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脑梗死发病机制探讨及临床意义
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短期预后及影响因素
(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 洛阳 4 7 1 0 0 3 )
【 摘要 】本研 究对 大动脉 粥样硬化 ( L AA)脑梗 死 惠者 预后 与相 关因素 方面采 用 了多因素分析 的方
法 ,较好的控 制 了潜在的混杂偏倚 。不足 之处 :尽 管住 院期 间及 随访过程 中对 患者及 家属进行 了宣教 工作 ,
但 出院后 患者是 否进行康 复及康 复时 间、 用药是 否规 范均有可 能影响预后 ;仅对 发病3 4 - 月的预后进 行 分
析 ,时间短 ;样 本量 少,筛选的相 关因素过少等缺陷,期待 多中心、 大样本的临床 试验加 以验证 。
【 关键词 】大动脉 粥样硬化 ;脑梗 死 ;发病机制 ;短期预后
Au gC2 0 1 5Vo 1 . 3No . 2 4
9 0
C : h i n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e
大动 脉 粥 样硬 化 脑梗 死 的发 病机 真 ,张 灿 飞 , 汤媛 媛 , 马 弯 弯 , 贾小 飞,黄 丽娜
( A me r i c a n H e a r t As s o c i a t i o n ,A HA)/ 美 国卒 中协 皮层. 皮层 下流域 性梗死和穿支动脉区梗死); ( 2 )单
会 ( A me r i c a n S t r o k e A s s o c i a t i o n ,AS A)专家共识 ; L AA 脑梗死 的诊断依据NE W- T O AS T 分型标 ” 。
脑梗死患者预后不 同。然而针对亚型 中L A A脑梗死 四 种发病机 制临床短期预后及影 响因素 ,目前 尚无这方 面前 瞻性研 究 。本研究对L A A脑梗死患者进行 随访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临床分析
21 脑梗 死组与正常对 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检 出率 .
比较 , 见表 1 .
表 1 2 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比较
切, 我们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 断仪 对脑梗死及非脑梗死患者
颈动脉进行检测 , 以期探讨 颈动脉粥样硬化 与脑梗死 的关系 。 1 资料与方法
表 1 2组颈动脉粥样硬 化斑块 稳定性 比率 比较
AL T 一超 九 型 高频 彩 色 多 普 勒超 声 诊 断 仪 , 头 频率 为 7 探 ~
1 MH . 检者取 卧位 , 2 z 受 低枕 , 充分暴露 颈部 , 头略偏向对侧 。分
别依 次检查两 侧颈总 动脉 ( C C A)主干 、分 叉部 及颈 内动脉 (C 起 始部 , I A) 测量 内膜 面到中膜与外膜 交界 面之间 的垂 直距 离即为 内膜 中层厚度 (M )I > .mm为动脉粥样硬化 , IT , MT I 0 同
4 0例 ; 不稳定性斑块 的比率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正常对照组 2 8例有颈 动脉 粥样 硬化 斑块 , 其中稳定性斑块 2 2例 ( 8 %) 7. , 6
1 .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 2
采用 L G Q 、美 国 O I9
不稳定性斑块 6例 ( 1 %)稳定性 斑块 比率 显著高 于脑梗死 2. , 4 组( < . ) P O0 。见表 2 5 .
11 一般 资料 .
将 20 0 9年 1 月一 2 1 0 O年 1 2月人住我科
注 : = 2 .7P 00 , 颈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斑 块 检 出率 比 A 170 ,< .52组 ;
的脑 梗死 患者 1 3例作 为脑梗 死 组 , 6 2 男 7例 , 5 女 6例 , 年龄
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间入院的脑梗死患者60例及无明显心脑血管体检患者60例,对观察其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管腔狭窄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观察组60例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CA-IMT)增厚48例,颈动脉狭窄程度<50%43例,50~70%12例,>70%5例。
对照组60例,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CA-IMT)增厚20例,颈动脉狭窄程度<50%54例,50~70%4例,>70%2例。
脑梗死组颈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者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
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常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且颈动脉狭窄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即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颈动脉狭窄。
【关键词】脑梗塞;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8-0081-02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是发生缺血性中风的高危因素,关颈动脉狭窄或闭塞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逐年增多,大量资料均表明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且颈动脉狭窄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即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颈动脉狭窄[1]。
对脑梗死患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间入院的脑梗死患者6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1±2.5岁。
均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病程1~15天。
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扫描诊断证实。
对照组为我院门诊或体检者中选取的60例无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2±2.5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进展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进展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引言近年来,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健康问题,脑梗死是其中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
进展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是一种以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脑梗死形式。
该研究旨在探究该类型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特征、影像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
方法本研究纳入2015年至2020年期间于某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进展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共计200例。
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病程、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评估疾病的预后。
结果1. 患者特征:纳入的200例患者中,男性占55%(n=110),女性占45%(n=90)。
平均年龄为60岁。
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是主要的疾病基础。
2. 临床症状: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晕厥、偏瘫或感觉异常。
定位神经体征可见于大部分患者。
3. 影像学特征:颅脑CT和MRI在病灶的定位、大小、形态等方面对该型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脑血管造影显示狭窄、闭塞、溃疡等病变。
4. 治疗方法:治疗涉及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降压、降脂、抗凝等,介入治疗主要通过支架置入、血栓抽吸等方式。
5. 预后评估:预后评估包括术后并发症、再灌注出血、脑水肿、功能恢复等。
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血糖、血压控制、手术所用支架种类等。
结论进展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通过对200例患者的研究,我们发现该病主要发生于男性,多伴随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基础疾病。
临床症状主要为头痛、晕厥、偏瘫或感觉异常。
影像学可通过颅脑CT和MRI诊断并评估病灶。
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相关病因,介入治疗则通过梗死血管的再通和再灌注来改善预后。
预后评估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血糖、血压控制等因素。
继续深入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进展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展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见于男性患者,并常伴随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基础疾病。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脑梗死研究进展
520 ) 4 5 0
中图分类 号 : 4 . R7 3 1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10 —4 9 2 0 )40 3 —3 0 82 0 ( 0 8 0— 8 50
脑梗死灶分析结果 显示 , 脑梗死发 生的频率依次为 : 深穿支 动
窄 ( AS L 。 以上 结 果 表 明 , 论 是 无 症 状 人群 的 流 行 病 学 MC )4 ] 无
MC S的粥样硬化斑块 或血栓形 成堵塞亚纹动脉开 口导致深 A 穿支动脉 区梗死 [8。香港大学 在梗死亚 型的研究中发现 1 3 73 /
患 者 出 现 孤 立 的 深 穿 支 动 脉 区 梗 死 且 都 没有 微 检 子 , 种 类 这
型 的 梗死 机 制就 可 能与 血 栓 不 断 延伸 而 堵 塞 亚 纹 动 脉 有 关[ 。 A在 动脉粥样硬化性狭 窄形成的漫长过程中与大脑 6 MC ] 前动脉和大脑后 动脉软脑膜 之间 已有 广泛和充足 的吻合支形 成, 因此 , 血栓形成常不会导致 完全大脑中动脉梗死 。 3 2 动脉一 . 动脉 栓塞 2 O世纪 8 年 代初 , a O Adms等[从 组织病理上证 实 MC 钉 AS 患者存在动 脉一 动脉 栓塞 , sd Ma u a等[] 一步证 实 MC 1进 0 AS患
部 位都 单独计算 。 该研究发现 深穿 支动脉梗死是最常见类型 ,
此 与韩 国报 道的深部小梗死和纹 状体 内囊大梗死是 MC AS常 见类型 的结 果相一致[ 。D 5 WI ] 研究还发 现交界区梗死常常 排 成 一条链 , 深穿支梗 死的直径 不超 过 1mm, 皮层 梗死都 是 5 而 直径小于5 mm 的微 小梗 死灶[ 。 6 此外 , ] 梗死 的存 在与MC AS的 严重性 和狭 窄长度有关 , 与狭窄的部位无关 。 AS导致 脑 而 MC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发病机制、主要危险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发病机制、主要危险因素及预后影响
因素的研究进展
陈永明;王慧玲
【期刊名称】《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年(卷),期】2018(26)10
【摘要】近年来,脑梗死病因学分型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在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脑梗死所占比例较高,患者病情较严重,预后较差.动脉粥样硬化是LAA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可导致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及血栓形成,继而引起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急性中断及缺血、缺氧性坏死,临床表现以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为主.笔者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旨在综述LAA脑梗死发病机制、主要危险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LAA脑梗死的认识.
【总页数】4页(P6-9)
【作者】陈永明;王慧玲
【作者单位】015100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014000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内蒙古包钢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3
【相关文献】
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不同发病机制的危险因素分析 [J], 杜真真;张灿飞;汤媛媛;马弯弯;贾小飞;黄丽娜
2.青年群体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不同发病机制的危险因素分析 [J], 梁莉;颜循金;覃祖业;张兆
3.青年群体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不同发病机制的危险因素分析 [J], 梁莉;颜循金;覃祖业;张兆;
4.基于CISS分型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在替罗非班治疗后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 [J], 李东仕;戴颖仪;张竹;卢海克;刘新通;梁肖玉
5.基于CISS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分析 [J], 周林涛;钟池;许晓伟;王晓琳;邢国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脑梗死知识要点(全文)
2024脑梗死知识要点(全文)一、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脑梗死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大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常见的成因之一。
长期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因素,会促使动脉内膜受损,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
随着斑块的不断增大,可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脑部血液供应。
一旦斑块破裂,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
常见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血脂异常等,都增加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小动脉闭塞也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原因。
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会引起脑部小动脉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
长期作用下,小动脉的血管壁发生病变,管腔逐渐闭塞,使深部脑组织细胞缺血、坏死,最终形成脑梗死。
例如,长期患有高血压且控制不佳的患者,其脑部小动脉更容易发生这种病变。
心源性栓塞同样不容忽视。
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等心脏疾病,会导致心脏内形成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等栓子。
当这些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时,会阻塞血管,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脑梗死。
据统计,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的概率相对较高。
总之,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闭塞和心源性栓塞等因素,通过不同的途径导致脑血管阻塞或供血不足,从而引发脑梗死,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二、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一)不同类型脑梗死的症状表现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常出现偏瘫、共济失调、失语等症状。
部分还伴有恶心、呕吐、头晕、昏迷等,严重时可形成脑师,导致死亡。
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多数患者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有时伴有癫病发作,同时可能有心慌等心脏疾病表现。
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主要症状有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障碍等。
脑分水岭梗死:症状包括中枢性偏瘫、精神障碍、偏盲、轻偏瘫等。
(二)症状严重程度与梗死部位和范围的关系如果梗死发生在脑干,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可能出现昏迷、呼吸问题等,甚至危及生命。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发病机制、主要危险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前沿进展•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发病机制、主要危险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陈永明1,王慧玲2【摘要】 近年来,脑梗死病因学分型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
在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脑梗死所占比例较高,患者病情较严重,预后较差。
动脉粥样硬化是LAA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可导致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及血栓形成,继而引起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急性中断及缺血、缺氧性坏死,临床表现以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为主。
笔者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旨在综述LAA脑梗死发病机制、主要危险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LAA脑梗死的认识。
【关键词】 脑梗死;大动脉粥样硬化型;TOAST分型;发病机制;危险因素;预后;综述【中图分类号】 R 743.3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008-5971.2018.10.002陈永明,王慧玲.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发病机制、主要危险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10):6-9.[]CHEN Y M,WANG H L.Progress on pathogenesis,major risk factor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ognosis of large-artery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J].Practical Journal of Cardiac Cerebral Pneumal and Vascular Disease,2018,26(10):6-9.Progress on Pathogenesis,Major Risk Factor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ognosis of Large-artery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 CHEN Yong-ming1,WANG Hui-ling21.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People's Hospital of Wuyuan County,Bayan Nur,Bayan Nur 015100,China2.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Third Clinical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Baotou Iron and Steel Group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Baotou 014000,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Hui-ling,E-mail:nmbtwhlfourier@【Abstract】 Researches on etiological typing of cerebral infarction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The proportion of large-artery atherosclerotic(LAA)cerebral infarction is relativity high in TOAST classification,which is relativity serious with poor prognosis. Atherosclerosis is major pathological basis of LAA cerebral infarction,which may result in arterial stenosis,occlusion and thrombosis,then lead to acute interruption of blood supply of local brain tissue,ischemic and hypoxic necrosis,patients of LAA cerebral infarction mainly perform as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athogenesis,major risk factor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ognosis of LAA cerebral infarction through searching related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understanding of LAA cerebral infarction.【Key words】 Brain infarction;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TOAST classification;Pathogenesis;Risk factors;Prognosis;Review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㊃论著㊃通信作者:于凯,E m a i l :y k _q j@s i n a .c o m 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张广波1,于 凯1,冀瑞俊2,王拥军2,高素颖1,颜应琳1(1.任丘市燕山南道康济医院神经内科,河北任丘062550;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050) 摘 要:目的 了解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与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有无不同㊂方法 从河北任丘康济医院神经内科自2014年建立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干预㊁二级预防登记研究数据库中根据入组标准抽取了符合标准的736例脑梗死患者㊂根据有无大动脉狭窄将患者分为2组:狭窄组303例,平均年龄(64.41ʃ10.9)岁;非狭窄组433例,平均年龄(61.88ʃ11.08)岁㊂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与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有无不同㊂结果 单因素分析年龄㊁空腹血糖㊁糖尿病㊁高密度脂蛋白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有关,有统计学意义㊂以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为应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 o g i s t i c 回归分析,在校正了空腹血糖等因素后,显示年龄(校正O R =1.024;95%C I =1.010~1.039;P <0.05)㊁糖尿病(校正O R =1.572;95%C I =1.113~2.219;P <0.05)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㊂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校正O R =0.650;95%C I =0.432~0.977;P <0.05)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保护因素㊂结论 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与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有所不同,糖尿病㊁年龄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保护因素㊂关键词:梗塞,大脑中动脉;脑梗死;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 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6)01-0077-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6.01.020R i s k f a c t o r s f o r i s c h e m i c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i n l a r g e -a r t e r y a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s t e n o s i s Z h a n g G u a n g b o 1,Y uK a i 1,J iR u i j u n 1,W a n g Y o n g j u n 2,G a oS u y i n g 1,Y a nY i n gl i n 11.D e p a r t m e n t o f N e u r o l o g y ,K a n g j iH o s p i t a l ,R e n q i u 062550,C h i n a ;2.D e p a r t m e n t o f N e u r o l o g y ,B e i j i n g T i a n t a n H o s p i t a l ,C a p i t a l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00050,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Y uK a i ,E m a i l :y k _q j @s i n a .c o m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o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r i s kf a c t o r s b e t w e e ni s c h e m i cc e r e b r a li n f a r c t i o ni nl a r g e -a r t e r y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s t e n o s i sa n ds m a l la r t e r y o c c l u s i v ec e r eb r a l i n f a rc t i o n .M e t h od s T h es u b je c t s w e r eb a s e do nt h e s t a n d a r de x t r a c t of 736p a t i e n t sw i t h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A c c o r d i ng t o th e p r e s e n c e o f a r t e r y s t e n o si s ,t h e p a t i e n t sw 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w o g r o u p s :s t e n o s i s g r o u p (303c a s e s ),n o n -s t e n o s i s g r o u p (433c a s e s ).T h e r i s k f a c t o r s b e t w e e n i s c h e m i c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w i t h l a r g e -a r t e r y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s t e n o s i s a n d s m a l la r t e r y o c c l u s i v e c e r e b r a li n f a r c t i o n w e r e a n a l y z e d .R e s u l t s A f t e ra d j u s t i n gp o t e n t i a l c o n f o u n d e r s ,a g e (a d j u s t e d O R =1.024;95%C I =1.010-1.039;P <0.01),d i a b e t e s (a d j u s t e d O R =1.572;95%C I =1.113-2.219;P =0.010)w e r e s h o w n t o b e s i gn i f i c a n t a s s o c i a t e s i n s c h e m i c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w i t h l a r g e -a r t e r y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s t e n o s i s .H i g hd e n s i t y l i p o p r o t e i n c h o l e s t e r o l (a d j u s t e d O R =0.650;95%C I =0.432-0.977;P <0.05)w a s t h e p r o t e c t i o n f a c t o ro f i s c h e m i c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i n l a r g e -a r t e r y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s t e n o s i s .C o n c l u s i o n A g e ,d i a b e t e s a r e i n d e p e n d e n t r i s k f a c t o r s f o r i s c h e m i c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i n l a r g e -a r t e r y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s t e n o s i s .H i g hd e n s i t y l i p o pr o t e i n c h o l e s t e r o l i s t h e p r o t e c t i o n f a c t o r .K E Y W O R D S :i n f a r c t i o n ,m i d d l e c e r e b r a l a r t e r y;b r a i n i n f a r c t i o n ;r i s k f a c t o r s 脑梗死是危害比较严重的脑血管病之一㊂脑梗死的高发病率㊁高致残率㊁高病死率不仅严重危害公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也给国家和众多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㊂在临床工作中,颈部㊁颅内脑血管狭窄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原因,而且引起的残疾㊁病死率与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相比明显升高㊂有研究表明,脑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1-2]㊂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最常见,复发率最高[3]㊂中国有10%~20%缺血性卒中由脑血管狭窄引起[4]㊂本研究重点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与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有无不同,以探寻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更有效地预防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发生㊂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河北任丘康济医院神经内科自2014年建立了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干预㊁二级预防登记研究,所有脑梗死患者均进行了T O A S T 分型,从中根据入组标准抽取了符合标准的736例脑梗死患㊃77㊃‘临床荟萃“ 2016年1月5日第31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J a n u a r y 5,2016,V o l 31,N o .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者㊂所有患者均经头C T及核磁共振证实存在新发脑梗死㊂根据有无大动脉狭窄将患者分为2组㊂狭窄组303例,平均年龄(64.4ʃ10.9)岁㊂入组标准:经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 A)检查发现颈内动脉㊁大脑前动脉㊁大脑中动脉㊁大脑后动脉㊁基底动脉㊁椎动脉狭窄>50%,同时必须有一处狭窄与此次新发梗死病灶相关㊂非狭窄组433例,平均年龄(61.9ʃ11.1)岁㊂入组标准:临床诊断为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责任病灶均经头核磁共振(M R I)证实,且经M R A检查未发现有大动脉狭窄㊂两组均排除脑出血㊁蛛网膜下腔出血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㊁心源性脑栓塞㊁静脉窦血栓㊁脑血管畸形㊁烟雾病㊁肿瘤等㊂1.2资料采集 ①一般资料的收集:患者入院后收集年龄㊁性别㊁既往病史㊁吸烟饮酒史等㊂②体格检查包括血压㊁心率㊁身高㊁体质量和腰围;血压测量采用欧姆龙电子血压仪,同时测量双侧收缩压㊁舒张压,取最高侧收缩压及舒张压作为最终结果记录㊂③实验室检测,禁食12小时后,常规采集空腹静脉血标本,采用奥林帕斯40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空腹血糖(G l u)㊁尿酸(U A)㊁胱抑素C㊁同型半胱氨酸㊁脂蛋白a㊁总胆固醇(T C)㊁甘油三酯(T G)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 D 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 D L-C)㊂④MR I㊁M R A检查采用美国G E公司的1.5T超导核磁㊂按北美症状性颈内动脉内膜切除协作研究组(N A S C E T)标准[5]将血管狭窄程度分级为中度(50%~69%)㊁重度(70%~99%)㊁闭塞㊂狭窄率等于最大狭窄直径/狭窄远端正常动脉直径㊂⑤相关定义:高血压病的判定标准为既往诊断高血压或目前正在接受相关药物治疗者;本次住院期间测量血压ȡ140/90m m H g(1m m H g=0.133k P a)㊂糖尿病的判定标准为既往诊断糖尿病或目前正在接受相关药物治疗者;本次住院期间G l uȡ7.0m m o l/L,并且口服葡糖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ȡ11.1mm o l/L,或者有糖尿病症状㊁随机血糖ȡ11.1mm o l/L㊂吸烟为到目前为止,累计吸烟至少100支(吸烟至少6个月),且目前仍然吸烟㊂过量饮酒为在过去30天内,1天饮酒总量>5个标准单位(女性为4个标准单位,1个标准单位相当于白酒50m l或啤酒360m l)㊂1.3统计学方法采用S P S 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㊂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呈偏态分布的用中位数表示,呈正态分布的用均数ʃ标准差表示;正态分布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 o g i s t i c回归分析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狭窄组与非狭窄组相关危险因素比较两组相比较,其中年龄㊁G l u㊁糖尿病㊁H D L-C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有关㊂而性别㊁体质量指数㊁高血压㊁吸烟㊁过量饮酒㊁血脂㊁尿酸㊁胱抑素C㊁脂蛋白a㊁同型半胱氨酸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㊂见表1㊂表1两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比较项目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n=433)大动脉狭窄性脑梗死(n=303)统计值P值人口学特征性别(男)[例(%)]289(66.7)192(63.3)χ2=0.898>0.05年龄(岁)61.9ʃ11.164.4ʃ10.9t=-3.076<0.01B M I[例(%)]<187(1.6)1(0.3)χ2=2.272>0.05 18~24.99154(35.5)111(36.6)25~27.99184(42.5)122(40.2)χ2=0.239>0.05ȡ2888(20.3)69(22.7)χ2=0.171>0.05卒中危险因素[例(%)]高血压病393(90.7)266(87.8)χ2=1.682>0.05糖尿病95(21.9)93(30.6)χ2=7.181<0.01吸烟255(58.8)180(59.4)χ2=0.020>0.05过量饮酒17(3.9)14(4.6)χ2=0.213>0.05G l u(mm o l/L)5.38(4.82,6.02)5.64(4.97,6.95)u=-3.434<0.01T G(mm o l/L)1.24(0.88,1.75)1.36(0.95,1.94)u=-1.811>0.05T C(mm o l/L)4.88(4.27,5.52)4.84(4.19,5.55)u=-0.069>0.05L D L-C(mm o l/L)2.67(2.16,3.33)2.72(2.15,3.37)u=-0.409>0.05H D L-C(mm o l/L)1.15(0.91,1.44)1.05(0.89,1.27)u=-3.620<0.05U A(μm o l/L)362.76ʃ09.92355.86ʃ104.73t=0.854>0.05胱抑素C(mm o l/L)0.9(0.8,1.1)1.0(0.87,1.1)u=-1.741>0.05脂蛋白a(mm o l/L)188.3(104.72,333.2)202.4(117.2,341.1)u=-1.131>0.05同型半胱氨酸(mm o l/L)16(12.3,23.05)16.4(12.3,26.9)u=-0.807>0.05㊃87㊃‘临床荟萃“2016年1月5日第31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a n u a r y5,2016,V o l31,N o.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2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以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为应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 o g i s t i c回归分析,在校正了空腹血糖等因素后,显示年龄(校正O R=1.024;95%C I=1.010~1.039,P<0.05)㊁糖尿病(校正O R=1.572,95%C I=1.113~2.219, P<0.05)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㊂而高密度脂蛋白(校正O R=0.650, 95%C I=0.432~0.977,P<0.05)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保护因素㊂多因素L o g i s t i c分析结果见表2㊂表2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危险因素项目未校正O R(95%C I)P值校正O R(95%C I)P值年龄1.021(1.008,1.035)0.0021.024(1.010,1.039)0.001 H D L-C0.597(0.399,0.893)0.0120.650(0.432,0.977)0.038糖尿病1.576(1.129,2.200)0.0071.572(1.113,2.219)0.010 G l u1.074(1.013,1.139)0.0011.046(0.977,1.119)0.196 3讨论在目前临床工作中,应用最广泛的脑梗死分型还是T O A S T分型㊂T O A S T分型共分为5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㊁心源性脑栓塞㊁小动脉闭塞性卒中㊁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㊁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㊂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即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常引起较严重的后果㊂脑动脉狭窄是全世界脑卒中的最常见的原因[6]㊂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类㊂年龄㊁性别㊁种族㊁遗传为不可干预因素,高血压㊁糖尿病㊁高脂血症㊁肥胖㊁吸烟等为可干预因素㊂但相对于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其有无不同?本研究结果发现,与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比较,年龄㊁糖尿病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 D L-C是其保护因素㊂而高血压㊁吸烟㊁肥胖㊁L D L-C㊁U A㊁脂蛋白㊁同型半胱氨酸㊁胱抑素C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㊂年龄是众所周知的卒中危险因素㊂随着年龄的增大,缺血性脑血管病逐年增加㊂H u a n g等[7]对于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的研究显示,年龄是大脑中动脉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㊂付琳琳等[8]对34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大动脉狭窄的研究发现,脑动脉狭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颅内外血管狭窄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年龄与血管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㊂也有研究提出年龄是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之一[9-10]㊂本研究发现大动脉狭窄组年龄较非狭窄组年龄增大,随年龄增加,大动脉狭窄脑梗死的发生率增加(O R=1.024,95%C I=1.010~1.039)㊂这与李瑶萱等[11]研究结果一致㊂糖尿病是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不但可引起小血管病变,也可以引起大血管病变㊂有研究发现,颅内动脉狭窄与糖尿病相关[12]㊂柳杨等[13]对3170例患者T C D资料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是颅内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㊂G l u>5.5 mm o l/L就显著增加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增加1%,卒中的风险增加17%,其原因是高血糖促进氧化,产生氧自由基,导致血管壁的损害[14]㊂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组糖尿病的比率显著高于非大动脉狭窄组,多因素L o g i s t i 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 R=1.572, 95%C I=1.113~2.219,P<0.05)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㊂由此可见,糖尿病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发病存在密切关系㊂H D L-C促进胆固醇从体内排出,参与反向转运,促进胆固醇从外周返回肝脏,从而减少斑块和巨噬细胞内的脂质数量,H D L-C水平低下可引起动脉壁胆固醇沉积和清除的失衡,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㊂北曼哈顿卒中研究组对539例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和905例年龄㊁性别㊁种族匹配的没有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血脂和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发现高H D L-C水平对老年缺血性卒中有保护作用[15]㊂H D L-C是潜在的可以改变的卒中危险因素㊂通过体育锻炼㊁减肥㊁戒烟㊁服用他汀类药物均可升高H D L-C水平㊂本研究发现,H D L-C(校正O R=0.650,95%C I=0.432~0.977,P<0.05)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保护因素,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㊂综上所述,年龄㊁糖尿病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H D L-C是其保护因素㊂糖尿病与大动脉狭窄密切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血糖水平的控制,同时要注意糖尿病的筛查,以便更好地预防大动脉狭窄㊂H D L-C对血管狭窄有明显保护作用,我们应该采取口服他汀类药物㊁体育锻炼等措施,升高H D L-C水平,控制大动脉狭窄的发生㊂参考文献:[1]张京芬,黄一宁,刘国荣,等.脑血管狭窄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㊃97㊃‘临床荟萃“2016年1月5日第31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a n u a r y5,2016,V o l31,N o.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者卒中复发的影响[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7,1(2):75-78.[2] O i s A ,G o m i s M ,R o d r i g u e z -C a m p e l l o A ,e t a l .F a c t o r s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a h i gh r i s k o fr e c u r r e n c e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t r a n s i e n t i s c h e m i c a t t a c ko rm i n o r s t r o k e [J ].S t r o k e ,2008,39(6):1717-1721.[3] W o n g K S .I s t h em e a s u r e m e n t o f c e r e b r a lm i c r o e m b o l i c s i gn a l s a g o o d s u r r o g a t e m a r k e r f o r e v a l u a t i n g t h e e f f i c a c y o f a n t i p l a t e l e t a g e n t s i n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o f s t r o k e [J ].E u rN e u r o l ,2005,53(3):132.[4] J e n g J S ,T a n g S C ,L i u HM.E p i d e m i o l o g y ,d i a g n o gi s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a t h e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d i s e a s e [J ].E x pe r t R e vC a r d i o v a s cT h e r ,2010,8(10):1423-1432.[5] H i l l M D ,D e m c h u k AM ,F r a y n e R.N o n i n v a s v ei m a g i n g is i m p r o v i n g b u t d i g i t a l s u b t r a c t i o n a n g i o g r a p h y r e m a i n s t h e g o l d s t a n d a r d [J ].N e u r o l o g y,2007,68(24):2099-2106.[6] G o r e l i c kP ,W o n g K ,B a e H ,e ta l .L a r g ea r t e r y in t r a c r a n i a l o c c l u s i v ed i s e a s e ,al a r g e w o r l d w i d eb u r d e n b u tar e l a t i v e l y n e gl e c t e d f r o n t i e r [J ].S t r o k e ,2008,39(8):2396-2399.[7] H u a n g HW ,G u oMH ,L i nR J ,e t a l .P r e v a l e n c e a n d r i s k f a c t o r s o fm i d d l e c e r e b r e a l a r t e r y s t e n o s i s i na s y m p t o m a t i c r e s i d e n t i n R o n g q i C o u n t y G u a n g d o n g [J ].C e r e b r o v a s cD i s ,2007,24(5):111-115.[8] 付琳琳,石静萍,杨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大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7(8),27:867-869,904.[9] 林建雯,N e i lT h o m a sG ,黄如训,等.2型糖尿病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37(2):135-138.[10] 刘春梅,姜建东,王军,等.不同年龄的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6,19(6):479.[11] 李瑶萱,李燕华,等.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血管狭窄分布特征和危险因素[J ].中国综合临床,2007,1(23):1.[12] T s i v g o u l i sG ,V a d i k o l i a sK ,H e l i o po u l o s I ,e t a l .P r e v a l e n c eo f s y m p t o m a t i c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 i n C a u c a s i a n s :a p r o s p e c t i v e ,m u l t i c e n t e r ,t r a n s c r a n i a l D o p p l e r s t u d y [J ].J N e u r o i m a g i n g,2014,24(1):11-17.[13] 柳杨,黄一宁,汪波,等.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观察[J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2):1387-1389.[14] S e l v i nE ,M a r i n o p o u l o sS ,B e r k e n b l i tG ,e ta l .M e t a -a n a l y s i s :g l y c o s y l a t e dh e m o g l o b i na n d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i nd i a b e t e s m e l l i t u s [J ].A n n I n t e r n M e d ,2004,4(6):421-431.[15] S a c c o R L ,B e n s o n R T ,K a r g m a n D E ,e t a l .H i g h -d e n s i t y l i p o p r o t e i n c h o l e s t e r o l a n di s c h e m i cs t r o k e i nt h ee l d e r l y :t h e N o r t h e r n M a n h a t t a nS t r o k eS t u d y[J ].J AMA ,2001,285(21):2729-2735.收稿日期:2015-09-22 编辑:﹏﹏﹏﹏﹏﹏﹏﹏﹏﹏﹏﹏﹏﹏﹏﹏﹏﹏﹏﹏﹏﹏﹏﹏﹏﹏﹏﹏﹏﹏﹏﹏﹏﹏﹏﹏﹏﹏﹏﹏﹏﹏﹏﹏﹏﹏﹏﹏﹏﹏武峪峰(上接第76页)[6] 潘东峰,王新平.早期血糖水平对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预后评估价值的研究[J ].宁夏医学杂志,2013,35(9):828-830.[7] E g iM ,B e l l o m oR ,S t a c h o w s k iE ,e t a l .V a r i a b i l i t y ofb l o o d g l u c o s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a n ds h o r t -t e r m m o r t a l i t y i n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p a t i e n t s [J ].A n e s t h e s i o l o g y ,2006,105(2):244-252.[8] L u n d e l i nK ,V i g i lL ,B u aS ,e t a l .D i f f e r e n e e s i nc o m p l e x i t y of g l yc e m i c p r o f i l e i ns u r v i v o r sa n dn o n s u r v i v o r s i na n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 u n i t :a p i l o ts t ud y [J ].C r i tC a re M e d ,2010,38(3):849-854.[9] M e y n a a rI A ,E s l a m iS ,A b u -H a n n a A ,e ta l .B l o o d g l u c o s e a m p l i t u d e v a r i a b i l i t y a s p r e d i c t o r f o rm o r t a l i t y i ns u r g i c a l a n d m e s c a l 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u n i t p a t i e n t s :am u l t i c e n t e r c o h o r t s t u d y [J ].JC r i tC a r e ,2012,27(2):119-124.[10] E s l a m i S ,T a h e r z a d e hZ ,S c h u l t z M J ,e ta l .G l u c o s ev a r i a b i l i t ym e a s u r e sa n dt h e i re f f e c to n m o r t a l i t y :as y s t e m a t i cr e v i e w [J ].I n t e n s i v eC a r eM e d ,2011,37(4):583-593.[11] 娄然,姜利.血糖变异度对重症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性[J ].中华医学杂志,2015,95(7):523-526.[12] E giM ,B e l l o m o R ,S t a c h o w s k iE ,e ta l .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 o f c h r o n i ca n d a c u t e g l y c e m i a w i t h m o r t a l i t y i n 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pa t i e n t sw i t hd i ab e t e s [J ].C r i tC a r e M e d ,2011,39(1):105-111.[13] 王锦,吴海鹰,张红仙,等.血糖变异性对脓毒症28d 死亡率临床影响[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1):98-101.[14] 章昕,王秋雁,张勇.I C U 危重症患者血糖浓度与血清炎性因子C R P ㊁T N F -α㊁I L -6相关性分析[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32(10):1173-1175.[15] P e t e r J V ,T h o m a sL ,G r a h a m P L ,e t a l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c l i n i c a ls c o r i n g s y s t e m s i na c u t eo r g a n o p h o s p h a t e p o i s o n i n g [J ].C l i n T o x i c o l (P h i a l ),2013,51(9):850-854.[16] E i z a d i M o o d N ,S a b z gh a b a e e AM ,K h a l i l i ‐D e h k o r d i Z .A p p l i c a b i l i t y o f d i f f e r e n t s c o r i n g s y s t e m s i no u t c o m e pr e d i c t i o n o f p a t i e n t sw i t hm i x e dd r u gp o i s o n i n g -i n d u c e d c o m a [J ].I n d i a n JA n a e s t h ,2011,55(6):599-604.[17] 刘旭,王迪芬,熊杰.血糖水平及其变异性与重症患者预后关系的前瞻性观察研究[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9):538-540.[18] F i n f e r S ,C h i t t o c k D ,L i Y ,e t a l .I n t e n s i v e v e r s u sc o n v e n t i o n a l g l u c o s e c o n t r o li n c r i t i c a l l y il l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t r a u m a t i c b r a i ni n j u r y :l o n g -t e r mf o l l o w -u p o fas u b g r o u p o f p a t i e n t sf r o m t h e N I C E -S U G A R s t u d y .[J ].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 M e d ,2015,41(6):1037-1047.[19] J a c o b i J ,B i r c h e rN ,K r i n s l e y J,e t a l .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 t h e u s e o f a n i n s u l i ni n f u s i o nf o rt h e m a n a g e m e n to fh y p e r g l yc e m i ai n 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pa t i e n t s [J ].C r i tC a r e M e d ,2012,40(12):3251-3276.[20] L i n g Y ,L iX ,G a o X.I n t e n s i v ev e r s u sc o n v e n t i o n a l g l u c o s e c o n t r o l i n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p a t i e n t s :A m e t aa n a l y s i so f r a n d o m i z e d c o n t r o l l e d [J ].E u r J I n t e r n M e d ,2012,23(6):564-574.收稿日期:2015-10-21 编辑:王秋红㊃08㊃‘临床荟萃“ 2016年1月5日第31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J a n u a r y 5,2016,V o l 31,N o .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h17细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的表达及意义的开题报告
Th17细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的表达及意义
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疾病,已成为导致
人类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已针对其病因
和临床治疗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其发生机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Th17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其参与及调控多种自身免疫病和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最近的研究发现,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
死中,Th17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均有显著变化,但其在疾病发生和机制中
的具体作用和调控机制尚不清楚。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Th17细胞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的表达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三、研究方法
1. 免疫组织化学:采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组织标本,
先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然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h17细胞的表达情况。
2. 实时荧光定量PCR:采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样本,提取RNA并逆转录为cDNA,然后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h17细胞分泌因子的表达情况。
3. 细胞实验:培养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检测其Th17细胞分化和其分泌因子的活性,并进行相关药物干预试验。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生和发展的新机制,并为该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此外,该研究对于Th17细胞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的探索,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研究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特点2024年总结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特点2024年总结发病机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有多种发病机制。
1. 原位血栓形成: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最主要的发病机制。
血栓性阻塞导致大动脉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发展相对较慢,其症状常在数小时或数天不断进展,临床主要表现为大面积脑梗死。
2. 动脉-动脉栓塞:相当常见,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上的血栓栓子发生脱落,阻塞远端的动脉。
脑梗死在主干病变血管的供血区域内,一般梗死灶较小,症状较局限。
3. 斑块内破裂出血:单纯斑块内破裂出血导致血管急性完全闭塞较少,常合并局部血栓形成导致脑梗死,或导致血管严重狭窄,在合并低灌注时出现局部脑缺血核心区梗死,或在缺血核心区发生梗死的同时出现血管交界区分水岭梗死。
4. 低灌注: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严重血管狭窄没有明显改变,但合并低灌注导致血管交界区发生分水岭梗死。
5. 载体动脉病变堵塞穿支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或血栓形成累及载体动脉分支开口,导致穿支动脉闭塞发生脑梗死。
临床表现(一)一般特点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多见于中老年,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病例有TIA前驱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等,局灶性体征多在发病后10余小时或1~2日达到高峰,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以及侧支循环和血管变异。
患者一般意识清楚,当发生基底动脉血栓或大面积脑梗死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二)不同脑血管闭塞的临床特点1. 颈内动脉闭塞严重程度差异较大。
症状性闭塞可表现为大脑中动脉和(或)大脑前动脉缺血症状。
当大脑后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而不是基底动脉时,这种血管变异可使颈内动脉闭塞时出现整个大脑半球的缺血。
颈内动脉缺血可出现单眼一过性黑朦,偶见永久性失明(视网膜动脉缺血)或Homer征(颈上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受损)。
颈部触诊可发现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听诊有时可闻及血管杂音,高调且持续到舒张期的血管杂音提示颈动脉严重狭窄,但血管完全闭塞时血管杂音消失。
PIK3CG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体内表达及临床意义
并高脂血症组(33 例) ꎮ 记录受检者性别、年龄、身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 年 7 月第 40 卷
2722
高、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
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及超声影像学等资料ꎮ 排除标
PIK3CG 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体内表达及临床意义
殷桐1 丁希艳2 王朝辉2 (1 北华大学ꎬ吉林 吉林 132013ꎻ2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 摘 要〕 目的 分析人磷酸肌醇 ̄3 ̄激酶催化亚基 G 肽( PIK3CG) 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体内表达及影响因
脑血管病在全球死因中居第二位 〔1〕 ꎬ近年在中
细胞 的 结 构 和 功 能 完 整 性 中 起 重 要 作 用 〔5〕 ꎮ
死) 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ꎬ占 70% ~ 80% ꎮ 根据
重要作用ꎮ Fougerat 等 〔6〕 研究表明 PIK3CG 参与 AS
国已跃 升 为 首 要 死 因 〔2〕 ꎮ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 即 脑 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 ̄CISS 分型将脑梗死按病因
的不同分为五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脑卒中、
穿支动脉疾病、其他病因、病因不确定ꎮ 其中以大动
PIK3CG 在炎症反应的不同病理生理学背景中也有
的形成ꎬ但目前尚无其与大动脉动脉硬化型脑梗死
的相关性研究ꎬ因此本研究分析 PIK3CG 在大动脉
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体内的表达及其在诊断中的
素ꎮ 方法 随机选取符合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患者 180 例为病例组ꎬ根据合并疾病情况进行 4 亚组分组:
单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组(31 例) 、单纯合并糖尿病组(31 例) 、单纯合并高血压组(33 例) 、单纯合并高脂血症组(33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脑梗死发病机制探讨-30分钟-20110620
重 叠 的
动脉到动脉栓塞
低灌注
这样的描述是混乱的,因为不是并列关系
高山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导致脑梗 死发病机制
病因诊断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重 叠 的 的 动脉到动脉栓塞 低灌注 叠
重
发病机制
病因诊断有没有必要叫“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高山
TOAST-1993年
大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
小动脉闭塞
发病机制诊断 高山
CISS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
大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
穿支动脉疾病
其他病因
病因不确定
多病因
主动脉弓
颅内外 大动脉
6月25日下午 “病因与发病机制论坛”
无确定病因
检查欠完整
载体动脉斑块 堵塞穿支
动脉到动脉 栓塞
低灌注/ 栓子清除下降
混合型
高山
6月25日下午 “病因与发病机制论坛(402A、B)”
高山
6月26日上午 “病因与发病机制论坛” 精彩的辩论场
辩题一:“腔梗”诊断应该保留吗? 辩题二、病因诊断中梗死灶分布和类型有意义吗? 辩题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分水岭梗死的机制?
24名学员参与辩论
高山
今天下午 神经血管超声论坛 四层(402A.B会议室) TCD脑动脉自动调节研究
胡汉华、高庆春、徐蔚海、龚浠平、刘嘉
进入到微小血管内的栓子被清除的过程
纤溶和冲刷 栓子外溢
高山
纤溶启动,栓子溶解碎裂,血流部分再通
高山
存留在微小血管内的栓子溢出到血管外的过程
高山
栓子外溢的过程
各种成分的栓子,注入小鼠,观察栓子进入微血管后的情况(1-8天)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病因、发病机制(内科学课件)
版权申明:课件中图片、视频等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教学使用。
病历摘要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Hb 134g/L,RBC 4.3×1012/L,WBC 7.8×109/L,分类正常,Plt 245×109/L。 肝、肾功能:正常。 讨论: 该病历摘要中提到了哪些可以引起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病因或诱因?
孙思邈--《大医精诚》
凡大医治病 必当安神定志
无欲无求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病历摘要
查体:T 36.3℃,P 84 次/分,R 20 次/分,BP 170/90mmHg。神志清, 查体合作,言语不清,对答切题。皮肤未见出血点和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肿大。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 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
专科查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存在,双侧眼球运动 正常,无眼震。左侧面部痛觉较右侧减退,左侧鼻唇沟浅,伸舌偏左,左侧上 肢肌力1-2级、下肢肌力4 级,肌张力略高。右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 左侧Babinski 征(+)、右侧Babinski 征(-)。颈软,Kernig 征(-)。
PART 一 病因
一、病因
根本病因:动脉粥样硬化
500um以上的动 脉,分叉处多见
颈总动脉与颈内、
01 外动脉分叉处
02
大脑前、中动 脉起始段
03
椎动脉进
入颅内段
椎动脉在锁骨下
04 动脉的起始部
基底动脉起始
05
段及分叉部
一、病因
1. 危险 因素
高脂血症
高龄 糖尿病
高血压 吸烟
一、病因
2.粥样斑块
稳定斑块制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本文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其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危险因素;病因;诊断;治疗一、引言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指颈动脉内膜下的脂质沉积,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影响血液供应。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突然发生阻塞,导致脑部缺血、缺氧、萎缩和死亡的一种疾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本文将对其关系进行研究。
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颈动脉是脑部供血的主要动脉之一,其狭窄或闭塞会导致脑部缺血、缺氧、萎缩和死亡,从而引发脑梗死。
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颈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脑梗死的危险性越高。
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与多种因素有关。
以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因:1、高血压:高血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因之一。
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受损,血管内膜受到刺激,从而促进脂质沉积和血管壁增厚。
2、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个主要病因。
高脂血症会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从而促进脂质沉积和血管壁增厚。
3、糖尿病:糖尿病会导致血管壁受损,血管内膜受到刺激,从而促进脂质沉积和血管壁增厚。
4、吸烟:吸烟会导致血管壁受损,血管内膜受到刺激,从而促进脂质沉积和血管壁增厚。
5、遗传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
一些遗传基因会导致脂质代谢异常,从而促进脂质沉积和血管壁增厚。
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主要借助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颈动脉内膜下的脂质沉积、血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程度。
另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五、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第19卷第27期59投稿邮箱:sjzxyx88@·综述·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陈永明1,2,王慧玲2△[1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2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学院(内蒙古包钢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 包头]摘要: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导致人类残疾、死亡的重要病因,该疾病对全球各国居民都造成较大困扰。
我国近年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卒中发生率也呈现出明显升高趋势,对我国居民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本文主要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提升此类疾病的预防以及诊治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研究进展;危险因素;干预措施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27.030本文引用格式:陈永明,王慧玲.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7):59-60,74.0 引言在中国,卒中是导致死亡和成人致残的首要病因[1]。
2013年,中国约有2400000新发卒中患者[2]。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利用2016年的数据,对195个国家中25岁以上人群进行卒中、缺血性卒中或出血性卒中的终生风险评估,并以社会人口指数(sociodemographic index, SDI)进行分层。
研究结果显示,2016年全球≥25岁人群的卒中终生风险为24.9%,具体风险因区域和国家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中国人群居全球首位,为39.3%,中国男性的终生卒中风险更高,达到41.1%。
1 流行病学据估计,世界范围内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ICAD)相关的缺血事件发生率为20-40/10万人[3]。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预防与控制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预防与控制副主任医师郝建国山东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摘要】目的为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最大限度的控制或消除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努力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方法通过对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分析,并针对核心环节的危险因素,实施可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结果①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是AS、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
②脑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或有血栓形成,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核心环节。
③脑动脉血栓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发病机制。
VEC损伤激活血小板,启动ICP 和ECP,是触发血液凝固形成血栓的“启动条件”;血流状态异常是使血小板易于活化,血细胞易于粘附、聚集和凝固成血栓的“环境条件”;血液凝固性增高是血液中凝血因子增多、抗凝或纤溶活性减低,血液易于凝固形成血栓的“物质条件”。
④有效地控制AS、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预防或减少VEC损伤,防止血小板活化或聚集;改善或消除异常血流状态;消除HCS,维持血液凝血与抗凝机制的平衡,是预防和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核心措施。
结论在积极治疗、控制和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病因的基础上;保护或提高VEC抗损伤和修复损伤的能力,防止局部凝血机制“启动”;进行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和治疗,阻止血小板激活、血小板聚集及形成血小板血栓;改善血流缓慢和减少湍流,消除局部血液凝固的“环境”条件;进行抗凝治疗,消除局部血液凝固的“物质”条件,保持血液凝血与抗凝的平衡状态;就能最大限度的预防和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发生。
【关键词】脑梗死;动脉血栓形成;血管内皮损伤;血液凝固;预防与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herothrombotic cerebral infarction)是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中最常见的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病人资料
–颈动脉闭塞:5例 –颈动脉通畅:3例,有持续严重低血
压过程 –颈动脉通畅:5例,症状逐渐缓慢加
重
高山
纤维镜下,小动脉内的,白垩色物质
大量血小板聚集
高山
作者应该得出的结论是
单纯低灌注是导致交界区梗死的一个原因 栓塞是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但作者所得出的, 是当时情况下更为大家所接受的结论
灌注降低, 血流紊乱淤滞, 导致交界区梗死
高山
人们认识到一个现象或事实: 低血流部位不易造成血小板白色血栓
血小板血栓?
???
是不是还应该是栓塞?
Pollanen MS. Arch Pathol Lab Med, 1989,113: 1139–1141 Pollanen MS. Can J Neurol Sci,1990, 17: 395–398
载体斑块堵塞穿支 联合斑块延至穿支
Caplan LR.Neurology. 1989 Sep;39(9):1246-50
穿支口形成的 微小粥样病高变山
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
高山
2010年
• 皮层下单一梗死灶的
– 位置和其载体动脉病变 关系
• 分析梗死灶
– 小血管病所致? – 粥样硬化所致?
高山
Hyun-Wook Nah,--- Jong S. Kim. Stroke. 2010;41:2822-2827.
交界区梗死 皮层梗死
高山
1998年
Caplan & Hennerici
栓子清除下降 学说 高山
交界区梗死往往伴随其他梗死类型
高山
TCD-MES
50%
30例MCA狭窄梗死 16例交界区梗死
KS Wong, Gao S, Annals of Neurology 2002; 52: 74-81
高山
栓子清除下降:低灌注+动脉到动脉栓塞
缺
血
性
卒
中
载体动脉斑块 穿支动脉孤立梗死 堵塞穿支 载体动脉粥样斑块
高山
机制:动脉-动脉栓塞
高山
动脉到动脉栓塞
• 多发皮层或皮层-皮层 下流域性梗死灶
• 单发皮层或皮层-皮层 流域性梗死灶,MES (+)
• 脑结构影像学无梗死 灶,MES(+)
高山
机制:动脉-动脉栓塞
TCD-MES(微栓子信号)
高山
椎动脉狭窄—多发梗死灶
机制:动脉-动脉栓塞
高山
怎样造成的?
低灌注?
70年代颈动脉闭塞盲端切除术给了我们提示
高山
1973年
1975年
盲端切除
病理:溃疡斑块
高山
1975年11月
1976年8月
盲端内机化血栓
溃疡斑块
高山
• 颈内闭塞患者,视网膜 可以出现栓子:
• 造影时 • 压迫CCA时 • 颈外动脉手术时
的 比 值
ICA狭窄单纯灌注降低 不是导狭致窄侧交对界侧 区正梗常 死的元凶
高山
病理?
高山
30-40年代 交界区梗死 小动脉闭塞,呈白垩色 或有些小动脉是通畅的
血栓性动脉炎 thromboendarteriitis
三
种 血栓性血管炎 thromboangiitis
解
释 血流下降,血流紊乱
高山
1964年,Romanul的13例交界区梗 死动脉病理
大动脉 粥样硬化
心源性
直径<2.0
小动脉闭塞 其他病因
病因不明
肯定
肯定
肯定
肯定
无确定
很可能 很可能
很可能 很可能
难分类
可能
可能
可能
可能
病因诊断
高山
韩国改良-TOAST(2007年)
粥大样动硬脉化 粥血样栓硬形化成
颅内或颅外相应 动脉粥样硬化
系统性动脉 粥样硬化
心源性 小动脉疾病 其他病因
相应的颅内外主要大动脉狭窄>50%
分水岭区也叫交界区、远端区或边缘带区
高山
63例 ICA慢性闭塞 交界区无病灶
PET计算 OEF比值:
交界区/皮层
Derdeyn CP, Simmons NR,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0 Apr;21(4):631-8
高山
OEF比值:交界区/皮层
白
无差别
质
和
皮
层
OEF
高山
RICA 粥样硬化性狭窄
交界区梗死
Beal MF. Neurology. 1981 Jul;31(7):860-5;
高山
胆固醇结晶
胆固醇结晶 X 血流淤滞造成的
高山
1994年,Masuda, 15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栓塞病理
微小栓子
终末皮层动脉
足够大的栓子或 含有纤维蛋白
皮层动脉
Masuda J. Neurology. 1994 Jul;44(7):1231-7
X √
高山
看看是否合并小血管病影像改变 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是否能区别?
弥漫白质疏松
基底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性可能大 HT20年,吸烟50年,72岁)
共存很常见
高山
大动脉粥样硬化
穿支粥样硬化
纤维玻璃样变 共存很常见 临床操作上难以将两者区分
高山
高山
CISS
穿支动脉疾病
高山
大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机制
可能是通过ECA到达
ICA闭塞,同侧单眼黑蒙,
眼底视网膜胆固醇结晶
高山
单眼黑蒙 脑TIA或脑梗死
即使颈内动脉闭塞, 造成梗死的也不一定是低灌注
高山
大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机制
缺
血
性
卒
中
载体动脉斑块 堵塞穿支
动脉到动脉 栓塞
多发、皮层或 区域性梗死 MES(+)
高山
分水岭区对脑灌注降低最敏感
A:ACA和MCA的最远端供血区(黄色圆点) B:MCA皮层支和深穿支供血区(黄色圆点)
高山
高山
√
Hyun-Wook Nah,--- Jong S. Kim. Stroke. 2010;41:2822-2827.
X
高山
深穿支梗死
机制: 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
高山
Hyun-Wook Nah,--- Jong S. Kim. Stroke. 2010;41:2822-2827.
√ X
大动脉
亚型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病因不明
病因诊断
高山
A-S-C-O分型(2009年)
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小动脉闭塞
心源性
其他
病因诊断
高山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
如何导致脑梗死的
发病机制?
高山
大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机制
缺
血
性
卒
中
高山
斑块延伸或 血栓形成
机制: 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
穿支动脉梗死
高山
制诊断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脑梗死 发病机制探讨及临床意义
高山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
经典TOAST(1993年)
大动脉 粥样硬化
狭窄>50%
心源性 小动脉闭塞 其他病因
直径<1.5cm
病因不明
病因诊断
高山
SSS-TOAST(2005-2007年)
狭窄≥ 50%
或<50%但有易损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