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化及其精神症候
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的调查与分析
![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的调查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30311b3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e6.png)
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的调查与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变化。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鉴赏水平和趋势的调查和分析,旨在了解他们的需求变化,并探讨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调查1. 文化产品消费能力: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产品消费能力普遍较高。
他们愿意投入时间和金钱购买和体验文化产品,如电影、音乐、书籍等。
2. 鉴赏水平:大学生对文化产品的鉴赏水平也有一定的高度。
他们能够辨别文化产品的质量和价值,对优秀的文化作品有着较高的欣赏能力和评价标准。
3. 文化趋势: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趋势多样化。
他们对传统文化、流行文化、亚文化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兴趣和追求,体现了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二、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变化的原因1. 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使得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发生了变化。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度增加,大学生接触到了更多的文化产品和信息,他们的文化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2. 教育背景的影响:大学生接受的教育背景也对他们的文化需求产生了影响。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深度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更加注重文化产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三、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变化的影响1. 个性化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变化促进了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他们通过消费和鉴赏不同的文化产品,表达自己的独特品味和价值观,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2. 社会文化交流:大学生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和鉴赏,也促进了社会文化交流。
他们通过分享和讨论文化产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和认同。
四、满足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策略1. 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满足大学生不同的文化需求。
包括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供多样化的文化课程等,让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接触和体验文化产品。
剖析文化裂变的精神隐患关注底层人们的生命过程本身
![剖析文化裂变的精神隐患关注底层人们的生命过程本身](https://img.taocdn.com/s3/m/c0e3d5f5c8d376eeaeaa31db.png)
剖析文化裂变的精神隐患关注底层人们的生命过程本身关键词:文化欲望人性异化人文关怀摘要:《一个人张灯结彩》通过逼真而又令人心酸的故事,展现了欲望的畸形膨胀与欲望的不能正常满足所导致的社会人生问题及其悲剧。
就其主要缘起而言,那显现在文化裂变背景中的种种社会人生悲剧,既根源于社会转型中商业消费文化对传统文化某种程度地消解而导致的信仰危机,也根源于人性被失范的欲望一定程度地扭曲甚至异化而导致的价值失衡。
田耳的《一个人张灯结彩》以钢都为背景,通过警察老黄的见闻向我们展现了错综而悲苦的底层人生。
通过文本叙事,作者不仅于全景式的人生事像展示中生动地诠释了欲望与人生悲剧的因果关系,而且在字里行间也寄寓了沉痛的追问,追问的背后则是其对人性弱点的反思、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对生命过程本身的关怀。
一、商业消费文化对欲望的过分撩拨与欲望的极度张扬,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消解着传统文化而且使传统的价值观也常常直面尴尬张柠认为“近十几年来,中国社会开始由传统的…生产一需求‟体系进入现代的…消费一欲望‟体系。
………生产一需求‟体系是有结构的,一种中心确定的结构,或者一种…父权制‟式的权力结构。
而…消费一欲望‟体系本质上是没有结构的,或者说一种…弑父‟状态下的混乱结构。
”我们认为这种论述在表层意义上是对当代中国文化的症候式分析,在深层意义上则是对当代人精神状态的症候式剖析,因为文化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是对人精神状态的显现与确证。
“弑父”状态则意味着既定秩序的消解,而普泛秩序被消解的直接后果便是某种基本信仰的失落。
当旧的秩序被消解,新的秩序还没有确立的时候,某种共同的价值观直面尴尬或许就在所难免了。
《一个人张灯结彩》通过一连串逼真而又令人心酸的故事,展现了欲望被不当地撩拨与欲望的畸形膨胀所导致的种种社会人生问题及其悲剧,读后令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钢都四中的一名初三男生之所以产生了从乱摸女同学到骚扰女教师的不法行径,与其沉迷于香港色情片不无关系,他的悲剧让我们见证了“开卷有益”在商业消费文化中所遭遇的尴尬。
精神疾病的文化差异文化对病情的影响
![精神疾病的文化差异文化对病情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14ffc4c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ba.png)
精神疾病的文化差异文化对病情的影响精神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也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挑战之一。
然而,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精神疾病的理解与处理方式存在着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对病情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探讨精神疾病的文化差异以及文化对病情的影响,并对分析的结果进行阐述。
一、精神疾病的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精神疾病的理解存在着差异,这一点可以从病名和诊断标准上得到印证。
世界卫生组织所制定的精神疾病分类手册(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是目前最常用的精神疾病分类标准,这两者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和理解。
例如,在一些东亚地区,如中国、东亚文化中普遍存在“面子”和“羞耻”的观念。
因此,在这些文化背景下,人们更可能被诊断为“抑郁症”而不是“焦虑症”,因为抑郁症对于面子和羞耻观念的冲击更加严重。
此外,精神疾病的症状和表现方式也存在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认为哪些行为是正常的,哪些是异常的,并以不同的方式予以解释和处理。
例如,在一些西方文化中,自杀行为被广泛认为是精神疾病的表现,而在其他一些文化中,自杀行为则可能被视为荣誉或者一种方式来保全家族的名誉。
二、文化对病情的影响不同文化的观念与价值观能够对精神疾病的病情和病程产生影响。
1. 疾病认知与寻求帮助在一些文化中,对于精神疾病的认知存在偏见和误解,对此,患者和家人可能会忽视或者拖延寻求帮助的时间。
这导致了精神疾病的早期干预和治疗的耽误,从而加重了病情的严重度。
2. 治疗方式和依从性不同文化对待精神疾病的治疗方式存在着差异。
有些文化更加倾向于采用草药治疗或者传统的心理疗法,而其他文化则更倾向于使用现代医学和药物治疗。
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3. 社会支持与社交障碍社会支持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和恢复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文化中对于精神疾病的社会歧视和排斥现象对患者的社交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使他们更加难以融入社会,增加了病情的复杂度和严重度。
致“郁”与治愈:当代城市独居青年“吸猫”生活实践
![致“郁”与治愈:当代城市独居青年“吸猫”生活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f254caa9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f6.png)
致“郁”与治愈:当代城市独居青年“吸猫”生活实践陈友华宗昊摘要:“吸猫”文化的大肆流行,让人不禁重新审视“吸猫”群体的精神画像与“吸猫”文化的内在机理。
“吸猫”成为城市独居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折射出特有的社会交往和关系模式:一方面,猫是日常生活与话题的延伸,拓宽着人际关系;另一方面,独居的生活方式与作为媒介的猫,亦是社会关系的简约机制,体现出人际关系的弹性伸缩。
在城市独居青年将猫视作“解压阀”、亲密替代与自我人格投射的同时,大都市里“猫中我”独有的焦虑、孤独与社交回避也被放大,这透视出城市化进程下的人际关系变化与深层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媒介;猫;城市独居青年;人际关系作者简介:陈友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昊,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3)07-0168-13引言艺术家贾科梅蒂曾说过,火灾里,在伦勃朗①和猫之间,他会拯救猫。
也曾有人问“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网络最出乎意料的应用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小猫咪。
”看似不可思议的答案,如今正成为一种潮流。
《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公共政策及其机制研究”(17ZDA120)。
①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168《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7期中国城镇家庭养育宠物猫的数量达到5806万只,已超过宠物犬5429万只的数量。
在云端,截至2023年1月15日,新浪微博“猫”的超级话题共有16.2万帖子,17.2万铲屎官乐在其中;而宠物大户“狗”的超级话题帖子数量仅为1.5万,共有3.1万粉丝。
“猫咪如何攻占了互联网”,这是纽约活动影像博物馆2015年举办的一次展览的名称(How Cats Took Over The Internet)。
当前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调查
![当前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4867186925c52cc58bd6be1e.png)
当前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调查当前,发展先进文化最大的有利条件,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日渐加快,这些都为全面加强和改进先进文化建设创造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外面的世界太精彩,群众的文化也日渐丰富。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群众急需什么样的文化”?针对这一问题,近期,我们对安阳县群众文化需求进行了初步调查。
一、群众急需先进文化我国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对于强我中华、爱我中华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和现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等,提供着很强的事实依据和说服力。
世界知识爆炸,人民每日每时都在处理大量的信息与知识、知识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头脑型经济、学习型经济、创造行经济。
当今人们思想意识、思想观念更加多样、多元、多变,社会大众在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中要求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因此,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已成为社会的需求。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级政府部门上下沟通、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不断到位;使人民群众具备适应社会转型的观念,适应社会经济的意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能力;全社会逐步形成对迷信愚昧、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的健康氛围;具备安定和谐、长治久安的良好社会局面。
人民的健康、休闲、文化娱乐和教育投资;一支支贴进实际、贴进生活、贴进群众的先进文化建设队伍不断扩大。
这些都引导和刺激着人们对文化的需求。
二、群众对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从问卷情况看:大部分人已不满足“看看电影听听戏,天天守台电视机”的低水平、单一的层次上的文化生活,而追求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健身、卫生为一体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生活。
对调查的情况分析表明,人民的文化需求主要有以下五大特点:(一)需求对象。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的闲暇时间逐渐增多,对文化需求的热情也日渐高涨。
在问卷中,67%的群众表示对文化的需求“很强烈”或“较强烈”;39%的群众认为自己平时的娱乐活动“单调”;42%的群众表示目前离满足自己的文化需要还“差的远”;81%的群众希望改变这种现状。
精神生产的当代困境及其解决路径
![精神生产的当代困境及其解决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0afdac61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e4.png)
精神生产的当代困境及其解决路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在当代社会,随着信息爆炸、竞争压力和社会变革的加速,人们的精神生产面临着新的困境。
本文将从当代精神生产的困境出发,探讨其解决路径。
一、当代精神生产的困境1.精神空虚和焦虑在当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改善并没有导致人们的精神生活的提升,相反,个体的生活空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社会发展使得人们忙于工作,忽略了自己的内在世界。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产生了精神空虚感和焦虑感,导致心灵深处的孤独感和困惑感。
2.消极情绪与心理健康问题在信息时代,人们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而这些信息充斥着负面情绪和焦虑感,使得人们在心理上越来越受到压抑。
长期以来,消极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隐患。
3.社交问题和人际关系困扰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社交网络和虚拟社区的出现,虽然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但也导致了实际社交的淡化,人们的人际关系也变得日益复杂和脆弱。
4.文化虚无和认同焦虑传统文化体系的解体和新兴文化的碎片化,使得人们在精神上无法找到自己的根基,文化虚无感和认同焦虑感也因此产生。
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迷失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价值,导致人们身份认同感的淡化。
以上困境表明,当代社会的精神生产存在诸多问题,急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解决路径1.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要解决精神生产的困境,首先需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个人应该充分意识到精神生活对个人的重要性,注重内心世界的建设和培养,尤其是心理素质的提升,可以通过充分的休息、适当的锻炼、良好的饮食习惯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2.治理信息过载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大量信息冲击着人的心灵,导致许多人陷入紧张情绪中。
个人应该学会有效地管理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来源,不要沉湎于负面的信息中,可以通过阅读正能量的书籍、参加公益活动等方式来平衡心灵。
浅析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况论文
![浅析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况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2997ca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fa.png)
浅析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况论文第一篇:浅析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况论文论文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浅析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况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技术的不断革新使我们生活中的产品目不暇接,人类的生活渐渐地与机器技术密不可分。
本文结合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这一书,探讨和分析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况及其产生原因。
关键词:精神状况;价值;时代的精神状况当今世界是一个速度的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竞争时代。
卡尔?雅斯贝斯曾在他1930年所著的《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书的导言就中写道:“一百多年来,人类状况的问题愈益紧迫起来。
每一代人都曾经从自己的角度尽力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以往,仅仅是少数人焦虑地思考我们的精神世界所面临的危险,而现在,大战以后,这种危险的严重性已是人人都清楚的了。
”[1]总的来看,雅斯贝斯在本书中高屋建瓴的回顾了西方“时代意识”的起源,分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原则,讨论了科技进步的文化前提及其对社会形态变迁的作用,讨论了民主政治与贵族理想之间的对立,探及西方文化的精神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在冲突。
这些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也是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
一、当代中国精神危机的表现首先,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鉴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社会契约”等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并将少数服从多数这一原则作为党和国家决策时的重要原则。
这些政治主张对封建专制,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制度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具有进步的意义,但它们自身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多数服从少数的原则容易抹杀少数人的权利。
在多数意见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少数人的可能清醒的思考和认识是很难得到重视。
况且,在当今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情况下,人们价值观缺失,处于不自觉的状态,缺乏信仰,人云亦云。
心理疾病的文化背景与治疗方法分析
![心理疾病的文化背景与治疗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69ca63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93.png)
心理疾病的文化背景与治疗方法分析心理疾病,作为一种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常见的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然而,心理疾病的出现和治疗并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医学问题,它还深受文化背景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疾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
一、心理疾病与文化背景的关系1. 不同文化对心理疾病的定义与理解心理疾病的定义和理解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显著差异。
一些西方文化倾向于将心理疾病视为一种生理问题,而一些东方文化则更加注重心灵和心身的平衡。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疾病常被视为由于道德原因或情绪不平衡而引起的,因此治疗通常包括心理咨询与调整情绪的方法。
2. 文化因素对心理疾病的风险和发展的影响文化和环境因素对个人心理健康的风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价值观、文化传统、家庭环境等都可以对个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一些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人的心理疾病可能会被忽视或者被隐藏起来,而在一些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人心理健康问题更容易得到认可和重视。
二、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当前治疗心理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不同类型的心理疾病通常会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如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等。
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改善情绪稳定性,并提高生活质量。
2. 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一种无药物干预的心理疾病治疗方法。
借助心理咨询师或临床心理学家的帮助,患者可以通过谈话和其他技术,如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疗法等,了解和解决内心的困扰和问题,以实现自身的心理健康。
3. 社会支持与康复辅助社会支持和康复辅助是治疗心理疾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家庭、朋友、社区等社会关系对心理疾病患者的康复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通过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网和提供康复辅助措施,患者可以更好地适应心理困境和恢复心理健康。
结论心理疾病的出现和治疗与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对心理疾病的理解和定义有所不同,因此治疗方法也存在差异。
现代化进程对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及其经济含义
![现代化进程对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及其经济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01f630b9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d.png)
现代化进程对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及其经济含义现代化进程是当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趋势,它对社会精神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现代化对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其经济含义。
一、现代化对社会精神文化的变革现代化进程引发了社会文化的全面变革。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团体与传统价值观念,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开始盛行。
这种转变在多个方面体现,如家庭结构的变化、舆论场的多元化等。
个体主义的兴起也导致了人们对自身权利和自由的追求,在传统观念束缚的压力下,人们开始尊重和追求个人独立。
同时,现代化的进程也对社会精神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冲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媒体的多元化和普及化,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更加频繁和便利。
这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年轻一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容易接触到多样化的文化形式,传统文化变得陌生而抽象,逐渐流失。
二、现代化对社会精神文化的经济含义现代化对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不仅仅是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含义。
首先,现代化进程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这使得城市成为了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文化产业也迅速崛起,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文化产业包括电影、音乐、游戏、艺术品等,它们成为了各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为就业提供了机会,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现代化对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消费结构的改变。
传统社会中,人们更多地追求物质生活,而在现代社会,精神文化消费逐渐成为了主流,如旅游、健身、教育等。
这一变化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拉动了经济增长。
另外,现代化进程也促使了社会精神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进一步发展。
当代社会,人们对于个人特性和多元文化的尊重和接纳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种变化不仅对社会的多元化产生积极影响,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带来了知识的跨界互动,激发了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助推了经济发展。
文化视角下的抑郁症认识与处理
![文化视角下的抑郁症认识与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a0dff95a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a6.png)
文化视角下的抑郁症认识与处理1. 引言在当今社会,抑郁症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问题,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然而,对于抑郁症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可能存在差异。
本文将从文化视角探讨抑郁症的认识与处理,旨在提高我们对抑郁症的理解并为其处理提供有效的方法。
2. 文化对抑郁症认识的影响2.1 抑郁症的定义与解释不同文化对于抑郁症的定义和解释有所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抑郁症被视为一种精神障碍,主要通过心理和药物治疗来处理。
然而,在许多东方文化中,抑郁症往往被视为一种身体疾病,通过传统医学和身体疗法来进行治疗。
2.2 抑郁症的社会观念与压力源不同文化中的社会观念和压力源也会对人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从而导致抑郁症。
在个人主义重视、竞争激烈的西方社会中,工作压力、成功压力等社会期望可能成为触发因素。
而在东方社会中,家庭压力、婚姻压力以及尊重传统价值观等也可能对抑郁症产生影响。
3. 文化视角下的抑郁症处理方法3.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抑郁症处理方法,在西方文化中广泛应用。
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在心理治疗中应该注重文化敏感性,尊重患者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并采用适应性技术和方法。
3.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抑郁症处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西方国家被普遍接受和应用。
然而,在东方文化中,许多患者更倾向于采用传统医学或草药治疗,因此应该根据患者文化背景进行选择。
3.3 身体治疗在许多亚洲文化中,身体治疗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处理中。
例如,在中医理论中,身体和心理是密切联系的,通过调节身体功能可以达到改善心理状态的目的。
3.4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一种重要的抑郁症处理方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都非常重要。
通过获得家人、朋友等社会资源的支持可以减轻患者的负担。
4. 消除文化障碍、促进跨文化交流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处理抑郁症,在各国间要加强跨文化交流,消除文化障碍。
这包括培养专业人员在不同文化环境下进行合适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并与跨学科团队合作以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精神生产的当代困境及其解决路径
![精神生产的当代困境及其解决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a849e44d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f1.png)
精神生产的当代困境及其解决路径【摘要】当代社会中,精神生产困境日益突出。
人们面临着快节奏的生活、信息过载、社交媒体焦虑等问题,精神压力不断积累。
具体表现为焦虑、抑郁、人际关系问题等。
这些困境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强精神健康教育,提倡多元化文化,建立健康的工作生活平衡,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通过这些解决路径,可以帮助人们调整心态,提升幸福感。
总结来看,精神生产困境是当代社会的一大问题,但只要我们积极应对,相信未来精神生产的困境会得到缓解,社会也将更加和谐发展。
【关键词】精神生产、当代困境、精神健康教育、多元化文化、工作生活平衡、绿色生活方式。
1. 引言1.1 概述在当代社会中,精神生产困境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与困扰。
精神生产困境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积极探讨,寻找有效的解决路径。
本文将从当代社会中的精神生产困境、困境的具体表现、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促进精神健康、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人们对精神生产困境的重视,激发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努力,共同为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幸福的社会环境而努力奋斗。
2. 正文2.1 当代社会中的精神生产困境在当代社会中,精神生产困境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
不少人为了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导致精神生产的困境逐渐凸显。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难以找到心灵的寄托,缺乏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系,甚至出现了社交孤立和情感空虚的现象。
与此当代社会中的竞争压力和不确定性也给精神生产带来了挑战。
在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人们往往面临着海量的信息碎片化,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频繁等问题。
文化-自我和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
![文化-自我和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90cff7627284b73f2425035.png)
文化\自我和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摘要:文化、自我和精神障碍是相互依赖的现象。
关于文化对精神障碍的影响,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精神疾病是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客观事实,精神疾病并无文化差异;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精神疾病是相对于文化而言的,其本质、表现和预后都依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本文只要强调文化作为重要的变量有助于理解精神障碍的各个方面。
本文还指出自我是文化和精神障碍之间的一个重要理论中介。
自我的文化差异性部分的说明了正常行为与反常行为的文化差异性。
关键词:文化差异;自我;精神疾病abstract: culture, self and mental disorders are interdependent phenomena. about the impact of culture on mental disorders,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e view is that mental illness is widespread in the objective facts of the different cultures, mental illness is no cultural differences; another view is that mental illness is relative in terms of culture, by its very nature, performance and prognosi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ultural varies. this article as long as the emphasis on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variable to help understand the various aspects of mental disorders. the article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self is an important theory of intermediary between the cultural andmental disorders. self part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normal behavior and abnormal behavior.key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self; mental illness.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一、文化和精神障碍我们当代对文化与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兴趣可以追溯到著名哲学家卢梭的名言。
关于当前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前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5e9033902d276a201292e97.png)
关于当前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调查报告如今,人民生活富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有了物质保障;同时,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就会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努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必将极大地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物质财富得到迅速增加,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精神生活也在不断丰富。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和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是质量上的提高。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步骤如下:1了解当前人民主要的文化需求2拟定调查问卷3发放问卷4回收问卷5整理问卷并写成报告6向老师提交调研报告了解人民当前的文化需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就会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努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必将极大地促进地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加快地区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地区文化,以及文化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的关键,最终发展地区文化。
为了了解人们的文化需求,我设计并发放了50份问卷,回收到48份问卷,回收率为96%一市民对各类文化活动的需求情况(1)观看电视电视以其低廉的价格、巨大的信息量、生活化的语言、便捷的欣赏渠道等特点,占据了市民文化娱乐方式的大半江山。
有68.2 %的受访者将"看电视"作为自己"最喜爱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参与的文化娱乐形式"。
社会变迁与文化精神
![社会变迁与文化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6c50d550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fc.png)
社会变迁与文化精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这些变化除了在物质层面上表现出来,更多的体现在文化精神层面上。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社会变迁与文化精神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一部分:社会变迁的影响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
在现代社会,人们通过互联网来获取信息,通过移动设备进行交流和娱乐,这些新的科技和工具改变了我们之前的生活方式,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文化体验。
在过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通过家庭和社群进行的。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人们不再如过去那样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小社群中,而是生活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中,随之而来的是社交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
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喜欢通过社交媒体来分享自己的生活和经验。
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自我形象和社交网络,这是过去所没有的。
第二部分:文化精神的影响社会变迁对文化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文化精神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导致了文化精神的变化。
在自由、开放和创新的社会中,人们更加关注自主性、多样性、多元化和平等性。
这种社会价值观导致了文化精神的变化。
现在,人们对文学、艺术、电影、音乐等文化作品有更多的需求,他们不仅追求高品质的作品,也希望文化作品能够传达出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现代社会的文化精神也反映在审美观念的变化。
人们日益重视个性化和创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独特的文化体验,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
第三部分:文化与社会的互动文化精神和社会现实是相互影响的。
文化创造了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社会现实又反过来影响了文化和价值观。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文化作品的标准和审美标准也有所不同。
当代文化总结
![当代文化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c6afbc8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a4.png)
当代文化总结当代文化是指当前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和表现形式,它贯穿于各个领域,涵盖了文学、艺术、音乐、电影、电视剧、时尚、娱乐、体育、传媒、科技等方面。
当代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而不断演变,反映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取向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
本文将对当代文化在不同领域中的主要特点和影响进行总结。
一、文学方面当代文学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当代文学主题更加广泛且更贴近现实生活。
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中呈现出了更多元化的题材和表现手法,通过对个体生活、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描写,反映出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关切和寻求。
二、艺术方面当代艺术表现出了更多元的形式和更加开放的观念。
艺术家们大胆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材料,通过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多种媒介来呈现他们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语言。
当代艺术也更加注重表达艺术家对社会问题和价值观的态度,通过作品传递对于社会现象和人类经验的思考和关注。
三、音乐方面当代音乐风格多样,融合了不同文化和流派的元素。
流行音乐、摇滚乐、电子音乐等多种音乐类型涌现出来,不同的音乐家和乐队通过创作和演奏将当代社会的声音和情感进行传递。
音乐成为了人们宣泄情感、表达自我和反思现实的重要途径。
四、电影与电视剧方面当代电影与电视剧更加注重现实主义描绘和人物塑造,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社会现实和人类心理。
当代电影和电视剧也大量引入了创新的摄影和后期制作技术,使得影像效果更加逼真,叙事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五、时尚与娱乐方面当代社会的时尚和娱乐产业发展迅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时尚行业涵盖了服装、鞋包、美妆等领域,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身份象征。
娱乐产业包括电影、综艺、演唱会、体育比赛等多种形式,吸引了大量观众和参与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和社交交流的平台。
六、体育方面当代体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提供锻炼身体的机会,也成为了社交和娱乐的方式。
人类文化与精神需求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人类文化与精神需求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e14f7b2d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24.png)
人类文化与精神需求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人类作为一种具有高度智慧的生物,不仅拥有生理需求,还有着独特的文化与精神需求。
人类文化和精神的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意义重大。
本文将探讨人类文化与精神需求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首先,人类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精神需求的满足。
文化是人类进行社会交往和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文化的发展不仅使人类拥有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等,还使人们能够建立起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从而塑造了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人类的智慧、情感和审美需求得以满足,进而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然而,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人类文化和精神需求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全球化的影响使得传统的文化形态逐渐消失,人们难以寻求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
其次,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信息爆炸给人们带来了追求短暂刺激和即时满足的消费主义需求。
同时,科技的进步也让人们倾向于追求物质需求而忽视了精神需求的满足。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平衡现代生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重视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以及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精神满足的方式。
为了满足人类文化和精神需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要重视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应该通过教育和社会机构来传承和弘扬。
同时,要推动文化的创新和融合,使不同文化可以相互借鉴和交流,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其次,要重视教育的作用。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人们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过程。
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人们对于艺术、文学和音乐等精神领域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此外,教育还要注重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让他们成为具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另外,要重视科技的应用。
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也为满足人类文化和精神需求提供了新的方式。
例如,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应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音乐、电影、书籍等文化产品,以及参与到在线社群和虚拟世界中来满足与他人的交流和情感表达。
当代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
![当代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https://img.taocdn.com/s3/m/c8430239647d27284b7351dc.png)
当代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汪泽5000年前,轩辕黄帝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华夏文化的河流自此源源不断地在时间轴上流淌着,从一开始的涓涓细流逐渐成长壮大为滔滔大河。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最基本的是Physical Need,也就是生理需求,上古时代,人们的需求主要是物质需求,大家还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洪荒时代,精神需求自然只存在于黄帝这样衣食无忧的顶级统治者身上,因此远古时期可靠的文献仅仅为《黄帝内经》。
经过了三皇五帝,来到夏商周时代,特别是周朝,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就比较多了。
从殷商的甲骨文书中可以看出着商朝崇尚鬼神的精神基调。
周朝的《周礼》、《诗经》等等标志着礼法时代的来临。
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史上最灿烂的篇章,这一时期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宣扬着自己的“为政”思想,这一时期的人们大不同精神需求是由当时国家林立的分裂格局导致的。
汉朝崇尚黄老之学,魏晋南北朝“竹林七贤”和“建安七子”代表的“魏晋风骨”则是一种玄学的思想。
隋唐时期,社会风气开放,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从唐朝诗人们的诗篇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以享乐为主的需求。
而后的宋、元、明、清时期老百姓们则是“安土重迁”的思想,心中总有一种恋家的需求。
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渴求一个独立自主的中国,这时期的基调就是“救亡图存”,涌现出一大批如鲁迅一样的思想家。
进入了21世纪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成为“金砖四国”之一,人们的饮食住行基本上有了保障。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一种新兴的文化——网络文化。
孔子曾说他当时生活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而在我看来,现在的社会才是真正的“礼崩乐坏”。
这是一个“炸鸡啤酒”的时代,已经很少有人真正去注重自己的精神需求。
网络文化泛滥。
现在在网络上流行着各种各样的不雅词汇,微博微信的骂战也是层出不穷。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但是很多人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
笛卡尔说过:“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苇草。
当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困境及其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9a93eff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c.png)
当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困境及其原因分析奋斗精神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实现目标而呈现出的奋发向上、积极有为的思想观念、精神品质和道德行为。
当前大学生奋斗精神整体积极向好,但还存在四重困境,且四重困境皆与大学生生活其中的家庭、学校、社会和网络环境息息相关。
鉴于此,在汉斯出版社《社会科学前沿》期刊中,有论文分别对大学生奋斗精神四重困境进行分析并对大学生奋斗精神困境归因进行以下几点剖析。
不良的快餐文化和西方文化导致价值困境。
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信息技术空前发达,网络直播、社交软件、影视综艺、脱口秀、短视频等现代媒介日益渗透其生活,不少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这些大众媒介推行的快餐文化的影响甚至由其塑造。
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尚不成熟,容易被西方文化呈现出的美好外观迷惑,盲目崇拜自由、民主、人权等旗号背后隐藏的西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陷入西方的价值和思维陷阱,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及个人主义等错误价值奉为圭臬,背弃中华民族历来推崇的奋斗精神和拼搏斗志。
现实生活压力经由媒介渲染形成结果困境。
陷入结果困境的大学生普遍肯定奋斗的价值,认为奋斗是自我实现的重要手段,他们无法正确接受的仅仅是付出与结果之间的差距,并由此产生个人所得小于付出的不平衡感和焦虑感。
大学生的现实压力经由大众媒介的渲染和放大进一步加重,无形中形成大范围、群体性的奋斗焦虑和奋斗恐慌。
成长背景和教育偏差导致理解困境。
当代大学生多是从世纪之交成长起来的,没有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等艰苦的历史阶段,从小生活在和平优越的环境中,难以切身体会创立和建设国家的艰苦。
就家庭教育而言,当代大学生的祖父辈大多经过艰苦岁月的打磨,秉承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过分呵护甚至盲目纵容孩子,使得部分学生形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怕苦怕累的心理和“只想索取、不愿付出”的性格,合作意识和集体责任感淡薄,很少考虑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
家庭氛围与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大学生表现出的意志力差、自控力不足等与多年生长其中的家庭环境不无关系。
中国当代精神文化体系走向现代化的12指征
![中国当代精神文化体系走向现代化的12指征](https://img.taocdn.com/s3/m/a0364e1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94.png)
中国当代精神文化体系走向现代化的12指征中国当代精神文化体系走向现代化的12指征内容提要:社会现代化进程需要整套的现代文化观念基础,伴随中国现代化的深度发展,精神文化体系的现代化也在进行,出现或正在形成着精神文化体系现代化的一些典型特征或征兆,包括:经济理性通行、法治原则确立、大众文化崛起、科学文化主导、道德中立、审美反抗、学科体系发育、现代教育革新、文化体制改革、现代人格建构、网络文化发展、全球化观念渗透等。
关键词: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精神文化体系现代性后现代观念现代化主要是人类社会在工商文明基础上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现代化进程一般是经济科技现代化先导,社会政治现代化随行,精神文化现代化总结。
现代化的先兆虽然在文化领域首发(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于西方现代化历程),而文化体系的整体的现代化转型总是在经济政治现代化基本进入轨道后才真正铺展开。
精神文化体系的现代化是深度的整体的精微的现代化,标志着社会现代化由自发走向自觉,奠定了其特定的观念基础,并由生产领域转向生活领域,由精英导向转向大众认同,是走向成熟的现代化社会的精神系统形成的主要标志。
后发型现代化与原发型、追赶型现代化的不同在于人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的先导作用更为突出,现代观念导引经济政治体制,现代机制规范日常生活,使现代化进程大大加速,甚至要在几十年内完成西方几百年所走的历程,将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等历时态的文化走马灯般共时态呈现,形成复杂的现代精神文化景观。
中国目前正处于建设新型工业化(工商文明与信息文明、生态文明并建)、和谐社会(民主法制为核心的政治文明建设)、现代文化(现代性建构与后现代观念影响并存)的关键期,可以说当前的社会发展主题是在第二次现代化的精神文化背景中快速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机制建设[1],精神文化的承续性和前瞻性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之间的对接、对照、对立、对应,形成了光怪陆离的精神图景和日新月异的发展轨迹,而从总体而言,伴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急速发展,中国文化体系的现代化也在文化基础、文化机制、文化习俗、文化心理、文化思潮、文化意识形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层面全面展开,本文集中探讨精神文化体系现代化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柠当代文化及其精神症候一、需求、欲望和解放的幻觉20世纪90年代初期(92年或93年),是我们讨论当代文化和精神状况的分水岭。
十几年来,当代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巨大变化有目共睹,但隐藏在这种社会现实变化背后人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的变化,一直处于一种暧昧不明的状态。
这种暧昧状态的根源在于,传统宏观意识形态的微观化、分子化,日常生活化,导致价值判断中简单二元对立(善恶、美丑、真假、苦乐、爱恨)尺度的失效,以至于我们已经无法按照传统意识形态批判的思维来解释现实。
我们正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为什么写得差、唱得差的能够畅销、流行?为什么低俗的压倒了高雅的?为什么戏剧斗不过小品、电影斗不过电视剧、文字斗不过图像?为什么“恶搞”语言广受欢迎?为什么粗鄙化风格成了时尚?这些呈现出来的事实究竟有没有意义?它与欲望和解放的关系是什么?文艺创作领域的改朝换代(70后、80后、90后)是否能赶上商品更新换代的速度?那些打着“底层”、“平民”名义的符号生产,与真正的正义话语有什么区别?面对一切以文化的名义而生产的商品,我们是否具备足够的判断力和批判武器?我们还有没有能力将微观意识形态问题从经济活动和日常实践中分辨出来?用所谓“犬儒主义”这一概念能否概括当代精神状况?如何阐释这一系列新问题的意义?意义不是真理。
真理无需争辩和解释,而意义是在阐释中呈现出来的。
一个客观事实的存在是否有意义,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如何阐释、能否发现它的意义。
因为我们陈述事实的语言是有限的,有时候甚至是陈腐的,因此需要重新阐释。
世界呈现给我们的许多事实,之所以常常被视为无意义,是因为阐释的单一化、简单化囚禁了“意义”本身。
面对新的问题,我们必须重新开始学习说话。
我们可以认为当代复杂暧昧的精神状态,是个人行为空间和行动自由度扩大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欲望或者快感的实现,也的确是“解放”的重要标尺。
但这种“行为自由”是可疑的,这种“空间”是虚幻的。
因为支配行动自由的,既可以是能够自控的理性精神,也可以是无法控制的精神分裂症。
在当代日常生活意识形态中,当物质诱惑和消费快感支配下的“行为自由”,与理性知识和思想自由脱节的时候,“欲望”就成了主体,“快感”就成了意义。
恢复主体意识,是20世纪初和20世纪80年代启蒙思潮的主要目标。
当代“欲望主体”的诞生,宣告了传统启蒙方法的失效。
当“需求-意义”理论的解释捉襟见肘、无能为力的时候,“欲望-快感”理论就来到了前台。
近十几年来,中国社会开始由传统的“生产-需求”体系进入现代的“消费-欲望”体系。
传统农业文明是典型的生产体系,计划经济是它的现代翻版。
“生产-需求”体系是有结构的,一种中心确定的结构,或者一种“父权制”式的权力结构。
而“消费-欲望”体系本质上是没有结构的,或者说一种“弑父”状态下的混乱结构。
正是后面这种混乱结构给我们一种“解放”的错觉。
消费狂欢和欲望膨胀,培养了大量的物质发烧友和“恋物癖”,整个社会都像一个饕餮之徒,像一个“庞大古埃”。
相反,精神已经萎缩成“侏儒”状态。
我们所做的与我们所想的还有没有关系?或者我们只做不想?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人认为自己是处于“蒙蔽”(传统启蒙理性的对象)状态,所有的人都出奇地“清醒”。
他们无须启蒙,他们在“快感”中完成了自我启蒙,他们都是一部宏大的欲望和快感“蒙学丛书”的作者,身体和对身体的幻觉(想象)就是他们的书写工具,再加上现代科技的支持,书写的节奏越来越快。
于是,被物质和传媒挑逗起来的欲望和被自我启蒙(想象和幻觉)了的快感,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由于“快感”和“欲望”的非历史性,决定了其行为自由是一种假相、其肉体解放是一种幻觉。
二、快感问题及其分类欲望是个体无法控制的心理黑洞,精神分析学认为它长期处于一种匮乏状态。
快感是对这种匮乏的回报,否则,实现欲望的行动就难以为继。
快感给予的回报支撑着“行动”,压倒了“思维”,并打着感官解放的名义大行其道。
在此,对存在进行追问的超感官领域被抛弃。
这是一个生命的“肉化”过程,或者说一个主体的客体化过程。
1、我知道斗酒、打麻将、赌博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
我们已经被一种毁坏的逻辑,或者说“成瘾”的逻辑所控制,时间和历史的理性规划在此失效。
因为这种有害行为中包含了瞬间的快感、违反的快感、毁灭的快感。
快感因此战胜了意义。
健康主体向病态主体转移,是一种自杀欲望支配下的“反意义快感”。
2、我知道电视上的连续剧、娱乐节目的“恶搞”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我就是喜欢看。
我知道武打小说、言情小说、“青春写作”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我就是喜欢看。
这些东西指向的不是“美学”价值,而是“逗乐子”。
以欲望的“低俗化”、身体化为代价,民间的“逗乐子文化”摆脱了高雅文化的“美学”诡计(因为其中经常被偷偷夹带意识形态的私货)。
因此,审美主体向快感主体转移,是一种隐秘“恋污癖”欲望支配下的“反审美快感”。
3、我们知道那个作恶多端的强人不是我喜欢的人,但我们被他的强力和“坏”所吸引,被他的反现代人格的“卡理斯玛”(恶棍人格)所吸引,所以我们依然崇拜他,甚至暗恋他,在暗恋之中享受一种受虐的快感。
他就是我们想象自身的一个伟大的幻象,是我们卑微的人格的一种“完形”形式。
他就是我们的妄想和幻觉,把自己交给自己的妄想和幻觉,并因此得到满足和安全。
爱的主体向受虐主体转移,是一种受虐欲望支配下的“反人格快感”。
4、我知道贪污、腐败、包二奶、倚强凌弱都是不好的事情,但我就是忍不住。
我甚至还要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认为“清教徒”式的道德主体会阻碍个人的创造力和社会进步。
凡是干这些事情的人都不是因为需求的匮乏,同样是被个人欲望所操纵。
在干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他们得到了一种对禁忌“违反”的快感。
道德主体向欲望主体转移,是一种犯禁欲望支配下的“反道德快感”。
5、我发现了财富分配的不公正,知道城乡贫富分化的现状,并发现了一种谎言无处不在的话语系统,但我觉得我的沉默和超脱比这更重要、更真实,并因为自己侥幸不在其中而获得一种变态的快感。
这已经接近汉娜·阿伦特所说的“平庸的邪恶”了。
公民主体向臣民主体转移,是一种在寻求安全欲望支配下的“反正义快感”。
在“欲望主体”的支配下,为了为“快感主体”辩护,所有价值准则都可以被解构:诚实是不诚实的极端形式,真理是谬误的极端形式,道德是放荡的极端形式,爱是恨的极端形式,爱情是性欲的极端形式。
一切界限都消失了,个人欲望或者快感的获取,成了评价的唯一标准。
在一个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两者都不自足、界限极其混乱的局面下,个人快感(自由)的标准,挪移到社会评价中;社会批判(关怀)的标准,挪移到个人评价中。
大家都愤世嫉俗、同时悠然自得。
这种双重错位导致我们的评判标准的双重混乱。
在欲望和肉体快感的支撑下,上述各种反向价值选择,正是“贱文化”兴起的根源。
三、贱文化的人格学和风格学今天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当时流行的“酷风格”和“个人英雄主义”人格已经消失。
“贱文化”已经成了一种时尚。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我们面对的不是人格意义上的“贱”,而是一种风格学意义上的,或者说“美学”、“符号学”意义上的“贱”。
我们面对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很高雅、很理性、很自尊,很绅士,但他一张嘴表达,话语风格学层面的“贱”就出来了。
道德批判在这里几乎完全失效。
把“贱风格”视为草根文化、平民美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并从政治公共领域的角度大加赞赏,完全是误解。
这种误解单一地从身份的角度理解“贱”的含义,忽略了精神现象及其发生学视角。
“贱”的本意是价格低,引申为身份低下(无位曰贱),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司马迁说:“(蔺)相如素贱人”,都是说他们的身份低下和贫贱,并没有说他们“犯贱”,更没有说他们的精神和人格低下,隐含的意思是:身份可以贱,精神和人格不能贱。
可见,身份意义上的“贱”与精神和人格意义上的“贱”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越王勾践是资格最老的“贱人”之一,他当众品尝吴王夫差的大便。
韩信也是一位老牌“贱人”,他当众钻别人的胯裆。
这两个人的身份都不低贱,却在历史上留下了著名的“贱行”案底。
我们知道,他俩都是在假装“贱人”,为的是给敌人制造烟幕弹。
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为了更高的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格,让自己犯贱受辱,并借此积蓄更大的复仇能量,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摆脱“贱”的地位。
他们的“贱行”背后,隐藏的是一种“英雄人格”和政治家的谋略,其“贱人格”只是一种假相。
当强力还存在,但敌人已经消失的时候,“贱人格”的出现就有了可能性,并从战争或者政治领域,进入了日常意识形态领域。
在日常行为中,“贱人格”有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被动型贱人,首先是对强力的屈服与和解,然后是对和解的否定性自虐;和解是公开的,自虐是隐蔽的。
面对人格的丧失,自虐成了一种个人隐秘的救赎仪式。
宫廷奴才多属这一类型,因为这一类人面对的不是敌人,而是身份意义上的主子。
第二种是主动型贱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权势和解,自愿放弃人格和尊严,并能够从另一个角度获得快感和回报,比如经济利益。
请注意,“犯贱”人格没有自虐,只有快感。
《金瓶梅》中的应伯爵属于这种人格的典型,这一类人面对的也不是敌人,而是利益上的主子。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犯贱”。
人格学意义上的“犯贱”所关注的问题,不是本体意义上“我到底是谁?”所引起的焦虑,而是政治身份意义上“我应该在哪里?”引起的焦虑。
因此,“贱人格”隐含着一种微妙的权力争斗,就是出让部分人格和尊严,并从中赎买一部分权利,以期达到跟对象平起平坐的效果。
从社会学意义上看,这一微观权力争斗的目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
但从个体身体形态角度(行为、表情、姿态等)看,其精神秘密就暴露无遗。
因此,“犯贱”是通过行动表现出的身体姿态(包括语用学意义上的语言系统)体现出来的。
道德批判的目的,就是试图纠正这种姿态,中国传统的礼仪也是要实现这一目的。
当“贱”不表现为行动,而是一种话语形态和风格学问题的时候,也就没有什么行为可以纠正的了。
从“贱人格”向“贱风格”的转移,首先是将问题变成一种行动缺失的话语游戏。
肉体的秘密因此隐藏起来了。
风格是一种不被人所知的肉体秘密(人格隐藏到了符号内部)。
它是一种在实践意义上的潜伏状态的东西。
但它常常通过叙事学和符号学表现出来。
这样,“贱人格”才转化为“贱风格”这样一个“美学”问题或“符号学”问题。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王朔和王小波等人对其小说中人物形象,一开始就进行了“贱化”的处理。
从创作的角度看,他们用这种感官化、欲望化了的人物行动,抵御那种抽象虚假的“英雄人格”,从而产生了批判意义。
从阅读角度看,他们笔下的人物,实现了读者试图“犯贱”的隐秘欲望,在阅读和想象中“犯贱”,并因此享受到一种“受虐”的快感,同时逃避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审判。
“下半身”、“垃圾派”诗歌,也是在用一种肉体化的“犯贱”语言,用一种“污秽叙事”作为武器,对语言洁癖导致的道德禁锢进行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