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阅读答案桃花源记中考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桃花源记》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f7893649aef8941ea66e053a.png)
乐。
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 分)
A.便舍船,从口 入
竭其庐之 入(《捕蛇者说》)
B.复 行数十步
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C.屋 舍俨然
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 )
D.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 辍耕 之垄上(《陈涉世家》)
10.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 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
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注】断断:争论不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愚溪之上买小丘 / 为愚丘 / 自愚丘东 / 北行 / 六十步得泉焉 /
又买 / 居之为愚泉。
B. 愚溪之上 / 买小丘 / 为愚丘 /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 / 得泉焉
(2)( 4 分)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 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是、得、家、焉” 翻译正确各 1 分)
附【《愚溪诗选》参考译文】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有个
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 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 还有人说, 溪水可以用来染色, 按照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 我因愚犯罪, 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 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 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 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改名为 愚溪。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a331e0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8a.png)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渔人甚异之()(2)阡陌交通()答案:(1)以……为异,对……感到诧异(2)交错相通2. 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答案:(1)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2)这个人详细地给他们讲述他所听到的事,(他们)都感叹惋惜。
3. 渔人“处处志之”的目的是什么?(1分)答案:为了以后能够找到桃花源。
4. 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原因有哪些?(1分)答案: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5-8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e323b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85.png)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是?A. 迷路了B. 寻找水源C. 逃避战乱D. 寻找食物答案:A2. 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描述他们祖先的?A. 祖先是陶渊明的亲戚B. 祖先是逃难至此的C. 祖先是神仙下凡D. 祖先是皇帝的使者答案:B3.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他做了什么?A. 忘记了桃花源的位置B. 告诉了太守C. 再次寻找桃花源D. 将桃花源的秘密告诉了所有人答案:C二、填空题4.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他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人们生活安宁和乐的________。
答案:陶渊明,桃花源5.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发现那里的人们“________”,与外界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怡然自乐三、简答题6. 描述《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答案:桃花源的自然环境是幽静而美丽的,有桃花林、清澈的溪流和肥沃的土地。
社会环境是和谐安宁的,居民们过着自给自足、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有战争和压迫,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友好的。
7. 《桃花源记》中渔人为何最终没有找到桃花源?答案:渔人离开桃花源时,虽然做了标记,但由于桃花源的神秘和隐蔽,以及可能的自然变化,他最终未能再次找到桃花源。
这也象征着理想境界的难以寻觅和难以长久保持。
四、阅读理解题8. 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描述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答案:渔人先是在溪流的尽头发现一座山,山有一个小洞口,似乎有光透出。
他放弃了船,从洞口进入。
开始时洞口非常狭窄,只能容一人通过。
继续前行数十步后,视野突然开阔,眼前是一片平坦的土地,有整齐的房屋、良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
田间小路交错,鸡犬之声相闻。
(完整版)桃花源记中考题(含答案)
![(完整版)桃花源记中考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a6ccc052d380eb63946d9b.png)
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1)(2003年北京)10 分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1. 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通风换气B. 政通人和C. 通宵达旦D. 博古通今12.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2 分)(1)缘:___________________ (2)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3 分)<1> 渔人甚异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林尽水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第2 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 分)答: ___________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2)(2003年海淀)9分25.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 分)2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桃花源记》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桃花源记》专项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cc4628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16.png)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桃花源记》专项训练一、课内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悉如外人:全,都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男子的配偶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忘路之远近/已而之细柳军B.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如土石何(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诣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
B.村人叮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C.全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各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尚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突出桃花源的不可得。
D.文中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9394cf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3.png)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阅读答案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1.以下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文中能说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仿佛假设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缺乏为外人道也”是因为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答: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那么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那么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1.解释以下句子加点的词(2分)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答: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答:4.翻译以下句子(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答: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4.文中哪些话说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答: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答:五、(甲)阅读下文,答复以下问题(10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2.解释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答: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答: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风光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乙)阅读下文,答复以下问题(5分)江天一传(节选)汪琬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那么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假设也6.文中“尝语人曰”中“语”的意思是:(1分)7.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酷爱读书的(2分)答:8.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理解(2分)答:六、阅读文言文(13分)〔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缺乏邪!卒亡天下假设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1.用自己的语言答复: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便要还家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3)诚不可缺诚: (4)卒亡天下卒: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2)假设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译文: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详细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答:七、阅读下面文言文,答复以下问题【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织,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3分)(1)悉如外人悉:(2)无论魏晋无论:(3)临溪而渔渔:2.翻译下面句子(4分)(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文:(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译文: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答:八、(甲)阅读《桃花源记》,答复以下问题(10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2.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答: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答:九、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2.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语句(6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假设役,复假设赋(《捕蛇者说》)D.缺乏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答〕和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局部,哪一项不正确?()(2分)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答: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答: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假设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答:十一、阅读下面两那么文言文(13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发现桃花源——()——()2.在选段中找出与以下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⑴悉如外人()⑵便要还家()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4分)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十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3)咸来问讯: (4)皆叹惋: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问今是何世②由是感谢,遂许先帝以驱驰C.①不复出焉②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那么生,弗得那么死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2)缺乏为外人道也译文:4.以下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C.从今假设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十三、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以下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缺乏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构造非常严谨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答:十四.、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译文:2.根据本文内容,恰中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3分)十五、文言文阅读(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②今吾子又死焉译文: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答复)(4分)答:《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参考答案】一.1、D 2、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二.1.(3分)(1)类(2)全,都(3)邀请(每词1分)2.(2分)A(古义;B交织相通:c 与世隔绝的地方;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3. (4分). (1分)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黄发垂髻”1分,“怡然自乐”1分)(2 )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
中考试题汇编:《桃花源记》参考答案
![中考试题汇编:《桃花源记》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103bd626fff705cc170a3c.png)
中考试题汇编:《桃花源记》参考答案一、1、①邀请②妻子儿女③于是,就④都,全⑤值得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①余人)皆出酒食。
(②渔人)停数日,(③渔人)辞去。
3、第一问如:桃花源人过的是人们和睦相处、与世隔绝的生活。
第二、三问略。
二、1、D(2分)2、知了长久不停地叫,猿猴接连不断地啼。
(2分)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分)4、田园生活(乡村生活)(1分)采菊东篱下(1分)悠然见南山(1分)5、奇(清急)(0.5分);异(高、险)(0.5分);沉缅山水(寄情山水,热爱山水)(1分);安宁、闲适(1分)三、1、①整齐的样子②田间小路③寻找④随即,不久(2分,每个0.5分)2、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禄为耕。
(1分,意思对即可。
)3、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仍,不堪重税,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从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
(4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分)5、围绕“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赋役沉重,民不聊生;从陶渊明追求无富无贵,无君无臣的社会思想,少有大济苍生之愿望,现实的黑暗使他难以施展其志,只能是憧憬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来考虑即可。
(3分)四、1、3分 D 2、2分不足为外人道也。
3、3分(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能准确完整通顺地译出全句的给满分;字句不必拘泥相同;漏译或错译句中的“今”、“是”、“何世”、“乃”、“知”、“无论”任何一个扣0。
5分,扣完为止。
)五、1、.⑴交错相通⑵有时(2分,答对一处给1分)2、⑴渔人进入桃源,发现桃源中人生活美满。
⑵写洞庭湖春天的景色,同时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桃花源记中考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9f2d921eb91a37f0115cde.png)
《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1〕10分11. 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通风换气B. 政通人和C. 通宵达旦D. 博古通今12.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2分〕〔1〕缘:_________________〔2〕俨然:__________________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3分〕<1>渔人甚异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林尽水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2〕9分25.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分〕2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2分〕A. 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27.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3分〕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
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c952c2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c1.png)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陶渊明D. 王维答案:C2.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误入B. 被邀请C. 跟随地图D. 通过梦境答案:A3. 桃花源的居民是如何看待外界的?A. 非常好奇B. 完全不知情C. 害怕外界D. 希望回到外界答案:B二、填空题4.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最初发现桃花源是因为______。
答案:迷路5. 桃花源的居民告诉渔人,他们的祖先是为了逃避______而来到这个地方的。
答案:秦朝的战乱三、简答题6.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特点。
答案:桃花源的自然环境非常优美,有清澈的溪流、丰富的桃花、肥沃的土地和宁静的村落。
整个环境给人一种与世隔绝、和谐安宁的感觉。
7. 《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哪些事情?答案: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沿途做了标记,以便能够再次找到这个地方。
回到自己的村子后,他向当地的太守报告了自己的奇遇,并带领太守和其他人再次前往桃花源,但最终没有找到。
四、阅读理解题8. 阅读《桃花源记》全文,分析桃花源居民的生活状态和他们与外界的关系。
答案:桃花源的居民生活自给自足,与外界隔绝,他们的生活状态是和谐、宁静、无忧无虑的。
他们与外界的关系是完全隔绝的,对于外界的变迁和历史一无所知,这种隔绝的状态使得他们能够保持一种原始而纯朴的生活方式。
五、作文题9. 以“我心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答案:(此题为作文题,需考生根据题目要求自行创作,此处不提供具体答案。
)。
桃花源记中考典型对比阅读含答案译文
![桃花源记中考典型对比阅读含答案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75d5a0e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f.png)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2008南充市)(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5.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1分)答:26.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
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 分)答:27.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译:二、(2008太原市)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
(13分)〔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
(完整版)《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精选)(最新整理)
![(完整版)《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精选)(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c1d19005fbfc77da369b1be.png)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cf7752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1.png)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根据题目要求来呈现《桃花源记》中的考试题及答案。
请注意,文章将按照考试题及答案的格式进行排版,以保证整洁美观。
以下是题目及答案的详细内容: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最好地概括了《桃花源记》的主题?A. 乐土遗境的憧憬与追寻B. 自然环境的荣景与繁华C. 社会现实的无奈与逃避D. 人性的贪婪与欲望答案:A. 乐土遗境的憧憬与追寻2. 《桃花源记》通过描述一个理想社会的遥远存在,表达了对于现实社会的何种态度?A. 进取与创新B. 反抗与抵抗C. 逃避与回归D. 妥协与忍让答案:C. 逃避与回归二、填空题1. 桃花源是一个被山水环绕、生活宁静而美好的地方,寓意着人们的心灵与自然的和谐与_____。
答案:宁静2. 故事中的人们在桃花源中种田、渔猎,过着自给自足的______生活。
答案:农耕三、简答题1. 请简要叙述桃花源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答案:桃花源位于山水之间,四周环绕着高山、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溪流。
它被自然障碍物所封闭,几乎与外界隔绝,形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乐土。
这里风景如画,物产丰富,人们过着宁静、自给自足的生活。
2. 《桃花源记》的主要人物与现实社会有何联系?答案:虽然桃花源中的人们与现实社会隔绝,但他们所追求的宁静、和谐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与现实社会中人们追求的幸福和理想社会有共通之处。
虽然《桃花源记》是一篇童话式的故事,但它带给人们的思考和启示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共鸣。
四、问答题1. 通过描写桃花源的生活方式,故事中想传达给我们怎样的信息?答案:通过描写桃花源的生活方式,故事想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纯朴的生活可以带来真正的幸福与内心的宁静。
尽管桃花源是一个遥远的地方,但它提醒着我们追求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远离纷扰和欲望的困扰。
2. 你对《桃花源记》的思考及评价是什么?答案:《桃花源记》是一篇富有想象力和深意的文学作品。
它揭示了人们对理想境地的追求,以及逃避现实社会的渴望。
中考语文专题9桃花源记对比阅读(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题9桃花源记对比阅读(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f20e7557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cd.png)
桃花源记(一)(2022·广西河池·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六一居士初谪①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②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者乎?而屡易④其号。
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
”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节选自欧阳修《六一居士传》)【注释】①谪:贬谪。
②颍水:地名。
③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
④易:改换。
1.(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便要.还家(同“邀”,邀请)B.未果,寻.病终(寻找)C.则又更.号六一居士(改变)D.而屡.易其号(多次)(2)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忘路之远近B.老于此五物之间C.吾固知名之不可逃D.以志吾之乐尔(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神秘虚幻的故事。
桃花源记中考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9f2d921eb91a37f0115cde.png)
《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1〕10分11. 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通风换气B. 政通人和C. 通宵达旦D. 博古通今12.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2分〕〔1〕缘:_________________〔2〕俨然:__________________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3分〕<1>渔人甚异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林尽水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2〕9分25.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分〕2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2分〕A. 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27.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3分〕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
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选择题(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7235f8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a6.png)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选择题(附参考答案)桃花源记陶渊明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交通:运输事业) 未果,寻.病终(寻:不久)B.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及郡下,诣.太守(诣:拜访)C.咸.来问讯(咸:全,都) 此中人语.云(语:话语)D.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 见渔人,乃.大惊(乃:才)2下列各句加点字词的用法或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C闻之,欣然.规往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D问今是.何世是.焉得为大丈夫乎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惊异)B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C便要.还家(要:要求)D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欲.穷其林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B. 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C.后遂.无问津者遂.迷,不复得路D. 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5.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6.下面句子中表现桃花源中人生活安乐的一项是()A.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
![《桃花源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fae4aae379563c1ec4da714d.png)
《桃花源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六、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便舍船屋舍俨然B.寻向所志便扶向路C.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D.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坻,为屿,为堪,为岩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
B.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C.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D.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12.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
(链接材料)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答案.doc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459a9db3a76e58fafbb0030a.png)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桃花源记(6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1)渔人甚异之()(2)便要还家()(3)处处志之()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15.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3分)答:(二)(6分)13.(3分)(1)以......为异,认为......奇异(2)通“邀”,邀请(3)记,做记号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1分。
14.(3分)这个人一五一十详细地说出了他所知道的外面的情况,(他们)都(对外面百姓的生活)感叹、惋惜。
评分标准:3分,意思符合即可。
15.(2分)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
(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707daf172ded630b1cb6f9.png)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阅读答案2010年黑龙江哈尔滨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阅读《桃花源记》,回答7~l0题(10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7.(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阡陌:(2)向:8.(2分)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填序号)①其中往来种作②见渔人,乃大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③既出,得其船④设酒杀鸡作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衣食所安,弗敢专也9.(4分)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极狭,才通人。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0.(2分)南5f{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一)阅读《桃花源记》。
回答7—10题(10分)7.(2分)(1)阡陌:田间小路(2)向:从前的、旧的8.(2分)④9.(共4分)(1)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2)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10.(2分)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 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阅读答案xx 花源记xx 阅读答案《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一、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②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 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二、xx 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1)有良田、xx、xx 之属()(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 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答: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10 分)(甲)XX太元中••并怡然自乐(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XX 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 融然②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 素琴一张,弦徽④ 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注]① 适:满足② 融然:XX 快乐的样子③ 畜:同蓄”④XX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1. 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 分)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2. 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1 分)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3分4. 翻译下列句子(4 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⑵但识琴中趣,xx 上声!译文: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晋太元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 分)( 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xx,乃不知有汉,无论xx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 分)3.用原文语句作答:( 3 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3 分)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XX太元…寻病终后遂无XX者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 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六、阅读文言文(13分)〔甲〕见渔人••皆叹惋〔乙〕XX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XX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2分)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便要还家要:(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诚不可缺诚:(4)卒亡天下卒: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 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xx 译文:(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 分)〔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复行数十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 分)(1)xx 如外人xx:(2)无论xx 无论:(3)xx 而渔渔:2.翻译下面句子(4 分)(1)村中闻有此人,xx 问讯(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 分)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做阳修情醉滁西琅琊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4 分)八、(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晋太元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1 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 分)①芳草鲜美()② 屋舍俨然()③便扶向路()④ 寻病终()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 分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2. 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2 分)c.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3. 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 分)4.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5.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2 分)十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 .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 分)发现桃花源——()——()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 分)⑴悉如外人()⑵便要还家()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十二、xx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 分)(1)屋舍俨然:(2)鸡犬相闻:(3) xx 问讯:(4)皆叹惋: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 ①问今是何世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c.①不复出焉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d. ① 设酒杀鸡作食②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 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xx(2)不足为外人道也4. 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a.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b.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c.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d.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十三、XXXXXX •寻病终后遂无XX者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3. 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 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 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 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5. 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 分)十五、文言文阅读(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 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 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 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 识之,苛政猛于虎也”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 分)① 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 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XX②今吾子又死焉3. 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 2 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 2 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 2 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 1 字)(3 分)4. 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4 分《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参考答案】1、d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 *■.1.(3 分)(1)类(2)全,都(3)邀请(每词1分)2. (2分)a (古义;E交错相通:c 与世隔绝的地方;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3. (4分). (1 分)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黄发垂髻”1分,“怡然自乐1分)(2)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具言”与“所闻”各1分,其中“所闻”译成“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分)4.(2 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5.(4 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2分)三. 1•⑴对•…感到惊异⑵交错相通⑶束缚,约束⑷停止(2分)2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 分)3. 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 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4. ①老人和小孩,都xx幸福,自得其乐四.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2. 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xx、访桃源、寻桃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3.(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xx 时乱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xx,(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五.(甲)(10 分)1.饮酒(归园田居)(1 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2.(1)交错相通(互相xx)(2)通“邀”,邀请(共 2 分,每小题1分)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 分,抄写全句也可)4.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5.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 3 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乙)( 5 分)6.告诉(1 分)7.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回答皆可( 2 分)8.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共 2 分,理解1分,结合陶渊明其人及作品 1 分)1.桃花源中人说自从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2.(1)同“邀”,邀请(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确实(4)终于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七.1.(3 分)(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每小题 1 分)2.(4 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 2 分)3.(4 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 分)4.(4 分)共同之处:① 人民生活安逸② 民风淳朴③ 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八.1. 晋代陈晋).XX2.① 鲜艳美丽② 整齐的样子③ 沿、顺着④ 随即,不久3. 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4. 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九.1. (2分)⑴整齐的样子(1分)⑵同邀”邀请(1分)2. (6分)(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妻子”绝境”能正确译出给2分)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十. 1.a、b(a 项:走; b 项:指示代词,这; c 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 d 项:说/道理; e 项:隔开/ 偷偷地)2. 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4.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5. 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十一.1 .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2.(1)xx (皆)(2)延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十二.1.(4 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2.(2分)答案:d3.(4分,每句2 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4.(2分)答案:b十三.十三.1.d (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 2 分)?2. b(交通:互相xx)( 2 分)?3. c (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2 分)?4.(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 1 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 1 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1 分)4. 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 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1 分十四.1.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2. 答: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3. 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十五.1.(4分)①交错相通②通邀”邀请③你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1 分)2. (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② 如今我的儿子又被xx 咬死了( 2 分)3. (3分)记叙(描写)虚构(想象)反衬(对比)(各 1 分)4 . (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 2 分)(2003北京市三•文言文阅读(共10分)晋太元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