的反映。
③运动知觉:即对物体在空间的位移和知觉。
社会知觉即对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①第一印象②晕轮效应③刻板效应④近因效应⑤投射效应3.根据知觉对象的准确性,可将知觉分为错觉与幻觉。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
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时而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
三、感觉与知觉的特点(一)感觉的特性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人刚刚能觉察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差小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刚刚能觉察出的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异叫差别感觉阈限。
2.感受性的变化感觉适应相同刺激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的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明适应:环境刺激有弱向强过渡时,由于一系列的强光刺激,导致对后来的强光刺激的感受性不断降低的过程。
暗适应:环境刺激由强变弱时,由于一系列弱光刺激导致对后来弱光刺激的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
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又分为:①同时对比:同一感觉器同时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山青花更艳,水碧鸟愈白。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6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一)心理辅导的途径和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简答题)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在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简答题)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5、个别化对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二、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简答题)
(一)强化法 (正强化——实施奖励,负强 化——撤销厌恶刺激)
(二)系统脱敏法
(三)认知疗法
(四)来访者中心疗法
(五)理性情绪疗法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 第二节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来自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
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 适应,能够发挥个人的潜力及积极的社会功能。
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自己有信心 2、对学校生活有信心 3、喜欢与人交往 4、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二、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抑郁症——持久的心境低落的神经症 2、焦虑症——与客观不相符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
经症。
3、强迫症——身不由己的思考或做他不愿意的事情。 (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4、恐怖症——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情与场景的非 理性恐惧。(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
九、人格障碍——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 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 问题解决方式构成的。
第二节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一、心理辅导概述 心理辅导——学校辅导老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
【精品】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六章中学生的心理辅导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六章中学生的心理辅导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情绪适中3.意志品质健全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其中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反应适度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
行动的自觉性是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行动的果断性是指善于明辨是非,适当而又当机立断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行动的顽强性是在做出决定、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反应适度是指人的行为表现协调有度,主要表现为意识和行为一致,为人处世合情合理,灵活变通,在相同或相类似的情境下,行为反应符合情境。
4.人格稳定协调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5.自我意识正确自我意识正确包括了解自我与悦纳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和情绪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的生活目标、自我期待切合实际。
此外,心理健康的人还能以喜悦的心情接纳自我,总是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肯定自己;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能泰然处之,修正自我、完善自我。
6.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所谓人际关系和谐指的是:第一,了解和理解他人。
第二,乐于接受他人与被他人所接受。
7.社会适应良好心理健康的人,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5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5章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学生相处,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发展心理的各个方面,包括身体发育、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以及自我认同的形成。
身体发育中学时期,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发育迅速。
男生开始长高、发声变低、长胡须等二性特征出现,女生开始胸部发育、月经初潮等生理变化。
这一时期的学生身体敏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体育锻炼机会。
认知发展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他们开始发展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他们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概念,并能够独立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情感发展中学时期,学生与同龄人之间的社交关系开始变得更加复杂。
他们渴望融入群体,希望被认可和接受。
同时,他们也会面临着来自同龄人的审视和评判,这会对他们的自尊心产生影响。
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之间的友好互助,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自我认同的形成在中学时期,学生逐渐开始思考自己是谁,希望找到自己的身份和定位。
他们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评价,逐渐形成自己的自我认同。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他们培养积极的自我形象,同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第5章中学生发展心理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与学生互动,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认识到中学生身体发育、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和自我认同的形成等方面的特点,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5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5章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第5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了解和指导。
本文将从中学生发展心理的定义、特点、关键时期和教师的角色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学生发展心理是指青少年期的学生在心理上所经历的各种因素和过程。
它关注学生在身体、情感、认知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变化,并涉及到他们在自我认知、自我价值感、人际关系和学业方面的发展。
中学生发展心理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动态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和需求。
在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中,有一些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特别关注。
首先是青春期,这是中学生发展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
青春期的学生经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他们对自我身份和独立性的探索也愈发明显。
教师在这个阶段要理解和支持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
其次是高中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和职业规划的困惑,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决策,并提供相关的信息和资源。
再者是中学毕业阶段,学生即将步入社会,他们需要教师提供职业指导和实用技能培养,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教师在中学生发展心理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因材施教。
其次,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解决情绪问题。
同时,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
最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发展,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目标。
要做好中学生发展心理的教学工作,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首先,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了解最新的心理发展理论和研究成果。
其次,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倾听能力,能够与学生建立有效的交流和信任关系。
同时,教师还应该具备观察和分析学生心理状态的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最后,教师还应该与家长和社会各界保持紧密的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需求。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中学生心理辅导)【圣才出品】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
理解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包括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
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并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至少包含两层含义:无心理疾病;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国内外学者提供的判断标准(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曼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①具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个人的成就有价值感;②有适度的自我批评,不过分地夸耀或苛责自己;③生活目标、理想切合实际;④与现实环境能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⑤能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有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与目的,并能对自己的能力有适当的估计,不过分地否认或压抑自己违背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的欲望;⑦能保持人格的和谐与完整,个人的价值观能随社会标准的变迁而改变,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在个人的生活目标中,含有利己与利人两种成分,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⑩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重视团体的需要,接受团体的传统,并能控制为团体所不容的个人欲望或动机;⑪在不违背团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人不过分谄媚,也不过分追求社会的赞许。
(2)我国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①对自己有信心;②对学校生活感兴趣;③喜欢与人交往,有较好的人际关系;④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3)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六条依据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③自我调控能力;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健康教育新东方网课推荐:年教师资格一次顺利提分课程!!点击免费试听>>>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准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
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焦虑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2)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3)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4)恐惧症: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6)性偏差: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7)进食障碍: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8)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嗜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3.心理评估的含义心理评估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4.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正常学生(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包括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5.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
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6.心理辅导及其目标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在中学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中,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掌握好心理学的要点,对于顺利通过考试以及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在不断发展,从具体运算阶段逐渐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能够进行抽象的思考和推理。
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再仅仅依靠具体的实物操作,而是能够运用符号和概念进行运算。
了解这一发展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更具挑战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对自我有更清晰的认识,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自尊心变得更强。
同时,他们也更加渴望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关键要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形成的。
例如,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强化学生的行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如信息加工和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师需要了解这些不同的学习理论,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动机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外部动机则是由于外部的奖励或压力而产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让他们真正热爱学习,同时合理运用外部动机来激励学生。
记忆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中学生的记忆能力在不断发展,从机械记忆逐渐向意义记忆转变。
教师可以教导学生运用多种记忆策略,如联想、分类、复述等,提高记忆效果。
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要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整理-中学教育-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伴随:注意◆考点 1:感觉1.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2)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3)感觉后象:正后象、负后象(4)感觉的相互补偿(5)联觉2.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3.感受性与感觉阀限:绝对感受性:能察觉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绝对阀限:能引起感觉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受性:刚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阀限:。
量。
◆考点 2:知觉1.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现象(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2.知觉的特性: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考点 3:注意1.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2.注意的分类3.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1)注意的范围(广度):同于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散):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被无关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3)注意的转移: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4)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考点 4:记忆1.概念: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2.记忆的分类●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按保持时间分为:(1)瞬时记忆(1秒以内)(2)短时记忆(1分钟左右)(3)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按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3.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一)识记: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二)保持与遗忘:1.遗忘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核心考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核心考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考点1 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考点2 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3.自我调控能力和适应能力;4.具有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5.具有健全的人格。
考点3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生物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病菌、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物质中毒。
2.社会环境因素: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3.个体心理因素:心理冲突;特殊的人格特征。
考点4 保持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5.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6.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考点5 开设心理辅导的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考点6 影响中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惩罚法;(6)自我控制法。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1)全身松弛训练;(2)系统脱敏法;(3)肯定性训练。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归纳 36-第六章-中学生心理健康(二)
抑郁症是一种脑部胜利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失调,它和某些脑内化学物质如血清素的减少有关。
2.学会做一个不评判的倾听者。
我最近有些担心您,是发生什么事了吗
我注意到你和平时有些不一样,所以想看看您过的怎么样
有什么我能帮您做的吗
您有什么需要
3.承认并接纳负面情绪。
你对我很重要,你的生命对我也很重要。
你现在的感觉存在于你的头脑中,那是一种你可以控制的想法,相信我,你可以自主选择抹去他的。
我们都有难过的时候,我也一样。上周我还因为男朋友和我分手难过呢,哭的要死要活的,现在我不是也好了吗?那时候还是你安慰我的,记得吗?
活下去的理由有千千万万个,你能想出几个死的理由呢?想不出的话,那当然就是勇敢的活下去!
抑郁症患者并不一定经历了多么大的创伤事件
如何识别抑郁人士
攻击性与暴力
无法集中注意力
疲劳
睡眠异常
身体疼痛
食欲和体重异常
危险行为
兴趣缺乏
无助无望
厌恶自己
除此以外,还有……
患有抑郁症的患者会使用更多的单数第一人称。
患有抑郁症的患者会呈现更多的绝对化用语
So,我们接下来该如何做呢?
婚后五年,在某网络公司上班的高野干男和毫不卖座的漫画家妻子小晴过着平静的生活。干男为人纤细,一丝不苟,习惯每天早上做便当,按照不同日期搭配便当的奶酪和领带。但是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干男看似平静的内心渐渐失衡,他甚至一度企图自杀,经问诊才发现自己已经患了抑郁症。为了让丈夫尽快恢复健康,小晴以离婚相要挟迫使干男辞职休养。失去了生活来源,高野夫妇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他们也在相互扶持的道路上获得了久违的快乐。
2023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点:中学生心理辅导
2023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点:中学生心
理辅导
下面是我整理发布的2023老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问点:中同学心理辅导,欢迎阅读参考!
老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问与力量》历年核心考点
中同学心理辅导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20心情适中3.意志品质健全4.人格稳定协调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二、中同学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中同学进展性心理问题
1.自我概念进展问题
2.人际交往问题
3.学业进展问题
(二)中同学障碍性心理问题
1.抑郁症:抑郁症是以长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2.恐惊症:恐惊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3.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具有长久性焦虑、恐惊、紧急心情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体不适感。
4.强迫症:强迫症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
大多数人都有过强迫观念,但只有当它干扰了我们的正常适应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
5.网络成瘾:中同学网络成瘾是指中同学由于过度地和不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网络的着迷状态,并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一)强化法(二)系统脱敏法(三)认知疗法(四)来访者中心疗法(五)理性一心情疗法。
2019年教师资格师《中学教育知识》考点:中学生心理辅导
2019年教师资格师《中学教育知识》考点:中学生心
理辅导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20情绪适中3.意志品质健全4.人格稳定协调5.自我意识准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合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二、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中学生发展性心理问题
1.自我概念发展问题
2.人际交往问题
3.学业发展问题
(二)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
1.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2.恐惧症: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3.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体不适感。
4.强迫症:强迫症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
绝大部分人都有过强迫观点,但只有当它干扰了我们的正常适合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
5.网络成瘾:中学生网络成瘾是指中学生因为过度地和不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网络的着迷状态,并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一)强化法(二)系统脱敏法(三)认知疗法(四)来访者中心疗法(五)理性一情绪疗法。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心理学》第十章心理健康
02 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
焦虑情绪及应对
焦虑情绪的表现
应对焦虑情绪的方法
紧张、不安、担心、烦躁等情绪体验 ,以及相应的生理和行为反应。
深呼吸、放松训练、积极思维、寻求 支持等。
焦虑情绪的原因
可能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对结果的过 度担忧、自我评价过高等。
抑郁情绪及应对
抑郁情绪的表现
情绪低落、缺乏活力、兴趣丧失、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
社会环境对孩子心理影响及优化建议
社会文化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的心理特点和 行为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社会媒体的影响
社会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可 能成为传播不良信息和价值观的渠道,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可分为神经症、心境障 碍、人格障碍、应激相关障碍以及心 理生理障碍等。识别心理健康问题需 要注意观察个体的情绪、行为、认知 和身体反应等多个方面。
维护心理健康需要采取积极的生活态 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合理安排 生活和工作压力,以及寻求专业的心 理咨询和帮助。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包括增强自我认知、培养积极情绪、 锻炼意志品质以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等。
认知功能下降预防措施
认知训练
通过智力游戏、阅读、 学习新技能等方式保持 大脑活跃。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 动、充足睡眠等有助于 预防认知功能下降。
社交互动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 他人交流互动,有助于 保持认知功能。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和心理健 康检查,及时发现问题 并采取措施。
06 总结与展望
。
生活规律变化
退休后生活节奏和规律发生变化, 需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整理-中学教育-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考点 1:心理健康:无心理疾病;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考点 2: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情绪始终;意志品质健全;人格稳定协调;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考点 3:心理健康问题。
(1)自我概念发展问题(2)人际交往问题:亲子关系方面;师生关系方面;同伴关系;异性交往方面。
(3)学业发展问题◆考点4: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1)抑郁症:持久性的心情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2)恐惧症: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社交恐惧症、广场恐惧症、单纯恐惧症。
(3)焦虑症: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体不适感。
(考试焦虑)(4)强迫症:即强迫性神经症,是神经官能症。
(包括起那个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5)网络成瘾◆考点 5:压力产生的来源:(2015 下简答)(1)躯体性压力源: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
(2)心理性压力源: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
(3)社会性压力源:造成个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与事件。
(4)文化性压力源:要求人们适应和应付的文化变化问题。
第二节中学生心理辅导◆考点 1:心理辅导的目标(1)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基本目标);(2)寻求发展(高级目标)◆考点2: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1)强化法(操作条件疗法):鼓励—积极性高;批评—改正)、(2)系统脱敏法:三步,训练来访者松弛肌肉;建立焦虑层次;让来访者在肌肉松弛的情况下,从最低层次开始想象产生焦虑的情境,直到来访者能从想象情景转移到现实情境,并能在元引起恐惧的情境中保持放松状态,焦虑情绪不再出现为止。
(3)认知疗法(改变不良认知):四步,建立求助动机;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改变有关自我认知。
(4)来访者中心疗法(5)理性—情绪疗法:情绪不是由诱发事件本身引起,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
(完整word版)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二、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三、坚持以“育人为本”为核心四、坚持以“心理和谐”为目标五、坚持以“健康发展”为指向第二节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一、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二、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的原则三、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的原则四、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一、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三、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五、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第二节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一、针对全体学生的具体目标1.学会学习与生活2.正确认识自我3.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4.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5.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针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学生的具体目标1.如何理解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2.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3.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4.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第三节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1.对保留部分的解读(都强调)2.对修改部分的解读(略)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任务第三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第一节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一、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二、高中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三、高中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四、高中生情绪调适发展的特点五、高中生升学择业的特点六、高中生社会适应发展的特点第二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型一、专题课(普及、预防)二、团体辅导课(辅导、咨询)三、应用课(促进、提高)四、主题班会第三节教学设计的内容一、学情分析(1)经验分析法(2)观察法(3)资料分析法(4)问卷调查法(5)访谈法二、教学目标必须:集中、清晰具体、可操作三、教学思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文字、图形(流程图、树状图)四、 教学准备教学场地、教学工具、教学状态 五、 教学设计 六、 教学反思 七、 教学建议 八、 学生反馈 九、 教学资源第四章 认识自我第一节 教育内容及理论背景一、 关于自我的心理学理论自我意识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构成; 高中生自我意识基本特点: 1. 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2. 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3. 对自我形象的关注 4. 对个性品质的自觉5. 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6. 强而敏感的自尊心7. 容易出问题的自卑感8. 动态发展的自我调控 二、 周哈里窗理论个体沟通风格的类型:1. 自我克制型2. 自我保护型3. 自我暴露型4. 自我实现型 三、 习得性无助开放我盲目我隐藏我未知我自己知道自己未知他人知道 他人未知矫正策略:1.充分理解习得性无助的成分2.帮助学生发现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们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觉3.教给学生改变、驳斥歪曲信仰的方法减少认知、情感、动机的亏空第二节教学案例案例一我的生命线案例二自我万花筒案例三我就是我,不断成长的我案例四沙漠当铺——我的试金石第五章学会学习第一节教育内容及理论背景一、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学习目标定向——发展能力、成绩目标定向——证实能力;学习——接近目标、学习——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能力增长观、能力实体观二、沉浸体验沉浸体验理论模型:1.沉浸体验理论挑战>能力产生压力——焦虑挑战=能力相互平衡——产生沉浸体验挑战<能力导致厌倦——焦虑2.3.沉浸体验九因子结构模型(1)清楚的目标(2)自觉体验(3)挑战——技能平衡(4)潜在的控制感(5)专注任务(6)明确的反馈(7)行动——意识融合(8)时间感扭曲(9)失去自我意识沉浸体验的应用:教育领域(提升生命质量)、商业应用(增加商业利润)、成瘾研究(避免网络成瘾)三、记忆记忆规律:1.时间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2.数量律3.强化律4.对比律5.意向律四、考试焦虑(一)定义郑日昌: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等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中学生心理辅导教师资格证考试讲课文档
我强化),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目标分解),惩罚 法等行为演练 2. 放松训练:在暗示的作用下,使人的肌肉从头到脚逐 步放松的方法
第17页,共27页。
第二节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二、以影响学生为主的技术方法: (一)行为疗法: 辅导员通过来访者的行为进行奖励或惩罚,使其适应某一
❖ (2013年上)学生张亮在课堂上出现怪异行为时,老师和 同学都不理睬。他的这种行为便逐渐减少了,这种行为矫 正法称为( )。 A.强化法 B.脱敏法 C.消退法 D.惩罚法
第20页,共27页。Biblioteka 第二节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二、以影响学生为主的技术方法: (二)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的实质:认知疗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会影响情
绪和理论的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 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从而减轻或消除其情绪问题和非
适应性行为的治疗方法. 基本观点: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
中介,适应不良的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 主要着眼点是来访者的认知问题。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
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防止绝对化 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三种错误观念 .
第11页,共27页。
❖ (2013年下)反复出现自己不能控制的动作,表现的神经 症属于( )。 A.恐惧症 B.焦虑症 C.抑郁症 D.强迫症
❖ (2012年下)汪娟最近有一个毛病,写作业时总觉得不整 洁,擦了写,写了又擦,反反复复。她明知这样做没有必 要,就是控制不住。她可能出现了( )。 A.抑郁症 B.焦虑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第9页,共27页。
1.1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
国考教师资格证中学生心理辅导
二、心理辅导的方法
心理辅导的方法
主要内容
强化法(行为主义) 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可 能再一次发生
系统脱敏法(行为主 义)——美国沃尔帕
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 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 虑或恐惧的目的。
认知疗法(认知主义、 艾利斯ABC理论:情绪(C)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A)
理性-情绪疗法)
引起,而是由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B)引起的。
来访者中心疗法(人 靠自己本身的力量来治疗自己存在的问题。以求助者为中心,
本主义)
将咨询堪称是一个转变过程,非指导性咨询的技巧。
紧张不安、忧心忡忡、 精神分析法、 极端敏感、肌肉紧张、 行为治疗
批发烦躁、睡眠障碍、 心跳加快
社交恐怖症、出境恐 系统脱敏法、
怖症、单一恐怖、疾 示范法、暴
病恐怖症
露冲击法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强迫症 神经衰弱 疑病症 多动症 网络成瘾
第二节 心理辅导
一、心理辅导的概念 第一是学会调适(基本目标) 第二是寻求发展(最高目标)
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广义: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狭义:个体心理活动的协调一致,即认知和、情感、意志、行为、人格 等的完整和协调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自我意识正确②人际关系协调 ③性别角色分化④社会适应良好 ⑤情绪积极稳定⑥人格结构完整
三、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疾病类型
心境低落 明显的精神创 伤
焦虑症
突如其来的莫名 敏感、多以、 恐惧和焦虑不安 胆小、任性、
溺爱、遗传
恐怖症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一章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的概念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稳定乐观3、意志品质健全,具有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反应适度4、人格稳定协调、统一完整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中学生发展性心理问题1、自我概念发展问题:自我意识高涨、人格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独立意识日趋强烈2、人际交往问题(1)定义:人际交往也称为人际沟通。
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2)分类:①亲子关系②师生关系③异性交往方面④同伴关系: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3、学业发展问题(1)学习动力问题: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厌学的心理主要表现:①缺失内部学习动力②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③逃避学习(2)学习能力问题:①学习计划性差②缺乏有效的时间管理策略③呈现出无意义学习状态(二)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1、抑郁症: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2,恐惧症: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在会场上演讲、在公共场合进餐时交谈)3、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性神经障碍的脑机能不适感,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4、强迫症:(1)强迫症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2)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3)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4)森田疗法是治疗强迫症的有效方法5、网络成瘾5、网络成瘾(1)网络成瘾的含义中学生网络成瘾是指中学生由于过度地和不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网络的着迷状态,并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2)网络成瘾的原因①网络自身的诱惑②网络的相关法规不健全③家庭环境的影响④上网者自身因素(3)网络或瘾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心理干预的手段①强化干预②厌恶干预法③转移注意力法④替代、延迟满足法⑤团体辅导法【补】简述压力产生的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考点1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考点2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
3.自我调控能力和适应能力;
4.具有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5.具有健全的人格。
考点3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生物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病菌、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物质中毒。
2.社会环境因素: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3.个体心理因素:心理冲突;特殊的人格特征。
考点4保持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5.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
6.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考点5开设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考点6影响中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惩罚法;(6)自我控制法。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训练;(2)系统脱敏法;(3)肯定性训练。
教师资格证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