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统一大业
第22课_祖国统一大业.

走近台湾
材料1
李登辉 “一中一台”
陈水扁 “一边一国”
材料2
1979年中美建交,但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的本质 并未改变,仍然把台湾作为其全球战略中“一艘不 沉的航空母舰”,阻挠中国完全统一。美国仍“向 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2000年一年,美国对台三 次军售就达19.82亿美元。
拓展延伸一:台湾问题为何迟迟得不到解决?
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 撒切尔夫人
2、澳门的回归
回忆:澳门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1553年,葡萄牙骗取澳门居住权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
港澳问题属于国家主权问题 台湾问题属于国家内政问题 请简述澳门的回归历程。
1987年中葡签署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三、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合作探究2:请结合课文,简述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的 表现?
年份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79年 两岸停火。 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 1987年 台湾当局迫于形势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 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长期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1990年 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一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陆: 社会主义制度 两制 港澳台: 资本主义制度
前提 和核心 主体
补充
不会动 摇我国 社会主 义性质
3.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成为 会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呢?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澳门回归
1、香港的回归
回忆:香港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练一练:
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的本质区别在于
台湾
香港 澳门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一国两制” 构想怎样的背景 下提出的?其目的是什么?
人教版必修一第6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心得体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关注他们的过程表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 在作业评价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发现不足,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2. 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和现实意义。
3. 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同时,我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资源。此外,我还将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人物事迹。
在制定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科特点、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深度。针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我以生动有趣的故事、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及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现实意义。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22【教学课件】《祖国统一大业》

中共历任 领导人态度
胡锦涛的“四个决不”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为了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此方案首先在 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随后澳门问题也 得到圆满解决,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迅速。台湾问 题虽然比较复杂,但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英 明领导下,采用“一国两制”方案,台湾会早日 回到祖国环抱,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澳门问题由来
澳门是我国被外国殖民者占 据最早、时间最长的地区。 1553年,葡萄牙人借晾晒 被水浸湿的货物为由,进入澳门 ,后贿赂官员开始在澳门长期居 留。 1887年,强迫清政府签订 《中葡北京条约》,之后葡萄牙 一直占领澳门并把澳门作为其领 土。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 22 课 祖国统一大业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90年代) 寒流 (80至90年代) 和暖 隔绝 (1949—1979)
(2005年) 契机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祖国大陆开始改革开放 ,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1)1979年,两岸停火,中央政府提倡两岸直接实行“三通”; (2)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 方面进行交流; (3)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一个中国 原则”的重要共识,此即著名的“九二共识”; (4)1993年,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5)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6)2000年3月后,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和平统一原 则,并表示坚决反对台独。 (7)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
祖国统一大业知识点总结

祖国统一大业知识点总结《祖国统一大业》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一国两制的深刻内涵和意义以及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祖国统一大业,欢迎大家阅读。
祖国统一大业必考知识点祖国统一大业历史知识点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它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并理解香港回归的意义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香港回归的意义: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了解《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九二共识”: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祖国统一大业重要知识点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一、“一国两制”构想——(1)目的: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2)形成过程: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中国政府命令解放军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
②1981年,全国人大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谈话。
主张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思想。
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一、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地区与大陆的联系问题的由来台湾三国时,吴国的卫温率船队台湾。
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台湾,历代政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元朝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明朝民族英雄郑成功把荷兰侵略者从台湾赶走。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清政府正式在台湾设行省。
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1945年,中、美、英三国签署的《波茨坦公告》中规定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
二战后,美国“扶蒋反共”,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逃台湾,将台湾与祖国大陆人为地分离开来。
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祖国,现在还有台独和国际反华势力阻挠台湾问题的解决。
中国内政问题香港1842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侵占九龙;1898年强租新界99年。
中英外交谈判澳门1553年葡萄牙侵占澳门,1887年正式吞并中葡外交谈判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不同深入设问: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虽然同属于国家统一问题,但两者的性质不同。
台湾是内政问题,香港、澳门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香港问题涉及外国侵略,必须恢复行使主权,因而人民解放军必须进驻香港,其对外也必须以一个中国特别行政区的身份出现。
而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只要完成了领土的统一,在国际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区出现,它可以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
驻军与否是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重要区别之一。
教师设问过渡:我们清楚了问题的由来,那么该如何解决问题呢?二、统一之道——“一国两制”的构想根据教材概括回答“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形成经过: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一国两制”成为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国策。
第三课祖国的统一大业

邓小平 3.改革开放以后——形成了“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江泽民 4.1995年——形成了“和平统一,一 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海峡两岸的交往
1、1979年,大陆倡导三通(通邮、通商、通航)
2.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1987年)
从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 胞书》以后,台湾当局提出“三不”政策(即: 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B
5、我国的经济特区与港澳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区别是
(
D)
B 各自权限不同 D 社会制度不同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A 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C
6、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社会经济稳定繁荣,
1998年又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这充分说明 ( D)
A、在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适合我国国情
B、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三国 隋 流求 1684年 清设立 台湾府 元 琉球 明 台湾 1949年国 共内战分 离至今
夷州 1662年 郑成功收 复台湾
18951945 年日占 台湾
二、大陆对台政策
1.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台湾 毛泽东
2.20世纪50年代—— 确立了要争取 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
两岸授权两个民间团体开始 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 政治对话。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徽章
4.九二共识
1992年,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 会两个民间组织召开会议,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 国原则”基会
5.汪辜会谈(1993)
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 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 要一步。
3、原因 1)、综合国力的强盛(根本) 2)、“一国两制”构想的推动 4、意义: 1)洗血了百年国耻 2)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范例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本课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
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2、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原因和意义。
3、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史实,认识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的重大兴历史意义。
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重点难点及突破【教学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教学难点】认识台湾统一问题上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重点难点解析】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解决这一问题的两种途径,区别:港澳问题是中国和外国殖民者之间的问题,属于主权问题;而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
途径: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失去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时机;另一方面,现在如果武力解决,将会给岛内人民带来一定的损失,也会延缓我国经济建设步伐,而且会影响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武力解决最终不利于亚洲和世界和平。
正是鉴于此,党和政府决定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一国两制”内涵:所谓“一国两制”,就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1)“一国两制”的前提与基础是:“一国”。
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领土主权不能分割。
(2)“一国两制”的“两种制度”是指: 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一国两制”的主体是: 社会主义制度(4)“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 祖国统一香港回归原因:(1)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前提)(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关键)(3)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群众基础)(4)中英《联合声明》(法律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两岸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有哪些?1、不利因素:(1)台湾岛内“台独”势力(2)国际反华势力:美国(不统不独政策)日本等国家支持台独势力2、有利因素:(1)人心所向: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2)历史依据: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3)国际法依据:二战期间,《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日本归还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历史第十六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课件ppt

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和互动,增进两岸同胞的文化 认同和感情。
民间活动
鼓励和支持两岸民间团体和人士开展各项交流合 作,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舆论宣传
加强两岸舆论宣传和沟通,及时妥善处理涉台舆 论热点和突发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05
总结与展望
回顾历史,牢记使命
1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 始终把解决*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矢志 不渝的历史任务。
2023
历史第十六课祖国统一大 业的推进课件ppt
目录
•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意义 • 当前国家统一面临的挑战 •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 • 积极应对国家统一挑战 • 总结与展望
01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意义
提升国家竞争力
1 2
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统一市场、整合资源和优化经济结构,提 升国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文化交流
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两岸同胞文化认同,促进两岸同胞心灵 契合。
社会治理
加强两岸社会治理,推动两岸社会协同治理,完善两岸社会治理体系,提升两岸社会治理 水平。
坚定信心,迎接挑战
01
正确看待两岸关系发展形势
正确看待两岸关系发展形势,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
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
扩大国际影响力
祖国统一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 力,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3
增强文化软实力
祖国统一有助于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国 家的文化软实力。
实现民族复兴
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祖国统一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前提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知识点总结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来1.香港问题由来(1)1842《南京条约》——香港岛(2)1860《北京条约》——九龙(3)1898《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新界2.澳门问题的由来(1)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2)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政府签定《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强占了澳门地区3.台湾问题的由来(1)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2)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3)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
(4)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5)1949年,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逃到台湾,台湾与大陆又被人为地分离了。
思考: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港澳问题属于国家主权问题,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形成、内涵、意义)1.“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2. “一国两制”的含义3. “一国两制”的意义(1)大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大贡献:为解决国际争端与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式。
(3)大促进: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三、统一之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1)1982年中英首次谈判英方:提出主权换治权中方:主权没商量(2)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
(3)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2.澳门回归(1)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在北京签订《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两个附件。
(2)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3.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被侵占的百年国耻(1)对港澳:结束被列强占领的历史,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2)对大陆: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对世界: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4)对台湾:启示作用。
祖国的统一大业教案

祖国的统一大业教案教案标题:祖国的统一大业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祖国的统一大业的重要性和意义;2. 掌握祖国统一的历史背景和过程;3. 培养学生对祖国统一大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性和意义;2. 祖国统一的历史背景和过程;3. 祖国统一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祖国的历史变迁,激发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兴趣和思考。
步骤二:讲授(15分钟)1. 介绍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性和意义,强调统一对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
2. 分析祖国统一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包括战争、谈判、和平统一等方面的内容。
3. 分享祖国统一的现状和未来展望,让学生了解当前统一进程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步骤三:讨论与互动(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责任。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意见。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引导,激发他们对祖国统一的热爱和责任感。
步骤四:拓展与延伸(15分钟)1. 观看视频:播放相关视频素材,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祖国统一的历史和现状。
2.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书籍和文章,鼓励学生自主拓展知识,加深对祖国统一大业的理解。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学生总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收获。
2.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
四、教学资源:1. 课件、多媒体设备;2. 相关视频素材;3. 相关书籍和文章。
五、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参与度和质量;2. 学生对祖国统一大业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学生的总结和评价。
六、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对祖国统一大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中华民族与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

中华民族与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明曾经达到过辉煌的巅峰,也曾经历过分裂和衰落的痛苦。
然而不管怎样,中华民族都始终不断的探索着统一大业的路径,试图寻找到一条可以实现民族统一的道路。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有很多让人瞩目的事件,它们或是光芒万丈的辉煌胜利,或是我们真实生动的苦难思考。
以下为大家精选了一些相关事件,以期展现出中华民族对统一大业的探索和历程。
第一个事件:秦始皇的“统一”前21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达战乱的春秋战国时代。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皇帝,秦始皇的“统一”为中华民族民族统一大业的开端奠定了基础。
不过,秦始皇的统一是一种铁腕手段,他采用的是铁腕一统的手段,给史前的中国带来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统一政权。
但是,这种手段的弊端也在不断显现。
秦始皇的铁腕政策和高压统治,不仅导致了民众反弹,也为后来政权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几千年以来,中国政治文化注重礼仪之道和“仁义道德”,而秦始皇的铁腕统治完全背离了上述传统,实现统一大业的过程也几乎涉及了全国大规模的流离失所和人才流失等问题。
第二个事件:东汉光武中兴公元25年,刘秀在汉中称帝,开创了东汉时期,标志着中华民族开始了重新建立统一大业的有益尝试。
东汉历经多次战乱和政治动荡,民生疾苦严重。
光武中兴后,他采用宽仁政治,尊重人才,注重社会福利等措施,加强治理,恢复了民众的信心。
同时,他还与周边国家和民族进行外交交流,增强了国际影响力。
在光武中兴的治理下,中华民族逐渐回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且中国文化及其影响力也得到了改善。
东汉结束于220年,与之后的时代相比,它的价值和规模显得更为重要。
第三个事件:唐朝的大一统公元618年,唐太宗即位,开启了唐朝王朝的历程。
唐朝王朝在统一大业的历史上,无疑是中华民族较为耀眼的时期之一。
唐朝尊重文化和赋权,倡导博爱和仁义的思想,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
高考重点祖国统一大业

⾼考重点祖国统⼀⼤业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
对于同学们来说,简直⽆从下⼿,感到头痛。
但是有⼀些事我们是必须记住的。
⼩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考重点祖国统⼀⼤业 ⼀、祖国统⼀的历史渊源----港、澳、台问题由来 1.⾹港问题的由来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割⾹港岛给英国;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割九龙司⼀区给英国;1898年《展拓⾹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给英国,⾄此英国占领了整个⾹港地区。
2.澳门问题的由来 1553-1557年,葡萄⽛⼈以“借地晾晒⽔浸货物”为借⼝,通过向明朝官员⾏贿的⽅式强占澳门;1622年1887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葡《友好通商条约》,同意葡国“永驻管理澳门”; 3.台湾问题的由来 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造成台湾第⼀次分离,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回归祖国;1683年:康熙统⼀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1885年:中法战争后在台湾设⽴⾏省 1895年甲午中⽇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割给⽇本,1945年抗⽇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回到祖国怀抱; 1949年⼈民解放战争后,国民党败退盘距台湾,使台湾与祖国⼤陆第三次分离,成为中央⼈民政府下⾯的地⽅割据势⼒。
前两次分离是民族⽭盾造成的,第三次分离是阶级⽭盾造成的。
重点强调: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港澳问题属于国际关系问题;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统⼀之道:和平统⼀,⼀国两制⒈⼀国两制提出的背景: ①中共恢复与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的成就,综合国⼒逐步增强,国际地位⽇益提升; ③中美、中⽇关系正常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④港、澳、台⾃古以来就是中国领⼟,这是国际公认的事实; ⑤中华民族具有强⼤的凝聚⼒,运⽤和平⽅式实现国家统⼀,符合⼴⼤⼈民群众的共同利益与愿望。
《祖国统一大业》课件

台湾问题的现状
台湾岛内政治生态复杂
台湾岛内政治势力分化,民进党在2016年上台 后推行“台独”路线,导致两岸关系紧张。
经济融合不断深化
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持续深化,两岸经济融合 程度较高,两岸经贸往来频繁。
文化交流日益活跃
两岸文化交流日益活跃,两岸民众之间的文化认同感逐渐增强。
05
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政府的主导作用
制定和执行统一政策
政府应制定和执行统一政策,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 和平统一。
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
政府应积极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相互了解和信任, 为和平统一创造良好氛围。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政府应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确保国家安全和稳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开始致力于实现全面的统一。
一国两制与和平统一
为了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国家 内,实行两种制度。通过和平谈判,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的历史遗留问题,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 了范例。
03
民族团结的展望
1 2 3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通过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各族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民族地区经济 、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的 生活水平。
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坚决反对任何破坏民族团结和分裂国家的各种阴 谋和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两岸关系的复杂因素
历史遗留问题
两岸之间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如台湾 当局驻外机构、涉外事务等,这些问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沟通能力。
4.亮点四:反思与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本节课通过播放历史事件短视频、展示历史图片和地图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亮点二:问题导向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问题导向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性。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背景吗?”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新中国成立后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包括解放战争时期的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解放后的香港、澳门回归和一国两制的实践等。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发现自身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学科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史学素养。
5.教师定期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祖国的统一大业》课件

民族团结
增强民族认同和团结,打击民族分裂势力。
政治措施
采取一系列政治手段和法律规范,推动中国的和 平统一。
如何投身祖国统一大业?
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培育具有高度的国家 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 时代青年。
政治参与
积极参与和学习国家 政治,跟随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 帜前进。
媒体宣传
加强对祖国统一大业 的宣传,营造爱国主 义氛围。
祖国的统一大业
中国人民一直渴望实现祖国的统一。从历史和现实中看,我们探讨祖国统一 的意义,历史背景,进程和措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 付出努力。
祖国统一的意义
1 国家安全
祖国统一可以消除国内分裂势力,维护国家 安全。
2 民族文化
祖国的统一保障了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地区和谐
祖国统一可以促进各个区域的和谐与发展。
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进行了庞大的 国内整合工程,全国统一大业取得了重要进展。
祖国统一的进程
1
各个地区的统一过程
从台湾到新疆,从香港澳门到藏南地区,中国已经成功实现了多个地区的和平统 一。
2
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祖国统一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许多问题和挑战,如台湾问题,西藏问题等。
3
统一对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祖国统一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具体措施和政策
发展经济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发展支持 和投资,为边疆人民脱贫致 富提供保障。
社会稳定
加强社会治安维护力度,提 高民众安全感和幸福指数。
教育与文化建设
在各地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 动,推进民族文化传承和融 合发展。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步
对世界: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对台湾:恢复两岸关系有启示作用
合作探究二:比较“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 区、经济特区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异同。
特别行政区
经济特区
民族区域自治
区 解决的问 别 题不同
为实现中国 和平统一
实行地区 不同
港澳台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解决民族问 加快我国社会主义 题 现代化建设
二二、、香香港、、澳澳门门的的回回归归之路
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
根本原因 —— 综合国力增强 政策保障 —— 一国两制的构想 法律依据 —— 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群众基础 —— 渴望回归
二二、、香香港港、、澳门澳的门回的归回归之路
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对港澳:开创港澳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2、3、内内涵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 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 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一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前提和核心
两制
大陆 港澳台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主体
补充
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3、地位: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 业的基本方针。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自学指导二: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完成下列表格
年份 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1979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87
1990、 1991 1992 2005 2008
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关系发生了历史性 的变化
海基金会,海协会分别成立
达成“九二共识”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祖国大陆 实现“三通”
人教版历史课件:必修一 第22课 祖国的统一大业(共37张ppt)

“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前 提: 一个中国 目 的: 实现祖国统一 两 制: 大陆实行社会主制度;
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主 体: 社会主义 对台湾: 比港、澳更宽松,可保留军队
构想的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 提出有何重大历史 意义?
①是一次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完成祖 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性方针;
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 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 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 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 台湾的党、政、军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 要给台湾留出名额。
——选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 伟大构想。
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我们承认台湾地方政府在对内政策上可以搞 自己的一套。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虽是地方政府,但同 其他省、市以及自治区的地方政府不同,可以有其他省、 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条件是不能 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
《乡愁》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强在烈这盼头/母亲在那头/ 望海峡 长两大岸后早/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日在统这一头/新娘在那头/ 的心愿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来啊,乡愁
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是一座长长的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桥你来这头,我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②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中华民族 的整体利益出发的,是促进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
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构想有利 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港澳台地 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德育渗透: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
通过祖国的统一大业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教材分析
《祖国统一大业》——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讲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及意义,“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通过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2)简述香港、澳门回归主要史实的,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
(3)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4)讨论归纳: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末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
(5)阅读讨论:按“一国两制”构想和平统一海峡两岸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2.过程与方法:ppt辅助教学、情景导入法、问题讨论法、启发式谈话法、
讲授法、展示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等。
3.情感目标
(1)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树立祖国完全统一必将实现的信念。
三、学习重、难点
(1)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为实现台湾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树立了有说服力的范例。
(2)难点: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景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有利于课堂探究过程的进行实施。
五、学习方法
情景导入法、问题讨论法、启发式谈话法、讲授法等
六、探究解决《祖国统一大业》的设计思路:
利用歌曲播放《七子之歌》,声情并茂的再现闻一多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忧国忧民,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增强学生思考、讨论、辩论的能力。
七、实施过程:
课前准备:
我提前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网络教室有目的的搜集与香港、澳门、台湾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等。
让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有充分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七子之歌》煊染课堂气氛,让学生谈谈这首歌反映了作者闻一多怎样的爱国情怀,通过歌词学生可以想到作者渴望骨肉团圆,祖国早日实现统一,引导学生理解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和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从而引入本课主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共有三个教学目标,一是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二是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主要史实,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三是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三个目标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
“一国两制”构想是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提出的基本方针,而香港、澳门的回归又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为台湾回归祖国奠定了基础。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讲授“一国两制”构想环节,教师提出问题,问题(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目的、时间、提出者(2)“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及其含义(3)“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意义,诱导学生联系课本和学案进行自学,然后师生合作订正答案,教师指导学生用“分层次抓关键词”的方法记忆“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意义,然后进行巩固练习加强记忆。
教师在进行每一环节时都明确的告诉学生学习内容和时间,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这一环节的教学仍然采用上述方法,学生在加强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看“香港、澳门回归”的有关图片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你看完以后有什么感受?”、“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末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问题的解决采取
“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合作总结出“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香港、澳门的成功回归为台湾回归奠定了基础。
”从而引入台湾问题的学习。
“统一大业必将实现”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讨论交流学案中设置的四个问题:“(1)1979年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关系发展怎样?(2)祖国大陆和台湾实现统一的有利条件有哪些?(3)当前严重阻碍海峡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不利因素有哪些?(4)谈谈你对两岸关系的认识”,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让课堂充满生机,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教师适当点拨,提醒学生不要照着教材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培养了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祖国统一是两岸骨肉同胞的共同心愿,我们坚信祖国实现完全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将翘首期盼,视目以待”。
从而培养学生树立祖国完全统一必将实现的信念。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结合板书一起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然后2分钟时间查漏补缺,便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有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随堂小测
课堂小测设置了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目的检测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程度,反馈纠正在课堂内完成,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如最后一个问题“(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明确指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回答问题。
八、教学反思
整堂课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讲练结合,达标拓展”,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情景创设,导入新课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
通过祖国的统一大业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