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发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发展研究
【摘要】电视纪录片是电视屏幕上最富有文化品味的节目,它与电子媒介结合后产生的混合能量,使它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凭借来阐明、解释历史和沟通彼此的强有力手段。对电视纪录片产生深远影响的是本身就极富有文化历史韵味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在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中国;发展
在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和中外文化交流广度的拓展和深度的推进,各种先进的纪录片创作理念也开始先后走进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和生产逐步摆脱了长期滞后的局面,并在20世纪末达到了一个高潮。进入2000年后,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生产迅猛发展,尤其是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数量开始逐渐增多,较之以往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有很大的变化和进步,如中央电视台在新世纪推出的《复活的军团》、《新丝绸之路》、《再说长江》、《故宫》等。与此同时,专家学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也有相当大的提高。
在对中外纪录片的发展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笔者力图通过运用归纳研究、文本分析等方法,站在文化学、影视艺术审美学和市场学的视角,对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直到新世纪初在主流媒体中播出并在受众中有一定影响的电视纪录片的特征和兴衰变化的原因的考察,特别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20年来价值取向以及它在商业化市场化进程中如何发展等方面的探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前苏联美学家卡冈在其《艺术形态学》一书中阐述了整个艺术世界的结构。所谓艺术形态就是艺术形式中介的要素、结构及整体艺术形态规范系统。历史文化纪录片作为艺术当然也具有所有艺术所共有的特性,因此,艺术形态学的基本概念同样也使用纪录片,也就是说在纪录片的形态构成中同样遵循着艺术的一般形态规律。但是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还有自身的独特性,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形态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以时间或空间连续为原则,以影像为媒介的一种对现实真实记录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形态,一是从个体的角度,即某部历史文化纪录片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形态;二是从历史文化纪录片整体发展的角度,即历史文化纪录片在其自身发展过程和成长环境中所呈现的不同表现形式。从整体角度看,可以把我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形态分为:历史形态,即我国历史文化纪录片从出现、发展、衰弱、崛起到逐渐各个变化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文化形态,即历史文化纪录片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文化时期所呈现出的形态;审美形态,即历史文化纪录片被作为审美艺术对象的不同审美表现形式。
20世纪初期,中国纪录片便已出现。由于中国近百年的特殊性,20世纪中国的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和风格与国际纪录片的发展迥然不同。而真正意义上的历
史文化纪录片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兴起,代表作品1980年《丝绸之路》,继《丝绸之路》后,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热潮才开始。所以说上个世纪80年是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兴起阶段。
进入90年代,关注个体的人,关注在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逐渐成为国内纪录片创作者们的共识,因此中国历史文化题材的纪录片相对偏少。故该时期则是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发展的低谷阶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民族自豪高的增强,历史文化题材类型的纪录片的创作重新崛起,《郑和下西洋》、《故宫》、《再说长江》、《复活的兵团》、《舌尖上的中国》等的开播引发中国甚至外国观众的强烈赞美。可以说,21世纪是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发展的高潮阶段。
纵观20年来的历史文化纪录片,我们发现它不仅深受中国时代环境变化发展的影响,也受国外各种创作理念的影响,从“我视电影为讲坛”,“真实电影”,“直接电影”,“画面加解说”“新纪录电影”到“新历史主义”等等。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基本走过了一条和世界纪录片发展完全吻合的轨迹。如果说理念方面是历史文化纪录片发展的内因的话,那么外因就是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的运用。总得来说,纪录片创作主体多元化、现代技术的运用以及创作理念的开放和更新,是历史文化纪录片呈现出生机勃勃的重要原因。另外频道的播出需求观众的欣赏需求和媒体强大的覆盖能力,这些都推动了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和发展。而真正推动历史文化类能够走向市场并被受众所喜爱的原因则是实现纪录片市场化。
新历史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欧美思想界兴起的一种文化理论批评方法,到80年代后期新历史主义思潮才引入中国,开始深刻影响新时期中国文艺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新历史主义理论主张通过历史碎片寻找历史的真实,“尤其表现出历史记载中的零散插曲、逸闻趣事、偶然事件、异乎寻常的外来事物、卑微甚至简直不可思议的情形等许多方面的特别兴趣。历史的这些方面在‘创造性’的意义上可以被视为‘诗学的’”。同是2004年上映的《考古中国》,从万里长城到紫禁城,从恢弘的秦兵马俑到气势磅礴的布达拉宫,不仅是通过独特的电脑特技、实物展示及场景重建展现中国历史文化,还从考古发现、当事人回忆等历史碎片发掘历史长河汇总的重大事件、探索人类思考中的不解之谜的。《再说长江》关注20年内变化着的普通人物,记录着巨变2年的一滴水一棵树。《故宫》中历史的书写不再完全局限于历史英雄人和宏观角度,而会选取一些小人物的命运和平民视角。“新历史主义”本质上追求的是真实,这种真实的表现手段比较富有诗意富有“逸闻主义”,突出了“历史作为多种声音”的观念。“新历史主义”打破了以往的严谨理智和客观严肃,为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
在全球化市场化的浪潮中,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也必须紧跟潮流,走向市场,走向国际,同时取别人之精华,去自己之糟粕,同时要保持自身的文化特性,敢于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中国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是有着广阔的创作空间的。但是国内单独对历史文化
类纪录片的研究是比较少的,基本都是把对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研究淹没于纪录片中。笔者在进行中国历史文化类纪录片20年研究发现,要想进行深入研究必须掌握历史学、人类学、美学、社会学、传播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无疑是有很大的难度的,本文只是稍稍引用各方面的知道,没有深入研究。关于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还是有很多很广的课题等着学者去挖掘去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杨.新世纪历史文化电视纪录片研究[D],广西大学,2008
[2]庞慧敏.纪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林少雄,吴小丽.影视理论文献导读[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