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CT及MRI 表现概述

合集下载

颅内钙化CT、MRI鉴别表现与特点

颅内钙化CT、MRI鉴别表现与特点
30岁以下出现基底节钙化时,应警惕为病 理性钙化,主要为代谢性或内分泌性疾病 所致,应仔细询问有无癫痫症状货进行有 关钙磷代谢和内分泌方面生化检查。
5、小脑齿状核钙化
比较少见,其意义同基底节钙化。可为生 理性或病理性。
6、其他部位硬脑膜钙化
小脑幕、鞍隔、岩锥后床突韧带等均可发 生钙化,CT扫描呈条形、线状、点状高密 度影。钙化明显时可压迫周围结构产生相 应临床症状。
三、病理性钙化
病理性钙化可以是颅内病变的一 种主要临床表现或伴随征象,也 可以是颅内病变转归和痊愈的结 果。
病理性钙化可以是颅内病变的一种主要临 床表现或伴随征象,也可以是颅内病变转 归和痊愈的结果。
根据钙化的形态和分布特点,分析原因将其分为 五种情况考虑:
1)脑实质内多发、散在、结节样钙化是颅内感染 性病变钙化特点;除外感染性病变,还应考虑结 节性硬化。
果体肿瘤,建议MRI检查。 直径超过1.0cm,应怀疑松果体肿瘤。 10岁以下儿童出现松果体钙化,应警惕松
果体区肿瘤。
2、脉络膜丛钙化
主要见于侧脑室三角区,出现几率与松果 体钙化相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多数为 对称性,少数情况下可以比较大,也可以 不对称,不能误认为脉络丛乳头状瘤。
一般没有临床意义,但通过观察侧脑室三 角区钙化的脉络膜丛有无移位及根据移位 的方向对脑内等密度占位性病变的发现和 定位有帮助。
钙化在T1WI呈高信号时,应与含脂肪的病 变(脂肪瘤)、含黑色素的病变(黑色素 瘤)、亚急性出血、富含粘液蛋白的病变 级某些顺磁性物质沉积相鉴别,最简单的 方法就是进行CT扫描。
二、生理性钙化
1、松果体钙化
颅内最常见的钙化之一,约占日常病例75%。 绝大部分没有临床意义。
但要注意: 是否明显偏离中线:仔细观察有无早期松

颅内脂肪瘤的CT与MRI表现(附3例报告)

颅内脂肪瘤的CT与MRI表现(附3例报告)
葱 缓 飞
( 东省 中山市东风医院 C 广 T室 , 山市 5 8 2 ) 中 2 4 5
【 中图分类号 】 4 5 R 3 . 1 【 R 4 ; 7 9 4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09 6 l ( 0 2 0 — 2 1 0 l — 8 7 2 0 )3 0 2 — 2 0

2 2l ・
较 前 者 大 ,具 有 水 溶 性 造 影 剂 的 某 些 特 性 ,易 附着 在 子 宫 输 卵 管 ,使 子 宫 输 卵管 解 剖 和病 理 充 分 显 示 ,同 时它 含碘 浓 度 高 , 的 排 出有 规 律 可 维 持 碘 的 含 量 I 故 在 X线 造 影 检 查 碘 , 时可 收 到 预期 的 效 果 , 功 率 很 高 : 成 参 考 文 献
反 应的例 数和 程度 明显高 于前者 。常见 的反 应是 下腹部 不 适、 剧痛 , 经停 止造影 后好转 。严重 的反应可形成油栓 ,引
发 严 重 后 果 。并 且 由 于 其 不 易 在 体 内吸 收 , 体 内存 留 时 间 在 长 ,故 易 导 致 盆 腔 炎 、粘 连 等 并 发 症 。 对 比结 果 表 明 ,法 国 3 % 超 液 化 碘 化 油 优 于 国 产 4 % 碘 化 油 ,其 优 点 是 刺 激 性 8 0 小 , 性 极 低 , 良反 应 少 , 全 度极 高 。 因超 液 化 碘 化 油 是 毒 不 安 由 碘 化 油 的甘 油 乙 脂 提 取 ,具 有 独 特 的 生理 学 特 征 ,安 全 性 能 高 , 不 良反 应 少 ; 因 其 粘 度 低 , 而 刺 激 性 /, 。 故 又 故 Jt , 4 2 造 影 显 影 效 果 好 坏 与 造 影 剂 的浓 度 、理 化 性质 及 生 理 . 学 特 征 有 关 。 国产 4 % 碘 化 油 粘 稠 度 高 , 动 慢 。 因 油 剂 与 0 流 与 子 宫 输 卵管 的分 泌 物 不 易 混 合 , 响 病 理 显 示 情 况 ,而 且 影 不 易 在 体 内吸 收 , 留时 间 长 , 布 不均 匀 。 法 国 3 % 超 液 存 分 而 8 化 碘 化 油克 服 了上 述 缺 点 , 稠 度 明 显 降 低 , 动 快 , 散 性 粘 流 弥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一、胶质瘤二、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少突胶质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 40%,占颅内肿瘤的 17%;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Kernohan 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 I-Ⅳ级:I 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另一种为三类法,即“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其中 I、Ⅱ级相当于“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Ⅲ级相当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良性”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占星形细胞瘤的 25%-3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的 40%-50%,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幕上;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后期;影像学表现1.CT:1幕上 I、Ⅱ级星形细胞瘤: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少见且较轻;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肿瘤多有脑水肿;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若沿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3小脑星形细胞瘤: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壁结节较大,在1 cm 以上;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2.MRI:1幕上星形细胞瘤:T1WI 略低信号,T2WI 高信号;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肿瘤内出血多数在 T1WI、T2WI 像上均为高信号;钙化在 T1WI、T2WI 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 CT;Gd—增强扫描: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偏恶性的肿瘤多有增强,表现多种多样,可呈均匀一致性增强,亦可呈不均匀或花环状增强;肿瘤四周水肿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因肿瘤强化明显,可区别水肿与肿瘤;2小脑星形细胞瘤:小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较多见29床孙其豪,其囊变率高,水肿较轻,边界相对清晰;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囊变区T1WI 信号更低;注射 Gd—DTPA 后,肿瘤实质部分可明显强化,亦可轻度强化;鉴别诊断星形细胞瘤需与无钙化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单发转移瘤、近期发病的、、淋巴瘤等鉴别;小脑星形细胞瘤尚需与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及血管母细胞瘤鉴别;三、髓母细胞瘤:四、髓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胚胎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2%-6%;主要见于儿童,75%发生在 15 岁以下,是儿童最常见的后颅窝肿瘤;几乎全部发生在小脑,主要在小脑蚓部;此瘤最好发生脑脊液转移,并广泛种植于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椎管;囊变、钙化、出血均少见;临床常见躯体平衡障碍,共济运动差,高颅压征象;对放射线敏感;影像学表现1.CT显示肿瘤位于后颅窝中线区,边界清晰;平扫呈略高或等密度,约半数的肿瘤四周有水肿;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增强.肿瘤阻塞第四脑室致使幕上脑室扩大;肿瘤可通过脑脊液循环至幕上脑凸面或脑室系统;2.MRI 示肿瘤常位于小脑蚓部,突入第四脑室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等信号或者高信号;常见有中度或重度;鉴别诊断需与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鉴别;五、:六、脑膜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与硬脑膜相连;多见于成年人;居脑实质外,多为球形,包膜完整,可有钙化或骨化,质地坚硬,少有囊变、坏死和卒中;肿瘤生长缓慢,血供丰富;多紧邻颅骨,易引起颅骨增厚、破坏或变薄,甚至穿破颅骨向外生长;影像学表现1.X线头颅平片常出现颅内压增高、松果体钙斑移位及骨质改变;骨质变化包括增生、破坏或同时存在;2.CT肿瘤呈圆形或分叶状,以宽基靠近颅骨或者硬脑膜;平扫大部分为高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大部分肿瘤有轻度瘤周水肿;瘤内钙化占10%-20%,出血、坏死或囊变少见;增强扫描呈均匀一致的显着强化,边界锐利;可有局部颅骨增厚等征象;3.MRIT1WI等信号,T2WI多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内部信号可不均匀;四周水肿在T1WI 上为低信号, T2WI 上为高信号;钙化在MRI呈低信号,因肿瘤血管丰富,其内尚可见流空血管影;有时在脑膜瘤与水肿之间可见低信号环;注射Gd—DTPA,肿瘤出现明显均匀强化,可显示肿瘤邻近区脑膜尾征;鉴别诊断位于大脑凸面的脑膜瘤需与胶质瘤鉴别;位于鞍结节者需与、脑鉴别;位于颅后窝者需与、鉴别;四、垂体腺瘤:垂体腺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0%-18%;成年人多见;多见于女性; 按肿瘤的大小分为垂体微腺瘤:限于鞍内,直径不超过l cm;垂体大腺瘤,直径大于 1 cm 且突破鞍隔;按肿瘤分泌功能分为有分泌激素功能: 泌乳素腺瘤、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促性腺激素腺瘤等;无分泌激素功能垂体腺瘤属脑外肿瘤,包膜完整;临床表现有:①压迫症状,如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等;②内分泌亢进的症状,如泌乳素PRL腺瘤出现、泌乳,生长激素HGH腺瘤出现肢端肥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出现库欣综合征等;影像学表现1.X 线平片蝶鞍扩大,前后床突骨质吸收、破坏,鞍底下陷;2.CT:1垂体微腺瘤:CT需采用冠状位薄层扫描;CT 主要表现为:①垂体高度异常,正常垂体一般在8 mm 以下,高于8 mm 者为异常;②垂体内密度异常,多为低密度;③垂体上缘膨隆,尤其是局限性不对称性上凸;④垂体柄偏移;⑤鞍底骨质变薄、凹陷或侵蚀;2垂体大腺瘤:肿瘤多呈圆形,冠状扫描显示肿瘤呈哑铃状;平扫大多数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增强扫描大多数强化均匀,坏死、液化区不强化;肿瘤向上压迫室间孔,向下可突入蝶窦,向旁侧侵犯海绵窦,延伸至颅中窝,可将明显强化的颈内动脉推移向外甚至包裹;3.MRI:1垂体微腺瘤:T1WI 呈低信号,多位于垂体一侧,伴出血时为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垂体高度增加,上缘膨隆, 垂体柄偏斜与 CT 所见相同;Gd—DTPA动态增强后,肿瘤信号早期低于垂体,后期可高于垂体;2垂体大腺瘤:鞍内肿瘤向鞍上生长,冠状面呈状;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相似或略低;鞍上池受压变形、闭塞;肿瘤向鞍旁生长,影响颈内动脉和 WIllis环;鉴别诊断微腺瘤需与空蝶鞍鉴别;大腺瘤需与颅胭管瘤、脑膜瘤、动脉瘤等鉴别,能否见到正常垂体为其主要鉴别点之一;四颅胭管瘤占颅内肿瘤的2%-4 %,占鞍上肿瘤的 50%常见于儿童,20岁以前发病接近半数多位于鞍上;肿瘤可分为囊性和实性,囊性多见,占 %囊壁和肿瘤实性部分多有钙化临床表现:儿童以发育障碍、颅压增高为主;成人以视力视野障碍、精神异常及垂体功能低下为主;影像学表现1.CT鞍上圆形或类圆形肿块,以囊性和部分囊性为多,呈低、等、高或混杂密度,大多数病例在实体部位与囊壁可出现钙化,可呈囊壁壳组称化或实体肿瘤内点状、不规则形钙化增强扫描:2/3 的病人有强化,囊性者呈环状或多环状囊壁强化,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若室间孔阻塞则会出现脑积水;2.MRI颅胭管瘤MRI信号变化多;T1WI高、等、低信号或混杂信号;与病灶内蛋白、胆固醇、正铁血红蛋白、钙质的含量多少有关;T2WI以高信号多见,但钙化可为低信号;注射 Gd—DTPA 后,肿瘤实质部分呈现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囊性肿瘤呈环状增强;鉴别诊断囊性颅胭管瘤需与囊性、上、皮样囊肿、蛛鉴别;实性颅胭管瘤需与脑膜瘤、垂体瘤、巨大动脉瘤、生殖细胞瘤等鉴别;六、听神经瘤:瘤中最常见的一种;颅内肿瘤的8%- 10%,占后颅窝肿瘤的 40%,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好发于中年人;早期位于内耳道内,生长缓慢,可长入桥小脑角;肿瘤长大可囊变,内听道扩大;多为单侧,偶可累及两侧,可与或脑膜瘤并发;临床主要表现为桥脑小脑角综合征,即病侧听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受损以及小脑症状;影像学表现1.X线头颅平片常表现为内耳道、内耳道口的扩大和邻近骨质破坏;2.CT肿瘤居岩骨后缘,以内听道为中央,内耳道漏斗状扩大;肿瘤多为类圆形;平扫多呈等密度,也可为低密度、高密度和混合密度,易发生囊性改变;半数肿瘤四周有水肿但较轻;桥小脑角池闭塞,而相邻脑池扩大;肿瘤增大可压迫脑干、小脑及第四脑室,形成阻塞性脑积水;增强扫描肿瘤有明显强化,未强化区为囊性坏死;3.MRI肿瘤位于桥小脑角,与硬脑膜呈“D”字相交,不均匀长T1、长T2 信号;多有囊变,囊变区在 T1WI 上显示为明显低信号,在T2WI 则显示为高信号Gd—DTPA 增强检查,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增强,囊变部分无强化;当听神经瘤较大时可出现明显的脑外占位征象;管内微小听神经瘤T1WI仅表现为双侧听神经不对称,T2WI 略高于正常听神经,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表现为听神经束增粗且明显强化;鉴别诊断当听神经瘤不典型或肿瘤较大时,需与桥小脑角脑膜瘤、胆脂瘤及三叉神经瘤鉴别;七、血管母细胞瘤:又称成血管细胞瘤或血管网状细胞瘤,是真性血管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2%该瘤90%发生于小脑半球多见于 20-40 岁中青年人分囊性和实性两种;在小脑多呈囊性,常有小的壁结节;影像学表现1.CT:大多数在后颅窝出现边界清晰的囊性低密度区,壁结节较小,多为等密度,突人囊内;增强扫描,壁结节明显增强,囊壁可呈细条、不连续的强化;实性肿瘤中间坏死,呈不规则环形强化;实性肿瘤四周可有轻度或中度脑水肿;四脑室受压移位,幕上梗阻性脑积水;2.MRI:T1WI低信号囊性肿块,囊壁上可见较小等信号壁结节,T2WI囊肿表现为高信号,壁结节为等信号;病灶外常有一根或数根较粗大血管伸人病灶;用Gd—DTPA增强扫描,壁结节强化明显,囊壁不增强或仅有稍微增强;鉴别诊断囊性血管母细胞瘤需与小脑囊性星形细胞瘤、蛛网膜囊肿、小脑单纯性囊肿等鉴别; 血管母细胞瘤呈环形强化需与星形细胞瘤、转移瘤、脑脓肿鉴别;八、脑转移瘤:较常见,占颅内肿瘤的3%-13%,CT证明的颅内肿瘤中约15%-30%为转移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原发肿瘤男性以转移最多,女性以转移最多;临床上lO%-15%查不到原发肿瘤;转移瘤多位于皮质髓质交界区;转移途径以血行转移最多见;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恶心、、共济失调、视乳头水肿等;5%-12%的病人无神经系统症状;影像学表现1.CT平扫肿瘤高、等、低、混杂密度均有;60%-70%的病例为多发,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肿瘤小者为实性结节,大者中间多有坏死,呈不规则环状;小肿瘤大水肿为转移瘤的特征,但 4 mm 以下小结节常无水肿;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环壁较厚,不规则;2.MRI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肿瘤四周水肿广泛,占位效应明显;注射Gd—DTPA 后,肿瘤有明显强化;转移瘤强化形态多种多样,如结节状、环形、花环状,有时内部还有不规则小结节;有出血的转移瘤,提示来自黑色素瘤、绒癌、和肺癌等;鉴别诊断多发性病灶需与多发脑脓肿及淋巴瘤、多中央性胶质瘤、多发性结核瘤鉴别单发大的转移瘤需与星形细胞胶质瘤及脑梗死等。

常见颅内肿瘤CT,MRI诊断特点

常见颅内肿瘤CT,MRI诊断特点

&颅内肿瘤为常见病,约占神经系统疾病的1/4。

按来源分:原发性肿瘤:源于颅骨、脑膜、血管、垂体、脑神经、脑实质和残留的胚胎组织的肿瘤。

转移性肿瘤和淋巴瘤。

按部位分:幕下肿瘤:常见于婴儿及儿童。

幕上肿瘤:常见于成人。

&肿瘤定位征:①颅壁局限性变化;②蝶鞍变化;③岩骨及内耳道变化;④钙斑; ⑤松果体钙斑移位。

&星形细胞瘤[临床表现] 以20-40岁多见,其临床症状、体征随肿瘤分级和部位不同而异。

常见有颅内压增高和一般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影像学表现] X线:可正常或仅有颅压增高或钙化。

2. CT:⑴Ⅰ、Ⅱ级星形细胞瘤:①平扫:颅内均匀低密度病灶,CT值18~24 HU多数与脑质分界不清,占位表现及脑水肿可不明显。

②增强:Ⅰ级无强化或仅轻度强化。

Ⅱ级可表现为连续或断续的环形强化。

(2)Ⅲ-Ⅳ级星形细胞瘤①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略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病灶或囊性肿块,可有点状钙化和肿瘤内出血,与脑质分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占位表现及周围水肿均较显著。

②增强:因肿瘤血管形成不良,造影剂易发生血管外溢,故有明显强化。

形态与厚度不一,在环壁上有时出现一强化的肿瘤结节,是星形细胞瘤的特征。

有时可呈边界不清或清楚的弥漫性或结节性强化诊断要点:①癫痫、脑损伤的定位征象,高颅压表现②Ⅰ、Ⅱ级星形细胞瘤CT以低密度为主,坏死囊变少,占位征象轻,强化少。

③Ⅲ、Ⅳ级级星形细胞瘤CT以混杂密度为主,呈花环状,坏死囊变多,占位征象重,均有强化④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中有瘤,瘤中有囊,实质部分强化明显,易出现阻塞性脑积水。

⑤MRI示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少突胶质细胞瘤1.CT表现:①多为混杂密度肿块,边缘不清楚;囊变区呈低密度。

②瘤内有钙化(70%),呈条状、斑点状或大而不规则,其中弯曲条带状钙化有特征性。

③瘤周水肿轻,占位效应轻。

④增强示肿瘤轻至中度强化,亦可不强化;不典型病例可表现为皮质低密度,类似脑梗死灶。

颅脑MRI的临床应用及脑肿瘤的MRI诊断

颅脑MRI的临床应用及脑肿瘤的MRI诊断

CO中毒迟发性脑病
女,45岁,反应迟钝, 记忆力下降12天。
CO中毒迟发性脑病
女,45岁,反应迟钝, 记忆力下降12天。
酮症酸中毒脑表现-DWI呈弥漫性高信号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2010-7-27 女,6岁,乙脑
2011-2-24 2010-7-27
脑肿瘤诊断的思路
定位:轴内,轴外 定性:影像征象,临床信息(年龄,性别,症状,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病人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 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检查前准备】
4.告诉病人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 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 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的病人,根据情 况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闭恐惧 症立即停止检查,让病人脱离磁共振检查室。
中回波有利于显示Cho代谢物
TE=135ms
TE=30ms
定位图
TE=30ms时,Cho/NAA=1.21; TE=135ms时,Cho/NAA=6.12。
增强T1WI+脂肪抑制
增强T1WI+脂肪抑制序列可以 明确平扫高信号病灶是脂肪组 织(可被抑制呈低信号),还 是其它成像(仍呈高信号)。
多方位直接成像有 助于病灶准确定位 -MRI的优势之一
术后大体标本
病理结果: 囊性成熟性畸胎瘤。
术后组织切片图
M
RI



术后3个月复查 病灶已完全切除
脑 内 肿
左侧颞叶单发脑转移癌
男,67岁,记忆力减退1个月。
肺窗-横断面图像。
脑部发现转移 癌必需行肺部 CT检查。
同前病例, 左上肺癌伴 脑转移。
纵隔窗- 增强冠状 面重建图 像。

颅脑各病变MRI表现和诊断描述

颅脑各病变MRI表现和诊断描述

颅内及脊髓各病变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A VM(属脑血管畸形):平扫:见毛线团状(或蜂窝状血管流空影),(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无明显占位征象,与血管(大脑前或中或后动脉)关系密切,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团块状边缘于FLAIR呈高信号。

MRA:见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引流静脉及静脉窦。

椎管内血管畸形:平扫:双侧上颈段脊髓增粗,内部可见排列紊乱异常流空血管团。

由双侧椎动脉颅内、颅外分支供血。

增强扫描:畸形血管团明显强化,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星形细胞瘤Ⅰ、Ⅱ级:平扫:见片状(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Ⅰ级周边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Ⅱ级周边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Ⅰ级未见明显占位征象;Ⅱ级轻度占位征象,周围组织见稍受压)。

诊断要点:1)肿瘤直接造成的信号强度及占位征象。

2)Ⅰ、Ⅱ级坏死囊变少,占位效应轻,强化程度低。

3)Ⅲ、Ⅳ级信号多不均匀,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肿有瘤,瘤中有囊,坏死囊变多见,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分级主要依据累及范围,形态,钙化、坏死程度,占位效应,主要根据DWI扩散程度)。

少突胶质细胞瘤:平扫:见片状异常信号灶,于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周边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轻度占位效应(Ⅰ级)、占位征象重(Ⅱ级)。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1)多发于幕上半球。

2)钙化少,水肿重,囊变,出血,强化明显。

3)多见于成年人。

鉴别:星形、钙化性脑膜瘤、室管膜瘤、钙化性A VM、海绵状血管瘤、结核球。

室管膜肿瘤:第四脑室多见。

平扫:于第几…..脑室(侧脑室、或脑池、或脑实质)见斑片状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T2WI呈高信号(为主),内见多个片状长T1长T2信号区(囊变)。

颅脑肿瘤的MRI表现

颅脑肿瘤的MRI表现

颅脑肿瘤的MRI表现1.目的和要求(1)熟练掌握颅脑肿瘤的MRI表现和诊断。

(2)熟悉颅内感染性疾病、脑白质病及脑变性疾病的典型MRI表现。

2.教具MRI教学片、标本、模型、幻灯片、录像和多媒体等。

3.内容提要(1)颅脑肿瘤的基本MRI表现①脑瘤信号特点,绝大多数肿瘤呈长Tl,长T2的信号改变,特别是实质性胶质瘤或转移瘤。

区分肿瘤与周围水肿是十分必要的。

②脑瘤出血,表现为Tl及T2像上的高信号等。

③脑瘤周围水肿,表现为长T1、长T2,但邻界Tl像(TE28、TR500),水肿常不易被显示,界于白质灰质内的水肿沿着深和浅纤维束,产生一个周边分指样改变等。

④脑瘤坏死与囊变,MRl在显示肿瘤囊性变时,视其内容物不同,有不同的特点。

一般而言,良性囊变边缘常光滑,信号强度均一,特别是边缘与中心没有差异;而恶性肿瘤的囊壁有结节,不光滑等。

⑤肿瘤钙化,各种肿瘤钙化常是肿瘤定性标志之一,MRI 钙化表现为T1及T2像均无信号等。

⑥增强扫描对诊断脑瘤的价值,顺磁性造影剂(Gd-DTPA)增强扫描有利于鉴别肿瘤与水肿,有利于显示肿瘤囊变结构等。

(2)常见脑肿瘤:①神经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等。

约占全部颅脑肿瘤的40%-50%。

a.星形细胞瘤:常位于一侧大脑半球、小脑半球和脑干,柯氏(Kemohan)分类法将其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良性,Ⅲ、Ⅳ级为恶性;占胶质瘤的40%。

Ⅰ、Ⅱ级MRI表现为:1.瘤体多呈长Tl、长T2信号强度,边界清楚,成人常见于额叶、顶叶、颞叶,儿童多见于后颅窝。

2.实质形多见于幕上,呈明显长T2与不明显长T1;少数无信号异常,仅见灰白质界限消失。

3.囊性型多见于后颅窝,囊液含蛋白质,在T1像呈低信号但高与脑脊液,T2像呈高信号但低与脑脊液。

4.脑水肿轻微,占位效应不明显。

5. Ⅰ级星形细胞瘤一般不强化,Ⅱ级星形细胞瘤呈轻度强化。

6.钙化占8-30%;7.瘤内出血少见。

颅内生殖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颅内生殖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关 键 词 :颅 内 ;生 殖 细 胞 瘤 ;体 层 摄 影 术 ,X 线 计 算 机 ;磁 共 振 成 像 中 图分 类 号 :R 1 .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 9 3 ( 0 0 40 8 — 4 861 0 62 6 2 1 )0 — 2 30
CT a d M RIfn i g f i t a r n a e mi o n i d n s o n r c a i lg r n ma T N e ,ZHANG i A Y M n,WAN G a — a Y n y n,CHEN a Ju n,
Ei ht e ate s ih nta r nil g e n p int w t i r c a a ge m i m a on im e hit og c l a d a o h r py r no c fr d sol ialy n r dit e a we e ee t d s he r s lc e a t
t mo s we e l c t d a h i e l e i n i ,a h el rr g o n t i h a a a g i n h lmu n u r r o a e t e p n a g o 9 tt es l e i n i 6 a d wi n t eb s l n l a d t aa si t r n a n h g a
Y NG e g—a De a t n f Ra ilg A Zh n h n. p rme t d oo y, Bejn s ia ,Bejn 0 7 0 Ch n o ii g Ho p t l ii g 1 0 3 , ia C re p n iga t o :TAN ,Emal jt 0 8 sn . o o r s o dn u h r Ye i:zgy 2 0 @ ia c r n AB TRACT: Obe t e To e po e CT n M RI a p a a c s o n rca ilg r n ma M eh d S jci v x lr ad p e r n e fita rna emio . tos

颅内脊索瘤的CT及MRI表现

颅内脊索瘤的CT及MRI表现
[ ] 李 汛 , 玉 民 , 农 , . 腹 周 围 憩 室 和 胆 道 疾 病 的 关 系 探 2 李 曹 等 壶 讨 E] 中 国 实 用 外科 杂 志 ,0 3 2 ( ) 1 7 18 J. 2 0 ,3 3 :6 ~ 6 . E ] 王豪 杰 , 3 曾小 伟 . 二 指 肠 乳 头 旁 憩 室 综 合 征 的影 像 学 诊 断 十 价值 E ] 中 国 临床 医学 影 像 杂 志 ,0 8 1 () 5 9 6 1 J. 20 ,9 8 :9 ~ 0. [ ] 霍 红 军 , 杰 , 德 , . 二 指 肠 乳 头 周 围憩 室 与 胆 道 疾 病 4 张 李 等 十 关 系 的 探 讨 口] 腹 部 外 科 ,0 8 2 ( ) 9 ~ 9 . . 2 0 , 12 :4 5 E 3 王 占秋 , 武 胜 , 兰 祥 , . 5 卢 刘 等 MRI 同 检 查 方 法 诊 断 壶腹 区 不 病 变 的 价 值 [] 华 西 医学 ,0 8 2 ( ) 1 9  ̄ 19 . J. 2 0 ,3 5 :0 7 0 8 ( 收稿 日期 :0 00—9 修 回 日期 :0 00 —4 2 1 —80 ; 2 1—82 )
的鉴 别 。
关 键词 脊 索瘤 ; T; I C MR
中 图分 类 号 R4 5 4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献 编号 1 0 一 2 1 ) 5 3 0 0 0 6(0 o 0—7 —3
脊索 瘤 是 一 种 骨 源 性 低 度 恶 性 肿 瘤 , 长 缓 生 慢 , 与脑 干 、 神经等 周 围重要结 构关 系密切 , 但 颅 颅
mi 肌 注 山 莨 菪 碱 ( 5 —) 0 mg 2 , 用 n后 , 42 1 ~ 0 mg 应 6
屏气 2 C D MR P和 ( ) 吸触 发 3 C 或 呼 D MR P扫 描 , 可 以达到类 似十二 指 肠 造影 的效 果 , P 使 AD与 十

颅内原发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

颅内原发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

发 ,8例 为 多 发 ,主 要 病灶 共 4O个 ,均位 于幕 上 ,其 中位 于 大 脑 半球 深 部 14个 。灰 白 质 交 界 区 5个 .累及 胼
胝 体 l3个 ,基 底 节 区 及 丘脑 区 8个 。其 中 各有 2例 累及 软 脑 膜及 室 管 膜 。病 灶 形 态 多 为类 圆形 、团块 或 不
better diagnosis.M ethod The 22 cases diagnozed as IPL through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tes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 regard to appearance,location,signal and enhanced features.Results On MR images,single lesions were found in 14 cases and multiple ones in 8.Among the 40 lesions of 22 cases, 14 located in deep brain tissue, 5 in white-gray matter junction,8 in basal ganglia and cerebral ganglion,1 3 in corpus callosum,meningina or endyma infiltration was f ound in 4 lesions.The location of all lesions was in the supratentorial site. Most tumors presented as round—like mass with well m argin or anomalism with slight para-tumor edema and space—occupying effect. On T1W I, the lesions were isointense or slight hypointense signal while Oil T2W I those were isointense or slight hyperintese signa 1. On CT images, 22 lesions were isodense or slight high density, 1 8 were low density. Following Gd— DTPA administration the lesions presented obviously m ass—like or annuli ̄ rm enhancem ent.Conclusion IPL has certain features in imaging appearance and enhancement pattern; but only combined with

脑膜瘤CTMRI表现PPT课件

脑膜瘤CTMRI表现PPT课件

23.04.2021
编辑版ppt
13
鞍上的脑膜瘤
• 常起源于鞍膈、鞍结节、前床突及部分蝶 骨嵴。好发于成人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 增加,女性多见。脑膜瘤一般多为良性,生 长较为缓慢,但也可压迫并侵入附近的组织 结构(如视交叉/神经、海绵窦等)引起相应 的症状。
23.04.2021
编辑版ppt
14
鞍上脑膜瘤CT主要表现
23.04.2021
编辑版ppt
16
鞍上脑膜瘤MRI主要表现
• (1)T1加权像上与脑组织对比表现为多为等信 号,也可表现为低信号,极少出现高信号的肿块, 脑组织受压移位,可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
• (2)T2加权像上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影,脑 水肿表现更加明显;
• (3)多数病例增强有明显均匀强化,程度不一; • (4)可见邻近脑膜的增强和增厚,即“脑膜尾
23.04.2021
编辑版ppt
31
异位脑膜瘤

脑膜瘤是中枢常见的肿瘤,异位脑膜瘤少见,主要可
见于头颈部,包括眉间、鼻窦、眶内、口咽、帽状健膜下、
腮腺等。肺原发性脑膜瘤的起源不明确,大多数无临床症
状,常在无意中发现,偶有咳嗽者。发病年龄30-72岁,肺
内病灶为界限清晰的孤立性结节,肿瘤与肺组织界限清楚,
23.04.2021
编辑版ppt
11
MRI表现
(三)部分病变被移位了的脑脊液信号或血管流空信号包绕, 似假包膜,构成了脑膜瘤特征性表现。
23.04.2021
编辑版ppt
12
MRI优点
• MRI优于CT之处是能够提供多方位图像, 冠状位适宜显示中颅窝或大脑半球凸面的 脑膜瘤。此外还能显示脑膜瘤与血管结构 的关系。

颅内脂肪瘤的MRI和CT影像表现

颅内脂肪瘤的MRI和CT影像表现

·13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MAY. 2023, Vol.21, No.05 Total No.163【第一作者】赵庆江,男,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神经影像学。

E-mail:****************【通讯作者】张海三,男,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神经影像学。

E-mail:**************Imaging Manifestations of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4·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05月 第21卷 第05期 总第163期杂信号1例、掩盖15例、不显示4例;SWI序列:缺项7例,SWI_mag像低信号33例、高信号3例、等信号2例、不显示8例,SWI_pha像略高信号18例、中心高周边低9例、高低混杂信号8例、中心低周边高2例、等信号2例、不显示3例,SWI_mip像低信号35例、高低混杂信号1例、中心等周边高1例、中心等周边低1例、不显示4例,SWI像略低信号33例、中心等周边高3例、高信号2例、高低混杂信号1例、不显示3例;双排CT16例,均为低信号,CT均值为-33±23HU,64排CT10例,均为低信号,CT均值为-59±21HU。

图1:脂肪瘤。

图1A T 1WI像示病灶为高信号;图1B T 2WI像示病灶为高信号;图1C Tdark-fluid像示病灶为低信号;图1D~图1F DWI(b值=0)像、DWI(b值=1000)像、ADC像是病灶为低信号;图1G SWI_mag像示病灶为略高信号,边缘可见线样低信号;图1G SWI_pha像示病灶为略高信号,边缘可见线样低信号;图1I SWI像示病灶呈等信号,周边可见低信号;图1J SWI_mip像示病灶呈等信号,周边可见片状低信号。

3 讨 论 本次研究显示男性与女性的比例约为2:1,为排除检查患者的性别影响,查阅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间的男女性别比例约为1:1.05,提示男性患者脂肪瘤的发生率较女性高;本次研究发现的脂肪瘤病患病率为0.2%,与既往研究相一致[1]。

颅内鞍区肿瘤CT、MRI的影像表现及诊断意义

颅内鞍区肿瘤CT、MRI的影像表现及诊断意义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APR. 2022, Vol.20, No.04 Total No.150CT and MRI Imaging Manifestations and 【通讯作者】钱金甲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920·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04月 第20卷 第04期 总第150期扫描前准备:清楚患者身上所有金属物质。

患者体位选择:患者平躺于扫描床,选取仰卧位。

扫描参数:管电压110kV,管电流200mA,扫描层厚、间距均为5mm。

扫描部位:扫描自C2椎体下缘到颅顶,首先进行平扫,在平扫完成后,利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80mL碘海醇,进行增强扫描。

扫描完成后利用CT后处理工作站,对患者轴位扫描图像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图像重建,将图像数据传输到PACS系统,由专科医师针对扫描图像进行阅片和分析诊断。

1.2.2 MRI检查 检查仪器选用GE 1.5T磁共振,患者平躺于扫描床,取仰卧位,选用头颈线圈,进行常规自旋回波(TSE)序列T 1WI、T 2WI、DWI和矢状T 1WI和FLAIR序列轴位成像。

扫描范围:对腹部及病变部位先进行平扫,平扫完后注入Gd-DTPA试剂进行增强扫描。

扫描完成后进行图像后处理,最后由诊断医师进行阅片得出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鞍区肿瘤影响特征,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基准,计算CT及MRI检查对颅内鞍区肿瘤检出正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s )描述;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CT及MRI检查对颅内鞍区肿瘤检出正确率 CT对颅内鞍区肿瘤检出正确率为87.27%(48/55),MRI检出正确率为96.36%(53/55),CT稍低于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颅内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颅内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报告格式
按照医学规范和标准格式 书写报告,确保信息的准 确性和规范性。
报告审核
对报告进行审核,确保诊 断结论准确无误,并及时 向临床医生提供诊断意见 和建议。
04 颅内肿瘤影像诊断案例分析
案例一:胶质瘤影像诊断
总结词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影像学检查对于胶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胶质瘤在CT和MRI上通常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有时可见钙化或出血。 增强扫描后,病灶可强化。通过观察病灶的形态、大小、边缘和密度等特征, 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可以对胶质瘤做出诊断。
新技术的展望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影像数据进 行深度学习和分析,提高诊断的
准确性和效率。
多模态影像融合
将不同模态的影像(如MRI、CT、 PET等)进行融合,提供更全面 的信息,有助于更准确的诊断。
功能影像学
利用功能影像技术(如MRI的 DTI、fMRI等)揭示肿瘤对脑功 能的影响,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
X线诊断
X线诊断是利用X射线进行成像 的技术,主要用于颅骨肿瘤的 诊断。
X线可以显示颅骨的形态和结 构,对于颅骨肿瘤的定位和定 性有一定的帮助。
X线诊断的优点是操作简便、 价格低廉,但分辨率较低,对 软组织肿瘤的诊断价值有限。
CT诊断
CT诊断即计算机断层扫描,是 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进
行成像的方法。
可靠性。
THANKS
颅内肿瘤概述
颅内肿瘤的定义
介绍颅内肿瘤的概念, 即发生在颅骨内或脑实
质内的肿瘤。
颅内肿瘤的分类
根据肿瘤性质、部位和 生长方式,将颅内肿瘤 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
瘤。
颅内肿瘤的症状

脑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肿瘤信号特点
绝大多数肿瘤由于肿瘤细胞内和(或) 细胞外自由水增多,在T1加权图像上呈 低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构 成了这部分肿瘤信号变化的共同特征.
肿瘤的边缘
信号强度均匀的肿瘤往往边缘光整, 如脑膜瘤、垂体瘤;信号强度不均匀的 肿瘤如边缘不清楚、不规则,常常提示 肿瘤对周围组织有浸润,如恶性胶质 瘤.
间变型,介于二者之间。
星形胶质细胞瘤的MRI表现
低度恶性者,平扫T1wi呈低信号肿块,界清, 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无或轻度强化。
高度恶性者,平扫T1wi呈低等混合信号,囊 变、坏死多见,钙化少见,增强后不规则环 形强化居多。
间变型,介于二者之间。
胶质母细胞瘤
MR:额叶跨中央线向脑室内生长肿块, T1W1呈稍 低信号,其内可见小片状更低信号; T2W1呈高信号, 并可见片状低信号,增强后肿瘤呈花环样强化.
40~50岁。
室管膜瘤发病部位:儿童发病为成人的4~6 倍
幕下占60%;第四脑室好发(90%) 幕上占40%;侧脑室三角区(75%)
第三脑室内(15% )
室管膜瘤病理学特征
为一生长缓慢的分叶状肿块 其生长方式主要为膨胀性生长 钙化(占51%),出血(14%)囊变常见。 镜下分四型:上皮型、乳头型、粘液型和细
根据起源分两类 一类起源于脑室长入周围脑实质
二类由脑室质长入脑室内
有一定的发病年龄和好发部位 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征性 瘤周水肿不明显,脑积水常见。
室管膜瘤(Ependymoma)
起源于衬于脑室内壁柱状室管膜上 皮或脑室周围室管膜巢 发病率:占颅内肿瘤2~8% 发病年龄:见有双高峰期,10~15岁和
MRI定位、定性颅内肿瘤是从以下 几个方面着手的:

头颅CT及MRI读片知识ppt课件

头颅CT及MRI读片知识ppt课件

骨窗和软组织窗的观察
骨窗
主要用于观察颅骨、颞骨、枕骨等骨 性结构,观察骨折、骨质增生、颅内 钙化等病变。
软组织窗
主要用于观察脑实质、脑室、脑池等 软组织结构,观察脑水肿、脑出血、 脑梗死等病变。
常见病变的识别
脑出血
脑梗死
颅内肿瘤
颅骨骨折
CT表现为高密度影,周 围脑组织受压,脑室受
累变形。
CT表现为低密度影,病 灶部位脑组织肿胀,脑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随着医学影像数据的不断增加,如何确保 数据安全与患者隐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头颅CT及MRI读片 知识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头颅CT及MRI基础知识 • 头颅CT读片技巧 • 头颅MRI读片技巧 • 病例分享与讨论 • 总结与展望
01
头颅CT及MRI基础知识
头颅CT简介
头颅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通过X射线扫描头部, 生成脑组织的二维图像。
灌注加权像(PWI)
用于评估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 。
磁敏感加权像(SWI)
用于显示微出血灶和静脉血管结构,对脑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的诊断 有重要价值。
04
病例分享与讨论
病例一:脑出血的诊断
总结词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CT和MRI是常用的诊断工具。
详细描述
脑出血的CT表现通常为高密度影,而MRI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出血量和位置。在诊 断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查看患者的病史和症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做出准 确的诊断。
01
02
03
诊断准确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解剖部位所发生肿瘤的类型有所不同,熟悉颅内 肿瘤在不同部位的发生频率有助于鉴别诊断,见表 21-2。
表2-1-2
颅内不同部位肿瘤的分布情况
常见肿瘤(按发生频率高低顺序)
鞍内鞍上区



桥小脑角区 松 果 体 区 脑 室 内
垂体瘤 颅咽管瘤 脑膜瘤 动脉瘤 胶质瘤 表皮样囊肿 淋巴瘤 生殖 细胞瘤 神经鞘瘤 脑膜瘤 脊索瘤 转移瘤 海绵状血管瘤 神经鞘瘤 表皮样囊肿 脑膜瘤 化学感受器瘤 生殖细胞瘤 胶质瘤 脑膜瘤 松果体细胞瘤 畸胎瘤 表皮样囊肿 室管膜瘤 神经细胞瘤 脑膜瘤 室管膜下胶质瘤 表皮样囊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病理与临床表现] 星形细胞瘤起源于星形神经胶质, 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约占胶质瘤的40%。根 据肿瘤细胞分化以及间变程度不同, 将肿瘤分为四级。 Ⅰ级:为良性,肿瘤内异形细胞小于25%;Ⅱ级:为 良恶性过渡性,肿瘤内异形细胞为25~50%;Ⅲ、Ⅳ 级为恶性, 肿瘤内异形细胞分别为50~75%、大于 75%。临床常见症状为精神改变、感觉障碍、癫痫发 作、偏瘫、视力障碍、颅内压增高、步态不稳、后组 颅神经和锥体束损害症。
[鉴别诊断] 典型的血管母细胞瘤诊断不难。囊性型 需与神经节胶质瘤、蛛网膜囊肿、胆脂瘤及脑脓肿鉴 别。实质型需与单发转移瘤、脑膜瘤及听神经瘤鉴别。
脑膜瘤(Meningioma)
[病理与临床表现] 脑膜瘤大多起源于蛛网膜颗粒的特 殊细胞即蛛网膜帽细胞, 少数来源于硬脑膜的成纤维 细胞或附于颅神经、脉络丛的蛛网膜组织。其发生还可 能与性激素有关,易发生于女性;孕期增大。脑膜瘤常 有完整包膜,多属脑外肿瘤,其血供丰富,多来自脑动 脉分支;肿瘤周边部可有软脑膜血管参与供血, 侧脑室 脑膜瘤血供来自脉络膜动脉。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大 小和部位。肿瘤较小时无症状,肿瘤生长慢,产生症状 时瘤体多已相当大。大脑凸面和矢状窦旁脑膜瘤常见癫 痫和半身无力;发生在海绵窦者可有多组颅神经受损; 额内和嗅沟脑膜瘤可产生精神症状和失嗅。蝶骨嵴脑膜 瘤常引起视力障碍;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则致听力和颅面 感觉异常。
[鉴别诊断] 典型的脑膜瘤检查易于诊断, 其主要特点 有:(1)肿瘤与颅骨或大脑镰存在依附关系;(2)脑外肿瘤 具假包膜征象; (3)脑白质挤压征,(4)局部骨质异; (5)MRI T2 加权像上肿瘤往往呈低信号; (6)异常对比增 强。不典型者需与相应部位其它肿瘤鉴别。大脑凸面脑 膜瘤需与胶质瘤、转移瘤及淋巴瘤鉴别,鞍区脑膜瘤与 垂体瘤鉴别;桥小脑角脑膜瘤应与听神经瘤鉴别,内耳 道扩大及其内有强化的块影提示听神经瘤;脑室内脑膜 瘤需与脉络丛乳头状瘤鉴别,后者常见于青少年,易致 交通性脑积水。
[MRI表现] 绝大多数脑膜瘤具有脑外肿瘤特征, MRI多 方位扫描使肿瘤的定位更加准确。肿瘤信号不均匀,表现 为颗粒状或斑点样,与瘤内含血管、钙化、囊变及纤维性 间隔有关。T1加权像上多数瘤体呈等信号,少数呈低信 号, T2加权像上肿瘤常为低或等信号,也可因成份不同表 现为高信号、等信号或低信号。脑膜瘤所致脑水肿呈长 T1长T2信号,水肿程度与肿瘤大小,组织类型及良、恶 性无明显相关。MRI 扫描可示相邻颅骨骨质改变,良性 者表现为反应性增生或局部吸收,恶性者则表现为局部破 坏。脑膜瘤血供丰富,不具有血脑屏障, Gd-DTPA增强检 查有明显异常强化,囊变、坏死出血部分无强化。60%脑 膜瘤显示硬膜尾征(dural tail),即相邻脑膜有强化, 其原因 可能为肿瘤细胞浸润所致或硬膜反应性改变。总之 MRI 检查脑膜瘤具有脑外占位征象,表现为白质坍陷征 (Buckling),瘤体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局部蛛网膜下腔扩大, 瘤周可见有包膜征象。瘤体呈团块状,边界清楚。
[CT表现] Ⅰ级星形细胞瘤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灶,与脑 实质分界较清。 占位表现不明显,仅有邻近脑室局部 轻微受压和中线结构轻度向对侧移位。注射造影剂后 无强化或仅轻度强化;Ⅱ、Ⅲ级者表现为略高密度、 低密度混杂密度病灶或囊性肿块,可有点状钙化和肿 瘤内出血,与脑实质分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占位表 现与周围脑水肿均较明显。注射造影剂后有明显强化, 强化多呈环状,形态和厚度不一。在环壁上有时出现 一强化的肿瘤的结节, 是星形细胞瘤的特征。 有时可 呈弥漫性或结节状强化;Ⅳ级则显示为略高或混杂密 度灶,边缘不规则,亦可有出血,占位表现及脑水肿 可更为明显。注射造影剂后强化更明显,形态更不规 则。
二、颅内肿瘤的CT、MRI诊断原则 CT因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 对确定 有无肿瘤、定位诊断与定量诊断相当可靠, 对定性诊 断也很有帮助。 MRI 因其具有很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 多方位成像的特点, 能较满意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 比其它检查更有效地反映了肿瘤的本质,所以能提供 更多的诊断信息。
(二)肿瘤的密度 CT图像上病变密度的高低依肿瘤类型、 细胞分化 程度和结构等有所不同。 肿瘤内部成分的CT密度从高 到低依次为钙化、新鲜出血、富血管组织、瘤组织、 胆固醇物质、囊液、液化坏死和脂肪等。值得提出的 是肿瘤平扫的密度可能和正常脑组织相等,因此怀疑 脑肿瘤的患者均需作增强扫描。
(三)肿瘤的信号 在MRI图像上绝大多数肿瘤由于肿瘤细胞内和(或)细 胞外自由水增多,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T2 加权像上 呈高信号,构成了这部分肿瘤信号变化的共同特征。一部 分肿瘤由于含有较特殊的结构, 其信号有所不同。在T1加 权像上呈整体或部分高信号的肿瘤有:颅咽管瘤、胶样囊 肿、脂肪瘤、皮样囊肿、畸胎瘤、错构瘤、出血性肿瘤以 及黑色素瘤转移等;在T2加权像上呈等信号或低信号的 肿瘤有 :脑膜瘤、结肠癌或前列腺癌脑转移,少枝胶质 瘤、淋巴瘤及成人髓母细胞瘤等。 信号强度均匀的脑内肿瘤绝大多数是良性的 ;囊变 或坏死在T1 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T2 加权像呈较肿瘤更 高的信号;出血若处于亚急性期均呈高信号;钙化明显时 都表现低信号 。
[MRI表现] Ⅰ级星形细胞瘤,细胞内外水份增多,呈均 匀长T1长T2信号,周围水肿轻微占位效应较轻,无异 常对比增强。Ⅱ级星形细胞瘤,瘤内发生微小囊变, 信号不均匀,边界不清,周围可见水肿,瘤体可有轻 度强化。Ⅲ、Ⅳ级星形细胞瘤,T1加权像呈以低信号 为主的混杂信号, T2 加权像呈强度不均匀的高信号。 可见肿瘤血管,瘤体有显著异常对比增强,可持续一 小时之久。
[鉴别诊断] 有钙化的少枝胶质瘤要与动静脉畸形相 鉴别,后者无周围水肿,其钙化、流空血管及含铁血 黄素沉着将有助于诊断AVM。
血管母细胞瘤 (Hemangioblastoma)
[病理与临床表现] 血管母细胞瘤又称血管网状细胞 瘤,是一种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含有增殖的血管细胞 或血管母细胞。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精神紊乱、 视力模糊、颈部疼痛及共济失调。20~40岁成年人多 见,男性发病率高。
[CT表现] CT平扫见脑膜瘤多为椭圆形稍高 密度影,肿瘤以广基与骨板或脑膜密切相连, 瘤旁水肿或多或少,有明显占位表现。骨窗可 见受压变薄或骨质增生,偶见骨破坏。 蝶骨 嵴脑膜瘤可呈扁平状沿脑膜生长。 注射造影 剂后肿瘤呈明显均匀强化。浸润性生长的脑膜 瘤与胶质细胞瘤的CT表现相似, 但宽基底与 脑膜相连提示脑外病变。大约有3~5%的脑膜 瘤呈囊性表现。偶见脑室内脑膜瘤,一旦发现 往往已较大。
[CT表现] CT平扫多表现为混合密度影 边缘常不甚清 楚。囊变区为低密度影,肿瘤实性部位多为等密度影, 瘤内出血则为高密度影。钙化发生率高,多为弯曲条 带状或斑块状是本病的一个特点。注射造影剂后肿瘤 实性部位轻到中度不规则强化。
[MRI表现] T1 加权像上为低信号,在T2 加权像上为高 信号。良性肿瘤边界清,周围无或轻度水肿, 恶性肿 瘤水肿明显与正常瘤体分界不清,占位明显。钙化在 MRI任何序列上均为低信号。
[CT表现] CT平扫见囊性肿瘤表现为小脑或脑干实质 内一球形低密度影, CT值10HU左右, 密度均匀, 边界清 楚,有时可见等密度的壁结节影。四脑室多有受压移位。 实性肿瘤多表现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边界清晰, 密度均匀,注射造影剂后壁结节或实体性肿瘤明显均 匀性增强。
[MRI表现] 多位于小脑半球, 多数为囊性, 少数为 实质性。MRI诊断囊性型有特异性,囊液呈均匀长T1 长T2信号,壁结节的显示为MRI诊断提供重要根据, 其信号同脑组织,有明显异常强化,囊液无强化。MRI 诊断实质型无特异性, 瘤体呈略长T1长T2信号,边清、 不光滑、结节或分叶状,周围脑水肿较明显,常伴幕上脑 积水,瘤体明显强化。MRI可显示瘤内流空的血管影。
(六)肿瘤的增强情况 静脉注射碘造影剂CT增强扫描和注射GdDTPA MRI增强扫描是颅内肿瘤十分重要的检查方法, 尽管两者增强的原理不同,但都可提高平扫阴性颅内肿 瘤的显示率,有助于明确肿瘤的范围和边缘,帮助作 定位和定性诊断。
(七)周围水肿情况 肿瘤旁水肿在CT图像上表现为围绕肿瘤的低密度 区,在MRI图像上呈长 T1 长T2信号区,多位于白质 内,很少累及皮层。由于皮层下的小弓状纤维呈“U” 字形,故水肿的外侧缘多呈指状。造成瘤旁水肿的原 因包括血管源性水肿和细胞毒性水肿。一般来讲,恶 性程度高的肿瘤以及肿瘤压迫静脉窦时水肿都较明显。 水肿的多少与肿瘤的大小无直接关系。
常见颅内肿瘤CT及MRI 表 现概述
神经外科
赵歌今
颅内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两大类。颅内肿瘤 约占全身肿瘤的2%。其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血管造影、 US、CT和MRI 等,US主要用于囟门未闭的婴幼儿以 及肿瘤的术中检查,CT、MRI因分辨率 高可直接、 清 楚地显示肿瘤的部位、轮廓和内部结构,已成为颅内 肿瘤的两种主要检查方法。
(一) 肿瘤的部位 肿瘤位脑实质内者称为脑内病变,反之称为脑外 病变。脑内脑外病变的判别见表2-1-1。
表2-1-1
肿瘤位于脑内、外的判别
脑 内 病 变 脑 外 病 变
清楚、锐利 常见 扩大 受压内移 钝角
肿瘤边缘 内板骨质骨改变 蛛网膜下腔及脑池 脑皮质位置 肿瘤与骨板接触所 呈角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