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
诺贝尔奖中国人获得者
诺贝尔奖中国人获得者作为科学界含金量最高的奖项,诺贝尔奖一直以来是每位科学家的追求和情愫。
诺奖已走过百余春秋,然而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却一直无本土科学家获此殊荣,虽然也许存在一些文化、地域的原因,但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有着深深的遗憾。
这么多年来,我们的科学家从没有放弃努力和尝试,当世人在不断追问中国人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的时候,他们一直用实际行动追逐着中国人的诺贝尔之梦!其中,有一位极具代表性,被评论界誉为“距离诺奖最近的中国人之一”,他是中国虚拟仪器的创始人和奠基者,现任北京东方振动和噪声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科技委主任,被国人誉为“中国虚拟仪器之父”的杰出科学家――应怀樵。
他的成绩,使得中美两国同步创造的虚拟仪器可与光纤之父诺奖得主高锟教授的“光纤通信”成果相提并论,被认为是“可以问鼎诺贝尔物理奖的、具有世界性重大意义的杰出成果”,是“中华民族继古代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文明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现代发明之一”。
他,是一位走在国际前沿的学者,更是一位钟情于创新的杰出科学家。
他以梦想为追求、以科学为精神、怀揣着“让INV系统走进每个实验室,让DASP软件运行在每个试验平台”的理想,提出“软件制造仪器,用软硬件相结合取代传统仪器”的理论,站在了虚拟仪器发展的前沿。
2009年他提出了“云智慧仪器试验室”与“云智慧故障诊断中心”的构想。
2011年云智慧仪器的初步试验成功,为我国抢占世界高科技制高点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和他带领的团队攻克世界难题取得高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对人类文明过程有着巨大杰出贡献的。
而‘对人类的杰出贡献’――这也是诺贝尔奖最高宗旨和要求。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对科学的敬畏和崇敬,一同去认识和了解应怀樵教授孜孜不倦、科研创新、注重科技成果积极转化的追逐历程。
“樵夫”传奇求学路,一生科研硕果丰国内的一些媒体称应怀樵为中国“当代樵夫”。
“樵夫”,也就是砍柴人,应怀樵欣然接受,觉得对他而言很贴切,因为他所崇敬的孙中山先生在日本期间就曾用过“中山樵”的佚名。
中国本土诺贝尔奖路在何方
中国本土科学诺贝尔奖路在何方近来,随着莫言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国人的“诺贝尔情结”又掀起了一股高潮。
这是令人欢欣鼓舞的,这个奖项是世界对莫言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文学的肯定。
但是,中国本土科学界的诺贝尔奖之路又在何方呢?我们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到底还有多远?中国人为什么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这里有主观上和客观上众多问题,这是应该总结和思考的。
首先,主观上缺乏那种强烈的攀登顶峰精神;其次在客观上,我们不够重视基础性研究;第三,是因为高校科研环境的与世界科技强国的科研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
从中西方文化传统比较看。
西方文化倾向于具体、精确,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思维,有良好的求异、求新传统。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更多地表现为直观的、类比的形象思维方式,思维缺乏逻辑和数学的传统,模糊而不求精确,而且功利主义比较严重,不够注重基础研究。
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形成实验科学传统和完整的科学体系,导致了科技缺少应有的地位,并且缺乏通过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机制。
众所周知,传统的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最大。
儒家文化的保守性,被许多人看成是中国300年来不易吸收西方科学思想的最大原因。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的大一统的思想促成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又多是经验型的,研究自然现象往往观物比德,使之人性化、伦理化,科研又过于注重实用性,而缺乏对客观事物原理、规律的深入探索。
中国科学家想要获得诺贝尔奖,我认为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首先是要从教育改革、创新开始,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尊重个性、自主创新的精神。
对中小学教育来说,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是他们敢于发散思维、标新立异,能够独立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对高校教育来说,要更多地通过创新科研项目让学生亲自实践,参与到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2025届金太阳广东省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5届金太阳广东省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诗玲认为,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关乎中国现代性的一个关键问题:怎样回应一个同时需要民族意识和超民族意识的时代?她的看法是,只要民族国家仍然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凭借,民族本位的思维就会压倒国际主义的思维。
此种说法未免画地为牢,事实上,至少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民族本位与国际主义一直保留相互成就的可能性。
以中国为例,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一直在互动之中,将中国与西方截然两分已经价值不大。
前面说到汪曾祺,重要的不是诺贝尔奖是否有能力领会汪曾祺文学语言的古典韵味,而是它如何评估汪曾祺熔铸古今中西的创造性。
汪曾祺并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士大夫,他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以其独到的才情与智慧,为当代中国小说闯出一条新路。
而且,汪曾祺并非只是在语言上用力,其语言的背后是中国人独特的人情之美,而这种美又并非一味的诗意,而是在“极左”语言的灰烬中抢救出来的一种灵明,是温润如玉却潜藏着丝丝裂纹的优雅,是从洞明世事的悲悯中释放出的生气。
如果诺贝尔文学奖没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那就需要更恰当的奖项来承担这一使命。
但无论如何,问题不能被简化为要民族性还是要世界性的问题,既不能偏激地认为中国文学不需要在意来自他国的奖项,也不能简单地搬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行话作为文学的评价标准。
就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来说,立足传统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
恰相反,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卓越性标准之所以能够为某一民族国家严肃的文学人所尊重,是因为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益的刺激,用来疗治民族与个人盲目的文化自信。
诺贝尔文学奖的诱惑如此强大,这诱惑不仅来自于奖金,更来自于从“国民作家”一步跃进为“世界文豪”的无上荣光。
河南省示范性高中2024学年高三4月高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示范性高中2024学年高三4月高考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吉祥如意郭文斌五月是被香醒的。
娘一把揭过捂在炕角瓦盆上的草锅盖,一股香气就向五月的鼻子里钻去。
五月就醒了。
五月一醒,六月也就醒了。
五月和六月睁开眼睛,面前是一盆热气腾腾的甜醅子。
娘说,看今年这甜醅发的,就像是好日子一样。
五月把舌头伸给娘,说,让我尝一下。
娘说,还没供呢,端午吃的东西可是要供的。
五月和六月就呼的一下子从被筒里翻出来。
等他们洗完脸,爹和娘已经在院子里摆好了供桌,甜醅子和花馍馍已经端到桌子上了,在蒙蒙夜色里,有一种神秘的味道,仿佛真有神仙在等着享用这眼前的美味呢。
爹向天点了一炷香,往地上奠了米酒,无比庄严地说: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吉祥/那儿吉祥/处处都吉祥……爹念叨完,带领他们磕头。
六月不知道这头是磕给谁的。
但他觉得跪在地上磕头的这种感觉特别美好。
供完,娘说先垫点底,赶快上山采艾。
说着给他们每人取了一碗底儿。
娘说上山采艾时必须吃一点供品,能抵挡邪门歪道呢。
甜醅子是被筱麦酵的,光闻着就能让人醉。
花馍馍也让人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去。
接着,娘给他们绑花绳,说这样蛇就绕着他们走了。
又给他们的口袋里插了一根柳枝。
有点全面武装的味道,让六月心里生出一种使命感。
五月和六月在端午的雾里走着。
六月看着姐姐五月手里的香包,眼里直放光。
六月的手就出去了,他把香包举在鼻子上,狠命地闻。
五月看见,香气成群结队地往六月的鼻孔里钻,心疼得要死,伸手要去夺,六月忙把香包送到她手上。
中国离诺贝尔科技奖还有多远:来自跨国面板数据的启示
中国离诺贝尔科技奖还有多远:来自跨国面板数据的启示陈强;李晶【摘要】The fact that no scientists from China have ever won a Nobel prize is often a cause of national sentiment . T his paper constructs a cross-country unbalanced panel dataset including 125 countries or regions during 1960 2010 to study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probabilities of winning a Nobel prize through a random-effect panel logit model .We find that population ,per capita GDP , average years of education , and expected longevity all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 The prediction from the model shows that currently it is still a small probability event for China to win a Nobel prize ,whereas this probability will rise quickly over the next 20 years .%中国本土科学家一直无缘诺贝尔科技奖,导致国民强烈的诺贝尔奖情结。
通过一个包含125个国家或地区、19602010年的跨国非平衡面板数据集,使用随机效应的面板Logit模型,估计了决定诺贝尔科技奖与经济学奖得奖概率的经验模型,发现人口、人均GDP、人均高等教育年限以及人均寿命均有显著的正效应。
大陆的中国人距诺贝尔奖有多远
科学研究,是依赖于创新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能力。 而60年来新中国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 培养死记硬背,记住唯一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应试教 育只需要你背诵惟一的答案,不需要你知道得出这个答 案的证据;只需要你在考试中一字不差地默写出答案, 不需要你去思考答案背后的逻辑。 F 中青年时期是出成果的时候,可是却得不到国家和地方 的任何项目支持;等到一些人好容易混到科学家的位臵 了,什么资源都有的时候,却什么也搞不出来了——项 目资助和成果年龄产生了时间差。
A创造新技术的能力。这是最高水平的技术能力。 不是所有国家都一定要处于全球技术发展的前沿, 但所有国家不论贫富,都需要技术创新能力,因 为即使是对产品或工艺进行改造使之适应本地条 件和生产力水平也需要具备技术创新的能力。 B新兴技术的扩散。为了从网络时代带来的机遇中受 益,各国都必须应用创新成果。这一方面的两个 指标是因特网的扩散(人均因特网主机数)和高、 中技术产品占全部货物出口的比重。
A很多国外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大多都在高校,因为有人 力、装备条件、有信息,同时这些专家还担任一些研 究工作。所以除了经济外,还在创建好的条件和环境, 我想我们应明了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以后才能知道有多 远,例如,我国一流实验室不多,但都不是共用的, 国外很多实验室都是完全对外开放的。所以我国资源 从管理体制上存在问题。 B诺贝尔奖最大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个是基础性,第二 个是原创性或者叫创新性。从基础性来说,它要经过 一个很大的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积淀。我们 有一句话叫做:“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 荫”,实际上诺贝尔奖它就是一种意外的惊喜,有时 候,我们中国人思想太焦躁了。
诺贝尔评委会主席约翰—艾克· 盖斯弗森认为: “如果我们继续保持目前的这种热情,那么中国 获得诺贝尔奖的时间将不会太久了,也许就是十 年左右的时间。当然还必须拥有一定的机会,比 较幸运,那么,一些天才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的时间就不会太远了。”他认为重要的是把纯学 术的研究和市场结合起来。
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近?
6
维普资讯
பைடு நூலகம்
参 与制造 的设备 ,对全 天所 有 可能 测得 着 的射 电天体 系 统地进 行 测量 。16 年 圣诞 节假 期前 的一 个夜 97
“ 们离诺 贝尔 奖有多远 ?”近 年 来关心 我 国科学进 步 的人 常会这 么 问 。我们 也 常听到 各种答案 。我也 有 我
一
个答 案, 即:“ 远虽 是远 ,但 说近 却也 很近 。 ”那 么,“ 贝尔奖 离我们 会有 多近 ? ” 诺
大家当然都注意到,诺贝尔奖没有包括数学和好些其他学科,评议上还出现过许多争议,比如相对论竟然
没有入 选 ( 国科学 家 的工 作 中也 有应 当入选 而未 入 的) 我 ,等等 。但 是 总体上 说它 的权 威性 毋庸置 疑 。这里 我们
说诺 贝尔奖 ,是 以它为象 征 、泛 指 自然 科 学 ( 包括 工程技 术 )j 诺 贝尔奖 级 ”的成就 ,为 的是讨论 当前我 不 .“ 们 的科 学综 合实力 与发达 国家 比 ,相距 多远 ?或 多近 ? 诺 贝尔奖授予 自然 科学 的重大 发现和 科学方 法 的重大 发 明,属 最 高层次 的创造 性智 慧 。对 于现代社 会 ,创
维普资讯
第1 7卷 第 4 期
V_1 1 No. 0. 7 4
邯郸学院学报
J u a fHa d nCo lg o r lo n a l e n e
20 0 7年 1 2月
De . 0 c 2 07
诺 贝尔科学奖
诺 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 多近 ?
地取 得 了这 一如今 载入 天文 史册 的发现 。 图1 中是这 个 发现 的观 测记 录 。最 上 面部
期末考试摸底预测卷41jc
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摸底预测卷一、语文积累与运用1、古诗文默写(10分)(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2),浅草才能末马蹄(3)我寄愁心与明月,(4),隔江犹唱后庭花。
(5),似曾相识燕归来。
(6)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
2、阅读一段话,完成下列各题(8分)我梦想,驰姘于塞外辽阔的大漠,在金黄的黄昏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雄混;我梦想,置身于江南秀丽的小镇,在绵绵的细雨中,体会“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情调;我梦想,,,。
(1)仿照上面句子,改变场景和地点,写一个句式相同的话。
(3分)(2)这段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1分)(3)这段话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写出这个字的正确写法(4分)错别字,改正,3、名著阅读(4分)给下列情节排序(1)格列佛在小人国中帮助国王打败了另一小人国(2)外科医生随“冒险号”出海,不幸遇难。
(3)格列佛在小人国中撒了一泡尿浇灭了皇后寝宫中的大伙(4)外科医生格列佛随“羚羊号”出航南太平洋,不幸遇难排序:,,,4、综合性学习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和阶梯,是科学把人类一个又一个征服自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从古老的算盘到电子计算机,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嫦娥二号”再访月宫……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科技的力量。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科技的海洋,泛舟科海,探索科技的奥秘吧!【活动一:撰写科技标语】市科技馆决定在你校开展“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请你为这项活动拟写一幅标语。
(4分),。
【活动二:解读科普专栏】班级创办了一份科普报纸《科普园地》,有以下几个栏目:科技在线、科技博览、科普画廊、科技故事、科技前沿、科苑集萃。
请你仿照示例,从上述所给出的栏目中任选一个,用一两句话来解读该栏目的内容和特色。
(4分)示例:科技在线——前沿科技成果,在线科技链接科技博览——广博天下科技知识,众览世界科技成果——,【活动三:展示科技发明】你所在的科学兴趣小组发明了一种双面牙刷,该产品的最大优点是在刷牙的时候能够同时洗刷牙齿的内外两面,并且不伤牙龈。
中国本土为什么没有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中国的发展应该说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就凭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多年的发展成果也足以傲视群雄,但是,为什么中国就没有一个本土培养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这是个很让人费解的问题。
中国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那么中国的土壤里,真的长不出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人善于单打独斗,不喜欢团结合作,而科学研究绝对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达到科学巅峰的,所以中国的诺贝尔科学奖也许一百年后也不会有。
2、诺贝尓文学奖的获得有一定的原因,莫言的小说对于跨越时代的中国社会都有深刻的影响,一部红高粱的电影和电视剧得到普遍的好评足以说明问题,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足以征服世界,今后能不能再出现一个赋有创新意义并且反映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带有普世价值观题材的小说家真的很难说。
即使现在很火的作家也不敢狂妄的宣称自己是第二个莫言。
3、中国现在的教育体制不可能培养出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这样的体制下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老师教、学生背、考试结束全忘记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不应该称为人才,而是复读机。
诺贝尔奖是不可能让复读机获得的,得了也是对诺贝尔本人的亵渎和玷污。
4、中国现有的科学发展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学术造假行为始终存在,中国评出的那些科学奖、发明奖究竟有多少具有实用价值,有多少转化成了真正的生产力?天知道。
5、中国有句俗话,情愿相信世界上有鬼,也不相信男人的那张破嘴,估计中国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有相当一部分连男人的破嘴都不如。
但是这些论文或成果的拥有者却称为所谓专家,不,准确的说应该叫砖家更合适,君不见现在电视上说得最多的所谓专家其实都是冒牌货。
一个盛产冒牌货的国家,怎么会得到世界的认可呢?6、中国的领导者绝大部分都是一个很势利的现实主义者,他们认可的只能是已经被社会认可的成功者,对于许许多多非常具有潜力的科学研究缺乏鉴别能力,也不会投入一分钱,所以,很多可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大奖的项目就这样中途夭折,胎死腹中。
优胜教育2025届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优胜教育2025届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6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我国无偿献血人次数保持连续20年增长,从1998年全国无偿献血约30万人次;增长到了2018年的接近1500万人次。
仅仅20年时间,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全部临床用血都来自无偿献血。
我国已经建成体系完善、管理科学、保障有力、使用合理的血液管理工作格局,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建成了以血液中心、中心血站为主体,边远县级中心血库为补充,覆盖城乡、运行高效的血站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国的无偿献血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这一切都离不开各地血液中心及血站不断优化的招募和服务:常态化的无偿献血健康知识科学普及;无偿献血公益跑、创意大赛等新颖的宣传招募活动;建立“ 互联网+无偿献血”的一体化一站式宣传服务平台;不断健全无偿献血激励机制,每两年一次的全国无偿献血表彰活动等。
这些以献血者为中心的各种服务,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无偿献血的好感度,让越来越多的人真正体会到“我献血·我健康·我快乐”的真正含义,也将我国无偿献血的社会认知提到了更高的台阶。
(摘编自搜狐网2019年6月21日《无偿献血正在成为我们健康生活的-部分》,有删改)材料二:(摘编自《南京地区2013—2017年团体无偿献血情况分析》,有删改)材料三:大家都知道,生命离不开血液,输血是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特殊医疗措施。
因为血液不能实现人工制造,临床用血只能靠健康人体捐献,而血源性感染的流行程度在自愿无偿献血者中是最低的。
过去,临床用血来自个体卖血,他们为了卖更多钱,往往弄虚作假,隐瞒病史,甚至冒名顶替,重复多次卖血,严重影响了血液质量和供血者的健康,许多民众对此十分忧虑,担心祸及自身。
江西省兴国县将军中学2025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兴国县将军中学2025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花白赵淑萍这世上,大部分的良善之人,不会咒别人死,当然,谋财害命者除外。
但是,对于村里一个叫“梨花白”的人来说,就不一定了。
因为,他是给死人穿衣的。
村里的老人们,在生前,就准备好了一套寿衣,专为以后赴阴曹地府时穿。
入殓或者火化前这行头就得全副换上。
那寿衣,往往是中式衣服,老太太的鞋子,还绣着繁密的花,和戏文里的一样。
为了留在阳间的最后印象,这衣服当然要穿得光鲜、体面,不能皱巴巴的。
可是,死者的身体僵硬了,不好穿,而且亲人们穿,又怕眼泪掉在上面,怕逝者后世流泪烦忧。
于是,就有了专门给死人穿衣的人。
这钱好赚,以前两三百现在七八百了。
而且,主家还得给穿衣人好酒好烟伺候着,伺候他也等于在给死者尽孝。
这村里能够给死人穿衣服的也就两人。
有一人已经很老了,穿得不利索了,现在,有丧事的人家都来找“梨花白”,甚至,外村的人也慕名来请他。
“梨花白”眉清目秀,长得不赖。
他爹娘去世得早,就剩下了他和弟弟两个。
以前大家都穷,这两兄弟孤苦伶仃的日子更难过。
平时,就种点庄稼,还给人家干点杂活。
“梨花白”的弟弟,绰号叫“猫头鹰”,经常小偷小摸。
比如别人家地里的瓜熟了,番薯可收了,他就半夜三更去偷,但是,绝对是东家偷一点,西家偷一点,匀开偷,偷瓜挑熟的,决不踩死瓜藤和生瓜蛋子。
偷桃子常偷那种歪劣干瘪的,但不偷饱满丰润的。
除了吃的,其它东西都不偷。
日子长了,村里人知道是他,只是骂几声,也不怎么理论。
因为昼伏夜出,就有了“猫头鹰”的绰号。
起初,人们怀疑“梨花白”也参与了。
他离诺贝尔奖有多远——聚焦虚拟仪器之父、北京东方所名誉所长应怀樵
他离诺贝尔奖有多远——聚焦虚拟仪器之父、北京东方所名
誉所长应怀樵
刘慧
【期刊名称】《中国发明与专利》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作为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奖是科学家们的终极追求,然而,目前为止中国本土还没有一人获此殊荣。
在科学界有这样一位:他提出"软件制造仪器,用软硬件相结合取代传统仪器"的理论,提出"云智慧仪器试验室"与"云智慧故障诊断中心"的构想。
2011年他的云智慧仪器初步试验成功。
他被国人誉为"中国虚拟仪器之父"、被评论界誉为"距离诺奖最近的中国人之一",他就是北京东方振动和噪声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应怀樵教授。
【总页数】4页(P113-116)
【作者】刘慧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16
【相关文献】
1.“樵夫”的诺贝尔精神——记“中国虚拟仪器之父”东方所名誉所长应怀樵教授[J], 叶蕾
2.应怀樵:一心为国的虚拟仪器之父与诺贝尔奖情怀 [J], 刘丽;
3.应怀樵:宝刀不老薪火相传——中国虚拟仪器之父的诺贝尔奖之梦 [J], 刘冬;陈道隆
4.应怀樵:让中国虚拟仪器走向世界——记虚拟仪器之父的“诺贝尔奖”情怀 [J], 赵娜
5.中国科学家的诺贝尔夙愿——访“中国虚拟仪器之父”北京东方所名誉所长应怀樵教授 [J], 云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诺贝尔奖的评委里面有中国人吗?
诺贝尔奖是全球最高荣誉之一,每年颁发给在物理学、化学、医学或生理学、文学和和平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
对于科学家和学者来说,获得诺贝尔奖是他们一生的梦想。
诺贝尔奖的评选过程一直备受争议,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诺贝尔奖的评委中是否有中国人。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诺贝尔奖的评选机制。
每个领域的评选委员会由5-10名专家组成,他们是该领域的权威人士,由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瑞典文学院和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任命。
评选委员会的成员通常都是该领域的知名学者和科学家,他们会根据候选人的贡献、成就和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和投票。
最终,获得最高票数的候选人将获得诺贝尔奖。
回到问题本身,诺贝尔奖的评委中是否有中国人?答案是有的。
自从1978年起,中国学者就开始在诺贝尔奖的评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例如,在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其在疟疾治疗方面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还有许多中国学者被任命为诺贝尔奖的评选委员会成员,包括物理学、化学和医学领域的专家。
虽然中国学者在诺贝尔奖的评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他们的地位仍然不太稳定。
一方面,中国在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崛起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中国在政治和人权问题上的表现却经常引发国际社会的批评和质疑。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中国学者在诺贝尔奖评选中的地位和作用。
诺贝尔奖的评委中有中国人,他们在评选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学者在诺贝尔奖评选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巩固。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才能让中国学者在全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更加强大和有影响力。
总结一下,虽然诺贝尔奖的评委中有中国人,但是中国学者在诺贝尔奖评选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巩固。
我们应该继续支持和鼓励中国学者在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需要加强中国在政治和人权问题上的表现,以提高中国学者在全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翻看报纸上的畅销书排行榜,莫言作品有数部上榜,且占据了榜首位置,这给人一种错觉,文学在中国又重新金贵起来,甚至会产生这样良好的愿望——如果像莫言这样的作家的作品,能一直在畅销榜上该有多好。
读书可以折射一个国家的人的精神状态,一个举国热爱文学的国度,该是多么令人向往。
但很快有泼冷水的人来了,发出了这样的提问,那些抢购莫言图书的人在莫言获奖之前知道他是谁吗?其实这样的质疑价值不大,读者有权用自己的方式在合适的时间消费莫言,就像消费者被一则电视广告打动而去购买某产品一样,诺奖这个大广告铺天盖地,对莫言知之甚少或干脆不知莫言为何人的读者,去买几本莫言的书来读一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买莫言的书,谈论莫言的获奖,这都是在正常的范围内消费莫言,此前哪一位作家获得诺奖,不是被这样追捧?之所以强调要在正常范围内理性地消费莫言,是因为另外一种夸张的、过度的、带有魔幻色彩的消费行为正在围绕着莫言展开,甚至有不可控之势,比如在北京城内有十多处豪宅的陈光标要赠送莫言房子;莫言家乡有人设想政府应投资6.7亿元打造旅游带,宁可赔钱也要种万亩高粱;在劝说莫言父亲修缮旧居时,竟然说出这样的话:“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
”此外还有人说,莫言的作品要收进教科书,莫言今年必上春晚魔幻现实主义走出了莫言的笔端,目前正在他身上一点点发生,“吃定莫言”的前景让不少人兴奋不已。
回望莫言获奖至今的舆论氛围,谈论金钱要远远多于谈论文学,从帮他分析奖金怎么花,到帮他计算未来版税能收入多少,从网络书店高价出售莫言手稿、天命书,再到抢注莫言域名,出售“莫言同款衬衫西服”拜金主义气息混合着被强行提炼出来的国家主义自豪感,共同构成了一个怪异景象:莫言获奖的文学意义和文化意义被剥离出去,只剩下一场以金钱为核心的集体狂欢。
【议论文阅读】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阅读答案(2021年宿迁中考语文试题)
【议论文阅读】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阅读答案(2021年宿迁中考语文试题)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白剑锋①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几分落寞。
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心底,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
② 客观地说,诺贝尔奖不能充分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但诺贝尔奖是一个独特的象征,代表着一个国家科学家的素质。
回顾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他们不仅具有执着、求实的科学精神,而且具有关注人类命运的广泛感受。
这正是比诺贝尔奖本身更重要的东西,很容易被世界忽视。
③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
例如,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致艾滋病和宫颈癌的病毒。
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无疑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曙光。
2021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造福了无数肿瘤患者,因而也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
④ 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
在荣誉的桂冠面前,要求荣誉的人不能,得到荣誉的人不会要求荣誉。
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根本没有获奖的意图。
这些人长期漠视名利,愿意孤独。
前人探索的每一步都是在科学禁区中徒劳和不可能的一步。
支持他们永不放弃的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
正如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所说,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与其说是简单的智力成就,不如说是道德品质。
⑤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
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最缺少的不是光环,而是诺贝尔精神。
眼下,中国不乏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
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关注个人的小得失,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
因而,他们常常是在利欲的驱使下从事科研活动,作风浮躁,急功近利。
此种短期行为,注定只会催生学术泡沫,而无益于人类的长远进步。
中国离诺贝尔文学奖究竟有多远?
论题1.中国离诺贝尔文学奖究竟有多远?组员观点黄思颖:1.要讨论中国离诺贝尔文学奖究竟有多远,首先要深刻地认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规则以及当代中国文学界的情况。
根据诺贝尔先生的遗嘱,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而1900年经瑞典国王批准通过的基本章程又改为“近年来创作的”或“近年来才显示出其意义”的作品,“文学作品”的概念扩展为“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包括历史和哲学著作。
① 可以看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始终关注作品的理想主义倾向和文学价值,而这两个概念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中就具有非常不同的表现形式。
诺贝尔奖的评选主导还是欧美国家,无论是文化理解的偏差、审美标准的差异、还是意识形态立场上的不同,都将导致中国乃至亚洲地区在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中处于劣势。
② 另外,章程规定了各国文学院院士、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文学史和语文教授、历年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才有权推荐候选人,本人申请不予考虑。
对于未曾在诺贝尔文学奖上分到一杯羹的中国,很难形成良性的循环。
③更重要的是,中国作协内部的改革和运作备受争议,成为了一个“官衙门”,并非是“纯文学”的代言人,因此中国作协主席推荐的候选人的权利可能也会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④从作家创作的角度而言,中国文坛显得青黄不接。
老一辈的作家作品乏人问津、难遇伯乐,新生代80后作家作品沦为了市场化模式下的一种滥俗化商品,并不具备高度的文学价值和人文情怀,实在是难当大任。
2.如果中国要接近诺贝尔文学奖或者说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成一个要紧的目标,最根本的还是立足于作协的改革,促进当代作家文学修养和社会价值感的提高,坚定地树立文学热情和文学理想。
当然,我们也可以加强对评选章程的利用,对外宣传中国作家作品,争取西方作家的赏识,提高提名机会。
3.中国人渴望诺贝尔文学奖,是渴望国际社会对自身精神世界构筑的认同和肯定,但是我认为,中国文学的健康成长不能以诺贝尔文学奖为风向标。
中国离诺贝尔奖有多远
卷 首 语
一 一 ~ 一 ~ ~ 一 一 ~ 一 一 一 ~ 熏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 ~ 《 i 糍 l l l
一一 一 ~ 一
◎
本
刊
编
辑
部
每年的 l o月份 ,诺 贝尔奖的揭晓 ,成 为全球 的人们 倍受关注 的话题 。我们 回眸诺 贝尔奖 1 7年 的漫 长历史,从 i 0 0 9 i年到现在 ,中国的诺 贝尔奖情 结随着 岁 月的流逝 更加执着 。 在诺 贝尔奖灿烂 的星空中,我们欣慰地看到一群和我们长着一样黄皮肤 、黑眼睛的有着浓厚 “ 中国元素 ”的科 学家 ,比如杨振宁,李政道 ,丁肇 中,李远哲 等美籍 华人科学家走 向瑞典皇家科 学院的诺贝尔奖的领奖 台。0 8 20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这个名字鲜为人知, 了他 的简历这才 看 得知是 中国著名科 学家钱学森 的堂侄 。 这个融合着“ 中国符号” 汉字 的名字能够荣膺诺贝尔奖这一
世界级殊荣 , 多少让 中国人的心里得 到一些安慰 。
中国本土科学家 尚未走进诺 贝尔奖 的殿堂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取得过显著 的成就。 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家董光璧在世纪之交选择 了2世 纪中国人取得 的1项 最重要 0 0
的科 学成 就 。它 们 是 : 1 8年裴文 中发现 “ 京人 ”头盖 骨 ; 2 9 北
1 3 年赵忠尧关于 电子一 正 电子湮灭现象的实验 ; 90
1 47年华 罗庚发表 《 合素 数论 》 9 组 ;
15 9 9年王淦 昌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 ;
l6 4年进行第 一次原子弹试验 ; 9
1 6 年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 95
湖州市吴兴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湖州市吴兴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1. (2分) (2017八下·安岳月考) 下列各项中,划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 陨(shǔn)落狼藉(jí)懵(měng)懂喋(dié)喋不休B . 鄙(bǐ)视簌(sù)簌擦拭(shì)热泪盈眶(yíng)C . 轻蔑(miè)奔丧(sàng)颓(tuí)唐孤苦伶仃(lín)D . 出没(mò)蹒跚(shàn)讪(xiān)笑令人心颤(chàn)2.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A . 仙山琼(qióng) 阁殷(yān)红B . 消声匿(nì)迹恣睢(suí)C . 万籁(lài)俱寂地壳(q iào )D . 浮想联翩(piān)拾(shè)级3. (2分) (2017七下·威远月考)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 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
B . 二战中法西斯恶贯满盈,家喻户晓。
C . 纵然马革裹尸,这是他豪壮的选择。
D .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4. (2分) (2017九上·翁牛特旗期末)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文章没有中心或中心不明确,就像一盘散沙,杂乱无章,叫人不知所云。
B . 语文教学除了教学生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C . 李小军真逗,他讲起笑话来,连一向沉着稳健的刘老师都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D .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5. (2分) (2016八上·崇仁期中)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尤其到了唐代,不少诗人都是在异乡进行诗歌创作,在游历的过程中进行创作。
中国
中国“好孩子”距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作者:付露文章来源:转自教育思想网今年的诺贝尔奖还没有揭晓之前,由汤森路透的预测名单中,4名华裔科学家有望在今年度的诺贝尔科学奖折桂,成为国内热门话题。
这四张华人面孔也着实让人欣喜了一番,其中,有两名内地教育培养出来的科学家,他们分别是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为斯坦福大学教授的张首晟和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的杨培东。
这也成为历届诺贝尔科学奖距离中国内地教育最近的一次。
但令人遗憾的是,10月7日开奖的结果诺贝尔奖得主却是三名日本教育培养的科学家。
新中国成立迄今65年里,诺贝尔奖共向全球400多位最优秀的科学家颁奖,其中中国得奖人数为0。
而一向被人们瞧不起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他们在65年里,都分别至少培养出了1名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
从概率上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出国留学的人大约130万~140万;从投入上说,大多数中国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几乎是尽其所能;从重视程度上说,中国对于教育的投入至少比西南联大不知多少倍。
更令人惊奇的是,五四一代人,不仅出现了一些文化巨人,还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自然科学家,例如华罗庚、周培源、钱学森、苏步青等,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是全球科学界的翘楚和领军人物。
而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培养出几个这样的科学家?这不能不引人深思。
人们不禁在想,我们到底差在了哪里?人们也不得不感叹中国距离诺奖科学奖有多远?培养乖孩子的中国教育内地教育,国家主义的教育定位使学校和教师的功能都受到严格的限制。
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很难有发挥的空间。
工具化的国家主义教育使命是要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而不是一个独立、健全的有教养的人。
所以,无论教育研究者、教育官员,还是基层校长、普通教师,甚至家长都清楚我们的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有所戕害,但这么多年来都对此束手无策,无能为力。
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学生对他不理解的事物和现象更容易表现出质疑的品质,而且更倾向于把事情搞清楚,弄明白。
西安市鄠邑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西安市鄠邑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中有错误的一项是()A . “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B . 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C . 阅读《史记》《左传》《战国策》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事迹。
D . 《谈读书》的作者是法国哲学家、作家弗朗西斯·培根。
2. (2分) (2017九下·宁河月考)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那段日子里,每当我的思念得将要溃堤时,竟是书中许多句子和意象安慰我、帮助我平静下来。
②每年中考期间,宁波市交警部门就会根据当时的实际交通情况,对部分路段采取临时交通等措施,保障了考试顺利进行。
③戏台楼口百子图这组浮雕,人物造型神情兼备,,刀法精湛,体现了明清时期宁波木雕工艺的最高水平。
A . 汹涌管制惟妙惟肖B . 汹涌管辖绘声绘色C . 冲刷管制绘声绘色D . 冲刷管辖惟妙惟肖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9分)3. (9分)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殇篡改惨绝人寰y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缅怀振聋发聩________________bó遁形辱没磅________三、情景默写 (共1题;共10分)4. (10分) (2020七上·吉林期末) 句子默写(1)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
(《子罕》)(3)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4)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5)盛夏时节,美丽的南湖风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
中国人必须正视目前内地的科研成果与世界级水平之间仍然存在一段的距离,如果这个距离不拉近,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美好愿望也就只能止于想象中而已。
李磊(广州)
10月5日起,2009年的诺贝尔奖年度揭晓仪式陆续开始,当中,又出现了华人的身影——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华人高锟和2名美国科学家共同捧获。
虽然说科学不分国界,但是科学家却有国籍。
高锟是英美双重国籍,却不是中国籍,让中国人心喜的同时难免再生心痛之感。
再联想起去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先生在接受中文媒体采访时所谓的“我并不是中国人”之类的话,中国人更加心痛了:诺贝尔奖,到底离中国人有多远?
诺贝尔奖,中国人缺席的顶级盛宴
10月5日至12日,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地位的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和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揭晓。
这个已经拥有100年历史的世界性大奖每年都将评出在物理、化学、医学或生理学、文学、和平以及经济(1969年新增加的奖项)领域内做出突出贡献或有很高成就的世界各地的学者和科技工作者。
令中国人激动和欣喜的是,华人科学家高锟膺获了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锟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及钱永健后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第八位华裔科学家。
他在1966年发表“光通讯”基础理论,提出以一条比头发丝还要细的光纤代替体积庞大的千百万条铜线,用以容量几近无限的信息传送,当时被外界笑称为“痴人说梦”,但他的这一理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广泛利用,造就了今天互联网的大发展,被誉为“光纤之父”。
此次获奖就是因为其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的突破性成就。
自1901年设立诺贝尔奖以来,这个代表当今世界科学最高水平的奖项已经颁发了百余年。
从诺贝尔奖诞生以来已经产生了400多位诺贝尔奖获奖者,其中美国是最大的赢家,美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占到了全球获得该奖人数的70%以上。
据统计(不包括今年),美国共有27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文学奖获得者11位,和平奖19位,经济学奖34位,化学奖54位,物理学奖75位,生理学或医学奖85位。
在亚洲,日本是获得诺贝尔奖的佼佼者,共有15位。
印度和以色列等其它国家也曾染指过诺贝尔奖。
其他获奖者主要分布在欧洲。
每次谈及这个敏感的话题,我们不得不想到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获得过这个大奖,这让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无法不耿耿于怀。
也许,有国人自辩,诺贝尔奖本来就产生于西方国家,由于观念的偏见和歧视,因此在奖项的评选方面自然会青睐外国人,但解释不了的现象却是,为何这项大奖也垂青外籍华人,却偏偏与中国籍者无缘?这是国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也是困扰着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的一大难题。
他曾提出的著名“李约瑟难题”,即为什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远超于同期的欧洲,但在近代科学方面却略逊对方一筹?
的确,中国古时的科技创造多如牛毛,随便拔根寒毛都比其他国家的腰还粗。
当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四大发明”问世时,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言,“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美洲大陆则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原。
就连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也毫不夸张地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
”然而,到了近代之后,诺贝尔奖却似乎离中国人越来越远。
这似乎令中国人更加郁闷了,既然民族和人种方面都没有问题,那以中国人的勤奋好学,人口又占到世界的五分之一,为什么就不能取得被诺贝尔奖的评委们承认的科学成就呢?
中国人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
对于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同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杨振宁教授说:“我觉得在20年内,中国本土包括香港、澳门一定会有诺贝尔奖级的科技成果出现。
”对于此话,杨振宁已经反复说过许多次,这其实与我们说的“总有一天”是一个道理,以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期盼力度,“总有一天”会把诺贝尔奖盼到手的。
然而,美好的期待与现实之间总会产生差距。
中国人必须正视目前内地的科研成果与世界级水平之间仍然存在一段的距离,如果这个距离不拉近,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美好愿望也就只能止于想象中而已。
时下,中国的科技界依然存在一些弊病。
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出在科研体制上。
当前科技界,申请科研经费都要和应用挂钩,基础科研的经费少,许多人拿经费也是靠关系。
好课题未必能得到经费支持,而诺贝尔奖奖励的都是基础科学。
特别是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机制上,中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围绕高考的指挥棒变本加厉地摧残着青少年的创造性,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背课文的工具,训练成一个个做习题的机器,统一的高考制度扼杀了许许多多具有特殊天赋的“偏才”、“怪才”。
显而易见,如果不改变观念,不革新体制,不重新构建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国人要想获诺贝尔奖只能是在梦中。
此外,没有充足的科研经费作后盾,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作支持,没有优越的科研环境激励科技人才去创造,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眼下国内科技界过于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是造成中国的科研水平无法大幅提升的重要原因。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过于看重量化考核,忽视质量,从而造就了大量的学术泡沫。
比如,有的单位制订了发表一篇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奖励1万元之类的政策,有人通过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竟然一年发表了100多篇SCI论文。
如果科研政策激励出这样的结果,那就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了。
一项统计显示,我国的科研论文数已居世界第五,但是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
再者,有学者指出,我国的科学家知识积累不足、缺乏科学家群落的问题也是造成中国科研力量落后的重要原因。
有人对中国的中、老年两代中科院院士进行抽样估测,其结果显示,他们出身于专业世家的平均不足39%,而其下一代继续从事高层次科学研究的则不足10%。
尤其是合作精神在我国科研人员中比较薄弱,存在着不少文人相轻、难以合作的现象,这与科学研究越来越成为集体创造的趋势很不相称。
当然,这其中有体制和机制的问题,也有科学传统、科学道德等方面的原因。
此外,当前中国的科研人员过于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是造成中国人与诺贝尔奖无缘的重要原因。
当下,国人普遍存在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节”,即一开始就以诺贝尔奖为追逐目标,把获奖的结果比创造的过程看得更重。
于是,心态发生扭曲,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就如挖井人一样,挖几下不见水便易地重挖,结果换了无数地方终究也没挖出水来。
而现实中不少科研工作者也挣脱不了功利主义的阴影,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更多的是出于个人或者少部分人的利益考虑,鲜有人有志于献身世界的科技发展以及人类的文明进步。
如此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又怎能抛开私欲杂念潜心钻研真正做出巨大贡献呢?
相反,西方人从事科技发明创造的态度却与我们截然相反——他们不逐名争利、甘愿为世界做贡献。
“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这是诺贝尔奖创立者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留下的两句名言。
再看高锟。
在他创立的光纤通信传输理论诞生近半个世纪之后,他才拿到这个奖项。
整整40年时间里,作为这项成果的开创者,却比其他任何人都少想到诺贝尔奖,甚至不曾为他的发明申请专利。
“我没有后悔,也没有怨言”,高锟说,“如果事事以金钱为重,我告诉你,今天一定不会有光纤技术成果。
”
对于那些熟悉科学史的人来说,这话真是耳熟能详。
例如牛顿、卡文迪、爱因斯坦等,他们都普遍不看重名利和金钱,而醉心于真正的科学研究。
反观如今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已经很少有这种为科学而拼搏、献身的精神,那种追求真理、真正的“科学的精神”的信念开始分崩离析,日渐消逝。
若国人没有真正的科学精神作为真正的动力和追求,为名利而浮躁而浮夸,那么,冲刺诺贝尔奖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对于目前国人普遍存在的“诺贝尔奖情结”,有人评论说,中国人应该学会更多的审视自己,从自身找原因,更理性地看到参评诺贝尔奖终究是一场实力的比拼,中国与世界上的科技强国相比,在全民科学素养、科技环境与创新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因此,中国人应该学会在国门大开中历练成熟,一边向世界学习,一边发展自己,不应夜郎自大,视而不见;也不应妄自菲薄,怨天尤人;更不应津津乐道有“亲戚”获奖,从中找到那份自我慰藉,而更应该置身于全球化的氛围之中,在诺贝尔奖的获奖者和他们所属国家的科教体制与机制中寻找并挑选值得我们借鉴的“教科书”。
毕竟,一个谦逊而充满睿智的民族才是最具竞争力和爆发力的民族。
只有不避讳我们的短处,真正以奋发进取的心态去分享华人诺贝尔奖的荣耀,才能知己知彼,脚踏实地去追寻和实现属于中国人的“诺贝尔之梦”。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最讲究严谨的态度。
无论是哪个科学家,如果不扎扎实实地开展科学研究,真正为人类和社会的做出巨大贡献,是不可能得到公认的,也注定会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因此,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必须学会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切实创造有利于科学创新进步的良好学术氛围。
唯有如此,不管中国本土20年内能不能拿到诺贝尔奖,都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否则,任何豪言壮语都将沦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