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导学案】4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924ef923bb68a98271fefad9.png)
2019-2020年高中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3 [课标要求]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2、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情景设置法、讨论法、讲授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我们如何把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二)推进新课(多媒体展示古代陶瓷、苏州园林的图片)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方方面面,教材具体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加以说明。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A、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独特的作用。
B、特点:中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辉煌、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
C、地位: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展现,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高中政治 第六课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第六课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be1c3d753c1ec5da50e2703c.png)
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导学案【使用说明】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2.认真阅读课本P4~P9页勾画出主要知识,。
3.预习自学部分要求所有同学都能掌握,合作探究部分要求AB层全部完成并有自己的思考,C层尝试完成合作探究部分,课后训练案可先不做。
4.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标识出来以备课堂上小组讨论、突破。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要记住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学习重点、难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
课前预习案【教材助读】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展示人们的有独特的作用。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的历史、的内涵、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和的特点。
3、我国幅员辽阔,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又保持着各自的。
4、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以及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其中,藏族的、蒙古族的和科尔克孜族的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
5、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6、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
【预习自测】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因为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①辉煌而悠久的历史②丰富而绚丽的内涵③鲜明而独特的风格④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高中政治 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政治学案
![高中政治 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政治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908d3bda38376bae1faee2.png)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自主学习】一、学习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认识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的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3.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知识梳理(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的历史、丰富而洵丽的内涵、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和的特点。
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即和兼收并蓄。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其他民族文化在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9d5de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ef.png)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品教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解读课标1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运用具体事例说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2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博大精深的主要表现及形成原因;认识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和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2能力目标:引领学生以“文化”为主线,提炼解读有效信息,整合分析不同学科知识,并联系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引领对中华文化价值的认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加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1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2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是只鳞片甲。
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
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
同时学生在收集与筛选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设计理念:(1)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特别重视乡土资源的挖掘。
本节课除了充分重视历史学科、地理学科、语文学科等学科资源外,更重视充分挖掘山东乡土资源,增强同学的直接体验。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感悟,让学生在探究、体验、感悟中成长。
(2)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合作展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3)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高中政治人教A版必修三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高中政治人教A版必修三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ef6f3159eef8c75fbfb3bf.png)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使用说明】1.预习提示,认真研读教材第六课的第二框,在课本上勾划出重点内容,并用红笔标注出不明白的问题,完成自学整理的相关题目。
2.在预习、熟记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探究案,做好总结巩固,提升理解能力,为课上小组展示做好准备。
3.在预习过程中熟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区域文化的成因;文化包容性的内涵及意义等重点知识。
一、教材助读(在预习导学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p66—p70,勾划并标注好课本重点问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阅读课本材料,思考探究问题,准备上课展示。
1、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多方面的内容,都能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本从两方面入手。
2、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独树一帜。
(1)地位:(2)特点:(3)作用:3、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地位:(2)特点:(3)意义:(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的区域性:1、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成因: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3、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了解)(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的民族性:1、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重要原因是什么?(四)文化包容性的含义及意义?(五)中华文化的作用:【课堂探究】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通过学生朗诵,幻灯片展示中国瓷器、茶叶、大禹等,导入新课。
大家通过课前预习,从三个标题入手,抓住课本结构。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情景探究】1、幻灯片展示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四大名著为例,思考并回答:四大名著中,你最喜欢哪一部作品?哪一个人物?为什么?2、简要介绍地动仪和都江堰。
第六课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导学案-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
![第六课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导学案-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https://img.taocdn.com/s3/m/9ac37c50ec3a87c24128c4a6.png)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新知】一、独树一帜,____________(独特性)1.文学艺术(1)作用: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________。
(2)我国文学艺术的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____________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3)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_________。
2.科学技术(1)地位: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标志之一。
(2)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注重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特点。
(3)作用:是中国人民勤旁,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_________,是中华民族_________、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小提示:中华文化的内不仅仅包括文学艺术,料学技术方面,而是极为丰富的。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1.区域特征的成因(1)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______________程度不同。
(2)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___。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小提示:文化融合不等于文化趋同,文化融合指不同形态的又化成不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交流沟通进历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做(民族性)1.表现: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2.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1)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_____________,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3)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_______________。
小提示: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3.包容性(1)内容:____________,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____________;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____________。
高中政治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案新人教必修3
![高中政治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案新人教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14351f0b4b73f242336c5f6e.png)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自主学习1、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三方面具体体现;明确我国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知道文化区域性的成因和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明确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以及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基础。
三、疑难点拨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联系(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来说)(2)他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从各民族文化的地位来说)(3)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来说)(4)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各组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从意义上来说)四、课堂演练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四大发明、汉字、戏曲、太极拳等表演让人耳目一新,吧中国灿烂的文化神奇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A.包容广纳 B.区域特征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2.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是()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据首位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的看法正确的是()A.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B.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处于世界前列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艺术有许多独到之处。
高中政治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9e3050c2fd0a79563d1e7269.png)
第2课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2)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3)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4)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5)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2)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预习检测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文学艺术的特点及作用(1)特点:中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①、内涵丰富②、风格鲜明③。
(2)作用:中华文学艺术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展现,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及作用(1)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④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⑤和⑥的特点。
(3)作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⑦,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⑧特征。
2.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⑨,又保持着⑩。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民族。
2.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和,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案例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998230a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a.png)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案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关注新课标】[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的第二框。
本框内容包括三目,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是通过介绍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来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第一个表现: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主要说明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第二个表现: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这是讲个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它们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从而引出能够吸收各民族文化中优秀成分的包容性,这正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最后落脚点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力量,让同学有一个情感上的升华。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理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2、能力目标提炼、解读“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之骄傲民族之瑰宝”等有效信息的能力。
培养整合教学资源、综合分析产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原因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特别是联系生活中、身边的事例来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社会主义祖国和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力量。
【教学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学设计理念]针对学生的学情以及本课的实际内容,本课采取“情境——质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所谓“情境——质疑”教学模式,即:创设出与教材理论相关事实情境,从感性直观的事例中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讨论质疑,总结归纳出正确的答案。
高中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案新人教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0982dca452ea551811a68742.png)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习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感受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作用。
2.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及形成原因。
3.阐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4.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即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意义。
5.理解中华文化的作用。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自学研读教材至少两遍:先独立研读课本,再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记忆。
2.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及形成原因,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即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意义,.理解中华文化的作用。
3.完成预习案,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填写到我的疑惑处。
4.对探究案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写出思路要点。
预习案一.知识梳理(具体要求:阅读,勾画标注,记忆)(金版教程)二.预习自测判一判:1. 科学技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2.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所以要吸收借鉴一切其他文化。
()三.整理巩固、构建体系三.我的疑问(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探究案探究点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按照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的说法,二人转“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二人转”从白山黑水的东北黑土地上热热闹闹地一直走到今天,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东北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足见其群众基础之深厚。
它那粗犷、通俗、火爆的表演风格,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和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感,以及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舞蹈,正是二人转艺术别具一格的魅力所在。
(1)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东北“二人转”,可谓家喻户晓。
总的说来,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哪些特点?(2)独树一帜的中华文化,除了表现在文学艺术上,还表现在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上。
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8f367550e2524de4187e44.png)
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使学生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提高学生整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新课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
视频展示:满江《中华颂》,请学生认真欣赏歌曲,抢答里面涉及了多少中华文化?(二)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三个活动,探究三目内容)推进新课设置现场招聘会:招收国际高级旅游顾问若干名条件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凭,身心健康,无不良嗜好,责任心上进心强。
待遇月底薪5000,福利加提成至少3000,且无上限。
过三关斩六将:第一关:眼力鉴宝第二关:脑力才思敏捷第三关:实战演练(共50分)第一关:眼力鉴宝活动要求:应聘小组合作探究对应号码的珍宝,然后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对此宝物名称、特点和价值的了解情况。
要求简明扼要,发言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总分40分)《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明朝万历年间的吴承恩,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西游记》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节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
高中政治 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072887e46137ee06eff9184f.png)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华东的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与那里的河网纵横等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内陆的滇黔文化,则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华东的吴越文化和内陆的滇黔文化,都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但是,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8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材料的启示?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科任
《文化生活》第六课教案
集体备课部分
课题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心发言人
备课时间
第六周
上课时间
第七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课堂总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知道了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文学艺术和一切科技成果,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7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材料的启示?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582e9dce2f0066f533229a.png)
第六课第二框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地位和特点;知道我国文化区域性的原因;明确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包容性。
2.能力目标:结合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感悟中华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团队精神和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1.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2.难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预习案】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二:1.独树一帜,:(独特性)文学艺术:(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特点:以其、、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3)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位置。
科学技术地位: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
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和的特点。
(3)意义: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一方水土,:(区域性)(1)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发展态势):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3.中华之,民族之:(民族性)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
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相互,共同熔铸了灿烂的。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和强大的。
二、中华文化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1.含义:即和。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高中政治 第六课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第六课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173721a2d4d8d15abe234e5d.png)
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地位,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民族性和包容性。
2.能力目标:培养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重点难点】1.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知识预览】(自主学习,识记理解。
同位互查,教师抽查)1.中华文化的内容 (A级)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方面的内容。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哪些方面?(A级)3.比较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文化价值。
(B级)4.如何理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B级)5.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B级)6.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B级)7.中华文化的力量是怎样的?(B级)【合作探究】(组内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材料一:当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在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的黑暗中消逝的时候,东方的中国却呈现出科技文化蓬勃发展的壮丽景象。
材料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其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综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既能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可防止灾害的发生,是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
(1)这二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C 级)(2)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什么状况?有何作用?(C级)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地处华东的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那里河网纵横,吴越文化自然与水有密切关系。
如行云流水般的丝竹之声,清秀柔润的江南文学和山水画,小巧精致、无水不成园的江南园林,饮酒品茗的嗜好及对紫砂壶的讲究等,无一不与水结缘。
水为江南带来了优雅的文化内涵。
处于内陆的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历史上,西南地区属于边地,因交通不便,与内地交往不甚密切。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0b6175b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5e.png)
【教学设计】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要记住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包容性2、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
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
同时学生在收集与筛选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教学方法问题研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完成预习目标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多媒体教室分配好学习小组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内容上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这节课学习第二框。
现在很多中国人崇尚西方文化,但是有个历史事实很少有人知道,从13世纪一直到18世纪,西方人都在崇拜中国文化,在欧洲大陆形成的“中国热”持续了6个世纪。
当时的欧洲人看中国,就像现在的中国人看美国一样。
中国的瓷器、建筑、服饰、文学、科技、园林艺术都受到崇拜,中国几乎成为他们向往的乌托邦。
中华文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首先我们来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老师:中华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很多方面,课本以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例来说明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导学案4一、自主学习1、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三方面具体体现;明确我国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知道文化区域性的成因和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明确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以及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基础。
二、知识导学基础梳理问题探究知识点1。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从不同文化形势看1、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历史、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方面的内容。
2、中华文化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3、一般意义上文学艺术的作用①文学艺术两个突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出表现及地位一般意义上科学技术是②科学技术的重要标志之一1、都江堰工程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什么特点?2、你能从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的意义上,说明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吗?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及意义知识点2。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从不同地区看1、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千差万别,不同,受、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
2、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又。
知识点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从不同民族看1、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少数民族的石窟艺术、民族文学等。
2、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它所特有的:含义、意义4、中华文化的力量3、教材第70页的几幅邮票分别展示了那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说明了什么?4、辨析: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三、疑难点拨1、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的比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侧重点不同从发展的历程看,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相对于古代埃及、印度、巴比伦等文明古国的文化衰落、消亡而言,起源于长江、黄河流域的中华文化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可见源远流长侧重于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从纵向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从内涵上看,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
具体表现为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独特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区域性和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的民族性。
可见,博大精深侧重于从静态上,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从横向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范围广泛。
见证汉字、史书典籍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联系二者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2、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联系(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来说)(2)他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从各民族文化的地位来说)(3)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来说)(4)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各组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从意义上来说)四、课堂演练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四大发明、汉字、戏曲、太极拳等表演让人耳目一新,吧中国灿烂的文化神奇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A.包容广纳 B.区域特征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2.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是()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 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据首位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的看法正确的是()A.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B.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处于世界前列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4、中国艺术有许多独到之处。
以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和笔迹的律动,表现出书写者的情绪和审美的追求,从而使文字的书写升华为一种艺术方式,这就是中国书法的精髓。
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的人生写照。
这说明( )①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A.①②③B.②③C.②④D.②③④5.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北京的京剧、河北梆子、吉林的二人转、陕西的秦腔、山东梆子、江西昆曲、安徽黄梅戏、河南豫剧……其中,许多剧种在表演上都有自己的“绝活”。
这说明( )①中华各民族文化具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中华文化始终走在世界前列④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融合A. ①②B. ①③C.②④D. ③④6.中国人喜欢喝茶,但各地喝茶方式又有不同,例如潮汕人喝功夫茶,茶具是很小的茶壶和精致的小瓷杯,而四川人则喝大壶茶,茶具是细长嘴的茶壶和盖碗。
这说明()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华文化辉煌灿烂③各地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④中华文化有多样性A. ①③B. ②④C. ①②D. ③④7.著名学者余秋雨说,黄河流域80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而当时世界上所有文明流域加起来的面积也只是中国的十五分之一。
所以,气魄宏伟的统一文明史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由此可见()①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文明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④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哟认同感和归宿感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8.一位英国学者在对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提炼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
这一结论说明( )①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②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④中华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9.优秀的文化是没有国界的。
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
这体现了 ( )A.中华文化博大精深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D.中华文化有继承性10.中国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
这主要说明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 B具有包容性 C.具有民族性 D.具有地域性11.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列对民族文化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与其他民族无关C.民族文化既有各民族的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D.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2.下列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包容性能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②包容性能使中华文化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③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实现中外文化的趋同④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五、课后作业材料一据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原始社会时期,皇帝的乐官就到新疆“取竹”,创造出12根律管。
这虽然只是古老的传说,但在新石器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已有了音乐文化的交流。
材料二夏代,曾有许多少数民族到夏王朝来表演乐舞。
周朝设有专门掌管少数民族音乐的官吏。
魏晋南北朝是各民族音乐大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少数民族诗歌,如《敕勒歌》等都是音乐史上的优秀作品。
材料三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在音乐体系上,分别采用中国、欧洲和波斯---阿拉伯等不同的音乐体系。
(1)材料一、材料二是如何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特征的?(2)结合材料三,理解“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的”。
参考答案问题探究1. 都江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它的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综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引水和排泄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
体现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水性使人通”是讲江南水乡河网纵横,交通便利,故吴越文化流动和开放性强。
“山性使人塞”是说由于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滇黔地区处于云贵高原之上,地形复杂,多民族交错而居,故形成了特有的多样性和内敛性以及热情奔放的特点。
3.(1)蒙古族摔跤(2)藏族响箭(3)维吾尔族赛马(4)朝鲜族秋千说明了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重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既有本民族的色彩,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们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这几幅图既展示了我国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也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深厚。
4.(1)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不同。
受历史、地里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
(3)各民族文化和各区域文化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的基础上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1-5.CDDBA 6-10.DDABD 11.B 12.C课后作业答案:(1)①中华音乐文化,从公元前2000多年的原始社会时期开始,历经夏代、隋唐、元代、明清的不断发展而延续不断,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音乐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音乐作品,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2)①材料四说明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②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分别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坚持了兼收并蓄的原则。
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