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 第八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访表情
采访高级领导干部或著名人物时,要显得不卑 不亢
一名记者,在任何时候都要记住:我和采访对象在 人格上是平等的,此时此刻,我并非自然人,而是 代表报社、代表媒体、代表公众信息平台,所以要 努力做到语言尽可能平直些,提问尽可能简洁些, 肢体语言尽可能放松些。切忌强作笑容。 毛泽东同志在1958年11月对吴冷西的谈话中,再三 强调:“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 云亦云……记者,特别是记者头子,头脑要清楚, 要冷静”。
采访特殊情绪状态的对象时,表情动作要作特殊处理
一般而言,采访社会新闻的记者面临“特殊情绪状态的对象” 比较多,怎么恰当地掌握自己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尤其重要。 一名临刑的死囚无疑处于“特殊情绪状态”,但是如果我们只 关注他是否忏悔、是否愿做“反面教材”、是否写遗书告诫后 人,那就只能说明我们对人性了解太少。事实上,一名死囚, 明知死期将至也不会放弃生的侥幸,那是一种潜意识和本能, 表现出来的情绪不是极度冷漠就是躁动焦虑。我们如果采访他 们,不管他们之前的罪行多么“人神共愤”,都应该在不愠不 火之中尽量保持一种淡淡的怜悯,询问语气应该尽可能地温文 平静,因为“尘归尘,土归土”,法网恢恢,罪罚相抵,一切 行将结束,尊重他只是出于对生命本身的敬畏。
求证
记者思维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是求证。真实是新闻的 生命,对信息的选材、加工和处理,都以求实保真 为第一要义。记者有责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必要的 核实。 记者的思维具有批判性,这种批判不是简单的否定, 而是更高层次的一种审视,记者忌轻信盲从,而是 要调查研究。 某都市报曾刊发这么一篇消息:《半小时踩死千只 鸡》,写两位执法人员在养鸡场粗暴执法。当事人 之一找到编辑部,请记者设想一下:千只鸡放在那 儿任你踩,半小时你也踩不完!显然,记者缺乏一个 求证的过程,导致报道的夸大和失真。
法律思维
法律思维指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 式,法律思维的核心是合法性分析,把合法当作思考问题的前 提,围绕合法与非法判断有争议的行为。 要培养法律思维,就必须学法、懂法,尤其是那些与群众生活 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某报曾编发这么一篇消息,报道某市交警部门出台“新举措”, 标题叫《取消拖车费,处罚更严厉》。我对编辑讲:文章不用 看,仅就标题而言就是错的,简单推理,如果处罚更严厉,对 司机而言,还不如收拖车费!但取消拖车费本身是在《行政许可 法》实施后,人大代表和法律界人士质疑“拖车费”的合法性的 环境下出台的。另外,归根结底,交警部门也是为人民群众服 务的。如果媒体在报道政府部门的措施时,总是把着眼点放在 “处罚”上,对政府部门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也是不利的。 近年来,国家每年都会出台几部法律和草案,地方性法规也不 断增加,我们正在走向法治社会。作为时代的"瞭望者","法律 思维"应牢牢树立在记者的头脑中。
选择
选择性是建立在整体性的基础之上的,整体性为选择提供了可 能。最近一次高等级公路煤车倾覆的车祸报道,贵州都市报的 报道另辟蹊径:“村民开着拖拉机抢煤”。这是因为多占有信息、 有选择。这种材料、角度的选择也体现了思路的选择,是记者 思维求异性的主要表现。 选择性的另一个表现是跳跃性。只有在广阔纵深的层面上,才 能实现富有成果的跳跃。 某环城高速公路发生一起撞死小学生的事故,记者了解到同一 地段,以前曾发生相同的事故。细一探究,原来是附近学校孩 子上学的便道设置不合理,致使小学生横穿高速路成"捷径"。 有关报道刊发后,很快,一条新便道建成,避免了悲剧再一次 发生。这是记者思维实现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跳跃。
应该提倡积极的心理防卫
升华:记者将敌对、愤怒、沮丧等消极情绪转化为 奋发图强、力争上游的积极情绪,所谓“化悲痛为 力量”大抵就是类似的心理升华了。 增强努力:当发现采写目标难以实现(比如稿件被 撤,要求补充采访或大改等),就要求自己作出加 倍的努力来实现目标之达成。 改变策略:发现目标无法实现(稿件被毙或预定采 访变卦),或降低目标或重新选择。 补偿:摇“失之东篱,收之桑榆”,采访目标受阻, 暂时放弃,以另一方面的成功来弥补损失。很显然, “补偿”对于缓和挫折感是比较理想的方法,有利 于调整自己的心态,甚至能使记者获得比受挫前更 好的机遇。
记者应该加强的几种思维方式
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指记者思维要具有自然科学特征或以自然科学 为依据的思维方式。记者在新闻活动中,应更多地用科学 的眼光来处理获取的信息。 科学思维还要求记者不要轻信,曾有一段时间,编辑收到 好几篇记者采写的人民币错币的稿件,还有人开价多少, 持有者不卖的内容,其实央行早有说法:“错币没有收藏价 值”。记者的轻信,使其成为错币持有者炒作的手段。 曾被评为年度"十大假新闻"的"美国医生操刀换人头"在都市 类报纸中转载率颇高,其实如果对医学技术发展稍有了解 或请教一下专家,都是可以避免的。
主体的自我调节
正确评价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自我评价往往高于实 际的刻度,古希腊那句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看来永远不 会过时。 大度乐观:要以宽广的胸怀对待危机。记者在社会上形成复杂 的人际关系,在许多场合常常被人误解,有时会遭到不白之冤, 或者由于他人的阻碍而不能实现目标等等,在这些不良情景下, 个体都应该泰然处之,想“阳光下并无新事”,看“鹧鸪天云 舒云卷”,焦灼的心就会慢慢平静。 早在100年前,瑞士杰出的精神病学家荣格就说过:人,生来 就有完整的精神,所以不必致力于构建完美的人格。终其一生, 他所该做的只是在这种固有的人格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它 的多样性、连贯性和和谐性,小心不让它破裂成彼此分散、各 行其是、互相冲突的系统。 自由是一种能力,能力多大,自由多大。记者,应该是越挫越 勇的强者。
记者的思维方式
记者思维的基本特征
思维是人们在表像、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 理的过程;记者思维是记者根据新闻事实的特点和新闻报道的 目的,运用新闻原则和规律,去发掘新闻信息,表现新闻价值 的一种职业思维;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判 断,以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 用不同的方法给思维方式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仔细比 较一下,可以大致分类。一类是蕴含着对立与统一关系的,如" 前瞻思维"与"后顾思维","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形象思维" 与"逻辑思维"。一类以领域划分,如"法律思维"、"科学思维"、" 经济思维"等。还有一类强调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如"求异思维"、 "批判性思维"等。从中可以看出记者思维的三个基本特征:一 是整体、二是选择、三是求证。
如何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
知识的积累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Biblioteka Baidu 面对强势,不躁不馁
由于“信息公开化”尚未制度化,记者当下 采访时遇到最多、最棘手的场合就是“对峙 性采访” “对峙性采访”——就是因为种种利益关系 而对你的采访或心存戒心、敌意,或心存恐 惧,因而搪塞、刁难、狙击、拒绝甚或暴力 相待的现象。
心理自我防卫和挫折应对
一名记者在日常工作中,操控自己的情绪和表情,培养 应变能力(古人谓之“养气”)是何等的重要。 所谓“养气”,“吾善养浩然之气”,就是在日常生活 中默默地注意自己的气质培养。比如易怒者制怒,旧时 文人腰悬戒玉,时时摩挲,就是从细节下手改变自己。 讷讷者自砺,应该学习德摩斯梯尼含石练演讲的精神, 苦练演讲水平和谈话技巧。 一般而言,记者受挫后必然有所表现,以解脱挫折对自 己带来的心理烦恼,减少内心的冲突和不安,心理学家 称之为“自我防卫”。
建设性思维
建设性思维首先要作到不横生枝节,对当事人一些 情绪上的因素要理解。
有位记者曾就一起纠纷采访一位医院院长,院长便接受了 采访。到此为止,一切圆满。但记者写稿时将这一过程写 进去,语调中还对院方颇有微词,这就不必要了。
建设性思维的第二层意思是要作好沟通。对热点问 题,不仅要敢于接触,还要善于化解和疏导群众, 仅仅是现象披露是不够的。及时把有关部门应对处 理问题的决策、措施传达给群众,可以起到消除民 怨、缓解矛盾的作用。
采访一般群众,要显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在普通群众面前,就切不可摆架子,身段动作不可 过多、过大。如反剪双手踱来踱去、大幅度的广场 演说状,高谈阔论、无故打断对方话题等都会影响 对方的心理,妨碍采访的顺利进行。遇到对方衣着 不整,相貌粗陋;或有生理缺陷,或场面污秽等, 切不可流露出冷淡、厌恶的情绪,伤害对方自尊心。 在弱势人群面前摆谱,不但了解不到真相,而且也 是自己职业水准不高、人格修养欠缺的表现。
整体
记者思维的整体性要求记者把获取的信息放到整体 的大环境中去考虑,放在与其他事物有联系的环境 中去考虑,这种思维要求记者对相关情况的掌握尽 量详尽。同时,还要在动态中去掌握它们的变化和 趋势。 整体性的另一方面是记者思维具有社会性。新闻作 品是人作为集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记者的思维方 式不能背离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记者个体思维的 个性要融入到集体反映的共性之中。当然,这不是 要记者"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记者的思维应努力作 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现场应激
如何判定一个记者的优劣,怎么评估一个记者的心 理素质,“应激能力”差不多就是最重要的指标了。 应激,通常是指记者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状况 下的情绪状态,是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 产生应激状态的原因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是记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现场事件 提出的新要求不一致,没有现成的办法可以参考,需要进 入应激状态; 二是记者已有的经验,不足以应付当前的境遇而使人产生 无能为力的失助感和紧张感。” 一句话,记者的从业经验在应激状态时起着关键的作用, 所谓“电光石火,不假思索”,应对当否,全靠经验积累 和临场发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可 见,一名优秀记者的成就决非“速成”。
采访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高昂的情绪状态。一名记者没有 激情一如战士没有勇气一样,都是最犯忌的“专业性缺陷”。 记者的激情又被称为“新闻热情”,有了新闻热情,才有新闻 史上所有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但是新闻热情又应该是一种理性控制下的、深藏不露的“地 火”,它的张力足以使我们克服一切困难,拿到新闻事实;但 它又必须是“可控”的,内敛的,不能让“热情”影响采访效 果。 普通意义的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促的情绪状态,通常由一个人 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所引起。但是新闻激情,迥然不同 于普通意义的激情,在撷取新闻事实和表述新闻事实时,既要 “纸包着火”,又要“冰裹着火”,是冰火交织的最佳比例。
新闻心理学
记者心理
重点: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对其心理素质 的要求;新闻记者心理现象和心理素质的 构成及其各自的功能 难点:
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其职业责任意识和业 务素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新闻记者自觉优化其智力因素的意义
采访情绪
采访心境
心境是一种使人的一切其他体验和活动都感染上情 绪色彩的、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特点是弥散性, 也就是情绪扩散到行为,所以记者的心境好、坏、 顺、逆,将直接影响采访效绩。 当记者受肯定情绪主导时,他的心境就昂扬而喜悦, 其待人接物便充满热情,工作效率自然也高;当记 者受否定情绪主导时,他的心境就忧愁而沮丧,或 者躁动不安,待人接物乖张谬悖,采访效率明显低 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