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实务案例分析
国贸实务-案例分析
![国贸实务-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eae491ad51f01dc281f1d0.png)
1. 案例分析我某公司以FOB 条件出口一批冻鸡。
合同签订后接到买方来电,称租船困难委托我方代为租船,有关费用由买方负担。
为了方便合同履行,我方接受了对方的要求。
但时至装运期我方在规定的装运港无法租到合适的船只,且买方又不同意改装运港。
因此,到装运期满时货仍未装船,买方因销售季节即将结束,便来函以我方未按期租船履行交货义务为由撤消合同。
试问:我方应如何处理?标准版答案:1、我方应拒绝撤销合同的无理要求。
2、这个案例涉及FOB 术语问题。
根据FOB 术语,买方负责租船订舱、运输、支付运费。
为了卖方装船交货方便,卖方也可以接受买方的委托,代为租船订舱,但费用和风险应由买方承担,卖方不承担租不到船的责任。
1、结合本案例,因为卖方代买方租船没有租到,买方又不同意改变装运港,因此卖方不承担因自己未租到船而延误装运的责任。
买方也不能因此撤销合同。
2.案例分析A 公司向B 公司出口一批货物,签订CFR 合同,A 公司于2000年1 月9 日将货物运至码头装船海运,在汽车运输途中遇到车祸发生损失,因CFR是买方保险,A 公司要求B 公司向保险公司索赔,请问,A 公司能否得到赔偿?答案:A 公司不能得到赔偿。
因为CFR 贸易术语是象征性交货,风险、责任划分的界限是装运港的船弦。
本案例中,该批货物是在运往码头途中遇到车祸发生损失,货物还未越过装运港的船弦,所以风险、责任由出口方,即本案例中的A公司自己承担。
3. 案例分析我方按CIF 条件进口一批床单,货物抵达后发现床单在运输途中部分受潮,而卖方已如期向我方递交了合同规定的全套合格单据并要求我方支付货款。
问我方能否以所交货物受潮而拒付货款并向卖方提出索赔?答案:1)我方不能以所交货物受潮而拒付货款并向卖方提出索赔2)此案例涉及CIF 术语,CIF 术语条件成交时,买卖双方的风险界点在于装运港船舷,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以前的风险由卖方承担,货物越过船舷以后的风险由买方承担。
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案例分析
![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887ec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b3.png)
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案例分析1. 概述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买卖活动。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探讨进出口贸易实务中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2. 案例一:海关报关流程案例描述:某公司计划从中国进口一批商品,并进行海关报关手续。
请分析该公司在海关报关流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a.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首先,该公司需要了解中国海关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海关进出口管理规定、关税税则等,以确保报关手续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b. 准备报关资料:公司需要准备完整的报关资料,如进口合同、发票、装箱单、提单等。
同时,还需要提供商品的详细描述、数量、价值等信息。
c. 寻找合适的报关代理:由于报关手续繁琐,公司可以考虑委托专业的报关代理公司办理报关手续,以减轻自身负担并确保手续的准确性。
d. 与海关沟通:在报关过程中,公司可能会遇到海关的问题和要求。
此时,公司需要积极与海关沟通,提供所需的补充材料或解释,并按照海关的要求及时处理。
e. 缴纳关税和税款:在商品通过海关后,公司需要根据相关规定缴纳关税和税款。
公司应提前了解相关税率和计算方法,以确保及时缴纳。
3. 案例二:国际贸易支付方式案例描述:某公司与海外客户签订了一份销售合同,需要选择适合的国际贸易支付方式。
请分析各种支付方式的优缺点,并给出建议。
解决方案:a. 信用证支付: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最常用的支付方式之一。
它可以提供一定的支付保障,确保卖方按合同要求交付商品后才能获得款项。
然而,信用证支付可能存在较高的手续费和操作复杂度。
b. 托收支付:托收是指卖方将汇票等付款文件交给银行,由银行向买方收款。
相比信用证支付,托收支付的手续费较低,但风险也较高,因为买方可能无法按时付款或拒绝付款。
c. 电汇支付:电汇是指通过银行将款项直接转账到卖方账户。
这是一种简单、快捷的支付方式,但在没有其他支付保障的情况下,可能存在付款风险。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5f913c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f.png)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国际贸易实务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所涉及的各种业务操作和实际操作技术。
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各种案例都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源,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实务的具体操作和技巧。
下面,我将结合几个实际案例,对国际贸易实务进行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出口贸易的案例。
某公司生产的电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良好,因此决定开拓海外市场。
在与一家海外买家洽谈合作时,双方就价格、质量、交货期等方面进行了磋商。
在合同谈判过程中,由于双方对质量标准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合同谈判陷入僵局。
针对这一情况,公司需要及时调整策略,重新与买家进行沟通,明确双方的质量标准,以达成合作。
其次,我们来看一个进口贸易的案例。
某公司计划引进一批原材料,以满足生产需求。
在选择供应商的过程中,公司需要对供应商的信誉、产品质量、交货期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后,公司还需关注货物的运输、清关等环节,以确保货物能够按时到达并顺利通关。
在实际操作中,公司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的动态,及时调整采购计划,以应对市场变化。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国际贸易争端的案例。
某公司与海外客户发生贸易纠纷,双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分歧。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需要及时寻求专业法律意见,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同时,公司还需与客户进行充分沟通,寻求解决纠纷的最佳途径,尽量避免诉讼的发生。
在国际贸易争端中,公司需要保持冷静,以合法手段解决纠纷,维护自身利益。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实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学习到丰富的实战经验,提升自身的实务操作能力。
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贸易实务水平。
贸易实务案例及详细分析
![贸易实务案例及详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525a8002d276a200292e67.png)
案例2分析
❖ 进口商有拒收货物和要求退回货款的权利。因为: ❖ (1)品质条件是合同的重要条件,如卖方交货品质违反
案例6分析
❖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 三十八条第(三)项规定:“如果货物在运输 途中改运或买方须再发运货物,没有合理 机会加以检验,而卖方在订立合同时已知 道或理应知道这种改运或再发运的可能性, 检验可推迟到货物到达新目的地后进行。” 据此,新加坡商人提交的美国检验证书应 该是有效的。
❖ 本案中A公司不能以4月17日未收到B公司的回复为由,认 为该笔交易不成立。A公司应赔偿B公司的损失。
案例5
❖ 我某进出口公司与外商在某年11月按CIF条件签订 了一项出口5万码法兰绒的合同,支付方式为不可 撤销即期L/C。外商于次年3月上旬通过银行开 来信用证,经审核与合同相符,其中保险金额为 发票金额加一成。我方在备货期间,外商通过银 行传递给我方一份信用证修改书,内容为将投保 金额改为按发票金额加三成。我方按原证规定投 保、发货,并于货物装运后在L/C有效期内向议 付行提交了全套装运单据。议付行议付后将全套 单据寄给开证行,开证行以保险单与信用证修改 书不符为由拒付。问开证行拒付的理由是否合理? 为什么?
案例5分析
❖开证行不能拒付。不可撤销信用证是信用 证一经开出,在有效期内未经信用证各有 关当事人的同意,开证行不得单方面修改 或撤销的信用证。只要受益人提供符合信 用证规定的单据,开证行就必须履行付款 义务。本案例中,外商通过银行修改信用 证,并没有经过受益人的同意,该修改无 效。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精选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86921a4a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df.png)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精选案例一:跨国进口背景下的合同纠纷处理公司在国外采购了一批货物,与供应商签订了进口合同。
合同约定了货物数量、质量、交货期限等条款。
然而,在货物交付后,公司发现货物与合同约定的规格和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
公司与供应商进行了多次沟通,但无法获得解决方案。
公司决定起诉供应商,要求赔偿损失。
这个案例展示了在跨国进口背景下处理合同纠纷的重要性。
对于进口商来说,合同的条款应该明确,并且要求供应商提供样品和质量证明来确保货物符合合同约定。
如果发生纠纷,进口商应与供应商进行积极的沟通,并在必要时寻求法律救济。
案例二:关税和贸易壁垒对企业的影响一家制造业企业将产品出口到一个国家,该国国内设立了高关税和贸易壁垒。
由于关税的增加,该企业不得不提高产品的售价。
同时,贸易壁垒也增加了产品的进口难度,使得企业在该国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
这个案例说明了关税和贸易壁垒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在选择国际市场时,应评估目标市场的关税和贸易壁垒政策。
如果关税和贸易壁垒较高,企业需要谨慎考虑是否进入该市场,并寻找其他市场的机会。
案例三:反倾销调查对出口企业的影响国对一项来自另一个国家的产品发起了反倾销调查,并决定对该产品加征高额关税。
这导致来自被调查国的企业的产品在国市场上的价格上涨,并对这些企业的出口业务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个案例说明了反倾销调查对出口企业的影响。
企业在出口时,应了解目标市场是否存在反倾销调查的可能,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
例如,在规划出口业务时,企业可以多样化市场,减少对其中一市场的依赖。
案例四: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运用两个国家的企业在贸易交易中发生了纠纷,无法自行解决。
双方决定将纠纷提交贸易争端解决机构进行调解。
经过调解,贸易争端得到了解决,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并恢复了正常的贸易关系。
这个案例展示了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重要性。
当企业发生贸易纠纷时,可以通过贸易争端解决机构进行调解,以避免纠纷进一步升级,同时维护双方的贸易关系。
2023年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集新版
![2023年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集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9a63824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41.png)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集第一章导论[案例1]有一份CIF协议在美国签订, 由美国商人A发售一批IBM电脑给香港商人B, 按CIF香港条件成交。
双方在执行协议旳过程中, 对协议旳形式及协议有关条款旳解释发生争议。
请分析处理此项纠纷应合用香港法律还是美国法律?[案例分析]结论: 应合用于美国法律。
理由: 协议与美国关系最亲密, 由于订约地和履约地都在美国。
分析: 在按CIF香港条件成交旳协议中, 出口方在出口国装运港履行交货义务, 因此履约地在美国装运港, 而非目旳港香港。
(有关CIF条件旳内容参见“贸易术语”)第二章货品旳质量[案例1] 商品质量不符引起旳纠纷案我生产企业向马来西亚客户出口汽车配件, 品名为YZ-8303R/L, 但生产企业提供了YZ-8301R/L, 两种型号旳产品在外型上非常相似, 但却用在不一样旳车型上, 因此客户不能接受, 规定我方要调换产品或减少价格。
我方考虑到退货相称麻烦, 费用很高, 因此只好减少价格15%, 了结此案子。
[案例分析]商品旳质量是国际货品买卖协议中不可缺乏旳重要条件之一, 是十分重要旳条款。
卖方属于重大违约, 因此赔偿对方损失是不可防止旳。
[案例2]我某出口企业与德国一家企业签定出口一批农产品旳协议。
其中品质规格为: 水分最高15%, 杂质不超过3%, 交货品质以中国商检局品质检查为最终根据。
但在成交前我方企业曾向对方寄送过样品, 协议签定后又电告对方, 确认成交货品与样品相似。
货品装运前由中国商检局品质检查签发品质规格合格证书。
货品运抵德国后, 该外国企业提出: 虽然有检查证书, 但货品品质比样品差, 卖方有责任交付与样品一致旳货品, 因此规定每吨减价6英磅。
我企业以协议中并未规定凭样交货为由不一样意减价。
于是, 德国企业请该国某检查企业检查, 出具了所交货品平均品质比样品差7%旳检查证明, 并据此提出索赔规定。
我方不服, 提出该产品系农产品, 不也许做到与样品完全相符, 但不至于低7%。
贸易实务的案例分析集(最终五篇)
![贸易实务的案例分析集(最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2e565c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08.png)
贸易实务的案例分析集(最终五篇)第一篇:贸易实务的案例分析集贸易实务的案例分析集!贸易术语篇: FOB案例一、某公司出口一批货物以FOB条件成交。
结果在目的港卸货时,发现货物有两件外包装破裂,里面的货物有的被水浸的痕迹。
经查证,外包装是货物在装船时因吊钩不牢掉到船甲板上摔破的,因包装破裂导致里面的货物被水浸泡。
问:在这种情况下,进口方能否以卖方没有完成自己的交货义务为由向卖方索赔?①进口方不能向卖方索赔;②按FOB条件成交,卖方承担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以前的风险;③本案例中,包装物破裂是在越过船舷后发生的,该项损失按风险划分界限,理应由进口方自己承担。
FOB案例二:某公司从美国进口特种异型钢材200公吨,每公吨按900美元FOB Vessel New York成交,支付方式为即期L/C并应于2月28日前开达,装船期为3月份。
我方于2月20日通过中国银行开出一张18万美元的信用证。
2月28日美商来电称:“信用证金额不足,应增加1万美元备用。
否则有关出口税捐及各种签证费用,由你方另行电汇”。
我方接电后认为这是美方无理要求,随即回电指出:“按FOB Vessel条件成交,卖方应负责出口手续及费用,这在《INCOTERMS》中已有规定”。
美方回电:“成交时未明确规定按《INCOTERMS》办理,应按我方商业习惯和《1941年修正本》”。
我方只好将信用证金额增加至19万美元。
本案双方争执的最终结果是:因此时国际市场钢材价格上涨,我方又急需此批钢材投产,只好同意美方的要求。
问:卖方的要求是否合理?我方应该吸收何种教训?分析:本案问题出在我方业务员不了解美国的FOB Vessel与《通则》中的FOB的不同之处,不了解两者在出口清关手续及费用负担上的区别。
FOB Vessel规定,应由买方支付出口捐税及各种签证费用。
在实践中,买方如不想承担上述费用,应在合同中明确规定“FOB NEWYORK Subject To INCOTERMS”。
国际贸易实务有关案例解析
![国际贸易实务有关案例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f7f7b1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0f.png)
国际贸易实务有关案例分析案例一:1996年某出口公司,对加拿大魁北克某进口商出口500吨三路核桃仁,合同规定价格为每吨4800加元CIF魁北克,装运期不得晚于10月31日,不得分批和转运并规定货物应于11月30日前到达目的地,否则买方有权拒收,支付方式为9天远期信用证。
加方于9月25日开来信用证。
我方于10月5日装船完毕,但船到加拿大东岸时已是11月25日,此时魁北克已开始结冰。
承运人担心船舶驶往魁北克后出不来,便根据自由转船条款指示船长将货物全部卸在哈利法克斯,然后从该港改装火车运往魁北克。
待这批核桃仁运到魁北克已是12月2日。
于是进口商以货物晚到为由拒绝提货,提出除非降价20%以弥补其损失。
几经交涉,最终以我方降价15%结案,我公司共损失36万加元。
参考分析:本案中的合同已非真正的CIF合同。
CIF合同是装运合同,卖方只负责在装运港将货物装上船,越过船舷之后的一切风险、责任和费用均由买方承担。
本案在合同中规定了货物到达目的港的时限条款,改变了合同的性质,使装运合同变成了到达合同,即卖方须承担货物不能按期到达目的港的风险。
在CIF合同中添加到货期等限制性条款将改变合同性质。
像核桃仁等季节性很强的商品,进口方往往要求限定到货时间,卖方应采取措施减少风险。
对货轮在途时间估算不足;对魁北克冰冻期的情况不了解。
案例二:中国A公司(买方)与澳大利亚B公司(卖方)于某年3月20日订立了5000公斤羊毛的买卖合同,单价为314美元/KG,CFR张家港,规格为型号T56FNF,信用证付款,装运期为当年6月,我公司于5月3I日开出信用证。
7月9日卖方传真我方称,货已装船,但要在香港转船,香港的船名为Safety,预计到达张家港的时间为8月10日。
但直到8月18日Safety轮才到港,我方去办理提货手续时发现船上根本没有合同项下的货物,后经多方查找,才发现合同项下的货物已在7月20日由另一条船运抵张家港。
但此时已造成我方迟报关和迟提货,被海关征收滞报金人民币16000元。
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
![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48ddd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86.png)
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一、案例简介黎孝先是一家在国际贸易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企业,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业务。
本文将对黎孝先公司的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案例分析,包括其市场调研、贸易合同签订、物流运输、支付结算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策略。
二、市场调研黎孝先公司在进入新的国际市场之前,首先进行了详细的市场调研。
他们通过收集和分析目标市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了解当地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情况。
同时,他们还与当地的贸易协会、商会等机构进行合作,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
基于市场调研的结果,黎孝先能够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营销策略,从而提高贸易成功的几率。
三、贸易合同签订黎孝先公司非常重视贸易合同的签订,以确保双方权益的保护和交易的顺利进行。
在签订贸易合同之前,他们会与对方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
合同中会详细列出商品的规格、数量、价格、交货方式、付款方式等重要条款,并确保合同的清晰明了。
此外,他们还会与专业的律师团队合作,对合同进行法律审核,以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四、物流运输黎孝先公司在物流运输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
他们会与物流公司合作,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和航线,以确保货物能够按时到达目的地。
在物流过程中,他们会密切跟踪货物的运输情况,并及时与客户进行沟通,提供物流信息和解决方案。
此外,他们还会购买货物运输保险,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保障贸易的安全进行。
五、支付结算在国际贸易中,支付结算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黎孝先公司会根据贸易合同的约定,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
常见的支付方式包括信用证、托收、电汇等。
他们会与银行合作,确保支付的安全和及时性。
同时,他们还会关注汇率的波动,以降低汇率风险。
在支付结算过程中,他们会保留所有相关的支付凭证和记录,以备将来的审计和纠纷解决。
六、总结和启示通过对黎孝先公司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总结和启示:1. 市场调研是成功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企业应该充分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情况。
国际贸易实务与案例分析——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标的
![国际贸易实务与案例分析——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标的](https://img.taocdn.com/s3/m/1747cbff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a3.png)
第一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标的案例一中德大麻品质纠纷案●案情简介我国某出口公司向德国商人出口大麻一批,合同中的品质条款如下:含水(最高):15%,含杂质(最高):3%。
在谈判过程中,我方曾向买方寄送样品,订约后又电告对方成交货物与样品相似。
结果,货到德国后经检验,虽然品质达到合同规定的规格要求,但是,买方拿出货物的品质规格比样品低7%的检验证明,要求我方赔偿损失600英镑。
我方出口公司陈述说,这笔交易在交货时商品是经过挑选的,因该商品系农产品,不可能做到与样品完全相符,但不至于比样品低7%。
由于我方出口公司已将留存的样品遗失,对自己的陈述无法加以证明,我仲裁机构难以处理。
最后只好赔付了一笔品质差价了结此案。
●案情分析本案焦点是:①此笔交易究竟是凭规格买卖,还是凭样品买卖,或者是既凭规格又凭样品买卖;②如果是既凭规格又凭样品买卖,卖方是否需要负品质与样品不符的责任。
凭样品买卖是指交易双方约定以样品作为交货的依据的买卖。
双方的这种约定,既可以是明示的(expressed),也可以是默示的(implied)。
前者是指以样品为交货依据,并在合同中明确加以规定;后者是指根据交易的情况推断当事人有以样品为交货依据的意思。
从以上案情看,我方已在合同中明确了以规格表示的品质条款,本应属凭规格买卖的合同。
但是,在成交前又向德方寄去样品,而且没有声明是参考样品,订约后又通知对方货物与样品相似,这就使该项交易变成既凭规格又凭样品的买卖,使自己受到双重标准的约束,对方则可以选择其中最高的品质要求。
因此,在该业务中,我方应在赔偿后吸取教训。
如果交易货物的品质能够以规格确定,就无需再寄送样品,更不能轻易地宣称交货品质与样品相似。
当然,为了进行商品宣传也可以寄送样品,但应该注明该样品仅供参考,参考样品(reference sample)。
如果是凭样品成交的合同,应该妥善保存复样,一旦发生争议,可以对复样进行重新检验以便对比,从而分清责任。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课题组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课题组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a6dd225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95.png)
案例分析7
某外贸企业按CIF术语出口一批货物, 装运前已向保险企业按发票总值110%投保 平安险,6月初货物装妥顺利开航。载货船 舶于6月13日在海上碰到暴风雨,致使一部 分货物受到水渍,损失价值2100美元。数 日后,该轮又突然触礁,致使该批货物又遭 到部分损失,价值为8000美元。问:保险 企业对该批货物损失是否赔偿?为何?
第9页
案例分析9
某企业出口某种商品,数量为10000件,单 价为CIF利物浦每件12美元,含3%折扣,请 计算单位商品折扣额和卖方实际净收入。
案例分析10
某企业出口商品100公吨,价格为每公吨 USD500CIF3%鹿特丹,货物装运后,卖方 按照协议要求向中间商支付佣金。请问卖方应 支付多少佣金?
第16页
案例分析13
某货轮在某港装货后,航行途中不慎 发生触礁事故,船舶搁浅,不能继续航行。 事后船方重复开倒车强行浮起,但船底划破, 致使海水渗透货舱,造成船货部分损失。为 使货轮继续航行,船长发出求救信号,船被 拖至就近港船坞修理,暂时卸下大部分货物。 前后花了10天,共支出修理费5000美元, 增加各项费用支出(包含员工工资)共 3000美元。
第3页
案例分析2:
某工厂进口一批钢材,支出外汇400万美 元,加工成品出口,外汇净收入500万美元, 求创汇率?
案例分析3:
设我某出口商品在1美元兑换人民币 8.0041元时,每打FOB价为13.84美元。 现美元上浮至人民币8.0268元。问我按美 元出口价格应否下调?如欲下调,应调至多 少美元便可保持原人民币收入不变?
我某企业出口花生糖一批,投保一切险。因 为货轮陈旧,速度慢,加上沿途揽载,结果航行3 个月才抵达目标港。卸货后,花生糖因受热时间 过长全部潮解,无法销售。问这种情况保险企业 是否应赔偿?为何
国际贸易实务经典案例分析集锦
![国际贸易实务经典案例分析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642b70ad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0e.png)
国际贸易实务经典案例分析集锦国际贸易实务经典案例分析集锦引言案例一:美中贸易战2018年美中贸易战是近年来国际贸易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
美国政府以贸易逆差和知识产权保护为由,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并对若干中国科技企业实施制裁措施。
这场贸易战对于中美两国以及全球经济都造成了重大影响。
关键问题:双方贸易摩擦的背后原因是什么?这场贸易战对中美两国和全球经济的影响如何?双方是否存在解决贸易摩擦的可能方案?解决方案:加强双边对话,通过谈判和合作解决具体贸易争端。
探索多边合作机制,加强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执行。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型发展。
案例二:欧盟对谷歌的反垄断调查欧盟委员会对谷歌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垄断调查,指控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在搜索引擎市场上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
这一调查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并对互联网巨头的经营模式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问题:欧盟委员会针对谷歌的调查主要有哪些方面?谷歌的行为是否滥用了市场支配地位?这一调查对互联网企业和消费者有何影响?解决方案: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加强自律和合规意识,避免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监管机构应加大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和处罚力度,确保市场公平竞争。
消费者应提高警惕,加强对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选择和使用。
案例三:英国脱欧对全球贸易的影响英国于2016年举行公投决定退出欧盟,这一事件被称为英国脱欧。
英国脱欧对于英国和欧盟成员国的贸易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动荡。
关键问题:英国脱欧对欧盟成员国和英国的贸易关系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英国脱欧对全球贸易体系和全球经济有何影响?当前解决英国脱欧的可能方案是什么?解决方案:欧盟与英国应加强谈判,尽快达成具体解决方案,确保贸易畅通。
英国应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寻求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伙伴关系。
全球贸易体系应加强改革和完善,提高贸易规则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
结论国际贸易实务中的经典案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国际贸易实务 案例分析【模板范本】
![国际贸易实务 案例分析【模板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614ed7b3be23482fb5da4c7a.png)
一.1.我中国某食品公司出口苹果酒一批,国外来证货名为“APPLE WINE”,于是我方为单证一致起见,所有单据上均用“APPLE WINE”。
不料货到国外后遭到进口国海关扣留罚款,因为该酒的内外包装上均写的是“CIDER”字样。
结果外商要求我方赔偿其罚款损失。
问:我方对此有无责任?答:我方应负责赔偿.作为出口公司,理应知道所信货物的英文名称。
如来证货名与实际不符,一则要求对方改证,二则自己更改货物上的英文名称。
如只考虑单证相符而置货物上的名称不顾,势必给对方在办理进口报关时造成严重后果.二.1.我外贸公司向中东出口电风扇1000台,信用证规定“禁止分批装运”,但在装船时,发现有40台严重损坏,临时更换又来不及,为保证质量,发货人根据UCP600第39条规定:“即使合同未规定溢短装条款,数量仍允许5%的增减,决定少交40台电风扇,即少交4%,我方行为是否可行?答:不可行,《UCP600》关于允许5%伸缩的规定并不适用于整件计价的货物。
如:大米100公吨,即使不规定可增减,也允许5%的增减。
但是,若写明:大米100公吨,麻袋包装,每包100千克,共1000包,则交货时不得有任何增减.溢短装条款(More or Less Clause)是指在矿砂、化肥、粮食、食糖等大宗散装货物的交易中,由于受商品特性、货源变化、船舱容量、装载技术和包装等因素的影响,要求准确地按约定数量交货,有时存在一定困难,为了使交货数量具有一定范围内的灵活性和便于履行合同,买卖双方可在合同中合理规定可以多装或少装的机动幅度,即数量增减条款或溢短装条款。
而本案例是电风扇是”台"为计量单位的商品不符溢短装条款。
所以它的数量不应增减.2某外贸公司与外商签订了一份出口某商品的合同,合同中规定的出口数量为500公吨。
在溢短装条款中规定,允许卖方交货的数量可增减5%,但未对多交部分货物如何作价予以规定.卖方依合同规定多交了20公吨,根据《公约》的规定,此20公吨应按( B )作价A到岸价B合同价C离岸价 D议定价3.合同中未注明商品重量是按毛重还是按净重计算时,则习惯上应按(B )计算A毛重B净重C以毛作净D公量三.1.合同规定糖水桔子罐头,每箱24听,每听含五瓣桔子,每听罐头上用英文标明“MADE IN CHINA”.卖方为了讨一个吉利,每听装了六瓣桔子,装箱时,为了用足箱容,每箱装了26听,在刷制产地标志时,只在纸箱上标明“MADE IN CHINA”,买方以包装不符合同规定及未按合同规定标明产地为由要求赔偿,否则拒收整批货物。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8b4174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38.png)
贸易术语1。
我国某出口公司与外商按CIF Landed London条件出口一批货物,合同规定,商品的数量为500箱,以信用证方式付款,5月份装运。
买方按照合同规定的开证时间将信用证开抵卖方.货物顺利装运完毕后,卖方在信用证规定的交单期内办好了议付手续并收回货款。
不久,卖方收到买方寄来的货物在伦敦港的卸货费和进口报关费的收据,要求我方按收据金额将款项支付给买方。
问:我方是否需要支付这笔费用?为什么?答:对于在伦敦港的卸货费,应该由我方支付;但是进口报关费,不应由我方支付。
因为我某出口公司与外商按CIF Landed London 条件成交,所以支付的运费应该包括卸至伦敦港码头的卸货费.但是CIF贸易术语项下的进口清关是买方的义务,因此,我方不需支付进口报关费。
2. 我方以FCA贸易术语从意大利进口布料一批,双方约定最迟的装运期为4月12日,由于我方业务员的疏忽,导致意大利出口商在4月15日才将货物交给我方指定的承运人。
当我方收到货物后,发现部分货物有水渍,据查是因为货交承运人前两天大雨淋湿所致。
据此,我方向意大利出口商提出索赔,但遭到拒绝。
问:我方的索赔是否有理?为什么?答:无理。
因为FCA项下,我进口方负责运输,但我方未在合同约定的装运期内派去运输工具,导致卖方无法及时交货,所以在运输工具晚到的时间内发生的损失应该由我进口方承担.3. 我方与荷兰某客商以CIF条件成交一笔交易,合同规定以信用证为付款方式。
卖方收到买方开来的信用证后,及时办理了装运手续,并制作好一整套结汇单据。
在卖方准备到银行办理议付手续时,收到买方来电,得知载货船只在航海运输途中遭遇意外事故,大部分货物受损。
据此,买方表示将等到具体货损情况确定以后,才同意银行向卖方支付货款.问:1)卖方可否及时收回货款,为什么?2)买方应该如何处理此事?答:(1)卖方可以及时收回货款。
首先,CIF术语成交属于象征性交货,其特点是卖方凭单交货,买方凭单付款;其次,CIF术语成交的条件下,卖方在办理了装运后,并制作好单据后,已完成了交货义务且风险也已转移给了买方。
国际贸易实务经典案例分析集锦
![国际贸易实务经典案例分析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e4a7a009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83.png)
国际贸易实务经典案例分析集锦国际贸易实务经典案例分析集锦一、案例一、跨境电商平台的海外营销策略分析在本案例中,我们将深入分析一个跨境电商平台的海外营销策略。
针对不同国家市场的特点和需求,该平台通过定制化的市场推广策略成功拓展了海外市场,并取得了可观的营收。
我们将详细分析该平台的市场定位、渠道选择、产品推广和品牌塑造等方面的策略,并总结出它们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二、案例二、国际物流运输公司的货物配送管理案例分析本案例将深入研究一家国际物流运输公司的货物配送管理案例。
通过系统化的运输计划、高效的仓储管理和准确的货物跟踪系统,该公司成功提高了货物配送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并赢得了客户的长期合作。
我们将对该公司的物流网络设计、运输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案例三、国际贸易合同纠纷解决实践案例分析在本案例中,我们将研究一宗国际贸易合同纠纷的解决实践。
通过准确解读合同条款、提供合适的证据并运用相关法律法规,一方成功赢得了仲裁案件,并获得了应得的赔偿。
我们将详细阐述该案件的争议焦点、法律适用和仲裁裁决等方面,并总结出了国际贸易合同纠纷解决的实践经验。
附件:1:案例一相关数据报表2:案例二物流流程图3:案例三合同文本和仲裁裁决书法律名词及注释:1:跨境电商: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跨国贸易和国际物流的电子商务模式。
2:市场定位:企业在特定市场中选择和确定自己目标消费群体,并通过产品定位和差异化战略来满足其需求的过程。
3:物流管理:包括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和运输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活动。
4:国际贸易合同:跨国贸易过程中,买卖双方达成的书面或口头协议,约定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5:仲裁裁决:国际商事争议的解决方式之一,由仲裁庭根据仲裁协议作出的具有约束力的法律裁决。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82ea9c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17.png)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案例分析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介绍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流和交易活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越来越重要,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某国际贸易公司的实际案例为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案例描述某国际贸易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公司,主要经营范围包括电子产品、纺织品、机械设备等多个领域。
公司已经与多个国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拥有一支专业的国际贸易团队和完善的贸易渠道。
最近,该公司接到了一份来自美国的定单,要求订购一批电子产品。
定单数量庞大,且有严格的交货期限。
公司决定接受定单,并开始了相关的准备工作。
三、问题分析1. 供应链管理:由于定单数量庞大,公司需要进行供应链管理,确保及时供货。
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供应商的选择、物流运输的安排以及库存管理等。
2. 贸易合规性:国际贸易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贸易条款,公司需要确保所有的贸易活动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避免任何违规行为。
3. 质量控制:电子产品是高科技产品,质量问题可能会对公司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公司需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客户要求。
4. 金融风险管理:国际贸易涉及到跨国支付和汇率风险等问题。
公司需要制定合理的资金管理策略,降低金融风险。
四、解决方案1. 供应链管理:公司可以与可靠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供货的稳定性。
同时,公司可以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实时跟踪货物的运输情况,确保及时交付。
2. 贸易合规性:公司可以礼聘专业的贸易法律顾问,确保所有贸易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此外,公司可以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定期对贸易活动进行审查,及时发现并纠正任何违规行为。
3. 质量控制:公司可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从供应商的选择、原材料的检验、生产过程的监控到最终产品的检测等环节,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客户要求。
同时,公司可以与第三方认证机构合作,对产品进行认证,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国际贸易实务经典案例分析集锦
![国际贸易实务经典案例分析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31813102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70.png)
国际贸易实务经典案例分析集锦国际贸易实务经典案例分析集锦1.引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在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加强国际关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一些经典的国际贸易案例进行分析,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国际贸易实务。
2.案例一:美国与中国贸易战2.1 背景介绍2.2 贸易战爆发原因2.3 贸易战对双方经济的影响2.4 双方的应对措施3.案例二:欧盟对谷歌的反垄断调查3.1 背景介绍3.2 反垄断调查的原因3.3 欧盟的调查结果及处罚措施3.4 对谷歌的影响和后续发展4.案例三:与韩国的贸易争端4.1 背景介绍4.2 双方贸易争端的起因4.3 争端的影响和解决方式4.4 对双方关系的影响5.案例四: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的争议5.1 背景介绍5.2 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行为5.3 发展中国家的反应与措施5.4 对跨国公司形象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6.案例五: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案例分析6.1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背景和原则6.2 案例一:美国与欧盟关于飞机制造补贴的争端 6.3 案例二:中国与美国关于钢铁贸易的争端6.4 案例三:韩国与关于半导体贸易的争端6.5 案例四:巴西与印度关于农产品贸易的争端7.法律名词及注释7.1 最惠国待遇7.2 反倾销措施7.3 贸易救济措施7.4 自由贸易区8.结尾本文档涉及附件,请见附件部分。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最惠国待遇:指对所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进口商品给予相同的最低关税待遇。
- 反倾销措施:指一个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不受倾销产品的冲击而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
- 贸易救济措施:指一个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不受进口便宜商品的冲击而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
- 自由贸易区:指成员国之间实行零关税或相对更低的关税,并且没有对非成员国设置共同的关税条款的贸易区域。
附件:附件一:美国与中国贸易战相关文件附件二:欧盟对谷歌反垄断调查报告附件三:与韩国贸易争端相关文件附件四: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争议案例资料附件五:WTO争端解决机制相关文件。
国际贸易实务经典案例分析集锦
![国际贸易实务经典案例分析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0c89c768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14.png)
国际贸易实务经典案例分析集锦国际贸易实务经典案例分析集锦案例一:美中贸易战的影响及应对策略1.1 案例背景美中贸易战始于20年,由美国政府对中国的进口产品加征关税并实施一系列贸易限制措施所引发。
这一贸易战对全球经济格局和各国企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2 影响分析贸易战导致中美之间的贸易额大幅下降,对两国经济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全球产业链也受到了冲击,许多企业面临供应链断裂和经营困难。
贸易战还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加了投资者的不确定性。
1.3 应对策略面对贸易战的挑战,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
企业应加强国内市场的拓展,降低对外贸易依赖,寻找国内替代品和市场。
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供应链和生产布局来缓解贸易战对产业链的冲击。
企业还可以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拓展新的贸易渠道,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案例二: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的冲突案例分析2.1 案例背景发展中国家是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热门目的地之一,但在与跨国公司合作过程中,常常出现冲突和矛盾。
这些冲突主要涉及环境保护、劳工权益和资源开发等方面。
2.2 冲突分析冲突的核心在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需要吸引外资和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需要保护环境和劳工权益,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恶化。
2.3 解决策略为了解决冲突,跨国公司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跨国公司应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沟通和协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跨国公司要承担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和劳工权益,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跨国公司还可以与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的实践。
案例三:区块链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案例分析3.1 案例背景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去中心化、透明和安全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
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贸易数据的实时共享和验证,提高贸易的效率和安全性。
3.2 应用分析区块链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课件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92a184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b0.png)
国际商法应用
在处理国际贸易纠纷时 ,应了解国际商法的相 关规定和应用,确保自
身权益
THANKS
感谢观看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ppt课 件
目 录
• 案例一:出口贸易纠纷 • 案例二:进口贸易纠纷 • 案例三:国际贸易欺诈 • 案例四:国际贸易合同纠纷 • 案例五:国际贸易支付纠纷
01
案例一:出口贸易纠纷
案例概述
某出口企业与国外进口商签订了 出口合同,约定了交货时间和付
款方式。
出口企业按时发货,但进口商未 能按时支付货款,导致出口企业
在解决纠纷时,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或通过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 以维护各自的权益。
案例结论
在本案例中,进口商可以因为 质量问题拒绝支付货款,并要 求进行索赔。
在确定货物的实际价值时,应 全面考虑货物的各种成本,以 确保赔偿金额的合理性和准确 性。
在解决纠纷时,双方应积极沟 通,寻求妥善解决方案,以避 免损失扩大。
03
案例三:国际贸易欺诈
案例概述
01
案例标题
国际贸易欺诈案例分析
02
案例背景
某公司与国外客户签订了出口合同,但在履行合同过程中遭遇了欺诈行
为。
03
案例简述
某公司与国外客户签订了出口合同,但在履行合同过程中遭遇了欺诈行
为。国外客户以各种理由拒绝支付货款,导致某公司遭受重大损失。
案例分析
01
02
03
完善合同条款
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双方权利义务、违约责任和纠纷解决方式,降低合同风险。
加强法律维权
企业应了解国际贸易法律体系,加强法律维权意识,提高维权能力。同时,政府和社会也 应加强国际贸易法律服务和保障机制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法律维权支持。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69484f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3f.png)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案例一: 我国某公司与外商签订了一份CIF 出口合同, 我国公司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办理了保险。
货品发出后, 银行议付了货款, 但货到目旳港后发现严重破损, 而保险中没有投保破损险(由于买方没有指明), 买方规定我国公司到保险公司办理索赔事宜。
问: 我方应否办理?答: 买方规定不合理。
此案波及到CIF 合同旳性质。
1.根据.年通则》, CI.属于象征性交货术语, 即卖方只要交出符合合同或信用证规定旳对旳完整旳单据, 就算完毕了交货义务, 而不必保证到货, 因此不是到岸价。
2.CI.虽然由卖方办理保险,但投保金额和险别必须事先商定,如果没有商定,只能按照国际惯例办理,即按FO.货价×(1+10%)投保平安险。
3.在CI.术语下,卖方办理保险仅为代理性质,应由买方解决索赔事宜。
如果买方规定卖方替代办理索赔事宜,但责任和费用用由买方承当。
本案例, 买方显然是在推卸责任。
因此我方不能答应对方规定。
案例二: 某年11月, 我国某外贸公司与一外商签订了出口5000 公吨钢材旳合同, 价格条款为CIF 温哥华。
支付方式为即期不可撤销信用证。
我方按合同规定办理了租船定舱和保险并支付了有关费用, 获得了全套合格单据并到议付行付货款, 不料货品在航行途中遭遇海啸, 所有灭失。
外商以货品灭失为由回绝付款赎单, 问我方如何解决?答:这是一起并不复杂案例。
在CIF 术语中, 买卖双方风险划分地点是装运港船舷, 越过船舷后旳风险由买方承当, 卖方办理保险仅仅是代理性质, 出险后应由买方办理索赔事宜。
此外CIF属于象征性交货, 即凭全套合格单据, 买方就不得拒付货款。
尚有, 信用证业务属于银行信用, 应由议付银行承当第一付款责任。
解决措施:我方一方面应向议付行议付货款, 再由议付行向付款行申请付款, 只要全套单据合格, 付款行不得拒付。
另一方面我方应向买方讲明道理, 提出严重交涉, 只要对方不无理取闹, 就会按照国际惯例迅速支付货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se Study for Chapter 1 and 21. A company exported a batch of goods on the basis of CFR. Because of negligence,it failed to notify the importer of the loading and shipment. As a result, the importer did not insure the goods timely. Not long after the vessel left for the destination, it ran aground and sank, causing total loss of goods. The importer lodged a claim against the exporter and asked for compensation for the lost goods.However, the exporter refused to compensate for the lost goods because the lost happened after the goods were on board the vessel. So the risks should borne by the importer. Disputes then arose.Question: Who do you think should hold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 loss? Why?2.An exporting company finalized a deal with a foreign company with the terms ofCIF Landed London. The contract stipulated that the quantity of the goods was 500 cases with L/C and shipping in May. The buyer issued the letter of credit to the seller under the contract. After the successful shipment of goods, the seller took the procedure for negotiation within the period for presentation of document and then received the payment. Soon, the seller received the buyer’s receipt of unloading and import declaration fee for the goods received in London, and requested the exporting company to pay the buyer the amount of the money in the receipt.Question: Does the exporting company need to pay this cost, and why?3. A company exported a batch of strong seasonal goods to a British customer onCIF terms. The two parties agreed to stipulated in the contract: The buyer should send the relative L/C before the end of September, while the seller should guarantee that the vessel arrived at the port of destination by December 2nd. Once the vessel arrived at the destination later than December 2nd, the buyer has the right to cancel the contract. If payment has been made, the seller should return it to the buyer.Question: Do you think the contract signed like this is correct?4. A Chinese importer entered into a CIF contract with an American exporter, inwhich the Chinese importer imported some machine components from the American exporter. The goods have been loaded on time at the shipping port stipulated in the contract. Four hours after the vessel left for the destination, it ran aground on a reef and sank. The next day, when the seller held the bill of lading, insurance policy, invoices and other shipping documents to require the buyer for payment, the buyer refused to accept documents and payments, saying that all the goods had been ruined.Question: In such circumstances, does the seller hold the right to require the buyer to pay the bill? Why?5. A Shandong export company signed up a contract of exporting some primarygoods with a South Korean import company on CIF conditions. During the shipment period of time stipulated in the contract, Shandong exporter got all the goods ready and arranged well the transportation from shipment port to destination port. While shipping, taking into account that the distance from shipment port to destination port was very short, the sea was dead calm, no accident would happen, the exporter did not effect the goods for marine cargo insurance. As a matter of fact, everything was in goods order and nothing unusual happened. The goods arrived at destination safely. But among all the shipping documents, insurance policy was absent. This time the market price changed toward the disadvantage to the buyer. So the buyer took the absence of insurance policy as an excuse and said there was discrepancy in the documents and refused to pay for the goods.Question: Is the importer’s requirement reasonable? How is the problem dealt with?6. A Chinese import and export company signed a contract with a Thailand importand export company on FOB terms, selling the Thailand company 10 000 pieces of candles. Before shipment, the goods passed an inspection by a notary public and were in line with the contract requirements. After the goods’ arrival at the port of destination, the buyer found that 30% of the candles were curved and, therefore, claimed to the seller. But the seller refused to make compensation on the grounds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goods at shipment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tract requirements and there was a quality certificate given by the notary public. After careful investigation, the reason for the candle curving was clear. It was because when the goods were handled to the carrier, the carrier packed the goods in the cabin near the engine room, as a result of high temperature within the cabin.Question: In these circumstances, whether the reasons for the seller for rejecting the claim were set up? Why?7. A northern China Chemicals Import and Export Company A and the ChemicalProducts Company B of California in the United Stated entered into a chemical products sales contract on the basis of FOB terms. Company A loaded the goods on the Singapore vessel assigned by the Company B three days before the deadline. Before loading the goods had been inspected, showing the quality of the goods is in good order and in compliance with the contract stipulations. When the goods arrived at the destination in San Francisco, the inspection authorities found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goods changed and there were some agglomeration of goods.After careful investigation it turned out that it was because of the poor packing that caused the quality to change. The survey confirmed that due to bad packaging of goods in transit the goods absorbed moisture in the air, which led to the original granular form lumps of raw materials. Company B filed claims against CompanyA. However, Company A believed that before shipment of the goods the test forthe goods was qualified, the quality change didn’t happen before shipment butduring the transportation, that was, after the crossing of the ship’s rail, quality change occurred. In accordance with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s, the consequences should be borne by the buyer. Therefore, Company A refused Compensation.Question: Do you think Company A’s refusal is reasonable? Please give your explanation of how to deal with it.8.One Chinese company exported to a British company with the contract of soybeanwith the stipulation: “Moisture not more than 14%, impurity not more than 2.5%”.Before the deal, the export company sent the sample to the buyer and after the contract the export corporation advised the buyer that the delivery was similar to the sample. When the goods arrived in UK, the buyer found the unconformity of the goods with the sample, and presented the local inspection institutions inspection certificate to prove the quality of goods. It was inferior to the sample by 7% without mentioning that the quality did not conform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contract quality. The buyer requested the export to company compensate the loss of 15 000 pounds.Question: Should the export company compensate? What lessons does the case give us?9.An ore exporting contract specified the terms as follows: “25 000 M/T, 3% moreor less at sell er’s option.”When the seller prepared to take delivery,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prices of ore went upward.Question: (1) How much are you going to deliver as a seller? Why?(2)Standing in the position of the buyer, w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duringnegotiation of the terms of the con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