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阳孝泉镇民族小学灾后重建设计回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 去孝泉之前,我们已经在思考关于重建的几个
问题:重建对于灾区是一种跳跃式发展,因应大量 资金、技术、意识的外部引入,当地现代化进程会 突然加速。那么,重建对地域传统应采取怎样的态 度?大刀阔斧的焕然一新还是谨慎延续空间和生活 的记忆?直接由对口援建地区输入工人、材料和建 造手段会让灾区原来的地域特征消失吗?当地人会 积极参与重建还是仅仅只要接受重建的结果?当地 的建筑业会因重建而发展进步还是仅作为旁观者而 停滞不前?另外,重建对效率的迫切需要必然会导 致工业化和标准化的建造方式成为主导,这是否会 使当地的建筑丧失多样性, 一如当年的唐山?
作者单位:TAO · 迹建筑事务所(北京 · 100086) 收稿日期:2011-12-09
孝泉镇民族小学项目的捐助方同意由旌阳区教 育部门管理重建资金以及重建工作的具体操作。因 此,根据当地程序,项目将由德阳当地的施工单位来 承建,而非全由外部地区输入;同时,新的孝泉城镇 规划定位要求强调孝泉的历史古镇特征。这些外部 条件促使我们必须思考项目与地域的内在联系。另 外,地方领导没有对建成时间有强硬要求,使得项 目不必因追求效率而忽视质量。 刘家琨有句话令人 印象深刻,“地震把当地社会撕开了一个口子”。面对 灾难,社会的内在机制就像建筑一样被撕裂而呈现 出内里,重建时,建筑师不应对此有所回避,而是 更多思考建筑与当地资源和文化更深层的关系,让 建筑的重建真正对当地的社会重建有积极的作用。
空间复杂性在建筑中得以呈现,并给予个体更多的 环境选择,而非借重建之机将原来的城市肌理大刀 阔斧般地粗暴抹去,简单覆盖重写式(overwritten) 的建设对人的记忆和心理无异于又一场灾难。
在校园布局中,主体建筑布置于整个场地东侧, 靠近面向老街的校门;西侧为运动场,因设计建设 过程中一直被临时板房教室占据,这样布局也可避 免施工对上课的影响;南侧新建宿舍楼与原有宿舍 楼形成新的生活院落,食堂则布置在西南角,与原 有厨房结合在一起。
重建后的孝泉民族小学已于 2010 年 10 月投入 使用。 ■
88
附:孝泉民族小学的小学生们对新学校的一些描述
走进学校,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栋栋错落有致的 教学楼。我像进了迷宫似地到处乱窜,好像热锅上 的蚂蚁,可总找不到路。一想到自己以后就要在这 里读书了, 就兴奋得一蹦八丈高, 到处参观。
—六年级五班 李欣
东侧基本教学楼和教师办公楼的高度为 3 层, 主要考虑形成的庭院空间尺度较为宜人,避免建筑 过高产生的压抑感,且有利于疏散。两栋基本教学 楼之间的庭院正对着校园主入口,利用这一具有仪 式感的空间,可以举行升旗、做操等相对正式的集 体活动。
西侧的多功能教室群的建筑形态高低错落,如 同一个微缩城市,形成如街巷、台阶、檐廊、庭院 等丰富的空间类型,成为教学楼和运动场之间的过 渡地带。同时,可上人的屋顶平台也拓展了可活动 的户外空间。
因此本项目的设计从建筑最根本的两个问题出 发—空间和建造。
空间 传统的学校由于老师少、学生多,往往是以管理
的便利为核心来考虑建筑格局(这个小学存在类似 的问题,这种局面当然也与教育财政的投入有关), 进而形成集体性、监狱式的空间。 我们在考虑本项 目的空间组织时,更多从保有儿童个性的角度出发, 尝试通过创造多样、分散、有趣的建筑空间鼓励学 生的交流和多元的行为模式,因为学生才是学校的 主体。 设计将校园按照秩序、兴趣、释放三种行为 特征分为三个区域—普通分班教室区、音乐美术 等多功能教室群、室外运动场,为课内课外的多种 活动提供不同的场所。
建造 与大量援建项目直接由外地输入工人、 材料、
技术不同,我们在这个项目中致力于实现高度本地 化的建造过程。回应当地气候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和 工艺、采用当地适宜的建造手段等成为本项目建造 的核心内容。
建造主要利用的当地材料包括页岩青砖、木材、 竹子。作为基本建材的砖在灾区非常紧缺,来自德 阳附近的数个砖窑,每一批质地都略有不同,恰好 由于建筑体量分散,实施效果也比较自然,且可分 期施工;木材加工是孝泉的传统工艺,有很多资源 可用,采用实木门窗,固定扇为玻璃,开启扇为木 头,立面效果整齐干净;竹材也来自当地,主要用 在外墙面及吊顶,起到隔热和丰富视觉作用;震后 回收的旧砖也被用于景观工程中的地面和座椅等, 获得象征性的再生意义。
—五年级四班 谭鑫
89
城市建筑 | 设计作品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WORKS OF DESIGN 2 可上人屋顶平台
—六年级五班 杨凉
往楼上走,那墙上还有大大小小的形状,什么 正方形、长方形都有。 有时,坐在那里聊会儿天也 好, 可有的同学看了, 却说:“这些人教书都教疯 了, 数学图形都弄到墙上来了!”
—六年级三班 朱俊禅
学校给我的第一印象—大!这所学校,不知 有多么大,像一座迷宫以的,第一次独自去玩的时 候,走在一个觉得很深的地方,上课了,也找不到 回教室的路了,感觉烦。 但在我与母亲交谈后,慢 慢地把找路变为了我的兴趣!
一个个窗子都被改造成了一个个乘凉的木板 房,舒服极了。 阅读室旁边有很多小台子,我们可 以在那里坐着看闲书, 很舒服。
—五年级一班 李竺蔓
我们学校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防空洞”, 其实那只是几个用水泥做的休闲台, 下课了, 我 们都在里面看书、 做游戏……里面还有几个瞭望 口,我们做游戏躲在里面还可以通过瞭望口看到外 面—音乐厅。走廊的中部有一个从教室到操场的 楼梯,这是个高高矮矮、错落不一的楼梯,同学们 像小兔子一样,在矮的楼梯上蹦蹦跳跳地玩耍,还 有的同学在高的楼梯上坐下看书。
项目的设计工作始于 2008 年 6 月,受重建捐助 方委托,我们前往孝泉镇进行实地考察。镇上的房 子或倒塌,或开裂成为危房,高度基本为 2 ~ 4 层; 大多 5m ~ 6m 宽的街道的格局转折而富有变化,具 有历史古镇自然生长的空间特征。民族小学损毁严 重的教学楼已被拆除,学校选择位于相距不远的一 条老街上的新校址重建,校园占地面积 1.69hm2,比 原校址稍小,但需要容纳更多的学生(约 900 人)。 学生人数众多且很多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子女, 需要提供足够的宿舍和食堂空间,所以实际上用地 很不宽裕。为解决本校初中部学生上课的场地问题, 场地西侧搭建了临时板房, 将在小学建成后拆除。
项目于 2009 年 4 月动工,2010 年 9 月竣工。 施工方华西鲁艺建筑公司来自德阳当地,在建造中 非常尽职尽责,对保证建造质量起了很大作用。尤 其是清水混凝土的浇注,在并没有太多经验的情况 下,施工方通过现场对模板支护细节和混凝土标号 的几次实验摸索,总结出有效的技术手段,确保了 最终的效果。当然混凝土施工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许 多失误和缺憾,例如最初的浇注时间控制不当导致 的墙面肌理不匀、模板分格的错误以及局部浇注时 出现暴模等。为了弥补上述问题而对粗糙表面进行 的打磨处理,在局部形成一些特殊质感,均得到保 留和呈现,这种施工的痕迹倒也体现出当下建造的 一些特征,反而丰富了材料本身的叙事性。整个项 目最终的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在 1 500 元 /m2 以下, 很好地实现了整体预算控制。
教师办公楼的一层是阅览室,南侧设计了凹入 较深的细窄长窗,减少阳光直射并可避免学生室外 活动对玻璃的撞击, 内部则形成阅读的角落。
食堂的设计考虑到通风和采光的需要,以一个 中间有内院的方形体量与原有的厨房相连成为一个 整体。内聚的坡屋面使庭院尺度相对亲切,在内部 则形成了空间的高度变化,竹吊顶更加强了这一空 间内聚的印象。立面窗户的设计充分考虑小学生的 身体尺度,在不同高度解决视线、通风、遮阳需要。
我们对于空间的另一考虑是将校园作为社会空 间复杂性与历史延续性的物质体现,对纪念物式建 筑造型的宏大叙事毫无兴趣。我们没有把学校仅仅 视为一个建筑,而是将校园理解为一个微型城市,是 一个集合学生和老师的小社会。因此我们营造出许 多类似城市空间的场所—街巷、广场、庭院、台 阶等,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不同尺度的游戏角落和有 趣的空间体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他们 在游戏中释放个性;另一方面,这些类型空间在尺度 和形态上都与孝泉镇震前的城市空间相呼应,将有 效地延续师生对城市空间的历史记忆。我们希望将 基于自然生长形成的孝泉镇所特有的自下而上式的
城市建筑 | 设计作品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WORKS OF DESIGN
四川德阳孝泉镇民族小学灾后重建设计回顾
Reconstr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ction of Xiao Quan Ethnic Elementary School, Sichuan, China
■ 华 黎 ■ Hua Li
—五年级二班 陈佳宇
新学校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我觉得我们校园里 应该有图书馆, 可以了解课外的奇怪和美丽。
—四年级一班 蔡思琪
来到教学楼前,你一定会百般疑惑,这该怎么 走呢?对啦!教学楼是迷宫式的,每走一步就会思 索一会儿。
—六年级六班 万瑶
到新校园之后,就出现了 “新” 同学,以前同 学们的活动空间都是较小的,现在增大了,同学们 的“野心”也增大了。 常常是一玩儿就必须玩儿过 瘾,而且满头大汗,上楼梯都还有时头重脚轻;来 到新校园,许多同学心中都充满了好奇心,书包一 放下,脚就发痒,硬是约上几个同伴,兴致勃勃地 探访校园。哪一处都要走过,每一处几乎都要摸过。 之后心情才舒畅,得意洋洋的样子,欢跃的心情, 每一次转完校园, 每个人都会这样。
主体建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东侧部分包括两 栋基本教学楼和教师办公楼;西侧部分包括计算机 教室、语音教室、阶梯教室、美术教室、社团活动 室、游戏廊、音乐教室、两个自然实验室及其准备 室等多功能教室群;中间是一条横贯南北、稍有曲 折变化的连廊,将所有功能区联系起来,这个被我 们称为“脊椎”的连廊空间既是交通、交流的空间, 又起到导风和遮阳的作用。
建筑主体结构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体系,外露 的梁柱和混凝土墙体以清水方式处理,填充墙为外 层清水砖墙和内层保温砌块的复合墙体。上述元素 在主体建筑立面上均清晰体现出交接关系,反映出 建构体系的逻辑。宿舍楼则完全采用砖混承重以节
省造价,外部用青砖包裹,构造柱、窗过梁、楼板 等构件在立面上均清晰可见,也是希望体现建构的 清晰性。
通往操场的街巷空间一侧的阶梯教室墙面充 分利用墙厚处理为凹入的窗洞作为“儿童家具”,容
87
1 校园入口庭院
纳很多偶发的儿童集体游戏活动,使其具有了通过 性之外的更多功能,而错落的窗洞在室内更形成了 丰富的光影效果。
“脊椎”是一个联系所有功能区域的长廊,朝向 操场一侧用连续的、1m 进深的混凝土立柱序列形 成一个 3 层通高的柱廊空间,遮挡西晒的同时,更 创造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视觉层次。3 部直跑楼梯 联系上下楼层,几个 “连桥” 穿越高空间将二、三 层的走廊和美术教室、自然实验室、大台阶以及屋 顶平台连通。一层在柱廊与楼梯之间设置了条形水 池,使空间更为活跃,在水池观鱼也成为学生最喜 爱的课间活动之一。
背景 2008 年“5·12”汶川大地震使四川省德阳市
旌阳区孝泉镇民族小学严重损毁,迫待重建。 孝泉 镇人口约 4 万,位于德阳市西北部,紧邻绵竹,是 受地震破坏严重的地区之一。学校的灾后重建得到 包括江苏太仓红十字会、广东四会六祖寺慈善普济 会、清华—香港中文大学金融 M B A 四川项目援建 组、北大汇丰商学院私募股权 108 基金、侨爱协会 及四川省光彩事业促进会等社会各方的爱心捐助, 建设内容包括 18 个班的教学楼及各种活动室、学 生宿舍、食堂等,共 8 800 多平方米。
校园中原有的两棵大树被保留。将近 20m 高的 皂角树成为正对核心庭院和大台阶的景观。大台阶 既是联系教学楼和操场及食堂的通路,又是多种活 动(游戏、读书、集体照相、看比赛等) 的发生场 所。 大台阶下面是社团活动室,南侧为游戏廊,活 动室内部有几个大小不一的角落,通过天窗与大台 阶联系,这个小空间促发了很多学生活动(写作业、 踢毽、捉迷藏等),建成后很受学生喜爱,被称为 “石屋”。
问题:重建对于灾区是一种跳跃式发展,因应大量 资金、技术、意识的外部引入,当地现代化进程会 突然加速。那么,重建对地域传统应采取怎样的态 度?大刀阔斧的焕然一新还是谨慎延续空间和生活 的记忆?直接由对口援建地区输入工人、材料和建 造手段会让灾区原来的地域特征消失吗?当地人会 积极参与重建还是仅仅只要接受重建的结果?当地 的建筑业会因重建而发展进步还是仅作为旁观者而 停滞不前?另外,重建对效率的迫切需要必然会导 致工业化和标准化的建造方式成为主导,这是否会 使当地的建筑丧失多样性, 一如当年的唐山?
作者单位:TAO · 迹建筑事务所(北京 · 100086) 收稿日期:2011-12-09
孝泉镇民族小学项目的捐助方同意由旌阳区教 育部门管理重建资金以及重建工作的具体操作。因 此,根据当地程序,项目将由德阳当地的施工单位来 承建,而非全由外部地区输入;同时,新的孝泉城镇 规划定位要求强调孝泉的历史古镇特征。这些外部 条件促使我们必须思考项目与地域的内在联系。另 外,地方领导没有对建成时间有强硬要求,使得项 目不必因追求效率而忽视质量。 刘家琨有句话令人 印象深刻,“地震把当地社会撕开了一个口子”。面对 灾难,社会的内在机制就像建筑一样被撕裂而呈现 出内里,重建时,建筑师不应对此有所回避,而是 更多思考建筑与当地资源和文化更深层的关系,让 建筑的重建真正对当地的社会重建有积极的作用。
空间复杂性在建筑中得以呈现,并给予个体更多的 环境选择,而非借重建之机将原来的城市肌理大刀 阔斧般地粗暴抹去,简单覆盖重写式(overwritten) 的建设对人的记忆和心理无异于又一场灾难。
在校园布局中,主体建筑布置于整个场地东侧, 靠近面向老街的校门;西侧为运动场,因设计建设 过程中一直被临时板房教室占据,这样布局也可避 免施工对上课的影响;南侧新建宿舍楼与原有宿舍 楼形成新的生活院落,食堂则布置在西南角,与原 有厨房结合在一起。
重建后的孝泉民族小学已于 2010 年 10 月投入 使用。 ■
88
附:孝泉民族小学的小学生们对新学校的一些描述
走进学校,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栋栋错落有致的 教学楼。我像进了迷宫似地到处乱窜,好像热锅上 的蚂蚁,可总找不到路。一想到自己以后就要在这 里读书了, 就兴奋得一蹦八丈高, 到处参观。
—六年级五班 李欣
东侧基本教学楼和教师办公楼的高度为 3 层, 主要考虑形成的庭院空间尺度较为宜人,避免建筑 过高产生的压抑感,且有利于疏散。两栋基本教学 楼之间的庭院正对着校园主入口,利用这一具有仪 式感的空间,可以举行升旗、做操等相对正式的集 体活动。
西侧的多功能教室群的建筑形态高低错落,如 同一个微缩城市,形成如街巷、台阶、檐廊、庭院 等丰富的空间类型,成为教学楼和运动场之间的过 渡地带。同时,可上人的屋顶平台也拓展了可活动 的户外空间。
因此本项目的设计从建筑最根本的两个问题出 发—空间和建造。
空间 传统的学校由于老师少、学生多,往往是以管理
的便利为核心来考虑建筑格局(这个小学存在类似 的问题,这种局面当然也与教育财政的投入有关), 进而形成集体性、监狱式的空间。 我们在考虑本项 目的空间组织时,更多从保有儿童个性的角度出发, 尝试通过创造多样、分散、有趣的建筑空间鼓励学 生的交流和多元的行为模式,因为学生才是学校的 主体。 设计将校园按照秩序、兴趣、释放三种行为 特征分为三个区域—普通分班教室区、音乐美术 等多功能教室群、室外运动场,为课内课外的多种 活动提供不同的场所。
建造 与大量援建项目直接由外地输入工人、 材料、
技术不同,我们在这个项目中致力于实现高度本地 化的建造过程。回应当地气候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和 工艺、采用当地适宜的建造手段等成为本项目建造 的核心内容。
建造主要利用的当地材料包括页岩青砖、木材、 竹子。作为基本建材的砖在灾区非常紧缺,来自德 阳附近的数个砖窑,每一批质地都略有不同,恰好 由于建筑体量分散,实施效果也比较自然,且可分 期施工;木材加工是孝泉的传统工艺,有很多资源 可用,采用实木门窗,固定扇为玻璃,开启扇为木 头,立面效果整齐干净;竹材也来自当地,主要用 在外墙面及吊顶,起到隔热和丰富视觉作用;震后 回收的旧砖也被用于景观工程中的地面和座椅等, 获得象征性的再生意义。
—五年级四班 谭鑫
89
城市建筑 | 设计作品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WORKS OF DESIGN 2 可上人屋顶平台
—六年级五班 杨凉
往楼上走,那墙上还有大大小小的形状,什么 正方形、长方形都有。 有时,坐在那里聊会儿天也 好, 可有的同学看了, 却说:“这些人教书都教疯 了, 数学图形都弄到墙上来了!”
—六年级三班 朱俊禅
学校给我的第一印象—大!这所学校,不知 有多么大,像一座迷宫以的,第一次独自去玩的时 候,走在一个觉得很深的地方,上课了,也找不到 回教室的路了,感觉烦。 但在我与母亲交谈后,慢 慢地把找路变为了我的兴趣!
一个个窗子都被改造成了一个个乘凉的木板 房,舒服极了。 阅读室旁边有很多小台子,我们可 以在那里坐着看闲书, 很舒服。
—五年级一班 李竺蔓
我们学校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防空洞”, 其实那只是几个用水泥做的休闲台, 下课了, 我 们都在里面看书、 做游戏……里面还有几个瞭望 口,我们做游戏躲在里面还可以通过瞭望口看到外 面—音乐厅。走廊的中部有一个从教室到操场的 楼梯,这是个高高矮矮、错落不一的楼梯,同学们 像小兔子一样,在矮的楼梯上蹦蹦跳跳地玩耍,还 有的同学在高的楼梯上坐下看书。
项目的设计工作始于 2008 年 6 月,受重建捐助 方委托,我们前往孝泉镇进行实地考察。镇上的房 子或倒塌,或开裂成为危房,高度基本为 2 ~ 4 层; 大多 5m ~ 6m 宽的街道的格局转折而富有变化,具 有历史古镇自然生长的空间特征。民族小学损毁严 重的教学楼已被拆除,学校选择位于相距不远的一 条老街上的新校址重建,校园占地面积 1.69hm2,比 原校址稍小,但需要容纳更多的学生(约 900 人)。 学生人数众多且很多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子女, 需要提供足够的宿舍和食堂空间,所以实际上用地 很不宽裕。为解决本校初中部学生上课的场地问题, 场地西侧搭建了临时板房, 将在小学建成后拆除。
项目于 2009 年 4 月动工,2010 年 9 月竣工。 施工方华西鲁艺建筑公司来自德阳当地,在建造中 非常尽职尽责,对保证建造质量起了很大作用。尤 其是清水混凝土的浇注,在并没有太多经验的情况 下,施工方通过现场对模板支护细节和混凝土标号 的几次实验摸索,总结出有效的技术手段,确保了 最终的效果。当然混凝土施工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许 多失误和缺憾,例如最初的浇注时间控制不当导致 的墙面肌理不匀、模板分格的错误以及局部浇注时 出现暴模等。为了弥补上述问题而对粗糙表面进行 的打磨处理,在局部形成一些特殊质感,均得到保 留和呈现,这种施工的痕迹倒也体现出当下建造的 一些特征,反而丰富了材料本身的叙事性。整个项 目最终的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在 1 500 元 /m2 以下, 很好地实现了整体预算控制。
教师办公楼的一层是阅览室,南侧设计了凹入 较深的细窄长窗,减少阳光直射并可避免学生室外 活动对玻璃的撞击, 内部则形成阅读的角落。
食堂的设计考虑到通风和采光的需要,以一个 中间有内院的方形体量与原有的厨房相连成为一个 整体。内聚的坡屋面使庭院尺度相对亲切,在内部 则形成了空间的高度变化,竹吊顶更加强了这一空 间内聚的印象。立面窗户的设计充分考虑小学生的 身体尺度,在不同高度解决视线、通风、遮阳需要。
我们对于空间的另一考虑是将校园作为社会空 间复杂性与历史延续性的物质体现,对纪念物式建 筑造型的宏大叙事毫无兴趣。我们没有把学校仅仅 视为一个建筑,而是将校园理解为一个微型城市,是 一个集合学生和老师的小社会。因此我们营造出许 多类似城市空间的场所—街巷、广场、庭院、台 阶等,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不同尺度的游戏角落和有 趣的空间体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他们 在游戏中释放个性;另一方面,这些类型空间在尺度 和形态上都与孝泉镇震前的城市空间相呼应,将有 效地延续师生对城市空间的历史记忆。我们希望将 基于自然生长形成的孝泉镇所特有的自下而上式的
城市建筑 | 设计作品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WORKS OF DESIGN
四川德阳孝泉镇民族小学灾后重建设计回顾
Reconstr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ction of Xiao Quan Ethnic Elementary School, Sichuan, China
■ 华 黎 ■ Hua Li
—五年级二班 陈佳宇
新学校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我觉得我们校园里 应该有图书馆, 可以了解课外的奇怪和美丽。
—四年级一班 蔡思琪
来到教学楼前,你一定会百般疑惑,这该怎么 走呢?对啦!教学楼是迷宫式的,每走一步就会思 索一会儿。
—六年级六班 万瑶
到新校园之后,就出现了 “新” 同学,以前同 学们的活动空间都是较小的,现在增大了,同学们 的“野心”也增大了。 常常是一玩儿就必须玩儿过 瘾,而且满头大汗,上楼梯都还有时头重脚轻;来 到新校园,许多同学心中都充满了好奇心,书包一 放下,脚就发痒,硬是约上几个同伴,兴致勃勃地 探访校园。哪一处都要走过,每一处几乎都要摸过。 之后心情才舒畅,得意洋洋的样子,欢跃的心情, 每一次转完校园, 每个人都会这样。
主体建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东侧部分包括两 栋基本教学楼和教师办公楼;西侧部分包括计算机 教室、语音教室、阶梯教室、美术教室、社团活动 室、游戏廊、音乐教室、两个自然实验室及其准备 室等多功能教室群;中间是一条横贯南北、稍有曲 折变化的连廊,将所有功能区联系起来,这个被我 们称为“脊椎”的连廊空间既是交通、交流的空间, 又起到导风和遮阳的作用。
建筑主体结构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体系,外露 的梁柱和混凝土墙体以清水方式处理,填充墙为外 层清水砖墙和内层保温砌块的复合墙体。上述元素 在主体建筑立面上均清晰体现出交接关系,反映出 建构体系的逻辑。宿舍楼则完全采用砖混承重以节
省造价,外部用青砖包裹,构造柱、窗过梁、楼板 等构件在立面上均清晰可见,也是希望体现建构的 清晰性。
通往操场的街巷空间一侧的阶梯教室墙面充 分利用墙厚处理为凹入的窗洞作为“儿童家具”,容
87
1 校园入口庭院
纳很多偶发的儿童集体游戏活动,使其具有了通过 性之外的更多功能,而错落的窗洞在室内更形成了 丰富的光影效果。
“脊椎”是一个联系所有功能区域的长廊,朝向 操场一侧用连续的、1m 进深的混凝土立柱序列形 成一个 3 层通高的柱廊空间,遮挡西晒的同时,更 创造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视觉层次。3 部直跑楼梯 联系上下楼层,几个 “连桥” 穿越高空间将二、三 层的走廊和美术教室、自然实验室、大台阶以及屋 顶平台连通。一层在柱廊与楼梯之间设置了条形水 池,使空间更为活跃,在水池观鱼也成为学生最喜 爱的课间活动之一。
背景 2008 年“5·12”汶川大地震使四川省德阳市
旌阳区孝泉镇民族小学严重损毁,迫待重建。 孝泉 镇人口约 4 万,位于德阳市西北部,紧邻绵竹,是 受地震破坏严重的地区之一。学校的灾后重建得到 包括江苏太仓红十字会、广东四会六祖寺慈善普济 会、清华—香港中文大学金融 M B A 四川项目援建 组、北大汇丰商学院私募股权 108 基金、侨爱协会 及四川省光彩事业促进会等社会各方的爱心捐助, 建设内容包括 18 个班的教学楼及各种活动室、学 生宿舍、食堂等,共 8 800 多平方米。
校园中原有的两棵大树被保留。将近 20m 高的 皂角树成为正对核心庭院和大台阶的景观。大台阶 既是联系教学楼和操场及食堂的通路,又是多种活 动(游戏、读书、集体照相、看比赛等) 的发生场 所。 大台阶下面是社团活动室,南侧为游戏廊,活 动室内部有几个大小不一的角落,通过天窗与大台 阶联系,这个小空间促发了很多学生活动(写作业、 踢毽、捉迷藏等),建成后很受学生喜爱,被称为 “石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