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近代以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类 涉览史料
此类史料的范围相当广泛, 数量也相当庞大。 包括笔记、 小说、 杂史、
墓志、 碑刻、方志、敦煌文书、谱碟等,皆偶或有与科举有关者,可广泛 参阅, 但使用时要慎重, 要对其可信度作出正确的估价, 将其中夸诞、溢 美、 虚构不实之处要尽行剔除, 否则将混淆事实, 干扰史学研究的真实性。 与上述三类史料相较, 此类史料无论是从阅读方面,还是考订方面, 都是
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人事制度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此项制度
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具有历史上的渊源, 借鉴科举制度的利弊得失, 改 革当前旧的人事制度, 促进新的人事制度的推行, 尤其是研究唐宋社会转 型时期选举制度的与时调整, 对我国目前的改革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这 也是本篇论文的现实意义及应用价值所在。
书。
( 三)《 宋会要辑稿》
此书的选举部分所占篇幅达三十四卷之多, 是所有关于两宋科举史料 中篇幅最大的一种。此书系清代学者徐松从 《 永乐大典》中辑出,《 永乐 大典》文据宋十二朝会要,不仅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 而且保存了大量 原始文献,因此该书史料价值极大,可以说是两宋科举资料的渊海。但徐 辑本过于草率,有不少重出、脱漏及混淆的地方, 未及校勘补正。阅读使 用时颇多不便。 后人继有校勘Baidu Nhomakorabea理者, 陈智超先生 《 宋会要辑稿补编》己 出版,可资参考。
由中央集权 向君主集权擅变的具体过程及脉络。 二 、近 百年来唐宋科举制度史研究状况分析
科举制度对中国政治、 社会及文化的影响长久而深远, 对其进行深入 研究, 是进一步研究中国历史、 社会结构及文化传统的必要环节和重要内 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 对科举制度的研究从它尚处于孕育的时期就开始了, 而且贯穿了科举时代始终。但科举时代的人们为完善这一制度所做的努 力,与其 }是一种学术研究, A [ 毋宁说是一种政治行为。 真正把科举制度作 为一项学术论题进行学术研究, 则开始于走出科举时代的二十世纪的现代 学者。据本人不完全统计,自 科举制度废除至今近百年的时间里,有关科 举的各类研究文章达七百余篇之多, 有关科举的通史及断代史著述五十余 部。 其中, 隋唐与两宋由于处于整个科举史上形成与完备的重要阶段而倍 受关注, 研究成果亦相应较多。 除去总论性的文章之外, 专论隋唐科举的 文章近二百篇, 宋近百篇, 五代十国研究相对薄弱, 文章目 前仅见三五篇, 总论唐宋者七篇, 整个唐宋时期共三百余篇, 约是此外辽金元明清的两倍。 而且各个时期的分布颇不相同:
难度最大的一种。 本文的选题范围
基于科举史料过于繁多的事实与状况, 本文拟将研究范围限定在唐宋
时期, 重点是唐后期五代与北宋, 前及隋而后及南宋, 一般不论及辽、 金。 它所要考察的是科举制度从初建到完备的过程, 重在寻求科举制度在唐宋
社会变革大背景下所发生的相应的变化, 以及此种变化与此时期士阶层变 化的关系。 从而从一个角度即科举制度的角度揭示唐宋时期中国政治结构
相关史料;( )涉览史料等四种,略作归纳与概述如下: 4 第一类 :科举专书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科举的专门书籍。 但纵观此类 书, 以有关明清科举者为多, 有关唐宋者相对要少得多。 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 唐樵言》 五代时人王定保 (7- 90 撰。 专记进士科名事” 为记述唐代 80 4) “ , 科举制度掌故的专门著作。 此书十万余言,共分十五卷,每卷之下又分为 若干小标题, 作为子目, 13 共 0 个子目。 每个子目 下或作综合论述, 或分 记若干有关典故, 大体上前三卷汇录科举制度掌故, 其余各卷按类记述科 举士人言行, 书中关于唐代科举与士人的记述完备、 系统, 而不涉于玄怪。 从其史 料来源来看, 多取自 唐朝实录、 诏救奏疏、 唐律格条、以 《 及 唐国 史补》等,其中多有他书所未载者。又有不少直接出自作者见闻,由于作 者本出身仕宦之家 ( 其七世祖为武周时宰相王方庆) 故所述多征实可信。 , 为研究有唐 一代科举逸事、文学典故与士林风尚的必读书。 二、《 记考》 登科
并不大。
第三类 相关史料 此类史料与科举密切相关,但资料分布比较分散,不易阅读与收集。 主要指正史中的 《 文苑传》 儒林传》 、《 ;重要的编年体史书;一些重要的 文集及笔记等。 具体如 ( )正史:《 1 旧唐书》卷一八九 《 儒学 ・ 上下》 、卷一 百九 卜
《 ・ 文苑 上中下》及相关列传;《 新唐书》卷一九八— 二百 《 儒学 ・ 上 中下》 、卷二百一— 二百三 《 文艺 ・ 上中下》及相关列传;《 旧五代史》 、 《 新五代史》的有关列传;《 宋史》的 《 道学》 儒林》 文苑》等传; 、《 、《 () 2 编年体史书:主要有 《 资治通鉴》的隋唐及五代纪部分、 续资治通 《 鉴长编》及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杂史:《 3 十国春秋》记载十国 有关科举的史事比较多; 4 文集: () 主要有 《 范文正公集》 《 、 欧阳修全集》 、 《 司马温公文集》 《 、 王文公文集》 因文集的主人皆为当时的重要人物, 等, 他们的许多奏章、书扎等皆与科举有关;()笔记:《 5 北梦琐言》 唐国 、《 史补》 唐语林》 沫水记闻》等,记载有关科举的资料也相当多,是研 、《 、《 究唐宋科举的重要史料。
我国当前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经济势力、
文化观念的大量东来,传统的中国发生了同时也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其基本趋向是要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 这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 我 们要适应世界的大局与潮流, 除了在经济形态、 政治体制、 文化观念等方 面做相应的调整外, 制度方面的与时变化也是整个转型的重要内容。 其中 包括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 直接涉及到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政治体制的转 换。 我国目 前的人事制度改革,己经提上日程,并初见成效, 公务员制度
( 四)类书
主要指宋修四大类书。因距唐较近,所记有关唐代科举史实多可信, 但相互之间转相抄辑, 其中多有重复之处, 时或有异同, 则可以互为补充、
考证。 宋人所修类书有关当代者, 其史料价值值得重视; 但因宋代史料流 传于今者比较多, 使用时要以原始史料为主, 类书只作辅助资料。 而宋以 后所修类书,如清修 《 古今图书集成》等,多属抄缀众书而成,史料价值
关于科举的史料非常少而且分散。《 旧唐书》中亦未设立 《 选举志》 新 ,《 唐书》始立 《 选举志)是正史修撰中的一个创举。此志篇幅虽不大,仅二 ) 十余页, 但对唐代的学校教育、 科举考试、 官员考课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层次清晰, 语言简约。 缺陷是有时因过于追求简略, 叙述颇有模糊不清之 处,如此志起始部分关于唐代取士科目的分类便颇令人费解。 《 旧五代史 ・ 选举志》 五代历时短促,战争频仍, 制度多悬置悬废,残缺不全。但五代时期 并没有中断科举取士,《 旧五代史 ・ 选举志》较早地记载了此时期的科举 制度,虽仅有一卷,比较简略,但却是研究五代科举的必备史料。从史源 学的角度来看,要早于 《 五代会要》 。 《 宋史 ・ 选举志》六卷,记两宋学校、选举、铃选、考课等,内容详 实, 但史实记载或有疏误之处,可参考何忠礼先生 《 宋史选举志补正》一
此书为清代著名学者徐松撰。徐松曾任 《 全唐文》馆提调兼总篡。 他
有感于有关唐代 《 登科记》多已散佚不传的事实, 利用 自己整理古籍、 可 以接触到皇家丰富藏书的便利条件,以 《 文献通考》卷二九 《 选举二》中 仅存的一份 《 唐登科记总目》为纲, 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 于道光十八年 (8 )撰辑而成这部 《 8 13 登科 记考》 。 全书共三十卷。 前二十六卷以年代时序为纲, 记述 自 唐武德元年至后 周显德六年即整个唐五代时期三百余年有关科举的沿革大事、知举者姓 名、各科录取人数以及可考者姓名、 试题和对策原文, 每条资料 下 都注明 出处, 卷二十七为附考,按进士、明经、制科、诸科等分类着录年代不可 确考者,以大概推知的年代为次。 卷二十八至三十为别录, 辑录有关唐五 代科举的制度、掌故、议论、诗文等文献资料。此书取材广泛而精审,举 凡史籍、 方志谱碟、 类书、 总集、 别集、 笔记小说、 碑志石刻等无所不取, 实为唐科举制资料汇编。但方志谱碟不取明清所编,而采 《 永乐大典》中 所存宋、元旧籍,取材颇合史法;今 《 大典》多已毁失,故此书保存文献 之功亦不可没。同时, 对有关史实加有按语考证, 功力深厚,故此书参考 价值极高。不足是限于个人见闻, 仍有可补之I失,而对与五代并存之十 m 国登科情况则缺而未备。
卷五八、五九;《 文献通考》卷四十至四六 ( 学校)及卷二八至三九 ( 科
举) 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六;《 ;《 宋大诏令集》卷一六五及一六六;() 3 类书: 册府元龟》 《 卷六三九至六百五十; 太平御览》 《 卷六二八至六三二; 《 太平广记》卷一七八至一八四; 玉海》卷一一四至一 八; 宋朝诸臣 《 一 《 奏议》卷七一至七三;卷七八至八三。《 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二五至三
要有 〔)正史:《 I 新唐书》卷四四及四五 《 选举志》 旧五代史》卷一四 ;《 八《 选举志》 宋史》卷一五五至一百六十 《 ;《 选举志》 z 政书:《 ;< ) 唐会
要》卷七四至七七 《 贡举》与 《 选部》 五代会要》卷二一至二三;《 ;《 宋 会要辑稿 ・ 选举》一至三四;《 通典》卷一三至一七 《 选举典》 通志》 ;《
一 《 仕进部》等。
此类史料与科举专书共同构成科举史料的主体,有关科举的制度沿 革、掌故逸闻、士林风情等, 半数以上集中在此两类史料中,是科举研究 尤其是科举制度研究中必备的 “ 资料库” ( 一)三通:《 通典 ・ 选举典》《 通志 ・ 选举略》《 文献通考 ・ 选举考》 《 通典》为十通之首,其中卷一三至一七为 《 选举典》 ,共六卷。此 书因是典制通史, 对制度的历史沿革、 渊源流变的叙述虽多采此前之正史, 不属于原始史料, 但脉络清晰, 语言典雅, 颇便学者。 而其中关于唐代科 举的部分, 则为当时人关于当时史事的记载, 属于最原始的史料, 尤其值
得珍视 。
《 通志 ・ 选举略》二卷,内容多与正史 《 选举志》重复,史料价值不
大;
《 ・ 文献通考 选举考》 十二卷,内容详实, 考订精确, 所论多有精辟 之处,其史料价值要高于 《 通志》 。
( 二)正史:《 新唐书 ・ 选举志》《 旧五代史 ・ 选举志》
《 新唐书》卷四四及四五为 《 选举志》部分。这是正史中第一次出现 集中论述中国占代取士选官的选举专志。隋朝虽已有科举,但 《 隋书》中
此外, 有关科举的专书还有1 陈彭年 《 宋l 贡举叙略》 周密 《 、 唱名记》 、 【 冯梦祯 《 明」 历代贡举志》 虽从资料的丰富上看不如 《 等, 唐擦言 及 《 》 登
科记考》 ,但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二类 集中史料
此类史料主要指有关正史、 政书以及类书中有关选举的部分。 其中主
二、史料的类别与特点及选题范围的限定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非常重要的一种选士、 任官制度, 由于 它与士阶层的前途、 命运直接相关, 大多数士人都或长或短地经历过所谓 “ 科举生涯” ;同时,由于士是传统文化及其承载物— 文献典籍的主要 创造者与传承者, 因此, 科举与士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所留下的痕迹可 以说无处不在,有关科举的文献也非常之多,以至于有人说 “ 中国儿乎无 一本书与科举无关” 。基于此种状况,任何人也不可能将所有的有关科举 的书目浏览无遗。 但毫无疑问, 此类书目与科举及士的关联程度肯定又是 有所不同的。 有的是直接关于科举的专书, 整部书都在讨论和研究科举问 题; 有的虽非科举专书, 但其中有相当集中的一部分直接与科举有关: 另 有一些则虽与科举有关, 但史料分布相当分散, 需要通读全书, 逐条收集; 此外, 与科举偶有关涉的书目 数量非常之多, 只能作为涉猎的对象,以进 一步扩大史料来源。 基于以上的史料存在状况, 本文拟根据史料距离研究 主题的远近,将此时期的文献分成 ( )科举专书;( )集中史料;C) 1 2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