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

摘要:学好语文,读和写是重点,读写结合是基本途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写结合是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突出对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读写结合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发展学生基本的语文综合素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策略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

正文:

一、注重阅读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积累越多,写作的素材才越多。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还有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都告诉我们积累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首先,激发阅读兴趣。在阅读中做好积累,建立积累本,并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我们班的每一个孩子都要求有一个积累本,做到每天积累好词佳句,摘抄语言优美的段落。在摘抄中学会积累。一开始从简单的摘抄文章中的好词佳句,到分门别类的积累精妙细致的描写,自觉的同学如实完成,而且还保质保量。

其次,提高积累兴趣。在班级开展读书笔记评比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孩子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在习作前,先从积累本中寻找素材,选择可用的为习作服务,慢慢地,发展学生展开互助学习,为了鼓励孩子,我们还利用班级习作园地、晨读渠道给孩子更多地展示机会,使学生体验到积累的成功。

然后,推荐阅读书籍。针对学生的特点,推荐阅读材料。例如《一生只为一事来》,讲了十九岁的支月英来到大山深处支教,被顽劣孩子处处作对,以及乡亲们对教育的漠视,支老师灰心离去,等到孩子们幡然醒悟,才猛然一路追赶。最终几个孩子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这个故事,让我们深受启迪,它折射出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的确确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故事中的支老师正是用

一生的时光温暖了这座大山和所有的残酷与遗憾。还有《奔跑的少年》、《港珠澳大桥》、《十万个为什么》、《草房子》等都是很好的题材,再根据他们爱看电视的特点,向他们介绍一些优秀的电视栏目,如《非常6+1》、《诗词大赛》、《经典咏流传》、《新闻联播》、《科技之光》、《世界之窗》等等,让他们靠近更先进的知识,了解更开阔的生活,丰富和充实学生的心灵,启迪他们对所读所看的内容去思考和体会,使阅读对学生写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注重拓展迁移

小学生具有语言发展的潜质,我们应该利用儿童记忆力强,模仿力强这一心理特征,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具体的做法如下:

1.积累词汇。

以课文中的词语为基础,拓展迁移,有意积累丰富学生词汇是培养学生写作的基础。我们小学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特点的词语,总结起来大致有ABB式,如红彤彤、金灿灿、亮晶晶等,AABB 式,如高高兴兴,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清清楚楚等,ABAC式,如游来游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等,还更有意思的是带反义词的,比如南辕北辙,取长补短,黑白相间,瞻前顾后等。可以说词语非常丰富,应有尽有。长期坚持,学生的本子成了丰富的词汇宝典。平时提醒他们经常翻看,写话时能用上的尽量用上。经验证明,这对于低年级作文起步训练是大有收效的。

2.积累佳句。

对于名篇佳作或课文中学生自己喜欢的句、段,古诗词,歇后语,名言警句,要给足时间,让他们欣赏品味,熟读成诵,成为自己的语言。在自己写作文时,才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三、注重读写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捕捉契机找准训练点进行读写训练呢?教师引导学生从读中明白了写的方法后,就要求学生结合写来加深认识。例如学习了《祖父的园子》后,学生体会到了作者萧红童年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快乐无比,是通过和祖父在园子里的各种活动体现出来的,那么我们每一个小朋友的童年又是怎

样的呢?就可以让学生仿写一下;在学习《牛郎织女》一文后,就可以补写老牛看到牛郎被哥哥嫂嫂赶出家门后,孤独无助,对牛郎说了什么,以至于牛郎才顺利与织女相遇;在学习《猎人海力布》后,就可以续写猎人海力布由于说出了秘密变成石头后,乡亲们是这么说的,怎么做的。另外做到阅读时批注,写出自己的体会,读文章后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也是有效的读写结合的好方法。对于有些课文,学生学了以后或启发不少,或思绪万千,或感情共鸣……他们感到有话要说。这时,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就为他们提供了发表感想的机会,也经历了一次写作锻练。

总之,只有将读与写联系起来,才能共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汲取,将学到的表达手法和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去,读写结合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留心思考,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抛砖引玉,真正领悟到“生活处处皆学问”的人生真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