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_柏拉图_亚里士多德名言中英文对照
Socrates (苏格拉底)名言:1、The easiest and noblest way is not to be crushing others,but to be improving yourselves。
最简单而高贵的方式不是压榨别人,而是提高你自己。
2、There is only one good,knowledge,and one evil,ignorance。
唯一的好是知识,唯一的坏是无知。
3、The secret of happiness,you see,is not found in seeking more,but in developing the capacity to enjoy less。
幸福的秘诀,不是寻求更多发现,而是在成长中享受到细微的一种能力。
4、Think not those faithful who praise all thy words and actions;but those who kindly reprove thy faults。
那些总是赞美你言行的人必定不是忠诚的朋友,忠诚意味着温和地指出你的过失。
5、The hottest love has the coldest end。
最热烈的爱会有最冷漠的结局。
6、Let him who would move the world first move himself。
要想改变世界需先改变他自己。
7、I am not an Athenian or a Greek,but a citizen of the world。
我不是一位雅典人或是希腊人,而是世界的公民。
8、Strong minds discuss ideas,average minds discuss events,weak minds discuss people。
大智论道,中智论事,小智论人。
9、One should never do wrong in return,nor mistreat any man,no matter how one has been mistreated by him。
古希腊三贤的师承关系
不要专注于
对身外之物的追求, 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 追求真理和智慧, 成为道德完善的、 真正的人 。
他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 “雅典人啊! 我尊敬你们, 热爱你们。 我要教诲和
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 ,, 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
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 你们不要老
想着人身和财产, 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 金钱不能买到美德, 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
般都认为这只是一种艺术创造,不是真实历史。
苏格拉底哲学的基本要点是,他在批判自然哲学,特别是在批判阿那克萨哥拉的哲学
中得出了目的论,在批判智者学派中得出了道德上的普遍原则,而苏格拉底哲学的中心内
容是关于建立道德原则的普遍方法。 苏格拉底是雅典一个雕刻匠的儿子,
出身贫寒, 但崇尚知识, 多方求学, 逐渐成为具有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有关教育的理念和思想,重点论述了重视儿童道德教育、 注重人的品德培养和以 “善” 为最高目的的教育理念, 这些思想对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 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孔子与柏拉图对于“道德教育”都是很推崇的,他们都认为 道德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重要部分,要重视对道德的教育。
他的其他早、 中期的
对话也都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要对话者, 阐述各种哲学思想。 此外, 和苏格拉底同时的诗人阿
里斯托芬在他的喜剧《云》中,将苏格拉底描写为一个智者,以诡辩和谎言欺骗青年。但一 般都认为这只是一种艺术创造,不是真实历史。
苏格拉底哲学的基本要点是,他在批判自然哲学,特别是在批判阿那克萨哥拉的哲学 中得出了目的论,在批判智者学派中得出了道德上的普遍原则,而苏格拉底哲学的中心内 容是关于建立道德原则的普遍方法。具体来说,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 面:
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发微
与大师相遇——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发微当我们读到:“人有了人格的自尊,必有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
”(苏格拉底)“应当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可珍贵”(柏拉图)“善性是难能可贵的,也是高尚和值得称赞的。
”(亚里士多德)这些经久不衰的句子时,它就宛如一道劈开茫茫黑夜的闪电,骤然照亮了我们内心的世界!这些浩如烟海的哲学探索像是一淌不尽的甘泉,永远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一、“一无所知”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明明是学富五车,可他却常常宣称自己是“一无所知”,也许这就是学者的谦虚。
苏格拉底在他的哲学历程上的提出了如下观点:(1)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道德上的“至善”,即“美德即知识”。
(2)主张人们应当“自知自无知”。
认为道德观念的是内在的,认识就是认识自己。
(3)不自制问题下面我着重探讨以下关于“伦理”方面的哲学理论。
事实上苏格拉底的伦理三段论:知识是善的原因,无知识恶的原因,善才能带来幸福,所以,为人得到幸福,人必须求知苏格拉底一贯思路认为人类的确拥有某些美德。
这些美德代表了一个人最重要的人品,而之中最居前的则是哲学或智慧的美德。
苏格拉底强调“美德是所有事物里最宝贵的东西;一个人最理想的生命是将其一生奉献用于寻找上帝。
真相被隐藏在阴霾处之下,而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揭露出他们所知的竟是如此之少。
”。
一个人要真正做到至善,而不是仅仅依据他的“意见”行动;一个人必须了解不变的至善本身。
苏格拉底在哲学史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恢复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精神,更在于赋予理性以道德意义。
苏格拉底首次将伦理学纳入哲学视野,提出了"德性即知识"的理性主义命题,极大的推进了科学与文明的进步二、前额宽广的柏拉图柏拉图的原名为亚里斯多克勒斯,后来因为他强壮的身躯而被称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是“平坦、宽阔”等意思)。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Company name
人物生平
成长期28年 游学12年 讲学20年 著述20年
7
Company name
公元前421年6岁,据说是《理想国》发生时间(或所托时 间)。
公元前420年7岁,进狄奥尼索斯学校,识字,听荷马等诗 作。 公元前407年20岁跟随苏格拉底学习,此前曾向克拉底鲁学 习赫拉克利特哲学;向赫莫根尼学习巴门尼德哲学。 公元前404年23岁,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惨败告终。暴露 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柏拉图一度想从政,后失望。 公元前399年28岁,苏格拉底受审(柏拉图在场)并被处死 ,苏格拉底死时柏拉图因病不在。
启示:有很多人不去真正享受婚姻的幸福,而是 图新鲜、求刺激,红杏出墙,结果不仅 给自己也给别人带来很大的不幸。破解这一难题 的根本办法就是绝缘:不属于自己的花, 即使再美也不要去采摘。
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 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 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 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 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 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 ,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困惑;他的眼 睛会感到痛苦;他甚至会认为影子比它们的原物更真实。如 果有人进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世界,他会更加眩 目,甚至会发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 能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到那时他才处 于真正的解放状态,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 信仰和生活。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 时间去适应洞中的黑暗,并且会发现很难说服他们跟他走出 洞穴。
17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思想之比较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诞生的思想家的思想对整个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这其中的二位佼佼者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更是以他们睿智的思想和严密的理论体系,在西方文明发展的整个历史长河中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是师生关系,亚里士多德的很多观点同柏拉图很相似。
但就像亚里士多德自己说过的那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他们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观点有很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首先二者都特别重视正义论,正义是柏拉图国家和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同样亚里士多德法律观也是正义的法律观,他们都把正义论作为国家和法律的最高原则,认为法律应该是同正义相一致的东西,维护法律就是维护正义,遵守法律就是服从了正义。
在给正义定义的问题上二者也有相识的观点,柏拉图倾向于把正义看作是个人和国家的“善德”。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政治上的“善”就是正义。
在政体的研究上,柏拉图在《政治家论》中把政体分为正常政体和变态政体,并且主张采取吸收三种正常政体所长而构成的混合政体。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正常和变态政体的划分,认为一个介乎三种正常政体之间并吸收了三种正常政体优点的中间性的政体是最好的,最有利于实行法治。
二人都有自然法思想的,在柏拉图那里初步有了理性自然法思想的萌芽,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并且把自然法与人定法作为区分法律的一种方法。
在法律调整范围问题上,二人都一致的人为城邦的一切都应该纳入法律的范畴之内。
都特别强调守法的重要性,并且把民众的普遍服从和遵守作为法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二人都重视宪法,柏拉图认为立法首先应该制定宪法,宪法是基础性的,亚里士多德在划分法律是也把宪法同其它法律分开称之为基本法,其他的称为非基本法。
在治学上,柏拉图把爱知识,永远追求真理的精神作为衡量一个哲学家的重要标准,而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则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不仅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同时有发展了柏拉图的思想,这使得他们在很多问题上的观点大相迥异。
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得关系
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得关系?
师承关系,苏格拉底(公元前469至公元前399年)、柏拉图(约公元前427至公元前347年)和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至公元前322年)均是卉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合称“古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苏格拉底是两方哲学的奠基者,他对哲学有一个经典的定义,即“爱智慧”,因而,哲学家应当是“爱智慧”之人,而非“拥有智慧”之人。
苏格拉底有雄辩之才,他经常在与人辩论的过程中,纠正对方错误的思想,并灌输以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一生并未留下著述,他的言行多见于学生的记载,这并不妨碍他留下许多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言。
连“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如此一句浪漫无比的话,都是出自苏格拉底之口。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虽然后世对他的基本定义是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但其作品广泛涉及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神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文学以及法学,早已经不囿于任何一门具体的学科。
[原创]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在哲学史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影响最大的人物.但是,对于科学史家来讲,至少是前面那两位,比起那些苏格拉底以前的哲人们来,许多方面是不太令人满意的.较早的哲学家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不仅重视抽象思维,而且也重视技术上的进步,重视制造业、工艺.贸易以及实际的发明创造.当时有一种被法林顿称作为“启蒙宣传”“的思想,这种明智而确定的思想认为,通过理性思维和实际的工艺技术,人们能够清除世间的神秘与无知,能够了解人类、生命以及整个大自然.虽然柏拉图以及他以后的哲学家们经常说,苏格拉底把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从他的爱奥尼亚先辈们的抽象而唯物主义的影响中解救了出来,但对科学来说,希腊知识界的这种新气氛却是一个倒退.以前的哲学家们并不只是全神贯注地研究天堂而把人世间的事务都排斥掉了,他们认为人类同整个宇宙一样,是由同样的物质组成的,并为同样的自然规律所支配,对天上事物的理解可以增进对人类本质的探索.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一前399根据柏拉图的说法,在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只包括物理学,是苏格拉底给哲学增添了一个新的内容:伦理学.苏格拉底很可能对自然科学也感兴趣,但是他主要的兴趣是在伦理学和政治学方面.苏格拉底的老师,雅典的阿基勒斯Archelaus必定对自然哲学很感兴趣,而且,他本人就曾作过阿邓克萨哥拉的学生.据说,苏格拉底警告他的学生们说,学习科学会使人变得疯狂,阿那克萨哥拉就是一个例子.由于阿那克萨哥拉在讲学时,丝毫也不提及神抵们,苏格拉底则决心排斥科学.很可能是由于他看到阿那克萨哥拉因为对神不虔诚而被赶出雅典,就深感学习自然科学的危险了.阿那克萨哥拉曾经说过,太阳并不是什么神,它只不过是一块灼热的料石罢了.如果真是这样,因为“对神不虔诚”,雅典人把苏格执底判了死刑,这是一个很大的讽刺.人们控告苏格拉店如绝承认国家所规定的神抵们,而引进了一些新的不同的神批来腐蚀青年.由于这个“罪行”他被判处了死刑.他的朋友们都劝他逃走,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用毒芹——定罪人服用的毒药,在监狱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苏格拉底认为,在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是美好的,那就是知识;只有一样东西是邪恶的,那就是愚昧.他宣称自己的神圣使命,就是探究和检验任何人所提出的所有命题.同时,他认为自己的作用是当助产婆,就是说,他并不是去教导别人,而是去诱导人们怎样思考问题,给予他们的思想以生命.苏格拉底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教学和讨论k,而从来不把他的想法写下来.他宠爱的柏拉图所创立的哲学体系,其基础显然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思想.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9—前347柏拉图的哲学体系虽然包含着关于宇宙本质的理论,但他首先关注的却是伦理学、政治学和神学.他对自然的解说是为支持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而设计的.据说,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广泛地四处游历,向其他的哲学家、数学家,甚至埃及的祭司们请教.回到雅典以后,他在雅典郊外的橄榄树林创办了一个学园,在那里聚集着他的学生.柏拉图给他们讲课,写下了关于苏格拉底言论的回忆录以及他自己的哲学体系.在他的学生中,也并不是人人都完全专心于哲学的.据说,他在讲解他的对话体著作《灵魂篇》的时候,只有忠实的亚里士多德一个人听到底.这个学园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几乎延续了约九百年.在古希腊的哲学家中,主要著作都完整地幸存下来的,要数柏拉图为首位.哲学被看作是对神授的智慧的渴望.柏拉图认为,哲学家的任务是去阐明永恒的价值.这些知识不是从对自然界直接的观察得到的,它只能通过抽象的思维和数学才能得到.在物理学和论理学之外,柏拉图给哲学增添了第三部分——辩证法.与他前辈们的唯物主义理论不同,在柏拉图的理论体系中,充满了大量的超自然力的、或者说是“神意”的内容.正如他的呼迈欧篇渐反映的那样,柏拉图对创世的看法是高度宗教化的.他认为是永恒的完美的神按照理性和智慧的设计,才从原始的混饨中创造出了世界.根据柏拉图的创世观点,人类不是从比它更简单的生物进化而来的产物,它是首先被创造出来的.在人体各个部分中,首先形成的是头.因为它最近于球形,而且它是不灭的灵魂所在的器官.灵魂由三个部分组成,固定在大脑中的理性部分,在.心脏中的感情部分,以及在肝脏中的食欲部分.在传统的逆向进化过程中,其他生物都是由人类退化而成的.甚至连女人也是次等产物.她们是由那些“胆怯的、在错误中浪费了生命”的男人们的灵魂变成的.对于柏拉图的先辈们,他的理智多于同情.他曾经写道:“那些与人无害但智慧不足的人,他们研究大国,但由于他们的单纯无知,认为只有亲眼目睹这类事物才是可以相信的”,这些人便成了鸟类.而那些对于哲学不起作用的人,只能变成四只脚的兽类.可怜的阿那克西曼德则遭到了更加可悲的命运,因为他曾经假设人类是从像鱼类那样的生物所演化来的.根据柏拉图的观点,生活在水中的生物,是由那些最愚蠢、最呆滞的人们所退化而成.他们的灵魂被自己的罪恶玷污得太脏了,以致神祗们认为他们不配呼吸纯净的空气.柏拉图就这样地分别论述了那些力图对宇宙做出彻底自然主义解释的人们,以及那些认为应该用感官来获得资料,并且认为这些资料的价值至少和抽象思维相等的人们.在柏拉图的世界中,真正实在的事物只能在抽象思维之中找到,被感官觉察到的东西就像墙上的影子一样,只是永恒假想中的事物,不完善的影像.在生物学方面,柏拉图虽然没有直接做过什么研究,但是他的思想则影响、指导了后辈科学家的研究.物种和属的概念以及系统分类学的基础,都来自柏拉图探索的永恒观念的形式.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一前322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门徒,并已是使老师失望的法定继承人.在长期动乱的生活中,他似乎越来越背离他老师的教导.亚里士多德死后的二千多年之后,他的思想依然引起哲学家和现代一些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的兴趣.例如,德尔伯里克M.Delbrtick最近谈到了他对亚里士多德怀着极大的尊敬.德尔伯里克充满夸张地说,他称赞亚里士多德早在二千三百年以前就预见了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现在则称为由DNA进行传递的信息.就像柏拉图是第一个有大量著作保留下来的哲学家一样,亚里士多德则是一个有这样荣誉的自然科学家.他著作的数量极其庞大.我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生平特别感兴趣是出于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在他的著作中反映了亚里士多德智慧形成的历史过程.其次,在亚里士多德个人传记中,有许多反映了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的科学、哲学、政治和风俗习惯等等的材料.亚里士多德生于马其顿的斯塔吉亚镇.在当时先进的、历史悠久的希腊各城邦中,这个小镇只能称是一个半开化的地区.马其顿是当时希腊最大的城邦,由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the Great 的父亲菲利普Philip统治.亚里士多德的父亲纳柯梅奇Nicomachus,是一个成功而富有的宫廷御医.年轻的时候,亚里士多德想必听到过阿斯克勒庇俄斯兄弟会的秘密和希波克拉底学派的传统以及受到皇室保护的许多好处.在马其顿,他虽然可以得到医疗技术、科学和宗教方面的教育,但作为一个内科医生所受的完全教育,还必须包括哲学.因此,当亚里士多德十七岁时,他被送到柏拉图的学园进行学习.在这里,亚里士多德面临着一种完全不同时把抽象思维置于实践之L的思想方法.柏拉图哲学与实业医生的哲学大不相同.但是很明显,这个新的世界,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是非常适合的.他在那儿一直待到柏拉图去世为止,时间长达二十年之久.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已使自己确立为一个公认的哲学家.著作家了.他甚至对他的导师柏拉图的哲学中的某些内容也表示不满.很可能柏拉图非常不高兴地注意到了这点.后来,他指定了另一个才能平凡的人,他的侄子斯彪西波Speusippus作为继承人,而不是亚里土多德.亚里士多德在激怒和失望之下离开了柏拉图的学园,也离开了雅典,并且放弃了数学.来到累斯博斯Lesbos岛.在他一生中的这一阶段,他的主要兴趣是研究生物学.当一场革命推倒了他的保护人——阿塔纽斯的暴君赫米亚斯Hermias之后,他不得不逃到马其顿,待在菲利普的宫廷中,当了三年公元前338前335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虽然他们的师生关系在历史上是有名的,但不是富有成果的.当然,亚历山大对战争和征服比对哲学感兴趣得多.但他在征服当时的已知世界期间,还常常把他的老家庭教师放在心上,经常给亚里士多德送回他在外国发现的新奇动物的标本和报导.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就是亚历山大常带着亚里士多德的《伊里亚特》一书,并同他的短剑一起放在他的枕头下.公元前334年,亚里士多德五十岁时回到了雅典.在那儿他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吕克昂The Lyceum学园,并且制定了严密的讲学和写作计划.不幸的是,这个多产而相对平静的时期实在太短了.政事的变动又迫使他再次成为逃亡拜.亚历山大死后,雅典人起来反对马其顿的统治.亚里士多德为了躲避“对神不虔诚”罪名的控告,他逃出了这个城市,“避免了对哲学的又一次罪恶”.他逃亡到卡尔基斯Chalets,在极度失望中聊度余岁.一年后,这位哲学家与世长逝了.亚里士多德留下了大量涉及各个领域的著作.尽管他的著作保留得是比较完整的,但仍然有不少遗漏,在某些写作顺序上也还不确定.有些著作显然是他的同事编辑的,有些还是他学生的记录.这些都可能混淆了亚里士多德真正的言论和思想.由于他有善于组织、应用别人的材料,以及找出类同关系的天赋,因此他讨论的问题几乎涉及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关于他以前的学者们的许多情况,人们就是通过他的评论才知道的.在他的评论中,亚里士多德对于他所不同意的观点常常进行讽刺甚至歪曲.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物理科学:特别是天文学,即以地球为中.心的、封闭而有限的宇宙学说.这一学说,直到哥白尼N.Copernicus 1473—1543时代,一直在西方思想界占统治地位.(2)伦理学和政治学:虽然这些内容并不属本书所讨论的范围,但必须指出,即使在纯属哲学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也包含着许多联系自然观和社会观的问题.他常常运用许多生物学的例子来阐明哲学上的难点并提供类比.(3)逻辑学和形丙上学:这方面的著作中,有许多是批评他的先辈们的,特别是批评柏拉图的理念论的.(4)生物学:这里特别显示了亚里士多德观察自然的天才.尽管有反对体力劳动的偏见,但是他还是乐意解剖甚至是最低等的动物.他在生物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铜物自然史》、《动物的组成部分》人动物的繁殖》.《论灵魂》.在这些著作中,亚里士多德以两种身分出现:一是理论家和逻辑学家的身分.他认为逻辑和现实的东西很可能是完全同一的:二是观察家的身分.他深深地懂得自己是在一个还没有人开发过的领域里开拓,因此他告诫自己的学生们要信赖自己的观察,而不是他的话.柏拉图认为“形式”或“理念”只存在于理性世界中.亚里士多德吸取了这种高度抽象的理论,并把它用来指导对自然的研究.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讲,“形式”或“理念”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它并不是超脱自然界的.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真正的自然哲学家,应当能够在自然界的每一领域中都发现令人惊奇的东西,不会“像孩子似的由对于考察那些低等动物感到厌恶”而退缩.在他那著名的关于海洋生物的研究中,他说科学家必须“兴致勃勃地去研究每一种动物,因为研究一种或多种动物都能揭示出真和美”.对大自然所完成的业绩仔细地进行探索,就会发现“她的生成和组合”总具有“一种美妙的形式”.“形式”Forms理论对刺激人们去研究动植物的种类是相当重要的.当时亚里士多德虽然已经知道有五百二十多种不同的物种,并且他还解剖了五十多种动物,但他认为这只是迈入整个新领域的第一步.亚里士多德是系统分类学的伟大先驱,但在他的工作中还没有正式的分类学.他运用了“属”geuns和“种”species作为分类的范畴.他承认对动物进行分类和描述是一项不朽的工作.但是我们仍然要对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和习性进行研究,才可能建立起合理的分类系统.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的调查研究感到是很愉快的事,并且也对此感到非常满意.但是作为一种理论,只是亚里士多德的整个世界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这样,亚里士多德虽然准确地描述了许多动物,甚至对某些很小很精细的鱼和软体动物的卵和胚胎都作了精确的描述,但是由于他在研究过程中介人着“事物应该是这样的”的主观想象,因此他的高度的观察力也被歪曲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过的那样,“正是我们的理论决定了我们的观察对象”.因而在他的理论中,对于生物体内重要器官功能的论述,存在着某些错误的概念.他认为心脏是灵魂和智慧活动的中心.解剖并不永远是了解一种器官的全部手段,因为一种器官的功能是不能完全从其结构中看出来的.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大脑仅仅起到分泌轮液和冷却血液的作用.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明确地创立一个分类学体系,但他已经相当仔细地探讨过了这个问题.人们从他对动物的描述和对分类系统必要条件的探讨中,已经能粗略地勾画出一幅分类草图.他和柏拉图不一样,柏拉图使用一种简单的两又式分枝法来划分动物的种类.亚里士多德认识到,为了确定动物间的亲缘关系,必定要先研究许多性状.人们只有研究动物的结构、生活特性、环境、运动形式以及生殖方式,才能对这些动物有所了解.自然分类的体制就是要在生物功能与结构多变的情况下,注意若干特征,来估量和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例如,只是按照动物的栖息地来分类就很不合理,尽管这条件曾被某些中国的植物学家和中世纪自然哲学家用来作为分类的标准.这种分类法把编幅、鸟和飞鼠分在一起;把生活在水中的鱼同海洋哺乳类如海豚和鲸划作一类.这种分类法除了会产生上述此类荒谬的归并之外,它还很不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意图.因为它将使人们无法决定某种动物在那宏大的“生物阶梯”水处于较高级的还是较低级的位置.通过研究动物所有的特征,亚里士多德发现了一种研究动物的方法.即以生殖的方式方法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便可得出令人满意而连续创造物的阶梯.同德漠克利特一样,根据有无红色血液,亚里士多德首先把动物划分为两大类群.这两类动物就相当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我们只找到了“属”和“种”起源于希腊语“形式”饲这两个术语,前者的意思大体是同族或近亲,后者则是我们平常所认为是同样的动物或植物.在亚里士多德的生物阶梯略图中,动物的次序是根据它们出生时的发育程度排列的.我们称为哺乳类的动物处在阶梯的顶端,因为这些动物的成员都是温暖和潮湿的,没有土性.它们的幼体生下来时就是完善的,就能自己活动,这些幼体由这类动物的雌体喂奶长大.低一级的生物,虽然暖气较少,但仍然是潮湿的.这些动物也是一生下来就能自己活动,但它们是由卵发育而成,这些卵在母体内生长发育.再往下一级的是温暖但干燥的动物,它们产出完全的卵,如鸟类和爬行类动物.比它们再低一些的则是那些冷的和土性的动物,它们产的是不完全的卵,例如青蛙和乌贼.在一切有性生殖的动物中,最低等的形态是蠕虫,它们会产卵.沿着这个阶梯再往下,则是蚤虱了,它们是自然发生的.这样便形成了一个以植物为底层到以人类为顶点的阶梯.某种生物所具有灵魂的多少及其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它的习性和能力,同样也决定了它的结构和物种的完善性.植物只有一个植物性灵魂,适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动物还有感觉的灵魂,便于动物的感觉和运动;而人类则除此以外,还具有理性的灵魂,这个灵魂位于人的.动中,而不在大脑.亚里士多德认为生物的繁殖有三种主要方式:第一种是自然发生,通常产生蚤类、蚊虫和各种虱子.第二种是无性生殖,像海星、蠕虫、贝类.这类动物就是由这种方式繁殖的.在海洋生物中,较为普通的再生现象也被认为是生殖的一种形式.第三种是有性生殖,即指比较高等的动物,甚至还包括某此昆虫,例如蝗虫.亚里士多德赞许自然发生论,反对米利都学派哲学家们的进化理论,这对生物学的发展来说是很不幸的.自然发生论直到十七世纪仍然很流行,并且在十九世纪再次以不同的形式登台表演.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使自然发生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只有在某些特定的软泥中才能产生出某些特定的昆虫和蚤虱.毫不奇怪,雌雄两性的出现才产生了有性生殖.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雄性更为完善和温暖,而雌性就比较地不完善和不温暖.关于雌雄两性对子代的贡献的这个老问题,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教,雄性的作用是提供形式、运动和活力.雄性的产物或‘种子”是在血液中,经过完善的“烹调”cooking过程而形成的,并继承着最纯净、最能创造“形式”等等性质.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学说,雌性的作用是提供完全被动的质料.月经是一种不成熟的精液,可能是雌性的只加工了一半“烹调得半熟”half-cooked的产物.正好像一块大理石只是一个塑像的材料,而只有雕刻家才能使它成为一尊雕像或具有一定的样式一样,雌性提供的质料只具有潜在能力,通过这种物质,雄性提供形态的原则,使它成为实体.在怀孕期间,那些平常在月经期应流失的血便用来形成胚胎,并使之增大.亚里士多德的生殖理论的主要优点在于他对人们已知的事实加以说明,适应了他那个时代的偏见;这个理论的缺点是存在着完全错误的东西,但是这个缺点是次要的.直到哈维(W.Harvey 1578-1657)研究了这方面的问题之后,亚里士多德的生殖理论才受到严重的挑战.虽然如此,德尔伯里克还是认为亚里土多德的理论预言了人们将会发现DNA在生殖中的作用.像DNA一样,雄性精液提供的“形式因”,包含了胚胎各个部分的设计蓝图,并控制着各个部分的生长发育.在此过程中,“形式因”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亚里士多德完全忽视了雌性亲代的遗传贡献.而对这个问题,他的先辈们(如希波克拉底)都早已注意到了.德尔伯里克洞察到亚里士多德有这样明显漏洞的理论的这个“新”价值,也许应当授予一次诺贝尔奖金.亚里士多德用含糊的比喻,如用“烹调”来解释胚胎发育,也用同样的两个字来解释营养.某些食物在胃里“烹调”过以后成为食物雾气food vapors,这些雾气上升到心脏,然后心脏把它们变成血液,血液经过运行,把营养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而直接为身体各部分所吸收.亚里士多德虽然有许多门徒,但他的卓越成就使得他们都黯然失色.在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中间,他的思想统治着生物学,同样统治了人类思想的其它方面.甚至古代和中世纪的生物学水平都从未能超出过亚里士多德对生命现象的概念范围.尽管亚里士多德教给人们科学方法的许多基本要点——周密而正确地观察,收集各方面的许多事实,从事实出发进行演绎推论,但他教导中的这些部分,却几乎被忘光了,这是很大的不幸.随后的那些研究者不去理解掌握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精神实质,而只是他的词句的盲目追随者.摘自《生命科学史》.。
高中历史 2.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最博学的人” (1)其著作包括逻辑学、物理学、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等, 其著作构成了古代的百科全书。 (2)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 世界体系 的人,同时又是第一个从 事广泛经验考察、对科学分门别类进行系统研究总结的人。 (3)亚里士多德对每一个知识领域,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同时, 都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理论见解。 (4)在自然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尤其是 动物学 的 研究最为出色、最有价值。
第二章
东西方的先哲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和亚里士多德
课标要求
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
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
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1.师从苏格拉底 (1) 与苏格拉底相处:从 20 岁起拜苏格拉底为师,并相处 8年之 久。
真理 (2)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的影响
教材互补
在柏拉图的著作中,《理想国》一书影响最大。他所 探讨的重要问题是:一个国家如何才能达到正
义?……柏拉图认为,当这三个等级各安其位、各司
其职时,这个国家就是一个正义的国家。 (人民版)
重点精讲
理念论和理想国产生的背景 (1)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同盟战败,暴露出民主政治的弊端。 (2)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更助长了柏拉图对民主政体的成见。 (3)受苏格拉底的影响,游历四方,考察各地,产生新思想。
探究点2 理想国 材料 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
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
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不顾另一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一旁去;
否则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 ——而且,我相信就
连全人类也不会得到安宁,——唯有到了那时候,我们的这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古代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水岭
在他之前,古代希腊的哲学 家都偏重对宇宙起源和万物 本体的研究,如泰勒斯、毕 达哥拉斯等,对于人生并不 多加注意。苏格拉底扩大了 哲学研究的范围,他将哲学 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 他认为:研究物质世界的构 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但对于 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 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 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 知识问题。这些问题和人息 息相关。
苏格拉底法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 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 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 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 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 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 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 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 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 “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 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 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 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 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 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 的结论。
苏格拉底的贡献
他引用德菲尔阿波罗神庙所镌 刻的那句神喻来呼吁世人:“认 识自己”,旨在希望人们能通过 对心灵的思考关怀而追求德行。 可以说,苏格拉底把哲学的领域 扩展了,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和宗 教、乃至社会和民主制度的发展 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为基 督教的欧洲化奠定了人文基础。 几百年后的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 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 使它在各地落脚生根,并进入各 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 理与善恶。
苏 格
拉
底 (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 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身为雅典 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引进新 的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 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 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 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
希腊三贤
• Socrates is Plato teacher, Plato is Aristotle teacher. Such three people is human philosophy foundation, they taught us is not only the knowledge, more important is to pursue truth persistence and insisted. "I love my teacher, I especially love the truth" Aristotle's this sentence, be to this three people the pursuit of the best summed up things.
The three sages of Greece (希腊三贤)
Socrates
Plato
Aristotle
★苏格拉底 Socratecher 柏拉图 Plato 80 ( 约前427年-前347年)
teacher
70
★
★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62 (前384—前322年)
“the most learned man“ ----Engels(恩格斯)
• 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有: 《形而上学》、《伦理 学》、《政治学》 • Aristotle„s other important works include “metaphysics”, “ethics”, “political”
• Plato
as well as one of the greatest philosophers and thinkers in Western culture as a whole.Travelled to Egypt, Asia minor and Italy engaged in political activities in the South in an attempt to realize his noble political ideals·
中外教育简史
中外教育简史古希腊教育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教育思想为标志,希腊教育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
青少年时期,苏格拉底继承父业,以雕刻为生。
以后,他致力于讲学,在各种场合与人交谈、辩论,探讨政治、社会和道德问题,以这种方式培养了一批学生,其中包括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
苏格拉底虽长期从教,但既没有开办过学校,也未写过任何著作。
后人对其思想的了解和研究,主要依据他的学生(特别是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
论教育价值与意义(-)“智德统一”论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他提出的“智德统一”论。
根据他的观点,人与宇宙万物一样,同是神的创造物,所不同的是,神不仅创造了人的肉体,而且为人安排了灵魂。
人的一切知识、智慧和道德都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都是灵魂的属性。
因此,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
他认为、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才能趋善避恶。
这即是说,有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道德的知识,如果行为的发生者不具有道德的知识.便不可能作出道德的行为。
论教育目的苏格拉底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通宵专业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具备高尚品德的政治家。
主张通过教育培养治国之才。
论美德与知识基于此,苏格拉底明确指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
”而在苏格拉底的思想中,知识就是智慧。
所以,知识即美德也就意味着智慧即美德。
(二)“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法的特点在于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
“苏格拉底法”就是这样一种教师与学生交谈、辩论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包括四个步骤:(1)反讽。
教师通过巧妙的连续诸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认识中所存在的错误、混乱和模糊。
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时,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也才有可能学习知识。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学术传承和发展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学术传承和发展---以正义为中心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正义主要是一种伦理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对美德的向往和理想社会的憧憬,在众多学说中,尤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苏格拉底终其一生都在探讨正义问题,他提出“守法就是正义。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性并不只是立法的标准,而且是立法的共同本质。
公民必须维护城邦法律的尊严,法律如契约,遵守法律就是遵守契约,破坏法律就是破坏契约。
法律同城邦一样,都来源于神,是神定的原则,是神的安排;服从法律就是服从神。
公民有义务接受法律的裁决,即使这样有损个人利益。
此外,苏格拉底还将正义视为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德行和智慧,他说:“正义和一切其他德行都是智慧。
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而好的。
”苏格拉底在晚年被控有罪,面临死刑。
尽管苏格拉底明知自己被判处死刑是不合理的,他却毅然拒绝学生帮他出逃,他认为违背法律和违反契约一样,是不正义的行为,最终他以死亡来维护了自己的正义观念。
柏拉图的《理想国》从始至终都是围绕着正义概念展开的,其对正义的论述分为公民个人的正义和国家的正义两个层次。
公民个人的正义,在柏拉图看来体现于个人的德行。
当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理智、激情和欲望,与其分别对应三种德性:智慧、勇敢和节制协调一致,发挥各自的德性优势时,灵魂整体就拥有了正义的德性。
和老师苏格拉底看法一样,柏拉图也认为,整体利益髙于个人利益。
因此相对于个人正义柏拉图更看重国家正义。
他指出,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单个人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达到自足的。
公民只有充分融入城邦之中,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才能实现其作为公民的价值。
只有依赖于城邦,才能保证个人实现幸福。
柏拉图认为国家正义的实现原理与个人正义的实现原理一致,对国家来说,与灵魂中三种组成部分相对应的是治国者、保卫者和生产者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是城邦统治者,称之为金人,他们具有理性的灵魂,智慧的品格。
他们最大的正义就是凭借他们理性的灵魂,智慧的品格为全城邦谋取利益而不为私欲。
古希腊的哲学与教育思想2
4、“三大比喻”与教育
太阳之喻
线段之喻
教育与“灵魂转向”——洞穴之喻
《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以洞穴之喻说明“受过教育和
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区别”
洞穴之中的世界相应于感官世界,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则比
作理智世界。
囚徒被拉出洞穴的过程则类似于通过教育而获得启蒙的过
程。在哲学意义上就是灵魂上升到理智世界的过程。
他们所处的哲学谱系:
起源:自然哲学时期
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毕达哥拉斯,等。
发展:伦理哲学时期
智者派、苏格拉底
成熟:体系化哲学时期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溯源: 自然哲学时期的教育萌芽与贡献
1、哲学的诞生:米利都学派
泰勒斯:“水为万物之原” 阿那克西曼德:万物源于无限 阿那克西米尼:气实万物原始的基体
局限:运用有一定的条件
(1)对话者必须有探索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 (2)对话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3)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年儿童。
苏格拉底方法的评价:
(1)一种师生平等、共同追寻知识和意义的学习和教育 方法。 (2)对话(辩证法)是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 (3)对话带来的是思辨的氛围。 苏格拉底的内在矛盾:强调无知,真正的知识无法获得; 同时,美德即知识,那么真正的美德也将无法获得,但 是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美德。
3、思想特征: 个人主义、感觉主义、相对主义、怀疑主义
4、教育目的:
培养人们从事政治活动、处理个人和社会事务的能力。
5、教育内容: 三艺:文法:正确地读写; 修辞:说服人的技艺; 辩证法:正反问答辩论的技巧; 其他文化和自然学科知识。 雄辩术是智者教育内容的核心部分。 6、历史评价: 西方最早职业教师 确立了三艺教学,拓展了教育内容 扩大了教育对象,促进文化传播 形成了教育理论,认识到教育、政治和道德的关系 意识到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激发了教育思考
【DOC】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解读
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苏州十中刘凌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号称希腊三杰,他们的思想对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一位给西方哲学发展以划时代影响的雅典哲学家。
公元前五世纪上半期出生于雅典城近郊。
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
因家庭不太富裕,无法承担智者学派开办的学校的高昂学费,故苏格拉底自小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但他靠自学成为一名极有学问的人。
成人后,作为雅典公民,他参加过战争,担任过议事参议员。
在三十僭主滥杀无辜时,他勇敢的谴责了三十僭主的首领克里提斯。
苏格拉底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室外度过,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种人讨论各种问题,但却常不顾一切的把对方问得哑口无言。
他喜欢观察,喜欢思考,行为乖张,树敌无数。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终于被以败坏青年、信奉新神等罪名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自己并没有留下太多的著作,我们现在对他的了解是通过他学生的著作和介绍,主要是色诺芬和柏拉图二人。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神秘主义的色彩。
他认为,天上和地上的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他反对对神的研究,认为这是对神的亵渎。
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哲学的研究对象从世界的本质转向人类的自身。
之前,虽然也有一些哲学家的研究涉及过人类的灵魂,讨论过人的认识论等问题。
但终究把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
而苏格拉底则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认识人类自身”。
苏格拉底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灵魂、有思想、追求善。
他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产生目的的是人类的思想。
所以,人,认识自己的本质在于善,致力于自己灵魂的最大改善是最要紧的事情。
因此,苏格拉底本人的研究集中在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还提倡“知德合一”学说。
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于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没有知识就不能为善,也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他认为认识美德的来源是认识自己,而认识自己是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
所以他常说“我知道我自己一无所知”,他主张要不断的学习各种知识,而学习的方法则应该是采用问答的形式,通过问答纠正、放弃原来错误的观点形成新的思想。
培根王阳明亚里士多德跑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比较
培根\王阳明\亚里士多德\跑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的比较培根:培根是近代哲学史上首先提出经验论原则的哲学家。
他重视感觉经验和归纳
逻辑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开创了以经验为手段,研究感性自然的经验哲学的新时代,对
近代科学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人类哲学史、科学史都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为此,罗素尊称培根为“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
王阳明:王守仁在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的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创立了王学,或称阳明心学。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
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
当然,他也犯错误,但次数很少。
柏拉图: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
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 亚里士多德的实质主义为后世哲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法 • 亚里士多德的分类学为后世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为后世哲学家探讨生命意义和价值问题提供了启示
05
古希腊三贤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古希腊三贤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中的体现
01
02
03
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育方法
•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 动思考和探索 • 通过提问和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动力
01 02 03
苏格拉底的道德自律观念
• 在现代道德教育中,应该强调学生的道 德自律和自我反省 •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 素质
柏拉图的理想国构想
• 在现代道德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的社 会正义感和公平意识 •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具有社会 责任感的人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中庸观念
• 在现代道德教育中,应该引导学生追求 道德中庸,避免极端行为 •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 道德素质
• 柏拉图的理念论为后世哲学家提供了新 的思考方向 •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为后世哲学家探讨本 体论问题奠定了基础
04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
• 伦理学:探讨道德行为和人生幸福 • 政治学:探讨政治制度和国家的治理 • 形而上学:探讨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的原因 • 逻辑学:探讨推理和论证的方法
01
苏格拉底
• 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命题, 强调道德自律 • 通过对话式教学,启迪了后世哲 学家的思考 • 为西方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02
柏拉图
• 提出了理想国的构想,探讨了政 治哲学和道德哲学 • 创立了理念论,为后世哲学家提 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 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 响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第三课
培养过程:
择 良 种 —— 体 、 音 教 育 ( 少 年 ) —— 自 然 科 学 教 育 ( 青 年 ) —— 哲 学 教 育 ( 30 岁 起 ) ——社会实践锻炼(40岁起)——挑选哲学家王(50岁 以后)
3.政体循环论——现实城邦的蜕变
理想国(理智)——荣誉制(激情)——寡头制(欲 望)——民主制(泛滥的欲望)——僭主制(邪恶)—— 理想国
4.次等理想国——《法律篇》的变调
A.原因:三次试验的失败;雅典民主的转机和斯 巴达城邦的衰落
B.次等理想国的原则:法治,混合政体,社会分 工(公民、手工业者和奴隶)
C.《法律篇》与神权政治的联系
三、柏拉图的影响与评价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他开创 了西方政治理论的两大研究方法之一的哲学思辩方 式;把哲学和现实结合起来,其著作成为后世多种 政治理论和政治思想家的理论源泉。
后世对柏拉图政治思想的评价褒贬不一。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二、政治思想概述 三、影响与评价
一、亚里士多德介绍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 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 在为他们惋惜。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 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 ;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 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 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 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那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希腊哲学三贤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之间是师承关系。
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孔子有点象,喜欢教导年青人,但并无著述流传,我们今天都是通过他们学生的记述来了解他们的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心”是至高无上的,只有“心”能把握真正的形式和理想化。
而感官对象只是有接近这种形式的倾向。
比如我们可以考虑真实的三角形和抽象的三角形,真实的三角形指我们在经验中接近于抽象的三角形的那些具体个体。
抽象三角形是理想化的对象,是“心”思考的对象。
苏格拉底是所谓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当他被雅典权贵陷害入狱前曾得到消息并有机会逃亡,但他并未选择逃亡,而自愿留下受审。
在狱中,苏格拉底曾以此为例驳斥了当时的机械唯物论: 由于雅典人觉得给我定罪比较好,所以我也觉得坐在这里比较好,留下来接受他们所定的惩罚比较好,因为我可以发誓,要是当初我不认为接受这个城市给我的任何判决比起溜之大吉来是一个更正当、更体面的办法的话,我的筋骨早就按照有人所说的最上策办法,到了米加腊(Megara)或波奥提亚(Boeotia)了。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都是神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能与目的。
提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
后来的基督教护教者常以苏格拉底为例来说明希腊哲学是基督教神学的盟友。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
柏拉图对于自然的看法是从人类需要和意向中先验地推导出来的,比如:神是好的,球是最完美的形式,因此,宇宙必然是球体的。
所谓先验即经验之前,指无需经验即可得出的知识,如:神是好的,人性本质上是善的等。
柏拉图轻视实验和技术,但重视数学这样的演绎科学,并在他的学园(Academy)中开设大量数学课程。
柏拉图认为感官对象处在不断变化中,只有心的对象“类”(共相)是不变的。
因此理念是唯一的实在,个体是影子。
“心”在发现“类”以前,它们是没有实在的。
柏拉图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唯实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知识的综合者,在很多领域都有重要贡献。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在哲学上,他提出了所谓唯名论,即:承认感官对象的实在性,也同时承认“心灵”对象的实在性。
但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是唯一的实在,而“类”是名称或心理概念。
亚里士多德重视对个体的研究和实验,而他的老师柏拉图则重视对抽象的理念的研究,从这个角度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更有利于产生近代实验科学。
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个话最初可能是不太了解孔子的西方人讲的,但能说明这两位先贤具有可比性,例如: ??一、苏格拉底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先承认自己一无所知,通过不断提问的方法,来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然后抛弃成见,重新展开思考。
??孔子也讲:“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当年讲的话,现在都有很多种理解,但有一个意思是肯定的,就是孔子认为自己一无所知,遇到求问,只是叩其两端,以揭开本来就有的答案。
??二、孔子重视正名,是第一个提出“正名”的思想家。
以往哲学史都过于重视正名的政治意义,忽略其逻辑意义。
正名应是确定名词概念的涵义,分别不同的名词的不同的涵义。
同时,孔子也是第一个发明类比方法的人,像“举一反三”、“一以贯之”、“触类而长之”、“闻一知十”等等,后来墨子提出“大取”、“小取”,荀子提出“推类度类”,都是与孔子的发明分不开的。
??苏格拉底在这方面的成绩更是突出,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有两个贡献应归功于苏格拉底,即定义和归纳法。
看柏拉图的对话,苏格拉底与他人辩论之前,总是首先挖掘概念的含义和本质,让人们从认识事物的具体层面上升到一般层面。
??三、孔子相信有人格意志的天,而且相信自己承受天命而有一种使命感。
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没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末畏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当孔子在匡地被囚时,不知将来遭遇如何。
但是他说周文王死后,一切周朝的文化不是由我来继承和发扬吗?如果天意要毁掉这个文化,我这个后死的人就不会和这个文化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天意不是要毁掉这个文化,匡地的人能把我怎样呢?他的使命感极具魅力,无论是曾子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还是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与孔子的影响密切相关。
??苏格拉底也同样有强烈的使命感,把自己比喻成“牛虻”,说:“神专门将我分派到雅典,这个城邦类似于一匹高大的良种马,由于身躯过于肥硕,日趋懒惰,所以需要牛虻的刺激。
神将我分派到雅典,就是让我来履行牛虻的职责。
”他把自己和政府作对,看成是舍我其谁的责任,当法庭要求他放弃自己的工作,他宁死不屈:“不管你们是不是释放我,我都决不会改变我的行径,虽万死而犹不改!” ??两者的相似点肯定还有,像他们都是诲人不倦、述而不作,但主要的应该就这些了。
下面说说不同之处吧,因为无论在人生方面,还是思想方面,与相同点相比,不同点更多。
兹拈数例: ??一、孔子首先没有苏格拉底那样幸运,虽然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但所有弟子加起来也没有一个像柏拉图那样牛鼻的,他最喜爱的颜回又营养不良,死得比他还早,最后就只有薄薄一本《论语》来记录他的少量言行,而且还不全是他一个人的。
??反观苏格拉底,他留下来的人生形象和思想内容就丰富多了,后人有目共睹:苏格拉底能够流芳百世,跟柏拉图是分不开的,甚至是关键因素。
如果没有柏拉图记录的苏格拉底,我们对他就不会有任何兴趣,苏格拉底之死也就成了抽象的符号,只有了解他的言行,才知道其伟大之处。
如孟子所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下)他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的死。
但了解他为什么而死,才真正了解他的哲学。
(可以参考《后人对苏格拉底之死的误解》) ??二、孔子非常渴望从政,并且做过鲁国中都宰,后来又东游列国,最后仕途无望才退而编书教学。
??苏格拉底截然相反,在《申辩篇》中能看到,苏格拉底说他自幼就能听到一种召唤(call),它只会阻止苏格拉底去做某一件事,而不命令他去做什么。
它曾阻止苏格拉底从政。
苏格拉底反思说:“我想这是很对的,因为我可以断定:如果我从政的话,那我早就没命了,不会为你们或我自己做出什么好事了。
(他的学生柏拉图却一生都在寻求从政的机会,曾经三下西西里岛,企望在叙拉古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 ??三、孔子在公元前517年离开鲁国,投奔齐国去发展,“仕”齐国3年后,当得知齐国大夫晏婴等人要治自己罪时,他迅速逃跑回了鲁国。
(其实孔子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看到有人根据苏格拉底来裁割孔子,认为孔子藐视法律,殊不知当时根本没有所谓的法律,又何来藐视?这种完全忽视两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单纯的个人PK,是很可笑的。
) ??在《克里托篇》中,能看到苏格拉底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拒绝越狱逃跑。
后人对此极为称颂,所谓求大义舍小节等等。
虽然我就此写了《苏格拉底的性格缺陷》,但并不是说他这样做就是错误的。
只是说,他在一些方面也有薄弱的之处,这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
??四、虽然两者的教学方式有点相似,但内容却截然不同。
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教人,以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为教材,以礼乐文明的继承者自居;其礼乐文明的核心是仁与恕。
??苏格拉底通过诘难、辩驳,其目的是让人认识自己的无知,其辩证法指向人的灵魂如何臻于至善。
也就是说,灵魂臻于至善是苏格拉底辩证法的最高目标。
??除此之外,还有邓晓芒教授指出:苏格拉底的对话把言说标准确立于言说本身,具有向对话双方自由开放的性质,孔子则把言说标准放在言说之外的个人情感体验之中,是一种任意独断的权力话语,由此而形成了中西两千多年传统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的根本区别。
??我认为这夸大了个人的作用,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才是真正决定后人看重什么样的哲学家。
中国古代也有注视语言的哲学家,如惠施、公孙龙,但这种哲学最终还是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不符。
而孔子、庄子这样的哲学家能引起广泛的共鸣。
从柏拉图与孟子思想的异同中浅析中西文化的异同——我读《理想国》之孔见国学实验班:沈相辉冯友兰先生曾在其大作《中国哲学史》上册中将孔子说成是中国的苏格拉底,孟子则是中国的柏拉图,荀子则为亚里士多德。
历来有人批评说冯先生不应该说孔孟荀是中国之苏柏亚,而应说苏柏亚为西方之孔孟荀。
此一问题乃是一种民族情结之表现,在此不多评价。
但先生将孟子与柏拉图并论,确实有其理论依据的。
孟子在中国之地位,与柏拉图在西方之地位,可以说是一样的。
我们分别看代表两人思想的著作《孟子》和《理想国》,就可发现二人在自己所处之年代与所处之文化区域所提出之思想理念所产生之影响是如此之相同,在许多方面,两位贤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但同时也由于二人所处之地理区域的自然和文化思想等差异,又导致二人在面对有些问题是,又会出现一些截然相反的观点。
中国儒家历来有“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想辅相承”之观念,在对待孟子与柏拉图的思想时,我想也可作如是观。
在中国,孔孟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足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而苏柏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西方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人思想的相同之处,其实也是反映出中西文化的相同之处,其不同之处,其实也就是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
本文试图从《孟子》与《理想国》中所反映出的孟子大同思想和柏拉图理想国思想作一浅陋的比较,企图从此窥见中西文文化异同之一斑,但由于才学有限,所看之书,尚只是二人之冰上一角,何况于圣人之意更不足以道。
是以之作抛砖引玉之资,然耶否耶,以待大方之家。
孟子所主张建设的国家,是儒家历来主张建设的大同社会。
:《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孟子》一书中也有具体的描述:“不违农时,穀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穀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当然,对于孟子心中的那个大同社会,他还进行过很多具体的描述,在此不多赘述,因为我们仅从上面两段材料中就可以看出孟子的大同社会的一些特点:一是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二是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三是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四是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制度;五是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体系;六是各尽其力的劳动分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