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
开题报告
顾琼北海市实验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这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对此,人们已有高度的共识。

然而要彻底全面实现这一转变和飞跃,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

这一切都对学校教育,课堂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它不再是简单地把知识装进学生头脑中,而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主见”和“思想”。

毫无疑问,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教学问题逐渐聚焦于真实的课堂,提问受到很大的关注。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师提问的研究的分析后发现:教师提问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功能与作用、艺术与技术两大方面;教师提问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数量、分类、教师的候答方式、教师的反应四大方面。

国内外近来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一般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56%,特别是刚从事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不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在分析、总结、归纳、练习时,由于提问失误,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问题是学习之始,提问一向是教师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准确、恰当的,(即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可以说,有效提问构成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

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已有五年的时间,可以说通过多次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教师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一定的理解,课堂上如何提问显得更加有效也做了一些尝试。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我校的数学教学中,大部分青年教师课堂提问从问题的设计、内容方式方法,到问题的处理存在着很多不足。

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而且也使有效教学难以获得可靠保障。

因此,在新课程深化的今天,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对进一步提高我校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以及提高本校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责任。

二、课题的界定
(一)《现代汉语词典》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对课堂提问的界定是:课堂提问是在课堂环境中,即是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表述问题,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

(二)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有计划性、有针对性、有启发性地提出问题,目的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活动,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主要研究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

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新课标课堂教学论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基于此,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学习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

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避免“假提问”给提高教学质量带来的阻碍作用。

(三)“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使我校的数学教师全面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价值及应遵循的原则,更新教育观念。

(二)通过对教学课例的分析研究,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与技巧。

(三)在教学反思中,优化课堂提问,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四)在实践研究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五)提升我校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水平,推进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有效性数学问题情境的研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那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因此,我们课题组对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是促进教师提问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

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

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指导;以已有的经验和成果为研究的基础,以参研的全体数学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课堂教学为研究的主要载体;以行动研究为研究的主要方式;以解决无效的课堂提问为研究的对象;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核心目标;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主动发展为根本宗旨。

七、课题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资料进行研究。

(二)课例研究法----即在学校中开展对教师常态堂课教学进行全息分析,形成课例研究报告。

该方法包含有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测验法、访谈法、数据分析法等。

(三)经验总结法----在数学教学中反思和总结经验。

八、课题研究的周期和实施的步骤
本课题实施周期为两年(2007年12月——2009年12月)。

具体的实施时段如下:
(一)酝酿筹备:(2007年12月——2008年1月)
选定研究课题,填写课题申报评审书、申报课题;研制课题研究方案等。

(二)前期阶段:(2008年2月——2008年5月)
1、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2、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针对本校课堂提问现状,对本校教师的课例进行研究分析。

阶段成果:案例分析报告。

(二)中期阶段(2008年6月——2009年5月)
1、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2、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3、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比赛。

4、学习名师的优秀课例,并进行研究分析。

阶段成果:案例分析报告。

(三)后期阶段(2009年6月——2009年12月)
1、归类、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的各种资料。

2、进行全面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整理、汇编课题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研究报告,相关论文
九、预期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方案、结题报告
(二)教学论文、案例集
(三)课例分析报告+VCD
十、保证措施
(一)邀请市教科所及区内外一批专家做指导,保证本课题顺利实施。

(二)组织本课题成员参加有关课改的教研活动,每个学期不少于一次。

(三)每个月召开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

(四)学校设立课题研究专项经费。

十一、课题研究组织
课题领导小组:杨惠萍(校长) 叶丽霞(副校长)宣刘江(副校长)
陈家梅(科研处主任)林革贞(教导处主任)
课题研究执行组长:顾琼
课题组成员:陈家梅、练明昀、孙桂芳、刘燕华、谢东梅、吴远珍、
黄鸿琳、康顺桂、刘海燕、何小燕、梁美琛、劳丽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