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域文化特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实践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地域文化特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实践意义

摘要:乡村自古就是中国人口重要的聚居地,是农耕文明的沉淀和中华传统文

化的根基,目前中国仍有相当大一部分人生活在乡村。但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

的进程中,乡村人口流失、活力丧失,乡村日趋衰落。美丽乡村建设极为重要的

意义就是挖掘正在逐步消退的乡村价值,再现乡村活力与生机,从而推动城镇与

乡村之间发展体系的相对均衡化,最终促进美丽中国的建设。目前,美丽乡村建

设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但部分政府、农民、市场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依然认

识不足,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入突出地域文化特征的理念,

探索在新形势下,乡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之间的协调发展,以

期恢复乡村的人气和活力、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美丽乡村;地域文化;乡村振兴

1美丽乡村的内涵与建设意义

美丽乡村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美丽乡村承担

了物质形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价值。

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深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

村改革、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实现国家现

代化的前提,是未来一段时间国家建设的重点。

2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农业部于2013年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由于全国各地城镇化水平和经济社会

发展水平的不同,美丽乡村建设在资源禀赋、发展理念、经营方式上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建

设模式。通过分析发现,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地域文化缺失,建设同质化

中国乡村地域广阔,乡村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式,经过多年的积累和传承,反映了当地

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城市文明扩展的双重作用下,乡村劳动力、土地、资本三大传统经济要素不断流失,传统乡村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萎缩,自然村庄锐减,地

域文化所依赖的载体逐渐消失,最终导致地域文化的逐渐消隐。

在地域文化影响力逐渐弱化的背景下,部分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过于偏重于物质要素,

对乡村地域环境和乡村文化研究不足,最终导致缺失地域文化特色的“千村一面”现象频繁出现。部分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味机械的套用量化指标,道路硬化、住宅集中、绿化整齐,追求单纯整齐的空间结构和统一的民房立面,使得美丽乡村的建设更像是城镇社区改造,同

质化严重。

2.2 乡村原有生态及空间格局的破坏

乡村中的道路、河流、农田、民舍以及树林是构成乡村生态和空间形态的主要元素,形

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具有充分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乡村氛围。部分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砍树、填湖、大规模的拆建,对乡村原有的生态及空间格局造成了极大

的破坏。一方面,大规模的拆建,破坏了乡村原有的建筑风貌。另一方面,过度商业化开发,导致乡村传统风貌的丧失。

3 突出地域文化特征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某个区域及其文化生成的历史空间,不是一个简

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时空概念。在漫长的演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历史、自然等

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又是在不同区域内进行的,产生了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和内质。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的乡村发展差别很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乡村形成了自然

有机的肌理格局、形态万千的乡土建筑,浓厚丰富的文化底蕴,淳朴勤劳的民俗风情等特色

要素,结合其独特地理区位,演化出了极具辨识度的地域气质,比如江南水乡的温婉柔情,

岭南渔村的诗情画意,黄土高坡的豪迈粗犷,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发展史中的瑰宝,

它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延续。

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在地理、文化、生产生活方式上差异明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突出地域文化特征,可以更好的切合地方实际,体现地方特色,保护乡村生态,延续各民族

独特鲜明的文化传统,激发乡村活力,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1 重视乡村地域特色塑造,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乡村往往保留着传统的风貌和空间肌理,乡村的整体格局包括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整

体空间关系、山水关系等,其风貌表达了当地的地域自然特征。乡村的地域特征在表象上主

要体现在山、水、田、村等元素上,可以狭义的理解为乡村生态。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生态

环境是关键。乡村建设应对乡村空间形态以及自然山体、河流水系等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保

护良好的生态基底,延续村庄原有空间格局和建筑特色,使乡村的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等地

域特色得以传承,提升村庄人居环境。除此之外,乡村建设还应重视村庄中街巷、滨水、村

口等空间的历史文化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形成乡村历史文化、乡风民俗等特征的集中展示

的公共活动空间。

3.2 挖掘乡村文化价值,重塑乡村文化魅力

文化的生命活力在于多元,文化的生命之根在于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五

千年不间断,它的基本载体就是我们的乡村,乡村构成了大多数中国人心灵深处的精神家园。

从文化的视角看,乡村是传统文化的自然载体,乡村地域的文脉和特色在维持乡村多样

化和内在可持续性方面意义重大,可使乡村具有更好的可识别性,使乡村成为与城市相得益

彰的靓丽空间。

农耕文明、儒家传统文化深深的植根于乡村文化的土壤中,对于维系乡村社会情感、凝

聚村民共同体意识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支撑作用,而这也是当今中国城乡社会在剧烈变革和

转型时期所最为缺乏的。因此重塑乡村文化魅力,重建乡村文化自信,重构乡土文化特色成

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复兴的重要着力点。乡村建设应当更加关注乡村文化的培育和村

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将乡村文化活动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工程建设作为重点领域,加强乡村戏台、公共活动场地、文化站、图书馆、农技站的建设投入。

每一个乡村所处的地理环境都不相同,都可能有自身的风土民情和村规民约,任何乡村

特色都应值得我们珍视。尊重村庄的独特性,避免千村一面,应重点挖掘强化村落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尊重原有村落形态、肌理、环境以及民风民俗,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及景观资

源的场所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才能将美丽乡村打造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重塑乡村之美。

4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综合工程,需要综合考虑乡村山水肌理、发展现状、

人文历史等因素,因地制宜,充分体现乡村的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地域特色和文化特

色具有独特性,是乡村区别于城市、乡村区别于乡村的重要特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突出地

域文化特征,既尊重了地方特色,保护了乡村生态,传承了地域文化,又避免了建设同质化

等问题。从另一方面来看,生态保护好了,地域文化特征就得以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才能

持久的保持,人与自然也就能实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建林.论中国农村环境生态悖论现象的主要特点[J].求索,2006(06):60-63.

[2]汪光焘.城乡统筹规划从认识中国国情开始-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J].城市规划,2012,36(1):9-12

[3]梅耀林,汪晓春,王婧,许珊珊,杨浩.乡村规划的实践与展望[J].小城镇建设,2014,11:48-55.

[4]张尚武,李京生,等.乡村规划与乡村治理[J].城市规划,2014,11:23-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