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8)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8)](https://img.taocdn.com/s3/m/06950019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d2.png)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8)◆第八讲试论白虎汤类的加减证治白虎汤类,指的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扬、竹叶石膏汤、白虎加苍术汤、玉女煎、化斑汤七个方剂而言。
这七个方剂,而以白虎汤为代表,其余六方,皆是在白虎汤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成的。
一、白虎汤白虎汤是治阳明热证的主方。
阳明热证,是指阳明里热炽盛,但尚未敛结成为腑实,热在阳明气分而弥漫全身,充斥内外,表现为表里俱热的一种证候。
阳明热证与阳明腑实证比较,腑证可以说是有形之里实,而热证则是无形之里热。
因热证之身热来自于里,并非邪在经表,故也不同于阳明经证。
阳明里热,弥漫全身,充斥内外,故一身表里皆热,热盛迫津外泄,故汗出;热盛津伤,故口燥舌干,烦渴而喜冷饮;阳明热甚,气血沸腾,故脉洪大或浮滑而数。
以上所述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即“四大证”,可以说是阳明热证的典型证候,也是阳明热证的辨证要点。
其中尤以烦渴和汗出而为使用本方主要之根据。
白虎汤是由石膏、知母、甘草(炙)、粳米四味药组成。
方中石膏大寒,善清阳明气分之热而不伤津;知母苦寒而润,既能清热,又能滋助肺胃之阴;粳米、甘草滋养胃腑气液,以免中寒之弊。
四药合用,共奏清热生津之功。
孙××,女,3岁。
出麻疹后,高热不退,周身出汗,其汗出情况,即一身未了,而又出一身,随拭随出,可以目见。
因思仲景所说“激滩汗出”证何其似也。
患儿口渴唇焦,饮水不辍,切其脉滑数,视其舌则见薄黄。
辨证:为阳明气分热证,迫津外渗所致。
治当清热生津,以防痉厥之变。
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6克甘草6克粳米一大撮服一剂,即热退身凉,汗止而愈。
郑××,男,22 岁。
外感时邪,高热神糊,手足厥冷如冰,且时时索水喝,睡则呓语频作。
切其脉洪大任按,视其舌质绛而苔黄,问其二便,尚皆通顺,唯小便则色黄。
辨证:为阳明“热厥”之证,热邪有内闭之危。
治当辛寒重剂,以清阳明之热,佐以芳开,以杜邪传厥阴心包之路。
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甘草6克粳米一大撮广犀角3克菖蒲3克连翘心3克郁金3克此方共服两剂,则热退厥回,病愈而安。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doc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doc](https://img.taocdn.com/s3/m/70b82c5a33687e21ae45a910.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doc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是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先生经典著作。
刘老强调痃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担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目是在刘老讲课录音的基础整理而成的,有理论、有临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伤寒论》的六经辩证理论体系,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刘渡舟教授(1917—XX),辽宁省营口市人。
16岁开始正式拜师学医,凡七年之久,出师后悬壶于大连。
1945年来京,行医于钱粮胡同。
1950年,考入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知识及临床课程。
1956年调入初建之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伤寒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古典医著教研室主任、金匮教研室主任、中医基础部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主编、名誉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他从事中医教育工作近半个世纪,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杰出的中医教育家,是国家教委首批核准的中医教授,也是我国首批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
培养了大批各层次的中医人才,其中包括硕士24名、博士12名、入室弟子数名。
他在教学、临证之余,笔耕不辍,著述颇丰,编写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
他所主持的国家卫生部课题“《伤寒论》整理研究”,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
多年来他积极致力于中医学术交流活动,筹建成立并主持了全国仲景学术专业委员会,曾多次组织国际、国内仲景学术交流大会,极大地推动了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他还多次应邀东渡日本讲学,并赴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等地访问交流,弘扬中医药学。
他既是学者、教育家,更是名医。
他投身教育事业以来,从未间断过临床工作。
他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
刘渡舟
![刘渡舟](https://img.taocdn.com/s3/m/42c6fd0ef78a6529647d5347.png)
刘渡舟,中医学家。
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
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
提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被誉为:当代中医伤寒学派代表人物,对伤寒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著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新编伤寒论类方》等书。
校定原文,其《伤寒论校注》被认为当代最具权威性的校注本。
顺文解释,如《伤寒论诠解》。
归类编注,如以证分类之《伤寒挈要》,以方类证之《新编伤寒论类方》。
专题发挥,如《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临证指要》普及读本,如《伤寒论通俗讲话》、《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
编撰教材,如《伤寒论选读》、《伤寒论讲义》。
主编辞书,如《伤寒论辞典》。
他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想是在《内经·热论》六经分证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六经辨证是以三阴三阳的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的。
离开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组织,则六经辨证就成了空中楼阁。
六经辨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辨阴与阳,以三阴三阳的阴阳两纲统摄六经,然后进一步探求病位之表里,病情之寒热,病势之虚实。
但是,如果辨证只辨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那还是很不够的。
因为它还没有具体地与人体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联系起来,仍然不能明确而深刻地阐明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
所以,六经辨证必须要以经络为基础,通过经络而落实到具体的脏腑组织,使辨证言而有物,从而达到辨证以论治的目的。
他认为能否正确地理解六经实质,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以指导临床治疗,这是学习、研究《伤寒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研究《伤寒论》,首先要领会条文的组织排列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的布局和写作目的,能学到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共鸣,才能体验出书中的精神实质。
水气病,是中医特有的病证概念。
他刻意对水气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表了《试论水气上冲证治》、《谈谈人体的津液链》、《谈谈“水证”的证治》等专题学术论文。
(12)《伤寒论》第十四条解密
![(12)《伤寒论》第十四条解密](https://img.taocdn.com/s3/m/de2290e3700abb68a982fb45.png)
(12)《伤寒论》第十四条解密太阳中风病的变证:桂枝加葛根汤证。
关键词:桂枝加葛根汤证:内伤在气,督脉失养,外感风邪。
《伤寒论》第十四条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文意:太阳病:太阳经脏腑气虚或他经脏腑气虚外感风邪的太阳病。
项背强几:项背非常拘强,总想伸背摇肩。
强,音jiang.拘强,僵硬,形容词;几,音ji.有盛大,著名之意;也有人将音读为shu.《说文解字》:“几,鸟之短羽飞几几也。
”,其意是描写短羽之鸟伸颈欲飞而不能飞的样子,此处借以描写人项背拘强伸颈摇肩,像短羽鸟伸颈欲飞而不能飞的样子。
两种解释都通。
何以项背强几?发生这种症状有两种原因:其一,邪气外束,向背部经气不畅;其二,督脉——向背部筋脉失养。
常见的是外邪束经,如寒邪,湿邪等,但各有其症状。
在此病中,没有其它症状,反而出现的症状是汗出恶风,汗出恶风是气虚不能敛阴,即太阳伤风病的症状,因此,这个项背强几一定是督脉失去阴液的濡养。
既然同是太阳伤风病,为什么此病家就会出现项背强几的症状呢?这又要回到《伤寒论》的辩证原理上来,内伤不但决定外感病的种类,而且决定着外感病的发展。
此病家本来气虚汗出过多,进而波及督脉,加之又感风邪,加剧内伤病态,汗出更多,以致筋脉失养,项背强几。
反而汗出恶风者:(一般项背强几应是风寒凝涩经络,本不当出汗,现在)反而汗出恶风。
(说明外感之邪并不是风寒,而是风邪;既是风邪,那内伤必是气虚。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由于本病病机是:太阳伤风兼及督脉失养,因此治疗既要调和营卫,又要滋养督脉。
故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诊断意:本案为仲景案例说教条。
其意义有二。
其一,记述了一个太阳伤风兼及督脉失养的案例。
其二,督脉失养怎样调治?所谓督脉失养,实际上是失去津液的濡养;对此,若从脾胃入手,不但路遥耗时,而且在脾胃阴气不虚的情况下,还不能滋阴;仲景用葛根扩张血管,起阴气而上行来滋补阴液,濡养督脉;实为一大发明。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4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4条](https://img.taocdn.com/s3/m/56b0f10e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ba.png)
【每⽇⼀诵】伤寒论第14条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上六味,以⽔⼀⽃,先煮葛根,减⼆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清·吴谦《医宗⾦鉴》太阳病,项背强⼏⼏,⽆汗恶风者,实邪也。
今反汗出恶风者,虚邪也,宜桂枝加葛根汤,解太阳之风,发阳明之汗也。
江琥⽈:太阳病项背强矣,复⼏⼏然,颈不得舒,颈之经属阳明,项背与颈⼏⼏然,其状当⽆汗,今反汗出、恶风,仲景法:太阳病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今因其⼏⼏然,故加葛根于桂枝汤中,以兼祛阳明经之风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项背牵动之象,动中见有强意。
凡风伤卫分,则⽪⽑闭,故⽆汗;风伤营分,则⾎动摇,故汗⾃出。
⾦·成⽆⼰《注解伤寒论》⼏⼏者,伸颈之貌也。
动则伸颈,摇⾝⽽⾏。
项背强者,动则如之。
项背⼏⼏者,当⽆汗,反汗出恶风者,中风表虚也,与桂枝汤以和表,加⿇黄葛根以祛风,且⿇黄主表实,后葛根汤证云∶太阳病,项背强⼏⼏,⽆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药味正与此⽅同。
其⽆汗者,当⽤⿇黄,今⾃汗出,恐不加⿇黄,但加葛根也。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葛根四两⾛经输,项背⼏⼏反汗濡只取桂枝汤⼀料,加来此味⿎应桴这⼀条是介绍太阳中风兼证之⼀的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病中风的病机是风邪伤了太阳之经,本证有头项强痛。
如果邪⽓在太阳经由项及背,出现项背强⼏⼏,就⽐头项强痛要严重了。
这个⼏⼏的⼏啊,没有钩,有钩就念⼏⼏(jǐjǐ)了。
什么叫⼏⼏?⼏⼏是⼀个形容词,形容项背拘紧、强急,活动不能⾃如的症状。
古⼈认为幼鸟的⽻⽑不丰,要飞⽽飞不起来,就会脖⼦向前引,这种现象就叫⼏⼏。
还有⼀种鸟叫凫,就是现在所说的⽔凫,其名称当中就有⼏的意思,这种鸟在⽔⾥不论怎么游,脖⼦都不动,既不左顾也不右盼。
太阳经的受邪部位从头项延长到了后背。
由于太阳经脉的运输不利,就出现了项背强⼏⼏的症状,脊背和头部的、项部的活动受到了限制。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ba68c9d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e.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概说]少阴篇在三阴病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外有太阴病下利等症状,内可合有厥阴病手足厥冷等症状,少阴一经之病就可以代表三阴经。
所以说:”学伤寒,太阳病篇应学好;三阴篇,应该将少阴篇学好。
”太阳和少阴,一个阳经一个阴经,在六经辨证中很重要,很有代表性。
足少阴肾脏为水火之脏。
水为阴,火为阳,所以肾为阴阳之根本,是先天之气所系之地。
中医讲先天与后天,先天讲阴阳,后天讲气血。
先天秉自于父母,后天秉自于水谷。
如果邪气客于少阴,肾气受伤,就会出现阴阳不平衡,产生阳虚的寒证或者阴虚的热证。
一旦发展下去,可能会出现阴阳离决。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的生命就危险了。
因此少阴病有预后不良的死证。
少阴病也有原发与继发的两类病,原发的多见于老年人,或者阳虚弱者,感寒之后可以直中少阴,或者由于误治误下用凉药,伤了少阴阳气。
古人云:”老怕伤寒少怕痨”。
为什么说老怕伤寒?因为老人阳虚,寒邪伤阳,易直中少阴。
这是原发的少阴病。
继发的少阴病,一个由太阴传变而来,譬如太阴病下利,到一定程度后就传到少阴。
中焦的腹泻可变成下焦的虚寒。
太阴为三阴的屏障。
脾胃之气若强,感邪后就不会发生阴证。
只有突破此屏障,如下利、呕吐,脾胃虚寒后就会出现少阴病、厥阴病。
一个是由于误治,用苦寒泻下之药、发汗之药伤了少阴之阴阳,尤其是少阴的阳气,就会出现少阴病。
还有的少阴病是由太阳传入的,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膀胱和肾互相联系,所以膀胱之邪可以直接传于少阴,这是表里传。
当然,这第三种情况也是少阴本身阳气虚寒的缘故。
由于太阳与少阴为阴阳表里关系,往往会出现邪在太阳已内连少阴;也有寒中少阴,外连太阳的情况。
少阴病阳虚,不能制水,气不化津,就会出现小便不利、水气泛滥的症状;若是阴虚阳亢,水亏火旺,就会出现心肾不交,心火为病,心烦不寐的症状。
为什么会出现水证、火证?这和少阴主水火分不开。
从六经辨证看少阴病,说了阴阳两个方面,但其重点在阳虚阴寒证。
《伤寒论》第十四天——蓄水证
![《伤寒论》第十四天——蓄水证](https://img.taocdn.com/s3/m/089733ac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3d.png)
《伤寒论》第十四天——蓄水证《伤寒论》第十四天来自天医堂00:0001:17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1],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2]者,五苓散主之。
【词解】[1]胃中干:指津液耗伤而致胃中津液不足。
[2]消渴: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名。
【提要】辨发汗后胃中津液不足与太阳蓄水证的证治。
【解析】本条提示太阳病汗不得法,可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是汗出损伤津液,导致胃中津液不足证;二是外邪循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形成太阳蓄水证。
本条可分为两段理解:第一段:“太阳病......令胃气和则愈”,论述太阳病汗后胃中津液不足及调护方法。
太阳病无论中风、伤寒均当发汗,但都不宜过汗,而只宜覆取微似汗,若过汗则必然伤津,使胃中津液亏乏。
胃不和则卧不安,胃干气燥,故致病人烦躁不得眠;并求助于外,故有口渴欲饮的表现。
但此时不能咨其所欲,让其大量饮水,否则会有水停胃中之弊。
须让病人少少地饮水,使胃得滋润,津液慢慢恢复,待第二段:“若脉浮......五苓散主之”,承接第一段论述太阳蓄水证的证治。
太阳病过汗后,表邪内陷,但仍有部分表邪羁留于表,故仍可见到微热、脉浮等症状。
内陷之表邪随经入腑,邪与水结,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气化能水行,气不化则水不出,因而小便不利;水蓄于内,阳气不能化气生津,故见口渴喜饮。
本证外有太阳表邪未尽,内有膀胱蓄水,故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双解。
【辨治要点】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渴欲饮水但饮后不舒,或兼发热,苔白滑,脉浮或浮数。
治法:化气利水,外散风寒方药: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提要】此条紧接上条补叙太阳蓄水的脉症。
【解析】脉浮数表明太阳病发汗后,表仍有邪,表证未能全解。
但表邪已大部分入里,膀胱气化失司,下焦蓄水,津液不能上承,故见口渴、心烦。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14)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14)](https://img.taocdn.com/s3/m/830afc60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c1.png)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14)◆第十四讲使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住主证《伤寒论》的内容,多能理论联系实际,理法方药兼备,形成辨证论治的体系。
使人越读越有味,越用越想用,成为后世医学的规范。
它对发展中医学、指导临床实践,作出了巨大的责献。
《伤寒论》实载113方(佚一方)。
其方结给构比较严谨,药眯精炼,配伍有度,煎服得法。
比起《内经》13方,有了新的发展。
故被后世医家所推崇,获有“医方之祖”的称号。
辨证论治是中医必须遵循的准则。
理法方药的统一,更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所以,经方运用得当,往往效如桴鼓。
为了正确运用经方,现谈谈个人体会―使用经方的关健在于抓住主证,希望得到读者们的重视,对学习和使用《伤寒论》方有些裨益。
一、什么是主证,为什么要先抓主证《伤寒论》总结了六经辨证的规律,并于每一方证中又厘定了主证、兼证、变证和夹杂证的层次,为正确地运用辨证论治提供了先决条件。
临床辨证,要先抓主证。
因为主证是纲,纲举而目张,兼证、变证、夹杂证等,也就迎刃而解。
什么是主证?主证是指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证候。
如以六经的提纲证而言,则有太阳病的脉浮、一头项强痛而恶寒的主证;阳明之为病的胃家实的主证;少阳之为病的口苦咽干目眩的主证;太阴之为病的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的主证;少阴之为病的脉微细、但欲寐的主证;厥阴之为病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的主证。
如以方证而言,则有以发热汗出恶风为主的桂枝汤主证;以恶寒无汗、身痛气喘为主的麻黄汤主证;以口苦喜呕、胁痛胸满、往来寒热为主的小柴胡汤主证;以烦渴、汗出、高热、脉大为主的白虎汤主证;以不大便、腹满痛、潮热谵语为主的大承气汤主证;以吐利腹满、饮食不振、自利益甚为主的理中汤主证;以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细为主的四逆汤主证;以消渴、气上撞心、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为主的乌梅丸主证。
六经方证的主证,是辨证的关键,反映了疾病的基本规律,是最可靠的临床依据,因此,我们对主证要一抓到底,抓而不放,才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刘渡舟临证妙用小柴胡汤
![刘渡舟临证妙用小柴胡汤](https://img.taocdn.com/s3/m/31f1f267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7f.png)
刘渡舟临证妙用小柴胡汤(一)柴胡加桂枝汤本方治少阳病兼见头痛、发热、脉浮等太阳表证,为小柴胡汤减去人参之碍表,加桂枝微发其汗而成。
又能治少阳证兼有心悸、气上冲之证。
张某,女,59岁。
患风湿性心脏病。
初冬感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胁发满,心悸。
时觉有气上冲于喉,此时则更觉烦悸不安,脉结。
辨证:少阳不和,复感风寒,且挟冲气上逆。
治法:两解少阳、太阳,兼平冲气。
处方:用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
服三剂则诸证得安。
(二)柴胡加芍药汤本方治少阳病兼见腹中痛,且有拘挛之感,按其腹肌而如条索状,此乃因肝脾不和,血脉拘挛所致。
为小柴胡汤减去苦寒之黄芩,加平肝缓急而疏利血脉的芍药而成,又能治疗妇女气血不和的月经不调与痛经等证。
郝某,女,学生,22岁。
肝气素郁,经常胸胁发满,胃脘作痛,月经来潮时,则小腹拘挛作痛,脉弦细且直,舌苔薄白。
辨证:肝气郁结,血脉不和。
肝气郁则疏泄不利而胸胁发满,胃脘作痛;血脉不和则痛经而小腹拘挛。
治法:疏肝和血止痛。
处方:柴胡12克赤白芍各6克甘草6克党参6克生姜10克半夏10克当归尾10克泽兰6克。
连服六剂,诸证即愈。
(三)柴胡桂枝汤本方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
治外有表证而见“肢节烦疼”,内有少阳气郁而见“心下支结”。
故在小柴胡汤中加桂枝、芍药,使其外和营卫,内调气血,而病可愈。
根据《伤寒论》的治疗精神,余用本方治疗下述三种病症每可取效。
1.治早期肝硬化肝病患者,日久不愈,由气及血,由经及络,而出现腹胀,胁痛如刺,面色黧黑,脉来沉弦,舌质紫暗,边有瘀斑等证。
化验检查,见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倒置,麝香草酚浊度指数升高。
临床诊断为早期肝硬化。
用柴胡桂枝汤减去人参、大枣之补,另加鳖甲、牡蛎、红花、茜草、土鳖虫等专治肝脾血脉瘀滞、软坚消痞之药,有较好的效果。
2.治关节炎兼肝气郁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肢节烦疼,同时又因挟有肝气郁而胸胁苦满,或者胁背作痛等证,用柴胡桂枝汤疗效满意。
3.治肝气窜肝气窜为民间土语而未见医籍记载。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62e6a60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1b.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说到刘渡舟的《伤寒论》,咱们首先得明白这本书的历史厚重感。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医师为了战斗在疾病的前线,拼尽全力去理解这些复杂的症状,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一、刘渡舟的独特视角1.1 疾病的本质刘渡舟在书中强调,伤寒并非单纯的发烧。
发热的背后隐藏着脉象的变化,甚至情绪的波动。
你看,当病人进来时,面色发黄,神情恍惚,这不是小事。
要抓住这些细微的变化,就像抓住一根漂浮在水面的小鱼,稍不留神就溜走了。
1.2 治疗的原则再来说治疗。
他主张的“和”字,实在是个宝贝。
就是要让身体回到和谐的状态。
药物的使用不是一味的猛攻,而是要做到适度。
像是用调味料,过多了就毁了整道菜。
温和的药物,能让身体慢慢适应,最终重回健康的轨道。
二、对症下药2.1 分辨寒热刘渡舟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对症下药。
寒热的分辨尤为重要。
他详细描述了不同的脉象,像“浮脉”、“沉脉”,这些词听起来高深,其实道理很简单。
比如,浮脉多是表证,代表外在的感冒。
此时我们就得用点温和的药物,别让病人再受寒。
2.2 症状的叠加再者,症状的叠加也是个大问题。
有人发烧、咳嗽,甚至腹泻,难免让人手忙脚乱。
这个时候,刘渡舟强调的是综合考虑。
他教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发烧这一面,得了解病人的整体状态。
像是调和一个交响乐队,所有的乐器都得协调,才能发出美妙的音符。
2.3 望闻问切的艺术咱们还得聊聊“望闻问切”。
刘渡舟在这方面的观察真是细致入微。
比如,一个病人走进来,神色恍惚,眼神无神,这时候就得引起警觉。
他的面色、语言、甚至是动作,都是判断的重要依据。
这不仅仅是看病,更是一种艺术。
三、传承与创新3.1 文化的传承《伤寒论》不仅是医学书籍,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通过它,咱们能看到古代医师的智慧。
他们在面对各种疾病时,总能找出根源,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种思维方式,对今天的医学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3.2 创新的可能不过,时代在变化。
今天我们有了更先进的技术,比如CT和MRI,很多症状能更加清晰地被捕捉到。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2ffe85a7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d8.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在谈论刘渡舟的伤寒论之前,我们得先了解这位医者。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医学书籍,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伤寒,这个看似古老的话题,却依然在现代医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听说他在讲座中强调了很多细节,咱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部分,伤寒的成因。
刘渡舟提到,伤寒并不是单纯的外感风寒,而是内外因结合的结果。
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像是把人身当成一个池塘,外面的风雨可能让水波荡漾,但真正影响池水清澈与否的,往往是池底的泥沙。
说得对吧?所以,咱们要关注病人的体质,内外兼顾。
第二部分,症状的辨识。
刘渡舟特别强调了症状的多样性。
伤寒的表现各异,有的人发热,像火在烧;有的人头痛,感觉整个人都要崩溃。
这些症状就像是拼图,缺一不可,只有完整地看清,才能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
他提到一个案例,一位老先生误把伤寒当成普通感冒,结果耽误了病情。
听了这个故事,让人心里一紧,真得重视这些细节。
接着,谈到治疗。
刘渡舟说,治疗伤寒要讲究个体化,不同的人用药不一样。
他提到了一些经典的方剂,比如麻黄汤,发热明显时用它;而当病人出现肚子疼痛时,则得换成其他方剂。
这种灵活应变的方式,真是体现了中医的智慧。
大家想想,生活中不也常常需要这样灵活应对吗?有时候,一成不变的方案可能会让我们掉进陷阱。
然后,咱们聊聊饮食和护理。
刘渡舟非常重视病人的饮食,他提到“药食同源”。
药物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合适的饮食配合,那疗效也会大打折扣。
生病期间,病人需要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像米粥、清汤,这样才能帮助身体恢复。
简单的道理,却被不少人忽视。
就像咱们常说的,“病从口入”,这可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最后,咱们总结一下。
刘渡舟的伤寒论,不仅是对疾病的探讨,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它教会我们在面对疾病时,要有耐心,要有细致的观察力,要善于总结经验。
生活就像治疗,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任何小问题都可能演变成大麻烦。
听完这些,我感觉刘渡舟的智慧就在于他能深入浅出,把复杂的医学知识化作简单的道理,让人铭记在心。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第十二讲试论四逆汤类的加减证治(转载)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第十二讲试论四逆汤类的加减证治(转载)](https://img.taocdn.com/s3/m/b83d051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b.png)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第十二讲试论四逆汤类的加减证治(转载)四逆汤类是以四逆汤为代表的加减方类。
它包括了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茯苓四逆肠,附子汤八个方剂而言。
一、四逆汤四逆汤是治少阴病阳虚寒化证的。
少阴病的阳气为一身阳气之总司。
阳气有腐熟水谷,蒸化输布水液的作用。
少阴阳虚,不能腐熟水谷,不能气化津液,因而或见下利清谷,或致寒饮停聚于膈上,使人干呕欲吐而又无物吐出,阳虚不达四末,故手足发凉,甚则出现四肢厥逆等证。
《伤寒论》第281条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所以,少阴病人往往出现精神不振的欲寐而又不能熟寐的“但欲寐”之证。
夫六经为病,惟少阴病证最难辨。
仲景所述少阴病的脉微细,但欲寐,小便数而白,背恶寒.四肢厥冷等证,此皆人之易知而易辨。
其所准者是,虽有恶寒,甚者反不觉寒,或但喜厚衣近火,问之则不言怕寒,殊不知厚衣近火即怕寒也。
也有善瞌睡而精神不振者,实即“但欲寐”之渐,稍不留心,也极易造成误诊、漏诊,故临床切不可疏忽大意。
四逆汤由生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
方中的生附子温少阴以回阳,干姜温中以散寒,炙甘草和中补虚,三药配伍,共奏回阳救逆之功。
因其可治四肢厥逆,故名之以四逆汤。
四肢厥逆,乃因真阳衰微,阴邪势盛,阳气不充于四肢,阴阳不相顺接而致。
罗××,男,50岁。
夏日天热,汗出颇多,自觉躁热而渴。
夜又行房,口渴更甚。
乃瓢饮凉水甚多。
未几,觉小腹窘痛,阴茎也向里抽缩,手足发凉。
自觉病情严重,乃邀余诊。
切其脉沉而弱,视其舌淡嫩而苔白。
此乃少阴阳虚而复受阴寒之重证。
处方:附子12克干姜1O克炙甘草10克小荷香6克草澄茄6克服一剂则痛止而病安。
二、四逆加人参汤四逆汤治阳虚阴盛而见恶寒、脉微、下利为甚之证。
若因下利津液内竭,无物可下,而下利自止的,则以四逆加人参汤治疗为宜。
四逆加人参汤由炙甘草、生附子、干姜、人参四药组成。
方用四逆汤补阳虚以胜阴寒,加人参生津益气,以补下后之虚。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8ebf47900b1c59eef9c7b483.png)
《伤寒论》讲义刘渡舟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2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3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8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2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5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8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例如:浮脉主表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刘渡舟《伤寒十四讲·第三——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
![刘渡舟《伤寒十四讲·第三——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fbfbd31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87.png)
刘渡舟《伤寒十四讲·第三——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已故名医刘渡舟先生精通医典,擅用经方,愚闻道在后,2009年冬在潘家园旧书摊淘得一本《伤寒论十四讲》,得以在书中领略先生风采,摘录先生文章,与诸君共享。
《伤寒论》提纲症,提纲挈领之意,纲举才目张。
涂红加重之处,乃愚认为重要或独到之处,不当之处,望读者见谅。
六经为病的提纲证,是《伤寒论》辨证的纲领。
六经为病,各有一条纲领,古人以之比如大将建旗鼓,便士卒望之而知所趋,方能压住阵脚,而能指挥若定。
观张仲景于复杂的疾病中,择出六经至当的证候,即所以建旗鼓,用以反映疾病的规律,使人知所趋。
由是观之,六经的提纲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说明六经的提纲证,首先必须弄清六经辨证的对象和范围。
我认为,六经辨证方法,原是以邪气伤人而立论的,并非只针对伤寒之一病。
柯韵伯在《伤寒论翼》的序言中说:“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
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制节”。
柯氏把六经辨证,视为百病而立,实能先获张仲景之心,因而也就扫清了只治伤寒一病的俗见,扩大了六经辨证的范围。
简而言之,这部书包括了两类疾患:一类是急性热病的伤寒,二类则是慢性疾患的杂病。
两者发病虽异,而医理则通,都不能离开六经之制节。
所以本书的内容是以六经辨证为宗旨。
六经本身是由脏腑经络所组成的六个系统,它们属于物质范畴,故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以反映生理和病理的变化。
辫证的方法,就是按照六经的客观规律去分析疾病,去认识疾病,务使主客观统一起来,就达到辨证之目的。
然而,辨证一定要言之有物,丝毫不能离开物质的存在,六经绝非空洞的名词游戏,它既有受邪之体,又有所病之因,有能有所,以见证由体生,证由体定之理。
因为辨证之法是从六经之体而求证,由于六经之体各异,故每经的证候特点也就随之不同。
这就为辨证时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也应该看到,六经所反映的证候,又有共同规律可循,这是因为证侯的产生,决定于六经的阴阳对立变化的规律。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运用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5a81030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f1.png)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运用一、组成:柴胡14,桂枝10,干姜10,栝楼根12,黄芩4,牡蛎12,甘草(炙)6。
二、病位当年刘渡舟老师与经方名家陈慎吾先生请教本方的运用时,陈老指出: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少阳病而又兼见阴证机转者,用之最恰。
经方大师胡希恕一语道破了其机关,可知小柴胡汤从阴,是适应治疗半表半里阳证,柴胡桂枝干姜汤从阳,则适应治疗半表半里阴证。
阴证机转是指病位在半表半里由阳证转为阴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适应于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说明该方重在温下祛寒。
这里可看出该方与小柴胡汤证的相类与不同,相类者,病位相同,皆用于半表半里证,不同者,病性不同,小柴胡汤用于阳证,而柴胡桂枝干姜汤用于阴证。
半表半里有阴证、阳证之分,已知小柴胡汤方证属半表半里阳证,又称为少阳病,很显然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属半表半里阴证,当属厥阴病。
厥阴病的提纲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主要病机特点是:半表半里虚寒,上热下寒,冲逆明显。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治疗厥阴病典型的方药,而临床用其治疗厥阴病常能取效。
后世历来对厥阴病概念不清,治疗厥阴病的方药则更含糊,但认为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之方,看法是一致的,其方药组成特点是寒热并见,其主要适应证特点是寒热错杂。
而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药组成亦是寒热并见,其主要适应证也是寒热错杂,两方的方义和适应证是相类的,故柴胡桂枝干姜汤与乌梅丸一样是治疗厥阴病之方。
三、刘渡舟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临床应用者寥寥无凡,其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
对此,刘渡舟教授探索多年,方阐明其奥妙,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神奇疗效,形成独到的经验。
柴胡桂枝干姜汤中共有七味药:柴胡,黄芩,桂枝,干姜,天花粉,牡蛎和炙甘草。
刘老认为:方中柴胡、黄芩疏利肝胆取小柴胡汤之意,干姜、炙甘草温中健脾取理中汤之意,另有桂枝配干姜加强温中祛寒之功,桂枝配甘草强心取桂枝甘草汤之意,牡蛎配天花粉益阴软坚。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https://img.taocdn.com/s3/m/eac62c7c5acfa1c7aa00cc89.png)
2 抓主证 重视口苦便溏 刘老临证,主张抓主证,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明确指出,本方“治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等证。”然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应用本方,则以口苦便溏为主证。思之,方悟其机理所在。既然是少阳兼太阴之证,当然应该有一个少阳主证,作为病在少阳的证据,又有一个太阴主证,作为病在太阴的证据,方能放胆使用本方。 刘老判断病在少阳,以口苦为准。这也是他临床应用柴胡类方的主要依据。刘老曾经说过,火之味苦,然他经之火甚少口苦,惟肝胆之火,则多见口苦,故口苦反映少阳的邪热有现实意义。所以张仲景把口苦作为《伤寒论》少阳病提纲证的第一证。 便溏之证,是判断太阴病的主要依据。《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突出了下利为重。所以刘渡舟教授认为,阳明主阖,其大便秘结为实证,太阴主开,其大便作泻而为虚证。在临床上,不论什么病,及其时间多久,凡见到腹胀满而又下利益甚者,应首先考虑太阴虚寒为病,则庶几近之。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对于便溏之证,理解地极其灵活,或为腹泻如水、或为溏泻,甚至大便不成形者,也作便溏而使用本方。学者应以病机为准,灵活掌握,莫拘一证之有无,方能学好中医。
编辑本段应用
3 谈应用 注重药量调整 关于本方的临床应用,刘渡舟教授在《伤寒论十四讲》中写道:“余在临床上用本方治疗慢性肝炎,证见胁痛、腹胀、便溏、泄泻、口干者,往往有效。若糖尿病见有少阳病证者,本方也极合拍。” 刘渡舟教授初用本方取效,是用于治疗肝炎腹胀。肝炎病人,由于长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胆之药,往往造成热毒未清,而脾阳已伤,出现肝胆有热,脾胃有寒的胆热脾寒证。临床不但可见肝区不适,口苦纳差的肝胆热郁、气机不疏之证,且常常见到腹胀便溏的脾胃虚寒证。肝胆气机疏泄不利,加之脾虚不运,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故以腹胀殊甚。又因太阴虚寒,故腹胀多于夜间发作或加重。此时治疗,但清热则脾阳更伤,温脾阳则又恐助热生毒,加重肝炎症状。而刘老则能于经方中选择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该证,并且取得神奇疗效,决非偶然,乃刘老精研经方,感悟而得。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9)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9)](https://img.taocdn.com/s3/m/0e041ee2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41.png)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9)承气汤类,指的是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麻子仁丸、桃仁承气汤、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大黄硝石汤、大黄牡丹皮汤、三一承气汤、黄龙汤、增液承气汤等十三个方剂。
这十三个方剂,以大承气汤为代表。
其余十二个方子,皆在大承气汤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成。
一、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是治疗阳明病腑气实而燥屎已成的病变。
必须具有腹部痞满、大便燥坚的证候特点方可使用。
我认为:“大便硬”是小承气汤的主证,而“大便燥”方是大承气汤的主证。
两证虽皆有大便不通,但程度而有轻重之分。
正如第215条所说:“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若能食者,但硬耳”。
从这段文字可以着出,“燥屎”与“大便硬”的概念并不相同。
“大便硬”指的是大便干硬,而犹能成条;“燥屎”指的是大便成球,而不是成条,所以才叫“燥屎五六枚也。
”它反映了燥热灼津,糟粕凝结,形同羊屎,嵌顿于肠而不得排出体外。
此证燥热已深,腑气阻塞,故可五六日,甚至十余日而不大便,以致腹满疼痛,或见绕脐作痛,腹满不减,虽减亦不足道。
此证肠实而胃满、腑气受阻,故反不能食,燥热内焚,除伤自身津液而见汗出、潮热、谵语以外,还要下劫肝肾之阴,出见“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等伤阴证候。
大承气汤证范围为广,限予篇幅,不能列举,请参照前面的《试论六经病提纲证的意义》,互相对参,则庶几近之。
大承气汤在《伤寒论》中凡十九见,所以,它比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的治疗范围宽广。
为此,要掌握了大承气汤证的辨证知识,而对于阳明病的各种胃实之证,就会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
大承气汤由大黄(酒洗)、厚朴(炙)、枳实(炙)、芒硝组成。
方用大黄泻下热结,荡涤肠中燥屎,芒硝成寒;软坚润燥,协大黄以泻下燥屎,厚朴理气除胀,枳实破气消痞,并相互配合,以推动硝、黄的泻下作用。
此方泻热破坚,荡涤肠胃、攻逐六腑,其力甚大,故名为大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及大、小承气汤均以承气命名。
刘渡舟教授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证心得
![刘渡舟教授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证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a6248f34a45177232f60a268.png)
刘渡舟教授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证心得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该方历代均被认为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但临床应用者寥寥无凡,其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
对此,刘渡舟教授探索多年,方阐明其奥妙,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神奇疗效,形成独到的经验。
现就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理解与临床应用探讨如下,以飨同道。
??l 论病机主张胆热脾寒??刘渡舟教授认为,《伤寒论》中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少阳为枢,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
所以少阳病多有兼见证,如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证,少阳兼里实的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证。
而柴胡桂枝干姜汤正是与大柴胡汤证相对的方剂,是少阳兼里虚寒之证。
如此,则兼表兼里,里实里虚俱备,少阳为枢之意义才完美。
仲景于146条论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紧接着在147条论少阳传入太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其用意之深,令人玩味无穷。
所以,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云:“用本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
”??关于“胆热脾寒”的提出,刘老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陈慎吾先生“少阳病有阴证机转”悟而得之。
笔者在跟随刘老攻博侍诊之时,刘老曾言,刚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任教之时,大家对本方的机理都感费解,陈老言柴胡桂枝干姜汤“有阴证机转”,刘老问何谓“阴证机转”,陈老左顾而言他,不予明言。
刘老牢记此言,苦思多年,结合临床,方悟得其理。
从此施治于临床,屡获奇效,可见刘老对医道之执着,也反映了刘老悟性极高,不愧为中医之大家。
按胆热脾寒对本方主证进行解释,则顺理成章。
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口渴,往来寒热,心烦诸证,均为病在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胆热郁于上所致;小便不利之因,一则少阳枢机不利,影响气化,二则脾阳不足,津液转输不及所致;而不呕则是少阳之邪转入太阴,未影响胃腑之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第一讲《伤寒论》导言一、《伤寒论》的历史变革《伤寒论》原名叫《伤寒杂病论》。
也有人叫《伤寒卒病论》,考“卒”字乃是“杂”字的误写。
这部书是公元196 年-204 年后汉人张机(字仲景)所写的作品。
张仲景,南郡涅阳人,约生于公元150年-219年,他的事迹汉书无传。
据唐《明医录》载.“甫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所著论,其言精而典,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所能及。
”东汉末年,连年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导致了疾疫流行,死的人很多。
张仲景家族是拥有两百多人口的南阳大族,在疫情的危害下,还不到十年时间就死亡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其中死于伤寒的则占十分之七。
张仲景在序文中曾哀叹地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从而激发了他著书活人的志愿。
为了著书济世,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广泛地吸收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给合自己的体会,在前人的基础上而又有所创新。
经过了辛勒的劳动和反复的印证,终于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这部作品问世不久,就遭到了兵火的摧残,致使原书十六卷残缺不全。
公元256年一316年,西晋太医王叔和搜集了一些残存之书,进行整理并撰次成篇,但只整理了十卷,对十六卷的原貌已不复见。
所以晋以后的《隋书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只载《伤寒论》十卷,而不再称十六卷。
到了公元1065年,宋朝的治平年间,政府指令高保衡、林亿等人校正医书,把开宝年间节度使高继冲进上的《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加以校正,同时梓板而颁行于世。
在这个时闻,翰林学士王沫在馆阁日,从蠹简中检得的《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也加以校正而刊行于世。
二、《伤寒论》是一部什么书《伤寒杂病论》本来是伤寒与杂病有机联系,相提并论的一部书。
自宋治平梓板简称《伤寒论》,而林亿等人又有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的说法,使人误解为《伤寒论》是专论伤寒,而《金匮玉函要略方》则专论杂病,这一看法一直流传至今。
为了正确理解本书起见,先介绍一下什么是伤寒,什么是杂病,以及伤寒与杂病的内在联系,方能对本书作出正确的评价。
先说伤寒: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句话是指广义伤寒面言,及于狭义伤寒,则只限风寒,而不包括风寒以外的其它邪气。
考《伤寒论》的内容则是主论风寒,兼论杂病,它虽亦提及温病等证,乃是与风寒进行鉴别,作为伤寒类证而出现。
所以,不象伤寒那样论述全面,也没有系统的治法。
因此,还不能说《伤寒论》就是讲的广义伤寒。
再说杂病.汉时对疾病的分科,尚无今日内外科之称,当时对外感发热的急性热病,皆叫做伤寒;对伤寒以外的疾病,包括了许多慢性病,都称之为杂病。
伤寒与杂病。
本来是两种不同的发病形式,但张仲景把它们共揉一书之中,而相提并论的理由是和以下几个问题有关的: 1、因伤寒单纯发病者少,而与杂病相兼者则多,故伤寒与杂病合论则全面。
2、人分男女,体有强弱,感邪虽一,发病则异,而且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故辨证不明杂病,不明脏腑的寒热虚实,则亦不能明伤寒。
所以,只论伤寒,不论杂病,则不能曲尽辨证之长。
3、有的病人先患它病,后感伤寒,内伤外感,病情杂沓,难求一致,无法用伤寒一种发病形式而统摄诸病。
基于上述的问题,故柯韵伯对此深有体会的说:“伤寒之中最多杂病,虚实互显,故将伤寒、杂病合而参之,此扼要法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伤寒论》是通过伤寒与杂病的具体的事实,以反映它的辨证方法。
也可以这样说,伤寒与杂病必须共论,方能显示六经辨证以统摄诸病的意义。
故柯韵伯又说:“盖伤寒之外皆杂病,病不能脱大经,故立六经而分司之。
”反映了六经辨证以统摄伤寒、杂病这一事实。
同时应该指出的是,《伤寒论》这部书言简意赅,极尽含蓄吐纳之能事,故在辨证说理中有其潜移默化的感染力,起到了文以载道的效果。
另外,还应看到作者在六经辨证中,只讲某经之为病,不讲某经之伤寒,把百病兼括于六经而不能离其范围,所以它只在六经上求根本,而不在伤寒上求枝叶,因而突出了六经辨证的特点。
方中行也认为《伤寒论》是论病之书,非为伤寒一病而设,这些提法,确实抓住了《伤寒论》的主要精神。
根据上述理由,说明了伤寒与杂病互相共论以阐明辨证论治之理,本来不存在伤寒在前,杂病在后;或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的说法。
学习《伤寒论》目的是在于辨证论治,绝不可降格以求而满足于辨伤寒之一病。
三、六经的概念六经的实质:《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核心,究竟六经的实质是否存在,在伤寒学中也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有的学者把六经为病,归纳成六类证候,用以概括阴阳表里,寒热盛实等证情,如丹波元坚在《伤寒论述义》中曾说“伤寒论一部,全是性命之书……所谓病者何也?三阴三阳是也。
热为阳,寒为阴,而表里虚实,互有不同,则六着之分,于是立焉。
”可以看出,他是把六经建立在阳热阴寒的证侯之上,而不把六经证候建立在脏腑经络之上。
为此,他又指出:“至于经络脏腑之言,经中间或及之,然本自别义,非全经之旨。
惟以寒热定阴阳,则触处朗然,无不贯通也。
”由此可见,丹波元坚的学术观点,是反对从《素问·热论》的六经理论来探讨六经实质的。
这种思潮在国内也大有人在,实有加以澄清之必要。
我认为《伤寒论》的六经,是继承了《热论》的六经学说,而有其脏腑经络的物质基础,所以,六经是物,而并不是六个符号。
如果离并中医的传统经络学说而去解释六经那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因为从《内经》到《伤寒论》脏腑经络学说,本来是一脉相承的,如本论的太阳病提纲,先揭出头项强痛一证,它和《热论》说的“其脉连风府”的精神而完全符合。
论中除汤液治病以外,还有许多按经取穴的针刺之法。
如果象丹波元坚没有经络的说法,岂不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所以,我们不能离开脏腑经络而去讲辨证论治的。
但是,《伤寒论》却又和《热论》不一样。
它在六经辨证上比《热论》有了发展。
它不但能辨热证和实证,而且也辨阴证、寒证和虚证。
可以这样说《热论》的六经只辨伤寒,而《伤寒论》的六经,既辨伤寒,又辨杂病,从而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六经是脏腑经络,而辨证则是脏腑、经络、生理病理的反映和客观地分析。
由此可见祖国医学的辨证思想是建立在脏腑经络的物质上,而决不是空洞和抽象的说教。
四、六经辨证方法《伤寒论》在古典医籍中,以辨证论治的方法见称。
然而,辨证论治的方法,也并不是从《份寒论》开始。
观序中的“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的提法,可见古代已有辨证的专著。
日人山田正珍氏说:“《平脉辨证》诸书,今皆不传”。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学说引进医学领域以后,就大大开扩了医学家辨认疾病的眼界,并以此奠定了中医的辨证思想基础。
为此,张仲景的三阳三阴六经辨证,以及后世的八纲辨证,无不以阴阳为辨证之纲,这完全符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精神实质。
因为诊病时,能运用阴阳的辨证思想,就能“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否则,就“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
所以,阴阳学说渗透到祖国医学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它不仅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而且也用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张仲景继承了阴阳学说,并结合临床实践,使之又有了新的发展。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就是以阴阳为纲,即用三阳、三阴的阴阳两纲总统六经。
所以,六经辨证应首先解决病发于阴,还是病发予阳。
阴阳病性既明,则是治病求本之道,也是以纲带目之法。
然后在阴阳两纲指导下,进一步探求病位之所在,病情之所属,病势之进退,而判明表、里、寒、热、虚、实的情况,自可迎刃而解。
八纲辨证可以说是辨证中的先决条件。
但是,如果只辨到八纲程度为止,那还是不够的。
因为它还没有具体地把人体的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结合起来,就好象找人只找到了街道,还没有找到住户一样,仍然不能确切而深刻地阐明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并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而六经辨证就怡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把八纲的内容落实到脏腑经络之上,使八纲辨证与脏肺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也就弥补了八纲辨证之不足。
由于六经辨证贯穿着八纲而联系于脏附经络,尤其是以脏腑经络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使辨证言之有物,而不是空中楼阁。
前人在研究《伤寒论》六经时曾指出:“经者,径也”,据经则知邪气的来去之路;“经者,界也”,据经则知病有范围,彼此不相混淆。
有了范围,有了界限,就能使我们在辨证时而一目了然。
如见头项强痛,可知是太阳经受邪,见缘缘面赤、额痛、鼻干,可知是阳明经受邪;见耳聋、胸肋苦满,可知是少阳经受邪,见腹满时痛,可知是太阴经受邪;见咽痛,可知是少阴经受邪,见擞顶痛、干呕吐涎沫,可知是厥阴经受邪。
如果离开经络学说,对上述各个证候的发生与机理,就无法进行解释。
又由于经络系统的联络交会,使人体的五脏六腑、表里上下、四肢九窍、皮肉筋脉等各个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因此六经辨证也特别注意脏腑经络病变的表里相互影响。
如发热、恶寒而脉浮者,是属太阳经表受邪,若脉不浮而反见沉象,则知太阳表病而又内累少阴。
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当少阴阳气不足而外感风寒时,可以两经同时受邪,形成太阳与少阴的“两感”证。
脾与胃互为表里,在发生病变时亦相互影响,故有“实则太阳,虚则少阴”的说法,这种病机的相互影响,表现在具有表里关系经络脏腑之间联系,所以辨证决不能离开经络,治伤寒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说明了认识经络的重要意义。
五、六经为病传变六经为病不外正邪斗争的进退变化,然正气有强弱之分,邪气有徽甚之别,因而就有传经与不传经的问题。
一般地讲,凡邪气由表入里,由阳入阴,属于邪盛而病进,若正气抗邪有力,能拒邪外出,由里出表,或由阴转阳,属于邪衰而病退。
但是决定是否传经,在于正气的盛衰和治疗、护理是否得当,其中尤以正气的抗邪能力为先决条件。
辨病邪传变,对治疗和顶防都有现实意义。
其辨认方法,正如论中所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接着仲景又说:“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他说明了分析传经与不传经,要从其脉证变化入手,而不是按六经顺序自然发展入手;更不是日传一经,以日而计传经为目的。
邪气传经的形式,归幼起来约有三种情况:1 、一般传经.如太阳之邪或传阳明,或传少阳。
2 、表里传经:如太阳之邪,内传少阴,或少阳之邪,内传厥阴等。
3 、越经传。
太阳之邪,不传阳明、少阳而传于太阴等。
一般传经以外,若其人脏气不足而又有“直中”之说。
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阳明、少阳而开始发病即见少阴证候,就叫做“直中”。
这丰要由于阳气虚衰,抗邪无力,邪气长麾直入而直接中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