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族的传统审美意识

合集下载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读书笔记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读书笔记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读书笔记简介:《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是建筑名家黑川雅之的日本审美文化集,是探究中日同源的审美意识,解读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深刻凝炼东方美学,理解东西方差异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

面对扑面而来的近代西方思想和美学理论,作者立足东方美学价值观,以“微、并、气、间、秘、素、假、破”八个汉字为切入点,从建筑、设计、能乐、绘画、器物、服饰、文学、社会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深刻挖掘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影响的日本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理解了审美意识,就理解了日本文化背后的隐秘逻辑,及其在现代美学功能意义上的合理性。

关键词:审美意识、美学、设计、日本文化内容亮点:1.秩序感与谐和共生有什么联系?2.如何用留白来驱动观众的想象?3.为什么日本之美的根基在于尊重自然?本期推荐书籍:书名:《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作者:[日] 黑川雅之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说起日本的艺术设计风格,很多人的固有印象应该都是:简约。

不论是无印良品还是优衣库,走的都是简洁风。

但这个简约还真不简单,其背后深刻的内涵与历史传承,正是这本书试图说明与澄清的,也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日本的国民性。

黑川雅之,作为日本知名的建筑与工业设计师,被称为日本唯一的艺术学博士,成功地将东西方审美理念融为一体。

他虽然接受了西方的建筑学教育,但最迷恋的仍然是日本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他坚信日本本身的美感更具感染力,他也希望在日本快速西化的今天,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能够受到重视。

而日本的审美价值观,是原始情感被推演、转化为智慧意识的美学总结,其核心在于日本人对自然的无比敬畏,对秩序的无比迷恋。

黑川雅之将日本的审美意识概括为八个字:微、并、气、间、秘、素、假、破。

通过这八个字为切入点我们可以挖掘到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影响的日本审美意识以及东西方文化差异。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解读黑川雅之的这本书《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从三个方面来详细解读日本人的八个审美意识,以及这其中反映的文化内涵,透过此书,我们能洞悉日本那些精致的产品简约设计背后的文化基因和日本人的国民性。

不同地区的审美差异例子

不同地区的审美差异例子

国旗下演讲:注重仪表,塑造美丽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注重仪表,塑造美丽。

开学以来,学校着力整顿我校同学中存在的形象问题,并开展了中学生形象大讨论。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中学生的仪表美。

一个人的外在形象给人最直观的第一印象,恰当得体的仪表是一个人获得他人良好印象,融入主流社会和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中学生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外表形象呢?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规定,学校对同学们的仪容仪表有具体的要求:一是学生在校期间要穿校服,校服不得改款,不能在校服上乱涂乱画;二是男生不留长发、怪发,不剃光头,不染发烫发;女同学提倡留短发,长发应扎马尾辫,不披头散发、不烫发染发,不梳怪异发型。

四是不化妆,不染指甲,不佩戴耳环、耳钉、项链、戒指等饰物。

有的同学可能认为这些要求是对一个人个性的束缚、自由的压迫,对美的摧残。

实际上,这种认识恰恰反映了这部分同学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他们对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发展了解肤浅。

个性的张扬不是一种为所欲为的态度,而是展现自我的风采,展示自我的才华,表达自我的见解。

没有丰富的知识、没有独立的见解、没有深刻的思想,而仅仅满足于一个“酷”的表情、一个“炫”的姿态、一身“时髦”的衣裤,不过是肤浅的作秀。

二是对美的曲解和庸俗理解。

美是给人愉悦的体验和感受,自己觉得美不一定是美的,只有在大多数人感受到了和谐与美好的时候,才可以说是美。

中学生的美,有多种体现:阳光活力的健康美、朴实无华的自然美、形象与年龄身份相统一的和谐美。

试问,课堂上昏昏欲睡、萎靡不振的形象,美吗?披头散发、涂脂抹粉的成人化装扮,再穿上校服运动裤改成的小脚裤甚至铅笔裤,美吗?我想除了给人们不伦不类的感觉,根本与中学生的美不沾边儿!三是反映了一些同学不守规则的错误倾向。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国家制定的有关中学生行为的规范要求,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规则,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遵守的纪律。

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日本名画家东山魁夷评语:牧溪的画有浓重的氛围,且非常逼真,而他将 这些包含在内里,形成风趣而柔和的表现,是很有趣,很有诗韵的。因而,他 的画最符合日本人的爱好,最符合日本人的纤细感觉。
因而,最适应日本人的纤细感觉,摄住了“幽玄”与“空寂”的大和民族 的心灵,在日本备受推崇和赞美。
2、自然环境对日本审美意识的影响
那么, 禅宗意识的深层渗 透、禅宗美学对日本美学的影 响就是“ 空寂” 美意识产生 的“阳光”、“雨露”正是由 于禅意识的渗透, “空寂” 美 意识才得以确立和不断发展。
单 击此处 添加标 题
禅宗美学对日本民族审美情趣的最大影响在于它促 成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理想。 在世界观的问题上, 禅宗认为 世界本原即“ 佛心” , 即“ 空” 。
单击添加标题
先于其他各种美的形态而存在,属于日本固有的美 范畴。
从古代起,“哀”就已经深深地渗透到并参与了日 本文学和文艺的形成,其内容也随着历史的推移不断丰 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物哀”这样一种特殊的日本艺 术美的形态一种纯粹的美意识。
单 击此处 添加标 题
“空寂美. 幽玄美”
“空寂、幽玄” 日本文化以“空寂”作为美意识的主流,在各个艺
术领域,尤其是在能艺、绘画两个领域构筑起“空寂的 幽玄美”的世界。这种美意识体现在用墨来代替色彩来 画的水墨画上。
单击添加标题
十三世纪中国南宋时代的禅僧画家牧溪,其水墨画逼真传神,具有浓重的 艺术氛围,表现上风趣而柔和,情趣中富含诗韵。 在中国美术史上,牧溪 的画并没有多重的分量,而在日本人的美意识追求中,其真正艺术价值得到了 承认。可以说,牧溪在日本的声望与尊崇远胜于故土。
一是川端的接班 人三岛由纪夫的剖腹 自杀;
二是助警察头子 秦野章竞选失败引起 文艺界的极大非议;

日本古典和歌中“雪月花”的美意识研究——以《小仓百人一首》为例

日本古典和歌中“雪月花”的美意识研究——以《小仓百人一首》为例

日本古典和歌中“雪月花”的美意识研究——以《小仓百人一首》为例日本文化中,和歌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一直承载着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其中,和歌中常常出现的“雪月花”三个季语,被视为日本美意识的象征。

本文将以《小仓百人一首》为例,探讨日本古典和歌中“雪月花”的美意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雪月花”在日本文化中的背景和意义。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四季格外重要,人们非常敏锐地观察自然界的变化。

其中,冬季的雪、春季的花、秋季的月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与美和诗意紧密相连的元素。

雪是冬季的象征,象征着静谧、纯洁和寂静;花是春季的象征,象征着盛开和生机;月是秋季的象征,象征着悠远、清冷和寂寞。

由于这三者的特殊意义,它们常常出现在和歌中,形成了日本古典文学的精华。

《小仓百人一首》是一部收集了一百首最优秀的和歌的文集,由大约一百位诗人共同完成。

其中,雪、月、花成为了这百首和歌中重要的主题。

首先我们来看雪,在《小仓百人一首》中,《李白》和歌中出现“几许之雪”一词,通过描写雪的轻柔和融化,表达出对幸福瞬间的感慨。

另外一首《东篱》歌中的“严风吹迸出飞雪”则通过雪花的飞舞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其次是月,《小仓百人一首》中有许多和歌专门歌颂月亮。

比如《神楽坂》中写道:“夜坐花弁湿乱开,望斜月,想奈何?”。

这里将月亮与花朵结合在一起,喻意诗人思念的对象正如花瓣一样多样,而且无法控制。

再如在《江口本水床》的歌中也出现了“月光”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对于月亮中蕴含的美丽与独特的情感的欣赏与赞美。

最后是花,《小仓百人一首》中的花多数是以樱花为主。

在《夜桜》一歌中,诗人笔下的樱花开在夜晚,形成了令人陶醉的美景。

另外,《织女》中表现了心爱之人与花相似之处,通过类比花的凋谢映射了人生的无常。

通过对《小仓百人一首》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本古代和歌集中丰富且多样的“雪月花”描写,它们不仅局限于单纯的景观描绘,而且体现了日本古代人们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自然影响下的日本人审美意识

自然影响下的日本人审美意识

自然影响下的日本人审美意识自然对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相对有限的岛国,日本人民对于大自然有着深刻的敬畏和感激之情,这种态度贯穿于他们的审美观念中。

首先,自然景观成为了日本传统美学的灵感源泉。

这一点在日本园林设计和艺术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自然景观的表现手法如水、石、花卉、树木等元素常常被运用于庭院和建筑设计中,使得散布于岛国的园林和庭院成为了一处处仿若世外桃源的美丽天地。

这种自然景观所传达出的平和、宁静的氛围被认为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其次,自然对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还体现在日本传统艺术和文化中。

比如,在传统绘画中经常出现的山水画是对自然景色的高度模拟和表达,借助画笔、墨水和纸张将山水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日本还有一种传统的花道艺术,“生花”,在这种艺术形式中,通过精心挑选和摆放花卉,再加上适当的绿色装饰,展现出自然花卉的美丽和和谐。

此外,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日本的自然灾害频繁,如地震、台风、海啸等。

这些灾害对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名为「侘寂」的审美观念,它强调不完美、不持久和寂寞的美感。

这种审美意识与日本自然灾害频繁的现实相吻合,通过强调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来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一刻,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总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受到了自然的巨大影响。

在日本人民的心中,大自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纯朴而又崇高的审美观念,凸显了对大自然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这种意识贯穿于日本的传统艺术、文化和生活方式中,使得日本的审美取向与众不同,独具特色。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

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悲与美是相通的。

”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两人的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界”。

叶渭渠指出:“…物哀‟、…空寂‟和…闲寂‟这三种精神相通的特殊形态的艺术美,大大地拓展了日本民族固有的美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度。

……日本人对这些特殊美的感受和趣味是相当普遍的,不局限于文学艺术,而是及于生活的各个层面。

”“日本国民性的特点……更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

这种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

”日本文学传统美学——物哀。

这个概念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

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

有点类似中国话里的“真性情”。

懂得“物哀”的人,就类似中国话里的“性情中人”了。

日本有很大关系。

许多中国作家热爱日本文化是发自内心的。

郁达夫曾就日本文艺美的特征说过这样的话:日本文艺“在清淡中出奇趣,简易里寓深义”。

它“似空中的柳浪,池上的微波,不知其所始,也不知其所终,飘飘忽忽,袅袅婷婷。

短短一句,你若细嚼反刍起来,会经年累月地使你如吃橄榄,越吃越有味”。

戴季陶说:“日本的…山水都是幽雅精致,好像刻意雕琢成功一样。

这样明媚的风光,对于他们的国民当然成为一种美育‟。

自身内心感受的日本人来说,现实的物只是普通的物,只有特殊环境下展现出的美的瞬间,才是永恒的。

论日本的传统审美意识及其对艺术的影响

论日本的传统审美意识及其对艺术的影响
就 以某 种 方 式 超 越 了 世 界 。 E 可 见 , 空 寂 ” 达 到 的 境 界 ,l ,i “ 所
玄 的美 是 以 幽 艳 为 基 调 的一 种 深 奥 和余 韵 , 中 心 是 余 情 , 其
即 重 视 气 韵 , 是 一 种 纯 粹 精 神 主 义 的 审 美 意 识 。幽 玄 美 这
20 0 9年 第 3期
牡 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社版) 哲
J u n lo u a a g No ma iest o r a fM d  ̄in r l Unv ri y
No .3, 0 2 09
( 第 1 1期 ) 总 5
T ot lN o 51 a .1
论 日本 的传 统 审 美 意 识 及 其 对 艺 术 的 影 响
与 自然 密 不 可 分 的 民俗 式 的 思 考 。他 们 从 自然 中发 现 美 的 存 在 , 而创 造 文 学 的美 , 们 将 自然 看 成 是 生 命 的 整 体 。 进 他
人 生 无 常 , 像 大 自然 有 四 季 轮 回 ,“ 寂 ” “ 玄 ” “ 就 空 、幽 和 物 哀 ” 种 对 美 的感 悟 被 1 文 人 淋 漓 尽 致 地 用 于 文 学 作 品 这 5本
今道友信在《 东方 的 美 学 》 书 中 的一 段 话 正 好 能 说 明 一 “ 寂 ” 这 一 特 征 : 在 的 根 据 在 于 无 , 无 却 不 是 精 神 还 空 的 存 而 原 的终 点 。“ 超 越 无 的 思 维 里 , 神 获 得 最 高 的 沉 醉 , 在 精 这 样 的沉 醉 越 过 无 之 上 , 精 神 导 向 绝 对 的 存 在 。所 谓 绝 对 将 的存 在 , 在 相 对 的 世 界 之 外 实 存 着 的 东 西 。美 学 是 沉 醉 是 之 道 , 思 想 体 系 的最 高 点 , 是 与 作 为 绝 对 的东 西 —— 美 其 就

日本美学的源与流:从物衰到幽玄最终步入侘寂

日本美学的源与流:从物衰到幽玄最终步入侘寂

日本美学的源与流:从物衰到幽玄最终步入侘寂图文编辑Ⅰ润良图片来源Ⅰ网络Ⅰ什么是物哀Ⅰ日本的诗歌多是短歌,日本的音乐旋律单调,日本的舞蹈动作缓慢,日本的绘画很少追求浓艳的色彩……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一切都是日本人的“物哀”情结造成的,你相信吗?在传统日式美学中,少不了中国文化的影子,但中国文人的清寂感伤多少是在遇挫后才有闲情去拥抱自然;而在日本,你却可以轻易读到底层民间朴实并内敛的生活。

因为自出生起,日本人就与山、树、花、鸟、兽和溪水洋流比邻而居,建立了温和而紧密的关系。

严岛神社海上鸟居长崎最美神社伏见稻荷神社贵船神社春日灯笼日本神社举行活动庆祝新年八坂神社日本人大概受的本土宗教“神道教”的影响。

神道教相信万物有灵,一朵花、一棵树、一片水洼都可以拿来当做神,可以被供奉,被敬仰。

中国文人的“托物言志”的背后,多受时事环境影响,是对朝廷政治、战乱饥荒、个人际遇等等的感叹。

可是在日本的贵族社会里,公卿子弟不需要通过读书获取官位,所以他们的文章不会去承载思想、政治或者教化的作用。

所以“万物有灵”决定了他们的文学艺术作品,他们借由花朵、星辰、月亮去说话,这和中国的不一样。

现在物哀这个词几乎是日本禅宗的标志,也是日本文学与器物的精神宗旨。

“物哀” 这一美学意识始于平安时代,平安时代之前是奈良时代。

日本在公元894年废止遣唐使之后,发展了日本自身独特的文化。

与前代的奈良时代相呼应,把自此开始到镰仓武家政权成立以前的400年称为平安时代。

平安时代被日本人视为一个文化上之高点。

清水寺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始建于公元778年,数十年后,承载“物哀” 这一美学意识的平安时代开始了。

去清水寺怀古,在祗园与艺伎们擦肩,或去里千家品茶,别致的古城。

叶渭渠说:“日本绘画很少追求繁复的结构和浓艳的色彩,多是结构简雅,追求中间色,注重线条的单纯性和色彩的淡泊性,以幽婉清丽的情趣为主,富于恬淡的韵味。

日本音乐的旋律单调,却蕴含着无穷的妙味,让人心中回荡着余韵。

《情书》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情书》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情书》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日本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包括含蓄、幽玄、物哀、空寂的美学思想,而作为日本新锐导演的岩井俊二,他的作品更是深受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影响,包容着日本幽玄和物哀的美学思想,散发出一种朦胧、消亡之美的芬芳,其中尤以《情书》最甚。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日本神户,渡边博子在未婚夫藤井树的三周年祭日上又一次陷入到悲痛和思念之中,无法释怀。

就在祭典之后,她顺道至藤井家拜访,却意外的在藤井树的中学同学录里找到了他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地址。

由于抑制不住对爱人的怀念,博子按着这个地址给远在天国的藤井树寄去了一封充满问候和思念的书信。

不可思议的是,几天之后博子竟然收到了署名为“藤井树”的回信。

经过进一步了解,这个藤井树是一个年轻的女子,而且她还曾经是男藤井树的同班同学,原来是博子从同学录中误抄了她的地址。

为了多了解一些男友在中学时代的情况,博子继续与女藤井树保持书信来往。

而藤井树在不断的回忆中,竟逐渐发现中学时代那个和自己同名同姓的少男曾经对自己产生过一段真挚的感情……“幽玄”的审美意识,形成于日本中世纪,是对神秘、深邃事物的一种意识表达。

是用情调、余韵和象征等手法所构成的飘渺悠远的艺术意境来表现一种朦胧、含蓄、玄妙之美。

它是一种日本人普遍接受的审美原则,几乎渗透在日本文艺的一切样式中。

从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映入眼帘的就是整部电影基调的颜色:黑与白。

渡边博子的黑色短发与雪白的背景以及飘散在她脸上的白色的雪花、白雪皑皑的大地与女主角的黑色大衣外套、远景处疏落的树林和小镇淡化成朦胧的黑色,背景色天空泛白与茫茫雪地接壤成一片……形成了一种非常特别的视觉效果,表现了一种淡淡的哀思和深刻的回忆。

之后随着情节的推移,虽然色彩渐渐丰富,可是始终蒙上一层朦胧。

而那种隐而不发、含蓄朦胧的暗恋也似乎在这样单调的氛围中更加深入人心。

日本民族认为“隐而不露的爱是至高无上的爱”,而暗恋和初恋正是这种纯洁、绵长、隐而不发的爱情的具体体现。

从茶道看日本文化中的审美意识

从茶道看日本文化中的审美意识
饮茶不仅是一种诗意的消遣.还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 式。个体的人可以是艺术品的鉴赏者,更可以是艺术品本 身:所有的兴趣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真正的生机在于去 完成而不在于完成。掌握了生活艺术的人便可以享受这种 自然之美.世俗的生活可以发现美的极致,这些审美理想可 在茶道中讨诸现实.茶道是基于崇拜日常生活里俗事之美 的~种仪事。品茶。可以超越自我的局限,使人以达观顺从 的态度看待人生命运.在一种纯朴、平和、冥想中超凡脱俗。
3.期刊论文 陈香白.陈再 "茶道"论释 -福建茶叶2001,""(4)
茶道,是茶文化之内核. 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本能和理性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 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简称"七义一心"). 儒家重视礼义引控之和,体现中和之美;道家倡导纯任自然之和,体现无形式、无常规之自然美;佛家推行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式之和,体现规范之 美.中国茶道并蓄儒释道三家"和"思想之精华,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
中实现清净无垢的净土.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啡为
茶道四谛的第四个构成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 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寂”是指“静寂”,“闲 寂”。即当茶人完成了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后,便进入了一个 无的世界.“无”在艺术领域里被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和 出发点。当茶人们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所有 的思想束缚之后.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就应运而生了。
茶道在日本人的艺术生命里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是 在茶事中加入种种艺术性的作法而形成的一门艺术学问。 因此.茶道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艺术特征,对于提高人的情 操和精神修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茶道是体现日本社会 传统文化的综合性的古老艺术.展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美 意识,通过研究茶道,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的精神世界。茶 道作为日本独树一帜文化结晶.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文化,认 识日本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然影响下的日本人审美意识

自然影响下的日本人审美意识

场视 觉的盛 宴 。

与 自然相调和 的美意识
在 人类 文化 中敏锐 地反映 人们 生活 的往往 是文学 。 自然 , 在 日
日本的 国土面 积本来 就非 常狭小 , 而适 合人们 居住 的平 地范 围 本 文学 中一 直是 一个 很 重要 的主 题 。日本 文学 既反 映 了日 本的 风 四季 景 致 的独特 魅力 以 及 日本 人 纤细 、 敏 感、 忧郁、 虚幻 的 更是 有 限 。由于 没有 大陆 国 家那样 广 阔的 疆域 和规模 宏 大 的自然 土 人 情, 景观 , 日本 人的 衣食住 行往 往是更倾 向于 小巧玲 珑 的事物 。郁达 夫 性 格 , 也 反映 了日本 文化 体现季 节 感的 特性 。8 世纪 中叶 成立 的 日 曾总 结 日本 人 的文化 生 活 “ 不 喜铺 张 , 无伤 大体 ; 能 在 清淡 中 出奇 本最 早的和 歌集 《 万叶 集》 中, 歌者 在表达 自己 的内心 世界 时往往 悲伤 这类词 汇 , 而是常 常假 托自然 草木 、 山水 的 趣, 简易 里寓新 意 , 春花 秋月 , 近 山遥水 , 得天地 自然之 气独 多 。 ”例 并不 直接使 用喜 悦、 如, 单从 建筑 上 来说 , 传统 的 日式 建筑 并不 似 中式建 筑 一般 追 求规 姿 态来抒 发自 己对人 生的感 悟 。特别是 和歌之 后 出现 的俳 句中 , 只 模 的宏大 、 装饰 的豪华 , 或是 对称 等几何 式的 美 , 而 仍以淡 泊素 雅的 有 十七个 音节 , 但它 却每每 通过形 式多样 的季语 准确 捕捉 出当 前的 自然景 观 美为 主 。建 筑材 料 主要 取 自木材 和 稻草 , 轻 便环 保 , 被 称 季 节景致 以及 瞬间的 现象 , 并使人 由此联 想 出无限 的变化 和更 为深 作 会 呼吸 的材 料 , 这 不仅 在视 觉 上与 周 围的草 木相 协调 , 而 且 很适 邃 的意境 , 短小 精炼 而又趣 味无 穷。其次 , 在 散文 出现后 , 作 者常 根 合 日 本高 温多 湿 的气候 。此 外 , 室 内的装 修也 很朴 素 , 为 了达 到整 据 自身 经历 表 达对 自然 现象 和世 态人 情 的独 特感 受 。如被 后世 称 体 的调和 , 室 内尽量 不摆放 过多 家具 , 壁 龛里 只挂一 幅字 或一幅 画 , 作 随笔 文 学鼻 祖的 《 枕 草子 》 中有一 篇 散文— — 《 四季 的 美 》 , 在 U Y 3 纳 到某一 时段 ,“ 春 花 瓶 内只简 单 插一 枝花 。和 室的 魅力 还在 于 它的 隔扇 并不 是将 室 这 里作者 清少 纳言将 四季 中最美 的情境 分g 内和 室外 截断 , 而是 通过 柔 和 的划分 更加 突 出居 室的 宁静 , 即 使坐 天 最美的 是拂晓 ” : “ 夏天最美 的是夜 晚 ” ; “ 秋 天最美 的是黄 昏 ” ; “ 冬 在室 内也能 享受到 透过 隔扇照射 进来 的温暖 阳光 , 偶尔 听到大 自然 天 最 美的 是清 晨 ” , 并在 散 文中 列举 出这 一 时段 几个典 型 的 自然 景 的乌语虫 鸣 , 更渲 染出一种 优雅祥 和的氛 围。 物, 委 婉地表 达出不 同季 节的特 征和 魅力 , 传 递 出了一种 微妙 的 、 难 启 发人 们从 看似 平 淡无奇 的 四季 景物变 化 中 , 寻 找 与淡 雅朴素 的 日式房屋 相搭 配的 是 , 同 样以 自然的景 观美 为主 以言 说的 情趣 , 的庭 园布局 。虽说 是 自然的景观 美 , 但并不 意味 着百 分之百 照搬 自 并细细 品味生 活 、 品味自然 、 品味 人生 的乐趣 。此外 , 在 物语文 学和 然的 本来样 式布 置 , 而是 将 自然 的 山水形态 象征 化 , 或 是加 以强调 , 近 现代小 说中 , 自然 景物和 四季 的变幻不 仅承 载着作 品 的背景 和基 巧用 树木 、 石 头等 大 自然 的材 料形成 一个完 整 的、 调和 的 , 人 工的 空 调 , 象征 着人 物命运 , 还从侧 面暗 示出人 物的 心理 活动和 性格 特征 。 间美 。这点 与盆景 的理 念非 常相似 , 即 以小巧纤 细的 手法取 景于大 比如 川端 康成 就认 为 日本 的传统 存在 于 自然和 人 类感 情在 内 的美 自然 , 然后将 大 自然 的千 姿百 态尽 收盆中 , 重现 自然 , 是 一种 充分体 感 之 中 , 他 在 自己 的一 系列 作品 《 雪国》 、《 伊 豆的 舞女 》 、《 古都》 现 日本人 的性格 、 气质和 情趣 的表现 手法 。这种将 一部 分 自然的形 等 作品 中都是 借助 自然环境 进而 展开故 事情 节 , 塑 造人 物形象 和性 衬托人 物内心世 界的 。 式纳 入 日式庭 园 之中 的传 统一 直 延续 到现 代 , 也 对 日本 的茶 道 、 花 格 , 道产 生了很大 的影响 。 值得一 提 的是 , 由于 日本 处在环 太平 洋地 震带且 受 到富于 变化 二、 四季 变幻 中的美意识 的季风气候 的侵蚀 , 除了有风和 日丽的美好 景致外 , 也是一个 时常面 频 发的 台风 , 突然 的地震 、 多变 的气候 … … 除 了住 宅以外 , 日本 人对 大自然 的亲近 从他们 对季 节的 关心 上 临自然 灾害 困扰的 国家 , 也 可 以清楚 地看 出来 。春 夏秋 冬 微妙 的四 季变 幻 不仅 给 日本人 带 这 些都 使得 日本人在 歌咏 自然美 景 , 沉浸人 生行乐 中时 往往会 悲从 来 多 姿多彩 的 自然景 观 , 提供 了种 类 繁多 的食 材 , 也激 发 了日本 人 中来 , 担 忧美 好的 时光稍 纵即 逝, 进而 流露 出伤感 颓废 、 徒劳 虚幻 的 源 源不 断的艺 术创作 的灵 感 。在 生活方 面 , 日本人在 敏锐 地感 受季 情绪 。他 们常 把四季 的 自然美 同人的哀 伤与 灭亡相 联 , 构 成 日本古 节 交替 的同日 寸 , 也擅 于将 时下的 季节感 再现 到身边 的事 物和审美 享 典 文学独 特的悲哀之 美 , 进而形 成了 “ 物哀 ”传统 。“ 物哀 ”本是江 受中, 这 点在 传统 的日本 料理 中有很好 的体 现 。日本 料理 口味 以清 户时代 的国学大师本 居宣长提 出的文学理念 , 宣长认 为 “ 物” 指 “ 壮 淡 为主 , 烹调 时尽 量保持 食材本 身的 天然原 味 。如 果说 饮食只 看重 美 ” ,“ 哀 ”指 “ 悲哀” , “ 物 哀 ”便 是在 悲 中求 其壮 , 哀 中求 其美 。 美 味与 否的话 , 味道 浓香 的中餐 和西 餐绝对 更胜 一筹 。日本学 者笠 它 既是自然 景物 与季节 感的体 现 , 但 又因 为其表 达了对 自然 万物抱 原 仲 二在 对美 及与 美相 关 的古代 文 字和 文 献进行 深入 考 察后也 认 着 同情、 喜 爱、 眷 恋、 惋叹 等情 感态度 而逐渐 演变 上升 为了一 种美 学 为: 中 国人 原 初的 美意 识起 源于 味 觉, 然 后依 次扩 展到 嗅 觉 、 视觉、 传统 。这 种美学传统 对后世 日本人 的美意识 塑造有着 深远的影 响 。 触觉、 听觉 ; 随着文 明的发 展 , 又 从官 能性感 受的五 觉扩展 到精神 性 以上仅 是举 例论 述 了一 部分 受 自然 影响 而形 成 的 日本人 的 美 的心 觉, 最后 涉及到 自然 界和人 类社会 的整体 , 扩展 到精 神、 物质 生 意 识 , 其 实在 这种 得 天独 厚的 风土 环境 中饱 受 熏陶 的 日本人 , 其 形 活中 能带 来美 的效 应 的一切 方 面 。正 因为中 国人 的 审美意 识是 从 成 的美 意识 是纤 细 而复 杂 的, 其他 如 “ 飞花 落 叶 ”之美 、 不 圆满 的 味觉 开始 的 , 所 以中 国人在 审美 活动 中 重在体 味 而不 是重 在观 察 , 美等, 无 一不 是与 自然 , 与 生命 息 息相 关 。日本 人在 自然 影 响下 形 对 气与 神的 把握胜 于对形 与体 的关照 , 中 国料理 亦如此 。但 是日本 成 的美 意识 的过 程 , 其实 也是 其整 个 民族对 生 命 、 生 活 所流 露 出的 料 理 的独特之 处在 于 , 它 与季 节的融 合是 多角度 的 。对 于一 名优秀 情感 变迁 的过 程 , 记 录着其 民族 精神 的前进足迹 。 ( 下 转第 1 6 2 页)

浓缩的艺术之花——从俳句看日本人审美的四大特征

浓缩的艺术之花——从俳句看日本人审美的四大特征

浓缩的艺术之花——从俳句看日本人审美的四大特征浓缩的艺术之花——从俳句看日本人审美的四大特征俳句作为日本的传统短诗形式,以其简洁、深邃和精湛的表达方式,一直以来备受瞩目。

俳句的特点不仅反映了日本人优雅的审美观,而且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通过研究和欣赏俳句,我们可以发现日本人审美的四大特征:浓缩、精练、意境和自然。

首先,俳句以浓缩为特点。

俳句是一种短小的诗,通常由十七个音(即五、七、五)组成。

这种限制的诗体格式迫使诗人在有限的空间内表达更多的意义和思想。

通过精简语言和意识,诗人可以将大千世界浓缩到短短的三行之中。

因此,俳句以其简洁明快的风格,给人以独特而深刻的艺术享受。

其次,俳句强调精练。

作为一种短诗形式,俳句要求诗人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以最简练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限制的音节和句子结构下,诗人必须精确选择和配置每一个词语,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这种精练性使得俳句具有一种极为精炼和纯化的感觉,能够触动人的内心深处。

第三,俳句追求意境。

在俳句中,诗人通过巧妙地运用象征、比喻和意象等修辞手法,以及音韵和字句的韵律感,创造出丰富的意境。

这些意境往往超越了文字本身,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越语言的美。

俳句往往通过对自然事物和情感的描绘,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和感触,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共鸣与思考。

最后,俳句强调自然。

日本文化中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追溯到古代和古典文学中的许多作品。

俳句作为这一传统的继承者,也强调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俳句中经常描绘季节、自然景色和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以及与之相关的情感和感受。

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欣赏,日本人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体味到自然之美以及它对人们情感的激发。

综上所述,浓缩、精练、意境和自然是体现日本人审美观的四大特征。

俳句作为一种短小而极具深度的诗歌形式,通过运用这些特征,将大千世界浓缩于三行之中,表达出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通过欣赏和理解俳句,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日本人审美观的精髓,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总的来说,俳句作为一种独特的日本诗歌形式,具有浓缩、精练、意境和自然四大特征,体现了日本人的审美观。

论日本人_以小为美_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特性_杨红

论日本人_以小为美_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特性_杨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2卷第5期JOURNAL OF CHONG Q I N G UN I V ERSI TY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Vol 112No 152006收稿日期:2006-06-10作者简介:杨红(1961-),女,重庆人,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日语研究。

论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特性杨 红,王景杰(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30)摘要:日本人对美有一种特殊的感受,无论是日语单词“うつくしい”的涵义,还是日本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都表明了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

另外,他们的这种意识也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以小为美”是日本民族传统的重要的审美意识之一。

他们的这种审美意识主要根源于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日本特有的自然景观。

并且,日本人的这种审美意识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日本人对外来文明的改造,另一方面则是此种意识促使日本人凡事从小处着眼,注重细节。

关键词:审美意识;以小为美;文化特性;日本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831(2006)0520119205 众所周知,日本的产品以“小巧、精致、简便”而畅销世界。

小至一般的电子产品,大至丰田、本田汽车,都给人以“小巧轻便”的印象。

日本人钟爱将大自然中的景物缩小做成盆栽放在家里,也十分喜欢读“文库本”。

整个日本似乎就是一座世界文化的微缩景观。

韩国著名学者李御宁将其归结为“日本人的缩小意识”,认为日本人具有与生俱来的“缩小”一切的本领。

笔者认为,日本人历来具有“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这种传统的审美意识一方面促使他们将许多大型的产品缩小,以实用为准绳,以小巧轻便为其改造的标准,因而日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备受青睐。

另一方面,也促使日本人十分注重细小之处,注重细节,这为日本的产品品质提供了重要保证,为其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信誉。

日本人的无常观和审美意识

日本人的无常观和审美意识

核心提示:日本人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视角或逻辑常常与我们所习惯的审美经验颇不吻合,并且,日本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美意识又常常与佛教的无常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了解日本人的美意识,直接涉及日本人的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对我们理解现代日本人的精神结构、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从“‘飞花落叶’之美”、“不圆满的美”、“‘侘’与‘寂’之美”三个方面讨论了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的联系。

“无常”和美意识一个民族如同一个人一样,成长到一定的年龄,理解了死亡是自身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时,就会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存在的意义,以及死亡的意义,最后总结出人应该如何活着。

可以说,生死观决定着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价值观。

在日本,面对生死无常,虽然令人慨叹,但是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应该超越的问题。

人们不仅在无常的状态下生活,而且还发展为品味无常、享受无常的境界。

然而,正如美国学者阿瑟·丹托所指出:“没有一种文化没有其对待死亡的方式,或没有对待苦难的办法。

”可以说,在日本思想史的走向中有一条日本人为超越无常悲感、从无常悲感的压抑下重新获得精神自由而不懈地思索、实践的历程。

并且,这种探索最大的特征就是它与日本的文学史、艺术史结合在一起,使无常与美、死与美的思考作为大量的日本文化史的结晶而留给后世。

这里的“无常”,是佛教用语。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生起、变异、坏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居,绝无常住性,故名。

《无常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1000多年来已全面渗入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日本文化形成的要素之一。

人们在研究日本文化尤其在探讨日本古代文化时,佛教中的无常思想几乎是一个无处不在的词汇。

而美的思考即所谓美意识,是指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情感以及判断美的基准和思考。

作为日本古代重要文艺理念的“物哀”、“侘”、“寂”等概念,就是古代日本人美意识的结晶。

美意识当它作为判断美的基准而发生作用时,也可以说它是一种价值观。

追寻_物哀_对日本文学传统理念的解读

追寻_物哀_对日本文学传统理念的解读

2007.1【文化论苑】摘要:作为日本的传统文学理念,“物哀”是日本民族一个极其重要的审美追求。

这种审美意识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民族环境和深厚的人文背景。

本文通过对物哀概念的解析,物哀审美意识形成原因的探讨,物哀与中国文化渊源的追寻以及对崇尚物哀的日本文学的回溯,从文化角度上对物哀的文化内涵进行一次解读。

关键词:物哀;审美意识;文化渊源;文化解读〔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07)01-0134-02□周萍萍追寻“物哀”一、物哀的概念提出及文化内涵“物哀”一词,日语写做:“物の哀”(ももののあわれ),是日本最古老的文论之一。

“物哀”作为日本民族传统的审美追求,作为一种生活和艺术活动中外物动情的审美表现活动,作为一个美的范畴,在日本文化历史上有着久远的历史。

“物哀”一说,到底是由谁最先提出来的,并没有统一的说法。

不少人认为,它由本居宣长首提,虽不够准确,但对“物哀”进行较为深刻阐释的第一人应该是他。

本居宣长在《〈源氏物语〉玉小栉》中,把日本平安时代的美学理论概括为“物哀”,认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动最深的”。

从本居宣长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所理解的“物哀”这一范畴更主要是指“真情”,即对自然及人生世相的深切的情感体验。

这种体验是以对生命、生活的变化无常和对人生的短暂易逝的悲哀情绪为基调、为核心的,悲哀是人生种种情感中原初的最真切的情感之一。

“物哀”美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物哀”是客观对象(物)与主观感情(哀)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美的情趣,以对客体抱有一种朴素而深厚感情的态度作为基础。

2.“物哀”这种感动或反应所面对的对象,不限于自然物,更主要的是人。

就算是自然物,也是与人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物,具有生命意义的自然物。

3.从对自然物、对人的爱恋的感动到人生世相的反应,是从更高层次体味事物的哀的情趣,并用感情去把握现实的本质和趋势。

日本传统审美意识之阴翳美探究

日本传统审美意识之阴翳美探究

日本传统审美意识之阴翳美探究作者:李媛媛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6期摘要:日本著名的唯美派代表作家的在随笔集《阴翳礼赞》一书中,从“阴翳造就了东方建筑美”这一观点出发,衍生开来,探讨了东方建筑和文化的精妙之处。

可以说建立了一个“谷崎式”的东方美学体系。

阴翳美既是一种审美观,也是一种文化观。

在探讨日本传统美学时,阴翳美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关键词:美意识;阴翳;谷崎润一郎一、谷崎润一郎谷崎润一郎(1886―1965)是日本唯美主义流派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

1886年7月24日生于东京一米商家庭。

他幼时家生活富裕,后来他父亲的生意失败,家道中落,念中学时曾教过家馆。

1905年,在亲友的资助下,入第一高等学校,1908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国文系,接触希腊、印度和德国的唯心主义、悲观主义哲学,形成虚无的享乐人生观。

1910年辍学,与剧作家小山内薰、诗人岛崎藤村一同发起创办了《新思潮》杂志,并发表唯美主义的短篇小说《刺青》、《麒麟》。

二、作品特点及影响谷崎不但在整个日本文学中独树一帜,占有重要地位,深刻影响着文坛后辈,而且在我国的现代作家中也产生过较大影响,比如郁达夫表现“性的苦闷”的官能主义作品就带有明显的谷崎文学的痕迹。

他的散文洋溢着浓郁的日本风,耽溺于阴翳的神秘、官能的愉悦与民族的风情。

早期作品追求从嗜虐与受虐中体味痛切的快感,在肉体的残忍中展现女性的美,故有“恶魔主义者”之称。

中后期作品回归日本古典与东方传统,在与诸多社会关系疏离的背景下,幽微而私密地描述了中产阶级男女之间的性心理与性生活。

谷崎的小说世界充满荒诞与怪异,在丑中寻求美,在赞美恶中肯定善,在死亡中思考生存的意义。

他的散文世界则洋溢着浓郁的日本风,耽溺于阴翳的神秘、官能的愉悦与民族的风情。

谷崎是一个唯美主义者、艺术至上者,纵观他一生的作品,并无以艺术形式的精美弥补思想的欠缺之感,他的艺术世界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以人性本能意识的快感和美感作为生命的源泉,这正是他作品的真正意义。

浅析日本“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

浅析日本“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

浅谈日本“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肖仪昌目录一、引言二、“以小为美”的涵义三、“以小为美”意识形成的原因四、“以小为美”意识的体现1、文化作品中的贯彻2、日常生活中的诠释五、“以小为美”审美意识带来的影响六、总结摘要:日本人对美学从古至今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理念和与众不同的视角,从其文字——平假名、片假名到其他的文学领域和艺术领域,从其日常饮食到其他的生活方式,从居酒屋到其他的娱乐场所等等,无不体现出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理念。

日本“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存在已久,主要是由于其岛国地理环境和有限的自然资源决定的。

而这种审美理念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民族文化的构建和民族风情的产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日本以小为美审美意识一、引言对于中国来说,日本一直是我们一个既陌生有熟悉的近邻,从古至今一直如此。

中华民族和大和民族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但总体上来说,差别较大。

其中就审美的角度来讲,中华民族一直秉持“以大为美”的理念,这种理念在雄浑厚重的紫禁城上被展示的淋漓尽致;而大和民族则一直强调“以小为美”,小到电子产品,大到丰田、本田汽车,都给予人们一中“小巧轻便”的感觉。

日本人钟爱把大自然的景观缩小成盆景放在家里,喜欢看《名侦探柯南》。

韩国学者李御宁把这种现象解读为“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也就是说日本人喜欢把我们所能看见,能感受的事物缩小化,变成自己所能够控制的东西。

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源于日本人独特的“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

本文主要从日本语中的“美(うつく)しい”同汉语中的“美”进行对比分析开始,解读“以小为美”的涵义,其次通过分析日本的地理状况,得出其审美意识形成的原因,再次从文学、影视作品领域和日常生活分析“以小为美”的具体体现,最后从其对民族细腻的性格这个方面来审视这审美意识带来的影响。

二、“以小为美”的涵义日语中常常有两个单词来表示美,一个是“美しい”,这是其形容词,译为“美丽的,漂亮的”,这无非是借用了中国汉字——美一字,其平假名的写法为“うつくしい”;二是“丽(うるわ)しい”,译为“绮丽的,壮丽的”。

自然影响下的日本人审美意识

自然影响下的日本人审美意识

自然影响下的日本人审美意识本文分析了日本人在自然影响下形成的美意识,其表现是:与自然相调和的美意识和四季变幻中的美意识。

这种美意识是纤细而复杂的,无一不是与自然、生命息息相关。

也是其整个民族对生命、生活所流露出的情感变迁的过程,记录着其民族精神的前进足迹。

标签:美意识;自然影响;地理环境;日本人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四季变幻,气候宜人,森林资源丰富,这样富饶秀丽的自然环境既是日本人赖以生存的地方,也是其进行艺术创作,陶冶情操,培养民族美意识的源泉。

这种美意识温婉优雅,与自然相调和,不倾向以人工的气势恢弘、华丽绚烂来震撼人的视觉,却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地触发和感染人心中纤细敏感的神经,含蓄而内敛、淡泊且悠长。

一、与自然相调和的美意识日本的国土面积本来就非常狭小,而适合人们居住的平地范围更是有限。

由于没有大陆国家那样广阔的疆域和规模宏大的自然景观,日本人的衣食住行往往是更倾向于小巧玲珑的事物。

郁达夫曾总结日本人的文化生活“不喜铺张,无伤大体;能在清淡中出奇趣,简易里寓新意,春花秋月,近山遥水,得天地自然之气独多。

”例如,单从建筑上来说,传统的日式建筑并不似中式建筑一般追求规模的宏大、装饰的豪华,或是对称等几何式的美,而仍以淡泊素雅的自然景观美为主。

建筑材料主要取自木材和稻草,轻便环保,被称作会呼吸的材料,这不仅在视觉上与周围的草木相协调,而且很适合日本高温多湿的气候。

此外,室内的装修也很朴素,为了达到整体的调和,室内尽量不摆放过多家具,壁龛里只挂一幅字或一幅画,花瓶内只简单插一枝花。

和室的魅力还在于它的隔扇并不是将室内和室外截断,而是通过柔和的划分更加突出居室的宁静,即使坐在室内也能享受到透过隔扇照射进来的温暖阳光,偶尔听到大自然的鸟语虫鸣,更渲染出一种优雅祥和的氛围。

与淡雅朴素的日式房屋相搭配的是,同样以自然的景观美为主的庭园布局。

虽说是自然的景观美,但并不意味着百分之百照搬自然的本来样式布置,而是将自然的山水形态象征化,或是加以强调,巧用树木、石头等大自然的材料形成一个完整的、调和的,人工的空间美。

以悲为美——简述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以悲为美——简述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鉴赏以悲为美——简述日本文学中的物哀陈星好 长春光华学院摘要:全球化指的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是政治,文化的全球化。

各国文化独具特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崇尚孔子儒家文化,而日本民族文化审美追求的是以悲为美的物哀。

日本人喜爱美,尤其是钟爱物哀。

日本列岛被美丽的大自然所环抱,可是资源匮乏和天灾多难却使日本人心里形成了“悲观”的尊贵气质。

物哀是日本传统的文学理念,同时也是一个美学范畴。

关键词:以悲为美;日本文学;物哀物哀是了解日本古典文论的精髓,是理解日本文学和民族特色的基础。

日本代表物哀之物,就要数日本的樱花了。

樱花虽美,但却只是昙花一现,樱花的花期一般为三,五日,之后就会凋零。

人们都喜爱盛开的樱花,享受短暂美好的青春,但与此同时也喜爱凋零一刻的美,落红与风一起归于大地,然后便会联想到生命和青春的转眼即逝。

物哀就是表现心中所孕育出的瞬间之美,此时此刻所孕育出的微妙情感的审美观念。

对于重视心灵的日本人来说,现实的东西仅仅是东西而已,在特别的环境之下所孕育出的瞬间之美才是永恒的。

一、物哀的概述和文化内涵(一)物哀的概述物哀意识诞生于日本,与其国家本身的地理环境也有很大关系,日本属于岛国,常常被雾霭笼罩,自然景色给人们的总是朦胧,虚幻,变幻无常的感觉,而且日本国家集雪山,海滩,山涧,峡谷,温泉瀑布等景观于一身,但是也常年伴有地震,火山,海啸等等灾害,因此,人们看到的美都是稍纵即逝,在日本人心中,美好的事物缺乏稳定性,美好与悲伤是相辅相成的,因而在日本文学中一直崇尚物哀思想。

日本中具有历史悠久的审美传统便是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来的一种文学理念,所谓物哀观通俗解释就是“真情流露”,人心在与外部接触时,触景生情,感知事物滋生感情,心为之所动,对此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可能喜悦,可能愤怒,可能悲伤,可能低徊婉转,可能思恋憧憬。

拥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

这有点像中国话里的“真性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一位著名现代文学作家谷崎润一郎(1886一1965)则继承并发展了日本传统文学中的女性美的一面。他以唯美主义为自己的写作方向。他把女性的纤细美奉为人间最完美的美,从而认定女性是美的极化。‘因此他的作品几乎都是以女性崇拜为基调的。他想通过他的官能性唯美主义的作品,来挖掘日本民族的传统美。谷崎润一郎的这种对官能美的追求的审美意识,实质上是一种诉诸于五官的感觉的美,是一种感性的享乐美。这种官能性享乐主义反映了日本传统文学中的乐天主义的一面。
由此可见,日本人塑造天照大神的崇高形象反映了他们的情与理的统一的政治性、道德性的审美观,而通过樱花女神的塑造则反映了他们情与物,即天物合一的审美观。?出于神意识以及和神在一起的宗教心理,日本民族长期以来养成了爱美净的癖好。在他们看来不明净是对神的衰读。长期以来的习惯,使日本人养成了无论从生活上、饮食、起居、穿着上都有一种洁癖的习性和人际关系上重礼貌爱体面的习俗。日本人酷爱自然美,因此对有假山、有潺潺的流水、有花鸟雪月等天然造化物微型化的庭院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把大自然的美升华为艺术美,造成景情交融,物我合一的情趣的习俗体现了日本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
另一方面本居宣长又说:“在人的种种感请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说一切不能如愿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因此,他把平安王朝时代通过女旅文学反映出来的情趣概括而称为“物哀”。“物哀”是日本古代词汇。“哀”在当时的意思是某一事物感人令人兴叹的意思。“物哀”表示作品情节动人,带有扣人心弦,引起人们兴叹而为之共鸣的意思。由此可见“物哀”的耽美情趣除反映对大自然景物的“天人合一”的情趣外,还有出自于对不可抗拒的社会政治制度的无可奈何宿命观的流露的内涵。这种既卫护日本传统政治社会,又对现实不满而哀怨的不协调的矛盾的统一,反映了日本社会的人间悲剧。这种既不伤害日本政治体制,而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哀叹的“耽美”.审美意识,在日本文学传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日本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入民族阶级社会后,采取氏神信仰,把氏神作为地域或村落的兵同银护神来敬奉。、当时的巫祝之徒利用人们对神灵的畏敬合理,控制祭仪活动的领导权,把祭仪作为他们统治的政奋合手段,进行神裁统治。他们或借巫女的巫术或借祭“神托”的欺骗手段,使群众相信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遵照神的意志,厉行如不服从他们的权威将会受到神罚,使群众产生慑服于‘神权分的猎命观。的,中令程命过的仪神甘主裁祭仪的君主凌驾于集体之上,他们以集团利益为名,实则维护他们本身的利益。于是,‘卫护君主体制在日本社会便成了真善美的体现,而私情、私欲和私斗则被看成罪惑的行为‘古神道宗教性审美意识的另一个方面是建立在神意识上的对自然景物的畏敬心理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古神道认为“山川草木悉为神”,信仰“八百万神”。
川端康成在其《美丽的日本与我》一文中,以物为象征谈起日本平安王朝文化的传统美时说:“珍奇的藤花象征了平安王朝的文化。藤花富有日本情调,且具有女性的幽推。试想在低垂的藤蔓上开着的花儿在微风中摇曳的姿态,哪是多么纤细娇弱,彬彬有礼而脉脉多情。它若隐若现地隐藏在初夏的郁绿丛中,它仿佛懂得多情和善感”,“大约在一千年前,扫本社会产生了灿烂的平安王朝文化,从而形成了日本的美”。女流文学的代表性作品是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与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这两部作品被日本文坛称为平安王朝时代的“双璧”,典型地反映了日本贵族阶层对大自然美的纤细感受与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无力的哀怨,构成了日本文学传统的美与怨诉的两个侧面。
三、 武士道的审美意识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右翼作家三岛由纪夫(1925一197。)说:“日本传统文化中有文的一面,也有武的一面,即不只是有歌舞伎、茶道、花道、《源氏物语》的一面,还有武士道的一面。前者是文的,后者则是武的。文的领域具有女性的纤细、优美、温柔等艺术性的一面,而武的领域则是男性的,它具有传统性行动的一面。武的一面除有高、秀之外还兼有神圣的因素”。
武士道是中世纪至近代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的反映,也是日本武士社会的审美意识和做人的信念的反映。那么,什么是武士道和武士道的审美意识呢?武士道是日本武士社会为了适合他们的名誉、地位,特权,以及作为厉行与其有关的责任时的行动准则而规定的基于道德原理的规范。是幕府要求武士遵守,并对武士进行道德教育的准则。武士道教育把重点放在提高武士的名誉感,解决武士的生死观土面。
一、 神道的审美意识
日本古代信仰是属于亚洲大陆北部民族的黄教信仰,即产生于巫术的咒术性信仰。
日禾大把这种早期的朴素的原始信仰称为古神道七古神道来自于古日本人对森罗万象的自然葬的迷惘、恐怖和惧怕报复所产生的畏敬神灵的咒术性宗教心理。古神道的最大特点建它的铺的形象没有具体的模式,它的信仰立足于现实的生活,体现了在生活中寻求真餐美圣的意志,有别子佛教、基督教、回教等宗教的超越于人类社会的意志和表示这种惫志的真善美圣的具体的崇高偶象.用宜本国学家木居宣长的话来说,。在日本人登来,不管是人也好,鸟兽也好,山川草木也好,亥其它什么东西也好,一切不寻常而能成为畏敬对象的东西,都是神”(转引自家永三郎著作《日本文化史》).
古神道的美意识突出地表现于道德观念上的审美意识和基于意识观念上的拟物主义畏敬心理,以及通过大自然去表现人的情感的审美意识。前者属于情与理统一的审美意识,后者则属于情与物统一的审美意识。、上述审美意识反映了古日本人对心理状态的和谐和对情感上的协调的追求。_古神道的明净观撼古日本人雨来解别善恶美丑的聆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它体现了日本社会活动的最高理想。古神道通常通过宗教性的禁忌活动来作为明净,即审美的标准。
其中《枕草子》这部随笔作品处处显示出作家对大自然事物的敏锐的观察力,非凡的纤细的物感,和把握大自然景物的准确性和趣味性。它代表了平安王朝贵族社会美感的最高峰。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则以贵族荣华富贵生活舞台为背景,以“物语”豹故事性写作形式痛斥贵族社会的不合理。它通过众多女性不幸的种种遭遇情节,对男尊女卑、一夫多妻制等不合理社会发出柔弱婉约的倾诉,令人共鸣哀叹‘此外,作者在描写故事情节时着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对大自然环境以及四季的刻画细致入微。(第8期日本民族的传统电馨蠢识本居宣长在其《源氏物语玉之小栉》一书中说:“《源氏物语》的核心是让读者看后产生‘物哀’,引起读者动情”,“其优秀之处在于其用语、人事、季节以及刻画男女间的性格和心理等方面都能突出其个性,使人看后觉得逼真。其细腻的心理描写尤其绝妙”。
因此,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心理模式的传统美意识具有东方文化的宗教、道德、文化、文学、艺术的内涵,属于东方美学体系。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与亚洲东方其他民族一样侧重于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有浓厚的东方人的审美心理的色彩,与着重审美对象的物理属性的西方审美意识有别。
然而,日本地处亚洲最东端,四面环海,与大陆有一海之隔。古代因航海、气象知识的局限,使日本长期与大陆相隔绝,在人类发展史上与大陆文化落差较大。加上因有大海为屏障,历史上未遭受过外来民族的大规模入侵,到了17至18世纪又因害伯西欧人假借基督教的传播把日本殖民地化,而推行了长达二百多年之久的锁国政策,使日本人固守传统,长期过着与外隔绝的闭塞生活,从而养成了很强的民族传统意识。日本人因为长期以来文化落后于大陆,加上物资不丰富而产生落差心理和劣等意识。同时又伯因国小易遭到外侵而形成自卫心理,产生了很强的民族自一尊心。为了平衡失落感、劣等意识,出于自尊,日本自古以来借神的尊严,以神国自居,孤芳自赏,竭力保持其传统文化。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日本民族产生了有别于亚洲大陆东方其他民族的宗教信仰和表现在宗教思想、道德观念、文学意识、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独特的民族性审美意识。
平安王朝时代产生的唯心的耽美情趣,经过许多代人在近一千年来的实践熏陶、陶治,已深深扎根在日本人的心里,反映在日本居族性中的“乐夭主义与虚无主义”等两个侧面。日本著名现代文学作家川端康成(1899一1972)继承并发展了日本传统文学审美意识中的虚无主义的一面。他在作品中强调唯心的传统耽美意识的感受性,同时突出虚无主义。他把自己的写作态度和审美观称之为“新感觉派”,以此为自己的写作方向。他说:“我的作品都是使人想起日本的东西。也许我这种乡愁般的依恋是我从《源氏物语》中感受到的那种吧”。由于生活坎坷,他的心总是处于“一种静静的悲伤之中,没有一丝笑容”,“总带着哀怨的神情一句一句地写着”(《十六岁的日记》)。他从“静静的悲伤”情感出发,写出其失意、无常观和反映人间哀怨的作品,打动了读者的心,因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一贯坚持虚无主义思想和幽玄理念,并带有“物哀”情趣,反映了很大一部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得到日本人的共鸣,因而成名。因此,有人说川端康成的作品“最彻底地探究了日本的美”。
二、 文学领域的耽美意识
日本自从8世纪的奈良时代开始,通过《万叶集》较选和歌集和10世纪的平安朝时代初期的《古今和歌集》救选诗等的诗歌集的形式,反映了宫廷贵族社会对大自然的放锐而纤细的美的感受性,从而决定了日本文学的“情意性”方向,为平安时代中期女流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女流文学是贵族后宫宫女为中心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这种女性都出身于上层贵族社会。出于父亲的前程的需要,她们被当作政治台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长成后被送入后宫,或伺候皇后,或伺候皇族子女,生活在宫中。后官便出现了或以皇后为中心,或以皇女为中心的小型文化沙龙。在这些具有竞争性质的小型文化沙龙的环境中出现了女流文学。女流文学是以文弱的女性美、幸性对大自然的:纤细耽美感受、以及反映女性对不合理的贵族社会制度发出的哀怨为基俪的。它代表了平安王朝文学的传统,构成了平安朝文化以后的日本传统文学的耽美方向。
1993年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日本民族的传统审美意识廖枫模
〔摘要〕日本民族长期受中国文明的熏陶,具有东方的审美意识。但孤岛的地理条件,使它产生了与大陆文化不同的具有独特民族性的传统文化。其思想的核心是来自神道的宗教观念。它与佛教思想、儒学道德观念相融合,产生了带有神佛、神儒精神内涵的传统审美意识。〔关键词〕日本民族传统审美意识神道美耽美武士道美诧美可续性美灭的美
日本文化最早发源于以关东地区为中心的北方民族的绳文文化,其次是来自日本西部的以北九州为中心的弥生文化,然后一直同亚洲大陆保持着千丝万缕的文化往来,受大陆文化的影响较深。中世纪末同葡萄牙、西班牙开展“南蛮贸易”,开始接触西欧文明。20世纪后向欧美开放,改为向住欧美文明。由此可见日本文化是在本民族古代文化的基础上,重叠地吸收外来文化而充实与发展起来的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然而传统的民族文化则是在向西方开放以前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