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江道演变史及其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三角洲江道演变史及其规律

一、长江三角洲与长江口河道概况

长江三角洲概念

传统意义的长江三角洲(见图1)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99600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这个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

图1、长江三角洲示意图

地理上意义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姜堰、海安、栟茶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

工业经济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是指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08年的GDP为53952.91亿人民币,合7877.1249亿美元。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长江口河道概况

长江自江苏江阴以下进入河口段(见图2)。江阴北临大江,城东北黄山西端的鹅鼻山,突出江中,与江北的孤山对峙,形成江阴附近狭窄的江面,约1.4千米,至此恰似一个瓶颈,所以被称为长江的“咽喉”和“锁航要塞”,长江进吴淞口后的第二道“江海门户”,军事上有“黄山要塞”之称,历代都在这里屯战舰,操水军。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这里修筑了炮台,防止帝国主义炮舰沿江长驱直入;1912年,孙中山先生视察黄山后,“土炮台”换成了“洋炮台”,加强了防守能力;1915年袁世凯称帝,著名革命党人杨公秘密来此,策动起义;1949年4月21日,百万雄师过大江,黄山蒋军官兵起义,活捉国民党要塞司令,迎来了解放大军的滚滚洪流。

一过江阴,江面豁然开阔,水流自然舒展,不久便被江心洲--双山沙分成南北两支。在双山沙后面是水深域广、岸线稳定的张家港。它距海口仅162千米,是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入江出海的港口,由于长7千米,面积13.4平方千米的双山沙的天然屏障作用,成为一个

天然避风港。

过了张家港,江流进一步展宽,愈往东去愈宽阔,至南通市天生港后,江流折向东南流,很快抵达南通港及狼山。

南通在长江江口段北岸,隔江与太湖低平原相望,背负苏北大平原,东近黄海,扼通扬通吕二运河入江之口,是江苏省沿海南北交通的咽喉。南通之得名,就是肇因于她的位置优越和交通形势优越。

苏轼《游金山寺》诗一开头就说:“我家江水初发源(苏轼家在四川,故有此说),宦游直送江入海”;王平甫也有“天末海门横北固”之句。在人们的印象中,总觉得群山万壑江入海,到了镇江,也就差不多了。其实,辞别了镇江三山,还有黛色青青的南通狼山在平原尽处伫立着,相送大江东去呢。

在南通东南长江北岸,从西北向东南延伸,依次为黄泥山、马鞍山、狼山、剑山和军山,绵延2.5千米,襟江负海,统称狼山,或狼五山。狼山以及其他四座山,本来都生长在大江之中,多少年来的潮升沙涨,它们终于缓缓地上了岸。

狼五山的名胜古迹和风光景色,主要集中在狼山。登临其巅,可西眺市区,北览平原,南望大江,景象蔚为壮观。狼山得名,相传山上曾有白狼出没;亦有人认为是山形似狼,故名。宋朝有个地方官吏嫌狼字不雅,改"狼"为"琅";后来又因为狼山的石色是紫的,把它改名为"紫琅山",这也是南通市雅称"紫琅"的由来。

长江过狼山,奔腾东南涌,达于江口时,即江苏省启东县蓼家嘴角与上海市南汇县南汇角间宽度达91千米,形成一个纵深200多千米的喇叭形的河口。唐朝诗人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正是这一壮阔景色的写照。当人们乘轮过此,登上甲板举目远眺,但见水天一色,犹如置身大海。

长江在入海口内侧,受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阻滞,分为三支(见图2):崇明岛与北岸海门、启东间称北支流,因受泥沙沉积而淤浅;崇明岛与长兴岛间称北港水道;长兴岛与南汇间称南港水道。南港水道现为从海上进出上海市的主航道。随后,在南港汊道淤积形成九段沙,又把南港分隔为南槽和北槽。

图2、长江口江道示意图

长江河口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1060立方米/秒,年入海总径流量为9793.53亿平方米,约占全国各流域径流资源总量的37.66%。

河口段入江支流,除南侧的太湖水系入江诸港和北侧的江淮平原水系入江河港外,当以由江都县三江营汇入的淮河入江水道和由上海市吴淞口汇入的黄浦江为主。

淮河,古称淮水,为古代四渎(江、淮、河、济)之一。它原本是一条独流于海的河道,水清流畅,无雍决之患。流域之内,沃野千里,农业丰盛,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之一,曾有"走千走万,比不上淮河两岸"之说。但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以后,黄河多次夺淮入海,致使淮河流域水系紊乱,灾害连年。明清二代更施行"蓄清刷黄"和"引淮济运"的治河策略,以维护漕运的通行,大筑高家堰,使洪泽湖成为一大滞洪水库。咸丰元年(1851

年)洪泽湖水终于冲决湖东南侧老三河口的礼河坝,洪水遂经礼河坝(后称新三河)入宝应湖,出湖后汊流多而曲折,北达白马湖,南入高邮湖,邵伯湖经江都县六闸入里运河,再出金湾河、凤凰河、太平河等河道,由芒稻河、廖家沟南下,至三江营入长江。汛期常溃堤东侵,对里下河平原为害严重。

1949年后,为了治理淮河入江水道,在洪泽县东南部洪泽湖大堤上、原古礼河坝所在地,修建了三河闸,用以调蓄洪泽湖的洪水量,还兴建白马湖隔堤,以防水害;1958年在凤凰河修筑堤防,建东风闸;1962年在廖家沟建万福闸。1969~1973年扩大入江水道工程全面开工,先后建三河拦河坝、大汕子隔堤和淮南堤,使新三河改道直入高邮湖,不再危害宝应湖地区。后又拓浚归江河道,废草坝10座,建节制闸。经扩大改建后,现淮河入江水道上段自三河闸起河宽2~3千米。中段从高邮湖到邵伯湖六闸,全部属湖区,长55千米。下段自六闸起经运盐、金湾、太平、凤凰、新河等水道,汇入芒稻河、廖家沟、夹江至三江营入长江,长45千米。此外为解决沿线地区洪涝灾害矛盾,发展综合利用,还在金湾河和太平河上兴建节制闸和一系列配套工程。

二、演变历史及其规律

长江三角洲基底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断沉降。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地壳和海平面频繁升降,最后一次大海侵结束后,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开始在江口发育三角洲。

北岸沙嘴延伸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程6~8米。南岸沙嘴经江阴、太仓、外冈、马桥一线向东延伸,地面高程4.5~6米左右,与钱塘江北岸相连后达杭州湾。沙嘴内侧的浅水海湾被淤封成为古太湖的前身。此后浅水海湾不断淤浅,逐渐演变为湖荡罗布、河道交错的低平原。南岸沙嘴外侧滨海地区不断淤积成滨海平原。

长江河口段,江流浩荡,而河床比降甚小,平均比降仅0.005‰,流速平缓,加上受海潮顶托影响,长江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在河口附近形成沙洲和沙坝,在两岸形成沙嘴。河口沙洲出现的位置,取决于河流流量和进潮量的大小,据研究认为,当两者比值小于0.02时,河口沙洲位于口门以内;大于0.1时,河口沙洲位于口门之外。长江流量与潮流的比值为0 .256,故沙洲多分布在口门之外。

长江口沙洲的出现,使河道分汊,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长江主流往右偏移,使河口的南汊道刷深,扩宽,呈发展趋势,北汊道则日渐淤浅,束窄,呈衰退趋势。当南汊道成为长江径流主要通道后,新的沙洲、沙坝发育,使河道再次分汊,继续向东南偏移。随着河口汊道的发展演变,河口三角洲便不断向海延伸。

由于科氏力的作用,长江口江道主流不断右偏,使江口产生的沙群依次并入北岸。正是由于红桥期、黄桥期、金沙期、海门期、北沙期形成的沙坝、沙洲群不断并入北岸,才形成今天长江北岸最大的冲积平原城市盐城(见图3),以及邗江、泰兴、靖江、如皋、如东、南通、海门、启东诸地(见图4、图5)。长江口附近的崇明、长兴、横沙等沙岛,也将按此规律,逐步向北岸靠近,最终将并入北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